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完整

合集下载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准备1.审查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要求。

2.解释操作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给患者,获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

3.提供舒适和私密的操作环境,确保患者的隐私权。

4.保证操作所需的器械和设备的齐全和有效。

二、操作前准备1.进行手卫生,戴上干净的工作服和手套,佩戴帽子和口罩。

2.准备必要的器械、药物和设备,并在操作区域进行摆放,确保便于使用。

3.检查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完好程度,如有损坏或污染应及时更换或清洗。

4.准备足够数量的无菌物品,如敷料、注射器等。

5.准备注射药物,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准备好。

6.预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准备相应的急救措施。

三、操作步骤1.预告患者操作过程,并告知患者应该配合操作,保持平静和放松。

2.按照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坐位等。

3.进行皮肤消毒,遵循由清洁到无菌的顺序进行,注意使用无菌的消毒液和棉签,并按照特定的方法按摩消毒区域。

4.根据操作需要,戴上手套并正确使用,避免污染或损坏。

5.使用无菌方法开放或插入器械、导管等,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注意器械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6.操作过程中注意与患者交流,关注患者的感受和反应,并做好镇定和安抚工作。

7.注意操作时的力度和速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伤害。

8.操作后仔细检查患者的状况和器械的位置、固定等,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四、操作后处理1.完成操作后,及时清洁操作区域,处理和封存使用过的器械和设备,按照医院的规定处理感染性废物。

2.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包括操作的时间、方法和效果,患者的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3.告知患者操作的后续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药物使用等。

4.安抚和安慰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5.清洁和归位操作区域,收拾清洁器械和设备,并保证其保存和维护的完好。

以上是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操作项目和需求,还需要具体进行操作训练和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内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内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内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与环境准备1.确认患者身份,主动问候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

2.提供舒适、安全、洁净的环境,确保患者的隐私和人身安全。

3.检查病床、床单等物品的清洁度和整洁度,保持患者周围的空气流通与洁净。

二、术前准备1.根据医嘱确认需要进行的内科护理技术操作内容,并了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预先收集必要的操作器材和物品,确保其清洁、无菌。

3.给予患者必要的禁食、禁水等准备工作。

4.对于需要有特殊检查的患者,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胃镜等,需提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过程、可能的不适和注意事项。

三、操作步骤1.心电图操作:a.根据需要进行胸导联、四肢导联或十二导联的心电图监护。

b.清洁患者的皮肤,将导联贴片粘贴在适当的部位。

c.配置好心电图机的参数,记录需要的心电图波形。

d.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2.氧气吸入操作:a.根据医嘱设置适当的氧气流量。

b.将氧气导管连接到氧气流量调节器和患者的氧气面罩或鼻导管。

c.确保氧气供应顺利,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氧气吸入效果。

d.定期检查氧气压力表,避免氧气供应中断或压力不足。

3.静脉输液操作:a.使用无菌操作方法,准备好输液器、输液针头或管路等器材。

b.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清洁皮肤,穿刺静脉插入针。

c.确保输液器内无气泡,连接好输液管路。

d.监测输液速率和输液情况,定期更换输液器和输液针头。

4.胃管引流操作:a.熟悉胃管引流的适应证和禁忌症。

b.给予患者充分的解释,签署知情同意书。

c.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插入胃管,连接好引流袋或容器。

d.监测胃液引流情况,定期检查胃管通畅性。

四、操作后处理1.清理和消毒操作器材和物品,保持其干净和无菌。

2.做好手卫生,避免感染传播。

3.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适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4.妥善处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确保环境的整洁。

五、注意事项1.操作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和特殊情况。

内科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

内科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

内科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科工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内科临床工作,包括内科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内容。

第三条内科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严禁违规操作,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第四条内科医务人员应持证上岗,具备相应的医疗技能和资格,严格遵守医疗纪律和伦理。

第五条内科医务人员应保护患者隐私,保密医疗信息,严禁泄露患者信息。

第六条内科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第七条内科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权利,倾听患者需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第二章内科工作流程第一条患者就诊1.1 患者到达内科门诊,前台挂号,填写就诊卡和病史资料。

1.2 等候就诊,按照排队顺序,医生进行初步询问和体格检查。

1.3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确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方案。

第二条检查诊断2.1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

2.2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第三条治疗护理3.1 医生根据诊断结果,开具治疗方案和处方,提供药物治疗。

3.2 护士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监测病情变化。

3.3 护士进行康复护理,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反馈给医生。

第四条出院管理4.1 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生判断可出院,开具出院证明和医嘱。

4.2 护士安排患者出院手续,如结算费用、取药等。

4.3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提供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随访计划。

5.1 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医生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5.2 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病情记录和报告。

5.3 医院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协助处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第六条安全管理6.1 内科医务人员应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保障患者和自身安全。

6.2 内科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医院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6.3 内科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心内科是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科室,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很多,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

以下将对这些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

1.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律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患者应保持安静,放松双肢和上半身。

(2)准备好心电图仪器,正确连接电极。

(3)涂抹导电凝胶或涂抹电极粘贴剂,使电极牢固粘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

(4)保持患者肢体放松和不移动,文明引导患者深呼吸或保持正常呼吸。

(5)启动心电图仪器,进行记录,持续记录至少10秒钟,确保准确和完整的心电图记录。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技术来检查心脏的形态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准备好超声心动图仪器。

(2)患者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半左侧卧位,露出胸部。

(3)涂抹适量的超声波导电凝胶于超声探头上。

(4)保持探头与患者胸壁贴合,通过不同的探头位置获得多个心脏断面图像。

(5)记录心脏的不同部位、心室功能、瓣膜功能、血流速度等指标。

3. 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脉造影是通过X射线摄影来观察冠状动脉的血管情况,诊断冠心病及血管病变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准备好X射线机和造影设备。

(2)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包括解释病情、获得知情同意、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等。

(3)局麻麻醉患者鼠尾动脉或股动脉,插入导管。

(4)将导管引导至心脏冠状动脉入口,并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

(5)通过摄影机观察、记录并分析冠状动脉的血管情况。

4.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在患者心脏中植入起搏器设备,以补充心脏节律功能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包括解释病情、获得知情同意、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等。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和登记1. 患者到达内科门诊后,由接待人员负责进行登记和初步问询患者病情。

2. 接待人员应礼貌待人,问询患者主诉和病史,记录相关信息,并核对患者个人身份信息。

3. 接待人员应及时将登记信息录入系统,并为患者办理就诊卡或者挂号手续。

二、体格检查1. 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2. 医生应子细观察患者的普通情况,包括面色、精神状态、体位、呼吸、心率等。

3. 医生应按照系统学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4. 医生应使用专业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仪等。

5. 医生应将体格检查的结果记录在病历中,并与患者沟通解释。

三、辅助检查1.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可安排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X光检查等。

2. 医生应向患者解释辅助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3. 医生应子细阅读和解读辅助检查结果,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4. 医生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辅助检查结果,并根据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四、诊断和治疗1.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医生应进行疾病诊断。

2. 医生应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并告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3. 医生应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的目的和方法。

4. 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说明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5. 医生应定期复查患者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调整的原因和目的。

五、护理和宣教1. 护士应根据医生的叮嘱,进行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生活护理、病情观察、药物管理等。

2. 护士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宣教和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变等。

3.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需求。

4. 护士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随访,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内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内科工作中能够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内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操作。

二、患者接待与评估1. 患者接待(1)医务人员应友善、热情地接待患者,了解患者主诉和病情,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2)根据患者病情和就诊需求,安排合适的就诊时间和医生。

2. 患者评估(1)医务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评估。

(2)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三、诊断与治疗1. 诊断(1)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2)诊断应符合相关临床指南和规范,如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为冠心病、高血压等。

2. 治疗(1)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治疗方案应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等综合措施。

四、药物使用与管理1. 药物选择与使用(1)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使用应遵循药物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确保用药安全。

2. 药物管理(1)医务人员应按照药物管理制度,正确储存、配药和使用药物。

(2)对于高危药物和控制药物,应加强管理,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五、护理与康复1. 护理(1)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护理工作应规范操作,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止交叉感染。

2. 康复(1)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康复计划应包括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六、并发症与风险管理1. 并发症预防(1)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加强监测和干预,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 风险管理(1)医务人员应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内科操作规程是指医院内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内科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二、术前准备1. 患者信息确认: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 患者签署知情允许书: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操作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征得患者的书面允许。

3. 检查前准备:根据具体操作需要,患者需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

4. 患者禁食禁水:根据具体操作需要,患者需在操作前一定时间内禁食禁水,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三、操作过程1. 患者准备:患者应脱去上衣,穿上手术衣,保持体位舒适。

2. 操作器材准备:医生应确保所需的操作器材齐全、无损坏,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3. 操作步骤:(1) 操作部位准备: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医生应对操作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2) 局麻或者全麻: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医生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3) 操作技术:医生应熟悉相应的操作技术,并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监测患者状况: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5) 操作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所用药物和剂量等信息,以备后续参考。

四、术后处理1. 患者观察:术后患者应在恢复室或者病房进行观察,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 术后指导: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术后注意事项,如伤口护理、饮食调理等,并提供必要的药物和指导。

3. 术后随访:医生应定期进行术后随访,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者康复指导。

五、操作风险及并发症在内科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损伤周围组织等。

医生应在操作前向患者充分解释,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操作质量控制为确保内科操作的质量和安全,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质控体系,包括:1. 操作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医院应定期对内科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与最新的疾病诊疗指南和技术要求相符。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3)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8)血压计操作规范 (14)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6)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1)腹腔穿刺术 (27)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2)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6)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0)胸腔穿刺置管术 (54)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6)呼吸机操作规范 (58)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6)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7)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6)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2)动脉血气分析 (98)血液透析疗法 (105)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09)血液滤过 (111)血液透析滤过 (113)血液灌流 (115)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 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 大动脉搏动消失。

3. 心音消失。

4. 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 皮肤及粘膜紫绀。

7. 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 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 ( circulation )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 次/ 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 ,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 秒,按压5 个循环周期约2 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内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内科临床操作中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流程,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

本文档旨在详细描述内科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准确地执行各项操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术前准备1. 患者评估:在进行任何内科操作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环境准备:操作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器材。

操作台、手术灯、手术器械和药品等应按照操作要求摆放妥当,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方便地操作。

3. 术前安全检查:医务人员应进行术前安全检查,确认手术器械和药品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检查手术灯和监护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三、操作流程1. 静脉置管操作:a. 患者准备:患者应取适当的体位,如仰卧位或者半坐位,清洁操作部位,并使用无菌巾覆盖。

b.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操作部位进行彻底消毒,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操作。

c. 穿刺操作: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使用适当的穿刺针和导管进行静脉置管,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d. 固定和固定:成功置管后,应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防止导管脱落或者移位。

e. 监测和观察:置管后,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静脉通畅情况,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2. 心电图操作:a. 患者准备:患者应取适当的体位,如平卧位或者半坐位,胸部暴露,确保操作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b. 皮肤准备: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洁操作部位,确保皮肤干燥。

c. 导联贴附:将心电图导联贴附在正确的位置,按照导联的标识进行贴附,确保导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d. 操作设备:打开心电图机,选择适当的记录模式和速度,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e. 操作步骤:按照操作要求,挨次进行心电图记录,包括基础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或者其他特殊检查。

f. 结果分析:医务人员应根据心电图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1.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3)2.血压计操作规范 (9)3.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1)4.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16)5.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21)6.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25)7.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39)8.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操作规范 (43)9.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规范 (45)10.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规范 (47)11.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操作规范 (52)12.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操作规范 (55)13.冠状动脉成形、支架置入术操作规范 (58)14.主动脉球囊反搏操作规范 (65)15.胸膜腔穿刺术操作规范 (67)16.胸腔穿刺置管术 (78)17.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80)18.呼吸机操作规范 (82)19.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88)20.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92)2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97)22.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技术操作规范 (104)23.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规范 (109)24.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术操作规范 (113)25.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操作规范 (116)26.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118)27.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122)28.动脉血气分析 (128)29.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134)30.血液透析疗法 (136)31.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38)32.血液滤过 (140)33.血液透析滤过 (143)34.血液灌流 (144)心电图机操作规范目的:描述心电图机的标准操作规程及一般维护。

范围:适用于心电图机的操作。

规程:心电图检查是我科的常规检查。

【准备工作】1、检查心电图机各项工作性能是否正常,各附件是否齐全。

2、检查电源和地线或充电状态。

3、调节走纸速度的电压于标准状态。

【操作方法】1、手动方式操作(1)将电源开关拨至ON位置,打开电源。

(2)按下AUTO/MANU键,消灭显示器上的AUTO指示,使本机处于手动方式操作(3)校正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并打击标准电压,校正后使其10mm=1mV。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内科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内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规程适用于内科医生在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操作。

二、术前准备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确保操作对象正确无误。

2. 患者告知:向患者详细介绍操作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 患者准备:清除患者的障碍物,保持操作部位清洁,并配备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三、操作步骤1. 操作前消毒:内科医生应在操作前进行手部消毒,并佩戴清洁的手套。

2. 操作部位准备:根据需要,对操作部位进行消毒和覆盖,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和清洁。

3. 操作器械选择:根据具体操作需求,选择合适的器械,并确保器械的清洁和完整性。

4. 操作技术:根据内科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要求,采用正确的操作技术,如穿刺、抽血、插管等。

5. 操作过程监测: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和药物使用。

6. 操作结束处理:操作结束后,对操作部位进行处理,如止血、缝合、贴敷等,保持操作部位的干净和舒适。

7. 操作记录:及时记录操作过程、操作时间、操作者等相关信息,确保操作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四、操作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内科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安全,确保操作过程中不发生意外和并发症。

2. 严格操作规程:内科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要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改变操作方法或使用不合适的器械。

3. 个人卫生保护:内科医生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情评估:在操作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 操作风险评估:在操作过程中要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避免感染、止血等。

6. 患者隐私保护:内科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

7. 操作后护理:操作结束后,内科医生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观察,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不适症状。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严重乳头肌功能障碍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高风险病人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缺血引发的顽固性心律失常【禁忌证】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3.周围血管病变(导管插入有困难者)。

4.不可逆的脑损害及晚期心脏病无手术适应证者。

5.心脏已停搏、心室颤动及严重低血压,经药物治疗后收缩压仍〈45mmHg者,IABP无效。

【操作方法】1.术前准备(1)向患者和(或)家属解释操作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取得最近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象、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

(3)建立并保持静脉输液通路.(4)贴好心电图监测电极并与反搏机相连接.(5)药品准备:消毒用碘伏、1%利多卡因、肝素盐水及各种抢救药品。

(6)X线透视机、除颤器、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及消毒巾、纱布等。

(7)打开反搏导管包,内含所有必需的穿刺针、引导钢丝、连接管、注射器及三通等。

2.IABP导管插入方法常规方法穿刺股动脉,插入鞘管,注入肝素5000U,然后沿导引钢丝送人气囊导管(送人前需先抽空气囊内的气体),在X线透视下将气囊导管尖端送至胸降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远端(胸锁关节下方),若无X线透视条件,导管插入长度可通过测量胸骨柄至脐再斜向股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估计,导管到位并固定后,与反搏泵连接,开始反搏.3.反搏机的操作及调节(不同厂家生产的反搏机使用方法不同,请详细阅读有关说明书)。

开始反搏后应观察压力波形是否满意。

现代的反搏机通常可由心电图或压力波形信号自动触发气囊的充气和排空,必要时可人工调节气囊充放气时间,首先调节充气时间使之恰好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时(即主动脉内压力波形重搏波切迹处),然后调整放气时间,最终使气囊辅助的反搏增强压超过非辅助动脉收缩压,而辅助主动脉舒张末期压低于非辅助舒张末期压5~15mmHg,以达到理想的反搏效果。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3)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8)血压计操作规范 (14)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6)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1)腹腔穿刺术 (27)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2)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6)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0)胸腔穿刺置管术 (54)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6)呼吸机操作规范 (58)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6)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7)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6)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2)动脉血气分析 (98)血液透析疗法 (105)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09)血液滤过 (111)血液透析滤过 (113)血液灌流 (115)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皮肤及粘膜紫绀。

7.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circulation)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次/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秒,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与准备1. 患者接待- 接待患者时,要友好、耐心地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过敏史、病史等。

- 向患者提供明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解答患者的疑问。

- 安排患者就座,确保舒适和隐私。

2. 患者准备- 患者需要空腹进行某些操作,如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要提前告知患者,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禁食。

- 根据操作需要,患者可能需要脱掉部分衣物或佩戴特定的服装,要提前告知患者并提供相应的隐私保护措施。

- 根据操作需要,患者可能需要排空膀胱或肠道,要提前告知患者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操作流程1. 操作准备- 操作前要核对患者身份,以避免操作错误。

- 准备所需的器械和材料,确保其完整、干净、无损。

- 操作前要进行手卫生,戴好洗手套,并采取其他必要的消毒措施。

2. 操作步骤- 根据医嘱或操作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如静脉采血、心电图检查、呼吸道吸痰等。

- 操作时要注意操作顺序、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操作时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操作的过程和要求,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3. 操作后处理- 操作完成后,要及时整理操作区域,清理和处理使用过的器械和材料。

-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和记录,如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 根据操作需要,可能需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给予药物、包扎伤口等,要按照医嘱或操作要求进行。

三、操作注意事项1. 安全性- 操作时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意外伤害。

- 操作时要注意防范交叉感染,采取必要的消毒和隔离措施。

2. 无菌操作- 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操作,如静脉穿刺、导尿等,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状态。

3. 操作技巧- 操作时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避免操作错误或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

- 对于需要插管或放置器械的操作,要准确判断插管或放置的位置和深度,避免误伤。

4. 患者关怀- 操作时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和需求,给予必要的关怀和支持,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痛苦。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目的和范围内科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内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本规程适合于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诊疗过程。

二、术语定义1. 内科操作:指内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体格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窥镜检查等。

2. 内科医生:指在内科门诊和内科病房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

3. 患者:指接受内科医生诊疗的个体。

三、操作规程1. 体格检查1.1 患者的身高、体重、体温等基本信息应当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1.2 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淋巴结触诊等。

1.3 医生应当向患者解释体格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

2. 医学影像学检查2.1 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 线、CT、MRI等。

2.2 医生应当向患者解释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患者可能的风险和不适。

2.3 医生应当与放射科医生或者技师合作,确保医学影像学检查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实验室检查3.1 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血液凝固功能等。

3.2 医生应当向患者解释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患者可能的不适和风险。

3.3 医生应当与实验室人员合作,确保实验室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内窥镜检查4.1 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内窥镜检查方法,如胃镜、肠镜等。

4.2 医生应当向患者解释内窥镜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患者可能的不适和风险。

4.3 医生应当掌握内窥镜操作技术,并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四、操作流程1. 内科医生应当在诊疗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问询和了解,包括主诉、病史、过敏史等。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医生应当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和检查项目。

3.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当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痛苦。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一)2024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一)2024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一)引言概述: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一)旨在规范内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技术操作。

这些基本技术操作是内科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内科基本技术操作的5个大点,包括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测量、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和心电图检查。

一、体格检查1. 观察与获取病史a. 患者主诉b. 病史采集c. 病程观察2. 观察与检查体型与体格发育a. 头部及颈部b. 胸部及腹部c. 四肢及背部d. 外生殖器3. 听诊和叩诊a. 听诊心脏及肺部b. 叩诊胸部及腹部4. 触诊和观察体表a. 触诊脉搏及腹部b. 观察皮肤、粘膜和淋巴结5. 看诊和评估神经系统a. 看诊眼部和口腔b. 评估脑神经和肢体运动二、生命体征测量1. 测量体温a.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b. 体温异常的判别标准2. 测量脉搏a. 测量脉搏的位置和方法b. 分析脉搏的特点和异常3. 测量呼吸a. 计数呼吸次数b. 分析呼吸的深度和节律4. 测量血压a. 使用血压计的步骤b. 解读血压结果及异常5. 监测意识水平a. 根据神经反射评估意识水平b. 分析意识水平改变的原因三、血液检查1. 血常规检查a. 采集血液样本的技巧b. 解读血常规结果及异常2. 血糖检查a. 各种血糖检查方法的比较b. 解读血糖结果及异常3. 凝血功能检查a. 采集血液样本的技巧b. 解读凝血功能结果及异常4. 电解质检查a. 采集血液样本和尿液样本的技巧b. 解读电解质检查结果及异常5. 肝功能检查a. 采集血液样本的技巧b. 解读肝功能检查结果及异常四、尿液检查1. 采集尿液样本a. 采集不同类型的尿液样本b. 注意事项和技巧2. 尿液化验a. 常见尿液化验指标及其解读b. 异常尿液指标的分析和意义3. 尿液沉渣检查a. 沉渣检查方法和步骤b. 沉渣检查结果及异常的解读4. 尿液培养和药敏试验a. 采集尿液样本的技巧b. 解读尿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5. 尿液渗透浓度检查a. 采集尿液样本的技巧b. 解读尿液渗透浓度结果及异常五、心电图检查1. 心电图的采集方法a. 室壁导联和肢体导联的安置方法b. 心电图机的操作步骤2. 心电图波形的解读a. 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的解读b. 心电图异常波形的分析和意义3. 心律失常的检测与分析a.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b. 心律失常的分析和处理方法4. 心肌缺血的检测与分析a. 异常ST段和T波的解读b. 心肌缺血的判断指标和处理方法5. 心肌肥大的检测与分析a. 心电图的心肌肥大征象b. 心肌肥大的判断指标和处理方法总结: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一)对内科医生进行了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测量、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系统阐述。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与准备1. 患者接待- 接待患者时,工作人员应友好、耐心地问询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记录在病历中。

- 向患者解释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就诊流程,确保患者了解就诊事项。

- 协助患者完成挂号手续,并提供必要的就诊指引。

2. 患者准备- 根据医生的要求,提前通知患者需要进行的检查或者特殊准备事项。

- 如需抽血或者进行其他检查,告知患者需要空腹或者特定时间住手饮食等。

- 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必要的医疗器械、药物和设备。

二、患者体格检查1. 体温测量- 用消毒酒精擦拭体温计,确保无污染。

- 将体温计放入患者口腔下舌根部,等待足够时间后读取体温。

- 记录患者的体温,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2. 血压测量- 让患者坐下,保持舒适,松弛的姿式。

- 用正确尺寸的袖带包裹在患者的上臂上,确保袖带位置正确。

- 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记录结果。

3. 心肺听诊- 使用听诊器子细观察患者的胸部和心脏区域,检查有无异常。

- 用听诊器听取患者的心脏和肺部的音频,注意是否有异常音。

- 记录听诊结果,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4. 腹部触诊- 让患者平躺,放松腹肌,用适当的手法进行腹部触诊。

- 触诊腹部各个区域,注意有无压痛、包块或者其他异常感觉。

- 记录触诊结果,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三、医疗操作技术1. 静脉采血- 消毒采血部位,穿戴手套,选择合适的针头和采血管。

- 用适当的角度插入针头,找到静脉后,将采血管连接到针头上。

- 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拔出针头,用棉球按压采血部位,确保止血。

2. 导尿- 消毒导尿部位,穿戴手套,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 将导尿管插入患者的尿道,直至尿液开始流出。

- 将导尿管连接到尿袋,确保导尿管畅通,并将尿袋固定在合适的位置。

3. 胃管插入- 消毒胃管插入部位,穿戴手套,准备好胃管和注射器。

- 让患者取坐位或者半卧位,将胃管插入患者的口腔,顺利进入胃部。

- 通过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空气,确认胃管位置,并固定好胃管。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

内科操作规程一、目的和适用范围内科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内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适用于内科门诊、病房和急诊科等相关工作岗位。

二、术前准备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医嘱。

2.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3. 检查操作设备和器材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其正常运作。

三、操作步骤1. 洗手消毒:按照洗手消毒的标准流程进行洗手,戴好手套。

2. 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3. 询问病史: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病情发展和症状变化。

4. 实验室检查:根据医嘱,收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

5. 影像学检查:根据医嘱,进行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病变情况。

6.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必要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

7.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8. 给药:按照医嘱,正确计算剂量,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进行药物的给予。

9. 静脉留置:根据需要,进行静脉留置,确保留置部位的清洁和固定。

10. 输液:按照医嘱,准备好输液器材,选择适当的输液速度和液体类型,进行输液治疗。

11. 手术准备:根据需要,进行手术准备工作,包括皮肤消毒、手术器械准备等。

12. 手术操作:根据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3.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进行术后处理工作,包括伤口缝合、敷料更换等。

14. 观察与记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15. 宣教与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宣教和健康指导,提供必要的医学知识和生活护理建议。

四、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前要认真阅读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医嘱,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电除颤[适应症]:1. 必须在患者无知觉时进行除颤。

2.心室颤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

3.持续心房扑动。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药困难者。

5.呈1:1传导的心房扑动。

[禁忌症]:1.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室颤外)。

3.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

4.严重的低血钾不宜作电复律。

5.左房巨大,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者。

[方法]:1.打开除颤器电源,选择非同步除颤方式。

2.按3J/Kg电能充电。

3.在电极板上涂满导电胶,两电极分别紧压在右胸上部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腋前线胸壁相当于心尖区。

4.病人四周不应与人或金属物体接触。

5.暂停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气末按下放电钮除颤,观察ECG,继续行心肺复苏术。

6.一分钟后若室颤持续存在,可将电能增至5J/kg,再次除颤和用药。

一般首次除颤电能成人为200J,第二次300J,第三次加至360J,为1-2J/Kg。

[注意事项]:1.胸外电除颤时,为防止胸壁电阻抗过大而阻碍足够的电能通过胸壁作用于心脏,应尽可能降低胸壁的电阻抗。

如用性能优良的导电胶涂抹电极板与胸壁的接触面。

适当用力将电极板紧压在胸壁上(10Kg/电极),并在呼气末放电除颤。

2.遇有除颤不成功者,不应盲目反复电击,需考虑和纠正诱发室颤的原因及影响除颤效果的因素:(1)室颤时间长短;(2)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3)内环境紊乱,如酸中毒、低钾或高钾血症;(4)心脏大小和体重,可能与电击能量有关;(5)电极局部的阻抗。

需要强调的是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是电击除颤成功的基础,除颤仅是心肺复苏的措施之一。

胸腔穿刺术[适应症]:胸腔积液性质不明者,做诊断性穿刺;大量胸腔积液压迫,导致呼吸循环障碍者;结核性胸膜炎化学疗法后中毒症状减轻仍有较多积液者;脓胸、脓气胸患者;肺炎并发胸膜炎胸腔积液较多者;外伤性血气胸;脓胸或恶性胸液需胸腔内注入药物者。

[禁忌症]:病情危重,有严重出血倾向,大咯血,穿刺部位有炎症病灶,对麻醉药过敏。

[用品]:胸腔穿刺包一件,内有12或16号带有乳胶管的胸腔穿刺针、小镊子、止血钳、5ml注射器及针头、50ml注射器、纱布、孔巾和换药碗,无菌试管数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等,必要时加抗凝剂)[方法]:1、患者反向坐于靠背椅上,双手臂平置于椅背上缘,头伏于前臂。

重症患者可在病床上取斜卧位,病侧手上举,枕于头下,或伸过头顶,以张大肋间。

2、穿刺部位宜取胸前叩诊实音处,一般在肩胛下角线7-9肋间,或腋中线第5-6肋间穿刺。

包裹性积液,宜根据X线或超声检查所见决定穿刺部位。

3、术者戴口罩和无菌手套,助手协助打开胸穿包,穿刺部位依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应逐层浸润达壁层胸膜。

4、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如无阻塞将针尾乳胶管用止血钳夹紧。

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沿下位肋骨之上缘垂直缓慢刺入,当穿过壁层胸膜时,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然后接注射器,放开钳子即可抽液。

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并随时夹闭乳胶管,以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5、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瞩患者卧床休息。

[注意事项]:1、术前经卧位胸部X线、超声波和(或)CT检查、B超定位。

应向患者阐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以消除其顾虑,取得配合。

2、穿刺针应沿肋骨上缘垂直进针,不可斜向上方,以免损伤肋骨下缘处的神经和血管。

3、抽液量。

抽液不可过多过快,严防负压性肺水肿发生。

以诊断为目的的者抽液50-200ml,以减压为目的者,第一次不超过8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200ml。

4、穿刺中患者应避免咳嗽及转动,必要时可事先服用可待因。

术中如发生连续咳嗽或出现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甚至晕厥等胸膜反应,应即停止抽液,拔出穿刺针。

让患者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

5、需要向胸腔内注入药物时,抽液后接上备好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将药液注入。

6、严重肺气肿、广泛肺大泡者,或病变邻近心脏、大血管者以及胸腔积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

7、抽液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复查胸透,观察有无气胸并发症。

腹腔穿刺术[适应证]:诊断方面:了解腹水性质,送检常规、生化、细菌及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面:缓解压迫症状,腹腔内注射药物及腹水浓缩回输术。

[禁忌证]:疑有巨大卵巢囊肿、腹腔内广泛粘连及肝昏迷前期。

[用品]:清洁盘,腹腔穿刺包,腹带,安全针,塑料围裙及中单,水桶,无菌试管4-6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酶学及病理细胞学检查标本)。

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及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方法]:1、瞩患者先排空尿液,扶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或取斜坡位,背部铺好腹带,腹下部系塑料围裙及中单。

腹水量少者,则采取侧卧位。

2、穿刺点可选脐与耻骨联合中点(宜避开白线),或脐与髂前上棘联线的外1/3处(通常选择左侧)。

3、常规皮肤消毒。

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局部麻醉达壁层腹膜。

用穿刺针逐步刺入腹壁。

待进入腹腔后,可先用注射器抽吸少量腹水置无菌试管中,以备送检。

然后于针栓接一乳胶管,引腹水入容器中。

4、放液速度不宜过快,放液量不宜过多。

放液中应由助手逐渐收紧腹带,不可突然放松,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等。

如发生晕厥、休克,应停止放液,安静平卧,并予输液、扩容等紧急处理。

5、放液完毕,取出穿刺针,局部涂以碘酊及乙醇,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再缚腹带。

缚腹带前宜仔细检查腹部,如肝脾肿大情形及包块等。

如针孔有腹水渗出,可涂火棉胶封闭。

6、如系诊断用腹腔穿刺,可用静脉注射针直接进行穿刺抽液。

选择穿刺部位同前,无需腹带。

[注意点]:1、大量放腹水可能引起晕厥或休克、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丢失等严重并发症,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初次放腹水不宜超过3000ml,但有腹水浓缩回输设备者不在此限。

2、腹水为血性者于取得标本后,应停止抽吸或放液。

3、腹腔穿刺放液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至少12h。

腰椎穿刺术[适应证]:1、诊断方面①需采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免疫学、细胞学及细菌学检查,协助诊断者;②测定脑脊液压力,了解蛛网膜下有无阻塞;③做脑或脊液造影检查。

2、治疗方面①腰麻;②鞘内注射药物;③颅内压过低患者椎管内注射生理盐水。

[禁忌证]:颅内压增高已发生脑疝者;颅后窝病变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穿刺部位近期有感染病灶;败血症或全身感染;休克、衰弱、病危者。

[用品]:清洁盘、腰穿穿刺包、清洁试管3-6支;注射用药(按需要准备);无菌试管、酒精灯、火柴。

[方法]:1、患者侧卧硬板床上,背部与床边垂直,头向胸前弯曲,腰向后弓起,双膝向腹部屈曲。

2、常选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两侧髂嵴连线和脊棘线交点为第3腰椎间隙)。

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部麻醉、深达韧带。

3、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针,从棘间隙与脊柱呈垂直方向,针头斜面向上慢慢刺入,切忌左右偏斜。

4、中途如触及骨质,可将针头稍稍退出,然后稍偏头部方向前进,穿过黄韧带及硬棘膜时,常有落空感,此时拔出针芯,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立即接上测压管,让患者放松身体,可见脑脊液在测压管内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液面随呼吸轻微波动,记录此时脑脊液的静水压,即为初压。

正常压力为0.9-1.7kPa(80—180mmH2O)。

6、移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分别送检常规、生化、免疫学检查、必要时送细胞培养、真菌检验及细胞学检查。

7、采集脑脊液后,再接上测压管,测试脑脊液终压。

然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涂上碘酊,缚以无菌纱布。

[注意点]:1、疑有颅内压增高迹象,除急性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外,腰穿之前需做必要的检查,如颅脑CT、MRI扫描等。

2、不安、躁动和不能合作的患者可在镇静剂或基础麻醉下进行,幼儿和精神紧张患者应妥为扶持。

3、颅内压增高疑为炎性脑水肿所致者,可在腰穿前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然后再穿刺。

4、颅内压增高疑为颅内占位病变者,腰穿应用细针(7号针),使用细的测压管(内径不超过1mm),缓慢放液,并取少量(2-3ml)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即可。

5、穿刺过程中如出现脑疝症状时,如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呼吸节律改变,应立即停止放液。

可想椎管内注入空气或生理盐水10—20ml,或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如脑疝不能复位,迅速行脑室穿刺引流及立即手术。

6、腰穿后,尤对颅内压增高者,术后12—24h,应注意观察意识情况、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和肢体运动等变化。

7、术后去枕平卧4—6h,严重颅内压增高者需卧床1—2h。

8、如行椎管内注药,应注意剂量和浓度,避免化学性刺激引起不良反应。

[并发症]:1、头痛脑脊液量放出较多或脑脊液持续由蛛网膜及硬膜穿孔处外漏造成颅内压降低。

可静滴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多饮水,卧床休息。

2、腰背痛及神经根痛因穿刺针损伤神经根而引起的神经根或腰背部痛。

3、脑疝形成颅内压增高特别是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穿刺后引起脑脊液动力学的突然改变,可产生钩回疝或枕大孔疝。

4、感染未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