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控风险案例分析
《中国会计报》内控案例专栏系列六:财务结算中心舞弊案的内控启示
![《中国会计报》内控案例专栏系列六:财务结算中心舞弊案的内控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04cf05dcfc789eb172dc8c1.png)
《中国会计报》内控案例专栏系列六:财务结算中心舞弊案的内控启示一、案例简介:财务管理存在漏洞结算中心成为提款机原广东省某总公司财务结算中心主任助理吴某利用职务便利,短短两年时间就贪污公司800余万元用于赌博和挥霍。
经广州中院审理查明,2002年5月至2004年9月间,吴某担任财务结算中心主任助理、会计,负责业务结算复核、结算凭证的计算机录入、计息及资金成本的核算等工作。
吴某利用上述职务便利,先后作案49次,将843余万元据为己有。
令人吃惊的是,虽然吴某一再贪污公司的巨额资金,公司却毫无察觉,直到2004年10月吴某因生活作风问题被企业劝退时公司仍未能发现吴某的犯罪行为。
2005年1月,在吴某离职达四个月之后,总公司在年终核算其下属企业现金流量时才发现公司竟有800多万元资金不知去向,公司领导立刻报案。
结算中心实际上就是总公司的内部银行,是公司为了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和加强对下属分公司的控制而设置的机构。
该中心负责监督下属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下属企业将资金全部上存到总公司的结算中心,而结算中心则象银行那样支付利息给下属企业。
正是这样一个本来要严格公司财务管理的结算中心,日后却成了吴某源源不断的提款机。
吴某因赌球被庄家逼债,终于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了各分公司的上缴资金。
早有预谋的吴某在现金收款单上偷偷盖上结算中心的公章和结算中心出纳杜某的私章,来到总公司下属的广州燕塘房地产开发公司领取上缴的现金。
吴灿乾对分公司出纳说:“结算中心出纳杜某是女的,来拿这么多的现金不太安全,你就把钱交给我吧。
”分公司的出纳和吴灿乾平时很熟,又见他出示了盖有结算中心公章和杜某私章的收款单,便把一笔10多万元的现金交给了吴灿乾。
为掩盖其犯罪行为,吴某于事后销毁了其伪造的收款原始凭证底本,并利用工作便利,通过在结算中心电子财务报表上虚列利息支出的方式,凭空增加了10多万的利息给分公司,使在总公司结算中心的燕塘房地产公司账目持平。
这样,虽然总公司和下属企业每月例行对账,但隐藏在应付利息内部的勾当却未能被及时暴露。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3f64f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2.png)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财务造假事件是上市公司经常面临的风险之一,而这一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失效。
这篇文章将从财务造假案例的角度出发,分析内控机制在这些案例中的缺陷,旨在揭示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内控制度过于宽松。
在某些财务造假案例中,公司的内控机制过于宽泛,容易被恶意使用。
这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由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不够明确,很容易出现漏洞和盲区,使得公司利用这些漏洞造假,而内部内控部门则没有发现,从而导致愈演愈烈。
其次,内部审计的监督失灵。
在财务造假案例中,很多情况下是内部审计制度出现了问题。
比如,某些内审部门会舞弊,或是被管理层控制,无法对财务报告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和监督。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制定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无法发挥作用。
再次,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素质不足。
针对财务造假案件,内控行业发现,有不少贪污腐败分子利用其职务,通过财务造假口子获取经济利益,掩盖内部问题和矛盾冲突。
这就要求公司内控部门的人员素质强,具备极高的职业操守、专业素质和对公司财务实质性问题的敏感度,才能有效地识别和解决难题。
最后,缺少强制性监督措施。
在财务造假案例中,管理层外部的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监督不彻底、不及时、不严格。
由于这些监管投入不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各种方式掩盖真相,达到产生杠杆效应的目的,最终落得更大的分崩离析结果。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暴露了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
公司应该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从制度层面、审计层面、员工素质层面和监督层面入手,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改进,以提高公司的内部透明度和风险控制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化解财务造假风险,保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内控风险案例
![内控风险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8aee8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3.png)
内控风险案例公司内控是指公司为达成经营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以保障公司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规运营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然而,即使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也难以避免内控风险的发生。
下面,我们将以一个真实的内控风险案例为例,来探讨内控风险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某公司在日常经营中,为了提高业绩,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其中包括销售人员的提成制度。
然而,由于提成制度的设计存在漏洞,导致了内控风险的发生。
具体而言,该公司的提成制度是根据销售额来计算提成,而没有考虑到销售的实际利润情况。
因此,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获取更高的提成,采取了虚报销售额、恶意降低产品售价等手段,从而导致了公司的利润严重受损。
这一案例揭示了内控风险的成因之一,即制度设计不合理。
公司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避免制度漏洞的存在。
另外,公司在执行内控制度时,也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除此之外,内控风险还可能源自人为因素。
在上述案例中,销售人员为了获取更高的提成,采取了违规操作。
这说明员工的道德风险也是内控风险的重要来源。
因此,公司在招聘和培训员工时,需要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加强员工的内控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在应对内控风险时,公司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完善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制度,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
其次,公司需要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内控风险问题。
最后,公司还需要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内控风险是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公司需要深入分析内控风险的成因,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内控风险的发生,保障公司的经营安全和稳定发展。
基于内控视角的财务舞弊分析 以新华制药为例
![基于内控视角的财务舞弊分析 以新华制药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6126c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f.png)
目录
01 一、内控视角下的财 务舞弊分析
03 参考内容
02 二、基于内控视角的 财务舞弊防范措施
财务舞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企业、投资者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 危害。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多起财务舞弊事件,其中新华制药的财务舞弊案 引起了广泛。本次演示将从内控视角出发,对财务舞弊进行分析,并以新华制 药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内控视角下的财务舞弊分析
1.新华制药案例概述
新华制药是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声誉。然而,2018年曝出 了一起财务舞弊案,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经调查,发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通 过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给 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2.内控缺失导致财务舞弊
二、基于内控视角的财务舞弊防 范措施
1、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财务领域的监管。首先,要完善公司 治理结构,实行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制衡。其次,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 和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
2、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 督
3、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
企业应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严格监管执行。首先,要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流 程,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及时向公众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此外,还要加强对财务制度的执行监督,对 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罚。
结论:
本次演示从内控视角出发,对财务舞弊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新华制药案例 的详细阐述,揭示了内控缺失与财务舞弊之间的内在。针对这一问题,本次演 示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以及建立透明的 财务制度等一系列防范措施。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以G公司为例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以G公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81810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3.png)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以G公司为例引言: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机制,用于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和保护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它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
本文通过以G公司为例,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案例分析,以探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建议,旨在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G公司内部控制概述G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消费品。
为了规范经营行为,保护企业资产,G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
G公司内部控制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内控目标设立、内控措施制定、内控执行和内部监督。
二、现存问题分析1.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不完善G公司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G公司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机制,导致某些风险无法及时识别和管理。
其次,G公司的风险评估缺乏深度,只是简单地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没有进行量化分析,难以准确估计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
2. 内控目标设立不具体G公司的内控目标制定不够具体,存在模糊性。
对于每个内部控制目标,没有设定明确的指标和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这导致了内控执行的难度,使内控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量化和评估。
3. 内控措施制定不完备G公司在内控措施制定方面存在一些不完备的问题。
首先,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熟悉,缺乏培训和引导,导致内控措施的执行效果有限。
其次,G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时未考虑到新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系统的改进,导致内部控制措施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
4. 内控执行和内部监督不到位G公司的内控执行和内部监督存在一定的不到位问题。
内控执行方面,一些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敷衍了事,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不理想。
内部监督方面,G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和资源相对不足,无法对全面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三、改进建议1. 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G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在业务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
内控经典案例范文
![内控经典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986b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5.png)
内控经典案例范文引言:内控制度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一环,它是为了保障组织的财产安全以及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而建立的。
然而,即便是一些知名企业也无法保证内控系统的完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恶性内控失灵的案例。
本文将以华信信托案为例,探讨其恶性内控失灵所带来的巨额财务损失。
案例背景:华信信托是中国领先的信托公司之一,成立于2024年。
其经过多年的发展,信誉良好,市场表现优异,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服务。
然而,2024年,华信信托却因为内控系统的失灵而陷入巨额财务损失的深渊。
案例过程:2024年3月,华信信托接到了一家北京房地产投资公司的委托,希望华信能提供一笔200亿元的资金用于项目开发。
华信负责人李为了争取这个项目并迅速完成交易,违反了自身的风险控制极限,蒙蔽了整个公司内部的风险审查和信用审查体系,放松了对该项目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最终签订了一个高风险的项目合同。
然而,这个项目的风险很高,华信信托并未对其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在项目进展中,企业的现金流量问题逐渐暴露,使得华信无法按时收回贷款本息。
此时,那家北京房地产投资公司准备注销并搬离北京,导致华信抵押物无法抵销,资金无法收回。
更糟糕的是,华信信托的内控系统没有及时发现这些问题,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而此时,李已经开始人事变动,将内部知情者调离或辞职,以掩盖管理失误的证据。
最终,这个项目的巨大亏损使得华信信托陷入财务困境。
根据相关数据,该项目亏损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了重大冲击。
案例分析:华信信托的内控失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控制不力:华信信托对于这个高风险项目进行了不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
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应该对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把控。
然而,华信信托未能做到这一点。
2.内部审计漏洞:华信信托的内部审计控制存在漏洞。
对于关键岗位的人员变动没有及时核实,导致内幕信息被掩盖和销毁。
内控案例分析
![内控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308d0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a.png)
内控案例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内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保护企业利益,预防风险。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内控案例,看看内控在实际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某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存在着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由于财务人员的疏忽,导致公司账目混乱,资金流向不明。
这就需要公司加强内控,建立起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公司应当明确资金的使用权限,规定好每一笔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审批流程,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公司规定,避免出现滥用资金的情况。
其次,公司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确保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最后,公司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定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案例是关于员工违规行为的内控问题。
某公司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违规操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公司应当建立起严格的制度和规章,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让员工清楚自己的行为应当遵守的规定,从而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其次,公司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增强员工的自律和责任感。
最后,公司还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内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只有加强内控,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各种经营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当重视内控建设,不断完善内控机制,提高内控水平,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63122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2.png)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和股价的高增长,往往出现了财务造假的现象。
这种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些财务造假案例中,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内控问题,本文将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在一些财务造假案例中,可以发现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健全,往往存在着审计程序不完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公司内部对关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不到位,从而为财务造假行为提供了机会。
二、内部控制流程缺失财务造假案例中常常暴露出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存在缺失的问题,资金流向不明确、审批程序不规范、内部监督不足等。
这些问题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财务造假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三、内部管理团队失责四、内部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健全财务造假案例中还常常暴露出公司的内部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公司内部对关键岗位的监督不到位、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不够了解等。
这些问题使得公司的内部控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为财务造假行为提供了机会。
五、员工素质不高基于以上分析,为了避免财务造假案例的发生,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规范内部控制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培训,增强内部管理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财务造假案例的发生,维护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国有企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沈某舞弊动因
![国有企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沈某舞弊动因](https://img.taocdn.com/s3/m/53c69a7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b.png)
国有企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沈某舞弊动因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我国国际化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国有上市企业的数量也在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影响中不断增长。
但是,在享受着资本市场的优越条件同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屡有发生。
上市国有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让我国的经济市场陷入了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几年的会计舞弊问题已经上升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社会重要经济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舞弊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多案例都让投资者和国家遭受到重大的损失。
樟子岛财务诈骗案是一起上市公司“寅吃卯粮”调节利润的恶性诈骗案[1]。
国有企业的财务造假事件的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导致相关会计的数据不够真实,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已经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利益,使得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对于投资者来说,财务报表的错误、虚构的市场信息欺骗了大多数投资者,他们对于投资的判断错误,严重危害到了投资者甚至国家的的利益。
财务舞弊事件,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和相关违法行为的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信任和价值危机。
1.1.2 研究意义国企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各项财务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从我国“广州浪奇”、河南“永煤控股”、东北“抚顺特钢”等国企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典型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负面影响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
因此这值得我们对国有上市公司目前舞弊现状例如动因、手段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防治手段。
所以分析和预防国有上市企业财务舞弊仍然是我国证券监管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论文的选题意义所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关于财务舞弊发生原因的的研究: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895年提出了冰山理论之后,波罗格纳和林德奎斯特又在冰山理论中引入管理学,进行补充完善。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93cf2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8.png)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康美药业是中国一家知名的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近年来,康美药业因为内控失败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对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财务舞弊2018年,康美药业因股价暴跌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查,最终发现了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
康美药业利用虚假交易和夸大销售业绩等手段,通过盗取资金、虚增收入等手段,虚构了公司的财务数据,使公司利润大幅度增长。
这些虚假财务数据误导了投资者,导致了公司的股价暴跌。
案例二:内部控制缺失康美药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严重的缺失问题。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够重视,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失效。
公司财务部门对于财务数据的监控和核查不到位,容易被实施财务舞弊的人员利用。
公司对于内部风险的认识不足,未有效地建立起内部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导致了内部风险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
案例三:公司治理缺陷康美药业的公司治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公司董事会对于公司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的监督不到位,未能有效地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公司股东的监督和参与也存在问题,未能履行好对公司经营的监督责任。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出现利益输送等问题,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失效。
康美药业的内控失败主要表现在财务舞弊、内部控制缺失和公司治理缺陷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康美药业的股价暴跌,并严重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形象。
对于康美药业这样的企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控案例分析范文
![内控案例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c316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7.png)
内控案例分析范文1.案例背景ABC上市公司是一家制造业公司,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并拥有大量的员工和供应商。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该公司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和运营问题,导致公司利润下降,声誉受损,投资者流失信心。
为了改善公司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公司决定进行一次全面的内控系统。
2.问题分析a.财务安全问题:公司财务部门存在资金被挪用、财务报表造假等问题,导致公司难以对外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投资者利益。
b.供应链管理问题:公司供应链管理不规范,供应商信息不完善,导致采购过程存在风险,供应链延误,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等问题。
c.员工管理问题:公司员工管理存在管理混乱、激励机制不完善、内部协作不畅等问题,导致员工士气低下,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内部员工进行欺诈行为的可能。
3.改进方案a.财务安全方案: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采用先进的财务系统,确保财务数据的及时、准确和真实性。
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定期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和复核,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b.供应链管理方案:加强对供应商的合作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审核机制,确保供应商的合规性和信誉度。
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性和合法性。
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控,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和监控体系,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c.员工管理方案: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确保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合理和公平。
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渠道,促进内部员工的合作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实施效果分析通过上述改进方案的实施,公司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财务安全方面,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得到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得到恢复。
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对供应商的管理更加严格,采购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06ad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5.png)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财务造假问题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在财务造假案例中,往往会暴露出公司内部的内控问题,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内控问题,提升公司内部治理水平,增强市场信任度和投资者保护。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暴露的内控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是造成财务造假的一个重要内控问题。
在某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往往存在虚假记账、误导性披露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了财务数据的不真实和不准确;二是管理层和内部员工存在违规操作和不良行为,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也是造成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建立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机制,其作用是保障公司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业务活动的效率和规范性。
在某些财务造假案例中,往往会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和漏洞,财务审计不独立、内部财务监管不到位、审计工作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都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监管缺失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重要内控问题。
一些管理层可能由于个人私利而采取违法违规行为,忽视公司的长远利益和投资者的权益;而监管部门在一些财务造假案例中也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导致了一些公司得以逃脱监管和制度的束缚。
这些问题都表明,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监管缺失是造成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和监管机制,提高管理层的道德观念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信息技术系统缺陷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一个内控问题。
在现代企业中,信息技术系统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和运营的重要工具,一些财务造假案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技术系统存在漏洞和缺陷,财务数据的篡改、系统的数据安全性不足、内部员工恶意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都暴露出了信息技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内控视角下企业运营财务风险分析——以中国平安为例
![内控视角下企业运营财务风险分析——以中国平安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05e2aba417866fb94a8e02.png)
摘要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自然灾害情况的增加,使得保险业飞速发展。
21世纪后,保险业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商业模式转变为金融一体化模式。
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挑战。
与一般行业相比,保险业具有自己的特点:保险费用在未来有变化、保险业务经营者有风险和保险责任的连续。
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风险是随之而来的,它是保险公司在发展中所具有的,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转移。
本文用中国平安作为案例,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和措施,对中国平安在运营中的财务风险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内部控制相关内容,进一步研究中国平安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从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希望对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把控有所帮助。
关键词: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中国平安保险行业Abstract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makes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fter insurance industry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gradually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single business model for financial integration mode of new business model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rings th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insurance company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industry, insurance industr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surance costs have change in the future have risk and insurance liability insurance business operators is continuou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company, the risk is followed, it is in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surance company, will not transfer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Taking ping 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inancial risk of ping an in operation through relevant concepts and measure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and further studiesping an through relevant contents of internal control.Keywords: Operational risk,financial risk,internal control,ping an in China,insurance industry目录摘要 (1)Abstract (1)目录 (2)前言 (3)1 内部控制和风险相关的基本内容 (4)1.1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4)1.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4)1.1.2 内部控制的要素 (4)1.1.3 内部控制的方法 (5)1.2 风险管理的内容 (5)1.2.1 风险的定义 (5)1.2.2 风险管理的概念 (5)1.2.3 风险管理的过程 (6)1.3 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 (7)2 中国平安运营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现状 (7)2.1 中国平安的基本情况 (7)2.1.1 公司简介 (7)2.1.2 行业背景 (8)2.1.3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8)2.2 中国平安运营财务风险现状 (9)2.2.1 中国平安财务风险概述 (9)2.2.2 中国平安运营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9)2.2.3 中国平安运营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10)3 中国平安运营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1)3.1 短期偿债能力存在风险 (11)3.2 保险业务控制存在漏洞 (12)3.2.1 承保理赔环节管理不当 (12)3.2.2 再保险业务管理不当 (13)3.3 运营财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不足 (13)4 中国平安运营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4)4.1 加强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预警体系建设 (14)4.1.1 构建思路 (15)4.1.2 预警标准 (15)4.2 加强保险业务关键环节的建设和管理 (16)4.2.1 落实核保理赔工作 (17)4.2.2 加强再保险业务的管理 (17)4.3 加强运营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 (18)总结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妙可蓝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妙可蓝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a4fe5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4.png)
妙可蓝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1、占用资金替关联方还债上海证监局下发的警示函,曝光了妙可蓝多控股股东对资金占用的情况,也提示该公司持续三季度虚增货币资金。
经上海证监局调查发现,妙可蓝多全资子公司吉林省广泽乳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泽科技),于2019年3月向九台区四家养殖合作社累计划款8950万元,以帮助四家合作社偿还金融机构借款。
柴琇和其配偶共同控制的企业——广泽控股为上述借款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广泽科技的上述划款实质是代替关联方履行担保责任;2019年5月,广泽科技又向柴琇配偶实际控制的企业——吉林省瑞创划款1、5亿元。
两次划款合计2、395亿元,占妙可蓝多2018年未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的19、66%。
根据警示函,妙可蓝多上述行为,不但违反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对外担保的相关规定,同时因为未及时将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资金占用及关联交易情况予以披露,亦未在上述占用期间内的定期报告中就该事项进行披露,也违反了信披管理办法。
2、虚增利润上海证监局警示函中指出,由于妙可蓝多未对上述两笔资金占用进行会计处理,导致该公司虚增2019年一季报货币资金8950万元,虚增2019年半年报及三季报货币资金2、395亿元。
因此妙可蓝多已披露的2019年一季报、半年报及三季报的资产负债表存在虚假记载,未能真实反映该公司财务状况。
3、不当市值管理2018年9月15日该公司对外宣布,拟以支付现金方式受让渤海华美八期(上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吉林省耀禾经贸有限公司合计持有的长春市联鑫投资咨询有限公司100、00%股权,标的公司下属实际经营主体为澳大利亚乳制品公司Brownes Foods Operations Pty Limited,交易却在2019年10月被叫停。
柴琇还声称,自2018年7月18日起的未来6个月内,拟通过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等方式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数量不少于410万股、不超过1232万股。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a7a88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d.png)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案例
一、案例简介
某上市公司公司于2019年发生财务舞弊事件。
经审计发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2018年度报表中进行了虚假预算,以及虚报收入和利润情况。
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原因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公司董事会监督不力,执行董事权力过大。
2. 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控环境和程序存在漏洞,无法有效防止和发现舞弊行为。
3. 个人因素。
部分管理人员为了完成不现实的业绩目标,选择舞弊以改善财务报表。
三、治理对策
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增加非执行董事的比例。
2. 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
健全内部审计和稽核机制,防范重大风险。
3. 改进激励与约束机制。
完善报酬与考核机制,给予舞弊行为明确处罚。
4. 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增进透明度,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5. 加强员工道德教育。
引导员工养成正直自律的工作态度。
以上对策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有效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维护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内控五要素的典型案例
![内控五要素的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bf892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8.png)
内控五要素的典型案例1.控制环境公司的财务总监在担任职务期间,其监管意识淡薄,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他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政策,也没有制定一套明确的控制操作流程。
由于缺乏控制环境的宽松,导致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随意性较高,出现了一系列的违规行为,如职员滥用公司资源、财务数据错误等。
这个案例说明了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只有明确的控制环境才能为内部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2.风险评估XYZ公司是一家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创新型企业,公司高度依赖研发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由于猎奇心理浓厚,公司员工在处理机密文件时常常随意传递,未按规定进行保密措施。
为了弥补这个风险,公司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识别和分析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XYZ公司成功识别并解决了知识产权泄露的潜在风险,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的效力。
3.控制活动ABC公司是一家大型零售企业,拥有多家零售店和供应链分部。
为了确保商品的质量和安全,公司在控制活动中采取了多项策略。
首先,公司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商品验收标准和程序,确保只有符合要求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
其次,公司使用RFID技术对商品进行追踪和管理,确保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中都能得到有效的监控。
最后,公司利用内部审计和定期盘点等控制手段,确保库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这些控制活动,ABC公司有效控制了商品质量和供应链安全的风险。
4.信息与通信一家新开设的小型餐饮连锁店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信息传递和沟通问题。
店面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及时,导致餐品供应不稳定,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连锁店开始利用在线信息平台,确保各个店面之间以及总部与店面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和共享信息。
此外,公司还利用手机APP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与顾客进行互动,并及时收集顾客的反馈意见。
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餐饮连锁店成功提升了店面间的协同效应和服务质量。
5.监控一个政府部门负责监管一些特定行业,为了确保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该部门设立了一个独立的监控机构。
审计_内部控制案例——中海集团_“资金门”
![审计_内部控制案例——中海集团_“资金门”](https://img.taocdn.com/s3/m/d385ab8e284ac850ad024274.png)
III. 内控分析
5. 监督问题
监督着眼于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作,起到润滑 剂的作用。从行为论的观点来看,监督可以促使各层次的职 员自觉地遵守企业的各项内部控制要求,并认真有效地工作, 从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
像中海运这样的大集团在海外设立的公司,如果是全资子 公司,通常都采取独立核算制度,只需要报年账或者大账, 不需要报明细账,有些公司甚至连现金流都不用向总部汇报。 如果没有涉及到上市公司,一般也不会有总部对海外分公司 进行定期内部审计,这就导致了海外公司存在做假账的可能 性。
航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是运费收入,而行业内的收费 标准各有不同,现金流的出入大是行业特点之一。比如从 天津中转釜山到芝加哥的运费,大约一个4尺的集装箱柜就 在3300-3700美金,每次交易的现金流也很大。
分公司贪污公款,主要是通过提高费用;或者把产品低 价(运货价)售给客户,然后从客户处收取好处。如果分一百 多次转移,而又缺少仔细审查,的确很容易被忽略。
第五,为了改善监督,按照业务分管原则,集团风险控制和管 理委员会下设工作小组,实施对集团下属单位风险控制和管理 事项的监督指导。同时,开展对集团近百家海外分公司和代理 办事处的大检查,主要针对资金往来,尤其是应收账款是否及 时到账等日常运营资金流状况,显著增强了检查监督的力度。
部控制。
• 按照缺陷的重大和广泛程度,AS5将其划分为三类:
缺陷(deficiency) 重要缺陷(significant deficiency) 重大缺陷(material weakness)(又译为实质性漏洞)
对于这三类缺陷,PCAOB要求必须将重大缺陷反映于审计报告,而 重要缺陷则必须与管理层或治理层进行沟通。
这已是中海集团近年来发生的第二桩“资金门” 事件。2006年6月起,中海集团就曾将所获得 的银行短期贷款近25亿人民币违规进行股票投 资,在2007年被查出后,受到中国银监会通报 批评,国务院国资委也在当年对公司予以降分 处理的通报。
碧桂园出纳事件的内控案例分析
![碧桂园出纳事件的内控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0587e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8.png)
碧桂园出纳事件的内控案例分析
最近济南一封刑事判决书爆出,碧桂园山东区一名内部员工利用监管不力的漏洞,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挪用公司资金4,800余万,用于给主播打赏、玩游戏、娱乐消费、交女朋友等等。
员工李某仅仅是一名27岁的出纳,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担任珠海碧优管理咨询服务公司济南大区的出纳,为山东泰安碧桂园提供财务核算服务。
因为是财务人员,所以李某可以直接接触到当地碧桂园的财务系统,还管理着公司银行账户2个账户,4个u盾。
然后其利用职务之便,不断虚假申请,虚假上报,篡改信息……
因为是公对私转账,渤海银行致电泰安碧桂园公司进行核实。
这笔贪污账,被渤海银行在不经意间爆了出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93278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b.png)
1、 “华联时代”:只要感觉好,现在就投 资
2、 “万通时代”:“遥远”的管理,失控 的局面
在吉林省股份制改革中充当“领跑”角色的 “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乞丐
当时吉林省看到全国各地都在搞企业上市, 而本省一家上市企业也没有,心情十分急迫, 仓促之际选中了“东北华联”。由于“东北 华联”不具备上市公司要“有3年以上的股 份制经营历史”的要求,在有关部门的运作 下,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浑江百货大楼嫁接改 造。可只嫁接来了“3年以上的股份制营历 史”,并没有嫁接来规范的股份制经营机制。 名义上,“东北华联”是吉林省股份改革试 点单位,“新三会”全都健全,可实际上还 是国有企业那一套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也 就是说,企业在上市后,一步登天,可是在 天上才发现没膀,不会飞翔。
1998年2月,长春高斯达公司正式成为“东北华 联”的第一大股东。1年后,已经戴上ST帽子的“ 东北华联”被更名为“ST高斯达”,“东北华联” 四个字在股市上“消失”了。
1.本案例中“东北华联”对对外投资业务未进行
预算控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投资计划。 盲目扩张,在科、工、贸全方位发展,短短1年
(2)了解对外投资当地的税法、金融外汇政策、会计政策等, 判断其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3)预测或审核项目开发人员预计的项目现金流量。对股东需 提供的股本、免息借款和计息借款以及项目本身的融资、成 本控制和预期回报做出合理预测并提出安排建议。
(4)计算或复核项目开发人员计算的项目分析指标,估计项目 可能发生的最大财务风险及公司的财务承受能力,并据此发 表意见。对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和现值指数法。
时间,“东北华联”便由一个商业大厦摇身变 成拥有5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 资产5.6亿元的集商业、实业、房地产于一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内控风险案例分析
公司内控风险管理案例分享
案例一: 档案管理
1、案例现象: 某公司的档案依然以各部门分散管理为主,各部门并未按时
将档案归档人事行政部并移送至公司档案库。
2、风险分析: 这样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管理的混乱和档案遗
失。
3、原因: 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4 、建议: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档案分类、管理原则等
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严格执行和定期检查。
案例二: 资产管理
1、现象: 由营销管理部发起采购的在会所使用的资产不通过人事行政部
(目前审计发现的包括会所影音室的近二十万的影音设备,和会所一楼的液晶广告机等),在固定资产系统中均没有录入这些资产的信息,对于这部分资产的监控缺失; 对于年末盘点发生的盘亏、盘盈在固定资产系统内尚未注明;
2、风险: 容易造成资产管理漏洞
3、原因: 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4、建议: 公司资产管理的主责部门是人事行政部,财务部应该对资产的管
理进行监督,议营销部在采购相关物资走付款审批流程时向财务部提供由行政部固定资产系统产生的资产编码(即表明此资产已经录入固
定资产系统) ,财务部见到编码才可以给予付款。
对于盘盈、盘亏的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在固定资产系统内也应及时更新。
案例三: 烟酒领用管理问题
1、现象: 某公司烟酒领用登记表只有领用日期、用途、数量、领用人等相关栏,上述几栏的签字较为齐全。
但是对于领用是否合理,只是有电话与部门负责人沟通,无论在领用,还是在月末结存时均缺乏必要的书面部门领导审核。
2、风险: 存在舞弊的风险
3、原因: 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
4、建议: 建议人事行政部完善对于烟酒管理的相关要求,领用烟酒、礼品应有两位以上的同事在《礼品领用表》上签字确认,并在月末将各部门的使用情况汇总交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入库的烟酒和礼品要做好入库登记。
每月根据期初数、《礼品领用表》登记的数量、入库数量统计本月结存数。
财务部作为监督部门可以进行突击盘点。
案例四: 财务凭证附件管理有待完善
1、现象:凭证后缺少必要的附件,例如: 工程形象进度报告、工程进度款申请书、合同付款页等相关附件,以及部分审批完整的付款审批单未贴在凭证后。
另外,施工单位根据某公司本期应付总额开具了发票,而该公司采用分期的方式支付款项时,该总额发票往往装订在本期
的首次付款凭证后
2、风险: 容易在查阅凭证时,对其他分期支付的款项是否取得对方发票不清楚。
3、原因: 财务管理细节不完善
4、建议: 为了保证凭证的查阅功能,凭证后的附件应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做到充分完整; 对于对方开总额发票,公司分期付款的,(在未贴发票的凭证上备注说明该笔付款的发票所在的凭证编号。
案例五: 销推广类付款(广告、活动
等)应上传支持性文件1、现象:营销类付款(包括短信、电视平媒广告、网站、
户外大牌等)缺少支持性文件。
2、风险: 无法对真实性进行复核
3、原因: 财务管理细节不完善
4、建议: 营销部在每次申请这类付款的时候,应提供支
持性文件给与财务部,财务部同事也应该据此确认合同完成并进行付款。
其中,户外大牌:应提供照片(请含地段标志性建筑); 短信: 应提供发送短信的软件截屏(含发送内容,发送成功的跳窗); 报纸杂志: 应提供含日期的原件;DM:原件;网络:带日期的截屏;营销活动(含布置场地等): 应提供活动照片等。
案例六: 总包履约保函未按合同约定条款执行以及保管不当1、现象:某总包公司承接了某项目一期一标和一期二标两期总包工程,在各期的总包合同条款中均明确约定总包单位需在我方支付其合同款项前提供面值为标的金额10%的履约保函,如不能及时提供,我方扣除与履约保函金额相同的金额后给予付款。
在实际执行中,
未及时扣款,一期二标的保函一直存放在成本管理部,并未存放在财务部保险箱内安全保管
2、风险: 存在履约风险和资料保管风险
3、原因: 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4、建议: 履约保函是确保承包商按照合同条款约定完成所承包工程的重要保证,应严格按合同条款的相关约定,收取履约保函或者扣除与保函金额相同的款项后再给予支付工程款,并将收到的履约保函交予财务部,作为重要资料存放在保险箱内案例七:关联资金利息差影响项目考核,存在税务风险1、现象:
在集团统一资金管理的情况下,项目贷款存在跨
项目使用的情形。
某公司于2009年12月向银行借款
10.1 亿元人民币,该资金并未投入项目,而是归集到总部资金池,某公司
2010 年贷款利息5,094 万元人民币列入存货,同时总部资金池存款利息收入1,400 万元人民币列入当期损益,某公司每年多承担利息支出约
3,694万元人民币,应在6S考核损益表中予以剔除,
但某公司填报考核损益表时未予以剔除。
2、风险: 由于存贷款利息率有较大差异,不利于真实核算
项目盈利情况,且存在所得税风险。
3、原因: 公司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4、建议: 针对附属项目公司银行贷款被总部归集的情形,进行项目考核时
应予以剔除,并关注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