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的出路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三农”问题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
“三农”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甚至是政治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农民问题:农民是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之后,与城市居民相比较的弱势群体。
经济上,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收入低、负担重;政治上,地位较低,表达渠道不畅、政治权利实现不充分;同时,劳动力素质不高、分散等。
农业问题: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基础产业,关乎国民生计。
主要包括制度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
农村问题:与城镇相比,农村在制度与技术上不完善,如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基础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社保较低等。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型社会向以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
主要包括城市的城市化与农村的城市化。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进而又提出新型城镇化。
河北师范大学的学者王琨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首先由一个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然后以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城镇化,建设以提升城市文化、升级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城镇或者城镇群。
”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是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镇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又成为“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
一是城镇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首先,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农业问题的解决。
随着城镇化不断加深(如表1),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据农村农业部统计,截止目前,有3亿农民涌向城镇,改变了传统农村人多地少的局面,有利于开展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与产业化。
现代农业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逐渐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城镇化有助于实现“三产”融合,使农村与城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起来。
如锡盟苏尼特牛羊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经过品牌宣传与包装,小旗县的牧业产品,获得北京、上海等地区餐饮行业的青睐,成为多个地区的供销来源,是城镇化进程中,牧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向城市,导致“空心化”的乡村和“城市病”两种状况的产生。
为了消弭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两个方面逐一阐述,旨在探究如何振兴乡村,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下面对三农问题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业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很高,农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依然滞后,无论是物质基础、科技含量还是市场机制,都需要加强和改进。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旱、涝、风、霜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收入低、贫困程度深等问题,而广大农民的收入状况与农民人口基数成反比例关系。
乡村家庭的收入不仅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消费,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
因而,平衡城乡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
4.农民职业化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逐年减少,农民的职业多样化缺失,农民的职业技能也需要提高。
建立一个有利于农民参与职业化的环境和政策非常必要。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实施一系列振兴乡村发展的战略。
下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接受市场的挑战,发展国家鼓励的新产业,提高农民自主创业意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培养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城市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推动当地资源开发上升,打造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优质生活环境。
“三农”问题解决路径选择
8 %以上 , 0 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比例 却仍然稳 定在 5 %左 右的 高水平 0 城市发展结构基本以工业为主。钱纳里的发展模型 就曾将城市化 与工 上) 为我国创造了一个工业化历 史发展 的反例 。从中 国工业 化、 认 城 业化直接联系 , 并将城市化 的指标直接规 定为城 市人 口占总人 口 的比 市化发展的趋势看 , 有学者预计未 来 1 1 年 , 0— 5 中国 城镇化 将保 持年 童 。大多数发达国家走的是 工业化 、 市化 的道路。英 国是最 早进 行 城 0 8~ 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中 国城镇化水平 每提高一个 百分点 , . 1 工业化 , 推行城市化的国 家。截止 20 07年 , 全世 界平均 的城市 化率 是 就相当于有一千万人口从 农村转移到 城镇 。据 此推 算 , 即使 工业 化和 5% , 0 发达国家是 7 % , 5 欠发达 国家是 4 % , 4 最不发达 国家是 2 % 。英 城市( ) 8 镇 化进展顺利 , 2 1 到 0 0年农村人 口仍有 7亿 , 2 2 0年仍有 5亿 0
“ 三农” 问题解决路径选择
经 济 论 坛
“ 农” 三 问题 解 决 路 径 选 择
田义 文 候 曦 7 20 ) 110 ( 北 农林 科 技 大 学人 文 学 院 陕 西杨 凌 西
【 摘 要】 本 文对世界各 国解决“ 三农” 问题的工业化、 市化、 国巴伐利亚试验( 城 德 建设好农 民的家因) 和工业化 、 市化与农村 建设并 城 举的路径进行 了介绍和评价。提 出了我 国“ 三农 ” 问题解决的路径是 坚定的走新型工业化 、 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并举之路 , 并凝炼 出探 索我 国
“ 农 ” 题 解 决路 径 的 几 点 重要 启 示 。 三 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
作 者简介 : 许复新 , 副 区长 , 高级农 艺师 , 主 要从 事农业 经 济管 理、 农 业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E - m a i l : s h z g 2 0 0 4 @1 6 3 . c o n r
1 9 9 6年正式提 出, 2 镕 基 总 理 写 信 提 出 “ 农 民 真 苦, 农村 真穷 , 农 业 真危 险 ” 引 发社 会 广 泛 关 注 , 2 0 0 1 年“ 三农 ” 问 题 的提 法 写 入 文 件 , 2 0 0 3年 中央
的人 口向城市集 中 的过 程 。也 就 是说 , 城 镇化 是 由 农 业人 口 占较大 比重 的传 统 农 业 社会 , 向非 农 业 人 口占多数 的现代 文 明社 会转 变 的历史 过程 。经 济学
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 国的高科 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 2 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 。
许多地县改为市后将大量周边农村划为是目前尚有许多制度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其中最市区同时大中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空间扩张也将大主要的是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这些被划归为市区的农村主要有住房劳动用工人事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制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实现城镇化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正是基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
“ 三农 ” 问题 是 中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重 大 问题 。2 0 0 2年 中 共 十 六 大 报 告 首 次 提 出要统 筹 城 乡关 系 , 实施 工业 反 哺农 业 、 城市 带动 乡 村 的战略 , 中共 十八 大 上 , 再 次 明确解 决 好农业 农 村
社会 发展 的大 问题 。
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三 , 农村 的不稳 定 影 响 了我 国经 济 的持 续健 康 发 展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 近 5亿 , 中进入 乡镇 企业 的 其 约 1亿 , 城 打 工 的 约 08亿 , 业 劳 动 力 约 32亿 , 进 . 农 . 农业富余劳动力大约在 1 - 亿 。这些富余劳动力 由 .2 5 于 各种 原 因不 能及 时顺 利 地 向其 他产 业 和城 市 转 移 。 导 致 农村 人 均 资 源 占有 量 少 , 部 分 劳 动 力处 于 “ 大 潜 在 失业 ” 态 , 状 这样 容 易 滋生 各种 治安 问题 , 响 了农 影 村 的稳 定 。再 加上 经 济上 农 民贫 穷 , 治上 不 能 与各 政 级 农村 干部 处 于政 治 民 主平 等 地位 。 农 村 不 稳定 因 使 素 进一 步增 加 , 不仅 制 约着 国 民经 济 的持 续 稳定 发 这 展, 而且 还有 可能 引发 种 种矛 盾 , 危及 社 会安定 团结 。
(e e l l2) n 1 G n r N a Na 0
解决 “ 农"问题 必须走中国特 色的城镇化 道路 三
欧定余 李显芬 ,
(. 大学 商 学院 , 湖南 湘潭 1湘潭
[ 摘
4 10 ; 2中共 长 春市 委党校 图书 馆 , 吉林 长 春 10 2 ) 115 . 30 2
二 、 镇化是 解 决“ 城 三农 ” 问题 的 根本 途径
城镇 化 是解 决 “ 农 ” 三 问题 的根 本 途 径 , 里所 说 这 的“ 城镇 化 ” 不 仅 仅 是 发 展 小 城 镇 , 是指 大 中小 城 , 而 市 和小城 镇 协调发 展 的城 镇化 道 路 。十 六大报 告 明确 提 出 , 决 “ 农 ” 题必 须统 筹 城 乡社 会 经 济发 展 , 解 三 问 走 中国特 色 的城镇 化 道路 。
“三化”协调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访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既可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先进 的物质装备, 也可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 他曾在一篇题为《 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 的
调研 报告 中指 出 , 三农 问题在农 业 、 农村 内部是 无法 根本 解决 的 , 必须靠 工业 化 、 城镇化 的发 展让农 民减 少才 能解决 , 就三农 论三农 是很 难论 出个 所 以然 的 , 河南 大力 发展 劳务 经济也是 要减少 农 民 ,增加 农 民 人均 耕地 。 少数农 民靠 种养 能致 富 , 多数农 民都这 但
发 展的矛 盾 , 改善农 村 民生与 分散低效 的 矛盾 , 现 实 富 民强省 和粮食 安全 的双赢 。
在王永苏看来 ,农业 的发展为工业和城镇提供 食物 、 原料 、 劳动力等基础供给 , 没有农业劳动生产
“ 城乡失衡 、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全国面临的 难题 , 河南更为典型、 更为集 中。一旦用 ‘ 三化 ’ 协调
济 区建设 的核心任务 。 走好这条路子 , 必须
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新型工 业化的主导作用和新型农业 现代化 的基础 作用 。 目前 , 制约河南“ 三化” 协调发展的突出 问题是城镇化水平低 ; 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根
区 , 显河南 特 色 , 彰 要在加 快 “ 化” 三 进程 的 同时更 加 注重“ 三化 ” 间 的协调 配合 。 之
探索“ 三化" 协调 发展道路 具有
典型意义
河南 省 九 次 党 代 会 明确 提 出 ,持 续 探 “ 索 不 以牺 牲 农 业 和粮 食 、生 态 和环 境 为 代 王永 苏指 出, “ 三化 ” 协调是 指 工业 化 、 城
镇化 、 业 现代 化 “ 化 ” 间相 互 促 进 、 农 三 之 共
(整理)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郑勇城镇化,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城市化。
在我国的实践中,两种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城镇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
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加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浪潮般的趋势席卷世界各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层面逐步摈弃了原来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逐步把发展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
城市化脚步骤然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人们对城市化喜欢还是厌恶?赞成还是反对?它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城市化对国家带来的有利方面,而逐步消除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几个概念1、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来,非农产业的兴起,发达商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化、集约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历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饶会林,东北财经大学)2、城市化的内涵。
广义的城市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
3、城市化指标,最常用的是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城市化程度。
二、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一)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1、1949——1957 年: 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国家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
2、1958——1960 年: 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
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城市化速度人为过快推进。
3、1961——1965年: 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
作为对前一时期过度城市化的纠正, 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非正常的逆城市化过程。
4、1978—— 20世90年代 :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是标准的城镇化模式。
由于害怕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国家这期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而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探究
【 作者简介】 宋 妍 ( 8一 ,女 ,河南临颍人 ,济源职业技 术学院国际教 育学院助教 ,从事经济管理研 究。 1 3) 9
・
1 ・ 3
我 国农村人 口众多 ,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又低 ,导致农民人均收人水平低 ,受教育程度低 ,而这些反过 来又造成农业技术水平低 ,生产率低 ,这样就陷入 了一种恶性循环 。工 、农业是 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 ,如
担 ,但并 不 意味 着农 民负 担 重 的问题 就彻 底解 决 了 。
农业税减免后 ,地方政府还面临着一些难 以解决的问题 :县乡财政减少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差距变大 ; 农 民收入增加存在不确定 因素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面临冲击 。减免农业税极大地减轻 了农 民负担 ,但在乡 镇财政无法充分满足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除此以外 ,国家 财政支 出历来 向城市倾斜 ,而忽视 了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的提供 ,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 , 致使本来应该 由国家财政负担的教育 、卫生 、基础设施建设等 费用 由农 民承担 。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 , 如果 国家不调整财政支出政策 , 不把该 由国家财政负担的项 目承担起来 ,农 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
题 的有效措施 。 “ 三农 ”问题不仅仅是农 民 、农 业 、农村的问题 ,它 的解决涉及整个社会 经济结构的
调整 。从长远来看 ,解决 “ 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原有 的城 乡分割 的二元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 , 走城市化道路 。
【 关键词】“ 三农 ”问题 ; 城镇化建设 ; 乡二元结构 城
一
、
当前 “ 三农 ”存 在 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
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
“三农”问题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三农”问题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战略思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已日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在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三农”问题的挑战,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简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问题:一是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包括农村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众多等;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如交通不便、医疗水平低等。
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发展乡村旅游等多方面的努力。
新型城市化建设则是指将城市化发展向现代化和可持续性的转型,通过推进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重点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等,推动城市和农村间协调发展。
如何将“三农”问题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相结合,成为当前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协调举措,促进城乡发展的平衡和协调。
其次,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乡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能力,增加农村人才流入城市的数量。
再次,要强化农村环保意识,加强农业品种的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和绿色环保的发展。
总之,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打造便民、舒适、绿色的城乡共生社区,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和谐共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精品】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对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的三个思考导读:通过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考察,只要是人口超过一亿的,就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如果中国也用大型贫民窟来实现城市化,那只不过是一种“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农村分散的贫困人口变成相对集中的贫民窟人口—-结果往往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思考一:股份合作制——农村产权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差别何在2002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被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我们得以据此就城乡改革异同进行分析。
早期的农村改革是多数人受益的改革.而在叙述早期的改革经验时,人们总要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至今没有说清楚的故事开头。
实际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有部分地区在1978~1982年执行过4年;是在当时财政危机压力下“甩包袱”的结果。
此后则是在1982~1984年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成“大包干(包干到户)”,结果是对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以“土地均分制+定额租”的生产关系来达成社会长期稳态特征的复归。
本文之所以坚持把中国农村经济基础的复杂现象归纳为“三农”问题,是由于多年以来就认为“大包干”所造成的农村经济基础,不外乎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村社制”,这种改革所形成的、后来在如此强烈的剥夺下仍然创造了稳定中国达30年之久奇迹的财产和分配关系的实质,则主要是这种历史上就利于稳定的“均分制加定额租”。
①“大包干”在产权制度变迁上的积极意义,在于把过去以人民公社的名义、但实际是国家资本控制农村土地占有收益的这种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最为基础的财产制度,短期内变成了近两亿农户依据社区内部的“成员权”平均占有本村的土地和资产.②其实,这恰恰是做到了每个单位内部都“起点公平”。
③如同早年的土改一样,是使当时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都得到好处的一种财产关系重构。
农村改革的问题在于,政府让农民家庭在承包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制度变迁收益”,实际上把农村的公共开支,连同教育医疗和福利保障一并压在土地上了.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的约束下,基层急于“离土离乡”的财政供养人口就必然要求城里人的待遇,于是造成政府让渡给“三农"的高成本的农村上层建筑开支不断增加,成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一个根源。
新环境下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
新环境下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
陈敏
( 中共淮安 市委党校 江苏 淮安 2 2 3 0 0 1 )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新环境下 中田三农问题 的表现特 点。介绍 了解决三农 问题要求明确的一些从识 .知道合理发展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应谊从 3 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方面大力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和解决农业发展的 困难 ;一方面想 办法减少农业人 口。另一方面是农村就地城镇化 ”
关键词 :三农 问题;城镇化 ;发展
1新环境下三农问题的特点
农村环境优美 , 但开发不够合理。由于 地理环境的影 响,农村远离城镇 。 虽然农村 生态环境 良 好 ,植被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山 好水好 ,空气清新 , 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 了重要 的条件 。发展与保护是发展旅游业 的 基本要求 , 发展和保护并进 。如果只追求开 发 ,会严重破坏生态植 被,一些旅游开发项 目 相 同,竞争激烈 , 没有地 区特色 。容易导 致旅游产业人不敷出,最终得不偿失 。 农业逐渐有 自己的特色 , 但是附加值不 是很高 。当地政 府倡 导 “ 一村一晶 ” 。 目的 是为 了提升本地 区的特色产业 , 但应该 和与 实 际需要结合起来 。 要开发有需求的农业产 业, 不要使农村 的经济遭受较大的损 失和 自 然资源的浪费。发展特色产业时 .应该 努力 寻求生产和加工 、贮藏等运作模式 。主要提 高粗产品的附加值 , 应该 以粗产品销售 逐渐 向深加工产业靠拢 ,加倍提升经济效益 。 乡村规划停 滞不前 , 基础设施没有得到 更新 。对乡村 田间、 道路和 民宅基地的规划
农民收入 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 标。 重 点难 点在农村 。 关键在农民增收。增加农 民 收入 。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 利于解决农业生前看 ,农民负担最 重的是教育和医疗 因此 。 减轻农 民负担,一是要继续执行 现 已出 台的免农业税 、义务 教育 阶段学 杂 费 、中职教育学费和生活费补助以及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二是要 出台对贫困家庭 学生减免高职和普 通大学学费的政策 , 给予 适 当的生活补助。三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 的保障标准 , 提高保 障水平 , 避免 出现 “ 因 病返贫”的现象。 2 。 7以农村为立足点 , 分析我 国国情 , 找 出农业发展的突破 口 我 国是一个农业大 国, 全国人 口以农村 人 口为主导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会受 到从 多农业人 口数的影 响。以发达国家 的发 展经验和状况为例 , 在完成 了工业化的国家 当中, 国家人 口中 , 农业人 口占的比 例很小 。 在我 国,农业人 口占了大多数 ,因此 , 要完 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目 标, 关键是要解决农 业发展 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 , 各个地方 的 地理条件相差很大。虽然国土面积世界排名 第三 ,但存在的问题是 山地多 , 平原少 , 可 利用 的土地 比较少 , 而且 自然灾 害平凡。这 些都严重影 响了我 国 农业 的生产发展 。 我国 直是 以农业为基础性地位。精耕细作 的传 统 在南 方丘陵 地区还是 主要 的农业 生产方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成习文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1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三农”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打破,农业农村农民尚未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应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我国人多地少,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社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
在近年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粮、棉、油、糖、肉、奶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在逐步增加。
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按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计算,目前进口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已相当于我国在境外利用了6 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加强与农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合作都有利。
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必须有度,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困境与协调路径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困境与协调路径1. 引言1.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改善城镇人口生活条件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城市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等手段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并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化水平、推动农村振兴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对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大大超过农村居民,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城市化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和农业发展动力矛盾,将对粮食生产和安全造成挑战。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城市化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粮食需求的变化、如何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和政策以确保粮食供应,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优化,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和城镇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必需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粮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是一项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保障粮食的数量充裕,更重要的是要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
粮食安全存在多方面的挑战,包括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粮食加工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粮食安全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安全。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只有确保粮食安全,才能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营养类和方便 类食 品的需求 迅速增 长 。面对 这种消 劳动力能依靠非农产业脱贫致富 ; 另一方面 , 把置换 出
费结 构的变化 , 我 国农业 生产结构相对滞后 , 种植业 来的土地 资源适度集 中在农民手 中 , 实现农业 的规模
比重仍 明显偏 高 , 种植业 中还是 以粮 、 棉、 油 占主导地 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 提高人均产出量 , 保证农 民即使在 位; 此外 , 目前在农 产品保持 国家较高价格 收购的情 农产品价格下跌情况 下也能增收 。
从全 国范 围看 , 这种 小康的生活水平还很 不平 均 。 因 本出路 就是提高我 国的新 型城镇化水平 。
一
、
“ 三农” 问题传统解决手段 的效果 日渐式微
市化对农 民收入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转移农村劳动 力和人 口实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 对输 劳动生产率 , 进而提高 了农业生产效益 ; 另一方面 , 城
豳
2 0 1 3 年第 9期
经济众说
职业者 。已经进城 的农 民只能成 为 “ 准市 民” , 他们还 民化 。现 阶段 , 大力 发展小城镇具备很 多有利条件 , 面临着极大 的职业 、 收入 、 保 障风险 , 难 以真正在城市 小 城镇 的发展基本 是依靠 中小企业 和农 民 自行投资
中安居乐业 。已经转移的农 民依然把农村视为 自己的 实现 的, 政 府只要予 以适 当的支持 , 即可收到事半功
家, 保 留在农村 中占有 的资源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倍 的效果 , 而这一点 已经被我 国东部发达地 区的实践 的理性选择 。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农业 E t 益成为 ‘ 业 余 证 明 了。我 国因为人 口众 多 , 城市化 的压力 非常大 , 产 ’ 和‘ 副 ’ , 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 。 因此 , 据 预测 即使 到了 2 1 世纪 中叶 , 我 国城 市化 的水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型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的出路
【摘要】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而“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解决"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以农民为本,提高农民的幸福度,增强农民的发展率。
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是减少农民,将具备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市民,而其根本出路是大力推动城镇化。
最近,中共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对当地城镇化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制定规划、部署行动。
可以肯定一轮新型城镇化的高潮必将兴起。
【关键字】根本出路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农民非农产业农村三农问题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与“三农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
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二>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
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
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综合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的,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
到“城”的转变。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将扩大内需由工作方针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凸显扩大内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需要扩大内需。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城镇化进程将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带动一
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全方位需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建设就是经济建设,城市投入就是产业投入。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缺少工业化,城镇化就没有发展动力;缺少城镇化,工业化就失去发展载体。
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特别是发展小城镇的农村社区加速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能够为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载体和支撑,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工业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提升。
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加快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需
要服务业跟进,这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活力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一般意义上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提高、投资增加、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当前,我省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要实现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加快
实现富民强市步伐,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同时,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
的新型城镇化主要参与者是农民,最大受益者也是农民,这为农业大市解决农民
这个最大群体的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大而不强,“三农”问题是制约“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的最现实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驻马店赶超发展、加快崛起,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能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难题;只有拓宽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才能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要节点,这既能够促进农村扩大投资、增加消费,又能够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
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
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
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二>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
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view/3349463.htm
2. /view/18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