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芪资源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作者:李洪王彧超王瑞军郗小倩张旭丽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20期
摘要:该文从黄芪产地分布、品种资源现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探讨了黄芪品种资源的现状及研究发展方向,对黄芪选育新品种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黄芪种质资源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及合理利用,以提高黄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建议。
关键词:黄芪;种质资源;良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0-0034-02
黄芪,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耐寒、耐旱,喜向阳环境和凉爽性气候,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通透性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1-2],对环境适应性较强[3]。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脾等功效,富含黄酮类、皂苷类化合物和黄芪多糖等有效成分[4]。黄芪入药以野生为主,主要产自山西,内蒙古、甘肃、河北、宁夏,但随着需求量的日渐增加,野生黄芪资源被过度采挖,产量日趋减少。研究黄芪资源多样性,选育不同用途的新品种,合理优化药用黄芪的商品化程度,可以解决市场需求量与产量、质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合理利用和保护黄芪种质资源[5]。
1 产地分布
1.1 膜荚黄芪野生膜荚黄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和黑龙江省中东部的佳木斯市等地区,生长在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6]。人工种植的膜荚黄芪由于根系发达,主根粗短,分支多,也被称为“鸡爪芪”,分布于山东东部的文登市、潍坊市等地区以及陕西省旬邑县等地区,主要生长在海拔 700~800m的黄壤土中[6]。
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现状与分析
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的考察调研,探明了黄芪药材资源现状为:主要依赖人工栽培,蒙古黄芪为主流商品,甘肃和山东分别成为栽培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的新主产区,山西北部半野生种植模式保持了传统道地黄芪药材的特征,但产量有限,目前已形成传统芪与栽培芪并存的资源格局。发现膜荚黄芪的栽培选址、黄芪根腐病以及传统芪采刨难是制约黄芪药材生产的主要技术问题,并从我国黄芪种植区域的合理布局、标准体系建立、生产技术研究与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标签:黄芪资源;生产现状;问题分析;发展建议
黄芪为常用大宗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素有“十药八芪”之称,且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多达200余种[1]。国内市场对黄芪的需求极大,其中约有50%用于生产黄芪饮片,近50%用于中成药和提取物及制剂[2];国外植物药市场上,黄芪的产地和出口为中国所独有[3],曾一度在我国中药材出口中排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7个品种之首[4]。正是这种强劲的需求,致使黄芪野生资源几近枯竭,目前商品黄芪主要为栽培品。但由于黄芪大规模栽培仅60余年,针对基原、种植方式、产区和需求的多样性等复杂情况,人们对黄芪药材资源的现状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未从政策与技术角度全方位分析黄芪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本课题组在大量实地调查采样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了抢救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黄芪资源的建议。
1资源现状
黄芪的资源供应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分布区从传统产区到新产区,应用范围从传统中医临床调剂扩大到中成药原料和食疗保健等领域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均可视为黄芪野生资源期,其野生和半野生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且质量能保证,主流品种为蒙古黄芪。据赵一之考证[5],不同时代黄芪的道地产区存在由西部向中东部迁移的变化轨迹,清代以来,山西和内蒙古是蒙古黄芪的道地产区,东北三省是膜荚黄芪的道地产区[6]。以下着重分析60年代以后黄芪资源现状与需求的关系。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0,26(20)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李洪王彧超王瑞军郗小倩张旭丽
(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0)
摘要:该文从黄芪产地分布、品种资源现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探讨了黄芪品种资源的现状及研究
发展方向,对黄芪选育新品种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黄芪种质资源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现
有种质资源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及合理利用,以提高黄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建议。
关键词:黄芪;种质资源;良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0)20-0034-02
黄芪,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耐寒、耐旱,喜向阳环境和凉爽性气候,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通透性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1-2],对环境适应性较强[3]。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脾等功效,富含黄酮类、皂苷类化合物和黄芪多糖等有效成分[4]。黄芪入药以野生为主,主要产自山西,内蒙古、甘肃、河北、宁夏,但随着需求量的日渐增加,野生黄芪资源被过度采挖,产量日趋减少。研究黄芪资源多样性,选育不同用途的新品种,合理优化药用黄芪的商品化程度,可以解决市场需求量与产量、质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合理利用和保护黄芪种质资源[5]。
1产地分布
1.1膜荚黄芪野生膜荚黄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和黑龙江省中东部的佳木斯市等地区,生长在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6]。人工种植的膜荚黄芪由于根系发达,主根粗短,分支多,也被称为“鸡爪芪”,分布于山东东部的文登市、潍坊市等地区以及陕西省旬邑县等地区,主要生长在海拔700~800m的黄壤土中[6]。
黄芪年需求量3万多吨,近期行情将会上涨吗?
黄芪年需求量3万多吨,近期行情将会上涨吗?
阳春三月,南方已是春暖花开,北方也是冰雪消融,此时是中药材种植的黄金时段。像根茎类中药材如黄芪、黄芩、丹参、防风、桔梗、瓜蒌、白术、玄参、半夏、天南星、沙参、徐长卿、生姜、生地等等到了中药材种子种苗的最佳播期。现在黄芪种植规模如何?短期内,黄芪行情会上涨?
1. 黄芪资源分布
黄芪于播种后2-3年采收,家种地区种子种下去,第一年生苗,第二年移栽,秋季采挖,多以两年生为主。黄芪主要产于甘肃、内蒙古、山西、青海、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地区,其中甘肃产区的黄芪产量最多,约占全国出来的90%。山西浑源为道地产区,浑源黄芪中总皂苷含量非常高,一般含量在0.16%以上,最高的能达到0.38%,远远高于药典要求的黄芪总皂苷含量不得低于0.04%,高含量是浑源黄芪区别于其他黄芪的最大特点,内蒙和东北都有品质较高正北芪。黄芪种苗,一部分来源于甘肃地区,另外一部分来源于内蒙赤峰地区。
甘肃是黄芪行情的“晴雨表”,是全国最大的家种产区,在近三年的低价行情中,作为老产区的陇西、渭源、岷县、宕昌等地面积都
有相对的缩减,但新产区张掖、酒泉一带扩种明显。同时内蒙、宁夏、新疆、青海地区都在大面积的引种,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让黄芪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整体产量稳中有升。其中陇西首阳、碧岩、柯寨、双泉和渭源莲峰、蒲川、路园等主产地药农大量引进旋耕机等机械采挖方式,采挖进度和效率显著提高。
我国黄芪主要产区分布情况
2. 黄芪历史价格
2010年黄芪种植面积不大,库存不丰。致使黄芪从低谷走出,黄芪甘肃中条价格从8元左右上涨到2012年接近28元,完成一次飞跃,从历史图上,看到在2003年、2011年都有涨跌振幅,大约间隔8年都有一次重复的行情走势。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材分布
北京: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牛蒡等。
浙江: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福建: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
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
感谢观看
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 对品质的影响
目录
01 摘要
03 中药黄芪种质资源
02 引言
04
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 响
05 品质鉴定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结论
摘要
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种质资源及 环境因素对黄芪品质具有显著影响。本次演示将就中药黄芪种质资源的分类、分 布及特点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其品质。关键词:中药黄芪, 种质资源,环境因素,品质
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
1、温度
温度是影响黄芪生长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黄芪的 生长速度和产量都会得到提升。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5-25℃之间,而 在20-25℃的条件下,黄芪的生长状况最佳。
2、光照
光照是黄芪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自然环境中,黄芪需要充足的阳 光照射以进行光合作用。若光照不足,会导致黄芪生长缓慢、叶片薄而小、产量 下降等不良影响。因此,在人工种植时,应选择向阳、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
引言
黄芪,别名黄耆,为豆科植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等多种功效,素有“疮家圣药”之称。在全球范围内,黄芪的种植和利用历史悠 久,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黄芪的栽培和野生分布广泛。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 展,黄芪在临床应用和保健品开发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因此,研究中药黄芪种质 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对提高黄芪产量、优化品质、推广应用具有重要 意义。
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
作者:王艳芳、鲍建材、郑友兰、张崇禧
摘要:目的:从黄芪的资源分布、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黄芪的研究概况。方法:分析并总结近年有关黄芪的国内外文献。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黄芪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为黄芪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结论:黄芪在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黄芪研究概况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icus(Bge)His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其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几类成分。传统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资源分布
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奇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多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兰旗。满什哩、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烨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径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蔑,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对中药资源的种类和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将对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形成了独特的中药资源。主要中药资源包括人参、黄芪、阿魏、细辛等。其中,吉林省的长白山和云南省的辽东半岛是人参的重要产地,被公认为人参的“金三角”。
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生长一些喜冷耐旱的中药材。主要中药资源包括黄连、苦参、地黄、牛膝等。其中,山西省贡山县以产地优良著称,它的中药材质量极高,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3.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许多中药材。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当归、党参、茯苓、生地等。其中,江苏省泰州市被誉为“中药之乡”,以其丰富的中药资源、灵活的经营模式和高品质的产品在中药市场上享有盛誉。
4.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重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多种中药材。主要中药资源包括罂粟、南星、陈皮、
草珊瑚等。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中药资源产地之一,拥有
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和天然草场,为中药种植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5.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适合生长多样化的中药材。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川芎、藏红花、
黄芪:补气固表谁为先
黄芪:补气固表谁为先
山草类·黄芪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之前介绍过豆科的甘草,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甘草的兄弟,也是来源于豆科植物的黄芪。
蒙古黄芪药材 | 陈虎彪摄
黄芪来源
黄芪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属于山草类。
膜荚黄芪药材 | 陈虎彪摄
黄芪的芪字,曾写作耆。李时珍说:“耆者,长也。”为补气之长,故有此名。
在预防新冠肺炎的中医处方当中,黄芪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味中药。用于新冠肺炎重症治疗的“化湿败毒方”中有黄芪,这是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筛选出来的,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抗疫的“三药三方”之一。
从植物来源来说,黄芪有两种基原,都是豆科植物,一个是蒙古黄芪,另外一个是膜荚黄芪。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喜欢凉爽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
蒙古黄芪原植物 | 陈虎彪摄
膜荚黄芪原植物 | 陈虎彪摄
历史上,黄芪以野生为主,由于大量采挖,野生资源接近枯竭,近年人工栽培的力度在加强,已经看到了一定成效。
野生黄芪药材 | 赵中振提供
因产地的不同,黄芪就有不同的商品名。产于山西雁北地区浑源县、应县等地的称为浑源芪;产在黑龙江、内蒙地区的称为卜奎芪或者正口芪。
中药行业还常用绵性和柴性来形容黄芪的品质。从植物解剖学的角度来看,绵性指的是韧皮纤维的多少;柴性则是指木质纤维的多少。
野生黄芪 | 收藏于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标本中心
野生和栽种的黄芪,都以绵性大、柴性小,品质为佳。
蒙古黄芪原植物 | 陈虎彪摄
在中药行业,有几个经验鉴别的术语来自于黄芪。“菊花心” :指黄芪的横断面有放射状的纹理与裂隙,类似一朵菊花的形状。“金井玉栏”也称“金盏银盘”:泛指木质部淡黄色(金井)与韧皮部黄白色(玉栏)相映,像银盘子上放着金杯一样。
药用植物学-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药用植物学-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在本题中,要求同学们选取三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它们的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药用植物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三种常用药用植物的药资源状况及其发展前景。
首先,我们来介绍人参。人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药用植物,具有多种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等。然而,由于人参的生长周期长,且需要特殊的生长环境,因此其资源状况较为紧张。为了保护人参资源,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人参保护政策。未来,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人参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我们来介绍银杏。银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如抗氧化、降血压等。但是,由于银杏的生长周期长,且需要特殊的生长环境,因此其资源状况也较为紧张。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提高银杏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我们来介绍黄芪。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抗疲劳等。黄芪的资源状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其市场需求量大,导致价格较高。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提高黄芪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药用植物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保护药用植物资源,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尤其是中药材资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植物药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其发展速度快于化学药品。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是我国中药材行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受到各国的关注。
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选用优 质高产 多倍体新 品系 一 黄 1, 品种地 上分枝少 , 文 l 该 地下根条肥大 , 条直 , 侧根少 , 须毛少 , 产量高 , 干品亩产 64 g 6k。 黄 芪种子外被有果胶质角质层 ,吸水力差 , 5小时吸水膨 胀仅达 1% 0 左右 , 发芽率低且不整 齐 , 故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
黄 芪春播、冬播均ຫໍສະໝຸດ Baidu, 本地以 3 月底至 4月初为宜。在整
好的地里 ,按行距 3 c 的距离 ,开 2r 深的浅沟 ,将处理好 3m e a 的种子均匀撤于沟 内,覆土 2m,然后顺播种垄用锄推压一遍 。 c 每亩用种不超过 lg k ,吸水膨胀种子不超过 2g k。 1 适 时间定苗 ,适 当浇水 ,及早摘蕾打心 - 4
第 3 第 1 期 卷 7
Vl _ 03 l NO 1 .7
黄芪种质 资源的研 究进展
刘 秀波 刘 宝密 陈 效忠
(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黑龙江 佳 木斯 ,1 4 0 5 0 4)
【 要 】 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摘 黄 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本文从黄 芪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种类资源、种源与种质几个
1 适 时采 收 . 6
提 高农 民收人 的好项 目。今 年来不断深入对黄芪药 理作 用的研 究 ,其药用范 围也在不 断拓 宽 ,一次加大 了对 黄芪 的需求量 。 由于长期过度采挖 , 致使野 生黄芪资源几近枯竭 ,以野 生为主 已不 能满足人们保健 的需要 。开 展黄芪种质资源 的研究很有 必
黄芪的基源植物及其主要化学成分
黄芪的基源植物及其主要化学成分
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豆科植物黄芪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黄芪的基源植物是指生长在大地上的黄芪植物本身,它具有浑然天成的风采和独特的属性。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芪甙、黄芪素等。其中,黄芪甙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作用等多种药理活性。黄芪素则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促进细胞再生等功能。除此之外,黄芪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滋补强身、提高人体抵抗力的功效。
黄芪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被誉为“中药之王”。它被用来治疗疲劳虚弱、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状。同时,黄芪也可以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辅助治疗癌症,并且在促进心血管健康、保护肝脏、抗衰老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
黄芪的基源植物黄芪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和利用黄芪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通过对黄芪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芪的药用价值,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黄芪是中药中的珍贵植物资源,它的基源植物黄芪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保健功能。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黄芪,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药资源,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挖掘黄芪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药
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药农老丁教你辨别野生黄芪,以及好黄芪的特征
药农老丁教你辨别野生黄芪,以及好黄芪的特征
黄芪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及东北,除药用外,还有滋补作用。作汤、作粥或久服饮用,具有强身健体、补血养血、美容养颜的滋补作用。
黄芪有野生和家种之分,目前,野生资源已近枯竭,很少能找到成片的野生黄芪,随之而来的是野生黄芪价格水涨船高,市面上有不少标称野生的黄芪一公斤几十块钱,我就呵呵了,但是竟然也有人相信。而家种黄芪一般生长年限都是2年,甘肃就占了全国出货量的50%以上。
家种黄芪
所以,这篇文章我就站在药农的角度谈谈野生黄芪和家种黄芪的区别,让大家知道该怎么区分野生和家种黄芪。
总结来说可以用一看,二闻,三品尝来判断。
•一看
整根看表皮,野生黄芪的生长由于缺失管理,它的表皮在生长期间非常容易招虫咬(俗称麻口),其表皮多是点点黑色虫咬痕迹,而家种黄芪表皮黄亮,很少有麻口。
整根野生和家种黄芪对比
然后是看切口,干的野生黄芪切口黄芪芯特别黄,并且有一圈圈非常清晰的年轮纹理,家种品黄芪芯不黄,差不多白色,并且没有清晰的年轮纹路。
野生和家种黄芪颜色对比
•二闻
野生黄芪闻起来豆味浓,家种黄芪味儿淡淡的。
•三品尝
拿一片黄芪饮片放嘴里嚼,野生黄芪几乎没甜味,像是吃木削一样,柴柴的,野生黄芪嚼后的黄芪渣纤维碎、细,颜色淡黄色。而家种黄芪吃起来特别的甜,并且嚼后的黄芪渣纤维大条、粗、长,颜色
差不多白色。
野生和家种黄芪渣对比
现在市场上黄芪鱼龙混杂,有好多以家种充野生的商家,要知道野生品现在资源非常稀缺,所以百元以下无真野生黄芪。消费者不光需要檫亮眼睛来辨别,还需要一套好的辨别方法才能慧眼识真假。
中国中药资源区划
中国中药资源区划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中药资源现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的表现在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产业扶持,随着中医药“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化,中药资源需要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视野重新审视,于是如何对我国的中药材进行区划成为值得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1983年我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根据自然条件、重点品种和家种野生的一致性将我国的中药资源划分为9大区域:
Ⅰ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Ⅱ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Ⅲ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Ⅳ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Ⅴ华南南亚热带、北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Ⅵ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Ⅶ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
Ⅷ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Ⅸ海洋中药区
进一步根据各区的地形和特色品种划分了二级区域,共计28个:
Ⅰ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Ⅰ1 大兴安岭山地赤芍、防风、满山红、熊胆区
Ⅰ2 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鹿茸、蛤士蟆区
Ⅱ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Ⅱ1 黄淮海辽平原金银花、地黄、白芍、牛膝、酸枣仁、槐米、
北沙参、板蓝根、全蝎区
Ⅱ2 黄土高原党参、连翘、大黄、沙棘、龙骨区
Ⅲ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Ⅲ1 钱塘江、长江下游山地平原浙贝母、延胡索、菊花、白术、西红花、蟾酥、珍珠、蕲蛇区
Ⅲ2 江南低山丘陵厚朴、辛夷、郁金、玄参、泽泻、莲子、金钱白花蛇区
Ⅲ3 江淮丘陵山地茯苓、辛夷、山茱萸、猫爪草、蜈蚣区
Ⅲ4 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及湖泊牡丹皮、枳壳、龟甲、鳖甲区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2011级中药资源班钱江平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和考证了历代本草书籍中对黄芪的记载,以及阐述了现代黄芪资源的分布、采收与加工。对综合利用黄芪资源和合理开发黄芪产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黄芪;种质;产区;采集加工;混为品;质量评价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上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0版中国药典[2]规定来源于豆科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夹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另外,还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蜜制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目前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其中以山西和内蒙古为道地药材。本文只要通过查阅古籍等方式,理清古黄芪的种质及其产区沿革与变迁。并了解对黄芪质量评价论述及其采收与加工等信息。为合理开发及利用黄芪提供理论依据。
1 古代黄芪的种质与产区(道地产区)沿革与变迁
1.1 唐及唐以前种质与产地变迁
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本经》曰:“其味甘,微温,……一名戴糁。生山谷。”《神农本草经》并未道出其产区,只说了“生山谷”,到了汉末,《名医别录》[3]有载曰:“生蜀郡(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州、雅州四府)山谷、白水(今陕西白水县)、汉中(今陕西南郑)”,这些都是多山的地方,与《神农本草经》中所提到的“生山谷”暗合。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4]提到:“第一出陇西洮阳(今甘肃省巩昌洮阳县)”“次用黑水(四川松潘)宕昌者(今甘肃省宕昌县)”,《新修本草》[5]有云:“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陕西耀县)最良,蜀汉(今四川成都一带)不复采用之。”《名医别录》成书于汉末,说明在汉朝时,黄芪就有了一定的主产区——四川一带及陕西一带。南北朝时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今甘肃巩昌洮阳县宕昌县,四川松潘。到了唐朝,主要产于宁夏固原及陕西耀县。”
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
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抗氧化、抗炎
等多种药理作用。黄芪的品质受到种质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
种质资源的选择和培育以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种质资源的选择和培育对黄芪的品质影响很大。在种质资源选
择方面,黄芪的优良种质资源应具备良好的生长性状、药材产量和药效成分。一般来说,黄芪的地上部分应具有粗壮的茎秆、半匍匐生长习性、青
叶叶片较多、植株高度适中等特点。地下部分应有较多且粗大的须根和不
裂开的主根,根的形态应呈长而细长的形状,色泽黄白并散发出特殊的异味。在药效成分方面,优良的黄芪种质资源应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苷类化合物和多糖类物质。这些活性成分是黄芪具有药理作用和保健
功效的主要原因。
其次,环境因素对黄芪的品质也有很大影响。光照是黄芪生长发育的
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充足的阳光可以促进黄芪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植株
的生物量和药材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光照充足的地方种植黄芪,
避免过度阴暗的环境。温度是黄芪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
能够促进黄芪的生长和药效成分的积累。一般来说,黄芪喜欢温暖湿润的
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摄氏度。土壤是黄芪生长的重要基础。黄芪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水分保持性好的土壤。水分是黄芪生
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水分能够保证黄芪的正常生长和药效成分的积累。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给予适量的灌溉水,避免土壤过于干旱或湿润。除了以上因素,生长期适当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也会对黄芪的品质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黄芪资源考察报告
黄芪是我国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蒙古黄芪又称白皮芪(陕西)、混其日(蒙药音译),膜荚黄芪又称山爆仗(山东)、箭秆花(陕甘宁地区)。均以干燥的根入药,其药材名为黄芪,原名黄耆。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及疮口久不愈合。
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糖。正品黄芪(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三萜皂苷中以黄芪苷I(也称黄芪甲苷)及Ⅱ为主要成分,特别是黄芪甲苷常用作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黄芪中所含的黄芪苷、黄酮类化合物及黄芪多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 黄芪植物及药材特征
1.1植物种类和形态特征
黄芪属多年生植物,生长株高可达约40~80cm,主要分布在寒温带的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南部地区。其茎生多毛,有12到18对小叶。正品药材根一般4年采挖为好,习性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栽培宜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
其中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主根长而粗壮,顺直。茎直立,高40~80 cm。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 mm,宽3~5 mm,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具花5~20余朵;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长18~20 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子房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有短喙,基部有长子房柄,均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叶片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3对,长7~30 mm,宽3~12 m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托叶长5~15 mm。花通常10~20余朵;花萼被黑色或白色短毛;花冠黄色至淡黄色,或有时稍带淡紫红色,长约16 mm;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长20~30 mm,宽9~12 mm,被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短伏毛。
1.2药材规格及质量性状特征
商品黄芪按产地分卜奎芪、宁南芪,宁古塔芪、正口芪、绵芪、红芪;按加工方法分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正小枝、副小枝等。按性状又分黑皮芪、白皮芪、红皮芪三种。每种又分1~3等。以根条粗长、独枝无叉、外皮光润、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黄芪以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山西的浑源、繁峙、代县地区,陕西旬邑以及秦岭地区,内蒙古的武川、卓资,乌兰察布盟、鄂伦春旗、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等地产量大、质量佳。红芪以甘肃河西走廊岷县,宕昌等地区质量最佳。
野生黄芪根的顶端常带有较粗的根头,其上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地上残茎。栽培者,根头部残茎已切除。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少数老根的顶端或根的中心偶成枯朽状而呈黑褐色或空洞,习称“胡椒眼”。主根长30~90cm,直径1~3cm,(蒙古黄芪主根略粗短、分枝略多)。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沟纹,皮孔横向延长、略突起。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横切面皮部约占1/2~2/3,乳白色至淡黄白色(蒙古黄芪黄白色),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质部淡黄色(蒙古黄芪色稍深),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形成层淡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另外,多序岩黄芪(红芪)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也作药用。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味微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1.3 药材外观形态与内在质量的关系
对药材品质的评价,传统乃至现今商业上均以外观性状特征为主要标准。黄芪药材向来以“根条粗长、绵性大、粉性强、甜味足”为品质上乘之标准。先辈们在工期的实践中的经验,古来用之,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药材性状与其内在品质到底有怎么样的必然联系,近年来颇有争议。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高凤兰等曾对“鸡爪芪”和“鞭杆芪”进行对比分析测试,发现所测定的各项指标(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浸出物、甲醇浸出物等)中,“鸡爪芪”并不比“鞭杆芪”差,而且氨基酸的含量还明显高于“鞭杆芪”。王良信等也做了类似研究,结果与此相
同。近几年,上海崇明地区引种的膜荚黄芪,但由于表面纤维性木化比较严重,被认为不能代替黄芪入药。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其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发现崇明产黄芪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的含量,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不亚于其他膜荚黄芪。且发现总黄酮的含量分布规律是三等品>二等品>一等品(等级按性状划分),由此可知,外观上的木质化并不一定影响活性成分的含量,且含量与外形粗壮并不呈正比关系。南京药物研究所曹正中等也做了一些工作,将一定量药材湿润后分皮部和木部两部分,分别提取、测试,实验发现,木部中几乎提不到黄芪甲苷,药材中所含甲苷几乎都在皮部中。也就是说,根细小,相对含量也不一定低。上述研究结果用传统经验似乎难以解释,虽然不足以、也不可能完全否定传统经验,但至少能提示仅靠传统外观经验性判断对药材质量加以评价是不够的,应对药材性状与质量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药材的内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切实有效掌握和控制中药材的质量。
2 黄芪属植物的自然分布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野生家种均有。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栽培宜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从全国范围来看,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岢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蓝旗、满洲里、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桦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泾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芪,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地方习用品:多序岩黄芪,分布于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产于岷县、西和、正宁、武都等地,主要出口外销,国内也有一定销量;金翼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多花黄芪,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梭果黄芪,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3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
3.1 引种栽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