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固碳增汇效果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还原回田地中用作肥料的农业技术方法。


优势如下:
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秸秆还田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
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复合有机物质,通过还田将秸秆中的这些有机物注入到土壤之中,不仅
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够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

二、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养分元素,如氮、磷和钾等,这些
养分元素都可以在还田的过程中释放出来,被土壤所吸收。

通过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提高
土壤肥力,还能够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三、控制土壤酸碱度
秸秆还田能够控制土壤的酸碱度。

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可以通过分解和腐败过程中产生
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钙、镁等碱性物质,从而改善土壤酸碱度。

此外,
秸秆还田还能够提高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的生态平衡,进而改善土壤环境,为作
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

四、减少农田排放
秸秆还田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排放。

废弃的秸秆在没有还田处理的情况下,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而通过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将
废弃的秸秆还原回田地,从而减少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总之,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提高土壤的
有机质含量、肥力和酸碱度,减少农田排放等方面,对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及玉米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及玉米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及玉米生产性能影响研究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及玉米生产性能影响研究摘要: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方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作物产量。

为了研究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及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在某农田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田间实验。

结果表明,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累积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对玉米生产性能也有正面的影响。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玉米生产引言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偏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限制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

因此,研究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及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某农田作为试验区,设置四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秸秆的对照组(CK)、每年还田2 t/ha的处理组(T1)、每年还田4 t/ha的处理组(T2)和每年还田6 t/ha的处理组(T3)。

在每个处理组中,连续进行了五个种植季节的玉米种植。

结果与讨论1.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连续施用秸秆的年限增加,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五年的连续还田实验中,T1处理组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组,分别增加了15.2%;T2处理组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T1组又显著增加了19.8%;而T3处理组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相较T2组增加了22.3%。

这表明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2.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在五个种植季节中,T1、T2和T3处理组的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组。

与CK组相比,T1、T2和T3处理组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8.2%、12.6%和16.5%。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_潘剑玲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_潘剑玲
(1.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代万安 2
兰州
尚占环 1
郭瑞英 3**
拉萨 850032; 兰州 730000)
730020; 2.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3.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干旱农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 , 对维持农田肥力 , 减少化肥使用 , 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
(1. College of Pastor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 China; 2. Institute of Vegetable Sciences,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hasa 850032, China; 3. Institute of Arid Agroec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 , 获得高农业生产 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 , 刺激微生物活性 , 提高土壤肥力 ; 同时矿化的秸 秆组分能促进土壤氮循环和矿化 , 提高氮素有效性。秸秆还田能够促使集约化高氮输入的农田生态系统维持 正常的碳氮比例 , 减少氮素淋洗损失 , 改善土壤结构板结和连作障碍等现象。目前我国农田秸秆还田率不足 50%, 与欧美国家高达 90%多的秸秆还田率相比 , 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我国秸秆还田率能够逐渐 改变我国耕地土壤存在的有机质含量和品质下降、氮素损失严重等现象。目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秸秆还田对 有机质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 并结合长期监测试验 , 以及多种秸秆还田技术进行比较研究 , 发展适合当 地秸秆还田模式 , 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质 氮素有效性 碳氮比 土壤质量 可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 S1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3990(2013)05-0526-10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将丰收的秸秆还给田地的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充分利用农作物剩余物,减少农业污染和环境污染,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增加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秸秆还田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秸秆是一种有机物,它能够分解成许多有益的微生物和营养成分,如有机质、氮、磷、钾等,这些物质对于土壤的肥力和肥力保持至关重要。

当秸秆还田时,它可以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质,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结构和通透性,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

其次,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减少农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农业废弃物和秸秆的堆积既浪费了农业资源,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果不及时清理和处理,这些农业废弃物和秸秆就会腐烂和发酵,产生大量的甲烷、温室气体和臭气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危害。

而秸秆还田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还田,不仅可以避免这些有害物质的产生,还可以让农田长期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第三,秸秆还田技术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由于秸秆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营养水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为植物的吸收和利用提供了更优质的土壤环境,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后,秸秆还田技术有助于有效利用农作物剩余物。

农作物的剩余物是指收获后剩余在田间的秸秆和根茎等部分,如果不加以利用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而将秸秆还田可以将这些农作物剩余物与土壤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避免了浪费这些宝贵资源的情况。

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技术是一项有益的农业管理措施,其优势在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农业污染和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有效利用农作物剩余物等方面。

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该推广和普及这项重要的技术,以带动新一轮农业发展。

大豆秸的土壤固碳机制研究

大豆秸的土壤固碳机制研究

大豆秸的土壤固碳机制研究大豆秸秆是指在大豆收获后,从田间割取的大豆植株茎秆。

它是一种农业废弃物,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问题,因为它经常被焚烧或简单地放在田地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大豆秸秆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具有潜在的土壤固碳机制。

本文将探讨大豆秸秆的土壤固碳机制,并讨论其对可持续农业的潜在影响。

首先,大豆秸秆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可以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碳。

有机碳是土壤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保持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

研究表明,将大豆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

此外,有机质还能抑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其次,大豆秸秆中的植物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以作为土壤微生物的碳源。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并将部分有机碳转化为有机酸和其他稳定的有机化合物。

相比于其他农业废弃物,大豆秸秆中的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这种微生物活动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结构,进而增加土壤的碳储存能力。

此外,大豆秸秆的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大豆秸秆在土壤中分解时会产生较多的细菌黏着物质,增加土壤的团聚体黏结力,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

土壤孔隙结构的改善有助于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提高土壤的渗透性,从而减少因过度灌溉或降雨引起的土壤湿润和水分饱和。

这对于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浸泡危险以及改善作物根系的营养吸收非常重要。

最后,大豆秸秆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来促进土壤固碳。

大豆秸秆在土壤中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能够吸附水分,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结构,从而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抵抗旱灾和干旱胁迫,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的使用。

此外,在干旱地区,大豆秸秆的还田有助于减缓土壤的水分蒸发,并抑制表面水流,减少水分流失。

开展玉米秸秆还田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开展玉米秸秆还田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开展玉米秸秆还田促进作物增产增收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考验。

环境制约因素、资源利用也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农业的生产安全和增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玉米秸秆还田被认为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生态健康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玉米秸秆还田的优点1.改善土壤质量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具有较高的碳氮比,与农田土壤肥力相近,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并增加土壤保水能力,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玉米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为它含有的有机物质、微量元素和肥料元素会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也能够改善土壤的性质,促进根系发育,提高作物的耐寒能力以及适应性。

3.保护环境玉米秸秆还田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防止空气和水污染。

其含有的有机物质和肥料不会闲置,而是会以微生物的形式自然分解,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防止由此产生的环境危害。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减轻造成土壤沙化、强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解决化学肥料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根据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以下几种方式:1.玉米秸秆现田进行割短田间留存玉米秸秆现田进行割短田间留存,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该方式可以在秸秆疏鬆程度、作物品种和施肥程度等因素的配合下,实现营养返还和有机物质的保持,有效提高土壤质量和持水能力。

2.玉米秸秆深沟前翻压田玉米秸秆深沟前翻压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缓解因土壤流失带来的问题。

该方式可以翻沟深度根据沟深来定,翻地的深度则根据作物的根系生长深度予以确定。

玉米秸秆无耕深沟田间留存,可以多个方面促进土壤质量的改善。

种植清晰育种,夹种早、中、晚期的作物等都有助于提高农田生态环境。

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副产品,其合理利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农作物秸秆还田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长期的农业生产往往导致土壤板结、通气性差,而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

研究表明,还田后的秸秆在土壤中逐渐分解,形成的腐殖质能够使土壤颗粒团聚,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从而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秸秆还田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它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秸秆中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田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些养分逐渐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同时,秸秆还田有助于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壤环境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从土壤生物学特性来看,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碳源和能源,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微生物的增加能够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此外,有益微生物的增多还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在秸秆还田的方式上,我国主要有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两种。

直接还田包括粉碎还田、整株还田等。

粉碎还田是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撒在田间,然后翻耕入土。

这种方式操作相对简单,但需要注意粉碎的程度,以免影响还田效果。

整株还田则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铺在田间,适用于一些特定的作物和土壤条件。

间接还田包括堆肥还田、过腹还田等。

堆肥还田是将秸秆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堆积,经过发酵腐熟后施入农田。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肥料的质量和肥效,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地。

过腹还田是将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家畜的粪便再还田。

这不仅实现了秸秆的利用,还增加了有机肥的来源。

然而,农作物秸秆还田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还田量不当可能会导致土壤孔隙度过大,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秸秆分解过程中可能会与作物争夺氮素,导致作物前期生长缺氮。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5):32-38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2767.2024.05.0032李硕,李博哲,王超,等.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5):32-38.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李 硕1,李博哲2,王 超3,孙 鹏1,4,5(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大庆),黑龙江大庆163319;2.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4.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319;5.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为探明农产品化肥减量后土壤养分的变化,促进玉米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从201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所属4个牧场连续3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期间随机选取31处采样点分别进行3次抽样,分析土壤样品中p H ㊁碱解氮㊁有效磷㊁速效钾㊁有机质㊁有机碳和水溶性盐等指标,以此判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和固碳能力的影响㊂结果表明,长期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由21.2g ㊃k g -1增长至23.6g ㊃k g -1;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平均增长约144.0%,而未还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增长约138%;碱解氮含量由166.50m g ㊃k g -1增长至194.50m g ㊃k g -1,且2022年与2021年测定的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㊂可见秸秆还田后土壤固碳能力增加,肥力增强,而p H 一直维持在7.92~8.23㊂因此,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耕作环境,减少土壤中盐分聚集,提高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效果,调节土壤的酸碱稳定性,对东北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地力指标;固碳能力收稿日期:2023-10-06基金项目:大庆市农业农村领域市校融合项目(S X R H 2021-23,S X R H 2022-02)㊂第一作者:李硕(1995-),男,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土壤养分监测研究㊂E -m a i l :1119075519@q q .c o m ㊂通信作者:孙鹏(1982-),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土壤地力分析研究㊂E -m a i l :b y n d s u n p e n g@163.c o m ㊂ 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密切相关,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2022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达4307万h m 2,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36.4%,年产2772万t ,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0.4%[1]㊂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玉米主要生产地之一,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产生的废弃秸秆越来越多[2-4],如何合理利用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㊂相关研究表明,秸秆中含有多种有机元素,是一种宝贵的多用途的生物质能资源[5-8]㊂而且秸秆还田是一种高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秸秆可为农田提供丰富的有机质㊁氮㊁磷㊁钾和可溶性盐,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改良耕地环境,进而提升粮食产能[9]㊂玉米秸秆还田还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协调土壤氮㊁磷㊁钾比例,增加土壤养分积累,提高土壤固碳能力,调节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10-13]㊂我国土地辽阔,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差异较大,因地制宜选用还田方法则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㊂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变土壤大团聚体的结构,从而增强土壤对外源碳的固持性[14]㊂因此,通过土壤地力指标分析,研究秸秆还田后对土壤肥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可为农业生态资源的再利用提供有效保障㊂目前,对东北地区土壤固碳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方式的不同或秸秆种类上[15-16]㊂为了更好地探索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指标及固碳能力的影响上,本研究选择大庆市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有机质㊁碱解氮㊁有机磷㊁速效钾含量等地力指标的变化,比较玉米秸秆还田与未还田土壤中各地力指标的变化,以此判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㊁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及土壤中有机碳固定贮存能力的影响,为定量提升土壤肥力及有机碳固持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㊂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时间从2019年10月到2022年10月㊂试验地点选择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㊁红骥牧场㊁星火牧场和银浪牧场㊂4个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气候类型为北温带大陆性季235期 李 硕等: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风气候,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雨热同季,降水量427.5m m ,年蒸发量1635m m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6.34~28.64g ㊃k g -1,土壤的p H 在7.9左右,土壤黏度较大,盐分易在表面积聚㊂1.2 材料供试玉米品种:莱登696,为中早熟的优良玉米品种,成熟期一般为80~85d ,适应性强,耐寒性好,适合在大庆等寒冷地区种植㊂主要仪器设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 A 800,美国珀金埃尔墨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凯氏定氮仪(K -375,瑞士步琦有限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计(U V -1500P C ,上海美析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M L204T ,梅特勒托利多);pH 计(F E 28,梅特勒托利多);水浴锅(HH -8,常州金坛良友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油浴锅(D V -20,常州金坛良友仪器有限公司)㊂1.3 方法1.3.1 试验设计 供试玉米2019年5月采用 4090 免耕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即在玉米栽培时采用双苗眼窄宽行大垄种植模式,垄宽130c m ,垄上双行,窄行距40c m ,宽行距90c m ,保苗6万株㊃h m -2;在玉米拔节期㊁大喇叭口期和灌浆至乳熟期,根据旱情㊁土壤含水量㊁作物长势等情况,采用滴灌㊁喷灌㊁沟灌等方式进行灌溉㊂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㊂试验设玉米秸秆还田处理(C S )和对照组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C K )㊂耕地采用机械进行收获[17-18],玉米机械收获过程中,采用专用配套的秸秆粉碎机粉碎玉米秸秆,粉碎大小<10c m ,秸秆粉碎后全量还田,集中放置在大垄双行的宽垄空地间,实现无焚烧自然腐解还田,2019年10月玉米秋收后第一次还田,玉米机械收获后还田㊂避免人为施肥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在春播时要施用充足的复合肥作基肥㊂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土样采集:2019-2022年连续3年土壤样品采集时间设定为秋收秸秆还田180d 后,春播前,具体采样时间分别为:第一次2020年4月27日-28日;第二次2021年4月14日-15日;第三次2022年4月11日-12日㊂从4个试验牧场内随机选择6~9个点对土壤采样,共计31个采样点,采集0~20c m 耕作层㊂土壤样品无秸秆残渣,垄空地处秸秆腐殖化程度较高,采样点经纬度详见表1㊂表1 供试土壤样品来源及具体经纬度镇(场)村队检测编号经纬度红骥牧场喇嘛甸镇银浪牧场星火牧场一队八队七队新华村三队二队四队四队六队R N 1R N 2R N 3R N 4R N 5R N 6R N 7R N 8R N 9R N 10R N 11R N 12R N 13R N 14R N 15R N 16R N 17R N 18R N 19R N 20R N 21R N 22R N 23R N 24R N 25R N 26R N 27R N 28R N 29R N 30R N 3146ʎ45'5ᵡN ,124ʎ40'49ᵡE46ʎ45'0ᵡN ,124ʎ40'16ᵡE 46ʎ45'37ᵡN ,124ʎ40'40ᵡE 46ʎ42'51ᵡN ,124ʎ42'18ᵡE 46ʎ46'8ᵡN ,124ʎ39'55ᵡE46ʎ45'54ᵡN ,124ʎ40'36ᵡE 46ʎ44'12ᵡN ,124ʎ43'35ᵡE 46ʎ44'28ᵡN ,124ʎ42'42ᵡE 46ʎ37'47ᵡN ,124ʎ42'16ᵡE 46ʎ39'20ᵡN ,124ʎ47'16ᵡE 46ʎ40'33ᵡN ,124ʎ42'34ᵡE 46ʎ37'47ᵡN ,124ʎ42'16ᵡE 46ʎ41'32ᵡN ,124ʎ46'21ᵡE 46ʎ42'51ᵡN ,124ʎ42'18ᵡE 46ʎ32'51ᵡN ,124ʎ49'2ᵡE46ʎ32'51ᵡN ,124ʎ49'10ᵡE 46ʎ32'41ᵡN ,124ʎ50'6ᵡE 46ʎ31'16ᵡN ,124ʎ50'28ᵡE 46ʎ31'17ᵡN ,124ʎ50'33ᵡE 46ʎ30'49ᵡN ,124ʎ49'15ᵡE 46ʎ30'15ᵡN ,124ʎ50'57ᵡE 46ʎ29'7ᵡN ,124ʎ45'5ᵡE 46ʎ27'56ᵡN ,124ʎ46'21ᵡE 46ʎ59'9ᵡN ,124ʎ40'1ᵡE 46ʎ59'8ᵡN ,124ʎ39'55ᵡE 46ʎ59'4ᵡN ,124ʎ39'53ᵡE 46ʎ59'7ᵡN ,124ʎ39'15ᵡE 46ʎ59'4ᵡN ,124ʎ39'31ᵡE46ʎ58'40ᵡN ,124ʎ39'38ᵡE 46ʎ59'35ᵡN ,124ʎ43'28ᵡE 46ʎ59'33ᵡN ,124ʎ43'29ᵡE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测定:在同一地点连续采样两次,第一次采样为还田前(2019年9月)作C K ,第二次采样为秸秆还田一年后(2020年10月)为C S ,于4个牧场土壤样品中各随机抽取3~5个,参照N Y /T1121.4-2006[19]和孔隙度计算法(孔隙度=(1-容重/比重)ˑ100)进行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㊂土壤养分含量及固氮能力的测定:2019-2022年连续3年土壤氮含量的测定参照L Y /T33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5期1228-2015[20];土壤p H 的测定参照N Y /T 1121.2-2006[21];土壤磷含量的测定参照L Y /T1232-2015[22];土壤速效钾的测定参照N Y /T 889-2004[23];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参照N Y /T 1121.6-2006[24];土壤有机碳的测定参照H J 658-2013[25];水溶性盐的测定参照N Y /T1121.16-2006[26]㊂用以上方法测定表1中采集的土壤样品㊂1.3.3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E x c e l 2003和S P S S 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图表用O r i g i n 2023处理㊂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样品状态由表2可知,玉米秸秆还田处理(C S )较未还田土壤处理(C K )土壤容重整体上略有升高,孔隙度降低,说明秸秆还田后,经过秸秆的填充可使土壤更加紧实㊂表2 玉米秸秆还田一年后土壤样品的容重和孔隙度试验地 处理采样点土壤类型容重/(g㊃c m -3)孔隙度/%红骥牧场C K 4黑钙土1.18ʃ0.0157.1ʃ0.5C S 4黑钙土1.23ʃ0.0154.6ʃ0.8喇嘛甸镇C K 3黑钙土1.10ʃ0.0262.7ʃ0.4C S 3黑钙土1.08ʃ0.0359.6ʃ0.3银浪牧场C K 4黑钙土1.06ʃ0.0260.0ʃ0.5C S 4黑钙土1.12ʃ0.0253.5ʃ0.7星火牧场C K4黑钙土1.13ʃ0.0158.8ʃ0.5C S4黑钙土1.16ʃ0.0253.2ʃ0.62.2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p H 的影响由表3可知,2020-2022年3年间,4个牧场未还田土壤(C K )p H 的平均值均稍有增长,而还田后(C S )土壤p H 的平均值有3个试验地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2021年最高,显著高于2020年和2022年,且在2020年和2022年两年测定的pH 差异显著,说明秸秆还田对土壤的p H 具有调节和缓冲作用,并可将土壤的p H 稳定在7.92~8.23之间㊂2.3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由表4可知,从4个牧场整体变化看,2020-2022年玉米秸秆还田处理(C S )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由166.50m g ㊃k g-1增长至194.50m g ㊃k g -1,2022年最高,显著高于2021年,2020年与2021年测定的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㊂而未还田处理(C K )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由216.2m g ㊃k g -1下降至184.0m g ㊃k g -1,2020年最高,显著高于2021年,但与2022年测定的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㊂说明长期进行玉米秸秆还田的土壤氮素供应能力高于未还田土壤,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有提升效果㊂表3 玉米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p H 的影响试验地 处理pH 2020年2021年2022年红骥牧场C K 7.81ʃ0.158.20ʃ0.258.30ʃ0.23C S8.11ʃ0.058.23ʃ0.218.16ʃ0.43喇嘛甸镇C K 7.81ʃ0.158.20ʃ0.258.31ʃ0.23C S 8.11ʃ0.058.23ʃ0.218.06ʃ0.43银浪牧场C K 7.98ʃ0.018.22ʃ0.328.27ʃ0.14C S 8.11ʃ0.058.13ʃ0.218.15ʃ0.42星火牧场C K 8.10ʃ0.128.16ʃ0.248.22ʃ0.21C S 7.92ʃ0.168.11ʃ0.158.07ʃ0.05平均C K 7.93ʃ0.14b 8.19ʃ0.07a 8.28ʃ0.04a C S 8.06ʃ0.06b 8.21ʃ0.19a 8.10ʃ0.48a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年份间在P <0.05水平差异显著㊂下同㊂表4 玉米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试验地处理碱解氮/(m g ㊃k g-1)2020年2021年2022年红骥牧场C K 157.5ʃ27.2203.0ʃ70.2187.7ʃ10.8C S166.9ʃ40.0165.8ʃ52.8191.7ʃ35.8喇嘛甸镇C K 182.8ʃ12.0166.6ʃ17.6187.2ʃ49.0C S 145.1ʃ11.9188.5ʃ45.0191.9ʃ23.3银浪牧场C K 242.9ʃ33.3148.5ʃ9.3152.7ʃ4.7C S 150.9ʃ65.7151.1ʃ29.7188.6ʃ34.8星火牧场C K 281.6ʃ4.6201.2ʃ2.7208.3ʃ5.8C S 203.0ʃ4.6146.0ʃ5.0205.6ʃ4.5平均C K 216.2ʃ56.4a 179.8ʃ26.8b 184.0ʃ23.1a b C S 166.5ʃ26.4a b162.9ʃ19.1b194.5ʃ7.6a2.4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由表5可知,从4个牧场整体变化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C S)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逐年增加,在2020-2022年还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平均值由9.76m g ㊃k g -1增长至23.81m g ㊃k g -1,含量增435期 李 硕等: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长约144.0%;而4个牧场未还田土壤(C K )中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在2021年最高,较2020年增长约138.3%,差异显著,但与2022年差异不显著,从结果来看,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有提升的效果㊂表5 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试验地处理有效磷/(m g ㊃k g-1)2020年2021年2022年红骥牧场C K 2.48ʃ0.8911.30ʃ4.037.70ʃ3.28C S5.25ʃ1.8014.10ʃ5.3011.73ʃ5.58喇嘛甸镇C K 5.73ʃ2.6722.50ʃ14.1414.80ʃ6.97C S 2.63ʃ0.8023.83ʃ14.2621.83ʃ18.24银浪牧场C K 5.60ʃ0.9112.80ʃ0.6211.48ʃ0.77C S 4.04ʃ1.888.78ʃ0.5820.68ʃ1.38星火牧场C K11.13ʃ0.8913.08ʃ0.5914.03ʃ3.79C S 27.13ʃ0.8126.33ʃ1.7641.00ʃ1.43平均C K 6.26ʃ3.59b 14.92ʃ5.11a 12.00ʃ3.20a bC S9.76ʃ11.63b 18.26ʃ8.23a 23.81ʃ12.32a2.5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由表6可知,4个牧场中仅有两个牧场(星火牧场㊁喇嘛甸镇)在3年秸秆还田(C S )过程中速效钾含量逐年增加,说明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在短时间变化不明显;4个试验地未还田土壤(C K )中平均速效钾含量由139.5m g ㊃k g -1下降至108.0m g ㊃k g -1降低了约22.6%,且2020年最高,与2022年测定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㊂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玉米秸秆能弥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流失的钾元素㊂表6 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试验地处理速效钾/(m g ㊃k g -1)2020年2021年2022年红骥牧场C K93.0ʃ20.4130.5ʃ45.5102.5ʃ13.3C S 122.5ʃ28.3114.3ʃ31.4109.8ʃ43.2喇嘛甸镇C K 147.0ʃ27.9128.3ʃ15.3100.7ʃ21.2C S 112.7ʃ17.0119.0ʃ46.0136.3ʃ28.0银浪牧场C K 171.5ʃ4.2109.0ʃ4.5114.8ʃ6.7C S 121.8ʃ29.5132.6ʃ52.7107.4ʃ2.5星火牧场C K 146.3ʃ1.3163.0ʃ5.7114.0ʃ1.8C S 132.0ʃ2.9137.8ʃ2.5168.0ʃ2.1平均C K 139.5ʃ33.1a 132.7ʃ22.4a b108.0ʃ7.4b C S 122.3ʃ7.9b125.9ʃ11.1a b130.4ʃ28.3a2.6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有机质是一项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中有机质易与矿物结合,一些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影响着土壤的养分组成㊂由表7可知,2020年与2022年秸秆还田后(C S )有机质含量,有3个牧场(喇嘛甸镇㊁银浪牧场㊁星火牧场)有增长的趋势,且总体上看还田后土壤中有机质平均含量由21.2g ㊃k g -1增长至23.6g ㊃k g -1,含量增长11.3%,且2022年有机质含量最高,与2021年差异显著;而未还田土壤(C K )中有机质一直降低,2020年有机质含量最高,与2021年和2022年差异不显著㊂说明未还田土壤中有机质逐渐矿化或分解,而秸秆还田方式能够保护土壤有机质稳定性㊂另外,秸秆腐殖化后进入土壤提升了土壤有机质水平㊂表7 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试验地处理有机质/(g ㊃k g-1)2020年2021年2022年红骥牧场C K 21.5ʃ3.829.2ʃ9.221.9ʃ6.0C S22.7ʃ5.419.5ʃ5.422.7ʃ7.7喇嘛甸镇C K 23.0ʃ2.120.6ʃ3.020.0ʃ5.0C S 18.2ʃ2.820.2ʃ1.123.0ʃ4.3银浪牧场C K 26.7ʃ0.918.7ʃ0.420.2ʃ0.9C S 21.8ʃ1.419.7ʃ4.122.0ʃ1.3星火牧场C K 28.9ʃ2.126.0ʃ0.325.9ʃ1.2C S 22.1ʃ0.520.8ʃ2.326.5ʃ4.3平均C K 25.0ʃ3.4a 23.6ʃ4.8a 22.0ʃ2.7a C S 21.2ʃ2.0a b 20.1ʃ0.6b 23.6ʃ2.0a2.7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由表8可知,4个牧场玉米秸秆还田后(C S ),有两个牧场(喇嘛甸镇㊁星火牧场)2020-2022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平均值有提升趋势,2022年与2020年相比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增长了约10.6%,2022年有机碳含量最高,且与2021年差异显著;有3个牧场(喇嘛甸镇㊁银浪牧场㊁星火牧场)2020-2022年未还田土壤(C K )中有机碳含量降低,2022年与2020年相比有机碳含量总体下降了约17.2%,2020年有机碳含量最高,与2021年和2022年差异不显著㊂从结果可以看出,秸秆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固碳能力㊂53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5期表8 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试验地处理有机碳/(g ㊃k g-1)2020年2021年2022年红骥牧场C K 12.4ʃ2.516.9ʃ3.212.7ʃ1.4C S13.1ʃ1.311.3ʃ1.213.1ʃ0.5喇嘛甸镇C K 13.4ʃ1.211.9ʃ1.511.6ʃ1.9C S 10.6ʃ0.611.7ʃ0.313.3ʃ0.5银浪牧场C K 15.5ʃ1.710.8ʃ0.411.7ʃ1.4C S 12.7ʃ1.411.4ʃ1.212.7ʃ1.3星火牧场C K 16.7ʃ1.215.1ʃ0.715.0ʃ0.7C S 12.8ʃ2.312.1ʃ1.915.3ʃ1.5平均C K 14.5ʃ2.0a 13.7ʃ2.8a 12.0ʃ0.6a C S 12.3ʃ1.2a b 11.6ʃ0.4b 13.6ʃ1.2a2.8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水溶性盐含量的影响 土壤深层的盐分被水溶解后,因毛细管作用而上升到土壤表面,产生返盐现象㊂由表9可知,2020年与2022年比较,玉米秸秆还田土壤(C S )中水溶性盐含量总体上由0.6g ㊃k g -1增长至1.0g ㊃k g -1,2022年最高,且与2020年和2021年差异显著;而未还田土壤(C K )中水溶性盐含量总体上由0.5g ㊃k g -1增长至1.1g ㊃k g -1,且2022年最高,与2020年和2021年差异显著,但玉米秸秆还田的水溶性盐含量增长率小于未还田土壤㊂表9 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中水溶性盐含量的影响试验地 处理水溶性盐/(g ㊃k g-1)2020年2021年2022年红骥牧场C K 0.5ʃ0.21.0ʃ0.41.1ʃ0.32C S0.6ʃ0.20.7ʃ0.11.2ʃ0.4喇嘛甸镇C K 0.5ʃ0.30.6ʃ0.10.9ʃ0.1C S 0.4ʃ0.10.7ʃ0.21.1ʃ0.1银浪牧场C K 0.6ʃ0.10.6ʃ0.11.2ʃ0.2C S 0.6ʃ0.10.6ʃ0.11.0ʃ0.3星火牧场C K 0.5ʃ0.10.6ʃ0.11.0ʃ0.1C S 0.8ʃ0.10.7ʃ0.11.2ʃ0.1平均C K 0.5ʃ0.2b 0.7ʃ0.3b 1.1ʃ0.4a C S 0.6ʃ0.2b0.6ʃ0.1b1.0ʃ0.4a3 讨论在本研究中,秸秆还田后,2020年与2022年检测数据相比,4个牧场中总体上土壤中碱解氮㊁速效钾㊁有效磷含量均增加,这是因为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快了土壤中有效态物质的分解和释放,从而提高了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贮存能力,提升有机碳含量[27];秸秆分解时被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了一部分氮,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被释放出来,再加上秸秆中的氮也逐渐分解释放[28],从而提高碱解氮含量;秸秆还田还能增强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加速土壤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㊂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原因可能是玉米秸秆还田短时间内并不会对速效钾的含量产生较大影响[29]㊂赵邦青[30]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提高土壤养分有一定作用,汤文光等[31]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进行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肥力的增强,二者结论与本试验结果一致㊂本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测定秸秆还田后土壤的p H 最高,且2020年与2022年测定结果差异显著,而还田后的水溶性盐含量增长率低于未还田水溶性盐增长率,说明土壤的p H 和水溶性盐趋于稳定状态,其原因是玉米秸秆分解后,土壤中的新碳首先伴随着团聚体的形成而积累,随后团聚体对微生物和有机质进行阻隔,提升土壤中有机质稳定性,有机碳受保护能够长期固定在土壤内㊂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秸秆分解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有机酸,起到调节土壤p H 的作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经过分解释放大量C O 2和有机酸,土壤p H 降低[32-33]㊂而秸秆的覆盖可以控制土壤水分蒸发,阻碍深层盐分向表层汇集从而减轻土壤盐分表聚,可达到改良土壤环境的目的[34]㊂试验结果与高利华等[35]的研究结果相同㊂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土壤养分变化主要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不仅使土壤固碳能力提升,而且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养分被土壤吸收,最终提升氮磷钾含量㊂下一步试验将继续监测连续数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各养分值的变化;研究秸秆还田后微生物种类及含量变化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后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㊂综上,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可以预防盐分表层聚集,改善耕作环境,机械粉碎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不但能防止燃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团聚体的物理保护机制可形成对有机碳的固定效果㊂与传统焚烧还田相比,秸秆粉碎覆635期 李 硕等: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盖还田是一种更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助于旱作农田高产低碳,支撑东北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㊂4 结论农作物残茬还田对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产力至关重要㊂本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短期对土壤地力指标的影响较小,但是长期秸秆还田具有显著影响㊂从2020年到2022年,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的碱解氮含量由166.50m g ㊃k g -1增长至194.50m g ㊃k g -1,有效磷含量由9.76m g ㊃k g -1增长至23.81m g ㊃k g -1,速效钾含量由122.30m g ㊃k g -1增长至130.40m g ㊃k g -1,可见玉米秸秆还田后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㊂且有机质含量由21.2g ㊃k g-1增长至23.6g ㊃k g -1,增加同比上升11.3%,未还田含量却降低12.0%,可见玉米秸秆还田可补充有机质,增强碳元素固持能力㊂致谢:感谢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大庆)为本研究提供了试验设施㊂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M ].2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 申瑞霞,姚宗路,赵立欣,等.双碳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22,53(3):377-383.[3] 鹿傲飞,王玉斌.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与资源化利用模式构建[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39(1):16-20,119.[4] 张正斌,陈兆波,孙传范,等.气候变化与东北地区粮食新增[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1):193-196.[5] M I S A G H P ,MA HMO O D S ,E S T E B A N L B M ,e ta l .E f f e c t s o f l e n g t h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r a t e o f r i c e s t r a w m u l c h o n s u r f a c e r u n o f f a n d s o i l l o s s u n d e r l a b o r a t o r y s i m u l a t e d r a i n f a l l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S e d i m e n tR e s e a r c h ,2020,36(4):468-478.[6] S I N G H M ,K UMA RS A L U J A N ,S I N G H V.Ar e v i e wo nt h e r m o c h e m i c a l c o n v e r s i o n p r o c e s sf o re n e r g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b y u s i n g r i c es t r a w [J ].M a t e r i a l s T o d a y :P r o c e e d i n gs ,2022,71:339-345.[7] 袁野,王耀武,林姚宇,等.基于秸秆的生活热能复合供应模式在黑龙江省村镇的资源可行性评估[J ].可再生能源,2018,36(4):475-483.[8] X UZY ,S U NRH ,H ETY ,e t a l .D i s e n t a n g l i n g t h e i m pa c t o f s t r a w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o ns o i l m i c r ob i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e n h a n c ed ne t w o r k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s t o c h a s t i c i t y[J ].S c i e n c e o f t h e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2023,863:160918.[9] L IDD ,L I ZQ ,Z H A O BZ ,e t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t h ec h e m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o fs t r a w a n dc o m po s i t i o no f m a i n m i c r o b i a l g r o u p sd u r i n g t h e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w h e a ta n d m a i z e s t r a w sa sa f f e c t e db y s o i l t e x t u r e [J ].B i o l o g y an d F e r t i l i t y of S o i l s ,2020,56(1):11-24.[10] WA N G YL ,WUPN ,M E IFJ ,e t a l .D o e s c o n t i n u o u ss t r a wr e t u r n i n g k e e p C h i n af a r m l a n ds o i lo r g a n i cc a r b o n c o n t i n u e d i n c r e a s e A m e t a -a n a l ys i s [J ].J o u r n a l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a n a ge m e n t ,2021,288:112391.[11] W A N G H ,W A N G L ,Z H A N G Y N ,e t a l .T h e v a r i a b i l i t ya n dc a u s e so fo r g a n i c c a rb o nr e t e n t i o na b i l i t y o fd i f f e r e n t a g r ic u l t u r a l s t r a wt y pe sr e t u r n e dt os o i l [J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T e c h n o l o g y,2017,38(5):538-548.[12] F A N W ,W UJG .S h o r t -t e r me f f e c t s o f r e t u r n i n ggr a n u l a t e d s t r a w o n s o i l m i c r o b i a lc o m m u n i t y a n d o r ga n i cc a rb o n f r ac t i o n s i nd r y l a n d f a r m i n g [J ].J o u r n a l o fM i c r o b i o l o g y ,2020,58(8):657-667.[13] 李新悦,李冰,莫太相,等.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团聚体及氮磷钾分配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9):3257-3266.[14] 闫雷,董天浩,喇乐鹏,等.免耕和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22):181-188.[15] 董天浩.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1.[16] 腾云,庞博园,刘新晶,等.基于东北黑土地的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能力影响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2021,1(14):27-29.[17] 郭银巧,徐文娟,王克如,等.玉米典型生态区机械收获现状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11):1964-1972.[18] 李大伟.玉米机收后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效果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7):53-54,6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 Y /T 1121.4 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0] 国家林业局.森林土壤氮的测定:L Y /T1228 2015[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 H 的测定:N Y /T 1121.2 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2] 国家林业局.森林土壤磷的测定:L Y /T1232 2015[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N Y /T889 2004[S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 Y /T1121.6 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滴定法:H J658 2013[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73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5期[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N Y /T1121.16 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7] L I U Y X ,P A N Y Q ,Y A N GL ,e t a l .S t o v e r r e t u r na n dn i t r o g e na p p l i c a t i o n a f f e c t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a n dn i t r o ge n i na d o u b l e -s e a s o nm a i z ef i e l d [J ].P l a n t B i o l og y ,2022,24(2):387-395.[28]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等.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4):1143-1150.[29] Z H UD D ,C O N G R H ,R E N T ,e t a l .S t r a wi n c o r po r a t i o n i m p r o v e dt h ea d s o r p t i o no f p o t a s s i u m b y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s o i l h u m i c a c i d i n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 [J ].J o u r n a l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a n a ge m e n t ,2022,310:114665.[30] 赵邦青.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3):198-202.[31] 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等.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 d 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168-176.[32] 王汉朋,景殿玺,周如军,等.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质㊁秸秆腐解及玉米纹枯病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8,26(6):160-164,169.[33] 王娇,王鸿斌,赵兴敏,等.添加秸秆对不同有机含量土壤酸度及缓冲性能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6):361-368.[34] 王曼华,陈为峰,宋希亮,等.秸秆双层覆盖对盐碱地水盐运动影响初步研究[J ].土壤学报,2017,54(6):1395-1403.[35] 高利华,屈忠义,丁艳宏,等.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9):28-34.E f f e c t s o fM a i z e S t r a wR e t u r n i n g o nS o i lF e r t i l i t yI n d e x a n dC a r b o n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A b i l i t yL I S h u o 1,L IB o z h e 2,W A N GC h a o 3,S U NP e n g1,4,5(1.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sa n dP r o c e s s i n g Q u a l i t y a n dI n s p e c t i o na n d T e s t i n g C e n t e r (D a q i n g ),M i n i s t r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R u r a lA f f a i r s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B a y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a q i n g 163319,C h i n a ;2.H u l u n b u i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R e c l a m a t i o nG r o u p ,H u l u n b u i r021000,C h i n a ;3.C o l l e g eo fF o o dS c i e n c e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B a y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a q i n g 163319,C h i n a ;4.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o fC r o p S t r a w 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D a q i n g 163319,C h i n a ;5.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L o w -C a r b o n G r e e n A gr i c u l t u r e i n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C h i n a ,M i n i s t r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R u r a lA f f a i r s ,D a q i n g 16331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e x p l o r e t h ec h a n g e so f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s a f t e r t h e r e d u c t i o no f c h e m i c a l f e r t i l i z e r s i na g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 a n d t h e i m p a c t o f s t r a wr e t u r n i n g o n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a n dc a r b o n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t h e q u a l i t y an d s a f e t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w e r e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m a i z e s t r a wr e t u r n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s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f o u r p a s t u r e s i nD a q i n g C i t y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o r t h r e e c o n s e c u t i v e y e a r s s t a r t i n g f r o m2019,d u r i n g w h i c h31s a m p l i n gp o i n t sw e r e r a n d o m l y s e l e c t e d f o r t h r e e s a m p l i n g s e s s i o n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H ,a l k a l i -h y d r o l yz a b l e n i t r o g e n ,a v a i l a b l e p h o s p h o r u s ,a v a i l a b l e p o t a s s i u m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o r ga n i c c a rb o n a n dw a t e r -s o l u b l e s a l t s i n s o i l s a m p l e s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c o n t e n to f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i nt h es o i lo fl o n g-t e r m m a i z es t r a w r e t u r n i n g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21.2g ㊃k g -1t o 23.6g ㊃k g -1.T h e a v e r a g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v a i l a b l e p h o s ph o r u s c o n t e n t i n s t r a wr e t u r n i n g s o i l w a s a b o u t 144%,w h i l e t h e a v e r a g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v a i l a b l e p h o s p h o r u s c o n t e n t i nu n r e t u r n e d s o i lw a s o n l y a b o u t 138%.T h e a l k a l i n e h y d r o l y z a b l e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166.5m g ㊃k g -1t o 194.5m g ㊃k g -1,a n d t h e r ew a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w i t h t h e a l k a l i n e h y d r o l y z ab l e n i t r o ge n c o n t e n tm e a s u r e d i n 2021.I t c a n b e s e e n t h a t t h e s o i l c a r b o n 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a n df e r t i l i t y i n c r e a s e a f t e r s t r a wr e t u r n i ng ,a n d th e p H h a s b e e nm ai n t a i n e da t 7.92-8.23.T h e r e f o r e ,t h e r a t i o n a l u s e o fm a z i e s t r a wr e t u r n i n g t o t h e f i e l dc a n i m pr o v e t h e s o i l t i l l a g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d u c e t h e s a l t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 t h e s o i l ,i m p r o v e t h e s o i l f i x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n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a n da d j u s t t h e a c i d -b a s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s o i l ,w h i c h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i l p r o d u c t i v i t y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m a i z e ;s t r a wr e t u r n ;l a n d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 d i c a t o r s ;c a r b o n 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a b i l i t y 8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_解恒参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_解恒参
据农作物不同部位的有机物含量确定应用于中草
药&化工原料以及生物母基’
#4 #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法研究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般
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其他综
合处理方法’
#4 #4 & 物理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方法是比较直接的&也是最原始的处
理方法,不过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物理处理
秆的种类数量等都会对发酵结果产生影响,另外针
对秸秆表面硅质利用微生物分泌的酶或者用酸&碱
预处理的研究成为生物研究的关键所在’但要求技
术较高,处理不好,容易造成腐烂变质,这也是生物
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
#4 #4 / 综合处理方法
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处理农作物秸秆的重要
思路’生物化学转化是先酸解或水解,然后发酵’热
美国成功利用一种重组大肠杆菌作为发酵剂,
把农作物秸秆中的 ’ 碳糖直接制成乙醇’这种重组
大肠杆菌能产生把 B 碳淀粉水解成糖所需的大量纤
维酶,从而使利用酶水解技术最终取代传统的无机
酸水解方法’目前,农作物秸秆用作化工原料主要
集中在产气&制糖和制乙醇’
#4 $4 / 农作物秸秆用于能源
农作物秸秆用作能源的途径有直燃技术&气化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处理的一种方
法’选用和开发有益的微生物是生物法处理农作物
秸秆的关键’除了秸秆本身携带的微生物外,引进
其他能够促进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或木质素的解
聚,从而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也改善农作物秸秆的
乳酸和菌体蛋白质组成,更有利于利用’青贮&发酵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秸秆还田是一种利用农作物残留物覆盖在土壤表面,用于改善土壤性质和提高农作物生产的一种耕作方式。

它是一项环保的农业措施,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入手,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将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形成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从而促进土壤的健康和肥力的提高。

二、减少土壤侵蚀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土壤受到风雨侵蚀的可能性,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农田中的秸秆残留物可以有效地减缓雨水的冲刷,减少土壤中养分和有机质的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减少农田面积的退化,稳定农田生态环境。

秸秆还田还能够减少土壤中的耕作层被风吹走的可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三、促进农田持续产出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减少空气污染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秸秆的焚烧,减少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排放,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

农村地区秸秆的焚烧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焚烧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将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村地区的秸秆焚烧行为,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护农民的身体健康。

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众多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农田持续产出,减少空气污染,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综述

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综述

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综述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是一种农业管理措施,通过将庄稼的植物残体,如秸秆和稻草等,还原到田地上,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减少土壤侵蚀。

这种操作可能对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产生影响。

N2O是一种强力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2O排放产生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质地和水分保持能力,有助于降低土壤N2O排放。

其他研究发现,还田可以提供较多的碳源和能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加速有机氮的矿化,增加了土壤中的NO3^-含量,进一步增加了N2O排放。

在一些情况下,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可能增加土壤N2O排放。

还田的时间和方式也会对土壤N2O排放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与晚期还田相比,早期还田可以减少土壤N2O排放。

主要原因是早期还田可以提供额外的碳源和能量,有助于抑制硝化作用,减少N2O的产生。

还田的频率可以影响土壤N2O排放的变化。

研究发现,经过连续多年的还田后,土壤中的潜在N2O产生能力可能会增加,从而增加了N2O排放的风险。

在实际应用中,还田管理的具体措施也会对土壤N2O排放产生影响。

通过将秸秆和植物残体切碎、覆盖到土壤表面或混入土壤中,可以减少N2O的排放。

适当的施肥管理也可以减少土壤N2O排放的风险,如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和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等。

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2O排放产生复杂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土壤有机质含量、还田时间、频率和管理措施等。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N2O排放的风险,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合理的还田管理策略。

未来的研究还需加强,以更全面地了解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年3月·第36卷·第2期:160-168March 2019·Vol.36·No.2:160-168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张莉,李玉义,逄焕成,等.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36(2):160-168.ZHANG Li,LI Yu-yi,PANG Huan-cheng,et al.Effects of granulated maize straw incorpor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grain yield[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9,36(2):160-168.Effects of granulated maize straw incorpor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grain yieldZHANG Li 1,2,LI Yu-yi 1,PANG Huan-cheng 1*,WANG Jing 1,CONG Ping 1,ZHANG Jun-tong 1,GUO Jian-jun 3(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 of Agriculture,Xiny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Xinyang 464001,China;3.Th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of Dezhou,De⁃zhou 253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straw incorporation method,promote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and improve soil quality in theshort time,a 3-year micro-field plot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t a modern agriculture research station in Dezhou City,Shandong Prov⁃ince,China.The treatments included no straw incorporation (CK ),conventional chopped straw incorporation into the 0~15cm depth (CC⁃SI )and granulated straw incorporation into the 0~15cm depth (GSI ).And the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DOC/SOC at 0~20cm and 20~40cm soil layers and grain yields at maturity of 2013—2016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edthat the GSI treatment and CCSI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C and DOC concentrations in the 0~40cm layers in relative to CK,but the increases were mainly in the 1~1.5years after straw returni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at other ⁃pared with the CCSI treatment,the average increase of SOC and DOC contents in the 0~20cm layers during 1years of straw incorporationunder the GSI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6.59%and 3.00%,and those increase in the 20~40cm layers increased by 17.36%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张莉1,2,李玉义1,逄焕成1*,王婧1,丛萍1,张珺穜1,郭建军3(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2.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河南信阳464001;3.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德州253000)收稿日期:2018-05-26录用日期:2018-08-15作者简介:张莉(1987—),女,河南信阳人,博士,主要从事土壤耕作与培肥研究。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农村·农业·农民2023.09A 47生态文明Shengtai Wenming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摘 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企业增效的一项有力措施。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对策,以期全面提升新乡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离田一、新乡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情况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富含氮、磷、钾、钙、镁、有机质和纤维等,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就是针对不同农作物秸秆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多途径有效利用,是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全省重要的产粮大市,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大豆等为主,农作物收获后产生了大量的秸秆。

近年来,新乡市结合各县(市、区)实际,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大力推广秸秆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和肥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措施,并积极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试验研究,不断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据统计,2021年,新乡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2.14%。

二、新乡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方法2021年,新乡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614.37万吨,利用量为566.06万吨,主要利用途径为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秸秆还田利用秸秆还田是新乡市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为在收割机上加装粉碎抛撒还田装置、秸秆还田机器等。

据统计,全市共有秸秆粉碎还田机1.8万余台,主要机型有沃得、开元、谷王、雷沃谷神、雷沃、东方红、东合4MQ、东光YFW、闪开等,每天的作业能力为80~170亩,还田作业成本为50~60元/亩。

2021年,新乡市秸秆还田量为515.37万吨,占可收集量的83.88%。

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分析

K e j i c h u a n g x i n一、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秸秆还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目前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秸秆还田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秸秆是最容易腐烂的有机质,其具有疏松土壤、保持土壤水分和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等多种功效,并且还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秸秆是最具可再生资源效益的一种农业废弃物,所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开发利用不仅可节约大量资源,也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

我国在多年实践中已形成“十多年不用”或“一年不施”的习惯,即每年大量占用土地和环境污染,其中,一大批农作物秸秆因难以收集储存、不能妥善处理等原因而被随意丢弃或者焚烧。

据了解,我国秸秆产量达800亿吨左右,其中80%以上可再生利用。

因此要使我国农作物每年收获所需秸秆量少则数亿吨,多则几十亿吨,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能够节省成本,降低能耗根据农业部门对全国秸秆的调查显示,在我国有将近3亿亩土地需要秸秆还田,秸秆是一种极易腐烂的有机质物质,是最适合微生物分解及增殖的资源之一,其分解速度与温度、水分有关,并且与肥料、土壤有机质息息相关,具有良好的降解特性。

一般施用微生物肥的土壤,其肥效可维持一年以上。

对于土壤贫瘠、水分缺乏、耕地质量差的农田和麦类作物而言,微生物肥可以迅速补充土壤中微生物所需的养分,调节土壤微生物平衡,促进作物生长。

例如小麦与玉米都需要进行氮磷钾等元素的施肥,这对氮肥和磷钾肥需求巨大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使用微生物肥不仅可以节约氮肥用量和提高施肥效果,还可以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

3、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无效蒸腾量由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导致土壤中形成了许多次生的板结物质。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秸秆还田措施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秸秆还田措施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秸秆还田措施模拟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秸秆还田措施模拟研究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而土壤作为碳储
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富含碳的秸秆还田措施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土壤碳排放的方法。

然而,秸秆还田政策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实施。

因此,本研究旨在
模拟中国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并探讨秸秆还田措施在其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
1. 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存储的影响;
2. 模拟秸秆还田措施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农田管理方式下农田土壤固
碳增汇效应的影响;
3. 探究秸秆还田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研究方法:
1. 采用生态过程模型(EPIC)模拟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效果;
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模拟土地利用和土壤数据;
3. 采用财务估算方法来评估秸秆还田措施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

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1. 秸秆还田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土壤碳的存储;
2. 不同土壤类型和农田管理方式下,秸秆还田措施的生态效益存在差异;
3. 秸秆还田措施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促进土壤固碳增汇的政策提供参考。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绿肥与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研究

绿肥与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研究

绿肥与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研究绿肥与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研究引言:土壤固碳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转化为有机碳或无机碳,并储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其中,绿肥和稻田秸秆还田被认为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绿肥和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一、绿肥对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1. 绿肥概述绿肥是指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或休耕期间,通过种植一些具有高养分含量和快速生长能力的植物来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加有机质含量。

常见的绿肥植物包括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等。

2. 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这是因为绿肥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进而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残留物的分解,将有机碳输入到土壤中。

3. 绿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绿肥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和残留物中富含有机质,这些有机质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

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

4. 绿肥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种植绿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含量。

这是因为绿肥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土壤,并通过根系分泌物粘结土壤颗粒,从而形成稳定的团聚体结构。

二、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1. 稻田秸秆还田概述稻田秸秆还田是指将稻田收获后剩余的秸秆直接还田到稻田中,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质量。

2. 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稻田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这是因为稻田秸秆中富含碳元素,将其还田到土壤中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3. 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稻田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营养源,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同时,稻田秸秆中的植物残体也能够提供微生物分解和转化的底物,进一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4. 稻田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稻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研究

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研究

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研究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研究1. 引言随着农业发展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农田耕作管理成为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重要因素。

同时,秸秆作为农田常见的农作物残余物质,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秸秆回收利用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堆肥成本高、田间管理难度大等。

为了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并提高土壤肥力,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将秸秆进行生物质炭化后还田的可行性和效果。

2. 生物质炭化技术及其原理生物质炭化是指通过高温无氧条件下对生物质进行热解,产生含碳化合物的过程。

生物质炭化技术主要包括焙烧、干燥和气化等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气氛和时间等参数,可以调控产物的质量和结构。

生物质炭化的原理是,经过炭化处理后的秸秆,其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被稳定固定在形成的炭质结构中,不易分解。

这些炭质结构具有较低的氧化性,有利于长期储存和土壤中的氮素保持。

同时,生物质炭化过程中还会释放部分有机酸和微量元素,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提供养分具有促进作用。

3. 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的改土培肥实验研究为了研究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的改土培肥效应,在农田实验基地选择了典型的稻田土壤进行试验。

试验设计了不同处理组合,包括未施用秸秆的对照组、施用生物质炭化秸秆的处理组以及施用传统堆肥秸秆的处理组。

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的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指标,评价了生物质炭化还田的改土培肥效果。

3.1 土壤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化秸秆处理组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质地改善,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和通气。

此外,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对照组和传统堆肥秸秆处理组有明显提高,表明生物质炭化秸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3.2 作物生长和产量试验显示,施用生物质炭化秸秆处理组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株高和叶色鲜绿。

此外,施用生物质炭化秸秆的处理组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传统堆肥秸秆处理组。

这表明生物质炭化秸秆能够提供必需的养分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秸秆还田固碳增汇效果研究进展作者:罗龙皂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10期摘要: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同时也是重要的固碳措施。

从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秸秆还田净减排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秸秆还田的固碳增汇效果,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目前对于秸秆还田的固碳增汇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今后的研究应以县域为单元,将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总排放的影响有机结合起来,计算净减排能力。

同时开展秸秆还田的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探讨如何减少秸秆还田的温室效应,从而提高秸秆还田的净减排效益。

关键词:秸秆还田;固碳潜力;温室气体;固碳增汇;有机碳中图分类号:S153.6;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238-04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关键。

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寻有效的固碳减排途径,国际学术界在研究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对增加土壤碳汇作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

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将生物固碳技术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发展主题之一。

生物固碳,尤其是农作物固碳技术将成为一种最具潜力、见效最快的减排措施。

秸秆还田不仅是当前秸秆资源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固碳措施。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秸秆还田的固碳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在研究手段、科研条件、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本文从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秸秆还田净减排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秸秆还田的固碳增汇效果,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展望,以期为他人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固定潜力来看,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属于较脆弱的生态系统[1]。

中国农业土壤有机碳库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在20世纪50~80年代这段时间损失较多[2-4]。

Metting等[5]利用DNDC模型对中国农业土壤碳库进行计算,发现中国农业土壤有机碳库以-73.8 TgC/a的速度在消减,而美国则以72.4 TgC/a的速度递增。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碳库容量的增加潜力比其他国家更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稳中有升,其中南方水稻土的碳汇效应非常显著[3]。

中国秸秆还田比例若从15%提高到80%,农田碳储量将增加175 Tg/a[6]。

此外,改善农业管理措施可使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增加119~226 Tg/a[7]。

李忠佩[8]对20年间中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土固碳量进行了计算,发现固碳量相当于(555.1±88.7)TgCO2;估算出亚热带水稻土未来的固碳潜力为(411.0±84.7)Tg CO2,可见水稻土的固碳潜力巨大。

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2.1 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秸秆直接覆盖还田、焚烧后还田、粉碎还田、高留茬还田等几种还田方式的固碳效果研究的比较多。

结合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每种还田方式的固碳效果不一致。

曾研华等[9]研究了稻草烧灰还田、稻草不还田、稻草还田、稻草还田不施肥、稻草不还田不施肥、稻草烧灰还田不施肥6种方式下土壤碳库变化情况,一年两季的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配施化肥明显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较之稻草烧灰还田与不还田,差异显著。

而两季稻草还田后无肥区出现相反的趋势,不还田的较高,这可能跟土壤微生物与植株争肥不明显有关,以致土壤碳激发、养分分流较少。

吴家梅等[10,11]对稻草覆盖免耕、高桩免耕和高桩翻耕3种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方式下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且高桩免耕方式最高,较无草翻耕提高了13.8%;5~10 cm土层中,高桩翻耕处理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为1.39~1.66 g/kg;10~15 cm土层中,翻耕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要显著高于其他方式;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方面(0~15 cm),稻草翻耕方式要显著高于其他方式。

免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和旋耕秸秆还田三者中,旋耕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为最高,翻耕次之,免耕最小[12,13]。

2.2 不同秸秆施用量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秸秆还田具有可观的固碳潜力[14],土壤固碳量是否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呢?在免耕稻田中,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固碳量也逐渐增加[15]。

钟杭等[16]研究认为,稻麦秸秆连续2 年还田,全量还田与半量还田的土壤有机碳较对照均有提高,全量还田的提高量为7.09%,高于半量还田的5.87%。

但也有研究表明,高量秸秆还田较中量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并没有体现出优势,其中,高量秸秆还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8.73 g/kg,中量秸秆还田为9.51 g/kg,低量秸秆还田为8.29 g/kg,对照为7.55 g/kg,各种活性有机碳含量趋势也是如此,这可能由于秸秆还田量过高,导致土壤C/N失衡,从而影响还田秸秆的腐解效果[17]。

3 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3.1 秸秆还田对土壤二氧化碳(CO2)排放的影响CO2来源于土壤呼吸,主要包括植物活根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动物呼吸和含碳物质化学氧化作用几个过程。

模拟研究表明[18],有机物料还田量是决定耕层土壤CO2年排放通量大小的直接原因,90%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呼吸总量增加4.38%[19]。

试验研究也表明[20,21],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2排放通量在增加。

强学彩等[22]研究了玉米季和小麦季3种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CO2排放量,发现土壤CO2排放通量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而增加。

李成芳等[15]的研究也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量,且土壤CO2累积排放量随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作物秸秆覆盖于土壤表面,不仅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还能从时间尺度上影响土壤CO2的释放特征[23]。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不进行秸秆覆盖的土壤全年43%的CO2释放量集中在夏季,而进行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在夏季的CO2排放量只占全年的26%。

3.2 秸秆还田对土壤甲烷(CH4)排放的影响相对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来说,免耕还田更有助于降低CH4的排放速率,同时可推迟峰值排放时间[24]。

冬季秸秆还田与不同土地管理方式相结合,对后续稻季CH4排放量有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土壤CH4累积排放量随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15]。

研究表明,冬季稻田3种土地管理方式中(种麦、休闲和淹水),淹水与秸秆混施处理的CH4平均排放量最大,休闲与秸秆混施次之,种麦与秸秆混施最小[25]。

秸秆还田在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同时,也会导致甲烷增排,逯非等[14]运用试验数据和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估算出中国秸秆还田后稻田甲烷排放量将从无秸秆还田的5.796 Tg/a增加到9.117 Tg/a。

马二登等[26]研究了麦季稻秆不还田、稻秆表面覆盖、稻秆均匀混施和稻秆原位焚烧4种还田方式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覆盖和均匀混施处理均能增加后续稻季CH4排放量,分别增加了75%和40%,而原位焚烧处理对后续稻季CH4排放量影响不显著。

张岳芳等[27]研究了不同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处理下稻季CH4的排放情况,其中麦秸还田旋耕的CH4排放量要高于麦秸还田翻耕,且二者排放量均高于麦秸不还田翻耕和旋耕。

3.3 秸秆还田对土壤一氧化二氮(N2O)排放的影响作物秸秆还田一方面通过刺激微生物活性以促进反硝化和N2O排放量,另一方面引发微生物的固持作用,降低有效氮浓度,抑制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降低N2O的排放[28]。

张岳芳等[27]研究表明,麦秸还田翻耕和麦秸还田旋耕的N2O排放量均小于麦秸不还田翻耕和麦秸不还田旋耕。

免耕还田能降低稻田N2O排放速率,排放速率平均值比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降低42.1%和16.7%[24],N2O排放量将减少51.2%[29]。

这是因为旋耕和翻耕对土壤搅动程度较大,促进了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从而导致N2O排放增加[30]。

而李成芳等[15]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N2O排放量,且土壤N2O累积排放量随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邹国元等[31]也认为秸秆还田可能促进土壤N2O的排放。

可见,秸秆还田对土壤N2O排放量的影响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4 秸秆还田净减排能力分析在中国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土壤固碳潜力为42.23 TgC/a,由秸秆还田导致的N2O排放量为6.46 TgCe/a,秸秆还田过程中农业机械燃料额外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33 TgCe/a,由此可以算出净减排潜力为34.44 TgCe/a,表现为温室气体汇[32]。

在欧盟每年秸秆还田量为1.33×108 t的情况下,土壤固碳潜力为6.5 TgC/a,N2O对比焚烧增加量为0~1.2 TgCe/a,得出净减排潜力为5.3~6.5 TgCe/a,也表现为温室气体汇[33]。

King等[34]的研究也表明,英格兰农业土壤添加秸秆后净减排潜力达到471~700 kgCe/(hm2·a),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而Li等[35]运用DNDC模型对河北旱地秸秆还田的净减排效益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土壤固碳潜力为830 kgC/(hm2·a)的情况下,N2O直接排放量为894 kgCe/(hm2·a),故净减排潜力为-64 kgCe/(hm2·a),表现为温室气体源。

可见,目前有关秸秆还田的净减排能力还存在争议。

5 问题与展望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

此外,秸秆还田还是重要的固碳措施之一。

目前有关秸秆还田固碳效果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对秸秆还田净减排能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然而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亦不容忽视。

这些温室气体包括土壤直接排放部分和进行秸秆还田管理所消耗能源带来的排放部分。

目前,对秸秆还田的净减排能力研究主要借助模型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存在差距。

不同研究结果之间有存在争议的情况,我们可以从研究手段、地点等方面来看待这些争议。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气候和地貌呈现多样性特点,再加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各地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千差万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