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之法律行为共57页文档

合集下载

法理学第七章法律行为

法理学第七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思想 与评价的总称。
二、法律意识的作用
1、国家司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影响案件的处理 2、特殊情况下,法律意识被作为特殊形式被 适用 3、法律应被内化为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遵 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
牧羊犬是没有民事继承权利的。 看看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及后果 1、农场主立遗嘱(行为),法院宣称无 效(结果) 2、两儿子在法院起诉(行为),法院作 出判决(结果) 3、法院作出判决(行为),两儿子获得 部分的, 傍晚出门,见一头驴在自己家门口徘徊 走动,便上前仔细观察。经过观察,村 民确认该驴不是本村村民所饲养的。因 为担心意外,这村民将驴牵回家并将其 和自家的驴拴在一起饲养。第二天,该 村民向村委会告之此事,商量寻找失主, 并请邻村的人传话,请失主来认领。但 是,第五天晚,这驴咬断缰绳走失。第 六天下午,失主即来认领。由于驴不见, 失主与该村民发生争执。
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法律后果
一、法律后果是法的客观要求 首先,法律后果包含在法律规范的逻辑 结构之中。 其次,法律后果体现于法律体系的一切 领域中。 第三,法律后果贯穿于法律运行全部过 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四,法律后果对于实现法律价值具有 重要的意义。
二、 法律行为与法律后果的 复杂联系
(一)合法的法律行为引起积极的法律 后果。 (二)违法的法律行为引起消极的法律 后果。
二、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主体要件 (二)、法律行为的主观要件 (三)、法律行为的客观要件 (四)、法律行为的客体要件
2000年,《新西兰先驱报》报道一则消 息: 一名农场主,立一份将部分遗产留给两 只牧羊犬的遗嘱。遗产价值高达100万新 元。根据遗嘱,农场主的第三任妻子, 只能继承20万新元,农场主的两亲生儿 子分文不得。农场主于1996年去世。死 后,两个儿子十分不满,要求奥克兰市 法院推翻遗嘱。历经四年,法院终于宣 布遗嘱无效,剥夺两只牧羊犬的“继承 权”,两儿子获得部分遗产,法院宣称,

法理学授课课件 第十章 法律行为

法理学授课课件 第十章 法律行为
北京理工大学
法理学
第十章 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 效果的行为。 二、特征 (一)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二)具有法律性 (三)具有意志性
三、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标准为: 1、行为的主体 2、行为的程序 3、行为的时效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客观要件
(一)外在的行动(行为),如身体行 为、语言行为
(二)行为方式(手段),如特定情景 (正当防卫)、特定主体身份(职务 犯罪)、特定对象(挪用公款)
(三)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如行为造 成的社会影响,
二、主观要件
(一)行为意思(意志),指心理状 态,包括需要、动机、目的
(二)行为认知,指对行为的法律意 义和后果的认识。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行式与相互关系, 分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主行为与 从行为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分
(一)意思表示行为、非意思表示行 为
(二)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即是 否具有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三)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无效 的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 失效的法律行为)
民法,重大误解——可撤销合同 刑法,不知法者不免其罪
三、法律行为的确认
主体是有权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 某些行政机关
经当事人同意的某些组织或个人,如 仲裁委员会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分个 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分合法行 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 为

第七章 法律行为

第七章  法律行为

第七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概述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A 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B 法律行为的特征:⑴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原因包括事件和行为两大类,前者与人的意志无关;后者包括人的意志因素。

⑵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原因的行为可以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

①表意行为的行为人具有导致一定法律效果之发生的意图②非表意行为又称为事实行为,其行为人主观上并无产生法律效果的意图,但行为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的发生。

发现埋藏物,拾得遗失物皆属于事实行为。

③事件和事实行为的区别:事件是指与主体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客观现象。

a事件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无关;事实行为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有关;b事件是一种客观现象;事实行为是民事主体的行为。

⑶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的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在意图以一定的行为表现于外部的过程。

⑷法律行为大部分为合法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A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⑴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其特点在于不需要他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可发生法律效率的行为,如追认无权代理。

⑵双方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合同行为为典型。

⑶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人合伙为典型。

B 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⑴有偿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使当事人双方承担互为对待给付义务;⑵无偿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义务,他方当事人不承担对待给付义务。

赠与,借贷。

C 诺成法律行为和时间法律行为⑴诺成法律行为是指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⑵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指除意思表示以外,还须交付实物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D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⑴要式法律行为是指依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⑵不要式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不要求采取特定的形式,可按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形式成立的法律行为。

法理学之 法律行为

法理学之 法律行为

研究法律行为主观要件,首先就在于考察这些行为意思 (意志)诸要素的法律意义 。
动机本身不是法律直接调整的对象,例如在刑法中,动机
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仅是量刑时参考的情节之一。
24
2020/4/24
2、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者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 结果的主观意图。 目的构成行为的灵魂,给予行为规定性。 在刑法中,行为目的是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根据之一 。 在民法中,所谓意思表示,就是行为人对其目的直接或间接 的、真实或虚拟的表达。
18
2020/4/24
➢ 在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律行为与非 法律行为的界定大抵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 但有时候,一个行为的发生,很难根据立法
清晰判断它的法律性质,这就要通过法律解 释和论证过程来确定它是不是法律行为,是
哪一类法律行为。
19
2020/4/24
➢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法律行为绝不只是某一种样式,其表 现出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
26
2020/4/24
➢认识错误
➢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 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 所谓的认识错误。 ➢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个方面。 ➢事实错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内容与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相背 离。 ➢法律错误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但由于误解或不知法 律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认识有误。具体表现在:
11
2020/4/24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她的活动和行为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既可能表现为社会有益性,也 可能表现为社会危害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它们 才可能具有法律意义。 ➢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一般是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目录
CONTENTS
法律行为概述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行为的效力法律行为的解释法律行为的案例分析
法律行为概述
法律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具有意志性。
特征
定义: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人类行为。
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能够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法律行为是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法律行为的客观要件还包括行为的后果必须合法、合理和可预测。
法律行为的后果是确定行为效力和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行为的后果必须合法、合理和可预测,否则可能导致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被撤销。同时,如果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还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行为的效力
合法性
真实性
行为能力
标的可能性
01
02
03
04
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或限制。
法律行为必须是真实意思表示,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法律行为必须由具有相应行为能力的主体作出,如自然人、法人等。
法律行为的标的必须是可能的、合法的,不能违反公序良俗。
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行为,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如合同履行不能、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等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解除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时,必须以法律为准,不得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合法性原则
解释法律行为时,应将该行为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进行理解,确保其与相关法律规范协调一致。
整体性原则
解释法律行为时,应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立法意图,以准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法理第十章法律行为

法理第十章法律行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非法律行为: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3、法律行为的确认:指由法律规定的机关或个人审查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意义和效力,并给予法律上的认定。法律行为认定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某些行政机关,经当事人同意的某些组织和个人也有一定的确认权限。法律行为确认的内容主要有: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否具备;这些要件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关系;行为的成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等。
4、法律行为的结构:指即法律规定的,或通过法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法律行为的结构主要包括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一)、动机:行为是受一定动机支配的,法律行为也是如此。所谓动机,指直接推动行为人区行动以及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或动因。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趋向目的,目的实现满足,满足导致新的需要。在法律上必须从对法律行为的动机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以便确定其在是否正当,是否合法。(二)目的: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结果的主观意图,法律行为的目的往往采取表达的方式来体现,表达可以采取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默示的方式,可以采取书面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口头的方式。(三)、认知能力:法律行为的认定需要考察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认识错误。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方面,前者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内容和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相背离。后者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由于误解或不知法律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认识有误。二、法律行为的外在表现方面: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的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一)、行为: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语言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1、身体行为:指通过人的身体的任何部位所做出的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举动。2、语言行为:即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为,包括:书面语言行为和言语行为。(二)、手段: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三)、结果:判断法律行为的结果,主要有两个标准:1、社会影响。2、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考察。

法理学—法律行为

法理学—法律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要式行为 非要式行为
根据行为之有效程度 完全行为 不完全行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九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欲望、意
识、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举动。 法律行为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
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 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社会性 法律性 意志性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
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 公法行为 私法行为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 积极行为 消极行为
根据行为之主从关系 主行为 从行为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的分类
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行为 非表示行为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动机 —— 目的 —— 认知能力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行为 —— 手段 —— 结果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的分类
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 个人行为 集体行为 国家行为
根据主体意思的表示形式 单方行为 多方行为
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 自主行为 代理行为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二)行为方式(手段) 这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中包 括:行动的计划、方案和措施;行动的程式、步 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动所借助的工 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手段)是考察行为 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 是考察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 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 上还必须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 律行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所作的分 类 (一)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 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又称“作 为”,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 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消极行为,又称 “不作为”,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 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这两种行为 不能反向选择。
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1)与特定情景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行为 方式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方能使用,如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2)与特定主体身份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 法律行为的成立只与具有特定法律资格的主体 (个人或机关)相关联,其他主体无权采用此 种法律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即使采用,也不能 认定为该法律行为构成的要件。
?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3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1法律规定性?2行为的主体特殊性?3行为的程序?4行为的时效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又可称之为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2)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评价, 即由法律根据结果确定行为的法律性 质和类别。不过,这里应当区别的问 题是:行为的结果并不等于法律后果, 行为结果只是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的 依据之一,但并不是法律后果本身。

法理学上法律行为的概念

法理学上法律行为的概念

法理学上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是法律范畴内发生的一种特定的人类行为,是指由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在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下,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是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和界限的一种行为方式,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源头和表现形式。

法律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能够创设、变更、转移、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

首先,法律行为的主体是指有行为能力、民事权利义务享有权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根据不同的主体身份,法律行为可分为自然人之间的法律行为、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法律行为、法人与法人之间的法律行为。

任何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且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进行法律行为。

其次,法律行为的要素包括客体、行为方式、意思表示和法律目的。

客体是指法律行为所涉及的客观事物或者具体的法律事项,如财产、权利、义务等。

行为方式是指法律行为的具体形式,如订立合同、立遗嘱、起诉、承诺等。

意思表示是一种表达双方意愿达成协议的方式,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进行。

法律目的是法律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如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产生合同关系等。

第三,法律行为的效力是指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和第三方产生的法律后果。

根据效力的不同,法律行为可以分为有效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和可撤销法律行为。

有效法律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定和当事人意思表示要件的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

无效法律行为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意思表示要件的法律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可撤销法律行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可以自愿撤销的法律行为。

最后,法律行为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和保护。

法律对法律行为的限制主要是通过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来界定法律行为的范围、内容和限制条件,以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

同时,法律也对法律行为给予一定的保护,如合同法的重要性原则、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总之,法律行为是在法律规定和保护下,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一种特定的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它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源头和表现形式,对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行为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行为

第六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的概念一、法律行为的界定(一)法律行为的含义1.法律行为:人们在其意志控制下实施的受法律调整并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2.法律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3.⑴法律行为是受到法律规范调整的行为,无论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均有法律规范的规定⑵法律行为是人(包括人的组织)的行为⑶法律行为具有意志因素⑷法律行为具有法律后果,会有法律对其效果进行肯定或否定(二)法律行为的意义1.法律行为是法律与行为的结合,是具有法律形式和实际社会活动内容的行为2.在法律调整下的行为是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成为法律作用于社会的中介3.法律行为有其法律形式和社会活动内容,意义由这两方面表现出来⑴①法律行为的法律形式存在于实证法当中,它是法律所设立的行为模式,由法律规范的规定表现出来②法律规范中所表达的法律行为模式,承载着法律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社会对行为调整的要求,特别包含了为实现特定调整目的而具有的法律调整技术⑵法律行为的社会活动内容存在于社会活动领域,是人们具体和现实的法律活动,它是法律的运作,是规范的现实化,是活的法律二、法律行为的特征(一)法律性(最大特点)1.法律性指法律行为是受法律调整的行为,即法律对这种行为有所规定,这种行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2.法律性的表现⑴法律对行为模式的设定方面,即法律行为是有法律根据的行为⑵行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行为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①法律后果是由法律设定的在法律实践的活动中,法律后果可能是法律行为主体有意识追求的目标,也可能是与法律行为主体意志追求的目标没有关系的后果,甚至还可能是法律行为主体可以逃避的后果②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肯定性法律后果:法律承认某种行为合法、有效并加以保护,甚至给予奖励否定性法律后果:法律认定某种行为违法、无效并加以撤销,甚至给予制裁③法律后果进一步界定法律行为,并不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任何自由行为都是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受法律调整的,即有法律根据的,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⑶法律的当然属性,即法律后果具有法律所包含的国家强制力保证(二)社会性1.法律行为的社会性:法律行为具有社会意义,会产生社会影响或社会效果2.法律行为的社会性,源于人们行为的社会性,它说明的是对行为作出法律调整的必要性3.行为的社会性源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并体现这种社会性。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一、概说(一)法律行为的概念民法通则的定义: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此定义失之过宽,无法与无须意思表示的事实行为相区别,如先占,如对物进行事实上的处分。

意思表示的存在应为法律行为区别于其他法律事实的根本要素。

因此,法律行为的定义必须将意思表示这个要素表述出来。

法律行为的学理定义: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我国民法将法律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似乎是为了将其与其他法域的“法律行为”相区分。

这体现了立法者对“法律行为”概念内涵和制度价值的认知缺乏,作为私法自治工具的法律行为仅存在于私法领域。

所以,一切“法律行为”必然都是“民事的”。

法律行为的特征、要素: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所谓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法律行为最基本的要素。

2.法律行为是否必须为合法行为?民法通则称其为合法行为。

但不宜过于强调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要素,原因有二:(1)合法性是意思表示作出后所给出的外部评价,从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上分析,标的合法应为其生效要件,而非其成立要件。

因此,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法律行为时,仅考察其是否为意思表示即可。

将合法性作为“法律行为”的存在基础,势必会导致一些逻辑上的混乱,如“无效的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是否为合法行为,抑或是不法行为?(2)从积极的方面给予法律行为以合法性评价,不符合私法自治的精神。

(二)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法律行为是实践私法自治最为重要的工具。

私法自治指个人依其意思而形成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法律行为的功能恰恰在于此:行为人通过自主设定效果意思(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并将其表达在外,原则上此一效果意思即能展开其效力(除非法律秩序给予消极的评价)。

法律行为具有法律规范的品格。

不仅是行为规范(指向当事人),而且也应是裁判规范(约束法官)。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受到了欺诈、胁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行为无法实现
法律行为的目的无法实现,或者行为的结果违反了公共利益。
可撤销法律行为
行为存在瑕疵
法律行为存在一些瑕疵,如遗漏或错 误的意思表示、误解等。
撤销的后果不同
如果撤销法律行为,可能会产生无效 的后果,也可能只是导致一定的赔偿 责任。
案例二:侵权行为纠纷案
总结词
侵权行为是引起民事责任的重要原因。
详细描述
在侵权行为纠纷案中,法院首先要判断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其次要判断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了损害后果 ,最后要判断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任。
案例三:行政处罚决定纠纷案
要两个或更多方主体共同作出。
03
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自主行为是指行为人自己独立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代理行为则
是由代理人代为作出,直接对被代理人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意义
法律行为的认定对于确定法律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 准确地区分和认定不同的法律 关系。
法律行为可以有效地保障当事 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
消除影响
因不当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依法承担的消除不良影响或恢复原 状等责任。
行政责任
警告
因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依法承担 的口头或书面警告责任。
罚款
因违法行为情节较重,依法承担 的缴纳罚款责任。
没收违法所得
因违法行为获取非法利益,依法 承担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任。
刑事责任
拘役
因违法行为情节严重,依法承担的短期剥夺人身 自由的刑事责任。
通过研究和分析法律行为,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 律规定,提高司法实践水平。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在法理学中,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和行为。

它是社会成员根据法律规定和法律意思表示的权利和义务来进行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法理学第十章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法律行为的概念、要素、种类和效力。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经过自愿行为实施,并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它包括个人和法人的行为,既可以是自然人的主体行为,也可以是法人的机关行为。

法律行为是人们在法律框架下实现自己权利和义务的方式之一。

二、法律行为的要素1. 行为主体:法律行为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组织等。

行为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律行为能力的人,即具备一定年龄、智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以及依法设立的法人和组织。

2. 行为客体:行为客体是指法律行为所指向的具体对象。

它可以是财产、权益、法律关系等。

行为客体必须是合法、合规、合宪的,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3. 行为方式:行为方式是指实施法律行为的方式和形式。

它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默示行为形式。

不同类型的法律行为可能有特定的行为方式要求。

三、法律行为的种类1. 合同行为: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通过意思表示达成协议,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

合同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交易和合作。

2. 法定代理行为:法定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根据法律规定,代表他人实施法律行为的行为。

代理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代理权,代理行为的效力由代理人的行为产生。

3. 遗嘱行为:遗嘱行为是指自然人在死后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安排和处置的行为。

遗嘱是法定的,遗嘱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才能有效地确定遗产的继承和分配。

4.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所做出的具体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公共性、强制性和单方面性的特点,是行政机关对个人、组织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产生直接法律后果的一种行为。

四、法律行为的效力法律行为的效力是指其产生的法律后果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和保护力。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59页PPT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59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 ppt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 ppt课件

ppt课件
17
➢ 从总的方面看,分清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就 是要将法律行为与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 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区别开来。
➢ 原则上,经济、政治行为等大多受到或应当受到
法律的调整,但由于立法的滞后或出于立法政策
的考虑,法律对此没有予以调整,这样在法律行 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法律行为。
研究法律行为主观要件,首先就在于考察这些行为意思 (意志)诸要素的法律意义 。
动机本身不是法律直接调整的对象,例如在刑法中,动机
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仅是量刑时参考的情节之一。
ppt课件
24
2、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者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 结果的主观意图。 目的构成行为的灵魂,给予行为规定性。 在刑法中,行为目的是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根据之一 。 在民法中,所谓意思表示,就是行为人对其目的直接或间接 的、真实或虚拟的表达。
ppt课件
11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她的活动和行为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既可能表现为社会有益性,也 可能表现为社会危害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它们 才可能具有法律意义。 ➢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一般是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ppt课件
12
2、具有法律性
法律行为是由法所规定和调整的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 的行为。 合法行为会受到国家肯定、承认、保护、奖励;违法行为 会受到国家否定、取缔、处罚、制裁。 法律行为是法律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 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 于一般的社会行为。
ppt课件
13
➢ 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
➢ 由于行为具有社会指向,并且可能造成社会矛盾、 冲突和社会危害性,它们才有可能、也有必要受到 法律的调整。

法理学 法律行为

法理学 法律行为

特征二:法律性(法律承认)
由法律规定、 由法律规定、受法 律调整、 律调整、能够产生 法律效力或法律效果
由法律所调整 和规定的行为
能够产生法律效力 能够产生法律效力 或法律效果的行为
交互性
受法律约束或保护
如当事人之间可能达成诸如买卖毒品等合意, 但这种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性
• 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不一定就是法律行为,
为也具有法律意义行为能力是从事法律行为的能力,如果以事实行为取得权利自然不需要行为能力。 事实行
• 法律行为本身并不是要求合法,只表明具 有法律意义 • 法律行为不限于合法行为
特征三:意志性(自由)
• 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如果 不为当事人意志控制,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 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区别开 • 借助法律行为实现意思(私法)自治,鼓 励主体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借助法律行 为为自己和他人设置法律关系。
三、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 非法律行为: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不 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 效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法律事实
法律事件
法律行为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四、法律行为 构成的主客观要素
客观要件
外在的行 行为) 动(行为) 行为方式 手段) (手段) 具有法律 意义的结果
第五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释义
一、概念
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 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 为。它应该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意思)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事实行 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 作为)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 (一)社会性是法律行为的最基本特征 • (二)行为的法定性是法律行为和一般社 会行为的显著区别,法律行为受到法律的调 控和人的意志的支配。 • (三)行为的意志性是法律行为的内在属 性。

第五章法律行为

第五章法律行为

► 林某,9岁,系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一天放学
回家路上遇到某公司业务员赵某向其推销一种 名为“学习效率机”的低配置电脑,开价 5800元。林某信其言,用自己积攒的“压岁 钱”1000元交付了定金,并在分期付款合同 上签了字。事后林某父母知晓此事,以“行为 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为由要求赵某撤销 合同并退款。
►(

二 )行为意志
► ►

马加爵一案中,马加爵出于泄愤动机,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达到了他行为 的目的 导致四个被害人的死亡。这就是法律行为的意志因素,也就是指行为 人基于需要,受动机支配,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实施法律行为的心理状态。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分析,人的行为是由需求引起的,需求引起动机幻灯片 14, 动机产生行为,行为趋向目的幻灯片 14. 目的的实现让人满足,而满足又会导致新的需要。人的行为意志就是需要、 动机、目的三个层次的内在循环系统。就合法行为而言,其成立的条件不仅 在于有没有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而且在于有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动机和 目的是否正当、合法。就违法(犯罪)行为而言,对行为人的所谓“主观恶 性”的考察,就是对违法(犯罪)人的动机和目的的认识。 在刑法中,行为目的是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根据之一,动机也是定罪量 刑参考的情节。在民法中,所谓意思表示,就是行为人对其动机和目的直接 或间接的、真实或虚假的表达。’

(一)社会性
第一,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的行为是社 会的产物,即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 第二,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行为是 社会关系的创造者。 ► 第三,人的行为是社会互动行为,即引起他人行为的行 为。 ► 第四,法律行为是其他社会行为的形式或一个方面。如 同法律关系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一样,法律行为也 不是一种独立的行为。它往往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 起,并作为其他社会行为的形式或一个方面而存在。引 入马桶移入卧室引发的邻里纠纷案/裸行案

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依行为主体的性质和特点分类
1、依行为主体的特点,分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
2、依主体意思表示形式,分为单方行为、多方行为
3、依主体参与行为的状态,分为自主行为、代理行为
二、依行为的法律性质分类
1、依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分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2、依行为具有公法性质还是私法性质,分为公法行为、私法行为
三、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分类
1、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2、依行为的主从关系,分为主行为、从行为
四、依行为的构成要件分类
1、依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分为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
2、依行为成立是否需要特定法律要件,分为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
3、依行为的有效水准,分为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