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胡屯镇中学初三下yw《观潮》复习教案 -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潮》。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课文朗读与理解1. 让学生朗读课文《观潮》,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景象。
2.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2课时:讨论与小组合作1.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象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创作一篇关于“观潮”的短文。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3课时:写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景象,编写一篇关于“观潮”的短文。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3.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文理解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讨论、小组合作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团队协作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察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1. 课文《观潮》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时间安排:第1课时:课文朗读与理解(40分钟)第2课时:讨论与小组合作(40分钟)第3课时:写作练习(40分钟)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观潮》的PPT或投影片。
《观潮》复习教案(卷)
《观潮》复习教案(卷)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观潮》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复习《观潮》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包括课文主题、人物描写、景物描绘、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课文主题回顾2.1 课文主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明确《观潮》课文的主题,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2.2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使学生掌握课文的组织和布局。
第三章:人物描写复习3.1 人物描写方法回顾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3.2 人物关系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变化。
第四章:景物描绘复习4.1 景物描绘方法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绘方法,包括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等。
4.2 景物与人物关系分析课文中的景物与人物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景物对人物心情和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修辞手法复习5.1 修辞手法介绍回顾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5.2 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六章:阅读理解练习6.1 课文段落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回答关于课文段落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课文主旨推断设计题目,让学生从课文中推断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主旨和意图。
第七章:写作技能训练7.1 人物描写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创作一段关于自己或其他人的描写。
7.2 景物描绘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景物描绘方法,创作一段关于自己熟悉的地方的描绘。
第八章:语法和拼写复习8.1 语法知识点回顾回顾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点,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8.2 拼写练习设计拼写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提高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的拼写能力。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互动9.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观潮》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沿海的潮汐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教学重点(1)潮汐的成因及其基本规律。
(2)沿海地区的潮汐变化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教学难点(1)潮汐的专业术语理解。
(2)潮汐观测方法的掌握。
4. 教学准备(1)收集沿海地区的潮汐变化资料。
(2)准备潮汐观测工具,如水位计、潮汐表等。
(3)安排学生实地观察潮汐的机会。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现象。
(2)新课导入:介绍潮汐的成因、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潮汐变化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潮汐观测工具,实地观测并记录潮汐变化。
(5)总结提升:总结潮汐观测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科学。
6. 作业布置(1)绘制我国沿海潮汐变化图。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潮汐现象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掌握了潮汐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是否有所增强?2. 教学改进(1)在案例分析环节,是否可以增加更多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潮汐现象?(2)在实践操作环节,是否可以增加观测项目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在作业布置环节,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三、教学设计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沿海地区的潮汐变化图片,引发学生对潮汐现象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以我国沿海地区的潮汐现象为例,讲解潮汐的成因、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观测潮汐,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潮汐变化。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日记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潮汐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潮汐现象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潮汐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关《观潮》教学教案
有关《观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观潮》这篇课文。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潮汐景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观潮》这篇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潮汐景象。
(2)运用描绘自然景象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潮汐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潮汐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词典,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潮汐景象。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潮汐景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用心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写一篇短文进行描绘。
(2)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文学作品,加深对自然美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1)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技巧。
(2)评价学生在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文学作品时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观潮》文本。
《观潮》教案(通用)
《观潮》教案(通用)教案标题:《观潮》教案(通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潮汐现象的成因,掌握潮汐的类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潮汐现象,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潮汐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潮汐现象的成因2. 潮汐的类型和特点3. 潮汐的观测方法4. 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潮汐现象的成因、类型和特点,潮汐的观测方法。
2. 教学难点:潮汐现象的成因,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潮汐现象的图片、视频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潮汐观测设备。
2. 教学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潮汐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潮汐现象。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潮汐吗?潮汐现象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潮汐现象的成因(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与月球、太阳之间的引力作用。
(2)讲解潮汐现象的成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表面产生潮汐现象。
3. 学习潮汐的类型和特点(1)讲解潮汐的类型:半月潮、全日潮、混合潮。
(2)分析各类潮汐的特点:潮差、潮时、潮位等。
4. 潮汐的观测方法(1)介绍潮汐观测设备:潮汐表、水位计、雷达潮汐观测仪等。
(2)讲解潮汐观测方法:现场观测、遥感观测等。
5. 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讨论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渔业、航运、能源开发等。
(2)分析人类活动对潮汐的影响:潮汐能发电、海洋污染等。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潮汐现象的成因、类型和特点,潮汐的观测方法,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拓展思考:如何利用潮汐能?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六、课后作业1. 搜集有关潮汐现象的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的潮汐特点。
中学生课文《观潮》教案范文
中学生课文《观潮》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学会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味大自然的美丽。
(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潮汐现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观潮》。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学生分享自己对潮汐现象的了解。
(3)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含义。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潮汐现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潮汐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4.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课文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
《观潮》复习教案(卷)
《观潮》复习教案(卷)第一章:复习导入1.1 教学目标回顾和巩固学生对《观潮》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观潮》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1.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对《观潮》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过程,例如作者如何描述潮汐的现象和影响。
第二章:重点难点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观潮》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和解释《观潮》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3 教学活动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阅读理解练习3.1 教学目标检验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教学内容提供阅读理解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练习题,检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3 教学活动分配阅读理解练习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练习题,提供帮助和指导。
第四章:小组讨论和分享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促进学生对《观潮》文章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相关的讨论话题或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3 教学活动分配小组讨论话题或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章:总结和评价5.1 教学目标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 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进行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5.3 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
《观潮》优秀教案
《观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分享观察和感受。
(2)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
(2)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4)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感悟钱塘江大潮(1)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交流。
4.创意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方式(如绘画、表演、写作等)来表达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2)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讨论、展示等环节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观潮》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观察、描述自然现象,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观潮》。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观。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气候等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观潮》及相关图片、视频。
2. 教学道具:潮汐时间表、地图等。
3. 课外阅读材料: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科普文章、故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
(2)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观潮》,圈出生字词。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并进行描述。
(2)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描述的心得。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自然景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观潮》。
2. 完成生字词练习。
3.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自然景观,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生字词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观潮》优秀的教案
《观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潮汐”的概念及其成因。
(2)能够观察和描述潮汐的变化规律。
(3)学会使用简单的观测工具,如潮汐表,进行潮汐观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记录潮汐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潮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潮汐的成因:讲解潮汐的成因,让学生了解月球和太阳对潮汐的影响。
2. 潮汐的变化规律:讲解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让学生掌握潮汐的高潮和低潮的规律。
3. 潮汐观测工具的使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潮汐表进行潮汐观测,并解释潮汐表中的数据含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潮汐的成因、变化规律和潮汐观测工具的使用。
难点:潮汐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潮汐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潮汐的成因,让学生了解月球和太阳对潮汐的影响。
3. 讲解潮汐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掌握潮汐的高潮和低潮的规律。
4. 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潮汐表进行潮汐观测,并解释潮汐表中的数据含义。
5. 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潮汐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潮汐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潮汐观测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作业中观察和记录潮汐变化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分析潮汐数据的能力。
六、教学工具与资源:1. 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潮汐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2. 潮汐表:用于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潮汐观测。
3. 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摄像机等,用于学生实际观察潮汐变化。
4. 数据分析软件:用于处理和分析潮汐观测数据。
《观潮》 学历案
《观潮》学历案一、学习主题“观潮”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吞天沃日”“艨艟”等,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
3、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
三、学习资源1、课文《观潮》的原文。
2、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直观感受潮景。
3、有关钱塘江潮的历史文化资料。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查阅资料,了解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
(二)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钱塘江潮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钱塘江潮的初步印象,从而导入课文。
2、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如“横卧”“山崩地裂”等。
(2)学生进行字词听写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
3、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感受潮来时的紧张氛围。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4、课文理解(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潮的。
(2)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阶段进行描写的。
(3)引导学生分析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找出文中描写潮的形态、声音的语句,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例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5、写作方法学习(1)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修辞手法等。
观潮课文教案
观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观潮》一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观潮》一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作用。
2.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文《观潮》,黑板、粉笔、学生课本、教师课件等。
2. 材料准备:课文理解题、讨论题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海边或者海洋中看到过什么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观潮》,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潮汐是怎么形成的?(3)潮水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
3.课文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1)潮汐的周期是多长时间?(2)潮汐的高潮和低潮分别在什么时候发生?(3)潮差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认为潮汐现象对人类有哪些影响?(2)如果你是一位海岸防护工程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潮汐侵蚀海滩?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5.小结与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展示,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体验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阅读相关资料并写一篇与潮汐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潮汐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观潮》复习教案(卷)
《观潮》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察角度和描述方法。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僻词语和难句的理解与运用。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观察和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图片导入: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描述的景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观潮》,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写一篇关于观察自然景观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复习课文,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观潮》文本。
2. 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图表。
4. 课后练习题。
《观潮》优秀教案 初中
《观潮》优秀教案初中学科:语文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观潮》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课文《观潮》的内容理解和生字词的学习。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描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的理解和想象。
2. 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查找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各组汇报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潮》。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潮声”、“潮头”、“潮势”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潮汐现象的方法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观潮》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描述潮汐现象的方法和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课文描述潮汐现象的方法和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句式理解和运用。
(2)对潮汐现象的科学研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潮汐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讲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描述潮汐现象的方法和特点。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潮汐现象的短文。
教案编写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
《观潮》教案(精选4篇)
《观潮》教案(精选4篇)《观潮》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5.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1、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民俗风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不凡魅力,感悟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自主探究学案】【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
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2、作者简介: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3、背景资料: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观潮》这篇课文。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汐现象及其成因。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观潮》是一篇描写潮汐现象的说明文。
课文从潮汐的成因、潮汐的变化、观潮的习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潮汐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2 生字词潮汐、涌动、澎湃、堤岸、观潮、习俗、成因、壮观、规律、退潮、沙滩、捡贝、退去、余波、观者、盛况、大潮、逐渐、减弱、涨潮、退潮、浙江、杭州、海宁、盐官、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奇观、历史悠久、热潮、一潮、二潮、三日、鱼鳞、白线、远方、一条、银线、快速、堤坝、人声、鼎沸、热闹、争先恐后、安全、秩序、退去、留下、贝壳、海螺、海星、小鱼、快乐、收获、分享、朋友。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观潮》。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汐现象及其成因。
3.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汐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潮汐现象,亲身体验观潮的乐趣。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潮汐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实物展示:展示潮汐现象的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潮汐的变化。
《观潮》复习教案(卷)
《观潮》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观潮》的主要内容,理解潮汐的成因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观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潮汐的成因:复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潮力的作用,解释潮汐的产生。
2. 潮汐的特点:复习潮汐的周期性、涨跌幅、涨落时间等基本特点。
3. 潮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复习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如航运、渔业、农田灌溉等。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潮汐的成因、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2.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复习成果,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复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潮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潮汐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学生互评:评价彼此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观潮》相关章节。
2. 课件:潮汐成因、特点及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图片、视频等。
3. 练习题:针对潮汐知识的巩固练习。
4. 合作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教学建议:1. 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解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4. 课后巩固: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潮汐现象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潮汐的实际情况。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潮汐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加深对潮汐特点的理解。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潮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潮》。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了解潮汐的成因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作者对潮汐的描绘和赞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观潮》。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难点:(1)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感受作者对潮汐的描绘和赞美。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潮汐的壮观景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潮汐的成因和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观潮》,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潮汐的描绘和赞美,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潮汐的成因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默写和练习题。
3.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看潮汐的壮观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
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2、整体感知: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五、小结六、教学反思:
师生活动
创设氛围,组织学生教学。
检测学生字词复习
回顾课文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教师加以强调,学生理解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学生答题,加强记忆与理解。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C、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四、达标测评: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争先鼓勇,溯迎而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吴儿善泅者数百善战,吾请无攻宋矣
D.皆披发文身与儿女讲论文义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胡屯中学教案
初三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观潮》
课型复习
总节数22
时间3月
主备人
王敏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自主学习:
1、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B、方:当••••••时C、仅:几乎,将近D、既而:随着E、际天: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G、沃:用水淋洗H、势极:来势极其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逝——去,往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溢——满穹——高僦赁——租用容——许,使。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4、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清谈谈你的见解。(3分)
:1、A 2、B 3、C
4、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三、合作学习、展示提升
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