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如梦令》、《浪淘沙·北戴河》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理解《如梦令》中的一些句子;

3.学会欣赏唐诗宋词,感受唐宋文学的魅力;

4.通过阅读、背诵、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如梦令》中的词语和句式;

2.理解《如梦令》所表达的意境;

3.掌握《如梦令》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如梦令》中的意境;

2.说明唐宋文学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介绍《如梦令》的背景:唐朝时期,以赵嘏(zhào gǔ)为首的一批文人,在洛阳洪福寺互相切磋。一日,钟婉(zhōng wǎn)来会,别后罢酒而归,一夜不能寐。次晨,赵嘏草题“如梦令”赠之。

2.学习课文

1.听读《如梦令》,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词语和句式;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梦令》所表达的意境。

3.学习背景知识

1.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

2.学生回答问题:李清照为什么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4.学习《浪淘沙·北戴河》

1.听读《浪淘沙》;

2.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的意境。

5.课堂互动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式,让学生回答问题。

6.练习

1.学生进行默写和背诵;

2.让学生选取唐诗宋词进行朗诵。

7.总结与反思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并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五、课堂板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六、作业

1.背诵《如梦令》;

2.了解唐宋文学及其特点。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如梦令》和《浪淘沙·北戴河》的意境,对唐宋文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对于唐宋文学的特点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后续课程进一步引导。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渔家傲教学设计与反思

【渔家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如梦令》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并感受“渔家傲”这首词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中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词章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了解词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2.分析《渔家傲》的意境、艺术风格和语言表达;

3.感受中国传统词章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课堂问答形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词人,探究她的词作被称赞的原因和意义。

步骤二:背景解读(15分钟)

通过PPT展示李清照的简介和《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夫君的词作,词中渔家傲是作词的背景环境。

步骤三:课文分析(20分钟)

1.通过导读,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分析《渔家傲》的意境和艺术风格,以及李清照在词中的感

情表达;

3.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隐喻、比喻、夸张等。

步骤四:赏析与演唱(25分钟)

1.播放不同版本的《渔家傲》音乐,并观看相关的舞蹈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

2.分组进行词的朗诵和合唱,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演唱能力;

3.选取学生最出色的表现,进行现场展示。

步骤五:思考与讨论(2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结合对词的理解和欣赏,探讨《渔家傲》中

透露出的女性情感和思想;

2.总结讨论: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整理出各自组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法,使学生从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背景入手,了解了《渔家傲》这首词作的意境和艺术风格,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赏析和演唱,《渔家傲》这首经典词作真正传达了词作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推荐

(转载)

《如梦令》这堂课,我试教了两次。每次试上之后,王老师的点评与梳理都是那么精确到位,一语中的,使我的课堂能够实现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把《如梦令》与《夏日绝句》整合在一起教学。因为这一首词一首诗,并不在同一单元里,它们所承载的功能也并不一样,所以也决定着他们在教学中的轻重详略的不同。《如梦令》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应该是密不透风,讲究字字敲实,句句诵读。而《夏日绝句》是练习中的一首欣赏诗,教学便疏可走马,只需整体把握,大体感知即可。第一次执教《如梦令》,我从李清照的生平入手,详细讲解了《如梦令》这首词,让学生感受早期李清照生活的幸福。那时的李清照是常常甜蜜地记起那些美好令人沉醉的往事。紧接着,我出示了《夏日绝句》,带领学生感受此时的李清照心中的愤怒与无奈,感受此时回想美好生活时心中的那一份惆怅。最后,还出示李清照晚年时的三首词,感受晚年李清照的凄凉、孤独与哀怨,整堂课安排的较满。课后,王老师提出,整堂课的定位不够清晰。究竟是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传递李清照的诗风词风,还是介绍李清照这个人。一番话顿时把我问懵了,是啊,一堂课定位的不清晰,导致给人的感觉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思考下来,还是自己太急功近利,太舍不得放,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的拓展,所有有关的知识点都想在这一节课中呈现出来。导致定位不清,容量太大,学生也吸收消化不了。

第二次的教学,我把王老师所提到的尽可能地在课堂得到纠正与展现。把这堂课定位在了解李清照这个人物的一扇窗口,通过《如梦令》与《夏日绝句》这一诗一词,试着带领学生去触摸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了解李清照的性格,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知人论世成为课的主线。李清照的才情,她一生的百转千回,跌宕起伏,都在后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常常会被她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凄婉深深地打动随之叹息。而我在这堂课上试图展现给学生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从《如梦令》中知道了婉约词宗不仅有婉约之情还有豪放之气,在《夏日绝句》中又感受到她的雄壮之意。力求使一个立体而有生命活力的李清照从诗词中走来,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激起他们对李清照更多的兴趣、探究与思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如梦令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如梦令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如梦令》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如梦令》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9词两首

《如梦令》六下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叙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色和美好生活力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处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一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偏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酷爱,故而意境制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昨夜雨疏风骤”也是她初期的一首作品,情感和意境的制造和上一首又不一样。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现的是一幕具有乐趣的生活小剧: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明白,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以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这两首在内容,意境的制造和所抒发的情感上有着不同的地

方,很值得好好去体味。了解了这两首词关于帮忙走进李清照有着专门大的意义。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朗诵,能大致明白得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情形。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仍是不能深切真切明白得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需结合词人那时的生平和时期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熟悉,那个地址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

【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案说明】:教案 >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古筝曲)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 >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平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点击:基础知识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为了寻觅标准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X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了解了她年少时的愉快,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也许是过分喜欢吧,当学生无法确定“如梦令〞词牌名还是题目时,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告诉他们这是李写的另一首(如梦令),学生咿咿呀呀地读着,一脸的笑意说是词牌名。我也不急,进入了课文的教学。

二、

由于预习,词早就会背了,词意也早就写在书上了,孩子们都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没关系〞的感觉。于是我检测了几个重点字词,逐句让他们说说意思,可他们搬来的要么是(课课通)上的,要么是拓展阅读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词〞,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就只有听的份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了下一步教学:认真观察画面,按照你的观察顺序用自己的画描述画面。叽里呱啦,全员参与,每每说到我的困惑处,我就说“是吗?〞请了三四个同学说过后,他们叫了起来:到是喝醉了“不知归路〞还是天晚了“不知归路〞?“兴尽〞到底是愉快极了,还是兴致未尽呢?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进教师前,依旧不明确,网上关于此的争论也很多,我似乎无法定夺。

于是他们再读诗,静心思考,原来在“溪〞“亭〞“夕阳〞“藕花〞的美景中,和知己出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景,陶醉于浓情。在美景中和知己游赏,心情愉悦到了极点,可是天色“晚〞了,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2023年12月8日,我在中山市华侨中学上了一节公开课——《如梦令》,地点在中山市华侨中学初二(1)班,听课老师包括中山市华侨中学全体语文老师。

(一)一字立骨,注重设计的逻辑性

“一字立骨”法原为写作方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文中的关键内容为纲要,用一个字、一个词“一线串珠”,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一字立骨”可以使教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更加深刻。

本次公开课设计,我以诗词中的“舟”字为着眼点,关注到古诗词中的“舟”意象,将课堂从带有“舟”字的古诗词引入,并围绕着“舟”设计了四大环节:(一)吟舟中词、(二)读舟中事、(三)描舟中景、(四)知舟中人。“吟舟中词”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读到吟,从字音到节奏、从节奏到韵律,学生在诵读中逐渐进入诗词意境。“读舟中事”,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描舟中景”,关注诗句中的景物意象,引入“意象”的概念和“品味意象”的品读诗词方法,引导学生融合舟中事和舟中景,说说诗词的意境,进一步将学生的感官融入到诗词中。自然而然,就品味出了舟中之情:沉醉、兴尽、惊喜。“知舟中人”,引入“知人论世”的品读方法,从一篇词,扩展到一

个作者不同阶段的词,从词到人,开展联读比较,检验课堂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字立骨”强调教师在教学前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找到文中的核心内容,从标题中、文眼中、情感中找到所立之骨,环环相扣,完成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闭环。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教学反思宋英梅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给大家的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核心提示:——为了寻找标准答案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

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

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

《如梦令》。...

——为了寻找标准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

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

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

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也许是过分喜欢吧,当学生无法确定“如梦令”词牌名还是题

目时,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告诉他们

这是李写的另一首《如梦令》,学生咿咿呀呀地读着,一脸的笑意说

是词牌名。我也不急,进入了课文的教学。

由于预习,词早就会背了,词意也早就写在书上了,孩子们都

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没关系”的感觉。于是我检测了几个重点字

词,逐句让他们说说意思,可他们搬来的要么是《课课通》上的,要

么是拓展阅读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词”,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就

只有听的份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了下一步教学:仔细观察画面,按照

你的观察顺序用自己的画描述画面。叽里呱啦,全员参与,每每说到

词两首教学反思

词两首教学反思

词两首教学反思

第一篇:词两首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如何理解词义,我带领学生把关注点聚焦在这幅插图上。细细观察这幅插图,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能用一个“美”字形容。整幅图展示了三个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个画面把整首词串联了起来,细品之下,我们不禁身临其境,羡慕词人李清照的悠闲自得与美好心境。抓住了这幅图,我就让学生把文本内容与画面有机结合,细微之处引导学生重点想象,如:荷花池中荷花的姿态、惊飞的水鸟纵身飞起的身姿、词人李清照沉醉于美景中的情态、词人不知归路的着急心情……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立刻凝聚成了一部美轮美奂的影像。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描写的季节不同,描绘的景物不一样,但是词人怡然自得的形象却是栩栩如生,几支鲜艳的桃花,一条舒适的小舟,展翅高飞的白鹭,远处透着轻舞的淡淡的西塞山,加上流水中不时冒出头来的肥美的鳜鱼,此情此景,怎不叫人心动?词人淡泊名利的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在短短数字中尽显无遗。学习诗词,语言文字固然要品,但是如能切身走进诗词描绘的画面,那才是真正的品!

第二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的讲课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通过备课、讲课、讲课后的思考以及评委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心中感慨颇多!

一、备课

1.根据自己对于李清照的理解和汤老师对我的一些提示,确定了讲解这两首词的大体框架和基本思路。

2.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关于李清照的所有讲座视频,颇有心得。

3.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完成了本课的教案和课件。

七年级上古诗《如梦令》两首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古诗《如梦令》两首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古诗《如梦令》两首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学习诗词的难题是:读不好、发现不了美感、自然对诗歌也没有喜爱可言。本堂课的目的就是要用掌握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词意;读出感情;欣赏语言,体味乐趣。

一、灵活运用各种朗读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感情。

初次接触文本,学生读的时候还有个别字词不认识,这一遍就是为了梳理生字词。理解完整首词的意思之后,学生就知道哪儿该停顿,也大概了解了词的情感,此时再读,字音、节奏已经完全没问题,情感方面也掌握到差不多。到赏析完整首词的语言以及表达的情感以后,学生就能够读得越来越好。在这个读的过程中,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等各种读法,加入了比较读的方法,学生读得很用心。

二、用抓关键词的办法,让学生读懂词意。

不是词的每一个字学生的都不认识、不理解,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学生理解词意的重点。沉醉;回周;误入;惊鸥每一个画面让选取关键字词来概括。读懂词意之后,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来理解全词。老师示范一个问题:“为什么沉醉?”学生照此思路相继提出了许多问题,最后老师提炼出了几个经典问题:“为什么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惊起鸥鹭?为什么时常回忆?”最后,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问题一旦解决,整首词的情感也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三、“知人论世学习法”,让学生能够把作者的创作与身世背景相结合来理解。

作家的身世以及生活经历极大地影响着她的情感变化。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知人论世”之法,在整堂课中穿插了李清照的一些人生经历,帮

助学生理解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节课所教授的李清照前后期两首同词牌名的《如梦令》,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学习这两首词,深入地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教案:如梦令李清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意境

3.感受清代女子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意境

2.欣赏李清照的才华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

1.李清照的《如梦令》诗歌文本

2.相关的图片或画作素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她的才华有初步的了解。

2.展示李清照的《如梦令》(15分钟)

展示《如梦令》的诗歌文本,并以朗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诗的美感和节奏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理解主题和意境(20分钟)

让学生阅读诗歌文本,然后与学生展开讨论,理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和表达,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4.欣赏李清照的艺术成就(10分钟)

展示一些李清照的画作或与其作品相关的图片素材,展示她的绘画才华和艺术成就。让学生欣赏她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她的综合才华和艺术修养。

5.展开讨论(15分钟)

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李清照对于女性命运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6.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李清照作为文学艺术家的才华和影响。鼓励学生对诗歌和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兴趣。

五、课堂作业

1.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理解其中的意

境和主题,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绘画一幅与李清照的作品相关的画作,并写上自己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一、引言

《如梦令》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内容描写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追思和祈愿。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如梦令》作为课文,希望通过诗歌的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主要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演示等活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梦令》的文本解读、背诵、欣赏和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包括:

1.导入活动: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来引导学生对于爱情和诗歌的

联想和感知;

2.文本解读: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帮助学生全

面理解诗歌的内涵;

3.背诵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背诵诗歌;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合作演示:每个小组进行诗歌的表演演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创造力;

6.课堂总结: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

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足够的导入

导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的导入活动不够充分和具有吸引力,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下次在教学导入中,我计划使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例如通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教案:《如梦令》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梦令》,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宋代文学的特点、宋词的特点以及了解到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才华和感情。

在教学理念上,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探究和实践,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如梦令》的内容,并理解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难点:通过材料中的表述和写作方式,了解宋代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1.引入材料:播放李清照《如梦令》的MV。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步骤二:分析词意(10分钟)

1.学生阅读《如梦令》的全词,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解读《如梦令》中的关键词汇,如“雨疏风骤”、“鸿雁”的意义和象征。

3.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词中的相关修辞手法(如对偶、描写、比喻等)。

步骤三:讨论主题思想(15分钟)

1.学生讨论《如梦令》中的主题和思想。

2.学生批判性思考:这首词与作者的生活背景有什么关系?词中表达的情感是如何与作者的生活相联系的?

步骤四:写作活动(15分钟)

1.学生思考并写作:如果你是李清照,你会如何表达词中的情感?给这首词加上你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单元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单元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单元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单元教学反思范文

这次古诗词教学精品课程开发,大家都还是能围绕中心教研组定的主题来研究“朗读、品味、想象”。这几节课,大家在以下几方面用了功:

1、教学中注重对古诗的诵读,教学中都能让学生进行反复吟读,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同时教学中较之上学期精品课程开发,都有注意了引导学生诵读的方法。

2、在教学中注意对语言的品读,会通过对一些诗词中重点字、词的体会,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以新平小学黄碧云老师教学《如梦令》为例,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下足了功夫。

教学中,黄老师在初读、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基本理解了词的意思后,从诗眼“醉”入手,品味古诗。她先用一个问题:“你认为李清照‘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是什么原因呢?” 引出“醉”,接下来,就对这个“醉”进行品读,来探讨到底是什么让李清照醉了,从而让学生从一个“醉”中体会诗中所描绘不但是酒让人醉,而且落日美得让人醉,玩得兴尽让人醉,荷花美得让人醉……,让学生一边品味语言,一边体会诗人情感,一边深入想象,一边用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达,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不觉反复地进行了感情诵读,激发了情感共鸣,把诗词优美的语句,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品味得透透彻彻,语言的品读很到位。

3、尤其对古诗教学中如何让引导学生想象这一点,老师们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以三民小学李定泉老师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李老师正式试教了三次才定教案。之所以反复试教,主要打磨环节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想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如梦令》,了解其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学习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掌握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教材《中华古诗经典选辑》,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如梦令》的标题,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步骤二:课文阅读(10分钟)

1.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感受其中的美。

2.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朗读《如梦令》,并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3. 教师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步骤三:诗歌赏析(15分钟)

1. 教师让学生讨论《如梦令》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

人的心情。

2. 教师讲解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其艺术特点。

步骤四:学习文言文表达(15分钟)

1. 教师对《如梦令》中一些典型的文言文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说明和解释。

2. 教师让学生仿写《如梦令》,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似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五:课堂互动(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切磋,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学习收获,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讨论、赏析和仿写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如梦令》及其背景,提高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评课稿

一、课程背景

《如梦令》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代诗词文学作品,通过对梦境与现实、人生与理想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的梦想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本课是在课程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通过对这篇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如梦令》的内容和结构,理解其中抒发的情感和思想。

–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知识解读和欣赏古文诗词。

2.能力目标: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品味。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诗词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如梦令》的内容和结构,理解其中抒发的情感和思想。

–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知识解读和欣赏古文诗词。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诗词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

分析诗词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

2.问题导引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

考问题,并在讨论中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并示范,引导学生正确

阅读和理解《如梦令》中的内容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先引出一句包含“如梦令”这个词语的古代诗词,如“春如早春,如梦令人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课堂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教学反思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

中,追溯原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拓展补充中找到了答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作业供学生选择——背、画、写,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朗读上下的功夫还是有点少,整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是不是应该只让孩子在反复多读中去感悟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