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角色游戏PPT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角色游戏PPT课件
外部条件:“再现成人生活劳动” 内部条件:心理发展水平提高 角色意识与角色认知
13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二)角色游戏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从认知发展来看,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象征性阶段 主要表现水平:
模仿成人的个别行为,游戏材料是形象的玩具, 游戏内容则以摆弄物品为主。 第二阶段:主题、情节阶段 主要表现水平: 重视游戏的情节,出现了游戏的真正主题,情 节之间的连贯性、有序性增多。
18五角色游戏的功能1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2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9六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常见的问题1幼儿园小班没有专门的角色游戏区2角色游戏区不开放3没有专门的游戏时间4游戏主题单一5角色游戏区投放材料种类相对匮乏6教师的干预以直接干预为主7游戏评价以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为主李建群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201320七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3评价游戏丰富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40
小结
• 角色游戏的含义 • 角色游戏的特点 • 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 角色游戏的构成要素 • 角色游戏的功能 • 角色游戏中常见的问题 • 角色游戏的指导(小、中、大)
41
思考
• 幼儿园里精心布置的“邮局”里面空无 一人,孩子们似乎不喜欢这个角色游戏, 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 果你是老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14
从社会化发展来看,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个人独自游戏阶段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游戏 第三阶段:组合游戏
发展趋势: • 模仿成人个别事物——反映成人社会复杂的社
会生活的方向发展; • 从幼儿个人游戏——合作游戏、组合游戏的方
向发展。
15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要素
(一)主题 主题来源:儿童的生活经验 (二)角色扮演 1. 角色扮演的手段: 角色行动、角色语言、角色表情 2. 角色扮演中的角色类型: 单一角色、同一角色、互补角色、支配性角色 3. 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 模仿、角色意识、角色认知 (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添加标题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性别角色发展不仅关注儿童的性别特征也关注儿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如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家 庭、学校、媒体等 对儿童性别角色观 念的影响。
生物因素:基因、 荷尔蒙等对儿童性 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认知因素:儿童 自身对性别角色 的认知和认同。
家庭干预: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和角色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 印象。
学校教育:教师应对学生灌输平等的性别观念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消除性别歧视和 偏见。
社会环境:媒体应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印象宣传多样化的性别角色形象提高社会对性别角色 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咨询:对于性别角色发展异常的学生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性 别认同和角色偏好。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可能影响儿 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过度强调性别特征可 能导致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支持 可能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自己的个性。
强调性别平等和 尊重差异的重要 性帮助孩子们理 解性别不应该成 为评价他们能力 和价值的标准。
06.
男孩表现出女孩的特征女孩表现出男孩的特征 对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强烈反感 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不认同或不确定 过度强调性别特征或行为如过分强调男性力量或女性柔弱
家庭因素:父母角色定位、教育方式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媒体宣传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生理特点、心理需求等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教育和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有效措施

7.5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学习材料

7.5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学习材料

学前阶段所接受的性别教育对人一生的性别特征都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扩展到一个人的身份、性角色行为、性反应和性别差异等方面。

在学前期不正确的性别教育甚至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性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根源。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和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信念。

人们通常认为男性具有积极、爱冒险、有支配性、独立等特征;认为女性具有体贴、情绪化、温柔、善解人意等特征。

(图7-10)性别刻板印象包括性别刻板知识和性别刻板灵活性。

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刻板印象 (二)性别角色张春兴(1995)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

性别角色与性别有关,但并不是性别之间所有的行为差异都是性别角色的一部分,由生物性差异造成的行为差异不属于性别角色的内容,只有社会期望所决定的性别行为才是性别角色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习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

对性别角色真正理解并在行为和性格中体现出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社会中,男性角色和男性品质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个像男性一样独立坚强的女性会受到社会的赞赏。

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由于教育、生产劳动、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男女性别角色的分化正在减弱,性别角色并不是男女关系中唯一的定型基础了。

(三)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是指一个人接受并认可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性别角色,并将与其相对应的态度行为内化为自己性别角色观和信念的过程。

性别认同对个体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性别认同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是吻合的,儿童就比较容易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但是如果性别认同发生障碍,可能不能平静地适应社会生活,甚至会形成“异性癖”。

(视频:男孩女孩的性别认同)儿童把发型、服饰等作为区别性别的根据,当发型或者服饰等改变之后,他们可能会认为性别也随之改变,这就是关于性别的不守恒。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PPT)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PPT)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 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形成的符合自 身性别特征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意义
01
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 助于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和特点,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02
研究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助于揭示 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性别平 等提供理论支持。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从早期 的性别认同和角色模仿,到逐渐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 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
总结词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 重要性。
详细描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人(特 别是父母和同龄人)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模 仿和学习过程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干预
01
02
03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自身应树立平等的性 别观念,通过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分工
家庭成员之间应合理分工, 避免过度强调性别角色, 让孩子们在家庭中感受到 平等和尊重。
关注孩子兴趣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 天赋,不因性别而限制他 们的学习和探索,支持孩 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 ppt)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干预措施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定义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儿童在 3-6岁期间,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 形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知,并表现 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行为的过程。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Page
•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 育思路—双性化教育。
• “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 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Page
• 1、从儿童早期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过 分强调性别差异
• 2、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 3、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 4、顺其自然,避免走向极端
Page 7
•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初步产生性别行为 –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性发展
Page 8
•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幼儿期,儿童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 别角色(3~4岁)
•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 色(5~7岁)
Page 6
•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 为的社会期望。
•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 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 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
• (二)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及社会舆论
–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 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Page
•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 (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 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 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 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 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 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 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 些“双性化”的男女孩。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pptx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pptx
❖ 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 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 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外 部刺激与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通过主 体的心理机能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而 达到平衡,从而得到不断发展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0—2岁) 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 ;开
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 向行为转移;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2
1—3
自主对羞怯怀 疑
3 3—6 主动对内疚
4
6— 12
勤奋对自卑
5
1220
统一性对角色 混乱
发展顺利者心理 发展障碍者心
特征
理特征
对人信任,有安 面对新环境会 全感。获得希望 焦虑不安
能按社会要求表 現目的性行为。 获得意志
缺乏信任,行 动畏首畏尾
主动好奇行动有 方向,开始有責 任感。获得勇气
畏惧退縮,缺 少自我价值感

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性别角色错位

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性别角色错位
八、性别角色错位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正常性别的发展 2岁,开始确定自己的性别 3岁,开始确定他人的性别 5-7岁,理解性别的连贯持久性
儿童期性别身份识别障碍,强烈的异性认同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1)父母错位的期望或教养方式 (2)过度保护孩子(男孩) (3)缺乏同性榜样 (4)不良的家庭氛围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1.培养儿童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意识到自 身性别的特点与价值 2.改善环境或教育——正确的性别教养观 3.心理疏导——同性别化的同伴、玩具、游戏、 活动 4.强化良好的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能够自由探 索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不是被社会期望所束缚。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观念
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男性和女性的 差异和分工。
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前儿童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 性别角色行为。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 要性,以及对其未来社会适应和
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的因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提供指导。
通过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 研究,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成
长。
性别角色定义及重要性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教育资源不均
针对不同性别的教育资源 分配不均,可能加剧性别 角色发展的不平衡。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平等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影响学前儿童 性别角色的发展。
教育政策的改进
教育政策将更加注重性别平等,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均衡的教育 资源。
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教育方式将逐渐摒弃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鼓励儿童自由发展 个性和兴趣。
性别刻板印象形成
玩具和游戏的性别化
儿童往往根据性别来选择玩具和游戏 ,如女孩喜欢玩娃娃、过家家,男孩 喜欢玩汽车、枪等。
性别角色期待
社会对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行为期待 ,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女孩温柔 、体贴。这些期待会影响儿童对性别 角色的认知。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环境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第一阶段(5~8个月),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 趣,但对自己的镜像或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 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
第二阶段(9~12个月),初步的主体自我,认识身 体各部。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 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 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12~24个月),主体自我发展,认识自己 的整体形象。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 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 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
(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第一水平: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 第二水平:出现最初的独立; 第三水平:支配自己的动作。
(3)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愿意”和“应该”的区别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发展 第一、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和多方面进 行评价。 第二、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第三、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第四阶段(24~36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意 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 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特征有 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36个月以后),客体自我形成,名字 与身体联系。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 代词“我”、“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 我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时的儿童已经能意识到自己 的独特特征,能从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言语表达自 己。
(1)性别认同的发展 即对自身性别的自我界定。(2.5岁以上) (2)性别稳定性的发展 对性别不随年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3岁以
上) (3)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对性别不随人的外表变化而变化(4岁以上)
2、性别角色
(1)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

《学前心理学》(韩洁)494-9课件 PPT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韩洁)494-9课件 PPT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韩洁)494-9课件 PPT完整版课程概述《学前心理学》是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

本课程的课件PPT完整版涵盖了该课程的所有内容,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复习和总结。

课程内容•第一讲:学前心理学概述•第二讲: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讲: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第四讲: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第五讲: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第六讲:学前儿童的语言与沟通发展•第七讲:学前儿童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第八讲:学前儿童的学习与记忆发展•第九讲: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第十讲:学前儿童的艺术与创造发展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 掌握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认知、语言与沟通、性别认同、学习与记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 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学前教育工作 - 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关怀和关爱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

教师会根据每个章节的特点和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评价本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 个人作业:学生按时完成个人作业和阅读任务 - 小组项目:学生参与小组项目并完成相关任务 -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学习资源本课程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PPT完整版、教材、参考书籍和电子资源等。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PPT完整版进行课程内容的复习和总结,教材和参考书籍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宽知识面。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相关学习和研究。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性 别 标
性 别 固
性 别 一




➢1.玩具偏好的差异 ➢2.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 ➢3.抚育性的差异
(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方面
出生时女孩子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 子快些。走路、长牙、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子都先 于男孩子。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 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 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则
要求女孩承担表达性 角色;男孩承担工具 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E.P.托兰斯:
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 创造力需要
• 敏感——女性特质。 • 自主性和独立性——男性特质 智商高的,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一般是女 性式的男孩或男性式的女孩 因此,教师和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应按 照不同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培养女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 造性,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使儿童 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 高大、风度翩翩、强壮、豪放 、侠肝义胆、独立、自主、勇 敢、冒险、进取和重事业
不同。
大众传媒
角色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9
•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
• (二)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及社会舆论
–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 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Page
•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 (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 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 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 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 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 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 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 些“双性化”的男女孩。
Page 7
•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初步产生性别行为 –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性发展
Page 8
•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幼儿期,儿童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 别角色(3~4岁)
•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 色(5~7岁)
Page 6
•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 为的社会期望。
•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 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 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 为。
• 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 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 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 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Pa,ge更能11
•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
心理特征。 • 例:男幼师、男护士、女性国家元首、女老板
Page 4
•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例:男养家女做饭;男要勇敢,女要细心;男生翘 腿,女生要坐姿端庄
•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 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 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Page 5
• 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 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 岁)
Page
•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 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Page
• 1、从儿童早期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过 分强调性别差异
• 2、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 3、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 4、顺其自然,避免走向极端
哥哥?姐姐?
Page 1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 性别行为的基本内涵
探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 性别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及其影响因素
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性别 教育
Page 3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 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 色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 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 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品质
Page
• 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定义 • 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 双性化教育
P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