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之扶正祛邪

合集下载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扶正与祛邪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即所谓正复邪自去,邪去正自安。

2.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总的原则是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方法;湿证宜化湿、利湿;食积胀满,则宜用消导方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均属祛邪范围。

(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盛,单扶正则易留邪,单祛邪则易伤正的病证。

此时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但在具体运用时,还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盛为主。

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盛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5)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后祛邪。

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然后再驱虫消积。

中医:扶正祛邪

中医:扶正祛邪

中医: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

“扶正”,即扶助正气,也就是提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坏境的适应力;“祛邪”,即祛除邪气,也就是除掉致病的因素。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

“扶正”,即扶助正气,也就是提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坏境的适应力;“祛邪”,即祛除邪气,也就是除掉致病的因素。

依照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酝酿于人体中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正气增长,病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邪气增长,病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治疗就要从扶正和祛邪下手,促使正气战胜邪气,从而消除疾病,令人体变得健康。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这是中医的病因学理论。

在中医看来,风、寒、署、湿、燥、火等都是外界的致病因素。

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由此而引发体内的各种运动交化,即所谓的“升降出入”。

正常的情况下,这种过程是平衡的,如果相关因素发生了某种反常的变化,例如气温的骤降,就会造成人体升降出入的失衡,从而导致疾病。

这就是所谓的“邪从外来”。

关于人为何会生病,其实中医的看法很简单,它认为我们人体内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恒定机制, 如天平两端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让天平上的两端(如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能保持不会失衡的恒定状态,此时中医便认为此人为“平人”,也就是健康的人。

轻松心态和知识决定一个人的境界,影响健康饮食和合理(适量)运动。

因弱而致病内因·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不正常饮食(没病瞎保健)·劳倦·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逆乱·五脏六腑失调因病而致弱外因六淫(风、暑、湿、燥、寒、火)而当天平的一端因上述所提现象(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生失衡时,比如热太多,此时人体便会发生所谓“火大”的现象,这就是中医学上认为人为何会生病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病因,那医生如何看出或如何诊断疾病呢?中医有所谓的“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这些方法如同西医的电脑断层(CT)、核磁共振(MR)或X光(X-ray)一般,目的就是检查疾病产生的原因。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扶正和祛邪,是依据正邪相互消长盛衰的变化而确立来解决邪正矛盾的基本原则。

我们对扶正祛邪的考点进行如下:扶正即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体育锻炼等,而注重饮食营养和精神调摄,对于扶正也有重要意义。

祛邪即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方法,使用祛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病愈的目的。

扶正与祛邪虽然截然不同,但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增强,提高机体抵抗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有利于祛邪,即所谓正胜邪自去祛邪可减轻和中止病邪对正气的损害和干扰,有利于恢复正气,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其运用有三种:(一)扶正与祛邪单独运用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弱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

此时,邪气轻微或已被祛除,已经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治疗应抓住正气虚弱这一主要矛盾,给予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正虚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4种类型。

气虚、血虚者,宜益气、养血;阴虚、阳虚者,宜滋阴、助阳;气血两亏或阴阳两虚者,当气血双补或阴阳双补。

(二)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与祛邪同时使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错杂病证。

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辨别正虚和邪实的主次。

扶正兼祛邪:对于以正虚为主、邪盛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如肾阳虚所致水饮内停,治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之邪。

祛邪与兼扶正:对于以邪盛为主、正虚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如夏季感受暑热之邪而伤津耗气,治当以清解暑热为主,兼以益气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扶正药物的时机不当或药量过大,常有留邪之虞;使用祛邪药物的时间过长或药量过猛,常有伤正之弊。

扶正与祛邪兼用时,必须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三)扶正与祛邪先后运用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此时兼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待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以达到既不伤正,又不碍邪,使邪去正复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邪

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 任何疾病的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都不外乎是正⽓与邪⽓⽭盾双⽅⽃争的过程。

其中,邪虽然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并⾮是的,还必须取决于⼈体⾃⾝的抗病能⼒。

因此,不论何种疾病,在发⽣发展过程中,尽管有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但总不外乎邪正⽃争的形式,也即“邪正相搏”。

《内经》说“正⽓存内,邪不可⼲”、“邪之所凑,其⽓必虚”这说明中医认识到疾病的发⽣,是以正⽓的内虚为根据,⽽以病邪外侵为条件。

治疗与护理的根本⽬标就是要改变正邪双⽅⼒量的对⽐,扶助正⽓,祛除邪⽓,使护理个体过程向康复⽅⾯转化。

因此,治疗与护理也就离不开“扶正”与“祛邪”两个原则。

扶正,就是使⽤扶助正⽓的各种治疗与护理⼿段,如药物、⽓功、药膳、营养、锻炼、养⽣等⽅法增强体质,提⾼机体的抗病防病能⼒,以达到战胜疾病预防疾病的⽬的。

这种“扶正”既以祛邪为⽬的,但⼜更注重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在未得病情况下保护正⽓,尽量避免邪⽓的⼊侵,减少发病机会。

因此,是适⽤于以正虚为主要⽭盾的病证,采⽤“虚则补之”的法则,即⽤补法及与补法相配套的护理⼿段,如药物、针灸、推拿、⼿术等等,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的⽬的。

这种“邪去以正复”的⽅法,适⽤于以邪盛为主要⽭盾的病证,所谓“实则泻之”,如攻下法与攻下护理法,发汗法与发汗护理法,解毒法与解毒护理法等。

护理上可从三⽅⾯着⼿。

第⼀,⿎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作适当的医疗体育运动。

第⼆,随时注意患者的情志变化,设法消除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的因素。

第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些补益的药物。

祛邪,就是消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恢复正⽓的⽬的。

祛邪法有解表、攻下、利⽔、消导、破⾎、消痰等。

由于邪⽓所在部位不同,祛邪⽅法亦异,如病邪在表则应发汗解表,病邪在胸脘则⽤吐、消的⽅法。

要正确运⽤扶正祛邪法则,必须细致观察正邪的相互消长和盛衰情况,根据正邪⽭盾的主次轻重,分别予以扶正或祛邪,但还应从正邪关系中,区别出或以先扶正后祛邪,或以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与祛邪同时进⾏等不同。

中医养生与扶正祛邪

中医养生与扶正祛邪
邪气是指导致疾病的因素,包括病毒、细菌、毒素等
扶正祛邪就是通过增强正气、消除邪气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扶正祛邪就是通过调理身体,增强正气,驱除邪气
扶正祛邪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邪气入侵,导致人体正气虚弱
扶正祛邪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
扶正固本,提高抵抗力
扶正祛邪的原理:通过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阴阳平衡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式实现
阴阳平衡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调和气血
气血调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气血平衡,阴阳协调
气血过盛: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情绪波动,影响健康
调和气血的方法: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
气血不足:可能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五谷杂粮:均衡摄入,营养丰富
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运动养生
运动效果: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运动时间:早晚为宜,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方式:散步、慢跑、瑜伽、太极等
运动原则:适量、适度、适时
精神养生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有助于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事项:针灸前需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不适宜进行针灸的情况
推拿按摩
拔罐疗法
方法:选择合适的拔罐器,根据病情选择拔罐部位和数量
注意事项:拔罐时间不宜过长,皮肤有破损或过敏者不宜拔罐
原理:通过负压吸引,使皮肤和肌肉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
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06

中医驱邪扶正

中医驱邪扶正

1.中医扶正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

中医骨伤科学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在中医骨伤科学的领域中,扶正祛邪这一理念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折,这一常见的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而中医运用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扶正祛邪来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祛邪,则是祛除邪气,消除致病因素。

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正气不足可能导致身体恢复缓慢,而邪气滞留则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

骨折发生后,患者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局部的损伤会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此时,祛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法,如使用桃仁、红花、赤芍等中药,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和肿胀。

同时,还可能会运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在骨折的中期,随着肿胀的消退,筋骨开始生长连接。

这时,扶正的作用逐渐凸显。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气血,为骨折的愈合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例如,服用一些具有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杜仲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正气,促进骨折部位的组织修复和再生。

而在骨折的后期,骨折基本愈合,但肢体的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此时,既要继续扶正,巩固疗效,又要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是如何实现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的呢?一方面,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能够综合调理身体的内环境。

比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改善骨折局部的微循环,增加血液供应,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滋补类的中药则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

另一方面,中医的饮食调理也不容忽视。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扶正祛邪的意思

扶正祛邪的意思

扶正祛邪的意思
"扶正祛邪"是一个中医药领域的概念,用来描述调整身体平衡的治疗方法。

它指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正常功能(正气)来排除不良因素(邪气),从而恢复健康。

在中医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是由人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协调和平衡所维持的。

如果身体内部的正常功能被扰乱,或者外部的不良因素(如外感病邪、情绪压力等)进入,就会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出现不适和疾病。

"扶正"即指的是通过调整和加强身体的正常功能来加强抵抗力,帮助身体自身抵御疾病和外界不良因素。

而"祛邪"则是指清除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良因素,以恢复身体的正常状态。

这种治疗方法强调的是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通过"扶正祛邪",中医希望在平衡的基础上,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扶正与祛邪

中医的扶正与祛邪

中医的扶正与祛邪扶正祛邪,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论。

疾病过程,以邪正关系上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展。

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与祛邪的含义及关系扶正的含义:扶正即扶助正气。

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种扶助正气以抗邪的原则适应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所谓“虚则补之”,也就是扶正治则的具体应用。

临床上常用的补气法、养血法、滋阴法、温阳法等,都是在扶正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制订的治疗方法。

祛邪的含义:即祛除邪气。

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种治疗原则适用于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订的。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即能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另一方面,扶正的药物易敛邪,祛邪的药物又易伤正,因此临床运用扶正与祛邪这一原则时,必须仔细地分析正邪力量的消长情况,区别主次才能运用恰当。

2.扶正祛邪的运用法则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正邪两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有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证。

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的意思

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的意思

什么是扶正祛邪扶正祛邪的意思扶正祛邪的意思是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人体健康和疾病都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

若正气充盛,能抵御邪气侵犯,则身体健康;若正气不足,不能抵御邪气侵犯,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既病之后,正气与邪气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又决定着疾病的进退。

扶助正气有助于祛邪;祛除邪气能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恢复;正邪兼顾,能够调整正虚邪恋引起的复杂情况。

所以,扶正祛邪是指导食养和食疗的一个重要法则。

扶助正气
扶助正气还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促使机体早日康复。

故扶助正气对于食养和食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扶助正气在饮食保健上是通过食补来实现的。

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的构成不同,食补主要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的内容,也即食补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的内容十分丰富。

如补气包括补益元气、补益脾气、补益肺气等;补血包括补养精血、补养心血、补养肝血等;补阴包括滋补肾阴、滋补肺阴、滋补心阴等;补阳包括补肾壮阳、温补脾阳、补助心阳等。

祛除邪气
祛除邪气,能使邪去正安,疾病康复。

因此,祛除邪气是食疗的卫一重要内容。

在食疗上,祛邪的方法很多,应根据邪气的性质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

如表邪宜用汗法,热邪宜用清法,寒邪宜用温法,食积宣用消法等。

正邪兼顾
根据正虚为主、邪实为主、正虚邪实等不同情况,辨清正邪的消
长盛衰,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1.扶正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谈谈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谈谈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谈谈扶正和祛邪的关系!“扶正祛邪”是中医重要的临床治疗⽅法,“邪⽓盛则实,精⽓夺则虚”,邪正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所以补虚泻实实际上就是扶正祛邪这⼀法则的具体应⽤。

所谓“扶正”,就是扶助⼈体对疾病的抵抗⼒,和对体内体外环境的适应⼒。

“祛邪”,就是祛逐致病因素,包括祛除外来的六淫,和内⽣的痰湿、瘀⾎等,⽤于祛邪的泻法有发表、泻下、渗湿、利⽔、消导、破⾎等。

在中医认为,⽣病的过程,就是正⽓与邪⽓⽃争的过程。

正⽓增长,邪⽓撤退,就是疾病向好的⽅⾯发展;邪⽓增长,正⽓却逐渐衰弱,疾病就向坏的⽅⾯发展。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医⽣要判定患者的状态,正⽓是否充⾜,邪⽓是否强盛,然后采⽤不同的⽅法来处理。

●凡是邪⽓是疾病的主要⽭盾的时候,就适宜于祛邪之法。

⽐如,⼀个⼈,患了严重的肺炎,⾆苔黄厚,⾆质红,脉数,痰黄、⿐涕黄、剧烈咳嗽,胸痛,发⾼烧,扁桃体肿⼤,浑⾝酸痛。

此时,按照现代医学的检验,就是出现了严重的肺内感染,中医在这个时候的治疗,基本认为是邪⽓炽盛,应该以驱邪为主,所以,会⽤清热解毒等药来驱散邪⽓。

再⽐如,⼀个⽼⼤妈,腿疼了⼆⼗年,这是腿部的⾻骼⾥⾯有瘀⾎,于是我们⽤三七粉来活⾎化瘀,结果她的腿疼就痊愈了,这就是⽤活⾎通络的⽅法,来祛除瘀⾎这种致病因素,让⽓⾎恢复正常。

这也是驱邪。

再⽐如,⼀个脑⾎管意外的患者,中医叫脑中风,此时患者神志不清,⼤便已经很多天没有通了,⾆苔黄厚,⾆质红绛,此时,⼀个⽐较常⽤的⽅法,就是泻下通便,这叫釜底抽薪,⼀旦患者⼤便通畅,⾝体上部的压⼒很快就会被降下来,就给治疗创造了机会,这也是驱邪的⽅法。

所有的祛邪办法,都是因势利导,排除致病因素。

●凡是正⽓虚弱是疾病的主要⽭盾的时候,就适宜于扶正。

⽐如⽓虚、⾎虚、阴虚、阳虚的时候,就要及时滋补。

⽐如,有的⼥性患者,⽉经前头疼,这个病⽐较难治,到底是该疏风通络呢?还是散寒解表呢?我们⼀看,此⼈的⾆质颜⾊很淡,这是⾎虚的表现,于是就给患者⽤⽟灵膏养⾎,结果很快⽉经前头疼这个病就好了。

扶正祛邪中蕴含的真谛,中医人必懂!

扶正祛邪中蕴含的真谛,中医人必懂!

扶正祛邪中蕴含的真谛,中医⼈必懂!导读时常听⼀些⽼中医说到“扶正祛邪”四个字,但具体是什么意思?知道的⼈或许就不是很多了。

在中医学看来,⼈体之所以会患病,与体内正邪之⽓的盛衰有关,⽽疾病的转归,也可看作是正邪之⽓⽃争的结果。

临床上,该如何⽤好“扶正祛邪”呢?且先听听⽼中医陈崑⼭的临证经验吧!“正”指正⽓,泛指⼈体各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和抗病、康复能⼒。

“扶正”指扶助、补益⼈体呈虚弱的正⽓,使之恢复正常状态。

所以,扶正常⽤补法,⽤于虚证。

“邪”指邪⽓,泛指⼀切致病因⼦,如六淫、疫疠、蛊毒、瘀⾎、痰饮等。

“祛邪”就是指祛除使⼈体发⽣疾病的⼀切致病因⼦。

所以,祛邪常⽤泻法,⽤于实证。

中医发病学的观点认为,疾病在发⽣、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正、邪两⽅⾯⼒量的相互⽃争。

疾病向愈或恶化的转归,取决于正邪双⽅⽃争时⼒量的对⽐。

正⽓强,邪⽓弱,体内有邪⽓存在,也可以不发⽣疾病,发⽣了疾病也很轻,或很快就会痊愈。

正⽓虚,邪⽓盛,⼈体就必然会发病,甚⾄患重病,并可能会迅速恶化。

这正如《灵枢·百病始⽣》说:“风⾬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

卒然逢疾风暴⾬⽽不病者,盖⽆虚,故邪不能独伤⼈。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皆相染疫,⽆问⼤⼩,病状相似。

”以上说明,中医认为邪⽓是疫毒发病过程中的⼀个重要因素。

由于扶正与祛邪可以改变疾病过程中正邪双⽅⼒量的对⽐,使疾病向愈转归,所以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

扶正与祛邪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呢?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定。

⼀般说,正虚应扶正,邪盛要祛邪。

但临床实践中,⽭盾往往是复杂的,病情常常是千变万化的。

单单正⽓虚,或纯属邪⽓盛的病⼈虽然存在,但较少;⼤量的病⼈多是既有正⽓虚,也有邪⽓实。

在这种情况下,医⽣就应该同时⽤祛邪、扶正两种治则治之。

同时,还要进⼀步分析病⼈当时的主要⽭盾是什么,以正虚为主者,要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以邪实为主者,则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扶正祛邪作文素材

扶正祛邪作文素材

扶正祛邪作文素材“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

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正”的人体自身机能生发保护的要求。

表现出对做人做事,修身固心的要求。

“扶正”是补弱以求自强,“祛邪”是黜恶以保自强,两者相互作用,方能实现人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得以保持长久的健康,治病疗身如此,做事为人亦然,只是有“根固”方得木之长,“源深”方可流之远,固本正身才得发展,“扶正”是扶的个人德行,是一个人内心信仰价值的扶正。

只有“扶正”本心,才能求得个人的立身之正,实现人生的长远发展,在万古长河中,成就非凡者无不正德行,明信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守为民信仰,终成就一代文正公的“正”:孙中山先生近代立共和民主的志向,先求本身“根本奉献的身”,立稳德行,方成就民族之"正”。

故而,“扶正”要先立德行,扶正人生信仰,才能得“正”。

“扶正”亦是弥补薄弱,厚积而发。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耳不聪者可以聪,目不明者可以明。

”明确自身弱点,及时补弱才能保持自身驱动力的长久稳定,维持“正”身的根本动力。

中国近代探索救亡,知制度薄弱,知思想薄弱,知文学艺术薄弱,故而有了辛亥革命,有了新文化运动。

弥补薄弱后的中国,厚积而发,实现了发展进步。

惟以”扶正”德行,补足补弱可得自强,可求发展。

“祛邪”是坚持本心,不为外物纷杂所干扰的智慧与心境。

如同参天大树的生长,既须自身深根厚土,又需外部适宜的阳光、水分等外在因素。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可不谓重要。

而人所区别于树的便是主动能动的作用,人生处世,有逆有顺,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在面对一切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诱病因子”时,我们应做到“正身以“黜恶”,只有“祛邪”才能保得自强,推动发展。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脏腑补泻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脏腑补泻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脏腑补泻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又称治疗治则。

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一正治反治正治也称逆治,是最常用的治法。

即指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时所采取的治疗原则。

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为正治法。

反治也称从治,是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治疗法则。

即指疾病的某些征象与病变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取顺从这些假象而治的法则。

但实际上还是逆其疾病本质而治疗。

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为反治。

再如下利谵语、用通下腑实的诸承气汤治疗;真热假塞证,用寒凉的白虎汤治疗,均是反治的具体运用。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一扶正祛邪扶正即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泻法,用于实证。

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因此,扶正祛邪就是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转化。

用于扶正的补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用于祛邪的泻法有发表,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

扶正与祛邪,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扶正有助于抗御病邪,而祛邪则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恢复正气。

在一般情况下,扶正适用于正虚邪不盛的病证,而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显的病证。

扶正祛邪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在具体应用时,也应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

以正虚较急重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较急重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若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正气过于虚弱不耐攻伐,倘兼以祛邪反而更伤其正,则应先扶正后祛邪;若邪实而正不甚虚,或虽邪实正虚,倘兼以扶正反会助邪,则应先祛邪后扶正。

总之,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脏腑补泻由于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往往影响到他脏,而他脏的情况有了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原发病的肌府,临床上常应用脏腑之间的生克表里关系,作为补泻治法的原则。

中医治则要诣:顾护正气,给邪出路!

中医治则要诣:顾护正气,给邪出路!

中医治则要诣:顾护正气,给邪出路!中医学充分认识到了决定疾病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邪气损伤机体,正气奋起反抗,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胜邪则病退,邪胜正则病进;正气完全战胜邪气,邪气被祛除,疾病就痊愈。

因此,中医的治疗原则要求综合考虑正和邪两个方面,不能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

中医理论书籍讲有关正邪的治疗原则主要讲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关系。

扶正就是虚者补之,祛邪就是实者泻之。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增强了正气,有助于机体祛除病邪,即所谓“正胜邪自去”;祛邪则在邪气被祛的同时,减免了邪气对正气的侵害,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虚实夹杂之证,则扶正与祛邪同时使用;虚为主则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实为主,则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如果正气虚极,机体不能耐受任何攻伐,虽有邪气,也不能兼顾祛邪,以免正气更加受伤,当先扶助正气,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如果邪气非常旺盛,正气虽虚而不甚,尚能耐受攻伐,此时如果兼顾补虚,则有可能助邪或加重症状,当先行祛邪,邪气去再补虚以收全功。

中医有关正邪的治疗原则,除上述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强调“正确的治疗方法必须是因势利导,帮助正气祛除邪气”。

症状的出现是因为邪正斗争正在进行,无论是邪气还是正气,只要一方退却,不再发生斗争,相关症状就会消失。

西医里有很多治疗方案,不是帮助正气打败邪气,而是压制正气不去和邪气斗争,虽然也能平息症状,但是邪气进入身体更深,对身体实际伤害更大。

有些医理欠缺的中医也会制定这样的医疗方案,完全违背了中医“帮助正气祛除邪气”这一基本治疗原则。

综合这两个方面,中医有关邪正的治疗原则就应当是:顾护正气,给邪出路。

顾护正气的内涵有三层:第一,根据辨证,对正气虚弱的病人或益气或养血或滋阴或温阳或填精或增液等虚者补之,以扶助正气;第二,祛邪要顺应机体正气抵抗邪气的趋势,顺势而为,帮助正气打败邪气,而不能违拗正气的趋势,压制正气以使症状消失;第三,祛邪时充分考虑保护正气,祛邪而不伤正,比如辨清邪气所处位置,治疗不伤无邪之地,且中病即止,以免太过而伤正。

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黄帝内经》开始,就一直倡导要重视人体的正气。

因为正气充盈和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病邪所侵扰。

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重要体现。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足够充盈、足够强大的正气,于是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如果人体的正气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病邪实在太过强大了,这样人体的正气也会受到损伤,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中医的方法是——扶正祛邪!说到扶正祛邪,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扶正,二是祛邪。

所谓扶正,就是培补人体的正气,已达到治愈疾病或者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邪能力的作用,从而实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祛邪,就是消除侵害人体健康的病邪,已到达治愈疾病或者祛除病邪的作用,从而实现邪去而正复、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扶正祛邪这个治疗原则中,有没有一个“无缝衔接”的经典良方呢?还真有,它就是千古名方——人参败毒散。

对于人参败毒散的最早出处,有人认为是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简称《直诀》),也有人认为是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简称《局方》)。

当然,学术界公认的,《局方》才是人参败毒散的最早出处。

那么,人参败毒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记载,全方由“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川芎、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各三十两”组成的。

具体用法是,将以上中药按炮制方法炮制后,打成粗末,每次服用的时候,取药末二钱,用水一盏煎煮,煎煮的时候加入生姜、薄荷各少许,一起煎煮至七分时,去掉药渣,随时可服,不过服用时有个特点,那就是“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扶正祛邪,虽然时常联合在一起,但其实二者各不相同,只不过它们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扶正是为了祛邪,也就是所谓的“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也就是所谓的“邪去正自安”。

然而能够把扶正祛邪联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策”。

扶正祛邪自然和人体有着重要的关系,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扶正祛邪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扶正祛邪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扶正祛邪中国的成语“扶正祛邪”,其中的祛就是去除;扶正祛邪即扶持正气,去除邪风。

扶正祛邪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现在也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傅维康等著的《医学史话•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

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

”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中药扶正祛邪

中药扶正祛邪

中药扶正祛邪中医专家指出,乳腺癌术后除了必要的放疗、化疗等治疗外,尚需中医药的辅助调理。

扶正扶正,祛邪,才能达到减少手术创伤引起的体质耗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放疗、化疗的完成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对防止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

更有重要作用。

扶正祛邪是乳腺癌术后康复之本乳腺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应重在扶正。

据报道,在乳腺癌术后转移者中,约70%是在术后两年发生。

究其原因,患者在经历大手术创伤,放疗、化疗的损害,以及内分泌治疗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后,体质下降,变得虚弱,免疫力、抗癌力受到削弱。

再加上心理负担、工作压力和家庭困境等因素,更致正气受挫,邪毒走窜。

故中医药的治疗以扶正为先、为重,使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和经络达到平衡与协调,让正气压制邪毒,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与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中医专家认为,扶正应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手段,始终关注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以及脾胃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无论在乳腺癌术后的哪个阶段,均应维护胃气。

同时,在强调益气健脾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肝肾,培补元气,有助于患者元气、正气的恢复。

因肾为机体之本,元气之根。

因此,扶正法应以补益气血、益气健脾和滋养肝肾等补益药为主,可强壮体质,调节免疫力,提升抗癌力,防止复发转移。

当然,在优先扶正的情况下,也不忘祛邪,此也为治本之法。

尽管乳腺癌术后或放疗、化疗后,大部分癌毒已被清除或杀灭,但其残留的癌细胞、毒素仍可能蛰伏于血液、脏腑、骨骼或局部软组织中,包括血液与淋巴系统中,这就构成中医所谓的“湿、热、瘀、浊、毒”等有害物,必须通过中药予以清除,是为祛邪。

可辨证选用清热化湿、祛瘀逐痰、解毒消肿、软坚散结等方法,清除癌肿毒素,抑杀残余癌细胞。

专家指出,对乳腺癌术后扶正与祛邪的应用,还需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程长短、肿瘤状况、手术大小及放疗、化疗等方案的具体情况而定,应有所区别。

一般原则是:术后放疗、化疗期间?正虚甚而邪滞轻,“扶正”与“祛邪”用药之比为9:1;放疗、化疗结束,正值内分泌治疗期间,两者用药之比改为8:2;而术后2年,则可调整为7:3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法邪是中医治疗疾病总的指导原则,中医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染疾病就是因为体内的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或者体内邪气打败正气。

所以,中医认为治疗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帮助改变体内正邪的势力对比,帮助正气增加,祛除邪气使其减少或消失。

一般来说,扶正祛邪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小原则,即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扶正与祛邪并用,这三个原则适用的病症不同,我们可以按照具体情况选用。

(1)祛邪以扶正。

这个原则主要是用于体内邪气旺盛的病症,是邪气在和正气的较量中占上风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祛除邪气,邪祛就是扶正。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运用消解、发表、泻下等治疗方法来祛邪,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病。

(2)扶正以祛邪。

这个原则主要适用于体内正气虚或者单纯的正气不足而并无邪气,比如一些体虚昏迷、腹泻等症状。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一般采用滋阴、养血、助阳、补虚等措施。

(3)扶正与祛邪并用。

这个原则适用于正邪势力相当的情况,邪气不如急性病那样旺盛,正气也呈现出虚弱的态势。

扶正与祛邪并用,既可以补正气之虚,也可以攻邪气之盛,这样釆取两方面共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

比如治疗肝硬化腹水,我们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补益药。

总之,无论用什么方式来祛邪扶正,要特别注意调动病人自己的治疗疾病的积极性,以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能更快地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