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必修3

合集下载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必修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

必修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

必修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
在必修三的古诗词文言文复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诗词的背诵,更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对必修三古诗词文言文的复习要点:
1. 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色彩和意境,通过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可以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2. 掌握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古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这是其音乐美的重要体现。

复习时,要注意诗词的平仄搭配和韵脚的规律,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其韵律之美。

3. 学习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式和词汇上有很大差异,复习时要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常用词汇,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 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在复习时,要注意分析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5. 了解诗词的文化背景。

每首诗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词内容。

6. 练习诗词的鉴赏和写作。

除了背诵和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鉴赏和创作诗词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对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并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诗词。

7. 定期复习和测试。

古诗词文言文的复习需要长期坚持,定期复习和进行小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复习必修三的古诗词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必修 3 的文言文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可表示“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里的“安”是“安稳”;“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是“怎么”。

3、被“被”有“覆盖”“遭受”“表被动”等含义。

“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是“披散”;“忠而被谤”中的“被”就是“遭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里的“被”则表被动。

4、倍“倍”常见的意思有“加倍”“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是“背叛”。

5、本“本”可指“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本”。

二、文言虚词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

2、何“何”常作疑问代词,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等意思。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是“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是“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何”是“怎么”。

3、乎“乎”可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揣测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疑问;“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表感叹;“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

4、乃“乃”有“于是”“才”“竟然”“是”等意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乃”是“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是“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竟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是“是”。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必修1--5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文言句子整理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琵琶行重点是二三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两句的翻译诗词除了柳永的不要背其他都是重要的特别是杜甫的2.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归纳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在学习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文的时候应该将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有助于我们进行文言文更深一步的学习。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2、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3、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4、省略句(1) 省略主语(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百越之君)委命下吏(2) 省略宾语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3) 省略介词聚之(于)咸阳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今:没有)(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今:道路,道德)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4)“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5)“从”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6)“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古典、正式、简洁正式: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较为庄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文字间带有一种隆重的气氛。

简洁:文言文倾向于用简洁的表达方式,往往只用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意思。

2.文言文的基本句型结构:主谓宾结构为主,以及主谓补、呼应句、倒装句、把字句等。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型是主谓宾结构,主语放在句首,谓语动词放在句中,宾语放在句末。

主谓补结构:文言文中常常用主谓补结构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常见的结构有主谓宾结构+补语、主谓双宾结构等。

呼应句:文言文中的呼应句是指前后两个或多个句子之间的意思相呼应,如正反加以呼应、先后加以呼应等。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结构来强调句子的一些成分,在倒装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换。

把字句:文言文中的把字句是指使用“把”字来引出后面的宾语,表示把事交给别人或者承担一些责任。

3.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喻: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通过比较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以产生其中一种效果,比如夸张形容容貌的好坏、美丑。

象征:用一些事物代表另外一个事物,通过象征来传达其中一种含义。

排比:将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并列起来,增强修辞的效果。

对偶:通过两个意义相对立的内容来强调其中一种表达方式,达到修辞的效果。

反问:通过质问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讽刺:通过讽刺来揭示其中一种问题或者现象的不足之处。

4.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将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借代:用一些词语来替代另外一个词语,以增强修辞的效果。

叠词:通过多次重复同一个词语,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拟声:通过文字模拟出一种声音的效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假借:通过将一个词语的意义转换为另外一个词语的意义,以形成一种修辞效果。

衬托:通过将一个事物放在另一个相对突出的事物之前,以起到突出和衬托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选读》是高一语文必修的一本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言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修辞能力。

人教必修3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人教必修3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黄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 .
逃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行走。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3)数罟 不入洿池 :细密的网;池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饿死的人 (4)涂有饿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年成 (5)非我也,岁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校 (6)谨庠序 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7)申之以孝悌 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过秦论》 (9)合从 缔交 . (10)而倔 起阡陌之中 . (11)赢粮而景 从 . 《师说》 (12)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 (13)或师焉,或不 焉 .
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 纵 ,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
斑 ,头发花 通____ _______________
道路 通____ 途 ,_______________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劝学》 (5) 以为轮 (6)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 . (7)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 (8)君子生 非异也 .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了解文言文常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以”、“为”、“者”等词的用法,以及“夫”、“然”、“故”等语气助词的用法。

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了解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夹叙夹议、排
比等,还需要掌握如何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 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了解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如用典、用比、用双关等,以及文言文中的典故、史料引用等。

4.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的文本结构和逻辑关系,
以及掌握如何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文法和词汇,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
练习来巩固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要注重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联想,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文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通假字在文言文阅读中,通假字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之意。

通假字的识别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意,从而准确判断出其本字。

二、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变化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像《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如今泛指河流。

《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多指黄金。

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要注意积累,通过对比古今意义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多样。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劝学》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此外,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等多种活用形式。

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分析句子成分,判断词语的语法功能,从而确定其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师说》里“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3、被动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4、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形式。

五、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必修三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实词。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细密的意思;“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读“shù”,几、若干。

《劝学》中“劝”意为鼓励;“假”有借助、利用的意思。

实词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理解和记忆。

高中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学案(必修3)

高中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学案(必修3)

高考语文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三[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过秦论》 《师说》考点知识巩固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于国也》通:“只”, 只是、不过 1)直不百步耳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 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 通:“途”, 道路5)輮以为轮 通:“煣”, 使弯曲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又”, 再通:“曝”,晒 劝学》7)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 智慧8)君子生非异也通: “性”, 资质、禀赋过秦论》 9)合从缔交通:“ 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10)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兴起11)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师说》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教授13)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不,没有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 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2)不违农时: 耽误(3)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网;池塘(4)涂有饿莩:饿死的人(5)非我也,岁也:年成(6)谨庠序之教:学校(7)申之以孝悌之义: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劝学》(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验、检查;省察(9)金就砺则利:磨刀石(10)不积跬步:古代半步。

跨出一脚为“跬” ,跨两脚为“步”《过秦论》(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12)氓隶之人:下层人民(13)然秦以区区之地:狭小《师说》(14)句读之不知: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15)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君主的自称。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2)河内凶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

今义:一般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要点高中语必修(三)言复习要点一、通假字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通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木直中绳,鞣以为轮通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7.君子生非异也通8.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10.或师焉,或不焉通二、古今异义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①作介词,表原因。

②作连词,与“所以”连用,表因果关系2.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可以’’常连用,表示可能、能够、许可之意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多用比喻坏人的党羽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今义:迷信的人指阴间、地府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8.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9.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0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上是原因等,下是结果等,相当于“因此就”三、一词多义1、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耶《劝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2、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蒙故业,闪遗策《过秦论》小学而大遗《师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出师表》3、固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固国不以溪之险《孟子》人固有—死,或重于泰,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4、数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同上》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西门豹治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疾恶如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6、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见其发矢,十中八九7、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扫后更闻香(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诗》)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8、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吾师道也(《师说》)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9、绝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天柱折,地维绝佗之绝技,凡此类也10、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有碑仆道《游褒禅汜》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孔孟之道从郦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11、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试使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又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万里赴戎机,关度若飞《木兰诗》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诗》)1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007年福建卷考查) 而耻学于师师说》不拘于时《师说》)其皆出于此平《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13、就王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王羲之遂携亲友命驾就观指物写诗立就英勇就义金就砺则利公府连辟不就就有道而正焉就教与大师到/前往/完成/被杀害/接近/赴任/求教/求教/ 14、如如有不利,则退沛公如厕纵一叶之所如如泣如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徐公不如君美如其奈何姥如所言如愿以偿君意如何空空如也1、其慧褒始舍于其址如果/到,前往/到,前往/好像/像/比得上/对…怎么样/按照,依据/适合,实现/怎么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已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独其为犹可识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爱其子,则择师教之吾其还也尔其无忘乃翁之志其孰能讥之乎?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四、指出词语活用类型并释义1.填然鼓之2.然而不王者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无罪岁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7.序八州而朝同列8.履至尊而制六合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天下云集响应12.赢粮而景从13.外连衡而斗诸侯14.则群聚而笑之1.吾从而师之16.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7.追亡逐北1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19.吞二周而亡诸侯20.却匈奴七百余里2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3.小学而大遗24.愚人之所以为愚2.谨庠序之教26.惑而不从师2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28.会盟而谋弱秦29.以愚黔首30.而耻学于师五、指出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3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3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 e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 e城楼城阙。

③qu e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④qu e通“缺”5、微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重点虚词】1、以连词①以其无礼于曰因为,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 来,连词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道主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一一表顺承,连词却,连词3、焉语气词,表陈述)②敢以烦执事一一以乱易整一一拿,用,④焉用亡郑以陪邻?一一表结果,用来,②夜缒而出一一表修饰,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在必修三语文课文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师说》 (13)古之学者 必有师 ..
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劝学》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 袖 挣断、断绝 . 江河 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 绝交 (3)绝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 .停止、中断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异、独特 . 类弥勒 极、非常 佛印绝 .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于物也 借助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假装 . 余 借给 . 以是人多以书假 愿大王少假 借之 宽容 . (4)假 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 . 余人俱 临时的、代理的 假期 暂归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 . 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假如 假 .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0)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泛地学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6)蚓无爪牙 之利 ..
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斑 ,头发花 通____ _______________
道路 通____ 途 ,_______________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劝学》 (5) 以为轮 (6)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 . (7)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 (8)君子生 非异也 .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 之于国也 .. 古代君主的自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2)河 内凶 .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寡人之于国也》 (1)直 不百步耳 . (2)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3)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过 通____ _______________
通____ _______________ 毋 ,不要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师说》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 (14)句读 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15)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寡人之于国也》
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1)河内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耽误 (2)不违 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山东省。 (1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 为池。 .
黄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河流。 (12)国家 无事 ..
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 修 3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煣 ,_____________ 使弯曲 通____ 又 ,_____________ 再 通____ 曝 ,_____________ 晒 通____ 智 ,_____________ 智慧 通____ 性 ,_____________ 资质、禀赋 通____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劝学》
验、检查;省察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磨刀石 (9)金就砺 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表目的和结果的连词。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4.解释下列多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开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征发、征调 发 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开放 野芳发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 兴起、崛起 于畎亩之中 (1)发舜发 . 发作、抒发 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显露 . 头发 尽上指冠 士皆瞋目,发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启发
黄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 .
逃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行走。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 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邻国之民不加 少 更、更加 . 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夸大、超过 . 彘肩上 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上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 .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施予、给予 . 长也,而见者远 增加 (2)加登高而招,臂非加 . 焉 益处、好处 万钟于我何加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 . 在也 施用、施加 胜于赵 胜过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 .
(10)故不积跬步 :古代半步。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步” _________ 《过秦论》
(11)于是秦人拱手 而取西河之外: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层人民 (12)氓隶 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狭小 (13)然秦以区区 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中指蟹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过秦论》 (9)以致 天下之士 .. 用来招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 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4)小学 而大遗 ..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 全面的基础教育。 (15)吾从而 师之 ..
动词“从”和连词“而”,“从”译为“跟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