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面部色诊原理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或欲作惊风
▪ 木形人主色——稍青 ▪ 春 季 客 色——稍青 ▪ 肝病真脏色——面青暴露、枯槁晦暗 ▪ 脾 病 难 治——面青无华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肾 阳 虚或 剧 痛
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 脉络拘急 血行不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黑 暗 淡或黧黑
3、面部分候脏腑
(1)《灵枢·五色》划分法
前额— 庭、颜
眉间——阙 鼻——明堂 颊侧——藩 耳门——蔽
明堂脏腑色部
(1)《灵枢·五色》划分法
庭——首面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鼻端,准头、面
王)——脾
方上(即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病例:咳嗽。肺肾 气虚,寒饮内盛 (慢性支气管炎)
颧红
赤色
黄色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黄虚浮
脾虚湿胜
黑色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疸
阳黄
阴黄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
脾虚肝郁 血瘀水停
▪ 土形人主色——稍黄 ▪ 长夏季客色——稍黄 ▪ 脾病真脏色——面黄暴露、枯槁晦暗 ▪肾 病 难 治——面黄无华
形象:面色萎黄, 色浊而散,夭然不 泽,口唇淡白,准 头明润,目睛清亮。
主病:脾胃气虚, 营血不荣;脾虚血 亏。
病例:疳积。脾胃 虚弱,气血不足 (贫血原因待查)
面色萎黄而黑
形象:面色萎黄而 浊,天庭黧黑,眉 上额角有圆形白斑, 为灰白鳞屑,左鼻 孔下有红斑,口唇 发红。
主病:脾虚湿盛; 湿热蕴积;肾精久 耗;虫积。
中医面诊灵枢五色+颜面望诊+望诊
中医面诊灵枢五色+颜面望诊+望诊中医面诊灵枢五色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这是讲的面部望诊,面部的部位以及每个部位的颜色在诊断上的意义,明堂,泛指面部,但是这里是指鼻子,明堂骨高以起,就是鼻梁骨高而且直,那意思是如果鼻梁骨塌陷不是好现象,鼻骨长得高而且平直,是禀赋强的现象,这是中国人的特点。
五脏的次序,鼻在正中间,鼻子两旁可以主五脏,六腑就在五脏的两侧,也就从面部看,中央是察五脏,旁边是察六腑,两眉之间叫阙,本来阙是指宫廷外边两侧的高门楼,这里是指两眉之间的位置,庭是指额头,天庭饱满,脑门宽,就是两目之间,心所主的位置。
五脏之真色到达于面,所以说没有疾病的颜色,是好现象,面部明润光泽,不管什么色,明润光泽就好,清,就是不污,面色不污浊,很清朗。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颜色比较深沉,比较污浊反映病位比较深,所以叫内,也就是里病,面色比较浮,相对而言比较润泽,这表明病在于表,病位不深。
面色又黄又红,是风邪导致,风为阳邪,面色又青又黑,这是疼痛导致的,是气血不通的现象,面色苍白,这是受了寒邪,使气血不能充盈于外所致,黄而膏润为脓,这个不单是面色,患病的部位也应该看到,即是患病的部位,又可以是面色的表现,如果是“赤甚”红得厉害,是因为有脓血,也是讲的疮疡,疮疡很红很红的,这有脓血,如果已经黄而膏润了,这是已经成脓了。
痛甚其实联系到前面青黑为痛,如果青黑得很,那就痛,往往出痉挛样的病变,青是肝之色,因此可出现痉挛性的疾病动风的现象。
寒甚是说白甚,这痛甚是说上边的青黑颜面望诊颜面望诊主要分为八大部分:即心、肺、肝、肾、脾、小、大、生。
中医望诊图集
中医望诊图诊图集集祖国医学国医学((中医)讲求“望、闻、问、切”。
其中的望其中的望,,即为通过观过观察人察人的外在表的外在表现现(如面部如面部、、手足手足、、以及其他体表以及其他体表))来实施诊断的一的一种种方法方法。
一、“望面色望面色”” 面部面部脏脏腑分腑分属属图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图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
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
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
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面部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额)为首面;阙上(眉心上)为咽喉;阙中(印堂、眉心)为肺;阙下(下极、山根、鼻根)为心;下极之下(直下、年寿、鼻柱)为肝肝部左右(鼻柱旁)为胆;肝下(面王、准头、鼻尖)为脾;方上(鼻翼、脾两旁)为胃;中央(颧骨下)为大肠;挟大肠(颊)为肾;明堂以上(鼻翼旁)为小肠;明堂以下(人中)为膀胱、子处。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
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
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
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
中医色诊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
中医色诊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中医望诊第二课:望色歌诀,学会了你也是个小中医,建议收藏
中医望诊第二课:望色歌诀,学会了你也是个小中医,建议收藏望色包括颜色和光泽两方面:(一)面部色诊的原理及意义【歌诀】面部血脉真充盛,脏腑气血之外荣,阴阳寒热虚实象,面部色泽映出来。
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外荣,所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二)望色时的注意事项【歌诀】望色采光要自然,注意光源颜色扰。
虚假病色或化妆,非准确色乱诊断。
1. 光源的色彩:应采用自然光,避免有色物体的影响。
2. 化妆品影响:应排除化妆品造成的虚假病色。
(三)面部分候脏腑【歌诀】面部划分见《五色》,庭颜之位在前额,颊侧为蕃鼻明堂,耳门名蔽眉间阙。
《素问·刺热》亦有言,右颊属肺左见肝,鼻主脾土额心火,颏位属水肾病现。
根据脏腑在颜面部相关的对应部位进行判断。
其划分方法有两种:《灵枢·五色》划分法《素问·刺热》划分法(四)常色与病色【歌诀】正常面色是常色,常色又分主客色,终生不变为主色,内外环境变动客。
气候昼夜情绪酒,饥饱也能影响色。
疾病面色分善恶,有泽为善无光恶。
1. 常色:即正常面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1)主色:凡属个体特征,终生不变的面色,即为主色。
中国人的主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人体受季节、气候、饮食、环境、工作、情绪、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致面色发生短暂性改变,称为客色。
①气候:春稍青,夏稍赤,长夏稍黄,秋稍白,冬稍黑。
②昼夜:白昼则面色光辉外映;黑夜则面色隐约内含。
③情绪:喜则面赤,怒则面青,忧则色沉,思则面黄,悲则泽减,恐则面白。
④饮酒:酒后脉络扩张,则面红目赤。
⑤饥饱:饱食则面益荣润光泽;过饥则面色泽减。
2. 病色:即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表现的色泽。
应首先区分善色与恶色。
主要根据皮肤颜色有无光泽而区分为善色和恶色。
(1)善色①特征:色泽明润含蓄者。
②意义: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是吉兆。
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2)恶色①特征:色泽晦暗枯槁者。
中医“五色主病”五色诊
中医“五色主病”五色诊
望色,是指观察人体皮肤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
一、望面色的原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说明面部色泽由气血荣于面而成。
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血脉丰富,脏腑气血充盈而为之所荣。
二、望色、泽
色:一般皮肤的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一种色调,颜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泽: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说明人体的皮肤随着精气的充养而有光泽,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
三、五色主病
《灵枢•五色》曰:“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说明五色变化不仅可以代表不同脏腑的疾病,而且可借以推断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
四、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是根据面部皮肤色泽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十类变化,以分析病变性质、部位及其转归的方法。
浮沉分表理,清浊审阴阳,策甚别虚实,散抟辨新久,泽夭测成败。
第二章之望色
39
40
白色☆
主病: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机理:气血不荣
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常见病色: 淡白——血虚证,失血 晄白(白而虚浮)——阳虚,阳虚水泛 苍白(白而兼青)——阳气暴脱 阴寒内盛
41
42
43
黑色☆
主病: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机理: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 脉络拘急
3
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明显,又
易于观察。
8
4.色诊的临床意义
望色可以察神
“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 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 露。” (《医们法律· 望色
论》)
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疾
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9
㈡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脏腑色部的定位:
色部:是指五脏、六腑和形体肢节反应 于面部的特定色诊部位。 “明堂察色,以脏腑部位为体,以气 色诊法为用。故分观之,可以视其常,合 举之,可以通其变。”(《望诊遵经》)
二、望面色
Looking at the Compexion
面色
颜色
(血液)
光泽
(精气)
1
㈠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1.面色的形成:
夫精明五色者,色之华也。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诀微》) 心,其华在面 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 于面而走孔窍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论》)
即色泽是五脏气血之外荣,又称气色。
气:生机,润泽而含蓄 —— 色:颜色,有五色之别
色:色调的变化 从光学角度 泽:明度的变化
泽
3
2.色和泽的临床意义:
灵柩五色颜面望诊
灵柩五⾊颜⾯望诊⼀、望⾯⾊知内脏,⾯部脏腑分属图⼆、⾯部与脏腑对应分布图 ⾯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理信息,使⾯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
⾯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部望诊的基础。
古今⾯部分属则有所不同。
传统的⾯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古代⾯部分属——根据《灵枢.五⾊篇》的分法,把整个⾯部分为:⿐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门称为蔽。
三、⾯部各部与脏腑之间对应图 庭(额)为⾸⾯;阙上(眉⼼上)为咽喉;阙中(印堂、眉⼼)为肺;阙下(下极、⼭根、⿐根)为⼼;下极之下(直下、年寿、⿐柱)为肝肝部左右(⿐柱旁)为胆;肝下(⾯王、准头、⿐尖)为脾;⽅上(⿐翼、脾两旁)为胃;中央(颧⾻下)为⼤肠;挟⼤肠(颊)为肾;明堂以上(⿐翼旁)为⼩肠;明堂以下(⼈中)为膀胱、⼦处。
四、⾯部出现异常变化,对相应部位影响 1、⼼理压⼒:反射区域在额上1/3⾄发际处(即发际⼀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部额⾊不⼀样,说明此⼈⼼理压⼒⽐较重。
若出现斑;说明⼼脏有疾病(如:⼼肌⽆⼒);有痣、痦⼦,说明⼼脏功能先天不⾜。
2、⼼脏:反射区域在两眼⾓之间的⿐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较明显,证明⼼律不齐或⼼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且⾆头上⾯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较严重的⼼脏病。
⼼脏病者⼀般⼩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
下⽿唇有皱纹是冠⼼病,嘴唇发紫是⼼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脑⾎管供⾎不⾜、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悸、烦躁等 4、肺:(呼吸系统、咽喉、⽓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
若额头中间⽐较凹,且颜⾊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
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或发⽩,则证明此⼈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短,或肺有病。
灵枢·五色
能了解疾病的过去与现在。 能了解疾病的过去与现在。
小结
1. 五脏六腑、肢体关节在面部各有一 五脏六腑、 定分布位置, 定分布位置,因此观察这些部位的色泽 变化,可察知相应脏腑肢节的病变情况。 变化,可察知相应脏腑肢节的病变情况。 这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 这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 理论,结合长期临床经验而确立的 。 理论,
赤甚者为血
面色过赤,主瘀血内阻、血热郁积
(疮疡初期未化脓) (疮疡初期未化脓)
痛甚为挛:面色青黑主痛证, 痛甚为挛:面色青黑主痛证,青黑
过重主拘挛(脉络拘急) 过重主拘挛(脉络拘急) 白色属阴,主寒, 白色属阴,主寒,多为虚证
白为寒 :寒凝血涩,经脉收缩,气血 寒凝血涩,经脉收缩,
运行迟滞, 运行迟滞,气血不足
“察其散抟,以知远近” 察其散抟,以知远近”
散—色散不聚,病气未固结,病程短(近) 色散不聚,病气未固结,病程短( 抟—色聚不散,病气固结,病程长(远) 色聚不散,病气固结,病程长(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五色各见其部,左右上下, 五色各见其部,左右上下,各如是其候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复习思考题
1.如何根据五色诊断疾病的性质? 如何根据五色诊断疾病的性质? 2.望色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望色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3 . 谈谈您对面部部位配属相应脏腑形身这 一诊法理论的见解. 一诊法理论的见解.
望色诊病的机理现代研究
现代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的任何 现代生物全息律认为:
一相对独立的部分, 一相对独立的部分,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 小,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全身肢体关节都可以反映到 面部,面部就相当于全身的缩影。以此作 面部,面部就相当于全身的缩影。 当于全身的缩影 为望诊判断病变的依据。这一认识与现代 为望诊判断病变的依据。 生物全息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生物全息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摘自《形色外诊简摩》作者:周学海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薄泽为风,冲浊为痹,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
(上论五色所主之病。
经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谓周身元气皆内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肤。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五脏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见于明堂,以候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于大热也。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上论五脏病色。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参相应者也,其不应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垒(即字。
中医诊断学 望色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8
3、面部分候脏腑
可编辑课件PPT
9
《灵枢·五色》划分法
庭——首面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鼻端,准头、面
王)——脾
可编辑课件PPT
10
方上(即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肾 面王以上(即鼻端两旁 上方)候小肠 面王以下(即人中部位) 候膀胱、胞宫
轻病面色(善色) 重病面色(恶色)
如翠羽
如草兹
赤 如以缟裹朱
如鸡冠
如衃血
黄 如以缟裹栝萎实 如蟹腹
如枳实
白 如以缟裹红
如豕膏
如枯骨
黑 如以缟裹紫
如乌羽
如炲
可编辑课件PPT
17
病色交错
【概念】正病正色——病与色相应。 病色交错——病色不相应。
可编辑课件PPT
18
病色交错中生克顺逆
色生病:吉中之顺:
病色 指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特点是晦暗、暴露。病色可反映不同性 质的疾病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可编辑课件PPT
13
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
• 主色: 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 为主,百岁不变。
• 客色: 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 正常变化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 饮食饥饱等
可编辑课件PPT
【临床意义】
五
脏腑 色
病性
可编辑课件PPT
24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灵枢·五色》
肝
肺
心
脾
肾
可编辑课件PPT
25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黑 黄赤
望闻问切第一法——五色诊
望闻问切第一法——五色诊中医中根据患者面部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五色主病,又称“五色诊”。
关于五色主病在《内经》即有丰富记载,如《灵枢.五色〉云“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等等。
说明五色变化不仅可以代表不同脏腑的疾病,而且可借以推断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由于寒邪凝滞,或气滞血瘀,或疼痛剧烈,或筋脉拘急,或热盛动风,致脉络阻滞,血行不畅,故见青色。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多属阴寒内盛、疼痛剧烈,可见于寒盛所致的骤起脘腹疼痛患者,如寒滞胃肠等证。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属心阳不振、心脉闭阻,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等患者。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可见于鼓胀或胁下癥积的患者。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或欲作惊风之象,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患者面色红赤,多因热迫血行,面部脉络扩张充盈所致满面通红、目赤,为实热证,因热性炎上,血行加速而充盈于面,可见于脏腑火热炽盛或外感邪热亢盛患者。
午后两颧潮红.为虚热证,因阴虚阳亢,虛火上炎所致,可见于内伤久病,如肪痨病等患者。
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为戴阳证。
是因久病阳气虛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真寒假热之证,多见于久病脏腑阳气极度衰竭患者,为病情危重征象。
黄色主脾虚、湿证。
患者面色发黄,多因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无以上荣于面所致;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以致脾土之色外现而见面黄。
面色黄而枯槁无光,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脾胃虚衰,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枯槁无华。
面色黄而虚浮者,称为黄胖,属脾虚湿蕴。
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滥肌肤所致。
面部脏腑分布
面部脏腑分布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
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
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
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亦就是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
下面分两部份介绍。
一、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见图2-1)。
图2-1明堂藩壁图图中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为首面,阙上为咽喉;阙中(印堂)为肺;阙下(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年寿)为肝,肝部左右为胆:肝下(准头)为脾;方上(脾两旁)为胃;中央(颧下)为大肠;挟大肠为肾;明堂(鼻端)以上为小肠,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处(见图2-2)。
1图2-2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图此外《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
二、现代面部脏腑分属现代面诊的脏腑对应分布,与古代面部脏腑对应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个倒置的人体内脏器官在面部的缩影。
如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输尿管近子宫,膀胱处两侧为左右卵巢;额中部为小肠;额中两侧右为升结肠,左为降结肠;前额眉骨上为横结肠;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两眼之间(即山根处)为胰腺;鼻端为十二指肠;鼻端两侧为左右肾上腺;鼻头为胃;左颧处为脾;右颧处为肝;人中处为食道;鼻唇沟处为膈膜;口唇处为心脏;下唇下为甲状腺;下颏处为咽喉;两颊为左右肺;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见图2-3)。
l·膀胱、子宫2·右卵巢3·升结肠4·输尿管5·横结肠6·右肾7·胰腺8·右肾上腺9·肝10·胃11·右肺12·食道13·右支气管14·甲状腺15·咽喉16·左卵巢17·小肠18·降结肠19·左肾 20.十二指肠21·左肾上腺22·脾 23·膈膜24 ·左肺25·心脏26·左支气管。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法中医望色诊病的原理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
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
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
临床所见不论何色,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
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但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分候脏腑面部分候脏腑,是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根据《内经》的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1)《灵枢·五色》分候法:该篇将面部的不同部位加以命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望 色
(一)面部色诊原理
(1)《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
明堂藩蔽图:“明堂”即鼻,“藩蔽”曰疆域、界限,明堂藩蔽图即指以鼻为(中心)基准线的脏腑在面部相应区域的投射影像图。
(2)《素问·刺热》的分候方法 (二)色与泽的意义[1]
1.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面部颜色属血、属阴,能反映血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灵枢·五色》说:“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2.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凡面色荣润光泽者,提示脏腑精气未衰,为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值提提出的是,《望诊遵经》所说的“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明确指出了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更为重要,即“气至色不至者生,色至气不至者死”。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特点是明润、含蓄。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
属个体差异,一生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
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特点是明润含蓄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所谓“明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
所谓“含蓄”,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1】分析:颜色包括青赤黄白黑,属阴属血,光泽为光明润泽(枯槁晦暗)属阳属气。
所以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值得提及的是,望色所见的并非一般所见的五色,而是三原色(赤青黄)按油的比例组合的纯度不等的五色。
因此,临床上所见的五色是以某种色调为主的混合色。
2.病色——特点是晦暗暴露
因病而发生的异常面色即为病色,病有轻重、色有善恶,但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晦暗暴露之象。
所谓“晦暗”是指面部皮肤枯槁而无光泽,是精气衰竭的表现,所谓“暴露”是指某种颜色异常明显,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常色与轻病、重病面色鉴别表参教材。
(四)五色主病[1]
学习五色主病,既要明其色,又要知其病,还应熟悉色与病的相应与不相应(相应为顺,不相应为逆,相生为顺,相克为逆)。
方能把握其病变与病情之轻重和预后。
1.白色
善色(气至)——面色光明润泽之象不足。
虽
病而精气不衰,属轻病、新病、阳证。
恶色(气不至)——面色枯槁晦暗有余。
说明
精气已败,属重病、久病、阴证。
特点是晦暗暴露
白色属金,主秋令,其气为燥,是手太阴肺经的本色。
常人宜“白欲如鹅羽”,忌“白如盐”,病则“白如豕膏者”为善色,“白如枯骨者”为恶色。
肺病面白暴露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2.黄色
黄色属土,主长夏,其气为湿,是足太阴脾以的本色。
常人宜黄“如罗裹雄黄”,忌“如黄土”,病则“黄如蟹腹”者为善色,“黄如枳实”者为恶色。
【1】《通俗伤寒论》说“辨色,色贵明润……五色这中,青黑暗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
惟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
若眼胞上下如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热痰也;……。
”
脾病面黄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3.赤色
赤色属火,主夏令,其气为暑,是手少阴心经本色,常人宜“赤
主病——脾虚、湿证。
病机——脾虚或湿蕴,运化失健,机体失养(化源不足,机体失养)
辨证
淡黄憔悴(萎黄)——脾虚化源不足(脾胃气虚)
黄而虚浮(黄胖)——脾虚湿蕴水泛肌肤。
目、面、爪甲俱黄(黄疸)——湿热或寒湿。
黄色
欲如白裹朱”,忌“赤如赭”;病则“赤如鸡冠”为善色,“赤如衃血”者为恶色。
(衃血:凝聚的死血)。
4.青色
青色属木,主春令,其气为风,是足厥阴肝经之本色,常人宜“青欲如苍壁之泽”,忌“青如蓝”;病则“青如翠羽”者为善色,青如草兹“为恶色。
肝病面青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
黑色属水,主冬令,其气为寒,是足少阴肾经的本色。
常人宜“黑如重漆色”,忌“黑如地苍”。
病则“黑如乌羽”为善色,“黑如烟”为恶色。
肾病面黑暴露、枯槁(无华)晦暗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1.注意常色与病色的比较(教材论述较详,参考之)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内经》中面部分部色诊的理论和前人根据五行学说提出的“五色生克顺逆”的理论可作为临床诊病的参考。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挂图表)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如:光线、昼夜、情绪、饮酒、饥饱等。
三、望形体
概念:即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素问·经脉别论》说:“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原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即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相似。
“内盛则外哟,内衰则外弱”。
形体强弱与五脏功能盛衰相统一。
人内有五脏,外有五体,内外关系密切,如心之合脉也,肺之合皮等。
也就是说,五体(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
能强弱可通过形体(五体)反映于外。
再者,不同的体质形态克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此无疑规定了中医视其外形,以诊其内的诊法。
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应该指出的是,真正的体质强壮当是“体魄俱健”。
2.形体胖瘦
胖是肥胖,并非健壮,瘦反瘦削,亦非正常。
《四诊抉微》说:“形之所充者气,五苓散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
因此,望形体胖瘦的要点是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的精气的盛衰(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强弱)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
3.体质形态
所谓体质,是指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
方面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禀赋特点和对疾病的易感受性。
人体形态结构表现的类型,即称为体型。
体型与体质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的体型反映着不同的体质特征性,即:
《医学心传》说:“阴脏者阳必虚,阳虚者多寒”。
《医学心传》说:“阳脏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
《医学心传》说:“平脏之人,或寒饮或热食,俱不妨事”。
四、望姿态
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
原理:人体的阴阳盛衰和疾病的寒热虚实属性规定着其姿势和动态。
如:
“阳、热、实证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多表现为喜静懒动。
”
意义:可了解人体的阴阳盛衰及寒热虚实之性。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1][2]
望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
望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如: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属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肺虚体弱等,余则参考教材。
2.衰惫姿态
其表现及意义如:头部低垂、目陷无光者,精气神明将衰惫之象;后背弯曲,两肩下垂者,心肺宗气将衰惫之象也……余皆参考教材P18。
3.异常动作
其表现及意义如:睑、唇、指、趾颤动者,为动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是谓中风……余则参教材。
注释: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如角弓状,为风病或热极动风的一种症状。
【1】《医宗金鉴》中说:“惊风八候谓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
搐谓时臂伸缩;搦谓十指开合;筻为肩头相扑;颤谓手足动摇;反者身仰向后;伸者手若开弓;窜则目直而似怒;视则睛露而不活。
【2】《证治准绳》中说:“凡病人身轻,自能转侧者,易治;若身体沉重,不能转侧者,则难治也。
盖阴证则身重,必足冷而倦卧,其人常如向壁卧……。
大抵阳证身轻而手足和暖,开目而欲见人为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