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合集下载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主题。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世界,去看看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9 月2 5 日—1936年10月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三)背景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四)文体知识本文文体属于散文,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即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五)字词积累1. 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直窜(cuàn) 觅食(mì) 淋漓(lí) 确凿(záo) 轻捷(jié) 鉴赏(jiàn) 啄食(zhuó) 和蔼(ǎi) 恭敬(gōng) 质朴(zhì) 拗过去(ǎo) 人声鼎沸(dǐng) 云霄(xiāo) 倘若(tǎng) 渊博(yuān) 盔甲(kuī) 倜傥(tìtǎng) 人迹罕至(hǎn)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文化史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文化史第9课 诗歌与小说
1、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
2、明清小说的突出成就
(1)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三言”: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冯梦龙)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三大批判现实的作品 ①背景: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
曹雪芹—《红楼梦》 ②作品:
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 梓—《儒林外史》
(4)四大名著
中国古代诗歌历程
1)春秋:《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的源头 2)战国:屈原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 为《离骚》 3)汉代:出现文采华丽的汉赋 4)唐代:唐诗,前期体现了豪放、想像力丰富的特 色;后期体现了 深沉、 凝重和悲壮的特 色。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代:宋词,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苏轼、辛 弃疾 6)元代: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7)明清:小说,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批判 现实文学三部曲
9、在明清小说中揭示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及必 然衰亡历史趋势的是( ) B A、《水浒传》 B、《红楼梦》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10、明清时期,“三言”、“二拍”的文学作 品广受人们青睐,主要与哪一社会风尚密切相 关? A A、拜金逐利 B、重农抑商 C、科举仕途 D、西学东渐
11、明清小说名著中反封建色彩不明显的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A
4、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政 治改革家。
二、唐诗(课本P38) 代表 时间 特色
原因
经济繁荣,思想活跃, “诗仙” 盛唐 张扬个性 文化开放,中外交流广 李白 浪漫主义 泛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 “诗圣” 由盛 现实主义 潜伏已久的各种社会矛 杜甫 转衰 “诗史” 盾爆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知识点汇总与课文解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知识点汇总与课文解析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知识点汇总与课文解析
问题归纳:
1、第1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亰安全温馨的感觉我安静地趴在母亯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知识点汇总与课文解析
课文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膝(膝盖)漆(漆黑)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漫灭—磨灭回忆—回想
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紫藤的通称。
【思潮】(1)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2)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9诗歌与小说

9诗歌与小说
1 、特点: 忧国忧民,句式灵活 2、代表人物: 屈原 —《离骚》 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汉赋
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 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1、特点: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2、代表人物 —司马相如
四、唐诗
1、繁荣之因: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繁荣、开放、多元的文化; 科举制度的确立。
第九课
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时间: 2、内容:
西周初期——春秋中期 风——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3、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
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具二、楚辞
2、代表:(1)浪漫诗 ---- 张扬个性、蓬勃向上 李白(“诗仙”)
(2)现实诗 ---- 颠沛流离、饥寒交迫; 政治黑暗、矛盾尖锐 杜甫(“诗圣”、“诗史”) 白居易
(3)边塞诗---- 昂扬进取 高适、岑参、王昌龄 、王翰 (4)田园诗 ---- 清新恬静 王维、孟浩然
原因: ①面对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一批有识之士希望
②印刷术不断完善。 ③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粮食需求的 刺激。 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矛盾逐渐加深
2、代表:明朝: “四大奇书” “三言两拍” 第一次歌颂商人 清朝:《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李白浪漫称“诗仙” 西周春秋归《诗经》 杜甫现实为“诗圣” 诗歌总集排第一 居易讽刺成愤青 风雅颂来赋比兴 豪放苏辛为代表 叠句质朴与现实 婉约柳李是象征 楚辞《离骚》掀浪漫 同和《诗经》称风骚 《三国》第一长小说 汉赋唐诗又宋词 《水浒》武侠开先河 明清小说为主流 《西游》神魔为典范 《金瓶》世情合“奇书” “三言两拍”颂商人 《红楼梦》中显现实 《聊斋志异》成“孤愤” 《儒林外史》贬科举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点拨法。

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增强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2、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手段】:1、方法: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

2、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开门见山教师:有了人类就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的情感,逐步就产生了表达人们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文学。

中国文化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

大家知道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学生列举:先秦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导入新课第一目:一、《诗经》教师提问:欣赏下列名句,指出它们出自哪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学生答:《诗经》。

学生再列举熟悉的诗经句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第九课 诗歌与小说

第九课 诗歌与小说

各 领 风 骚 数 百 年
江 山 代 有 才 人 出
三、汉赋:带韵散文、铺张华丽
1、时代背景: 汉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汉赋的出现正 是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赋的特点: 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 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 法描写诸侯、天子游猎盛 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 歌颂大汉帝国的权势、大 汉天子的威严。
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解析: 考查对文学体裁风格的理解。 答案:
(2)艺术形式和特点
四言为主,重叠句式。
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现实主义的创 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楚辞:屈原和《离骚》(战国)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 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 辞,使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 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 时代。突破了《诗经》的表 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 的表现力。
曹 雪 芹
蒲 松 龄
吴 敬 梓
《红楼梦》
明清小说的特点: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直接反映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商人、工匠、 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也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1.(2009年广东卷)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
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 《老子》
C. 《诗经》
B.甲骨卜辞

第9课诗歌与小说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第9课诗歌与小说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第9课诗歌与小说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诗歌与小说”。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再别康桥》和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度解读。

通过分析两个文本的写作技巧、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和小说的基本知识,分析《再别康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诗歌与小说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再别康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表达和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诗歌《再别康桥》引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解读《再别康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a. 诗歌《再别康桥》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b.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解读: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3.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和小说的特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和小说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韵律:和谐优美意象:丰富多样修辞:恰当贴切2.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紧凑有趣人物:个性鲜明主题:深刻现实七、作业设计1. 诗歌创作:以“告别”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8行。

2. 小说创作:以“成长”为主题,编写一个短篇故事,不少于500字。

答案示例:1. 诗歌创作:《告别夏天》炎炎夏日悄然离去,留下落叶伴秋蝉。

悠悠岁月催人老,青春的脚步渐行渐远。

挥手告别昨日时光,勇敢迈向未来的征程。

2. 小说创作:《成长的烦恼》小明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面临各种烦恼。

2011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学案

2011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学案

潍坊中学高二历史学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编写:齐大英审核:郭卫芹2011-9-20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基础梳理:一、先秦文学1.《诗经》①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②内容:《诗经》经过的辑录、删定,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分为、和三部分。

③特点:第一:以_______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__________倾向和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2.楚辞①地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风格的先河;和_________ 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②特点第一:吸收精华,采用方言;第二:句式,更适合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③主义的创作手法。

④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汉代文学:汉赋1.特点:专重_________、文采__________;吸收先秦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一种____________散文。

2.代表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唐代文学:诗歌1.唐代诗歌繁荣原因:①时代特征:繁荣、开放、文化多元。

②制度促进: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③继承发展: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2.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四、宋代文学:词1.宋词兴起发展的原因:①自身特点:句式灵活,更容易表达情感。

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九课主要内容

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九课主要内容

文件编号: 0E -0D -BA -EE -02整理人 尼克 六年级下册第九课主要内容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22140202王卓婷一、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

1.了解诗词歌赋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名家名篇,提高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唐诗宋词繁荣的原因,明清小说出现的背景三、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讲授法,师生互动法四、教学用具与媒体:PPT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放一曲《关雎》的音乐,让学生们看着历史课本资料回放中《关雎》的歌词,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气息与魅力。

然后伴随着后半段的音乐,讲述诗歌的由来。

【师】诗歌是由语言组合而成的,在上古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劳动生产、爱恋婚姻、原始宗教等活动而逐渐发展,这是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易于传播的歌谣,之后歌谣在传播与发展中更加具有文学气息,逐渐形成诗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领略千年文化古国的文学魅力!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个模块来感受泱泱大国的深厚底蕴。

二、《诗经》【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其实刚刚我们已经欣赏了《诗经》的片段《关雎》,这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各位同学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生】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与追求。

【师】对,这首诗歌描述的是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恋,(读两句代表性的),是民间人们生活的一个片段。

《诗经》主要反映的就是人民的欢乐与疾苦。

【师】同学们还知道《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吗?【生】蒹葭。

【师】看来大家的文学功底还是很强的,我们来看看几个比较出名的吧。

《硕鼠》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

《君子于役》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

【师】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是现实主义的。

【师】同学们阅读第一段,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

9、10 诗歌与小说

9、10 诗歌与小说

思考: 下面五首诗分别属于哪个流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 时代特色?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材料一 边塞诗 昂扬进取 壮士豪情
材料二 田园诗 清新恬静 超脱世俗
材料三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9 诗言志 歌咏言
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 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先秦及秦汉的诗赋 1、《诗经》 (1)历史地位:
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诗歌的时间:西周初到春秋中期
(3)内容 风——写实写史,各地民歌(精华)
盛唐浪漫诗 张扬个性、蓬勃向上 放荡不羁,蔑视权贵
材料四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濠吏》
材料五 红绒毯 ·白居易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现实诗 颠沛流离、饥寒交迫 政治黑暗、矛盾尖锐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时期; 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外部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内部原因:小说自身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 呈现出的世俗化趋势
1.突出表现:
(1)绘画方面: ①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 ②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 ③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文学方面: ①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②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 ③‚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 学世界。

【志鸿优化设计】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志鸿优化设计】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第9课故乡(第2课时)一、温故知新,与作者共希望1.教师:“我”这次回籍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惊心动魄的现实,却让“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

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伤)——离故乡(希望)2.学生齐读小说最后四段,试探: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如何的复杂心情呢?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怀着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

3.学生品读,探讨问题:作者对以后的希望体此刻哪里呢?他的希望能够实现吗?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1)作者心中有新的生活,尽管还不明确,但确信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必然是美好的,这代表着作者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2)作者在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昔时自己和闰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

因为他们还小,必然有能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

(3)作者的希望能够实现,因为他找到了通向希望的路,不是像闰土那样祈求神灵,而是勇敢地开拓进取。

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熟读精思,与作者同呐喊1.小说中共刻画了“三个故乡”,学生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熟悉。

经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再也不,“我”沉醉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伤和无奈当中。

理想中的故乡是漂亮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向往在幸福欢乐的新生活的蓝图当中。

2.教师点拨:理想中的故乡藏着过去美好的影子,却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了,充盈着“我”的脑海中的是一幅崭新的生活的蓝图,等待着后人去开辟。

3.学生探讨: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仍是谁的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不单单是“我”的故乡,是千万万万中国人的故乡,“故乡”只是那时中国的缩影,“闰土”也只是那时众多劳苦人民的缩影,在他们的身上呈现出了中国旧社会的怪态、病态。

而拯救这种痼疾的良方确实是找到新前途,制造新生活。

诗歌与小说

诗歌与小说

问题探究: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与时代的关系。 文学形式 时代特征 文学特色 元曲 抒发愁闷情怀 社会黑暗,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明 清 小 说 世情 小说 批判 现实 的力 作 工商业城镇和市民 阶层壮大 政治黑暗、官场腐 败,各种社会矛盾 逐渐加深 反映市民人生理想和 追求个性发展等价值 观变迁 批判现实
国风·硕鼠(部分)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王风 •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婉约派 豪放派
柳永、李清照 苏轼、辛弃疾
感悟宋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
破阵子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2)战国:屈原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为《离骚》。 3)汉代:出现文采华丽的
汉赋,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4)唐代:唐诗,前期体现了豪放、想像力丰富的特色;后期体现了 深沉、 凝重和悲壮的特色。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代:宋词,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 6)元代:元曲,关汉卿 《窦娥冤》。 7)明清:小说 四大奇书和批判现实的力作。

第九课诗歌与小说

第九课诗歌与小说
——《卖炭翁》 平实浅近,语言通俗浅显,善于叙事。关心民 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反映了中唐时社会弊端日 益暴露、阶级矛盾日渐计划的社会现实。
一、《诗经》 二、楚辞 三、汉赋 四、唐诗 五、宋词
(一)特点: (二)代表: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 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
一定时期的文化艺术总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又源自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文化总有其特定的社会表 情或者是时代标签。
• 【课标要求】 •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 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 文学特点;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 •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与小说,并从诗歌与小 说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与小说是时代的窗口。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与小说发展的历 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 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 【教学难点】1、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 反映的社会现实。 • 2、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 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4、现实主义: 由盛转衰——杜甫——地位
中唐——白居易
浪漫主义李太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诗歌:善于夸张,语言豪放,富有想象力。 体现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诗歌与小说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①以四言为主,多接受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取南方民歌精华,接受楚国方言,制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品:屈原的《离骚》,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楚辞体中的名篇。

(3)特点: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接受自由机敏的形式。

(4)地位:①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②“骚体”与“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进展。

(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

它是吸取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的富强(1)背景:①富强、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很多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③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进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方面供应了借鉴。

(2)代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中唐白居易等。

2.宋词的兴盛(1)背景:①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一批有识之士期望兴奋人心。

②宋代市井生活丰富,消遣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又称“长短句”,能机敏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3)代表: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3.元曲的兴起(1)背景: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2)形成: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3)特点:①有格律曲牌限制。

②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

③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三、明清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冲突渐渐加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竹节人》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竹节人》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竹节人》教案一、背景介绍《竹节人》这篇文章是一篇以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家茅盾。

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勇于担当的劳动者形象,抒发了对劳动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本文的讲解,增强学生们对劳动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题材;•掌握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基本知识;•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能力目标•能够初步感受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能够初步发现文本中的描写人物的技巧,并初步使用;•能够初步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勤劳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观念。

1. 导入与预习(10分钟)在开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标题和插图,猜测本文章的主题和大意,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老师结合课本,逐段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老师针对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典型地进行讲解、分析和演示。

3. 讨论与交流(30分钟)1.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感人情节进行分享、思考和探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2.老师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就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竹节人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觉得竹节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精神风貌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竹节人一样的人?你有什么感受?4. 总结与归纳(20分钟)1.老师对本文的主题、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

2.老师带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中的教材,进行相关的实践练习,并进行互动辅导和纠错。

5. 课后巩固(10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相关的命题,让学生针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回答。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由此可见,“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诗情画意D.雅俗共赏解析:《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现实主义,因此选B项。

答案:B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A.楚辞B.唐诗C.宋词D.元曲解析:楚辞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4.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诗歌与小说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1、本节是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

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

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

2 、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教学疑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二、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

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三、教材的解读总论: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

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

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

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

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

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四、教学手段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

通过设置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史人类心灵的窗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

(二)讲授新课:1、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内容。

或以教材中《诗经》书影插图切入,使学生对《诗经》形成感性认识。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歌的产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

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创作时代: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

(3)内容:风、雅、颂(4)代表:“风”:《硕鼠》、《关雎》情景导入:通过大屏幕打出《硕鼠》和《关雎》的经典诗句供学生们欣赏提问: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什么?并结合这两首诗歌归纳诗经的特点?(5)特点: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思考:语文中是如何解释赋比兴的?大屏幕打出赋比兴的具体含义3.楚辞(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创作时代:战国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出国方言,创作的新题诗歌。

(3)代表作:屈原的《离骚》幻灯片打出屈原的简介: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提问:由屈原的《离骚》归纳楚辞的特点?(4)特点:手法多采用象征和比喻;融传说,历史人物,自然为一体;表达诗人遭遇不平的哀愁和对楚国与人民的挚爱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4.汉赋(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特点:开头为散文体;中间为韵文体,语句四六为主,杂以三五言(4)代表: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细枝末节说明1.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2.屈原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公元前278年,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这一天为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唏,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一—《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请回答: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讲析:它描写了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了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

主干知识归结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前期诗歌(1)特点及成因:特点是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原因:一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

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

(2)代表人物及特点:怀着匡时济世人生理想的士人,把激情投到了战火频仍的边陲塞外。

王昌龄北游边塞,写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诗句,以雄健浑厚的笔力,歌颂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

李白(?01—762)放荡不羁,蔑视权贵,开元初年被玄宗召请入京,他却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情景导入:播放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感受唐前期诗歌的气魄。

(3)田园诗大量出现: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

一些诗人隐居于田园之内,流连于山水之间,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如诗人孟浩然、常建等。

2.唐朝后期诗歌(1)背景:“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他们在颠簸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人民的生活依旧悲惨。

(2)代表人物:杜甫(712—770),他的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惨遭遇。

白居易(772—846)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突破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细枝末节说明1.王昌龄简介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长安人。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

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

2.杜甫简介杜甫(?12—770),字子关,祖籍河南巩县。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丈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延伸探究学习阅读下面这首诗(节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请回答: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什么特点?讲析:李白。

李白的诗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河^,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像。

2.宋词(1)兴起背景: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趋繁荣吸引了大批士子。

他们于山水田园之外,更加迷恋都市歌舞宴饮的生活。

(2)北宋代表作:词作家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

他的词作《贺新春》“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燃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

(3)两宋之际的词: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被金人南侵的铁骑踏破。

士人们纷纷南下避难,流落异乡。

看着眼前的窘迫情状,回想昔日闲适恬静的生活,他们感怀世变,用诗词抒发自己心中郁积的哀恸:“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4)南宋的词: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奈南宋朝廷不思进取,“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他们空怀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把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写入诗词,期望有朝一日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恢复中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