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合集下载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的目的。

他首先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等方面。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人能力,还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了道德、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

其次,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教育就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这些方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

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

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

读《教育的目的》一书分享

读《教育的目的》一书分享

读《教育的目的》一书分享《教育的目的》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由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所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深刻的理解。

本书主要围绕教育目标、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社交与道德教育、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与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他强调,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认为,这一教育目标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学会认识自我和世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知识、技能与态度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他强调,知识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上的,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

技能则包括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两个方面。

态度则是指对待事物的心态和价值观。

我认为,这一观点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发展。

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怀特海认为,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应该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

他强调,学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通识教育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认为,这一观点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发展。

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强调,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精神则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创新和尝试的能力。

我认为,这一观点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发展。

情感、社交与道德教育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社交和道德教育。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一本书?王立忠先生给了我们读者很好的解释,这是一本奇书!错过一一遗憾一辈子!迟读一一遗憾一辈子!知而不读一一后悔一非子!知而细读一一幸运一辈子!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读的奇书!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能这么绝、这么奇?带着这样的好奇,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觉得很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组成上来说,它涵盖了"技术教育""古典文学"、"数学"、"大学"等各个学科中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不同领域的教学起到引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

其次,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书内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认同的观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细细品味,不断地激发我的感悟和灵感。

在我英语教学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个个chant、一首首歌曲来增添学习趣味,用一个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来吸引学生记忆,生日送歌、英语情景剧表演,在补充讲解水果沙拉时,不是只利用PPT的图片让孩子们看,而是带孩子们展开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各种水果沙拉……尽量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如此才会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

纵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们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待为精英来教,故造成不少学生跟不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被动学习为多。

有时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好的成绩分数为目的,何谈兴趣?教育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新的模式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 .教育目确实实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标准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 .因而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 ,供大家参阅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1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 ,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 ,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开展的一个过程 ,要竭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 ,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 ,要它充满活力 ,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开展而开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 ,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 ,从而产生了所谓的 "差生〞和 "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 ,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 ,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 ,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 , "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 ,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 ,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 ,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 "优秀学生〞同 "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 ,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 ,为了考试而考试 .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 ,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 .我们认真去想想 ,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 ,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 ,例如如何解决冲突 ,如何解决压力 ,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方案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 ,除了这些根本的生活技能 ,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 .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老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 ,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 ,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 .在生活中 ,种种行为标准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 ,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 ,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 "琴棋书画〞 .事实上 ,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 "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 ,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 ,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 ,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 ,拔苗助长 .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 ,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 .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 ,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 ,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 ,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 .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 ,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 ,也顺利掌握了方法 .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 ,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 ,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 .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 ,为了考试而考试 .这个观点 ,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 ,不要把孩子变成 "考试的机器〞 .当然中|国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 (高|考 )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 .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开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 ,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工程 .就像今年浙江省 (高|考 )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 .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 "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教育 ,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 .几年前 ,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 ,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 .回去之后 ,交出了一篇3万字的论文 - -中|国还缺乏为惧 ,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 .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 (高|考 )指挥棒在转 ,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完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 .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 ,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假设木鸡的考试机器 .而最||终被认为判断 "教育〞成功与否的 (高|考 ) ,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 ,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 .但最||根本的与人沟通能力 ,演讲能力 ,根底兴趣爱好 ,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 .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了其开展 ,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 .前段时间 ,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 ,对 "中|国式过马路说不〞 .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 ,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 ,却连最||根本的行为规那么都没有掌握好 .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 ,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 .再比照国内 ,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 .就像在英国 ,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 ,坐公车不要排队 ,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 ,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 ,英国人却很有风度地笑笑回复到:我喜欢中|国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开展和创新能力 .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 .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 ,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 ,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发现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 ,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开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看国内的教育 ,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 ,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 ,对学生来说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 ,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 ,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 .初中阶段 ,大局部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 ,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 ,到了高中阶段 ,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 ,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 .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 ,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 .而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 ,不可获缺的 .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 ,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 ,打打球 ,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 ,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 .在这里 ,我呼吁各位家长 ,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 ,能够调转过来 ,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 ,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现在的 "你们〞可能就是 "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开展和个性开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兴旺国|家 ,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 ,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 .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 ,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 ,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 ,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 ,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 .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 .在哈佛的夜晚 ,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 ,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 ,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 .座无虚席的图书馆 ,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 ,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 ,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 ,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 ,路人们都轻轻而过 ,从不会有人去打搅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 ,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 .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根源 ,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但我坚信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 ,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2当我们埋头去课程 ,教学 ,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 ,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 ,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 ,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 ,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 ,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 ,他认为 ,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 ,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 ,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 ,让知识充满活力 ,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 ,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 ,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 - -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表达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那么所能传授的 .因此他主张 ,要铲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别离状况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 ,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 ,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 ,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 ,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 ,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 ,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开展 ,教育由为少数人效劳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效劳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 ,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 ,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开展 ,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 ,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 ,并用盲人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然而 ,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 ,例如将来适应社会 ,谋求职业 ,出人头地等等 ,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 ,否那么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 ,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 ,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 , "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 ,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 .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局部进行教授 ,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 ,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转载于 :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由此可见 ,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 ,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开展 ,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 ,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 ,反对让 "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 ,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 "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 ,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 "无活力的概念〞 ,真是可悲至||极 .教育全力做的事 ,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 .蒙田说过 ,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 ,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学习是为了开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 ,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同时 ,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 .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 ,社会的开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 ,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 .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 "好〞的 .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那个岛问题 ,对这个当前的热点 ,孩子们也知道一二 .但大多数只知道 ,为了领土主权 ,所以我们必须收复那个岛 ,而且到时可能会干预我们的 ,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 .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 ,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 ,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 ,而时间 ,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那个岛以后 .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 ,一旦失去 ,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 ,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 ,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 .不禁感慨 ,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 ,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 ,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 ,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 ,并竭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 ,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方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 ,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 ,那会如怀特海所说 "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 ,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 .〞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 ,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 ,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 .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 ,但作为教师 ,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 , "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 .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 .〞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 ,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 ,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 .这样 ,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 ,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3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 ,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 ,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 ,让我深有感触 ,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 -1947) ,英国数学家、教育家 .怀特海大声提出 "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 ,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 ,其二 , "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 .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 "无活力的概念〞 ,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 ,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 .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 ,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 ,知识同实际脱节 ,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 ,不是科学 ,不是文学 ,不是历史 ,不是地理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 ,怀特海 "竭力主张的解决方法 ,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 ,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 ,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 ,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竭力解决的问题 ,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 ,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 "只要学生纪律好 ,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 .他举例说 ,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 ,但目的何在呢?传统答复是:锻炼心智 .怀特海指出: "这个答复虽有局部真理 ,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 ,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 .〞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 ,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 ,怀特海谴责这是 "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 ,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 "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 ,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响快 .〞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 .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 "每一所学校 ,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 ,一定要受到消灭的痛苦 .〞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 "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 ,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 ,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只能是 "扼杀文化的精华〞 .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 ,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 ,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 ,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 ,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 .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 ,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时机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 .他提出 "教育韵律〞 - -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 ,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 .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 ,精确和掌握的开展始于高中 ,而抽象和概括那么为大学时期的焦点 ,学校假设脱离这一大致的方案 ,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 .显然 ,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那么的延伸 ,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 ,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 .然而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 .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 .怀特海告诉我们 ,教育改革 ,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 .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开展和规划纲要(2021-2021)? ,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 ,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4翻开?教育的目的?一书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 - -英国的怀特海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 .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 ,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 ,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 ,揣摩文思 ,感悟颇多 ,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 "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 ,那就是在消灭生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 ,首||先必须要成认学生是有差异的 ,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中排除差异化 ,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 "一刀切〞 , 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 ,这样做外表看 ,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 ,但是对学生来说 ,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 .排除差异化 ,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 ,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 ,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 ,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 ,那么 ,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开展 ,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 ,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 ,如此 ,就是在消灭学生那 "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 ,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 ,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 , "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 ,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 ,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 .由此观之 ,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 ,不尊重学生的特点 ,不看到学生的 "与众不同〞 ,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教育假设排除差异化 ,其弊端显而易见 ,但是在教学中 ,在课堂上 ,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 ,然而 ,值得庆幸的是 ,改变正在发生 ,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 .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 ,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 .作为教师的我 ,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 ,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 ,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 ,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 ,而应尊重这些个性 .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 ,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 ,被老师打压、漠视 ,此时 ,假设是能够对他 "另眼相看〞 ,多加关心 ,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 ,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 .作为教师 ,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 ,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 ,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 ,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 ,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假设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 ,学生难免会产生 "免疫力〞 ,失掉学习的兴趣 ,假设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就需要尊重差异 ,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比方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

《教育的目的》阅读感悟

《教育的目的》阅读感悟

《教育的目的》阅读感悟我想,许多孩子都和我一样,在被学习困扰时,不禁提出一个疑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或许有人会说,考试会考;或许有人说这说不定在今后的什么时候就会用到。

同学假如这样来看待学习,他所学的依旧将是僵化的、呆滞的知识,由于他找不到该知识在当下的意义,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它,无法让它生动起来。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为有用的,它和我们的生活实际休戚相关:路边的招牌是语文;阅读的书籍是语文;电视里的广告词是语文;春节时贴的对联是语文。

语文培育我们的听、说、读、写技能。

听,是语言的信息的接收,别以为听人人都会,有的人说话引经据典,有的人说话一语双关,有的说话还有言外之意,你都听懂吗?说,是语言信息的输出,别以为人人都会说话,说话也是一种艺术,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学会说话,让不同的人都能正确理解你的意思。

什么时候该慷慨激扬陈词,什么时候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用词遣句、语速、声调、姿态都很重要。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给同学提供一大堆知识的碎片,而是要让他们对其应用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这揭示了教育另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让同学借助树木认识森林。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这种对知识的运用,关键就于根除科目之间、知识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擅长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擅长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同学了解某一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方位,以援助同学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

怀特海强调,“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援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都很强调良好的课堂纪律,以便将大量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一班同学的脑子里去。

但“假如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裂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

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当是这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也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有内在的结构和秩序。

我们是由于教的方便,人为地将具有普遍联系的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课程,通过一个个知识点让同学一步步地去学习。

《教育的目的》感悟心得

《教育的目的》感悟心得

《教育的目的》感悟心得《教育的目的》第一章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教导受教育者要担责任、知敬畏。

责任来自于我们具有潜在控制力,能潜在地控制事物发展过程。

当可习得的知识能够改变结局时,无知即罪恶。

而敬畏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本身就包含着全部的存在,向后也向前无限延展。

现在是那漫长而完整的时间,它属于永恒。

”我想,作者意指教育应唤醒人的潜在力量,把“小我”变成“大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有价值的自我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树人。

教育者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知识的增长其实是开阔了视野,进而发掘自己的潜力,获得思想的成长。

我不由想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

她的童年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有的只是起重机的轰鸣、父亲的暴怒、母亲的懦弱。

塔拉曾自卑、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像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塔拉自学考入杨百翰大学,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她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塔拉通过读书,一步一步悄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瞥见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秉持着树人的理念,一直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体系。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我希望学生能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为一个身体完整、灵魂丰沛、拥有生命价值的“大写”的人。

所以我认为同学们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

我向孩子们说明“责任”,有学生犯错误,我引导他不做一个懦弱的人,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

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人”字,又在“人”字的前方加了一道横线。

“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横线上填一个字或词,为人加一个前缀,你们会加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学生这时会想到我平时一直强调的,回答“有责任感的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

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

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

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

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

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2023年《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

2023年《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

2023年《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1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教育的目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他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启示。

“教育,意味着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又精通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人。

同时,教育是让人们掌握知识的一门艺术,所以教科书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话,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

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已十分明确,不重视智力训练的民族注定在劫难逃。

”落后就要挨打,位于世界各国之中,我们只有不断进步,变成强国才可能不被欺负。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训练的话,可能就会消亡,而我们的教育对个人或者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还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虽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学习。

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求知。

“学生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接触不同的课程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没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用一种方法来教千万种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作者划分的几个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书中有一个观点:越是符合自然环境的,最适合人的发展,学习的效率越高。

同时拿婴儿举了例子,认为婴儿学习语言概念这些内容特别难,但是他们能掌握,而我们之后的教育,却没有婴儿学习语言、概念那么成功。

是因为我们没有自然的学习环境,没有成功的刺激,也没有做到专注、投入导致的。

而且作者既反对笼统的学科,又反对现在的分科,而它的方法论可能由于翻译的原因我也看不懂,我觉得并没有多大的指导效果。

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3篇

 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3篇

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3篇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下面是带来的陶行知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陶行知读书心得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第一,"知行统一"。

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

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竖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

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

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篇二:陶行知读书心得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我从事教育已有七个年头。

最初,跟许多老师一样,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关于课上无法配合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后进的同学苦恼不已,甚至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陪同同学补作业,生怕这些同学考试的时候成绩不理想。

自己辛劳,同学也不快乐。

孔夫子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虽说道理如此,难道我们就放弃某些孩子,等他自己想学了吗?万一有些人就是一辈子对语言、对文学不感兴趣了呢?于是没有快乐的学习成了我们的临时安慰剂,继续在要求每个孩子读好文化课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现在想来,我们只站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合计问题,或许这个立足点就太狭隘了。

学校有那么多的学科,设置这些学科的意义何在?全面培养同学综合素养,当然有这方面的作用,但今天看来,更应该是给同学提供尽量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认知自己吧!教育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教育不单是书本知识的研读,而是从中开启心智,通过学识涵养,能够跟社会生活真正接轨,即洞察社会熟悉现实,了解生活塑造生活,进而升华将来。

1、教育的定义: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的施行活动。

2、教育的简介: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继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变化。

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3、教育一词的来源:“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
阅读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让我对现代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让我对现代教育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怀特海在书中提出了“两条教育的戒律”,即“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两条戒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

它反对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

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怀特海的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应试技能的训练。

此外,怀特海还反对灌输式教学,呼吁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

因此,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书中,怀特海还强调了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和消除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中心应该是生活的一切方面,而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

这一思想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杜威论教育目的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论教育目的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有感2019年,有很多值得纪念的大事,杜威到中国讲学100年应该是教育领域最值得追忆的事件之一。

1919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等人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

他原打算在中国逗留一个夏天,因为“五四”运动,让他兴趣大增,决定留下来看个究竟,于是从1919年5月一直到1921年7月,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

胡适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教育经典。

在这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阅读杜威的经典作品,别有一份滋味。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我已经写过几篇读后感,今天再就他对“教育的目的”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教育目的是什么从词源上说,“目”就是眼睛,“的”即箭靶的中心目标。

所谓“目的”,即用眼睛瞄准,射中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看,目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就拿教育孩子来说吧。

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确定自己的孩子将来会从事怎样的职业,做出怎样的成就来,但他们明白,在他人生成长的路途中,给孩子创设的教育环境、提供的教育资源不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就会不一样,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家长们还明白,虽然长时间的预测很难,但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给孩子施加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改变还是可以预测的。

家长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这些预期来指导和改进孩子的行为,让他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之后,紧接着又是一轮新的预测和影响,一步步地将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

这样的教育过程,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了教育目标的特质。

杜威说:“目标是指预见到在特定情境下采取行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还指运用预测的东西指导观察和实验。

”在杜威看来,教育目的应该是在调查学生目前的经验状况之后产生的,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个实验性的实施计划。

观《教育的目的》有感

观《教育的目的》有感
陈 旧 的 知 识 会 像 死 鱼 一 样 慢 慢 腐 烂 ; 教 育 的 目的 不 是 一 味 的
历史上 , 长 期存在着 “ 贯彻、 执行 ” 的记 录 , 而 少有 “ 发明 、 创造 ”
的记录 。
让学 生 见多识广 , 而 是造就掌 握专 门知识 的人才 。 在 中国进人 现代 社会 的今 天 ,封建 等级观 念仍 然根 深蒂 固。人们 普遍 认 为 , 通 过教 育进 人名 牌学 校 ,然后 当政 府公 务 员 ,做官 ,这是 最风 光的 职业 ( 在 现代 社会 中官 员不应该是
决定 的 ,但这 并不意 味着我们 只能在 应试 教育 的模 式下 实现 创新 的教育 目的 ,并 不意味 着我们 对教 育 目的的偏 离是理 所
当然 的 , 更 不意 味着我们 就无法 对这一 现状作 出改革 。 中 国 的
须 接受优 质教 育。 教育被 看成是 划分 职业 等级 的依据 。 在多数 人看 来 ,一 个受 过 良好教 育 的人 , 一 个有 文凭 的人 ,就 应该 有好职业 。 难道 一个人在 校时 的成绩好 才能有 所成就 吗 ? 这 是 谬论 !事实上 学历 是使 人成 才的要 素之 一 ,高 学历有 助于 成 材 ,但它 不能 简单 等 同于人 才 。什 么是人 才?人 才 的最终 标 志是 他能 够做 f f 么 ,他对 社会 有什 么样 的实质 性 贡献 , 这 是
种职 业) ;当科 学家 , 做教 授 ,这 是受人 尊敬 的高 雅职业 ; 做
金融 、 证券 、 保险 、 工商 、 税务、 职 业 经理 人 ,这是 令人 羡 慕 的 高 薪职业 ; 当工程 师 、医生 、教师也 算是 一种 过得 去的 职业;
同) 、 理解 的情况下 , 教 师 向学生 的传 道便 往往是 机械 的 、 教条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教育之路,任重道远——读康德《教育论》有感康德作为西⽅最具有影响⼒的思想家之⼀,其本⼈以及著作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际上,在教育学领域,康德同样有着他⼈⽆可⽐拟的见解。

康德的教育论以其思想性之强,先进性之远,视野性之⼴,⾄今仍然能够让众多读者叹为观⽌,甚⾄是震撼不已。

本书于1803年正式出版。

实际上,本书是由康德的学⽣林克遵从他的嘱咐,把他的教育讲演札记汇编成册⽽成,⾥⾯集中体现了康德的教育学观点。

通过对本书阅读后的全⽂梳理,我们能够从以下⼏个⽅⾯去分析和论证本书的教育学思想观点,从⽽总结经验,为当前我们的教育提供⼀种更加⼴阔的思路。

第⼀,教育的⽬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是道德的完善。

康德把教育分成两部分,⼀部分是⾝体⽅⾯的教育,⼀部分是道德⽅⾯的教育。

在这⾥,他尤其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才是最⾼的教育。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可以⾝体训育极佳,⼼理训育亦好,然⽽缺乏道德陶冶,依旧是坏⼈。

”即他认为,教育的⽬的应该是育⼈,⼈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想要更好的教育⼈,只有通过道德的完善和陶冶。

在此,他认为:“⼈惟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

除了教育从他⾝上所造就的东西,他什么也不是。

应当注意的是,⼈惟有通过⼈,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来受教育。

”第⼆,教育的⽅向应当在于超越现在,满⾜未来。

正如邓⼩平所说:“教育应该⾯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

”实际上,关于教育的⽅向,⼈类历史上⼀直有着不停的争论。

在这些争论中,尤其以教育是为了满⾜于现在的⽣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两种观点最为激烈。

康德在本书中对这两种观点给予了答复,他认为,教育应当具有超越性,那种安于现状的表现,与真正教育学的⽅向背道⽽驰,是极其缺乏远见卓识的。

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教育艺术的⼀个原则应特别为那些制订教育计划的⼈⼠所牢记,它就是:孩⼦们受教育,应当不仅适合⼈类当前的状态,⽽且适合⼈类未来更好的状态,亦即适合⼈性的理念及其整个规定。

教育微言——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教育微言——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教育微言——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作者:温孟孚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17期温孟孚(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摘要】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经典文献,它提出在大学教育中,成年人要做年轻人的示范,要用思想和人格培养年轻人,而不仅仅是传递技巧和知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让人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完成他自己。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个性大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027-01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大学传授知识,但是它是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传授。

至少,这是它对社会应起的作用。

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将会点燃令人激动的气氛,这种气氛会带动知识的变化。

事实不再是赤裸裸的事实,它被赋予了各种可能性;也不再是记忆的负担:它像诗人一样活跃我们的梦想,像建筑一样构筑我们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我每读这段文字,都是情难自已,心怀感动。

它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远的目标,让我从体制的大气层外看到了把人类视角引向辽阔天宇的亘古不灭的星辰。

这段话就出自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是罗素在剑桥三一学院的老师,和罗素一起合著了著名的《数学原理》。

怀特海和罗素,既是师生更是朋友,他们代表了人类理想中最理性最光明的一面,他们对教育的论著不仅应是每位教师的必读书,也为每个求学的年轻人提供了必需的人生指导,让他们对学习意义和人生目的的判断更为明确。

怀特海对教育的一些论断是果断的,不容争议的,不是那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时刻想推卸责任的“改革家”的语言。

一个人没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自信,是不会以这种方式写作的。

读《再论教育目的》的启示

读《再论教育目的》的启示

•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受教育者的知识, 发展受教育者的理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
2.教育外在目的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二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 观点认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不仅为了得到知识,还能满足自己利益。 • 从狭义上讲——这种利益的满足可能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领取一份令 人羡慕的薪水,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 •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能够自由自 在地生活。
一、既有的教育目的
• 教育内在目的
《再论教育目的》第二章 教育的内在目的 第三章 学生利益与教育目的
• 教育外在目的
《再论教育目的》第四章 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一)
社会经济、道德目的如何与学生利益统一
第五章 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二)
把道德自律引入社会经济、政治目的
1.教育内在目的
• 该观点的焦点 : “即教育的成就——孩子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就其本身来说就应该看做是有价值的”。 • 有些人认为教育成就是指学生学到的知识, • 有些人认为教育成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追求知识的习惯, • 还有些人认为教育成就是指学生因知识而得到发展的能力。
学习启示

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这种思想对于教育目的冲突的解决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目的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 能动性,让学生在接受一定教育的同时自主选择想要达到的目标——
怀特认为教育目的的调和——在于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作
学会自主选择。
在教育中不断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尊重学生的个人选 择,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种差异会进一步导致利益取向、培养方式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是一部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著的教育类著作,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目的的提出,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灌输和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往往被局限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学校和教育机构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强,但缺乏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更可以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教育的目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今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目的,才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阅读了《教育的目的》一书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我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个观点。

第一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1.1 学生需要学会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1.2 学生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创新和想象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1.3 学生需要发展批评性思维,通过评估和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

第二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因此,教育应该匡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2.1 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学生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2.3 学生需要学会合作和团队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第三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应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3.1 学生需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3 学生需要学会创造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第四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4.1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保持积极的心态。

4.2 学生需要学会培养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3 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人际交往和合作。

第五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张雪门幼稚教育的目的 [我读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概论》]

张雪门幼稚教育的目的 [我读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概论》]

张雪门(1891-1973),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

早在1917年,他就在家乡宁波开始幼儿教育工作,创办了星荫幼稚园。

后又到北京大学研究幼儿教育。

1928年在孔德幼稚师范学院主持教务工作,并创办艺文幼稚园。

1929年任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校长。

1946年任台北北投儿童保育院院长。

晚年从事幼稚教育的著述工作。

张雪门是一位爱国的幼教工作者,他认为要改造中国,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而幼稚教育应居其始”,并强调幼稚教育应和民族的命运、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起来。

他积极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农村托儿所、平民幼稚园等,免费招收贫苦幼儿入园,直接为贫苦农民子女服务。

他的幼稚教育思想,深受陶行知的影响,认为“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强调“教学做合一”。

他为发展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写下的幼教论著达200余万字。

成书背景1924年,张雪门在北平大学边任职员边学习。

在此期间,他在时任教导主任高仁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计划用一年时间研究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用一年时间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再用一年时间研究世界各国的幼稚教育,然后以毕生精力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人手的。

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的基础上。

1926年。

由他拟订的“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并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

同年秋,他兼任《新教育评论》编辑。

1928年秋,孔德学校开办幼稚师范,请他主事学校工作。

受“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启示,他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实习场所除了孔德幼师开办的幼稚园及由他创办的艺文幼儿园外,还包括一个蒙养园。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他着力研究幼稚园的教育。

并采取边教学、边研究、边整理的方式,撰写《幼稚教育概论》一书,用其自己的话说等到书教完毕,这本书也就草草告成了。

在本书的自序中他写道人过的若是机械生活,过久了,有时连自己也不知道。

吃饭、睡觉、看书、编讲义、上课、下课,一天一天,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骤然放了一天课,空下来反弄得怅怅无所适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今天终于读完了《教育的目的》,感觉的确有收获。

我知道了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和激发孩子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30岁之间。

怎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呢?我想,首先应该以榜样人物来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观看优秀电影或者是人物采访、做志愿者等方法来促使孩子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立下自己的愿望;第二,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平台,让他们有自由和机会锻炼自己;而不是过多的指责和训斥、干涉。

即使是犯了错误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从错误中学到经验和教训。

回想我自己的发展之路:小学和初中、师范的学习我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挫折,一参加工作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管不住学生,连课堂上的纪律都维持不了!因为我是急性子,加上没有经验,沉不住气,所以导致了这个局面。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才开始好转,因为我自己喜欢教书,所以我才会去学习、思考。

现在的我依然是孜孜不倦地学习,虽然愚笨,但是勤奋。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也不断创新,接触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且去实践。

我小时候父母也没有过多地干涉我的自由,除非是我提出学习上的要求,他们都会想办法帮助、满足我。

现在,我对我女儿的教育感觉就有了过多的要求和约束,对于作业、上课、玩电游、手机等方面都有限定。

因为诱惑太多,孩子又管不住自己。

但是,通过学习,我也知道要与孩子商量,不把她和其他学生去比较。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妞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她爱运动,虽然瘦小但是体育好,能说会道,与人沟通交流好。

我觉得应该引导她学会多思考,特别是思维严谨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他们既有进步、腾飞的基础,又如哲学般深邃,艺术般高雅。

在初中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打下广泛的文化修养,所以大量的文学阅读、科普阅读就显得很必要了。

怀特海认为: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

这就需要各任课老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

同时要透彻的理解所教的科目。

而我们缔造完美教室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创设课程不要太多太杂,而需要精而透。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而不是把孩子们视为盛知识的容器。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让自己的课题活起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成就感。

教育的主题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想尽办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这个寒假我给孩子们的英语作业是:学唱一首英语歌,看一部英语电影并且背熟至少5句台词,开学后我们要进行展示,而且还要选出好的参加英语歌曲比赛,我准备让他们下好伴奏,开学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比赛。

摘抄:1、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

2、我们的目标是,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达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3、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一般在16-30岁之间发生。

4、教育体制上要避免思想的僵化,就必须注意两点: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5、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才是我们的生活。

6、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

7、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8、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以下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9、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因素的精妙调整,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七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实例做出预见。

10、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孩子们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树木后把孩子们带入树林,整体认识了树林后,再去慢慢认树。

例如英语学习,我们先通过学习单词、语法,然后带着他们一起读英语故事、文章,在故事中去巩固单词和语法。

)11、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多姿多彩的生活。

12、最好的教育是用最简单的工具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

13、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14、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与学习方式。

15、在教育实践中,把最难的内容往后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16、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17、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教育必须是对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纷繁复杂的骚动进行有序整理的过程,你不能对一个空白的大脑进行教育。

18、精确阶段代表了一种知识的积累,是文法和规则的阶段,包括了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

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一点一点接受一些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

19、浪漫-精确-综合,教育应该是这三个周期持续不断的重复。

20、儿童智力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把自己的身体行为和心理感知完美地协调起来。

21、12-15岁的三年时间里,必须用大量的语言方面的内容来丰富。

这个时期对科学的浪漫学习来说是非常适合的年龄。

15岁时,语言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都已经到了尾声,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的综合运用阶段和科学的精确阶段。

这时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科学方面的信息,相对减少对语言学课程的关注。

22、大学的功用在于去掉细节保留原理。

23、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24、自由和训练应该在孩子的生活中得到调节,使之适应其个性发展自然变化。

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我在其他场合所提到的“教育的节奏”。

25、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

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首创精神和训练都是需要的,但是训练往往会扼杀首创精神。

26、精确知识的范围可以而且必须进行明确界定。

成功教师的秘诀是:他十分清楚学生需要精确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

27、在浪漫阶段,重点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

28、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

29、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养成习惯去积极利用已经透彻理解的原理,才是真正拥有智慧。

30、心智发展的创造性冲动来自内部,而且完全为个体所特有。

2015.2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个别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绝不是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教育教学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相互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洞察每个学生的个别性与当下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个别对待。

平时我们给予个别优生、差生以特别照顾,在课堂上注意到不同学生程度的差异,给予适当照顾,这些只是态度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专业上的“个别对待”-----既理解知识,也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求老师拥有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这样一种敏感是通过专业阅读的协助,以及与学生持续深入交往而有意识地训练出来的。

“理解知识”则需要老师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花什么时间来关注所教的知识,而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障碍或者问题。

扪心自问,我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个别对待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并没有做到。

想到自己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单词听写还是朗读课文,或者是作业的布置,我都很少注重个别对待,总是一把尺子量下去,达不到要求的则给予批评、责备。

其实我也很注重学习,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会忘记。

这只是说明,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而且,我觉得这样做很费时间,有点伤脑筋。

所以,就没有考虑那么多。

那么,我今后应该怎么去做呢?1.根据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例如成绩好的同学要求单词听写必须在90分以上,否则重默。

中等偏上的同学达到80分即可,中等偏下的同学达到70分即可,成绩差的同学只需要60分即可算合格。

如果超过标准则给予表扬。

课文的朗读则反过来,成绩好的同学只需要每天跟读10分钟,中等的同学需要读20分钟,成绩差的同学读书30分钟。

课文背诵方面,成绩好的同学要求背诵更多的文章,中等的学生只需要背诵每单元的section A的2D,其余的要求流利朗读;成绩差的同学只需要全文朗读。

作业也至少要分三个等级布置。

每个等级的作业由各个等级的同学轮流收发并且批阅。

我每天从每个等级中抽查4个同学的作业和听写作业,并且由这4个同学批阅同等级的作业,他们每个人只需要看4份作业即可完成任务,而且要求他们督促其他同学更正或者是补完作业。

这样我也可以减轻负担,同时也锻炼他们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做老师的不容易。

2.课外阅读也会分层要求:A等的同学要求读的内容更多一些,时间更长一些。

在课堂上基本上以A等同学翻译为主,如果遇到容易一些的句子,则会考虑B、C等级的同学。

同时阅读还需要多花时间,以前完全是看英语翻译成中文,以后我要插入一些题目,让孩子们回答、讨论。

当然,我们也说过读完一章后进行排演。

这样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会有更深的印象。

我今年准备排演一部更完整的英语剧----Oliver Twist.3.课堂上更多关注孩子们的思维和学习态度,发现问题课后及时找学生谈话。

谈话的原则是少说多听。

有人可能认为,在我们现在的班额这么大,怎样才能实现个别对待呢?其实,在教学中,个别对待是指在统一性前提下保持多样性。

面向全体同学进行教学时,在课堂上与每一个同学保持一种可能的对话关系,觉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并且在必要时给予反馈。

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同时在课堂上要保持开发姿态,根据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等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绝对不要照本宣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从头讲到尾。

我平时的课堂给学生的感觉是上到哪里算哪里,而不是严密地设计到每一步都必须完成。

当然,一节课需要有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变化总是比计划快,所以我常常根据自己的课堂上的情况而调整,也可以说,我喜欢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吧。

2015/9/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