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点知识谱系考察

合集下载

巅峰之失:小说评点衰落的学理分析

巅峰之失:小说评点衰落的学理分析

式开启 了崭新 的近代文 学批评 向度 。小说评点 由鉴 赏式 的随意批 点嬗 变 为思辨理论 式的批评 方 式, 升 了小说评 点的话 提
语 权 利 , 成 批 评 观 念 的 更 新 。 知 识谱 系的 切换 、 点 的 先验 模 式 的 突破 , 发 了近 代 专 题 论 文 的诞 生 。 小说 评 点 的 衰 落 , 促 评 催
维普资讯
小说 评点是 深具 中国文 化意 蕴 的批 评样 式 , 它 因为 编著 体例 的差 异 , 此 出入 很 大 。这还 不 包括 彼
若考虑到晚清报 肇始于宋人刘辰翁的《 世说 新语》 评点 , 至明清而蔚 对传统小说经典的重复评点之 目, 为大 国。然其 作为 一个 文学 批评 流 派 , 得缘 于 才识 刊小说 的实 际 , 目恐怕 远非 如 此 。这 种彬 彬 称盛 数 折 警拔 的金圣 叹 。金 氏呐 喊在前 , 毛宗 岗 、 张竹 坡 、 脂 的艺术 局 面 , 射 出小说 评点 之 与 晚清 仍保 持 一定 砚斋等人克绍其裘 , 共同营造雄奇宏丽的小说评点 的文学 消 费市 场 和 发 展 势 头 。检 讨 晚清 小 说 评 点 约有三端 : 一是运用传统章法 , 对传统 风貌 。斩 断 复古情 结 , 晚清 小说 评点 日趋式 微 。别 的发展趋势 , 这主要见于《 红楼梦》 金瓶梅》 《 求 新声 于异邦 , 晚清 小 说 批 评 充 溢 着 进 化 精 神 , 它 小说进行重复评点 , 儒林外史》 等经典名著 ; 二是 自标新法 , 对小说 以专 题论 文 的样 式 开 启 了迥 乎传 统 的文 学 批 评 指 和《 经典作当下社会解读 , 像燕南 尚生评点《 浒传》 水 、 标, 推动了小说批评及其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步履 艰难 。 甲午海 战的 失利 , 又加 浓 、 深 加 的艺术 价值 。晚清 的小 说 评 点 篇 目, 阿英 《 晚清 戏 重枷 锁 , 面对 欧 风 美 雨 沛 然 而 至 、 曲小 说 目》 为 四种 ; 楷 第 《 列 孙 中国 通 俗 小说 书 目》 了这 层 痛苦 。 国 门 洞 开 ,

释明清小说评点中的“背面铺粉”与“烘云托月”

释明清小说评点中的“背面铺粉”与“烘云托月”

一尧野背面铺粉冶譹訛渊一冤绘画中的野背面铺粉冶法野背面铺粉冶是传统绘画的一种创作方式遥绘画者有时为了追求目标效果袁会在纸绢上做文章袁王振德指出院野有些画家为在生宣纸上多画出一些层次袁往往先从纸的背面画起袁俗称耶背画法爷袁背面的笔墨痕迹掺入纸的正面袁再往纸的正面画袁从纸的正背两方面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遥冶[1]尽管这并不是专指野背面铺粉冶法袁但也说明了画家充分利用画纸背面表现特定视觉效果袁传达某种理念旨趣遥而在生宣纸背面着色尧用墨应当于明宣德年之后遥自晋尧隋唐至明宣德之前袁几乎所有的书画用纸都是熟纸渊熟宣冤袁这段时期在纸背敷色用墨袁也普遍是用熟宣纸遥在清代蒋骥看来袁无论是熟宣还是生宣都可以在背面敷色袁他在叶传神秘要窑用粉曳中说院野用粉以无粉气为度袁此事常有过不及之弊噎噎又有上面不用粉袁惟背面托粉者袁此法是矣遥冶后注院野不论生纸矾纸俱可冶[2]13遥其野矾纸画法冶一篇中又云院野噎噎和粉上之极轻薄而匀袁俟干袁亦擦去浮粉袁配颜色润全面袁再加烘染袁以无粉气为度遥冶后又注院野凡画背后需再托粉袁粉中少用颜色和之遥冶[2]12蒋骥凡说都是对人物肖像画而言袁野背面敷粉冶的运用是为了还原人物之本色袁同时使其达到传神的目的遥除了在宣纸背面铺粉尧着色袁在绢的背面用此法也较为常见袁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袁一说孔子提出的野绘事后素冶在绘画层面就是指此法遥元代王绎叶写像秘诀窑采绘法曳曰院野凡染法袁白纸上先染后罩粉袁然后再染提掇遥绢则先衬背后遥冶[3]在表现内容上袁王绎同样以人物为对象袁旨在彰显形象原貌遥渊可用于野背面铺粉冶的题材丰富袁不唯人物画像独有袁花鸟尧山水等亦可遥冤清代王概在叶芥子园画传曳中更详细介绍用粉之法院野或着白花袁或合众鱼袁凡绢上正面用粉袁后面必衬遥冶其中列野衬粉法冶院野绢上各粉色花袁后必衬浓粉方显袁若正面乃各种淡色袁背面只衬白粉噎噎冶[4]121据王概对绘画技法的阐释袁背面用粉以衬正面形象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到了不得不用的地步遥且背面粉的颜色选取有着重要讲究袁这在画家清代迮朗所著叶绘事琐言曳之中亦是论述重点袁关于朱砂敷绢本之背面袁他如此说道院野若绢本以耶三朱爷衬背袁或用铝粉衬袁其红倍觉鲜明遥冶[5]针对画作中用青绿的方法袁王概与迮朗都有着相似的表述袁王概云院野凡正面用青绿者袁其后必以青绿衬之袁其色方饱满噎噎如绢上袁正面用草绿袁只宜背衬石绿冶[4]119遥迮朗云院野纸上正面着绿袁宜以草绿罩之遥绢上正面草绿袁背面衬以石绿袁只宜淡用袁不可厚涂遥冶[6]可见袁画论中论及的野背面铺粉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袁即绢或纸背面所着颜色要与正面画面内容的颜色类别保持一致袁色差不宜过于明显袁其所用涂料浓淡也极为考究遥这种创作方式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野中和冶之美的强调袁其所用的一切野背衬冶法目的是服务于内容的协调袁作为扮演野衬冶这一部分的野宾冶与作为被野衬冶部分的野主冶袁应当在根本上不相互冲突遥清代郑绩叶梦幻居画学简明曳载院野形象固分宾主袁而用笔亦有宾主遥冶他进一步指出院野特出为收稿日期院2021-07-02作者简介院张硕渊1995-冤袁男袁安徽阜阳人袁南京师范大学袁研究方向院文艺学遥基金项目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术语考释与谱系建构冶渊19Z D A 247冤释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野背面铺粉冶与野烘云托月冶张硕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袁江苏南京210024冤摘要院野背面铺粉冶野烘云托月冶是绘画艺术中野衬冶技法下的次级范畴袁野背面铺粉冶充分利用纸张特性于纸背着色对正面所绘形象增加影响曰野烘云托月冶在纸张正面为主要形象附加外在要素构成特定布局袁以此彰显主要形象遥明清小说评点者在批评具体文本时引入两术语袁带入图画的想象揭示小说写人叙事的文法特征遥关键词院野背面铺粉冶曰野烘云托月冶曰反衬曰对立中图分类号院I 054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1冤11-0044-06V ol .42N o.11N ov.2021第42卷第11期2021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 All Rights Reserved.主袁旁接为宾遥宾宜轻袁主宜重遥主须严谨袁宾要悠扬遥两相和洽袁勿相拗抗也遥冶[7]764那么绘画之中的以野宾冶衬野主冶原则上要消泯两者的二元对立袁这也与野阴阳冶论遵循着共同的逻辑遥清代丁皋在叶写真秘诀曳中说院野惟其有阴中之阳袁阳中之阴袁故笔有虚中实袁实中虚遥冶[8]野宾冶为野虚冶袁野主冶为野实冶袁两者通过野衬冶的手段表现出区别差异而非对立遥因此野背面铺粉冶无论是在外在表现上还是内在规定性上袁都是一种以野宾冶衬野主冶袁野宾冶野主冶主色调相似且协调的绘画技艺遥渊二冤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野背面铺粉冶法金圣叹较早将野背面铺粉冶术语引入小说批评袁他本人的用意非常明确袁此野背面铺粉冶即野反衬冶之法袁言院野如要衬宋江奸诈袁不觉写作李逵真率曰要衬石秀尖利袁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遥冶[9]20毛宗岗在叶三国志演义曳第四十五回回前评中总结院野文有正衬袁有反衬遥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袁是反衬也遥冶[10]563在这些情况下袁野反衬冶至少需要两类性质互异的主体袁通过虚写其中一类以凸显另一类遥评点者笔下的野反衬冶又存在其他用途袁可指个体言行状态等与实际情况产生的反差遥如叶三国志演义曳第三十九回夏侯惇于众将领面前夸口要活捉刘备尧孔明袁并要行动应验遥毛宗岗夹评院野极写夏侯惇之骄袁以反衬后文之败遥冶以上野反衬冶重心都落在野反冶处袁金圣叹所用的野背面铺粉冶作为野反衬冶的一种类型袁在小说技法层面是利用人物特质的对立与反差袁强化主要叙写的人物形象遥这迥异于画论普遍介绍的野背面铺粉冶法袁金圣叹不是从野质冶上理解绘画中的野背面铺粉冶袁而是从纸绢的正反面都充分使用这一形式入手袁看到正尧反两个相对的维度袁由此将两维度嫁接到小说人物的塑造方式上袁并排除掉两面色彩的相似性遥因金圣叹对野背面铺粉冶创造性地运用袁后续一些评点者在借用此术语时袁令其多少都含有野对立冶的意味遥蔡元放完全效法金圣叹袁他在叶水浒后传读法曳中谈道院野有背面铺粉法遥如丁自燮尧吕世球之贪污狼藉袁却写一清正不准关文之苏州太守以陪衬之遥冶[11]同样取两对立形象袁以其中一类行动表现衬另一类遥叶红楼梦曳庚辰本第二十四回袁贾芸向舅舅卜世仁借香料袁卜世仁推三阻四又将其数落一番后袁转而赞赏贾芹因为善于逢迎而获得了好差事袁他说道院野前日我出城去袁撞见你们三房里的老四袁骑着大叫驴袁带着五辆车袁有四五十和尚道士袁往家庙去了遥他那不亏能干袁这事就到他了遥冶脂砚斋在此段中有夹评院野妙极浴写小人口角袁羡慕之言加一倍袁毕肖遥却又是背面铺粉法遥冶[12]人物话语的野加一倍冶写法正是野背面铺粉冶在文本中的体现袁卜世仁鄙视侄子贾芸袁前文已言及自己对他的不满袁此时话锋一转袁仰慕贾芹的时运光景袁同时又将自己的攀附心理野和盘托出冶袁由此衬心性薄凉袁无利益不作为的直观形象遥此野背面铺粉冶同样涵盖了野对立冶原则袁但不是两类形象的野对立冶袁而是同一形象内褒贬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野对立冶遥这两种态度最终合力指向一处袁态度的承载者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遥同其他小说评点家相比袁张新之更青睐于野背面铺粉冶袁其对叶红楼梦曳的评点中该术语出现的次数不下五次遥在他的笔下袁野背面铺粉冶平添出多样化尧个性化的附加义袁从某种意义上说袁张新之突破了金氏用法的藩篱遥叶红楼梦曳第五回李纨判词云院野桃李春风结子完袁到头谁似一盆兰遥如冰水好空相妒袁枉舆他人作笑谈遥冶张新之评院野李纨结果袁以此一人收束诸人袁欲留人种也袁看前二句可知袁后二句则用背面敷粉法袁在本人不着笔墨而大致自见遥冶[13]265李纨判词的前两句是李纨个人视角的书写袁后两句则以他人的视角叙述李纨的遭际遥张新之在此所用的野背面铺粉冶法涉及的观察视角袁是旁面述说的创作技法遥第十一回袁秦可卿说自己病入膏肓袁贾宝玉见此光景痛心流泪袁王熙凤哀伤之余又恐探病者的难过情绪会加剧秦氏病情袁便劝宝玉先离开此地遥张新之对此评道院野在凤姐口中说出一哽咽不堪之宝玉袁用背敷法遥冶[13]387野背敷法冶即野背面敷粉冶法的简称袁张新之认为作者写宝玉的精神状态不是仅直笔写去袁也通过他人的话语曲笔揭示遥在凤姐劝宝玉之前袁作者已正面透露出宝玉的情形袁言其望着叶海棠春睡图曳并墙上对联一副袁梦及太虚幻境袁再听秦氏悲语袁不觉潸然泪下遥事实上如此描绘宝玉足以传达人物酝酿已久的情绪袁姚燮认为凤姐是野卸去宝玉袁为下文见贾瑞地步遥冶也就是说袁凤姐的言说更多的是为情节作铺垫袁难以直接看出作者以此为人物形象增加色彩的意图遥按张新之所云袁凤姐野铁石心肠冶袁宝玉情绪对她的感染却比挚友秦氏濒危状态带给她的伤悲有过之而无不及袁该野背敷法冶是以凤姐衬宝玉袁但两者不是对立的因素袁他们面对秦氏有着相同的心理遥严格上讲袁此处野背敷法冶只可作为侧面衬托遥与之用法相似的是第二十一回袁文中说道院野贾琏离了凤姐便要寻事袁独寝了两夜袁十分难熬遥冶张新之评曰曰野此背面敷粉法袁写贾琏袁实写凤姐也遥冶[13]593那么张新之实质上认为作者以贾琏为野宾冶袁以凤姐为野主冶袁贾琏的一切行为最主要的用途是凸显凤姐的特质袁尽管两人也存在对立渊这种对立是作风观念上的冲突袁贾琏拈花惹草与凤姐洁身自好相抵牾袁但在其所处时代又不构. All Rights Reserved.成真正意义上的对立冤袁不过在根本利益上两人都站在一处袁因而写贾琏衬凤姐也是侧面衬托遥在第四十九回袁张新之在其评点中继续沿用了第十一回野背敷法冶的内涵遥此回凤姐见邢岫烟品性脱俗不同于邢夫人一脉血亲袁且家境较贫苦袁因此滋生怜爱之情袁张新之夹评院野凤姐亦可感格袁见天下无难处之人袁而岫烟好处用背面敷粉法托出遥冶[13]1245作者写邢岫烟在野本人不着笔墨冶处野而大致自见冶袁且人以群分袁凤姐认同邢岫烟又反映出两人具有某种共性袁这样的侧面衬托反而更加接近于绘画创作中的野背面铺粉冶遥张新之笔下的野背面敷粉冶也存在野反衬冶的用法袁第十九回袁作者借袭人母亲之念想袁道出贾府善待下人袁野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袁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袁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遥冶张新之对此评道院野背面敷粉冶[13]548遥此处野背面敷粉冶又回归到野反衬冶的意义上袁侍女与小姐在地位上相对立袁但寒薄人家的小姐受尊重程度却不若贾府侍女袁如此进一步衬出贾府惠及下人的良好传统遥野背面铺粉冶除集中存在于明清小说评点中袁也散见于小说文本尧诗文评尧小说序跋等文字内遥叶红楼梦曳第三十八回袁众人咏菊作诗袁史湘云所作叶供菊曳有句院野霜清纸帐来新梦袁圃冷斜阳忆旧游遥冶林黛玉指出院野圃冷斜阳忆旧游冶是野背面敷粉冶遥此诗前四句野弹琴酌酒喜堪俦袁几案婷婷点缀幽遥隔座香分三径露袁抛书人对一枝秋遥冶直接进入主题袁讲述有菊相伴袁馨香隔案带来的喜悦遥颈联的野圃冷斜阳忆旧游冶则跨出菊花自身特征的书写袁进入到野菊冶引发的想象的空间遥林黛玉所说的野背面敷粉冶并没有反衬之义袁点出的是诗句侧面含蓄的思绪流动遥邱炜萲叶五百石洞天挥麈窑卷二曳载院野叶仿禽言曳噎噎又一章云院耶瘦儿瘦儿汝岂无父袁汝系伶俜袁而父不顾遥汝父不知袁他人知之遥爷纯从背面铺粉袁而精神已十分透露袁风雅遗音袁此其嗣响遥冶[14]此野背面铺粉冶也没有反衬的对立形式袁从旁人视角写出野瘦儿冶的可怜是评者对此法的认识袁这与张新之对李纨判词的解读异曲同工遥观鉴我斋叶儿女英雄传序曳中写道院野修道之谓教袁与其隐教以不善降殃为背面敷粉袁曷若显教以作善降祥为当头棒喝乎钥且如叶西游记曳叶水浒传曳叶金瓶梅曳袁亦幸遇悟一子尧圣叹尧竹坡诸人读而批之曰中人以下乃获领解耳遥叶红楼梦曳至今不得其人一批袁世遂多信为谈情袁乃至误人不少遥冶[15]观鉴我斋站在小说具有伦理教化功能的立场袁看待叶红楼梦曳等小说的实用价值袁他运用的野背面敷粉冶意为反面书写袁但不是两对立形象的设置技法袁而是表述话语尧事件选取与思想传达之间的反差遥野叶金瓶梅曳以新伤而终于溃败冶野叶红楼梦曳以恣纵而终于困穷冶遥这些作品在其看来皆野托微词伸庄论袁假风月寓雷霆袁其有神世道人心袁良非鲜浅遥冶正如叶春秋曳所记事件野弑君三十六袁亡国五十二袁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遥冶野不善降殃冶的事件例证与野善以修身冶的思想内核之间的反差张力构成野背面铺粉冶之法遥二尧野烘云托月冶渊一冤绘画中的野烘云托月冶法野烘云托月冶法是一种营造意境的绘画创作方式袁五代时期荆浩在叶画山水赋曳中提道院野晓景则千山欲曙袁轻雾纷纷袁朦胧残月袁气象熹微遥冶[16]清代戴熙叶习苦斋画絮窑卷三曳载叶梅竹山庄图曳院野门前流水潺潺袁篱根明月娟娟袁依雪偎云遥冶[17]可见野月冶在画面表现中不是单调孤立的袁往往有其他存在物伴随袁画家通常会选用质地看似较轻的野云雾冶作陪衬遥而野云雾冶之于野月冶的表现形式画家没有刻意建构袁此番景象在自然中原本就存在袁画家在夜间切身体会夜空中云月共存的缥缈之境袁野深夜独倚曲木床袁着短袖衫子袁看月色在梧桐篁蓧间袁薄云掩过之遥冶[18]云雾隐残月袁令月朦胧若现袁世界笼罩在氤氲的氛围之中遥野烘云托月冶法是画家师法自然的产物袁他们接触到云伴月明的奇伟造化后袁有感而发遥在具体绘画创作中袁相对于实体固态的月亮袁流动性较强的云雾反而更考验画家驾驭笔墨的能力遥宋代马远所作叶赏月图曳袁引人注目的不是月亮本身袁而是在月亮周围用墨渲染的云环袁在云环的陪衬下袁月在虚空中显得更为澄澈袁这样的方式比用白粉直接画出的月亮更加明亮遥清代钱杜叶松壶画忆曳云院野画中写月最能引人入胜袁全在渲染衬贴得神耳遥如秋虫声袁何能绘写钥只在空阶细草袁风树疏离袁加以渲染得宜袁则自然有月袁自然有虫声盈耳也遥冶[7]650月在画面中不是孤立的存在袁渲染尧衬托之法即绘画月亮的基本法则袁野云雾冶自然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袁尽管野云冶只是构成了画面的局部袁不过对于需要月亮参与的整幅图画来说袁多数情况下几乎不可或缺袁一则为了令作品超越凡品袁二则尊重自然实景之原貌遥不过对野烘云托月冶的精微阐释在画论专著中鲜有出现袁绘画对象中也几乎见不到野云月冶的类目遥野烘冶是野渲染冶野烘染冶袁野托冶是衬托袁野烘云托月冶作为金圣叹提炼概括出的术语袁原本属于野渲染衬托冶的技法范畴袁云对月的渲染衬托作为某种类型被大致提及遥也有画家把野烘云托月冶用意泛化袁使它成为普遍意义上野衬托冶的形象表达袁清代蒋和叶学画杂论窑水村图曳载院野山水篇幅以山为主袁山是实水是虚遥画水村图水是实而彼岸是虚遥写彼岸平. All Rights Reserved.浅远淡正见水之阔大袁凡画水村图之彼岸当比之烘云托月遥冶[19]那么野烘云托月冶涵盖虚实尧宾主的辩证关系袁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袁逐渐成为固定的一类绘画技法术语遥同样作为衬托之法袁野烘云托月冶与野背面铺粉冶在技法尧效果层面都有着显著差异袁后者在纸张背面用粉着色袁色彩不直接接触所描绘的形象本身曰前者只可用墨于纸张正面袁除了可以接触所绘对象本身对其进行衬托外袁还具备画面结构上的功能遥渊二冤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野烘云托月冶尽管画论专著没有为野以云衬月冶做出太多解释袁但金圣叹却创造了野烘云托月冶这一术语袁且细致论说其在画面创作时应当注意的技法原则袁做出前人没有涉及的探讨遥他在叶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曳中说院野欲画月也袁月不可画袁因而画云遥画云者袁意不在云也曰意不在云者袁意在月也遥然而意必在于云焉袁于云略失则重袁或略失则轻袁是云病也袁云病即月病也噎噎然试实究作者之本情袁岂非独为月袁全不为云袁云之与月袁正是一幅神理袁合之固不可得而合袁而分之乃绝不可得而分乎遥冶[20]42金圣叹看出物像有野可画冶与野不可画冶之别袁野不可画冶非易画者袁是此形象地位特殊袁牵连广泛袁单一描画则使它丧失重要特质曰野可画冶也非易画者袁它是画面构成不可或缺之形象袁在用墨的野度冶上有着复杂的规定性遥野烘云托月冶要以野云冶衬野月冶袁野云冶的描绘难度不亚于野月冶的难度袁它不能重墨涂抹袁亦不可施粉过淡遥金圣叹此论目的是以分析画理的方式袁转接至小说叙事文体的批评遥最初在解读叶西厢记曳时袁金圣叹就对人物塑造进行了画理与叙事技法相结合的批评路径的思考袁结合自己野烘云托月冶的理论袁认为叶西厢记曳专写双文袁而双文形貌出众是为野国艳冶袁野非下土蝼蚁工匠之所得而增减雕塑也冶袁那么这样的形象直接写之不得袁所以作者野置双文勿写而先写张生者袁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遥冶金圣叹不止一次谈及这个问题袁他在叶第六才子书读法曳第十五则提出院野文章最妙处袁是目注彼处袁手写此处袁若有时必欲目注此处袁则必手写彼处遥冶第五十二则又说院野叶西厢记曳所以写此一个人者袁为有一个人袁要写此一个人也袁有一个人者袁张生是也遥若使张生不要写双文袁又何故写双文钥然则叶西厢记曳又有时写张生者袁当知正是写其所以要写双文之故也遥冶[20]17据金圣叹的看法袁野烘云托月冶作为小说人物塑造技法时袁需要两类或两类以上的形象袁类似于绘画中的衬托袁遵循着宾主结构原则遥此法运用的前提是有一类形象极难直接正面描绘袁或者直接描绘其本身会使其失去进一步自我展现的空间遥即便是将某形象纳入与其的相互关系中袁他者也无法将此形象完全展现袁而是为此形象的复杂多义性野加一倍冶写法遥此外袁人物塑造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便是怎样掌握适度性遥金圣叹的批评体现了他在真正意义上重视作为野宾冶的虚写人物袁而不是将其简单地当作地位低下的陪衬遥渊俞万春所作叶荡寇志曳以水泊梁山诸将领为野宾冶袁实写与之相对的雷祖座下尧雷部三十六将尧一十八位散仙等人遥作者因对以宋江为首的反抗朝廷者深恶痛绝袁便将梁山众人的才干极大程度地削弱遥为作为野宾冶的人物画上统一的脸谱袁故作者无法再鲜明地烘托出核心人物的能力强度袁唯简单地表露政治信仰倾向袁这也是叶荡寇志曳在文本表现力上远逊色于经典的重要原因遥冤之后不少评点者把野烘云托月冶纳入小说评点的范畴袁但多数指向简单的野陪衬冶之意袁将金氏的理论一而再地简化袁因而在判断小说艺术成就时袁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偏谬袁有些则自觉或无意识地将此术语的适用范围拓展袁丰富了它的使用场景及内涵遥叶野叟曝言曳的评点者多次运用野烘云托月冶概括小说创作技巧遥第七回袁刘大郎与一大汉于船上缠斗袁两人拳来拳往袁野只听得一拳下来就如打油车的一般袁轰的一声震得那船头摆了几摆袁船底水声廓落廓落的响遥冶后加行间夹评院野烘云托月袁最是妙法遥冶[21]156两人的打斗动作为直接描写袁作者用少量笔墨触及袁而后接续打斗对周边环境事物的波及袁因此环境的震动作为野云冶反馈并衬托作为野月冶的二人的体魄力量遥此野烘云托月冶是借助人物影响的环境对人物的间接描写袁比单一地刻画人物提供更多视觉体验遥第十二回回末总评院野此回素臣开除头陀为下回伪檄章本袁硬化钱布一叚袁似属闲文袁不止才子作文断无突如之笔噎噎且有硬化一叚袁先表出头陀十分本事袁则开除者本事何如钥此又烘云托月之法遥冶[21]341此回先将头陀极力描画袁其野相貌狰狞袁身躯雄壮冶袁在野一个行家门首袁拦门坐着冶遥武艺令众人侧目的郑铁腿无法容忍头陀行径袁便向他踢去袁结果将自己震成重伤袁然而即便如此野深不可测冶的头陀在文素臣面前依然瞬间失败遥作者为凸显理想式的英雄人物文素臣袁借助其他能力出众的人物层层烘托袁无限抬高素臣的形象袁这种野烘云托月冶在明清小说中可以说是为人物能力高低排布次序的常见方式遥第十八回回末总评曰院野鸾吹劝阻袁未能哭呆袁婢仆发昏袁洪儒眼肿袁其感十分袁其恸方是十分袁其伤亦必至十分也遥画家烘云托月之法袁此尽其妙遥冶[21]533又李与老伯交情甚深袁如今老伯已逝袁又李设祭筵追悼袁悲痛发自肺腑而泪如雨下遥鸾吹尧未能尧婢仆尧洪儒等人与老伯关系不似又李袁但. All Rights Reserved.。

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穿透专题09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鉴赏评价

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穿透专题09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鉴赏评价

专题09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鉴赏评价【考点穿透】“鉴赏评价”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包含三方面:(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我们要在阅读与思考中需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应掌握下面的阅读方法:1.读懂作品的“重要语句”。

重要语句是就语句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语句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呢?第一,是与作品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语句。

有的语句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第二,是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语句。

有些语句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语句也是重要的语句。

第三,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语句。

有些句子或句子中的一些语句,既与作品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句子或语句,自然重要,如果不理解它指什么,就可以说没有读懂作品。

2.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

(1)了解叙述人称的方式与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把握语言的特点与作用:①形象化。

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像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②凝练含蓄。

作品要尽可能用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3小说鉴赏评价教案 打印带解析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3小说鉴赏评价教案 打印带解析版

13小说鉴赏评价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小说评价类文章及其阅读题的特点;2.掌握小说评价阅读题的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梳理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高考,掌握小说评价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高考小说评价鉴赏就是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也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二、考纲要求《考试大纲》“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属于鉴赏评价等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要求能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能品味文章语言运用的特色,分析其表达作用;能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等。

三、考点透视(一)小说的常识和特点常识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二)答题思路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答题思路应分四步: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答题时要注意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2020高考小说鉴赏方法知识点

2020高考小说鉴赏方法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一)3大步骤解答鉴赏性选择题1.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4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高考正是扣住这4个关键词来命题,我们读懂一篇小说也需要着眼于这4个关键词。

2.全国卷小说阅读一般采用选择题加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选择题已连续两年采用“4选1”形式,赋分3分,考查侧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观题由历年考查情况来看,以“分析情节作用”“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形象作用“赏析手法技巧”“探究标题”为考查重点。

3.选择题是小说中的保分题目,此题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在原文和选项之间找对应,比差异,可先通读文章寻找信息区间,再依据本栏目介绍的比对法比对,确保解题万无一失。

核心突破:“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小说“4选1”选择题考查的两大角度,也是设误的两大着力点和解题的敏感点,综合考查人物、环境、情节、语言、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轮复习的突破点是快而准地解答此题。

技法一“4选1”选择题解题“3步骤”技法二“4选1”选择题快解“2妙招”1.看选项是否严谨有些选项中有绝对化的表述,其往往存在表述过于绝对的问题,可首先判定表述可能存在的“科学性错误”。

2.看选项是否符合现实有些选项与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类表述往往存在“方向性错误”。

(二)理情节,明作用,突破情节类题。

[考向定位]1.小说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更是表现小说主题的有效途径。

分析情节作用,不仅可以使考生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考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旨。

因此,情节类题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高考的重要题型。

2.情节概括类、情节作用类、情节手法类,其中情节作用类尤为突出。

考生应认真研读文本,养成整体看特点、局部重结尾的情节的阅读习惯,把握情节的内在关联,增强结合文本分析情节作用的意识。

题型基本为:①情节作用题②情节处理技巧分析核心突破:[常见设问方式]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_从_当代文学_的_说法_谈起

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_从_当代文学_的_说法_谈起

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从“当代文学”的“说法”谈起李 杨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及其相关的“新文学”、“文学史”等概念的知识谱系分析,揭示了50—70年代的“当代文学”概念与20—30年代的“新文学”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对80年代建构在“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与“左翼文学”二元分立基础上的主流文学史观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探讨了“知识谱系学”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

知识谱系的差异常常表现为不同的问题意识。

在一种谱系中被视为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在另一种谱系中却可能是不折不扣的伪问题。

反之亦然。

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场域中发生的学术论争大都可作如是观。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当代文学”的合法性以及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分期的讨论就是一个例子。

在一篇题为“给‘当代文学’一个说法”的文章中,许志英先生明确指出无论是“当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史”都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主张用“现代文学”来整合“当代文学”,将目前属于“当代文学”范畴的“50—70年代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统统划归“现代文学”,“不仅现在的文学可叫做现代文学,就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的文学也可叫现代文学”,而“当代文学”则用来指称当前的文学。

许先生在文章中还回忆了一段公案来说明问题:“记得80年代中后期国务院整理研究生专业目录时,我听叶子铭先生说,起初大家同意用‘中国现代文学’来代替‘中国现当代文学’。

但等到目录公布时,还是叫‘中国现当代文学’。

原因据说是搞当代文学的一批人不同意取消‘当代文学’概念,说当代文学时间比现代文学还长,为什么要取消当代文学的提法,这不是现代文学吃掉当代文学吗?现在看来,这种跑马圈地、各立山头的思路已没有多少市场,人们对从1917年起始到今天为止的中国文学只能作为一个学科,已无多少歧异之见。

”①许先生关于“当代文学”的说法显非一家之言。

不仅许多年前唐 先生就有过“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定论,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类似观点屡见不鲜②。

小说评点概述

小说评点概述
小说评点的“异端”思想也是古代思想史不可忽视 的理论遗产。 古代通俗小说一定程度上游离于整体意识形态之外, 是一种有着浓厚民间气息的文学形态。它的广泛传 播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故而其创作也较多地接受了 与正统规范并不完全一致的民间思想。明清时期官 府的不断例禁,社会斥之为“诲淫”、“诲盗”, 正是通俗小说与正统思想相悖异一个明确表征。 而小说评点对于通俗小说的这种思想内涵基本上是 以赞赏的态度予以揭示,并据个人的情感思想作生 发和延伸,从而使小说评点充满了富于思想价值的 理论内涵,尤其在文人评点中更是如此。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首先,评点是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居于主导
地位的批评形态,小说评点的理论思想是以 叙事理论为主要内涵的,有关情节结构的叙 事法则、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是这一理论 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现象使古代叙 事文学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丰富和完善 了古代文学理论自身的思想格局。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通俗小说的文人评点发端于李卓吾,而他正是明中 后期“异端”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道学的猛烈批 判,对人情、人欲的大胆肯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轩 然大波。他的“童心说”,他的“穿衣吃饭即是人 伦物理”的理论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晚明的知识界, 也深深地影响了通俗小说的评点,致使反道学、提 倡真性情成了小说评点的一个常见主题。 在小说评点中,对于情爱的肯定和歌颂也是其中与 传统伦理思想颇相悖异的内涵,尤其是对《红楼梦》 这种思想卓越的爱情小说的评点,更是体现出了富 于新意的思想内涵。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出现“评”“改”一体的原因: 1.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地
位卑下,虽然数百年间小说创作极为繁盛且 影响深远,但这一文体始终处在古代各种文 体之边缘,而未真正被古代正统文人所接纳。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术语之圆通考释与谱系建构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术语之圆通考释与谱系建构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术语之圆通考释与谱系建构
李桂奎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22()3
【摘要】相对于较为早熟且能自成一定谱系的诗文、戏曲、书画等理论而言,小说理论主要以序跋、评点、杂论以及小说话等随感形式呈现,显得较为零散,有进一步系统化整合、提升、建构的空间。

近些年,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实绩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和“史论”撰写等方面,而在谱系建构方面则多停留于热切呼唤层面上,并期待通过术语考释以推进其研究。

其具体操作流程大致是:先将搜辑而得的零散的概念、范畴以及命题等术语进行分级、分层、分类,使之成为不同系列的术语家族和术语族群;继而借鉴或采用古老的解字释名、考镜源流、梳理脉络等传统学术路数,做到“释名以章(彰)义”;在此基础上,顺应近现代以来各类文论术语考释的劲势,借鉴中外阐释学、谱系学,尤其是“关键词”研究的学术经验,圆通地对各种小说批评术语的历史文化蕴涵、文艺审美蕴涵展开阐释;最后通过类性脉络梳理,建构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小说理论谱系。

【总页数】12页(P143-153)
【作者】李桂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2.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集大成--清代红学批评述评
3.在传统文化的精神谱系中梳理并建构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怦俞为民、孙蓉蓉教授的《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
4.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概观之二四、明末清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
5.谭帆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6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6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

前备知识——小说文体特征一、高考小说特点年份卷别作者篇名文类选文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冯至《江上》历史/诗化小说①就体裁看,以短篇小说为主,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

②就题材看,类型多样,趋向关注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全国甲卷王愿坚《支队政委(节选)》红色小说2021 新高考Ⅰ卷卞之琳《石门阵》红色小说新高考Ⅱ卷废名《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散文化小说全国乙卷谈歌《秦琼卖马》文化小说2020 新高考Ⅱ卷双雪涛《大师(节选)》市井小说全国Ⅰ卷海明威《越野滑雪》外国小说全国Ⅱ卷葛亮《书匠(节选)》中篇小说节选二、小说文体特征及其种类(一)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

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写实,贵“我”,言说真诚而自由,以独特的方式表现“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而成的。

1.小说四要素(一说三要素)关系图2.小说常见主题(二)文体种类课时6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复习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 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情节安排及其效果①情节考点属于轮考点。

②考查角度有整体与局部两种。

整体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 重点考情节安排与线索,局部重点放在结局上。

③无论考查哪种角度,都重在作用、效果分析。

浙江卷《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结构技巧2017 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李桂奎;黄霖【摘要】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

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

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

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Study of style of Chinese fiction is included in“fictional studies”frequently in the past, which focus on the appellation of“fiction”and its types. Recently, due to the upsurge of stylistics,“stylistics of fiction”become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and undergoes a breakthrough of scale and lev⁃el of study, leading toa“spectrum”. Among them, Interpretation of Glossary of Style and Method in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by TAN Fan investigates style, method and glossary of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and summarizes stylistic spectrum of Chinese fiction, which reaches an academic level. Along with that, we should develop academic tradition such as“knowing thenature”and“knowing the perspec⁃tiv e”so as to sort out the vein andmain thread in the complicated stylistic spectrum of traditional fiction, and have an“interdisciplinary”exploration and cultural ques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logic connection among each stylistic term. The focus on investigation into narrative term and term about person will lead to a fruitful summary of“spectrum”of stylistics of fic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study of the spectrum.【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小说文体;谱系梳理;谭帆;学理性【作者】李桂奎;黄霖【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自20世纪80年代初郭绍虞发表《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一文、褚斌杰出版《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专著之后,文体研究不断升温。

文学评论辅导资料

文学评论辅导资料

北京语言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评论辅导资料一、文学评论是什么文学评论应当实事求是,要对作品中所给与的内容进行评论,不得凭空想象添加评论内容,缺乏客观存在性,缺乏考证性。

在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要防止述而不议的现象。

在确保评论的内容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对所评论的内容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有自己想要评论的内容。

要避免冗长和枯燥,要适当引述原文和介绍评论对象。

文学评论不只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评论,它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创作者,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历史背景,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地理背景,更有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异域文化背景。

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文学评论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抓住主题思想,有的放矢,尊重不同文化与风俗。

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也时刻注意评述结合,达到原文与评论的有序结合,成为一体,避免让评论与原著本身思想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

二、文学评论的重要意义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文学评论文字,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而且直观地增加对某部文学作品的了解,看到许多我们无法从表面看到的“内幕”。

例如,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更加系统而且条理地了解其采用的表现手法,更加透彻地了解原作者的创作风格等。

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可以极大地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原作者以及原作品的方方面面,使得喜爱这些文学作品的读者不再妄加猜测,不再人云亦云,从而可以更快地提升自己欣赏文学佳作的水平,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主流想法,真正达到自己与作品以及与作品的知行合一。

三、文学评论写作基本方法既然文学评论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文学评论的写作便不能想到哪写到哪,天马行空,天女散花般乱写一气。

如果这样,我们的读者便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误导,对原作者或者原作品的理解产生极大的偏差,影响原作在读者心中的美好形象。

文学评论的写作必须真实、客观、坦诚、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直指要害,否则读者就会进入一座大大的围城,终日不得其解。

文学评论不同于中小学生写的读后感,不过读后感也应算作文学评论的一种初级模式。

2025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清单03:赏析小说故事情节(教师)

2025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清单03:赏析小说故事情节(教师)

赏析小说环境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它服从于小说形象、情节和主题的需要,故能体现小说的体裁特征。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环境特点概括题、环境描写作用题以及环境描写手法题。

综观近年来的命题趋势,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环境特点概括题、环境描写作用题两种题型上。

题型一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特点概括也就分为自然环境特点概括和社会环境特点概括两类。

一、掌握必备知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特点概括题解题“3步骤”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题型二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等。

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

一、掌握必备知识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角度作用环境角度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角度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角度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角度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角度作用环境角度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角度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角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角度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环境描写作用题解题“3步骤”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增是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中国小说的“谱系”梳理与学理化战略

中国小说的“谱系”梳理与学理化战略

中国小说的“谱系”梳理与学理化战略自20世纪80年代初郭绍虞发表《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一文、褚斌杰出版《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专著之后,文体研究不断升温。

而今随着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曾枣庄《中国古代文体学》等著作接连推出,文体学研究越来越红火,大有成为显学之势。

只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诗文二体,戏曲小说文体研究相对冷落。

近来,谭帆等合著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下文简称《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不仅拓荒性地对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进行了系统考释,而且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深化传统小说文体研究的路数,即从谱系高度着眼开拓中国小说文体研究的新局面。

一、小说文体学以往常被纳入小说学自近代小说学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具体运用的含义并非一致。

宁宗一主编的《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罗书华所著《中国小说学主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等书主要是指古代小说理论。

小说学的另一含义是小说研究。

谭帆曾对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并指出它大致包括小说文体研究、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通而观之,以往小说文体学基本上是被纳入小说学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大致涉及文体类型、小说文体史、小说文本文法等问题。

总体而言,以往人们在小说文体研究上已经起步,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只是这些研究常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内进行,显得较为零散肤浅,期待专门而细致的探究。

二、小说文体学的独立及其谱系梳理中国小说文体有中国本土天然的特点。

就拿当下趋热的文体学研究而言,貌似发自西方相关理论传入的驱动,而事实上重视文体,以文体为先早已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传统。

岂不闻我们的先辈就不断地发出诸如文章以体制为先(王应麟《玉海》卷202引倪正父语)、假文以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序》)以及文莫先于辨体(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内篇5《古文十弊》)等声音。

中国文体理论谱系的梳理自然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文体研究的优势。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承续着近几年的强劲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达1200篇左右,这种繁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元明清文学研究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潮。

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世纪回眸”之类的学术总结和反思之作较多。

这类作品既有总论,又有个论。

内容上既包括诗文研究,也有小说、戏曲的研究。

它们大多数不是纯粹的“回顾”,而是融入了论者较为深入的“思考”,有较强的理论特色。

比如邓绍基、史绍良合撰的《二十世纪明代文学研究之走向》⑴,指出“二十世纪的明代文学研究,是逐步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由世纪初的从传统研究到现代研究的开始转型,到二三十年代为研究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尔后的十多年因战争原因而暂时停滞;到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发展,接着十年动乱,无学术研究可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明代文学研究突飞猛进。

”又如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⑵,在梳理了上世纪元散曲研究状况后,认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尤其是“散曲研究从笼统的元曲研究中分化出来,成为与剧曲研究平行的独立学科,并得到长期发展,更是本世纪曲学研究的重要成绩。

”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他还展望了未来,指出今后的元散曲研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家个案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第二,作家生平考订应努力进行;第三,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应不断更新;第四,研究领域应尽量拓宽;第五,研究信息和成果应及时交流;第六,一些重要的散曲研究资料亟待整理出版。

这些观点,无疑是深中肯綮的。

此类文章,还有张进德《20世纪金元词研究述评》(3)、陈文新《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4)、沈伯俊《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5)、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⑹、人弋《世纪回眸:冯梦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⑺、朱伟明《20世纪的〈桃花扇〉研究》(8)、汪龙麟《纳兰词研究的世纪回顾》⑼等,这类文章的大量涌现,一方面反映了广大学者整理和反思的兴趣,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为今后的研究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平台,因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2023高考语文文学性文本常见五个考察点

2023高考语文文学性文本常见五个考察点

2023高考语文文学性文本常见五个考察点一、散文化小说特征1.故事情节淡化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缺少戏剧性冲突;选取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片段特写的形式呈现。

2.虚化人物散文化小说中少有对人物性格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缺少丰富化和个性化的鲜明特征。

而且一般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特定的环境情韵)散文化小说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主旨较含蓄,多是通过“气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二、摇摆式、对话式、突转式小说结构及作用摇摆式(一波三折式):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

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三、抑扬、伏笔、铺垫作用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铺垫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四、小说开头方式及作用悬念式开头开头提出疑问,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答)。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一)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一)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一)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承续着近几年的强劲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达1200篇左右,这种繁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元明清文学研究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潮。

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世纪回眸”之类的学术总结和反思之作较多。

这类作品既有总论,又有个论。

内容上既包括诗文研究,也有小说、戏曲的研究。

它们大多数不是纯粹的“回顾”,而是融入了论者较为深入的“思考”,有较强的理论特色。

比如邓绍基、史绍良合撰的《二十世纪明代文学研究之走向》⑴,指出“二十世纪的明代文学研究,是逐步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由世纪初的从传统研究到现代研究的开始转型,到二三十年代为研究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尔后的十多年因战争原因而暂时停滞;到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发展,接着十年动乱,无学术研究可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明代文学研究突飞猛进。

”又如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⑵,在梳理了上世纪元散曲研究状况后,认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尤其是“散曲研究从笼统的元曲研究中分化出来,成为与剧曲研究平行的独立学科,并得到长期发展,更是本世纪曲学研究的重要成绩。

”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他还展望了未来,指出今后的元散曲研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家个案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第二,作家生平考订应努力进行;第三,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应不断更新;第四,研究领域应尽量拓宽;第五,研究信息和成果应及时交流;第六,一些重要的散曲研究资料亟待整理出版。

这些观点,无疑是深中肯綮的。

此类文章,还有张进德《20世纪金元词研究述评》(3)、陈文新《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4)、沈伯俊《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5)、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⑹、人弋《世纪回眸:冯梦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⑺、朱伟明《20世纪的〈桃花扇〉研究》(8)、汪龙麟《纳兰词研究的世纪回顾》⑼等,这类文章的大量涌现,一方面反映了广大学者整理和反思的兴趣,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为今后的研究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平台,因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谢有顺文学批评的知识谱系与话语精神

谢有顺文学批评的知识谱系与话语精神

谢有顺文学批评的知识谱系与话语精神1990年代以来,谢有顺开始置身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先后出版了《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于坚谢有顺对话录》《此时的事物》《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文学的常道》《被忽视的精神》《从密室到旷野》等著作。

这些作品,既有对中国当代文学困境的条分缕析,也有对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探寻;既有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走向的判断,也有与具体作家作品的精神对话;既有对文学理想的张扬,也有对人生意念的传达。

在文学批评日益衰微的今天,它们同时能得到学界同仁、专业作家、普通读者的认可与喜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自然和它们有良好的话语风度、本身就是独立的美文有关,其中所透露的话语精神则更为重要,值得我们细细辩证,用心体悟。

本文拟就所能收集到的文字,“历史化”地重构他的文学批评的知识谱系,进而呈现其独特的话语精神。

一、“文学是人的存在学”:以存在论作为基本视域在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中,“存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文学是人的存在学”则是最核心的观念。

在他看来,存在是文学的精神边界,也是文学的永恒母题。

那些伟大的文学,一直在为人类的基本在场作出描述、解释和辨析,这是它根本的价值所在。

文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心灵隐秘的念想,也是人类了解自身存在境遇的路径。

真正的文学,永远是人的存在学,必须表现人类存在的真实境况。

离开了存在作为它的基本维度,文学也就离开了它的本性。

①“文学是人的存在学”这一观念的提出,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从文艺批评史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赓续,又是对它从哲学层面上进行更新的结果。

如果说以往的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在讨论“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大多是从反映论、认识论的哲学层面出发的话,那么“文学是人的存在学”主要是以存在论作为它的基本视域,由此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学路向。

“反映论”的人学路向,侧重在政治的、经济的和国族的视野中理解人之为人。

其缺陷在于:反映论的视角往往以阶级论为前提,从而把文学完全意识形态化;反映论的视角强调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强调文学的历史意义,而忽略文学超越时代与历史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诀》、《文章规范》、《文章正宗》等,就有了夹批、眉批和文前总评等不同方式。但是,
我们认为,小说评点的产生与诗文评点的关系并没有如此简单,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只是批评
对象的文体差异。对早期诗文评点的特征,钱钟书在《管锥编》一书中有点睛式的论述:
籍阐释传统之间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它的明显缺陷在于无视后期小说评点自身之嬗变。
万历三十八年(1610)和万历三十九年(1611),“容与堂”本、“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相
继问世。尽管学术界至今仍然不能确定何者为李贽原作,但不可置疑的是,它们在批评的内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姚合《春游》批语谓“诗家有大评断,有小结裹”;评点、批改侧
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苟将云(按:陆云)书中所论者,
过录于机(按:陆机)文各篇之眉和尾,称赏处示以朱围子,删削处示以墨勒帛,则俨然诗文
可以算作注释的一种类型。”(注:董洪利:《古籍的阐释》,1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赖力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更为明确地指出:“评点
是古代典籍评注形式在小说戏曲批评中的运用。”(注:赖力行:《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学》,230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美国学者陆大伟也提出,中国的传统小
可惜此书已经流落海外,难以得见。越二年,余氏又刊刻《水浒传评林》,从中可概见余氏
评点本的一般面貌。全文正文前有《题水浒传叙》,其眉栏又置《水浒辨》一文云:
《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编像者十余副,全像止一家,前像板字中差讹,其板蒙旧
的注释,带有了一定的评论成分,但仍然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评论相去甚远。又万历二十年
(1592),余象斗刊刻《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它首次标明“批评”字样,并与“全
像”并列。该书正文页面分三栏:上评、中图和下文。这是余氏刊刻小说的一个基本形态,
,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三国志注表》)裴松之开创了在传统的名物训释基础上融补遗、考辨和评论于一体的史学
注评方式。显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评点直接沿用了这种形式,尽管其文字已越出一般
、“补遗”、“断论”、“答辨”和“论断”,它们仍然是以史实考订、音义考辨为主。这
些早期的评点本似乎表明:小说评点渊源于古籍的“注释”。
有不少论者便持此说。如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认为:“从性质和内容看,小说评点完全
小说评点是盛行于明清时期的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作为一种文体,其生成绝非突兀而来
,而必有一个萌生、累积和衍化的路径。鉴于多数论者的论说差强人意,本文重新考索小说
评点的知识谱系,以期得出新的认识。
【原刊地名】桂林
【原刊期号】200103
【原刊页号】190~207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论曰》、《补注》和《断论》体现了评论的性质外,该书所批注的内容主要是“注释”。
但是,即便是所谓的“评论”,也基本上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史实分析和道德评判。
如《刘玄德襄阳赴会》节,玄德与刘表论胸次抱负,“史官有诗赞曰:曹公屈指从头数,天 下
若林”的意思。但观余氏“评林”并无标出其他评者,反有“书林文台余象斗评释”字样。
可见,这只不过是用来招徕读者的“虚招”而已。万历三十四年,余氏又刊刻《列国前编十
二朝传》,其标明形式有“释疑”、“地考”、“总释”、“评断”、“鉴断”、“附记”
出版社,1996。)和“科举取士、试场考评风气的间接影响 ”
(注: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4卷,728、725、726页,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6。)。这种“补充”面面俱到,貌似公允,实则仍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它无法应对以下追
涵上完成了转型:形式上的训诂章句、音诠释义以及内容上的史实疏证,转化为对小说作品 艺
原”,两者之别赫然可见,从中不易窥出其传承关系。于是,有关论者认为,小说评点还有
两个“来源”,即“唐宋以来‘说话’的影响”
(注: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4卷,728、725、726页,上海古籍
之精神,无不拈出,使人知此为稗官史笔,有关于世道,有益于文章,与向来坊刻,迥乎不
同。如按曲谱而中节,针铜人而中穴,笔头有舌有眼,使人可见可闻,斯评点所最可贵者。
小说评点侧重于“法”的“拈出”(金圣叹的评点尤为突出),而诗文评点“忽略造艺之本
已数种,悉皆为舛,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
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正文中标示的批注形式有《
释义》、《补遗》、《考证》、《论曰》、《音释》、《补注》、《断论》七种,其中,除
,惟三槐堂一副,省诗云词,不便观诵。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有不便览者芟之,有漏者
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去,恐观者言其有漏,皆记上层。
因此,“改”、“评”二位一体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又书名曰“评林”,有将评语“集之
小说评点与儒家经学传统
一般认为,小说评点“直接导源于唐宋以来的诗话及诗文评点著作”(注: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4卷,728、725、726页,上海古籍
性……”(《尼采·谱系学·历史学》)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小说评点的渊源问题进行新的 审察。
我们知道,小说评点萌兴于明代万历年间。就现存的资料而言,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的
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小说评点的最早读本,其封面有《识语》云:“是书也刻
说批评源于“评点之学”,是古代名为“传”、“注”、“解”、“疏”的学术研究方法之
运用于小说阅读的结果(注:参见陆大伟编《如何阅读中国小说》第1章《中国传统的小说批评》,普林斯顿,1990。)。把小说评点当作“注释”看待,的确把握住了早期小说评点与古
【复印期号】200203
【作 者】吴子凌
【作者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邮编:100875
【正 文】
出版社,1996。),其依据是小说评
点所采用的形式——圈点、眉批、夹注、回评和总评等——已见于唐宋诗话、诗文评,是它
们给予小说评点“直接的启发”。譬如,在最早的文章评点本里,如《古文关键》、《古文
英雄独使君,髀肉因生犹感旧,争教寰海不三分”,《论曰》:“此言玄德不忘患难,安得
不为君乎?”这种批注形式实际上是传统史注史评的直接延续。早在刘宋时期,裴松之为陈
寿《三国志》作注,裴氏“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若乃纰缪显然
全文显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2年:YH)
当前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2年
小说评点知识谱系考察
【原文出处】东方丛刊
评点之最古者矣。(注: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1215页,中华书局,1979。)
而小说评点则如袁无涯刻本《水浒传》卷首“发凡”所云:
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
问:小说评点作为一种话语,它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意味着什么?小说评点盛
行于明清之际这一特定的时空坐标与文化语境,其意义何在?福柯指出:“追求起源是这
样一种努力,它试图捕获事物的精确本质、事物最纯粹的可能性以及事物被精心保护的同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