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川:中国道德的悖论

合集下载

我国政府角色悖论的伦理反思——兼论这种悖论境遇下的反腐行动

我国政府角色悖论的伦理反思——兼论这种悖论境遇下的反腐行动

为一种人 民公仆的身份 , 特别地意味着一种服务社 会 的奉献精神 。但是 , 在我国各级政府 机构的行政实践 当中, 政府成员之 间却普遍存在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关 系。这种等级不是基于人格 平等之上对 于资历 的尊
重, 而是源于一种心照不宣的权力暗示 。如果说 军队
形象集 中体 现为政 务公 开之 下的政 府 门禁制 度 , 这
务公 开的执政理念之下 , 面对 日益 强烈 的民意要 求 , 政府 的 回应往往是一 种千 呼万 唤犹抱 琵 琶 的姿 态 。
而, 一旦公务员成为 利益个体竞相追 逐的标 的 , 公 务
员作 为政府权力 的代理者就 已经背离 了其人 民公 仆
的角色界定 , 甚至悖论性地激化 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 对立情绪 , 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 的下降。 政府代理者在社会公众舆论 当中的角色蜕变最 终催生 了现代法治政府 与清 官情结 同在的中 国式悖
年来导致“ 国考热” 的潜在心理或者说真正 原因。然
辩护 。然而 , 即便这样 的理 由也 仍然 缺乏 足够 的合 理性支撑 。因为政府 的工 作对 象是人 民 , 政府 门禁 的对象实际上也 是普通 公 民, 哨兵 的震慑 力量 在此 就沦为 了一种悖论 性 的存 在 ; 而某些 更需 要在 安全 上给予特殊关 照的地方 , 比如儿童 、 学生等弱势群 体 集 中的场所 却远远缺乏这种震慑力 的保护 。就此 而 言, 以哨兵警 卫的形式设 置 的政府 门禁 与其说 是 出 于政府工作 的安全性 需要 , 倒 不如 说是 出于维 护政 府权 威的需 要 , 或者说 是政府 作 为权力 象征 的一种 公众 形象。凭借这样 一种权 力形 象 的优越感 , 在 政
有统一而 明确 的法 律规定何种级别 的政府大 门可以 配置 哨兵警 卫 , 但 地级市 以上 的政府 办公 区域 实行 武警 哨兵执 勤制 度在我国 已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在 政府 办公 区域 内, 哨兵警 卫 的对象 实 际上是非 政府

“悖理”“悖境”与“悖情”:道德悖论的情境理论解读

“悖理”“悖境”与“悖情”:道德悖论的情境理论解读

“悖理”“悖境”与“悖情”:道德悖论的情境理论解读*王艳内容提要道德悖论本质上是实践理性领域出现的矛盾,表征在道德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悖性事态。

借助当代情境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依据“语境”、“心境”及“事境”的不同而将道德悖论区分为“道德悖理”、“道德悖境”、“道德悖情”三种形式,并可通过对特定“语境”、“心境”及“事境”中的矛盾焦点的具体分析来探讨道德悖论的消解之道。

关键词道德悖论情境理论道德悖理道德悖境道德悖情“道德悖论研究”是近年来伦理学与逻辑学交叉研究的新兴领域。

围绕“道德悖论”是否属于“悖论”的范畴,伦理学界与逻辑学同仁展开了观点交锋与争鸣,促进了对道德悖论问题的深入认识,同时也显示出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伦理学和逻辑学如何在同一话语体系内发挥攻关合力以澄清道德悖论的生成根由,如何运用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即具有广泛解题功能的情境语义学来试解道德悖论等。

鉴于此,本文试图表明,借鉴当代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和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中的“情境”理论,引入“语境”、“心境”及“事境”等新的概念,不仅有助于辨明道德悖论的矛盾实质,也有助于探求道德悖论的消解方案,从而探究消除道德的负能量、走出进退两难的道德困境之路。

“道德悖论”的指认道德悖论研究的动因来自于对诸多现实“道德问题”的理性反思。

从现有道德悖论研究情况来看,以“道德悖论”指认的“道德问题”有以下典型案例:(1)德性论规则应用中的二难循环。

假设两人分大小不一的两个苹果:依德性论的规则,先拿且拿小苹果者,通常被认为是道德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

如此,德性论用假设的方式制造了一系列的矛盾:先拿且拿小者“不自觉”地把“不道德”的恶名留给了后拿拿大者,前者道德价值的实现以牺牲后者的道德人格为代价;若后拿拿大者也是一个讲道德的人,就会出现两人终因相互谦让而分不成的结果;若后拿拿大者是一个不讲道德的人,那么先拿且拿小苹果的行为就意味着姑息、纵容甚至培育了后拿拿大者的不道德意识———讲道德的良果同时造出不讲道德的恶果。

不道德选择的合法性之悖论问题——析论法律保护与道德提倡的相悖现象

不道德选择的合法性之悖论问题——析论法律保护与道德提倡的相悖现象

第36卷第3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题) 2008年5月V01.36№.3Journal o f A n h u i No r ma l Univ ersity(Hum.&Soc.Sci.)M a y2008【道德悖论研究】编者按:道德悖论研究是伦理学和逻辑学的一个全新领域,它对于反思和总结人类道德文明发展史的经验,引导人们排解现实社会存在的道德困惑,促进伦理学的繁荣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凡年,这一领域研究的先行者钱广荣、王习胜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本刊去年第5期开设“道德悖论研究”专栏,刊发了一组论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反响。

本期继续推出三篇相关文章,期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不道德选择的合法性之悖论问题——析论法律保护与道德提倡的相悖现象’钱广荣(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不道德选择;合法性;悖论;法律保护;道德提倡摘要: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道德选择的行为会因相关法律的保护而具有合法性,由此而出现法律保护和道德提倡相悖的现象。

在现代法制社会,它“颠覆”着人们对道德的信念和法制的信心。

它的存在,根本的原因是伦理学和法学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不同、没有形成“认知共同体”。

因此,调整两者“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构建莱种意义上的“认知共同体”,是淡化乃至排解不道德选择的合法性之悖论——相关法律保护与道德提倡的相悖现象的基本的思维路向和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B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f2008)03—0260一06Paradox of U n m o r a l Choice's Le g a l it y--An a l y si s of Conflict b e t w e e n Le ga l Protection a n d Mor a l Advoca ti onQIAN G u a n g—r o n g(R e s e a r c h C en t er of Marxism,Anhui N o r m a l Un ivers ity,Wuhu A n h u i241000,C h i—na)K e y w ord s:u nmo ral c h oi c e;l e g a l i ty;p a r a d o x;l e g a l p r ot e ct i on;m o ra l ad v oc at i onAbs tr ac t:A s rela tive l egal p r ot e ct io n,s om e unmor al choice actions legal in re al l if e.T h e r ef o r e a p p e a r sconflict be tween legal protection and m ora l ad v oc at io n,f or mi ng do u bl e pa ra do x.In th e m o d e r n le gal socie—ty。

道德无用案例

道德无用案例

道德无用案例一、道德困境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

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

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

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

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

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

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

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

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

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

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

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

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合同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

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

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

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文章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

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

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

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

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

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

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中国道德舆论的两张面孔

中国道德舆论的两张面孔

中国道德舆论的两张面孔作者:刘远举如果在朋友圈发一条:中国要法治,大抵会有很多人出来语重心长的开导,要正能量,要朝前看,理性一些。

如果在朋友圈发一条:网络舆论不要充满暴戾之气,不要搞人肉,要理性,肯定会有更多的人跳出来,说那忘恩负义的东西、那破鞋、那人渣,也配理性?她或者他,需要的是社会道德的谴责,需要的是感受一下人民怒火的威力,人民需要道德感。

众所周知,法律是人的行为底线,而道德的要求高于法律。

也就是说,如果对待法律问题,应该是严肃甚至苛刻的话,对待道德问题,就应该是宽容一些。

不过,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人们对法律底线是宽容的,而对道德却是严酷的。

一方面,中国人对法律的底线如此宽容,从购房许可、到网约车车主户籍、再到留守儿童孩子上学,人们对自己身边的违法视而不见,并安慰自己,自己可以独善其身。

另一方面,在有些时候,人们对道德却充满了狂暴了热情,甚至想用法律去实现道德,把道德条文化,希望法律管得更宽,实现自己心中的道德感。

这是一个讽刺,这是一个大问题。

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各种道德舆论,甚至某些人一些压力,是正常的。

很多人认为,道德是一种自我行为约束和准则,也就是说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约束他人的。

基于对道德的这种理解,很多人认为,不能以道德去指责他人,否则就是道德绑架。

这种看法似是而非,经过简单的推导就会发现一个悖论。

道德产生于社会的发展之中,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

道德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产生于大脑与外界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并且不断变化。

这种机制在宏观层面看,道德与社会生产、生活相互作用的机制,是整个社会舆论。

这个舆论涵盖从教科书到报纸、从电视到邻里间闲言碎语等多种形式。

从这个角度,道德产生于舆论、运行于舆论,并变迁于舆论。

如果道德从来都是内生的、内省的,只独立的、割裂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那么,它既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出现。

即便一开始是先验的绝对存在,但也无法通过人的教育体系代代相传。

道德悖论研究述要与思考

道德悖论研究述要与思考
作者: 王艳[1]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生,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道德与文明 页码: 103-106页 主题词: 伦理困境;道德悖论;道德价值
摘要:“道德悖论”是人类道德生活中亟待揭示与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学 者就道德悖论的界说、特征、形态及其生成情境与因由、道德悖论研究的意义,乃至其认知路 向的拓展等问题进行了持续性的探究,发表了一批积极成果。道德悖论研究需要从廓清其概念 外延边界、注重学科交叉成果的应用、密切结合道德建设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加以拓展,进一步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摘要】在三元悖论下,中国面临着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择。

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对全球化中的三元悖论,制定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面对挑战,中国政策选择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也有着巨大机遇。

展望未来,中国应积极应对三元悖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这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全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三元悖论、政策选择、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经济效率、全球化、挑战、可持续发展、未来政策路径。

1. 引言1.1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三元悖论的困境中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

在政策选择上,中国可以尝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三元悖论挑战。

这些政策选择不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将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考验。

2. 正文2.1 三元悖论的概念及含义三元悖论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关系。

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往往难以完美兼顾。

经济增长通常需要牺牲环境保护,而实现社会公平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三元悖论的出现使得决策者面临极大挑战,需要在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元悖论的概念提醒我们,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利益,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平衡。

只有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元悖论的出现也反映了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需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理解和应对三元悖论对于中国的政策选择至关重要。

道德悖论经典案例

道德悖论经典案例

道德悖论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学雷锋问题
过去在学雷锋宣传时,经常有这样的报导:一位学雷锋者在为附近群众免费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前面排起了长龙。

报导的目的是宣传学雷锋的好心人,如果没有长队,宣传就没有任何效果。

值得思考的是:排队等候的人完全不是来学雷锋的,而是专门来拣小便宜的。

因此,培养一个学雷锋的人就同时造就出几十个或更多的贪小便宜的人。

以为这样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

——矛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化前景》
救助弱势群体问题
救助弱势群体的善举,在产生善果的同时也可能会在两个方向上造就恶果:可能救助了不该救助的懒汉、懦夫,使之不劳而获;可能诱发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

救死扶伤问题
医院或医生在遇到一个身无分文的病人时,该不该救助呢?如果救治的话,费用自己出,这种情况一多,则医院或医生无法承受;如果不救,则是不人道的。

按照传统道德观念,医生或永远应该救治;但这种以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而保全另一方的利益是不能够作为普遍的道德规则坚持的。

分苹果问题
两个人分一大一小苹果。

从道德角度看,谁先拿,并拿了小的,就是道德的;另一方就是不道德的。

但是先拿的人把善名留给了自己,而把不道德的恶名留给了对方
拾金不昧事件
辽宁本溪市一位小学生金妮拾到巨款,还给失主,但是她希望失主能够送给她一面锦旗。

失主安英淑不但没有这样做,还振振有词:锦旗我是不会送
的,我一分钱也不给,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她不还给我就是犯法,我可以告她。

浅析对道德悖论的思考

浅析对道德悖论的思考

浅析对道德悖论的思考摘要:逻辑悖论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矛盾,而道德悖论又是逻辑悖论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它处于逻辑学与伦理学的交际。

所谓道德悖论,其实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所产生的善与恶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悖论在逻辑学看来有语义悖论与认识悖论两种,但是道德悖论却是并未分类的“第三者”。

道德悖论是由于做了善事而产生恶的后果,它是一种“实践”的产物。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道德自由论的角度对道德悖论进行构建,异化劳动的消除和实现共产主义等方式的实现可以化解道德悖论,实现道德自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善与恶;道德悖论;劳动异化一、悖论的基本要义与特征(一)悖论的来源背景“悖论”是指相互矛盾或相对立的两种意见,大概理解就是自相矛盾的语句或命题,悖论的存在意义是历史上众多逻辑学家共同探讨的话题。

“正确地定义悖论是令人满意地定义解决悖论的前提条件,任一正确的悖论定义,它应该所用概念明确,能够概括各类悖论的本质特征,能够把悖论命题与非悖论命题严格区别开来,能够为解决悖论指明方向与方法。

”[1]直至当代,仍有学者认为悖论只是人们为了“研究”而刻意虚拟出来的概念。

(二)悖论的特性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W.V.quine说过“我们可以一般的说,一个悖论只是这样一个结论,起初听起来荒谬但却又论证去支持它吗?我最终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2]但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这种说法有些太不严格了,因为起初这个词听起来荒谬并不充分:一个令人感到奇怪可轻易接受的结论并不是一个悖论。

”[3]悖论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悖论的逻辑形式与悖论的思维内容,如果以“三要素” 作为判定悖论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悖论,这就自然产生了逻辑形式的标准和思维内容的标准。

[4]悖论是具有逻辑性质的,逻辑矛盾不等于悖论,但是在一切悖论中都有逻辑矛盾。

悖论不仅具有特定的逻辑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是思维内容和逻辑形式的统一。

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悖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悖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悖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李德才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2)003
【摘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道德境界宗教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的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改革德育考评体系,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李德才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9
【相关文献】
1.对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学校德育的思考 [J], 况琳
2.利益化学校与学校德育之悖论 [J], 孙万猛
3.悖论中的悖论——读王充闾先生散文集《龙墩上的悖论——中国皇帝命运大思考》 [J], 韩春燕
4.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J], 滕兆玮
5.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悖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J], 李德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

们对各种“ 应该 ” 总会发 出一种疑 问 : “ 什么” 我们 凭 就
必须遵守这些 “ 应该 ” ?这 里 的“ 凭什 么” 中的“ 什么 ”
何 以为“ ?而“ 的必须又从何而来?从思想史上 凭” 凭” 看 , 够为道德哲 学语境 中的这几个 发 问作 出可 以为 能 “ 的“ 明” , 信” 说 的 只能是宗 教的“ 由信取信 ” 和哲学 的
准 的 理论 迷 雾 中警 醒 。
[ 关键词 ] 道德应该 ; 存在 ; 可能; 自由意志 ; 悖论 [ 作者简介] 张 蓬 (9 6 ) 男, 15 一 , 黑龙 江省牡 丹江市人 , 文杂志社 副编审 , 人 主要从事西方哲 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0 8 [ B 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3— 0 1 20 ) 6— 0 2— 6 [ 10 7 7 (0 9 0 0 6 0 收稿 日期] 09— 9— 5 2 0 0 0
会各种行为进 行道德 评价 。可 以说 , 当下 的道德 哲学 或者伦理之学所试 图扮演 的社会角色是 为道德行为 的
许说谎 等 ; 有一些 上升为普世 的道德原则 而成为规 还
范人们道德行 为 的“ 金规 则” 如 : , 己所不 欲 , 勿施 于人 等。好像人们每时每刻的行为选择都为各种 “ 应该” 所
己而生 的行 为选择 , 在行 为的选择 中确定人作 为道德
存在 的意义 。
评 价确定某种 合乎普遍 性 的标 准 , 它不仅要 担 当理论
的说 明功能 , 要 担负社 会 的教 化 功 能。无 论 是 “ 还 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 还是“ 教化”都要 具体化为对 普遍必 然有效 的“ , 道

简析我国的道德沦陷现象

简析我国的道德沦陷现象

简析我国的道德滑坡现象内容概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注视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大体上达到了小康,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我国转型期的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危害。

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反思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增强道德教育,继承和进展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良传统,唤醒全民族新时期的道德意识,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要求的道德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道德滑坡原因对策在市场经济进展的进程中,中国发生了庞大的转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峻的道德问题。

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核心问题依次是:房价、物价、食物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本钱上升和就业问题。

其中咱们能够明白社会道德风气第一次成为核心。

咱们来看看现今出此刻中国社会的道德怪象: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南京徐老太在等公交车的时候被人撞到,方才下车的小伙彭宇将其扶起并送至医院。

事后,老太及其家眷矢口不移彭宇就是“肇事者”。

最后南京市鼓楼区一审宣判彭宇赔付徐老太4万余元。

“范跑跑”事件。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某中学教师范美忠一晚上之间千夫所指,原因出在他的一篇网文上。

网文披露,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范美忠自己率先跑出教室,不顾学生安危逃生。

他还在文中解释说:“先人后己和捐躯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月月被车撞后又不幸受到碾压。

据监控录像显示,前后有十八个人匆匆走过,有的乃至停车查看后又径直离开,但却无人救援,最后只有目不识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将孩子救起。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掺沙大米”、“隔年月饼”·、“楼脆脆”、“桥垮垮”·····表明无德性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屡屡发生。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中国古代道德难题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中国古代道德难题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中国古代道德难题
杨胜良
【期刊名称】《现代人类学》
【年(卷),期】2017(005)003
【摘要】鬼神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投影,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冥司对人进行的善恶评判和报应,是人间道德评价的折射。

但在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中,冥司的冥王、官吏有时在对人行为的对错、人品的善恶的裁定,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时发生意见分歧,甚至冲突,他们也有无奈不能决的时候。

这折射出在某些情境下,人间在道德选择上的困境和道德评价上的困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道德难题。

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是不同道德体系或同一道德体系下不同道德要求上的分歧和冲突,以及在某种情境下或在某些领域,社会在道德和道德理论方面缺乏共识。

【总页数】7页(P40-46)
【作者】杨胜良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中国历代微篇小说系列研究之三笔记小说与微篇小说--以《太平广记》、《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例 [J], 龙钢华
2.伦理道德的悖论--从《阅微草堂笔记》非道德化的一面说起 [J], 何天杰
3.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伦理道德观 [J], 郭素媛;付成波
4.中国古代小说劝惩传统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 [J], 郭素媛;付成波
5.从《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比较看文言笔记小说创新的得失 [J], 王同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悖论现象成因、评价及其学理边界

道德悖论现象成因、评价及其学理边界

和逻 辑 学 的 学 理 问 题 , 德悖 论 现 象 评 价 所 涉 多 属 于 价 值哲 学 和政 治 学 的 学 理 问 题 。 道
关 键 词 :道 德 悖 论 现象 ;成 因 ;评 价 ;学 理 边 界
中 图分 类 号 :B 2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4 3 ( 0 9 1 一 0 2 —0 03 7020)O 00 3
悖论 问题及 其研 究 的客 观前 提 , 是客 观基 础 , 也 其
主体 的善 心和善 举 实 现 应有 的道 德 价 值 、 而 出 从 0 09 8 8 基 金项 目 : 国家 社 会 科 学基 金项 目“ 德 悖 论 现 象 研 究 ” 0 B X 6 ) 道 (8Z 05 。 作 者 简 介 :钱 广 荣 , , 男 安徽 巢 湖 人 , 徽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中 , 任 , 法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师 。 安 E主 L 政 博
V .8N o12 o. 0 1
道德悖论现象成因、 评价及其学理边界
钱 广 荣
( 徽 师 范 大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中 心 , 安徽 安 芜 湖 2 1 0 ) 4 0 0

要 :学 界 有 人 认 为道 德 悖 论 现 象 及 其 研 究 是一 个 “ 假 命 题 ” “ 问 题 ” “ 际 上 并 不存 在 ” 这 种 错 觉 在 逻 辑 虚 或 伪 ,实 ,
利 因素 和不 利 因素 , 即人 们 通 常所 说 的主 体行 为 所 处 的既定 环境 和所 具 备 的 条件 , 些 因素 影 响 这
德悖论 直觉 、 道德悖 论感 知 、 德悖 论解悖 和 道德 道
悖论逻 辑等 问题 。因此 , 视 “ 德 悖 论 ” 应 道 为一 个

2020年道德的悖论读后感

2020年道德的悖论读后感

道德的悖论读后感在“东林”这个同一起点出发,许乐和帕布尔各自怀揣着大同小异的道德准则,没走多久,两人在岔道口分道扬镳,许乐走的那边,路牌写着自我,帕布尔走的那边,路牌写着理想。

当然,许乐也有理想——机修师。

但这同样是个很自我的理想,因为这个理想并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

而帕布尔则不同,他的理想远大,而且是以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利益。

许乐的理想无足轻重,很典型的平民理想。

所以他不需要在理想与道德准则之间挣扎,当现实的理想和道德准则出现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疑问选择道德准则,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

而帕布尔则不同,他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者说抱负,就必须损害一部分的利益,而这部分人又是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家伙。

权衡利弊,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似乎都会做出与帕布尔同样的选择,放弃一部分道德准则来充实那个异常宏伟的理想,因为政治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历史问题,而史书往往是胜利者的赞美诗。

所以帕布尔理所当然选择“黑心子,脸皮厚”的厚黑政治路,但当他开展一系列有悖自己道德准则的事情的时候,他内心理想与道德的冲突一定是痛苦异常。

虽然自诩“厚黑”只是手段,结果是光明的,但他仍无法说服自己干下作之事,所以理想成为他的借口,李在道这个侩子手也成为他的借口!诸如此类……他试图说服杜少卿,但言谈话语间似乎更是想说服自己。

当帕布尔为了理想不择手段的时候,不知不觉又来到了一个岔道口,道德向左,权利向右。

而这时候的许乐仍在一条道跑到黑。

帕布尔选择了权利,因为只有权利才能让他实现理想。

许乐曾经怀疑帕布尔因为对权利向往而弱化了那个崇高的理想,其实不然,帕布尔追逐权利完全是因为抵触势力超乎想象的强大,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没有了权利,理想便成了一张大饼。

真正令帕布尔痛苦的依然是道德和实现理想所采用的手段之间的分歧。

许乐毁了帕布尔的理想,却让他在这种挣扎中获得精神的解脱。

试问:当理想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如果你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给道德开了个后门,那时再来评论帕布尔的不道德,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

中国社会冷漠道德滑坡谁之责

中国社会冷漠道德滑坡谁之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不断地暴露了出来,而且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其中我们老百姓最关心一个可能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了。

地沟油、黑心菜、人造鸡蛋、瘦肉精猪肉、各种各样的添加剂等等,涌现的速度之快,真的是令我们瞠目结舌了。

原来是看着满架的东西没钱买,现在有俩钱了,却又什么都不敢买了。

说起来,我们真的不得不佩服人们的聪明才智!怎么能想得出这么多的花样?这么多的办法?有时候真觉得有些东西挺神奇的。

比如鸭子吃了某某东西,下的蛋个个都是双黄蛋。

真的是厉害得紧啊!那么,咱想问问,是不是人吃了这东西个个生双胞胎呢?!这样的双黄蛋我们吃起来心里能舒服么?这里我们不讨论到底有多少不安全的食品,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数不过来。

如果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去做这些东西呢?那么你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我:为了赚钱呗!为了赚钱,我们就不惜让我们的孩子喝三氯氰胺奶粉,吃加了不知超过安全剂量多少倍防腐剂的馒头么?我们可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种韭菜的不吃韭菜,卖烧烤的不吃烧烤。

等等,诸如此类。

为什么自己不吃却要卖给别人呢?圣人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现在为了钱,要去害人!要知道,害人终害己!你不吃自己的,难免要吃别人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谁又能幸免得了呢?我想很多人不是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只是实在抵挡不住钱的诱惑。

有了钱,我们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甚至别人的尊重!现在的社会,一个没钱的好人和一个没良心的有钱人,哪一个更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哪一个能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存,我想答案每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我想,这就是这么多人不顾一切的追逐金钱的原因吧!如果一个见义勇为者因为他的行为得到的不是种种的非议和后半生的痛苦,而是一套位置还不错的房子,如果一个乐于助人者得到不是被救助者的误解甚至诬陷,而是全社会的尊重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

如果一个忠厚老实的劳动者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温饱富足的生活,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谁还会去投机倒把,偷奸耍滑,去赚取那昧心钱呢?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很茫然。

悖论和道德悖论

悖论和道德悖论
516安ຫໍສະໝຸດ 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第 38 卷
合这个定义的悖论叫做
逻辑悖论 。[ 2] 194 从这
同一概念 ; 要么承认这些悖论定义都不是悖论的 定义 , 而只是对逻辑悖论下的定义 , 而谁也没有 给出过悖论的定义。
个说明中可知, 在定义里 , 悖论与逻辑悖论是两 个同一的概念, 如果以 逻辑悖论 替换定义中 悖论 , 并不改变悖论定义的意义。在评论赛因 斯伯里的悖论定义时, 张家龙又说: 这个定义
因为有不少悖论并不表现为这样的等价式 。 陈波的这个保留是对的。尽管他们对 三因素
中的第三因素的内容还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主张 以 三要素 为逻辑悖论的判定标准问题上 , 还 是没有明显冲突的。张家龙对 三因素 作了修 正和补充 , 提出了 四 要素 说。他 的 四要 素 是指 : 第一, 悖论是一种论证 , 即完整的推 理过程; 第二 , 悖论的出发点即前提, 是概念的 定义或基本语句; 第三, 有效的逻辑推理规则; 第四 , 结论是逻辑矛盾, 即一对自相矛盾的语句 [ 4] 229 或两个互相矛盾的语句的等价式。 如果将张 家龙的 四要素 中的第一个要素与第三个要素 结合起来看, 这就是完整而有效的推理过程 , 而 且把第二个要素看作是背景知识中的一部分 , 那 么, 三要素 与 四要素 的叙述虽然不同, 但在内容上也不存在根本的分歧。 构成悖论的这些 基本因素 , 不是孤 立存在 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而构 成一个整体, 这就是悖论的整体性。张建军把这
论? 张家龙在叙述了悖论简史后说:
从严格的、逻 辑 的 意 义 简 述 了 悖论 发 现 的 历 史 [ 2] 193 。可 见, 所 谓 严 格 的 意 义, 就 是 逻辑的 意义 ; 因而 , 所谓非严格的意义, 也 就是非逻辑的意义。所以 , 严格意义的悖论就是 逻辑悖论 , 上述的悖论定义只是给 逻辑悖论 下了定义。这些定义 只告诉人们什 么是逻辑悖 论, 而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是悖论。 这自然地发生了一个问题 : 如何把逻辑悖论 与悖论、严格意义悖论与非严格意义悖论区分开 来? 张建军根据悖论的定义提出: 公认正确的 背景知识 、 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 、 可以建立 矛盾等价式 , 是构成严格意义逻辑悖论必不可 少的三要素。[ 3] 7 对张建军的 三要素 说, 陈 波也表示赞同, 他说: 我基本同意这位学者关 于悖论的上 述看法, 但 对于把 悖论 限制于 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 这一点有所保留,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及消解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及消解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及消解
张鲁宁
【期刊名称】《教育学报》
【年(卷),期】2009(005)001
【摘要】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指的是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正当的道德行为选择却同时产生善与恶两种自相矛盾的结果的特殊情况.与道德教育中的其他悖论现象相比较,道德悖论是一种结果式悖论,并且道德悖论中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自相矛盾.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而言,道德规则本身具有的"二律背反"特征是道德悖论产生的首要原因,而学生道德智慧的缺失和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假设的被利用则是道德悖论产生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可知,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并不可以完全消除,而只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来降低道德悖论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道德悖论带来的危害.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张鲁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0
【相关文献】
1.略论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 [J], 龙小玲
2.从主体间性德育提出看道德教育中的悖论 [J], 李炀
3.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 [J], 朱平
4.事实与价值:道德教育悖论及消解路径探析 [J], 王敬华
5.道德教育低效性问题的思考——由道德悖论谈起 [J], 王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德的悖论: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作者|杨利川(授权)|来源|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ID:SOPSYSU) 本文节选自杨利川在转型中国第42期沙龙上的演讲。

本文已获杨利川授权。

为什么号称最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没有合作精神。

为什么号称礼仪之邦的国民,却最缺乏公共素质。

我们经常讲,我们出国以后为什么大声喧哗,为什么毁坏人家的公物,为什么爬人家的古迹,为什么满地扔垃圾,我们在国内任何一个节日完了以后,满地都是,任何一个漂亮的赏花的地方,等人走了以后,满草地都是垃圾,甚至天安门广场上也扔得遍地都是垃圾,沾得到处都是口香糖。

为什么一个最服从威权管制的民众却最不守规矩?说中国人不守规矩。

可是,实际上中国人管制最严啊,最听话啊,怎么到这儿就不守规矩了呢?为什么自以为最爱国、最有民族性的国民,却最不爱惜自己的家园和公共资源?我有一次到云南一个什么湖去旅游,这是真事,那一天是9·18。

9·18是什么日子大家知道吧。

我就在湖边上,离我大概几米远有两个这么大的垃圾箱,围着那个垃圾箱满地都是垃圾,还有人在地上扔呢,我当时就这么喊,我说“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有本事把垃圾扔日本去。

”我就这么喊的,确实让人愤怒。

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自己的资源,我们自己在毁,但是说起民族、说起爱国,谁的嗓门都大,能游行,砸人家丰田的汽车,砸人家日本的拉面店。

为什么最爱面子的中国人却没有自我尊严?面子和尊严有区别吗?有关系吗?大马路上插队、不排队,汽车挤来挤去的。

从来没有人说这太丢人了,这不好意思。

没有。

谁抢了是谁的。

为什么最重视道德教化的国民,却最讲究实惠、迷恋物质,缺乏精神生活?中国人不是道德礼仪之邦吗?但是中国的物质主义最强,没有信仰。

其实很多人艺术品位也很低,有人说得就比较激烈,比如高晓松,中国人哪懂音乐?没有艺术。

他就是搞艺术的,但是他批得非常狠,他是有道理的。

总之,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悖论。

集体主义和公共精神是分开的,是两个问题。

【吐槽】浦东-全科-没金岛太 2015/5/21 9:32:05我们看一下西方发展的历史脉络。

这个很简单,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和哲学,它反映了什么?个性、主体精神和理性的发育,斯多葛派的自然法和民主的雏形。

古罗马的司法精神,十二铜表法,对个人财产的确立以及法律的独立,法官系统的建立,当然更详细的还有很多,包括程序正义、实质正义这个概念在古罗马的时候都有。

封建制度与基督教,刚才我讲了,信仰、政教分离和社会的相互制衡。

到了近代,就是社会转型的不同路径,当然现在一般把它分成三条。

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说法。

以前我们知道,所谓启蒙时期,主要是讲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社会契约等等,但是现在对法国大革命有一些新的解读,比如托克维尔等等很多。

但同时我们就找到了在北欧尤其是在英伦三岛的英国的道德哲学,普通法的传统,议会的传统,和市场机制(由亚当·斯密提出),这些人他们有一个更加顺应人性的、更加平和的一条转型道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被称为美德社会学或道德哲学。

亚当·斯密提出来天然的自由体系就是我们的市场经济。

而亚当·斯密是一个伦理学家、道德学家,他不是经济学家。

当然,最后还有美国的,美国的自由法制和对制度的主动选择。

为什么?因为它是借鉴了欧洲的人类文明成果,到了美洲大陆上,人为地设计出来,通过制宪会议等等设计出来。

当然,这里面我又会回到地理环境,但是这说起来会有很多,因为美国就已经不是地理环境所影响的国家了。

因为美洲大陆是没有产生现代文明的,是英国人带过去的,建了美国。

这要说起来,很多人就讲,你讲欧洲的地理环境特点,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还有很多很多很有趣的,为什么澳大利亚是这样,为什么印度尼西亚是那样的,为什么新西兰是这样的,为什么美洲大陆是这样的。

其实这些现代产生的这个社会,都不是当年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都是移植过去的。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那么,中国的道路是一个从“天人合一”到“天下为公”的道路。

从哲学上说,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的哲学是一个主客不分的本体论的哲学,其实很早冯友兰就说过,中国的哲学从来就没有走进认识论。

为什么?我们说,人类的哲学史首先从本体论,本体论当然也有偏向于主观的本体论和客观的本体论,然后才走向认识论,从认识论到最后走向实践的自由的哲学。

而中国的哲学就没有走出本体论的范畴。

为什么?因为它主客不分,也就是说,它的主体在哲学中就没有独立出来,当然它反映了一种最早的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原始的土地公有制的背景。

在这种背景下,人的个体得不到发育,人的主体得不到独立,它不能跟客体变成一种对立的,不能够反过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因此,它形成了一个整体主义的价值观。

整体主义,必然伴随的是一种道德主义,就是道德治国。

我们知道,什么叫道德?一般认为,利9:32:30【吐槽】浦东-全科-没金岛太 2015/5/21 9:32:30他的、整体的,是道德。

自私的、自利的,甚至损人利己的,是不道德。

这是对的。

但是怎么样实现利他?怎么样能够保护利己?这些在东西方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必然形成一种道德治国,必然形成一种轮回的历史观。

因为你不能够真正认识自然,不能够从自然中跳出来,那么它也必然形成一种原始的唯物主义,它跟西方的形而上的、崇尚唯心主义的、崇尚精神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同时,它有一种无神的宗教,其实就是我们的佛教。

我们的佛教是从印度教过来的。

但是印度教和西域的佛教最早是小乘佛教,但是到了中国以后,通过一再的改造,最后变成禅宗以后,就越来越变成一个大乘佛教,有些人很骄傲地说:你看我们大乘佛教,普渡众生。

我不做褒贬。

但是普渡众生,它和小乘佛教的特点恰恰是,个性的谱系是不一样的。

小乘佛教更注重个性的张扬和独立,而大乘佛教淹没了个性。

那么,在政治结构上,在社会结构上,就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结构。

我书里专门有一章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讲若干从思想到文化到政治体制,怎么样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天下,当然主要是在秦汉以后。

中国的历史就形成了一个个性不发育的历史,从思维方式上,最早是从天人合一开始的。

有些人说,你看我们天人合一多生态啊,多环保啊,和宇宙共生共灭、一体。

但是它的本质不是这个意思。

天人合一的本质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

当然,在政治上,它甚至反映了一种内圣外王、皇权政治的这样一种逻辑,比如说天子、皇帝的绝对权利,它都是从天人合一中来的,它在政治上也是用天人合一来做的解释。

在这个条件下,就形成了一种民族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就是奴性和伪善。

当年严复说了八个字,他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

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到现在我都认为是对的。

当然,我们的民族还在开放,还在进步。

但是,其中我说的是“劣根”,咱们不做太大的“政治正确”的说法。

确实是,非常严重。

比如现在我们的毕老爷的事件,你说他是讲了真话好,还是讲了假话好,是告密好,还是不告密好?现在也传得一塌糊涂。

其实,任何一件事大家都在这里讨论,都反映了这种风气。

当然,这里面逻辑上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比如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中国人讲人性善,西方人大部分讲人性恶。

当然,中国也有讲人性恶的,比如杨朱。

但总体上最后以人性善为主流。

人性善就是刚才我说的,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必然伴随着道德至上。

但是实际上,人性善的结果是抹杀了人的天性,人的利己主义的自然本性,人的欲望,所以才“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它是抹杀人性的一种理论。

【吐槽】浦东-全科-没金岛太 2015/5/21 9:32:52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的发展就会使人变成一种伪善。

我在这个书里面也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证。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我引用了黎鸣先生的论述。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看过黎鸣的《中国人性报告》。

当时他就这么几句话对我非常有启发,“中国的人性善导出了一个恶的社会制度,西方的人性恶、承认人的天性,导出了一个法制的、善的结果。

”西方是主客分离,我们是主客不分。

西方的逻辑思维,它的理性主义,它的信仰,它的科学精神,其实都是来自这儿。

没有主客分离,就不能够反观现实,就不能够改造自然,就不能够认识自然界,就不能产生理性、逻辑和科学。

所以我说它标志着人的本质性的东西:精神萌动了,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他的精神,他的理念,他的自由意识。

自由意识苏醒了,主体性就出现了。

主客二分使得本体论有了内在的丰富性,使得事物有了内在的对立,矛盾的转化,从而有了发展的动力。

我们讲黑格尔的辩证法,当然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也是从古希腊,一直到康德,这么过来的。

只有对立,才能产生新事物,这是它对立统一的最核心的精髓。

所以主客二分才使人产生动力,所以西方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

而中国由于主客不分,思维停留在一个原始自然的状态,要我说就是老鹰没有飞出这个大森林,正像一个幼年没有把自我和自然界分开那样。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一开始是不会说“我”,我那个孩子小名叫莎莎,“莎莎要吃”,“莎莎要吃”,我不记得什么时候会说“我要吃”了,但是她是有一个过程的,当她把自然界和自己分开的时候,她就会说“我”了。

中国的哲学始终没有走出这个本体论的范畴。

这个,很多哲学家都讲过,只不过我把它串起来做一个新的解读。

所以我说,我们的祖先似乎特别留恋人类的孩提时代,尽管它曾经是那么的早慧。

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制度丰富多彩,确实是,但是就像老子说的,“我们要回到婴儿时代”。

所以我说,主客分离的重大意义在于向认识论进发,人类的思维才能往前走。

主体、努斯,理念、自由意识、道德律,大家知道这都是谁说的,绝对命令,这些在西方思维的发展史上,看出来它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强调精神的、强调主动性的、强调自由性的、强调主体意识的一种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所有这些唯心主义的发展,那么一个大写的“人”就不能确立,历史就不可能进步,世界就不可能被认识和把握。

我在书里讲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系。

以前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说,人类历史是一个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斗争的历史,因为我多年没有上【吐槽】浦东-全科-没金岛太 2015/5/21 9:33:05课了,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这么讲,然后人类是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错误走向正确的,完全是瞎扯。

甚至马克思也不是这么说的吧,马克思到了19世纪,他批判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费尔巴哈,在研究批判黑格尔的时候,他对黑格尔更是情有独钟,认为18世纪的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人的能动性,甚至对唯心主义的这种精彩、这种伟大都加以赞叹,连马克思都是这么讲的,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精神。

最终我想讲,人的个性,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人的天性,最后怎么走向成熟呢?在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致。

我讲个人主义,讲个人权利,为了什么?是为了讲个人和社会、个体和整体,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