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通用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三、教学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课文: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4.品味语言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

然后学生讨论。

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文章内容。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承天寺。

(2)简介承天寺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2)学生自主查找并标注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艺术魅力。

5.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对文章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在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一、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

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准确翻译。

2.深入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情感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激发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等。

3.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闲人”、“藻荇”等。

四、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精彩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变化。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三、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2.讲解文章中的审美要素,如意境、情感等。

三、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审美要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绘制一幅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插画。

2.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一篇: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2、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3、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猜字谜繁体字“閒”字引出“月色入户”导入。

二、认读,读准字音和节奏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

2、强调几个字词的读音:起行、荇、柏、横.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4、齐读,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三、解读,品味语言和情感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文中情感,读出文章的味道。

1、解题,哪个字表明了文体特征?记的是件什么事?夜游。

什么季节夜游?深秋。

作者夜游的起因呢?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呢?相机插入写作背景和怀民其人。

2、看叙述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3、点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重点品析写景的句子。

体会月色描写的精妙,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写作手法、“盖”字的妙用,竹柏的象征意义。

5、反复品读,读出月色描写的美,读出作者情感的寄托。

教师配乐范读。

四、赏析,感悟态度和人生1、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身闲,心闲——闲——閒。

2、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但”字?你还能体会到作者那些感慨?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贬谪的淡淡孤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自己能够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的自豪。

3、视频欣赏4、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告诉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豁达乐观5、导入苏轼其他诗词,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文字,加深对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体会。

6、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再次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吧。

学生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佳作。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元丰六年十月,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又洒脱。

通过月下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结尾抒发内心感慨。

语言干净利索而极富表现力,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本文不仅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通过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展现了面对人生遭际的乐观态度。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对简短、语言朴素的文言文接受度较高。

然而,由于与苏轼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差距较大,学生可能在深入分析和感悟作者情感上存在困难。

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写法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需加强诵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心境。

三、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3、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2、教学难点: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不仅有李白的才华,还有李白远远没有的学问他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这样的美好祝愿就出自他手,他号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及其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承天寺”、“夜游”等。

教学内容:1. 介绍苏轼及其文学成就。

2. 讲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苏轼。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的含义。

第二章:朗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析重要句子和段落。

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词汇与语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 提高学生的词汇和语法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 学生进行词汇和语法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 学生进行词汇和语法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写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进行写作和表达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进行写作和表达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和表达的经验。

第五章:综合与拓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

2. 让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其他情境中。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2. 学生进行综合和拓展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一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3)懂得珍惜美好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

3.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典文学知识。

3. 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筝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3)提问:同学们对《记承天寺夜游》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下一节课分享。

8.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生平背景文学成就9. 教学反思10. 课后服务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导入: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无限豪情;也有凄婉悲怆。

他是谁?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

(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反复朗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诗词的韵律美,进行背诵。

2. 词语和句式理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闲步”、“徘徊”、“月色”、“竹柏”等,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如家族、仕途等,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诗词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1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1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1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

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优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优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掌握重点字词。

1.3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夜游承天寺的美好意境。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2课文结构的分析。

1.3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掌握。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2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承天寺的夜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1.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夜游过美丽的寺庙?你们觉得夜游寺庙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读课文2.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2指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词义,帮助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3.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找出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路线。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夜游承天寺的美好意境。

6.课堂小结6.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夜游承天寺的作文。

7.2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关于古诗词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审美情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较为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了解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通过对这篇古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作,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欣赏古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苏轼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让学生了解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2 苏轼与《记承天寺夜游》讲述苏轼创作《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以及这篇文章在苏轼文学生涯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失意时,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词语解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

如“闲步”、“夜游”、“碧波”、“禅房”等,让学生通过词语解析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3.2 句子解析对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解析,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如“闲步中庭,月色如水,竹影摇曳”,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美。

3.3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如何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

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古文的语言韵律。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苏轼的角度,体验苏轼在承天寺夜游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同理心。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同类作品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夜游、月光的古文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摘要:
1.教案概述
2.教案目标
3.教案内容
4.教案实施步骤
5.教案获奖情况
正文:
【教案概述】
本文为一份获得一等奖的教案,主题为“记承天寺夜游”,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案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提升对相关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内容】
1.教案主题:记承天寺夜游
2.教案内容:通过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3.教案知识点:包括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

【教案实施步骤】
1.引入:通过简单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对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4.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等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并进行讨论。

3. 写作指导:以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为题材,写一篇游记或观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承天寺的视频或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承天寺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承天寺?你们对承天寺了解多少?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发放《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然后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1)承天寺有哪些特点?(2)夜游承天寺的感受如何?3. 文化背景介绍(20分钟)通过讲述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让学生更加了解承天寺的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采取讲解的方式,并配以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承天寺的历史魅力。

4. 讨论分享(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关于承天寺的印象和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精彩观点。

5. 写作指导(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写一篇游记或观后感。

提供一些建议和模板,例如:介绍承天寺的外观和环境,描述夜晚的承天寺的美景,表达自己对承天寺的喜爱和向往等。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精彩的文章。

6. 分享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游记或观后感,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篇代表作进行朗读。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角度和写作方式,拓宽自己的思维。

四、课堂延伸:1. 组织学生到承天寺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承天寺的魅力,加深他们对承天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与承天寺相关的社区活动,如承天寺文化节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艺术,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 熟练地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赏析精美语言,领悟文章的美学价值。

2. 了解文中的写景及抒情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作者笔下月景的特色及写作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很多,苏轼是一代文豪,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一有机会就挥毫泼墨,借月抒情。

今天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看苏轼如何用生花妙笔,描写月色之美以及由赏月而产生的感慨。

(板书课题)(二)自读质疑、检测字词1. 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在文学创作之外,苏轼还在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诗歌以豪放、激越著称,诗风雄健,给人以力量和激情;散文则以明丽、清新见长,其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誉为“苏派”书法之代表。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的心境始终保持旷达,常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其文清新自然,思辨深刻,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2. 检查预习情况。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音。

并齐读。

(补充:欣然起行中的“欣”是什么意思?)3.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2)组内互相质疑,可提出疑问让对方回答。

(重点词语及文言现象的解释。

)4. 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5. 本文写了哪些景色?(讨论后归纳板书。

)景色特点月色澄明清朗空灵竹柏疏影婆娑斑驳(实景)梦境缥缈(遐想)6. 本文主要写月夜美景,为什么还要写竹柏、梦境呢?有何作用?7. 你如何评价“闲人”这一说法?结合写作背景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月夜图片、苏轼相关背景资料及诗句【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显赫苏门三豪客,数东坡名高闻达宋代千骚人,几子瞻头敖(要学生猜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苏轼,了解背景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感情。

(1)老师范读课文。

(配音乐)(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配音乐)(3)请一位男同学朗读课文。

(配音乐)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4)请一位女同学朗读课文。

(配音乐)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5)找出课文中明显写作者情感的词语。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念、遂、寻、亦”,从中体会苏轼喜悦、遗憾、急切、兴奋的心理变化。

)(6)请学生带着上述情感再次朗读上文。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学生抢答)4.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5.作者所见的月色如何呢?有何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2)品析: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何特点?(指2——3名同学说说)。

(3)师小结:赏析句子一般从写法入手,比如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在文中运用及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

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

(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

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

(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

很天真。

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

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

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

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

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

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

从容面对苦难。

豁达乐观。

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六、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

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