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川:中国道德的悖论

合集下载

十大道德伦理的悖论

十大道德伦理的悖论

十大道德伦理的悖论

1.缸中的大脑(Brain in a Vat)

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解读: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2.薛定锷的猫(Schrodinger’s Cat)

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浅析传统道德对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困境的影响与超越

浅析传统道德对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困境的影响与超越

浅析传统道德对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困境的影响与超越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01-06 15:37:00 ] 作者:余平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传统道德道德困境批判超越价值整合

〔论文摘要」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价值导向一元化的绝对化、精英化倾向,“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弥漫以及道德的政治工具化特征是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的内在根源,但另一方面,挖掘传统道德思想中所蕴涵的智慧探索品质也是中国社会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的必由之途。

20世纪是人类对社会道德现状产生了普遍优虑的一个世纪,在西方,这一道德伦理优思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道德热情受到空前打击之后的自然跌落,同时,两次世界大战的烈火、长达40年的东西方冷战、由环境、能源、人口问题以及高科技所带来的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物质主义的泛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在价值追求过程中人的工具化、异化等,则更加深了这一道德优思。在20世纪的中国,我们不仅承受着人类这些共同的道德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我们民族在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冲击下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问题,面对着转型时期社会道德文化的剧烈变迁问题,社会伦理的失范、道德的蹂埔、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等现象使现代中国人在失落了传统的意义支撑的同时,走向了深刻的精神困惑与选择的迷茫。在新的世纪,尽管表面看来人们对道德问题似乎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淡然与漠视,但显然关于道德伦理问题的忧思远未停止,而随着我们对民族文化自身内蕴与命运的关注加深,可以看到,要走出现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我们在开放胸襟、了解西方、建设现代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还必须直面传统道德伦理,在反思与批判的同时寻求超越的可能之途。

论个人主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悖逆

论个人主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悖逆

论个人主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悖逆

近几年来,社会上道德缺失的负面新闻不断地被曝光,给社会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面对令人寒心的道德事件,我们不禁思考,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道德的时而的缺失究竟是人性的退化,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切,重拾社会道德的自信?

标签:个人主义;社会伦理道德;悖逆;对策

[人的发展是社会演进过程中永恒的话题,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个人主义的膨胀导致其对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悖逆,引发了社会心理危机。揭开个人主义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神秘的面纱,探寻两者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路径,是我们援救社会伦理道德的必然选择。

一、个人主义与社会伦理道德

物质文明的发展并没有促进人们思想层面的进步,相反不断地挑战着社会道德的底线。通过广州“小月月”事件、武汉“陈忠贵”事件折射出来的社会冷漠,像一个个重磅炸弹人扔在了人们的心上。伦理道德一次次地被推上了社会的风口浪尖,是什么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我们的目光落在四个字上——“个人主义”。

19世纪20年代,梅斯尔特首次提出了“个人主义”,“精神這种深刻而惊人的分裂,所有学说的这种无穷破碎,政治新教变成了极端的个人主义。”〔1〕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一书中以最蔑视的口吻对“个人主义”做出了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但是,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2〕依笛卡尔的主体性的形而上学理论,在长期的演化中不断得到修正,根据不同的程度又被划分为合理的个人主义。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反对把个人利益看作道德的尺度与标准,认为“公益乃美德的目的”,并进一步指出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并且把这种个人利益称之为“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这种利益的对象就是最大的多数人的幸福”。〔3〕合理的个人主义是被社会认可的,它是在个人满足自己合理的需求的同时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肯定。但是一旦过度寻求自己的利益,就会发展成为个人凌驾于他人乃至社会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利益面前,我们成了他人眼中的奴隶,他人成了我们眼中的奴隶。极端个人主义代表人物霍布斯认为“人对人是狼”,极端个人主义下的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们相互冲突、战争与厮杀。极端个人主义是人性的自私,因此,当它与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对决时,表现出一种极端荒唐的成本观念,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物质利益上的享受或者“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威胁,不惜以牺牲伦理道德为代价,这就个人主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悖逆。社会主义下和谐社会,理应是人们互帮互助的温暖的社会,可是透过小月月事件和陈贵中事件折射出来的却是在发达的人类社会在文明之下人们情感的冷漠与道德的沦丧。不管是小月月事件中的逃逸的肇事司机或冷漠的路人,还是陈忠贵事件中被救的男子,都因为担心“不必要的”麻烦威胁到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不帮、不救、不感恩。在物质利益面前,社会道德的

道德困境论文3篇

道德困境论文3篇

道德困境论文3篇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困境论文:论中国的道德困境

摘要:中国正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民的道德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巨变。现今,中国的道德正在处在滑坡的时期,在道德问题面前,人们在选择时候出现茫然。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诚信与感恩的缺失。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探讨出现道德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道德困境反思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从孔雀石绿的鱼到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发霉馒头,人造鸡蛋,毒胶囊……连食品安全也变得不安全的时候,人拿生命开玩笑,完全漠视生命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个这个社会,相信这个民族吗?面对这个食品问题,我们的公民一边在网上和报纸上抱怨,骂商家的无良,骂政府的不作为,骂社会的道德滑坡,另一边却毫无所动,一次次原谅和纵容这些行为的发生。我们的公民在面对这个的道德问题上,陷入了循环的怪圈。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呢?

一、道德困境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

我国当下道德困境的多维原因探究

我国当下道德困境的多维原因探究

我国当下道德困境的多维原因探究

刘聪

【期刊名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4)002

【摘要】文章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维视角展开对道德困境产生原因的分析,旨在对道德困境之源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与认识.

【总页数】4页(P125-128)

【作者】刘聪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下道德困境的突围:大格局观 [J], 张鹂;王兴尚

2.道德权利抑或集体的善——基于当下道德困境的理性思考 [J], 王小江;王晓斌

3.当前我国行政道德缺失的原因探究 [J], 李弘阳;李佩芸

4.我国媒体职业道德“底线失守”问题及原因探究 [J], 胡卉婷

5.浅析当下我国教材教辅印制生产的困境和应对策略 [J], 石贤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生活的伦理视野

公共生活的伦理视野
类生活“ 公共化” 的程度空前提高。一方面 , 2 O世纪 的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与技术 的发展, 使人的 生活活动和交往 的空问极大地拓展——迅 时性 、 关 联性 、 互动性 和开放性明显加强 , 特别是 “ 字化、 数 网络化” 技术 已经 和正在改变着人 类的生存 方式。 同时 , 人类生活开放式 的“ 共享 空间” 不断扩 大, 又 极 大地 推 进 着 人 类 生 活 的 “ 共 化 ” 程 ; 一 方 公 过 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0 6年 1 1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j un bi Ac d mi o rM
No ., 0 6 v 20 Vo _ 6 No 6 l2 .
第2 6卷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 6期
公共生 活 的伦 理视 野
张兴 国
( 辽宁大学 哲学 与公共 管理学 院 , 辽宁 沈阳 103 ) 06 1
与“ 挑战”要想在这个 “ , 世界公共社会空间” 里获得 更多的生存 、 发展的权利和 自由, 就必须学会公共生 活知识、 遵守公共 生活的“ 游戏规则” 探求公共生 , 活的价值 、 获取公共 生活的智慧。本文试从 伦理 的 视角对公共生活的本质及伦理原则作一初步探讨。

球化浪潮成为不可阻挡 的必然趋势, 人类 的经济生 活 因市场经济 的出现而不断“ 社会化” 的基础上, 又 在“ 全球化” 的浪潮 中进一步“ 公共化” 了。资本流 动全球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着明显而强烈的直接和间 接作用 , 集中体现为人们在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和文 化生活领域 中的关联 性、 依赖性 、 共享性进 一步增 强, 经济生活作为人类公共生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它汇同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中的公共部分一起构成 人类的公共生活世界。正如汉娜. 阿伦特在市场经 济形成时期就已经意识到 的那样 : 随着 ‘ ・ “ 家务 ’ 或 经济活动进入公共领域 , 家政管理 以及一切前此与 私人性家庭 领域相关 的活动 都变成 了一桩 ‘ 体 集 的’ 事情 。 …‘ 伴随经济交往空间扩大的同时 , ” 晰’ 人

“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

“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

道 德 实践 逻 辑 基 础 上 , 立 比较 完 善 的 道 德 悖 行 理 论 。 建
中图分类号 : 85 B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0 1 2 3 ( 0 9 0 —0 2 一 5 1 0 — 4 5 2 0 )6 6 1 O
Pr s ntan e f t s a c o “ o a r d x” e e d Tr nd o he Re e r h f M r l Pa a o
mo a a a o a e n mo a r c ia o i. r lp r d x b s d O r lp a t llg c c
安徽 师 范大 学 的学 者们 在 “ 道德 悖论 ” 的研
究 中 ,提 出 了 一 些 具 有 独 创 性 的 见 解 ,为 伦 理 学 与 逻 辑 学 的 交 叉 研 究 , 开 辟 了 一 个 新 的领 域 。学
Ke y wor : m o a r dox; p a oxia e vour pr c iall i ds r 1pa a ar d c lb ha i ; a tc og c;m or lb ha i ur lr a o a e v o a e s n
Ab t a t s r c :Two t n e c e h u d b a t e to o:t ed r c i n f h n i g p r d x a d b h vo r l a — e d n i ss o l e p y a t n in t h ie to so i k n a a o n e a i u a r t p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

道德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进行浅析。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道德观念的淡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们对于道德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道德标准的淡化使得人们对于行为的评判趋向于功利主义和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于伦理原则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例如,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违法违规,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和虚假宣传;同时在个人层面,道德缺失也导致了一些家庭的破裂和社会的失序。这种道德观念的淡薄不仅损害了个人的良知和公德心,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伦理矛盾和道德困境。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和广泛传播性,使得个人信息和隐私被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不断增加。同时,一些人利用虚假谣言和恶意造谣来获取眼球和商业利益,对他人进行诽谤和侮辱。此外,在网络上,一些人以匿名身份进行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这些问题凸显了对于网络伦理和道德责任的缺失。

再次,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还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盛行。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动的背景下,个人追求物质享

受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主导。人们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不顾道义和法纪,甚至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以此为例,一些官员和企业家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些人为了私利,不惜破坏环境、污染食品,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和健康。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导致了社会的道德失范和道德沦丧。

道德悖论经典案例

道德悖论经典案例

道德悖论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学雷锋问题

过去在学雷锋宣传时,经常有这样的报导:一位学雷锋者在为附近群众免费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前面排起了长龙。报导的目的是宣传学雷锋的好心人,如果没有长队,宣传就没有任何效果。值得思考的是:排队等候的人完全不是来学雷锋的,而是专门来拣小便宜的。因此,培养一个学雷锋的人就同时造就出几十个或更多的贪小便宜的人。以为这样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矛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化前景》

救助弱势群体问题

救助弱势群体的善举,在产生善果的同时也可能会在两个方向上造就恶果:可能救助了不该救助的懒汉、懦夫,使之不劳而获;可能诱发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

救死扶伤问题

医院或医生在遇到一个身无分文的病人时,该不该救助呢?如果救治的话,费用自己出,这种情况一多,则医院或医生无法承受;如果不救,则是不人道的。按照传统道德观念,医生或永远应该救治;但这种以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而保全另一方的利益是不能够作为普遍的道德规则坚持的。

分苹果问题

两个人分一大一小苹果。从道德角度看,谁先拿,并拿了小的,就是道德的;另一方就是不道德的。但是先拿的人把善名留给了自己,而把不道德的恶名留给了对方

拾金不昧事件

辽宁本溪市一位小学生金妮拾到巨款,还给失主,但是她希望失主能够送给她一面锦旗。失主安英淑不但没有这样做,还振振有词:锦旗我是不会送

的,我一分钱也不给,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她不还给我就是犯法,我可以告她。

关于后真相时代的议论文

关于后真相时代的议论文

关于后真相时代的议论文

《后真相时代:良心痛得晚一点?》

"光影变幻,量子往来,纷繁复杂的信息编织成炫目的丝绒,令人目不暇接。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注意力早已成为各大媒体争夺的稀缺品。他们娴熟地迎合大众心理,引人点阅、引导舆论,而对事实的核对、对客观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后真相”时代,或许我们真的该让良心痛得晚一点。

善心,让我们行善;良心,让我们知非。而“后真相”时代正教我们如何为善心和良心设防。这并不教我们变成吝啬于善意的小人,而是教我们不要将良心和善心过于廉价地滥用。

我们见过太多网络事件的反转:江苏教师监考猝死,学生还在平静做题;罗尔为女儿罗一笑撰文募捐数百万元;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

后真相时代的键盘侠们全都生动地演绎了《乌合之众》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起初,每一起事件都是在情感道德共同体中形成舆论共同体,人们不吝辞色地予以所谓正义善良声援,人们自觉自愿打赏:这几乎是对自己善良的宣泄。而后,事件在新的事实出现后转向,我们置身事外思考时,才会发现我们当初所处地位是如此荒诞。

让我们责备的置监考老师猝死于不顾的“冷血”考生,其实在事发时就通知了隔壁班老师;让我们接力转发求援的罗尔,其实名下已

有好几套房;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恐怕永远是罗生门……

我不禁要问:在“后真相”时代,我们的善行到底是出自舆论共同体中的无意识跟风;还是在理性思考判断之后善心良心作出的判决?

当中国社会经历阵痛,从熟人社会转型为生人社会;当网络生态由真相时代退化为后真相时代,我们的良心应该痛得晚一点。因为,在这时代,已有太多键盘侠在浏览舆论之后积极予以声援:这样看似蔚蔚正义的舆论其实是无意识的道德宣泄。我们在不知道事情真相、对发文者其人无所了解之时,还是对这种潮流敬而远之吧。

中国道德教育的三大困境

中国道德教育的三大困境

般的法律 的基本不 同。 如 果忽 略道德 与 法律 边界 , 就
道德 就会变得 虚无缥缈 , 变 得可望
而 不可即 , 难 以践行 , 无法做 到 , 只
能 说说 , 只 能 听听 , 最 终 只 能 成 为

会把 道 德视 为 外 在 于人 的强 制规 定和外 在规范 , 道德条 目就会 成为
人、 精 英 的专 利 。也就 是说 , 普 通人
法律 是 刚性 的 , 一 种硬 约 束 , 重 在
制裁 , 是“ 非得 如此 ” 的规范 。如果 说法律 是以 “ 必须 怎样 ”为调解尺 度, 那 么道德是 以 “ 应 该怎样 ” 为调 解尺 度。这是道德作为一种律则与

根 本就 无 法享 受 道 德带 来 的快乐 与 满足 。对 平常人或 普通人 来讲 ,
0 6 2
德 育
中国 自古以来 ,圣人教化就不
绝 于 耳 ,道 德 之 学 一 直 就 是 显 学 ,
去 实 现 道 德 的善 。
因此享有“ 礼仪之邦” 的美誉 。按理 中国道德教育的三大困境 说, 当代 中国即使不 能人人都 有圣
人 之 德 ,至 少 也 应 该 是 文 质 彬 彬 ,
类本性 的弱点甚 至恶劣 , 然后 努力
等 的回应 , 从而使得 它完 全没有 能

爱之心 ,倾 向于善 良。如 果以人性

中国道德缺失现象的哲学解读

中国道德缺失现象的哲学解读

中国道德缺失现象的哲学解读

杨先梅

【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15)4

【摘要】中国当前道德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其内部原因在于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忘却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作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关注和研究的哲学理应成为我们解决道德缺失现象的一把钥匙.发挥哲学的现实力量,要求我们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指导,发掘中国传统哲学的真精神,吸收西方哲学的真成果.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杨先梅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8;B026

【相关文献】

1.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延安精神的文化继承与创新——从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角度诠释的另一种解读 [J], 陈光连

2.未来道德哲学形态的沉思——樊浩《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方法论解读 [J], 陈爱华

3.劳动异化与道德异化的中国语境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J], 何泌章;夏代云

4.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现象的经济解读 [J], 李斌

5.巴赫金道德哲学下的负责任道德主体哲学解读 [J], 郭绍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和感知 进行 理性 分 析 和 说 明 , 开 长 期 以来 困扰 人 解 们 的“ 奇异 的循 环 ” 旨在 通 过 逻 辑 分 析 建构 有 关 道 ,
的命 题 , 或者 加 以诋 毁 [ , 1 或者 不愿 贸然 介入 。从 思 ]
维 和 语 言 习 惯 来 看 , 是 正 常 的 , 为 在 中 国 人 的 话 这 因
和 深 入 必 将 大 大 有 助 于推 动 我 国伦 理 学 的理 论 建 设 和 道 德 实 践 , 发 多领 域 的 思 维 创 新 和 进 步 , 升 我 们 民族 的 引 提
思 维 品质 。 因此 , 话 语 权 是 无 庸 置 疑 的。 其 关 键 词 : 德 悖 论 ; 德 悖 论 现 象 ;道 德 失 范” “ 德 困惑 ” 话 语 权 道 道 “ ;道 ;
中 图 分 类 号 : 8 B 2 文 献 标 识 码 : Z 文 章 编 号 :0 1 2 X( 0 9 0 —0 6 —0 1 0 一O 2 2 0 ) 5 0 0 4
道德 悖论 研 究 是 近几 年 开辟 的新 领 域 , 重要 有 的理 论 与现实 意 义 。但 是 , 今 仍 有 一 些 人 对 此持 至
20 0 9年 第 5 期 总 第 2 2期 1
齐 鲁 学 刊
QIU J R A L OU N L
No .5
Ge r lNo. 2 ne a 21

略论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

略论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

对现代 德育特征的认识 , 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现代德育 各种
问题 的认 识 。

传统 的道德教育是 以“ 奉献 型伦理 ” 为基础 , 以集体 主
义 原则 为 基 本 内 容 的 , 德 教 育 的 目标 就 是 要 使 受 教育 者源自文库 道

道 德 教 育 中 的“ 人性 假 设 ” 论 悖
重 正面教育 , 轻反面惩戒等就是性善论传统所造成 的文化
积 弊 。道 德 教育 在 屡 教 不 改 的 ‘ 子式 ’ 生 面前 , ‘ 是 痞 学 在 我 流 氓我 怕 谁 ’ 公 然 宣 示 面 前 的无 奈 或 无 力 就 是 这 一 文 化 的
既有 的前提假设 、 目标 、 方式 和评价等都 内含诸 多的悖论 ,
道 德 教 育 是 一 种 不 同 于一 般 知 识 传 授 的 特 殊 的 教 育
承 载 了 ‘ 可承 受 之 重 ’ 教化 , 不 。重 轻法 制 ; 重人 情 , 规 则 ; 轻
活动, 由于其 自身 的特点 , 使得它不仅重 要而且 被有 的学
者 称 为 教 育 学 中最 难 的教 育 。究 其原 因之 一 就 是 道 德 教 育
悬设 的价值理想 已经丧失 r 应有 的社会根基 。” 人性善 ” 的预设遭受 了空前的挑战 , 基于这种理论假设 的道德教育 观念难免与道德教育现实发生“ 悖理” 现象。正如有学者指 出, 这一假设形成 了对“ 人性恶 ” 的遮蔽 , 而“ 道德教育 从 使

“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

“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

‚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

文献标识码: A

Present and Trend of the Research of ‚Moral Paradox‛

SUN Xianyua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Key words: moral paradox; paradoxical behaviour; practical logic; moral behavioural reason

Abstract: Two tendencies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rections of thinking paradox and behavioural paradox, which are interactively supplemented and integrated. The future major task is to reinforce th reasoning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oral paradox: explore the practical logical connotation, take in the theoretical fruits, establish moral logic by furthe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erect a comparatively perfect theory of moral paradox based on moral practical logic.

道德教育中的悖论

道德教育中的悖论

益而奔向他人或社会利益(道德)呢?这是因为人
除了生物性以外 ,还有精神性的一面一一人之 所以为人的一个本质特征。那么,怎样才能使 人舍却私欲而奔向道德呢?除了建立必要的硬性
(二)在德育方式上,一方面, 诉诸权威、
传授规范似乎是幼童时期不可避免的教育方 法, 但另一方面,只有摆脱权威,发展自 律精 神才能构建真正的道德。 也可以说 ,人不经由他律就不能确立 自律
疑, 就会削弱或失去道德反思和批判能力,只
能沦为道德的奴隶。 从根本上来说 ,道德是为了处理人我利益 冲突时达成的一种契约和约定 ,表现为一定的 规则或规范。虽然 ,从类的角度 ,从总概率 上 ,德福是一致的,道德是有益于人的生活 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特定的个体 ,这些 道德原则 、规范似乎是约束 自己的异己的东 西。道德不是行为主体 自身的利益在主体意识 中的显现,而是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在个体意 识中的投射 。可是 ,作 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个 体 ,总有受生物本能驱使追逐 自我利益的倾 向。为什么有生物本能私欲的人能舍却 自我利
人的道德的发展是由无律到他律再到 自律
的过程。
无律阶段(2- 5岁)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尚处 (
在 自我中心主义阶段 ,还不能将主客有效地分 离,对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 ,其行 为不具有道德意义。
位,与儿童平等相处。因为只有在平等的环境
里,儿童才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 ,对他人的观 点提出异议或怀疑 ,儿童才能理解规范和规则 并不是绝对权威 ,一成不变的,规则的遵从和 制定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和谐 ,而不是仅 仅为遵从而遵从。只有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 个人才拥有较多的心理 自由,不必勉强接受别 人的观点和态度 ,而能用 自身的价值观念相对 自由地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只有这样 ,儿 童才能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 ,互相尊重,发展 主观评判能力,而这一切才有利于自 律道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德的悖论: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

作者|杨利川(授权)|来源|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ID:SOPSYSU) 本文节选自杨利川在转型中国第42期沙龙上的演讲。本文已获杨利川授权。

为什么号称最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没有合作精神。为什么号称礼仪之邦的国民,却最缺乏公共素质。我们经常讲,我们出国以后为什么大声喧哗,为什么毁坏人家的公物,为什么爬人家的古迹,为什么满地扔垃圾,我们在国内任何一个节日完了以后,满地都是,任何一个漂亮的赏花的地方,等人走了以后,满草地都是垃圾,甚至天安门广场上也扔得遍地都是垃圾,沾得到处都是口香糖。

为什么一个最服从威权管制的民众却最不守规矩?说中国人不守规矩。可是,实际上中国人管制最严啊,最听话啊,怎么到这儿就不守规矩了呢?为什么自以为最爱国、最有民族性的国民,却最不爱惜自己的家园和公共资源?我有一次到云南一个什么湖去旅游,这是真事,那一天是9·18。9·18是什么日子大家知道吧。我就在湖边上,离我大概几米远有两个这么大的垃圾箱,围着那个垃圾箱满地都是垃圾,还有人在地上扔呢,我当时就这么喊,我说“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有本事把垃圾扔日本去。”我就这么喊的,确实让人愤怒。

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自己的资源,我们自己在毁,但是说起民族、说起爱国,谁的嗓门都大,能游行,砸人家丰田的汽车,砸人家日本的拉面店。为什么最爱面子的中国人却没有自我尊严?面子和尊严有区别吗?有关系吗?大马路上插队、不排队,汽车挤来挤去的。从来没有人说这太丢人了,这不好意思。没有。谁抢了是谁的。

为什么最重视道德教化的国民,却最讲究实惠、迷恋物质,缺乏精神生活?中国人不是道德礼仪之邦吗?但是中国的物质主义最强,没有信仰。其实很多人艺术

品位也很低,有人说得就比较激烈,比如高晓松,中国人哪懂音乐?没有艺术。他就是搞艺术的,但是他批得非常狠,他是有道理的。

总之,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悖论。集体主义和公共精神是分开的,是两个问题。

【吐槽】浦东-全科-没金岛太 2015/5/21 9:32:05

我们看一下西方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个很简单,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和哲学,它反映了什么?个性、主体精神和理性的发育,斯多葛派的自然法和民主的雏形。古罗马的司法精神,十二铜表法,对个人财产的确立以及法律的独立,法官系统的建立,当然更详细的还有很多,包括程序正义、实质正义这个概念在古罗马的时候都有。

封建制度与基督教,刚才我讲了,信仰、政教分离和社会的相互制衡。

到了近代,就是社会转型的不同路径,当然现在一般把它分成三条。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说法。以前我们知道,所谓启蒙时期,主要是讲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社会契约等等,但是现在对法国大革命有一些新的解读,比如托克维尔等等很多。但同时我们就找到了在北欧尤其是在英伦三岛的英国的道德哲学,普通法的传统,议会的传统,和市场机制(由亚当·斯密提出),这些人他们有一个更加顺应人性的、更加平和的一条转型道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被称为美德社会学或道德哲学。亚当·斯密提出来天然的自由体系就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而亚当·斯密是一个伦理学家、道德学家,他不是经济学家。

当然,最后还有美国的,美国的自由法制和对制度的主动选择。为什么?因为它是借鉴了欧洲的人类文明成果,到了美洲大陆上,人为地设计出来,通过制宪会议等等设计出来。当然,这里面我又会回到地理环境,但是这说起来会有很多,因为美国就已经不是地理环境所影响的国家了。因为美洲大陆是没有产生现代文明的,是英国人带过去的,建了美国。这要说起来,很多人就讲,你讲欧洲的地

理环境特点,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还有很多很多很有趣的,为什么澳大利亚是这样,为什么印度尼西亚是那样的,为什么新西兰是这样的,为什么美洲大陆是这样的。其实这些现代产生的这个社会,都不是当年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都是移植过去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那么,中国的道路是一个从“天人合一”到“天下为公”的道路。从哲学上说,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的哲学是一个主客不分的本体论的哲学,其实很早冯友兰就说过,中国的哲学从来就没有走进认识论。为什么?我们说,人类的哲学史首先从本体论,本体论当然也有偏向于主观的本体论和客观的本体论,然后才走向认识论,从认识论到最后走向实践的自由的哲学。而中国的哲学就没有走出本体论的范畴。为什么?因为它主客不分,也就是说,它的主体在哲学中就没有独立出来,当然它反映了一种最早的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原始的土地公有制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人的个体得不到发育,人的主体得不到独立,它不能跟客体变成一种对立的,不能够反过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因此,它形成了一个整体主义的价值观。整体主义,必然伴随的是一种道德主义,就是道德治国。我们知道,什么叫道德?一般认为,利

9:32:30

【吐槽】浦东-全科-没金岛太 2015/5/21 9:32:30

他的、整体的,是道德。自私的、自利的,甚至损人利己的,是不道德。这是对的。但是怎么样实现利他?怎么样能够保护利己?这些在东西方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必然形成一种道德治国,必然形成一种轮回的历史观。因为你不能够真正认识自然,不能够从自然中跳出来,那么它也必然形成一种原始的唯物主义,它跟西方的形而上的、崇尚唯心主义的、崇尚精神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同时,它有一种无神的宗教,其实就是我们的佛教。我们的佛教是从印度教过来的。但是印度教和西域的佛教最早是小乘佛教,但是到了中国以后,通过一再的改造,最后变成禅宗以后,就越来越变成一个大乘佛教,有些人很骄傲地说:你看我们大乘佛教,普渡众生。我不做褒贬。但是普渡众生,它和小乘佛教的特

点恰恰是,个性的谱系是不一样的。小乘佛教更注重个性的张扬和独立,而大乘佛教淹没了个性。

那么,在政治结构上,在社会结构上,就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我书里专门有一章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讲若干从思想到文化到政治体制,怎么样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天下,当然主要是在秦汉以后。

中国的历史就形成了一个个性不发育的历史,从思维方式上,最早是从天人合一开始的。有些人说,你看我们天人合一多生态啊,多环保啊,和宇宙共生共灭、一体。但是它的本质不是这个意思。天人合一的本质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当然,在政治上,它甚至反映了一种内圣外王、皇权政治的这样一种逻辑,比如说天子、皇帝的绝对权利,它都是从天人合一中来的,它在政治上也是用天人合一来做的解释。

在这个条件下,就形成了一种民族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就是奴性和伪善。当年严复说了八个字,他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到现在我都认为是对的。当然,我们的民族还在开放,还在进步。但是,其中我说的是“劣根”,咱们不做太大的“政治正确”的说法。确实是,非常严重。比如现在我们的毕老爷的事件,你说他是讲了真话好,还是讲了假话好,是告密好,还是不告密好?现在也传得一塌糊涂。其实,任何一件事大家都在这里讨论,都反映了这种风气。

当然,这里面逻辑上是可以推导出来的。比如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中国人讲人性善,西方人大部分讲人性恶。当然,中国也有讲人性恶的,比如杨朱。但总体上最后以人性善为主流。人性善就是刚才我说的,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必然伴随着道德至上。但是实际上,人性善的结果是抹杀了人的天性,人的利己主义的自然本性,人的欲望,所以才“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它是抹杀人性的一种理论。【吐槽】浦东-全科-没金岛太 2015/5/21 9:32: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