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
-------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找出路
摘要:巴金的小说创作继接受了外来西方的创作方式,文学理论又继承了中国传统话本小说的技巧结构。

但在文章作品的思想心理方面,巴金一方面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礼教;但另一方面他又没能在他的作品中给出一条合理的出路,一个合理的办法。

这其实是巴金内心的矛盾,他希望可以彻底摧毁旧的制度,但另外他又没能找到一个新的更好的制度来代替。

主要是因为他信奉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破灭后,他内心充满了绝望。

他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中不断摸索前进的。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反抗批判宣泄真诚
巴金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里,但他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深,是母亲最早交给他爱和同情,并教导他要对人真诚,这对后来巴金性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巴金身上我们也看不到一般官宦子弟的那种公子气,相反的,巴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尊重体恤下层劳动人民,并且,他的关爱并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跟他们走的很近。

巴金甚至说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先生(母亲是他第一个先生)就是位轿夫。

正是那些生活在他周围身份地位卑微的人,教给了巴金真实的社会情形,让他很早就了解到在家庭之外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另外,在巴金成长过程中的知识构成上,虽然他从小就受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熏陶,但他也早在16岁时就读到了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和《夜未央》,这两本书对他影响极大。

另外,在接触西方思想的过程中,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影响是最为重大深远,几乎是终其一生的。

巴金后来回忆说:“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灭。

在《夜未央》里,我看见了在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自由谋幸福的斗争之大悲剧,我第一次找到了我的梦景中的英雄,我找到了我的终身事业,而这事业又是与我在仆人轿夫身上发现的原始的正义的信仰相结合的。

”1而巴金接受无政府主义则是从一种理想的角度来接受的,巴金将之作为一种反专制,对残酷的现实进行批判,以及巴金从中能获得一种正义感,巴金就是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来接受的。

然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破灭后,巴金的理想与人生梦想也随之破灭,他便通过写作来宣泄他的不满与失落。

处女作《灭亡》的发表,使他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灭亡》是巴金在巴黎留学时的作品,毛一波曾这样评价过这部作品:“作者似乎受了俄国虚无主张的影响。

他是同时综合的接受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阿志巴绥夫式的虚无主义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

”2然而作者本人似乎并不怎么同意这个说法:“杜大心底思想近于安那其,但严格说来他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底思想近于虚无主义,但他不是个虚无主义者;因为他不是唯物论者,不是实在论者,他底思想近于个人主义,但他不是个人主义者。

”3杜大心是巴金无政府主义理想破灭之后所写出的一位殉道者,从杜大心奉行的人生哲学“为爱而憎,为憎而不忍看见一切不平,所以去反抗一切强权”中可以看见巴金反叛旧制度的强硬而决绝的姿态,但是,残酷的现实将杜大心一天一天逼到死亡的绝路上,巴金也无法阻止“我只有为他底死而哭”这是巴金自己理想破灭之后,真实直白的抒发自己的苦闷心境,宣泄自己的无助,有一种深沉的无法排遣的找不到出路的绝望感。

像杜大心以及后来小说中的觉慧,汪文宣这类主人公是巴金用自己手中的笔将他们一个一个排遣到永恒中去寻找巴金的理想与追求,当然,他们中大多数都成了殉道者,都没有找到出路。

如果说巴金《灭亡》的创作灵感,动机,内容等是受外国作家作品的启迪的话,那么1《信仰与活动》巴金原载《水星》月刊第2卷第2期1935年5月10日
2《灭亡》毛一波原载《真善美》第4卷第5号“书报映像栏”1929年9月16日
3《灭亡作者底自白》巴金原载《开明》第22期1930年4月1日
他之后创作的家族小说系列则明显具有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巴金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其小说中的精髓,他的小说很有传统小说的结构特点,表现为相对完整,首尾呼应有头有尾,带有浓郁的民族韵味。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描写家庭生活的非常少,直到《红楼梦》的出现才标志着以描写家庭生活故事为叙事中心的一种写作传统的诞生。

巴金正是继承了这一以家庭为表现中心的写作传统。

他之所以反复表现关于家庭的作品,是因为在他心里有很难消除的家族情节:在中国古代社会,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个人的生存空间,而且还是有着社会政治属性的社会细胞。

《孟子•离娄上》中说道:“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巴金创作小说的时候是社会历史急剧变化的年代,是传统的家庭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并遭到现代家庭模式冲击的年代,各种矛盾都十分尖锐明朗。

因而巴金的小说一度被批评为:“令人失望,作品中充斥了绝望忧郁的气氛,一片无边的黑暗,令人恐怖和窒息,结尾总是令人悲观的死亡。

”4评论家们在下此定义的时候忽视了巴金的成长轨迹。

就拿《家》中的觉新来说,虽然他是封建家族和旧礼教毒害下的悲剧典型,但其实巴金身上也有觉新的影子,作为旧式家族的守墓人,他和觉新一样无法割断与传统的血脉相连,无法迈出关键的彻底走上反叛一切传统遗留的那一步。

就像批评家所言:“作者写出了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都是对的。

但作者并没有指出真正的反抗道路来。

”5巴金以前在文坛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作家,也就是说他是体制外的人,他不属于任何机构组织单位,他的经济来源全部是依靠稿费,加之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很少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事迹和光辉形象。

这就导致以往众多评论者就认为巴金“一直没有能够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不够彻底”6但巴金的小说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真实。

这个真实并非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是作者投入的感情是最真实的。

比如说《家》这部小说,作者曾在1953年新版后记中说:“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

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7特别是巴金还正在创作《家》的时候,他大哥因破产而自杀身亡的消息对他震动极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与传统家族制度怀有更强烈的批评和反抗“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却是制度。

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的走上崩溃的路,逼近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8他塑造出了觉慧这样一位在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

说他大胆,是他最后敢于反抗走出家门;说他幼稚,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和革命抗争精神还不完善。

觉慧并没有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巴金一方面否定旧社会制度,旧传统道德,但另一方面他又没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出路,这样一种创造中的矛盾心理一直贯穿于他的创作之中。

到了《寒夜》里面,作者写作的时间和背景都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民族赢得了胜利,这应该是举国欢腾万民同乐的时候,但巴金却写出了重庆“国统区”统治下的知识分子过着悲惨的艰苦的生活。

“生活压迫下较多的人踏上了汪文宣的故道,胜利并没有解救他们,这产生汪文宣的时代并没有随汪文宣的死亡而死亡,这时代的继续,只是人生的厄运,人性恢复的那天,世界上才有真正的欢笑。

”9
4《论巴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北师大中文系巴金创作研究小组录自《巴金创作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月
5《论巴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北师大中文系巴金创作研究小组录自《巴金创作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月
6《论巴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北师大中文系巴金创作研究小组录自《巴金创作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月
7《家---1935年新版后记》巴金原载《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35年6月版
8《家---1935年新版后记》巴金原载《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35年6月版
9《寒夜》康永年原载《文艺工作》第1号“文艺批评栏”1948年5月20日
巴金就是一直在找寻一种制度,一种精神是人性恢复,让社会重新充满真正的欢笑,然而事实却是金钱与权力控制下的社会加上战争的侵袭给下层人民带去的是深重的苦难。

巴金在走上文坛的时候就希望找到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制度借着社会大变革时期重铸国民灵魂,建构一种完美的健全的人格。

因而他在作品中批判旧社会制度下的畸形人格,同时又有对独立健全人格的探求。

所以他的文章作品很少触及到无产阶级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

他更关注中华民族思想性格的重铸,他希望在打破旧传统之后能塑造一个全新的自由民主的制度。

但现实却一次次击碎他的希望,所以在《灭亡》及家族小说中,他一直都在现实与传统的矛盾处境中两难的探索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