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5课时)

三、复习建议:1、记住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及内容 2.记住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能正确区分人物的阶级属性

四、本专题联系

近代中国时空定位

五、专题框架

六、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资料P197)

1.背景:①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③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知识分子惊醒了,开始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概况

【合作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材料二: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1)材料一反映了乾隆帝怎样的”华夷”

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人民愚昧无知,国家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在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料P197、198)

人是万物的尺度教案人民版(精汇教案)

人是万物的尺度教案人民版(精汇教案)

《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课设计

一、课标内容;

认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源,要点认识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论

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教材剖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人文主义发源的重要原由;认识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

人的价值的论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侧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升辩证

思虑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组织学生经过多种门路、网上资源等感觉西方古典期间伟大圣人的丰

富思想。讲堂上经过创建问题情形,领会人文主义内涵,追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

论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课后:还可以够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持续商讨。

、感情、态度、价值观:我们应当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的问题都应采纳历史的、辩

证的态度,详细问题详细剖析。

(二):专题联系:

在“一标多版”状况下,教课时可参照其余新版本对此专题的论述及其采纳的史料;人民版

中与有关其余专题的联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专题;必修二的第五专题;必修三的第一、

七专题等)

(三):本课内容:

叙述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包含三个阶段: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约前

年前年),代表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

存在的尺度”。

苏格拉底(约前年前年),主要贡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主张:

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判断为错误的东西就不该当去想,不该当去做,哪怕遇到当权者和任

何法庭的逼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受观察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首创人芝诺(约前年前年)、西塞罗、塞内卡等,代表看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四 第三课 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四 第三课 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三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学案(有答案)

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人民急切期待中国迅速摆脱困境。

(2)由于“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特别是“两个凡是”的思想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

(3)邓小平恢复工作,强调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2.提出: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3.内容:指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4.意义: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意义

①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思维点拨]

“两个凡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际上是背离毛泽东思想,其实质是坚持个人崇拜,是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

①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④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和文化

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农业科技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和作用,识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措施,成就,“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3课时)

四、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P223填写,侧重各项成就时间和成果)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载人航天技术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发展

【知识拓展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原因、表现和影响(资料P225)

【知识拓展二】现代科技策略和方向调整

材料1: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1.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原始民主制,禅让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2)奴隶制社会: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对应井田制);(3)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应小农经济)(4)近代社会:①康有为为代表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制,推行百日维新,失败;②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仿效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但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名存实亡。③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根据地民主政权(如陕甘宁边区政府)。(6)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未能建立的原因:(1)双半社会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阻挠;(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带有软弱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高二历史必修3专题四知识整合

高二历史必修3专题四知识整合

专题四知识整合

本专题主要讲述20世纪以来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思想。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或提出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领导和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众多成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而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指导了党的建设。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3篇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3篇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3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篇一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七导学稿(学生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七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3课时)

三、本专题线索:

1.世界近代科学是从中世纪神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得到发展的。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将天上和地上的物质运动第一次加以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相对论等突出成就;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以电的发明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到电气时代。科学发展并和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到20世纪40、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使人类进入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时期。

四、专题联系

1.时空线索:

2.世界近代化历程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4、生活:城市化

五、知识点整合

知识点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1.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原因

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课型分析:

1.课型:复习课

2.复习课的特点,有以下三项具体教学任务:

第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掌握各阶段的历史发展

特征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第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或各种史观等的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

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从中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

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姊妹课)

五、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1.何谓民主革命?

• 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

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 以五四运动为界,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5.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历史学案专题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人民版必修3)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历史学案专题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人民版必修3)

专题四(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文科预学案)

(一)教学目标

考纲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新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考纲2 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二)学习导学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背景:

①民族危机;②经济和阶级基础;③思想基础。

2、三民主义形成历程:兴中会誓词;同盟会政治纲领。民报发刊词。

3、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2)民权主义(3)民生主义。

4、历史作用(评价):(1)性质。(2)积极:①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反映人民的愿望。②成为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3)局限:①对帝国主义。②民权问题;③土地问题。

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继续侵略中国,支持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统治)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逐渐认识工农的力量。

(2)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影响。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孙中山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时俱进的精神。

文科讨论: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进行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孙中山得到什么认识?(口答)

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____年,地点___,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___、____“三大政策”。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10篇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10篇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10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篇一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但总体的学科能力不强,对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模糊不清;学习方法上存在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重点抓好基础,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使学生逐步清楚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历史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多种品质。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1、立足课堂教学

①备课组高度统一,分工协作,精心备课;

②注重基础,不简单赶进度;

③注重知识(教材前后、中外知识)联系,注重规律性知识总结;

④注意学习方法介绍,注重能力培养;

⑤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2、注重训练质量

①练习试卷尽量自己组编;

②努力做到每练必批,每批必评,每评必透;

③考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到纠错本上;

④针对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⑤每节教学内容都有配套练习,每章都有阶段练习,练过后附发参考答案。

3、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学法指导。高二学生文理分科后,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014-2015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配套课件:专题二 学案4 专题学习总结

2014-2015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配套课件:专题二   学案4  专题学习总结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含寓淡泊名利、心向 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 意不吻合。排除 D。
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 到极致的是 ( )
方法·探究区
学案4
[规范解题] 1.定考向: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2.抓关键:通过图片抓住不同书法艺术的特点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3.找信息: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写意性”的限制条件。 4.辨选项:通过对图片中字体特点的观察和鉴别,A 属 于行书,B 属于隶书,C 属于篆书,D 属于草书。其中最 具有写意性的是草书。
指南针的使用,促
北宋: 发明了指 13 世纪传 进了远洋航行,迎 南针, 并应用于 入西欧 航海 唐代: 唐末火药 开始应用于军 事 来了地理大发现 的时代 14 世纪初 火药传入欧洲,对 由阿拉伯 欧洲资产阶级战 人传入欧 胜封建贵族起到 洲 了一定作用

火 药
知识·总结区
学案4
二、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科 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网络·构建区
学案4
学案 4
专题学习总结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学案4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一、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名称 发明与改进 西汉:已发明植 物纤维纸 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 造纸术 外传 4 世纪传到朝 鲜,后来传到越 南和日本;后经 阿拉伯人传到 非洲和欧洲 意义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 快取代了欧洲长期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 皮纸和小牛皮纸,促 进了欧洲文化的发 展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七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七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5课时)

三、本专题线索:

1.世界近代科学是从中世纪神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得到发展的。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将天上和地上的物质运动第一次加以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相对论等突出成就;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以电的发明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到电气时代。科学发展并和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到20世纪40、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使人类进入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时期。

四、专题联系

1.时空线索:

2.世界近代化历程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4、生活:城市化

五、知识点整合

知识点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1.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原因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制度保障)

文化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主观条件: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实验

【知识拓展】实践的验证

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准确地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根据这一定律,人们还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

2.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突出考查百家争鸣出现时代背景和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新儒学内涵及儒学地位发展变化。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着重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考查时代新背景变化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5)以儒家主流的传统思想对近现中国影响和对当今人们社会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5课时)

四、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百家争鸣(背景,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主张,意义P167和P169)

【知识拓展一】民本思想与民生问题思考(参详资料P169和171)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五、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二)知识梳理

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表现

变化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多样化;中西方服装并存。

(2)饮食:①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②西餐——19世纪40年代传入

(3)建筑:传统民居四合院——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习俗:【合作探究1】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

材料四:

时髦的高跟鞋“三寸金莲”绣花鞋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习俗变化

①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②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③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④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补充)【合作探究2】P125、127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2)变迁的主要特征:

【自主检测一】

1、 (2011浙江)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人民版高中文化史《向“距离”挑战》教师版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文化史《向“距离”挑战》教师版导学案

第四节向“距离”挑战(教师讲解参考用)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后)

1.计算机技术:

⑴发明: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⑵发展阶段: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第五代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⑶作用:①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②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部分代替人类智力活动。(即“人工智能”)

2.互联网技术

⑴背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⑵概念:是电子技术算计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的电

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报纸是第一媒体,广播是第二媒体,电视是第

三媒体)。

⑶意义:①缩小全球空间距离,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

②使信息高速传输,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③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3.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实施国家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公用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计划。探究: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利:①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

②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③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④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弊:①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②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③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四 20世纪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三、高考目标定位: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着重考查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重点考查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主要著作(文章)、主要理论及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突出考查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特点。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强调考查“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四、课时安排:4课时(姊妹课)

五、学习内容及程序:

(二)知识梳理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合作探究1】

材料一:

思考:从《时局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材料二: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材料三: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 ,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有什么变化?

阶级:从“医人”到“医国”;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四: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实地考察了欧美社会的利弊

个人因素: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材料五: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

组织: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2、提出:1905年创立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昕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自主探究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表现: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北伐战争。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自主检测1】

1.(2010浙江文综)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C )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2013·厦门模拟)“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这一入会誓词后来纳入“三民主义”思想中的是( D )

A.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 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D.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3、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

样的资产阶级政体?(6分)

答: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分)

答: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变化的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4、“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思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否等于三大政策?)

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①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的目标,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②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考点二:毛泽东思想

1、形成条件(P207重难点一)

2、形成过程(P206)内容、著作

(1)中共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1927)——萌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走向成熟

(4)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时期(1945-1966)——丰富发展

4、深远影响(P206)

(1)是中共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3)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4)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5)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自主检测2】

1、(2010·山东文综)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B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2、(2012·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C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点三:邓小平理论

1、提出背景(P206)

(1)“文革”结束,“_两个凡是___”的错误思想,实质是继续“左”倾错误。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