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 教案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前后形象对比教学难点: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习检测:通过预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集体朗读范进中举后发疯的选段。
2、教师巡视,仔细听读,纠正错误读音。
3、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1、提问:从“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范进当时怎样的心理?2、提问:中举给范进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预设在此问中,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渗透对小说人物的分析胡屠户: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众乡邻:中举前:无人过问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拉关系;‚送贺礼;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四、拓展延伸,剖析主题1、你认为“中了”和“好了”是怎样的一种顺序?2、想象一下,范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各抒己见,预设好坏皆有)3、资料连接:选一段原著中范进后期生活的片段,理解中举后范进的圆滑和虚伪,从而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阅读《儒林外史》原著,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范进中举好了品质沦丧中了世风日下疯讽教学反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周五郎在科举考试中历经困苦,最终得到功名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文人的悲剧命运。
通过本教案的开展,旨在使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3. 人物形象分析;4. 主题探究;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1)引入:教师简要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提出问题:“你们对这部小说有了解吗?”(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吴敬梓,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3)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学生展示所了解的吴敬梓并进行交流讨论。
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情况等。
(2)教师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并配以相关插图。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故事发展线索。
(4)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3. 人物形象分析(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和形象描写。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4)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互相补充和评价。
4. 主题探究(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小说中的主题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3)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4)教师逐步引导,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认识。
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1)引入:教师介绍《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包括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等。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儒林外史》的选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这部文学巨著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在高中阶段,如何针对《儒林外史》的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识《儒林外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状况;2、熟悉小说的构成要素,了解故事情节和细节,认识各种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特征;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各种主题和思想,观察小说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特征;4、尝试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词语、成语、典故等文化元素,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5、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3、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学语言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2、导读法。
通过针对小说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主题和思想,加深文化内涵的理解。
3、分组讨论法。
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彼此借鉴,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4、批判性阅读法。
针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
四、教学策略1、注重在学生的实际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2、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一、作者介绍: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
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
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
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
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对人性的扭曲。
4、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2)掌握作品的讽刺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2、难点(1)体会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重点章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科举制度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儒林外史》这部作品。
2、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饱尝了世态炎凉。
他目睹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于是创作了《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社会表面繁荣,但内部矛盾重重。
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灵魂的枷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
3、作品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作品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儒林群像图。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而是由众多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通过“功名富贵”四个字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2.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儒林外史》原著。
2.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背景。
2. 提问:《儒林外史》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阅读指导(10分钟)1. 让学生浏览《儒林外史》原著,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胡屠户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提问: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四、讽刺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对封建礼教的讽刺等。
2.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讽刺手法揭示社会问题的?五、现实意义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如对功名利禄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等。
2. 提问:这部小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围城》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指导、人物分析、讽刺手法分析、现实意义探讨等环节,使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能够把握课文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2)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深刻含义;(2)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反思;(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品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讽刺手法;(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6. 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1. 课文《儒林外史》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4.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入了解;(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高。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特点;2. 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吴敬梓简介2.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3. 明清小说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小说特点概述1. 讽刺手法2. 现实主义精神3. 人物性格刻画第三章:主要人物介绍1. 杜少卿2. 庄绍光3. 马二第四章:经典故事解析1. 杜少卿参加乡试2. 庄绍光请教名士3. 马二先生游西湖第五章:寓意与启示1. 讽刺科举制度2. 揭示人性丑恶3. 提倡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儒林外史》;2.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小说创作背景。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小说特点,分析讽刺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及人物性格刻画;2. 介绍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通过经典故事解析,理解小说主题及寓意。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对人物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阅读名著的方法;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章节。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明清时期特点:讽刺手法、现实主义、人物性格刻画主要人物:杜少卿庄绍光马二经典故事:杜少卿参加乡试庄绍光请教名士马二先生游西湖寓意与启示: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性丑恶提倡道德修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是否全面讲解了小说的特点和人物形象?学生对经典故事的解析是否到位?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内容:第六章:严贡生与严监生1. 严贡生的形象特点2. 严监生的形象特点3. 兄弟俩的关系与故事发展第七章:虞博士与庄绍光1. 虞博士的形象特点2. 庄绍光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影响第八章:王惠与汤知县1. 王惠的形象特点2. 汤知县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寓意第九章:双塔镇与考场风云1. 双塔镇的社会风貌2. 考场上的故事与讽刺3. 反映出的科举制度问题第十章:小说结局与主题深化1. 主要人物的结局2. 小说主题的深化3. 对读者的启示教学过程:六、课堂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2. 简要介绍本章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3.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4.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3.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抛砖引玉法:教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阅读理解与讨论(40分钟)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相关章节,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请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b.你认为《儒林外史》中的哪些人物形象和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请分别说明原因;c.《儒林外史》通过对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对人们该如何看待儒林清流的兴衰作了何种思考?3.课堂讲义(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课堂讲义,对《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道德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4.文学批评(30分钟)让学生讨论《儒林外史》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亮点,并结合自身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进行文学批评,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带出下一节课的主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铺垫。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性问题,并结合自身观点进行评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儒林外史》的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文学批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下一次教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和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5篇范文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篇1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课程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领悟《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讽刺手法探讨5. 文学价值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儒林外史》,或者是否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它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作者吴敬梓:生活年代、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2. 介绍创作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文学发展趋势等。
三、小说主要情节梳理(15分钟)1. 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大致情节,帮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变化。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命运走向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 relationships 和互动,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五、讽刺手法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2. 举例分析一些具体的讽刺片段,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图和艺术表现力。
六、文学价值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品的影响等。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一部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讽刺手法。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简化版。
2. 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其父吴霖起,只做过一任县教谕,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20岁中秀才,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
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他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1754年病逝于扬州,极其悲惨地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二.创作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三.内容简介《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作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通过描绘一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帮助学生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4、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感受作品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批判意义。
2、难点(1)分析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的讽刺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形象,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阅读古典文学的方法和习惯。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制度对人们命运的影响,如:“你们认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2)展示一些与古代科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2)讲解《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
(2)教师以时间顺序或人物关系为线索,系统地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如周进、范进中举的经历等。
4、人物分析(1)选取书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范进、严监生、匡超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对人性善恶的揭示等。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举制度。
1.2 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1.3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故事情节梗概2.1 概述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命运。
2.2 简述各章主要情节。
2.3 分析小说情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主人公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代表性。
3.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如胡屠户、周进等形象的特点。
3.3 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描述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和讽刺手法。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3 探讨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现实意义与反思5.1 讨论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5.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虚伪、功利、道德沦丧。
5.3 反思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背景与作者主题与情节人物与形象文学手法与寓意现实意义与反思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范进、胡屠户等讽刺、象征科举制度、人性扭曲吴敬梓人性的扭曲矛盾、关系章回体、讽刺现实社会的启示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手法及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联系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需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能更好地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六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分析6.1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3、让学生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手法,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理解小说的讽刺手法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2、难点(1)深入剖析人物形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背景和重点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文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故事,引出《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举制度和儒林丑态的小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2)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土壤。
3、小说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篇章结构。
(2)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段,如范进中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4、人物形象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严监生等,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的卑微怯懦和中举后的癫狂失态,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扭曲;周进皓首穷经却屡次名落孙山,最终靠着他人的资助才得以进入考场,展现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和不公;严监生临终前因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凸显了他的吝啬和贪婪。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讽刺艺术手法探讨(1)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向学生讲解小说中常用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反讽等。
比如,范进中举时喜极而疯的情节,通过极度的夸张表现了科举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运用对比鲜明地揭示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 熟悉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观;3. 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4. 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儒林外史》简介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 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3. 导读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第二课:人物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周秀才、祥子、周公子等;2. 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人生观和行为动机;3. 分析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形象塑造。
第三课:情节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如周秀才与柳湘莲的婚姻、祥子的职业生涯等;2. 探讨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作用;3. 分析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
第四课:小说结构分析1. 分析小说的整体结构和章回体的运用;2. 掌握小说中的主线和支线故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3. 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时间跨度。
第五课:文学鉴赏1. 选取小说中的一段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2.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意图;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第六课:作品评价1. 集体讨论学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和观点;2. 分析小说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 小组合作探讨和研究;3. 学生报告和展示;4. 文本分析和阅读讨论。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3. 书面作业和阅读笔记;4. 小组或个人项目报告;5. 期末考试或测验。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全文;2. 相关研究资料和评论;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备注: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3.进行专题探究,理清故事情节,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儒林外史》相关知识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对《儒林外史》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出示课件1)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预设:(出示课件3)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安徽全椒人。
清代小说家。
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
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
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
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预设:(出示课件4)3.背景资料预设:(出示课件5)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实践,感受古白话的表达特点。
2.通过感受人物细节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变化,不合乎情理的构思,理解严监生人物形象特点,并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走进《儒林外史》,在细节中的感知人物形象,在情节中感受故事的诙谐与讽刺。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进而走进整本书。
教学重点学习人物细节描写,情节前后矛盾,不合乎情理的构思。
教学难点经历学习人物细节描写、情节前后矛盾,不合乎情理的构思的过程;走进《儒林外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感性比较初识人物1.“监”字揭示人物身份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吗?谁来给大家读读课题?从题目看是写什么的文章?(写人)这个人是谁?(严监生)这是他的名字吗?(不是),那请你说明原因。
课件: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是古代读书人的称呼。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
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
(他的名字叫严大育,字致和)22.文言、白话、古白话感性比较,初知特点课文你们读了几遍?说说读这篇课文和你们读课文、古诗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这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古白话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虽然口语的成分多但也夹杂着一些文言,由于地域性和时代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读起来不那么容易。
)自由读一读课文,体会它的特点。
(一读全文)二、理解难句体验不同1.自己默读课文,画一画难懂的和你觉得有意思的词语、句子。
2.交流:(随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预设:(1)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点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2)诸亲六眷(所有的亲戚)……已后(看注释理解意思;通假字;拓展一些通假字)(重点)(3)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4)莫不是……(5)揩揩眼泪(6)登时(换词体会)把这些重点句放到课文里去,再读一读全文,体验一下古白话与文言形式上的不同。
(二读全文)三、探究表达感受形象(一)探究细节,感知严监生的吝啬师:难读懂的句子你们都解决了,请你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预设一:严监生生命垂危3(1)依据学生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句子:)(2)还能用哪个词来描述一下此时的严监生?(奄奄一息、频临死亡、病入膏肓、油尽灯枯、行将就木)预设二:爱财如命,吝啬。
(板书)依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你是从哪儿读出来?(1)动作:伸着两根手指头、摇头(随生出示:)(2)就这两个动作不简单,作者写到了几次?赶快找一找。
随机出示句子,齐读。
课件: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出示:这些描写和我们以前学过得动作描写可不一样,作者抓住了两根手指头、摇头,这个细小的动作,用特写的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这就叫做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还有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表情细节、事物细节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3)指名读,就在几次动作细节描写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有不同)(4)师生对读体会。
在这细微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内心变化。
课件随机出示:失望、着急无奈、绝望、如释重负)(5)严监生躺在床上说话,假如让你替他说出心里话,谁来试试。
4(5)这样的心里变化都在这动作之中了,让我们读出他的内心世界。
小结:这些动作细节和表情细节描写,把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严监生吝啬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探究情节感受形象1.在接读中找出情节教师导读,学生接读。
当严监生……大侄子……问:你们读的内容是什么?(众人猜测两根手指的意思。
)(板书:情节)这里“三次猜测”我们叫做情节,情节就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
这个片段中严监生病情严重,不能言语、不能动弹,躺在床上伸着两个手指头不肯断气,作者设计了一个“三次猜测”这个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2.在体会中感知情节(1)谁在身边,猜的什么?按你的想法,你觉他们猜的有没有道理?(人之将死,最为牵挂的是自己的亲人、财产,猜的合情合理,但是没对。
)赵氏猜对了。
合情理吗?(不合情理)课件出示: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日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摘自《儒林外史》可见严监生之吝啬。
(2)作者安排三次猜测,直接让赵氏来猜不就可以了吗?(没有曲折,不引人入胜;不能突出吝啬)(3)那这样,让五个侄子都猜一次,怎么样?(“三”在中国文学中常用,而且是个大数,例如:《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我们平时说“事不过三”)5师:三次猜测的结果虽然合乎常理,但都不对,真正的结果却又不合乎人之常情。
这个情节设置,强烈的讽刺了严监生这个人的吝啬。
3.在拓读中体会情节:其实这个片段只是对严监生一个侧面的描写,有关严监生的片段还有。
课件出示:严监生帮助哥哥了事,厚葬大媳妇,给舅爷银子等内容(音频配文字)此时,你觉得严监生仅仅是吝啬之人吗?小结:这一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劲的伸着两根手指头,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迷,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开,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难以断气。
这一艺术夸张的描写,把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表现出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从《临死前的严监生》引出《儒林外史》过渡:你们知道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哪儿吗?出示《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
根据题目猜猜这是写什么内容的书?儒:读书人;儒林:儒者之林,学术界;外史:野史,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章回体小说。
二、走近《儒林外史》感知众多人物和故事过渡:《儒林外史》中有严监生这样有时吝啬、有时慷慨的小人物,还有仗义疏财的义士,有钟爱钱财的贪官,也有才高八斗却始终不愿做官的君子……你知道从哪儿就可以一下就知道有什么人吗?(回目)6课件出示:几个章回目录一读回目追问:知道了什么人?——知人物二读回目追问:回目除了能知道写了什么人,还能知道什么?——知内容三读回目观察:这回目还有什么特点?——知格式小结:看来这种章回体小说通过阅读回目就可以大致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事件。
三、走进《儒林外史》品味经典人物和故事(一)大话儒林——精品经典人物1.透过细节品人物特点过渡:大家已经初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你们都读了哪些人物了?思考: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些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有品味到人物的哪些特点?合作:想好了就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预设:人物一:品语言细节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特点①学生交流;追问: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带体会读。
其他人补充。
②教师引读:出示胡屠户的四段语言③对联引出范进:(上联:势力粗暴无知胡屠户)如果对下联,你打算对什么人物?④学生对出下联:(迂腐软弱穷酸范学士)追问:为什么这么对?结合范进情节描写谈。
小结:从前后的语言细节变化中看到胡屠户庸俗、势力、粗暴、无知特点,同时联系范进互为品析。
你还想和同学们分享哪个人物?7人物二:品动作细节感受汤奉欺诈百姓的特点。
②学生依据自己阅读交流:②发散:就你了解法官怎样办案?(汤奉根本不了解案情随意动刑,想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
)小结:从语言细节认识了一位嫌贫爱富、卑劣势力的胡屠户,又从动作细节认识一个鱼肉百姓的贪官形象。
人物三:品外貌细节感受周进生活的贫困的特点。
过渡导出:在书中还有对人物外貌细节描写的很经典的呢,描写的谁?(周进)①学生交流:(小报)周进的外貌细节②齐读体会:(穷酸)③追问:从哪儿看出?抓三个“旧”字——贫穷读书人形象④带感受齐读从外貌细节的描写我们品出了生活贫困的的周进,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特点,原著中对周进情节的描写还有很多,还体现了其它的特点,其中有个最经典的故事叫——周进撞号板2.联系情节明故事品人物特点情节一:教师由周进细节描写导出相关情节、联系情节明故事品周进特点①学生小组连环画:讲周进撞号板②补充谈人物特点——一生热衷科举③两个大组对读,从情节体会周进的内心。
④体会悬念。
出示:原文章回结束语,指名读,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小结:章回体小说中每个章回最后结束的时候都是最精彩的地方噶然而8止,留有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
情节二:联系情节明故事品范进特点(机动)①学生初步交流:②范进中举疯掉——怯懦麻木③追问:中举后的情节有印象深的吗?④可见范进这个人物中举前只顾读书,迂腐木讷,一旦中举做官就收受贿赂,为什么?⑤小结:生活贫穷,靠考取功名后做官,改变贫穷的生活。
小结:周进科举未中的悲伤而昏倒,范进中举欢喜的过度发疯,作者通过曲折情节的设置把这两个为科举痴迷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
情节三:联系情节明故事品严贡生特点说到情节,其实最有意思的是对谁的描写?(严贡生)可谓经历坎坷。
谁讲故事最好,给大家讲讲。
①找3个学生讲有关严贡生的故事。
(不给邻居家的猪、诬陷别人借他银子、欺诈船家)②说说严贡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二)大话儒林——泛谈人物同学们,除了刚才我们交流的人物以外,你还认识那些人物了?学生交流。
预设:王冕、杜少卿、匡超人、马二先生、王玉辉……过渡: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读书人都呈现出这样的状态?风习这样的恶劣?9其实在本书的第一章回几借着王冕之口揭示出来了。
出示资料:明洪武四年,秦老带了一本邸钞给王冕看:“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王冕指与秦老看到:“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些文行出处都看的轻了。
”——《儒林外史》第一回(文行出处是词语,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你明白其中所说的原因吗?小结:范进、周进在八股的痴迷中变得迂腐,汤奉就是取士中只看到了考试成绩,不看重品行的代表……四、由《儒林外史》拓宽阅读领域:过渡:《儒林外史》中有众多个人物,作者就是这样情节与细节的交叉辉映构思,描写了一个个悲惨故事,反映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社会黑暗。
交流:如果再让你去读这部经典巨著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你会怎么读?(细节、情节、价值)像这样的经典巨著还有很多,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你会怎么读?五、总结:一部经典巨著,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了一些人和事,更重要的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让我们走进经典巨著,看社会、看历史、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