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中国包装联合会

合集下载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销售单元实时分析□存货实时分析
□经营管理分析□投融资管理分析
□财务分析报告生成□以上均未实现
往来资金信息化管理
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往来资金管理功能
□应收账款账期管理□应付款账期管理
□信用管理□账款的实时监控
□采购合同管理□以上均未实现
成本信息化管理
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成本管理功能
□成本计划□成本决策
□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制定产品类型级的产品损耗管理方案
□制定工序的产品级损耗管理方案
□无损耗管理方案
□产品补数流程纯手工操作
□产品补数流程管理半自动化
□产品补数流程管理全自动化
□智能化补数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废料废品等情况调整补数)
原辅材料与产成品标签管理
原辅材料标签管理
□无标签管理
□采用手写标签管理
□采用条码标签管理
□采用RFID标签管理
中国包装行业(纸包装、塑料薄膜)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调查问卷
中国包装联合会
2012年11月
ﻬ包装行业(纸包装、塑料薄膜)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子项
数据采集项
备注
基础
建设
资金投入
自动化投入
企业自动化设备投入占比
企业设备资产总值______万元;
企业自动化设备资产总值______万元;
□车辆辅助调度
□车辆线路辅助规划
□自动化辅助装车
□运费自动化管理
□在途车辆跟踪与监控
产成品仓库信息化管理情况
□分仓库管理
□分仓库区域管理
□分仓库库位管理
□无产成品库信息化管理
客户管理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一、引言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是现代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不断融合,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成为了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二、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重要性1. 两化融合的深度理解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管理理念为核心,二者相互融合,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 贯标评定的意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评定是指企业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国家质量认证标准相结合,进行评定和认证。

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3. 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可以改善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实施方法1. 确定评定标准在进行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之前,企业需要首先确定评定的标准和要求。

这些标准通常是由相关的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或行业协会发布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标准。

2. 制定实施计划企业需要根据评定标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明确评定的内容和时间节点,确定责任人,并进行具体的工作安排。

3. 强化内部管理在实施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强化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以确保评定的顺利进行。

4. 完善文件资料企业需要准备充分的文件资料,包括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记录、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记录等,以证明两者的融合实施情况。

5. 进行评定认证企业需要将准备好的文件资料提交给评定机构进行评定认证,通过评定后,企业可以得到相应的资质证书,表明企业具有国家认可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一年目录前言 (I)引言 (II)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1)1 范围 (1)1.1 总则 (1)1.2 应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2)3.2 基础建设 (2)3.3 单项应用 (2)3.4 综合集成 (2)3.5 协同与创新 (2)3.6 社会贡献率 (2)4 基本原则与框架 (2)4.1 导向 (2)4.2 价值理念 (2)4.3 原则 (3)4.3.1 科学性 (3)4.3.2 实效性 (3)4.3.3 可操作性 (3)4.3.4 可扩展性 (3)4.4 评估框架 (3)5 评估内容要求 (7)5.1 基础建设 (7)5.1.1 概述 (7)5.1.2 资金投入 (7)5.1.3 组织和规划 (7)5.1.4 设备设施 (8)5.1.5 信息资源 (8)5.1.6 信息安全 (8)5.2 单项应用 (8)5.2.1 概述 (8)5.2.2 产品设计 (9)5.2.3 工艺设计 (9)5.2.4 生产管理 (9)5.2.5 生产制造 (9)5.2.6 采购管理 (9)5.2.7 销售管理 (10)5.2.8 财务管理 (10)5.2.9 质量和计量 (10)5.2.10 能源与环保 (10)5.2.12 项目管理 (11)5.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1)5.3 综合集成 (12)5.3.1 概述 (12)5.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12)5.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12)5.3.4 产供销集成 (12)5.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13)5.3.6 决策支持 (13)5.4 协同与创新 (13)5.4.1 概述 (13)5.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13)5.4.3 企业集团管控 (14)5.4.4 产业链协同 (14)5.5 竞争力 (14)5.5.1 概述 (14)5.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14)5.5.3 业务效率 (15)5.5.4 财务优化 (15)5.5.5 创新能力 (15)5.6 经济和社会效益 (15)5.6.1 概述 (15)5.6.2 经济效益 (16)5.6.3 社会效益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内容要求细化指南 (17)A.1 基础建设 (17)A.1.1 概述 (17)A.1.2 资金投入 (17)A.1.3 组织和规划 (18)A.1.4 设备设施 (20)A.1.5 信息资源 (21)A.1.6 信息安全 (21)A.2 单项应用 (22)A.2.1 概述 (22)A.2.2 产品设计 (23)A.2.3 工艺设计 (24)A.2.4 生产管理 (25)A.2.5 生产制造 (25)A.2.6 采购管理 (26)A.2.7 销售管理 (27)A.2.8 财务管理 (28)A.2.9 质量和计量 (28)A.2.10 能源与环保 (29)A.2.12 项目管理 (31)A.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31)A.3 综合集成 (33)A.3.1 概述 (33)A.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33)A.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34)A.3.4 产供销集成 (35)A.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35)A.3.6 决策支持 (36)A.4 协同与创新 (36)A.4.1 概述 (36)A.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37)A.4.3 企业集团管控 (37)A.4.4 产业链协同 (38)A.5 竞争力 (39)A.5.1 概述 (39)A.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39)A.5.3 业务效率 (39)A.5.4 财务优化 (40)A.5.5 创新能力 (40)A.6 经济和社会效益 (40)A.6.1 概述 (40)A.6.2 经济效益 (40)A.6.3 社会效益 (41)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42)B.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B.1.1 构建原则 (42)B.1.2 构建步骤 (42)B.2 加权评分方法 (43)B.2.1 权重设置 (43)B.2.2 底层指标评分 (43)B.2.3 加权评分 (44)B.3 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44)B.3.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 (44)B.3.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 (45)B.3.3 综合评估分析 (46)B.4 评估判定规则 (47)B.4.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判定规则 (47)B.4.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判定规则 (50)B.4.3 总体水平等级评估判定规则 (50)前言本规范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一、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衡量全国各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各地方政府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基于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原则,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见表1)。

该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三类23个指标。

第一类是基础环境,共8个指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工业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第二类是工业应用,共8个指标,涵盖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第三类是应用效益,共7个指标,涵盖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

表1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23①上表中所有调查数据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行业应为当地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重点工业行业,调查企业应为上述每个行业中产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和10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参考《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小企业的选取由各地自行确定)。

②装备数控化率是指数控装备占生产装备的比例。

4二、指标测算方法根据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和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计算方法如下:(一)指标无量纲化为了消除各指标单位不同的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无量纲化后的相对值。

各评估指标原始值记为ni X (n=年份,i=指标),无量纲化后值记为ni Z 。

为了避免某年数据变化过大造成无量纲化值突变,消除数值突变对评估效果的影响,这里采用取对数的方式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考虑到综合计算结果能满足各地自己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需求,需设定指标基期。

选择2010年作为基期,将2010年的全国各省数据的中间值记为(2010)n i Z ==50。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是指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评定和认证,确认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过程。

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建立的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旨在通过整合、优化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贯标评定是通过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各要素的评估和审核,对其是否符合贯标标准进行检验和评定。

评定的过程一般包括组织调研、数据收集、评估分析、审核评议等环节,通过对体系的全面评估,确认其是否达到了贯标的要求。

贯标评定对于推动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评定认证,可以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估,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建议;同时对于推动两化融合建设具有标杆示范效应,可以激发更多企业的参与和投入,推动两化融合的快速发展。

两化融合背景贯标与评定的基础知识

两化融合背景贯标与评定的基础知识

两化融合背景贯标与评定的基础知识
两化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缝连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手段,重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两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潜力。

为促进两化融合的发展,我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加强了对两化融合的标准化和评定工作。

其中,两化融合贯标是指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推动标准化工作,以期发展出适应两化融合的产品、服务与技术。

评定工作则是指对企业落实两化融合标准情况的评估工作,为企业制定可行的两化融合方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两化融合贯标和评定工作中,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1. 两化融合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

如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以及工业制造、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

2. 两化融合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

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3. 两化融合的评定标准和评估方法。

如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的解释与分析等。

4. 两化融合的政策法规和推动措施。

如《国家工业信息化推进条例》、《中国制造2025》,以及各地相关政策。

以上四点都是两化融合贯标和评定工作的基础知识,掌握它们将有助于加强两化融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原创实用版】目录1.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概述2.两化融合贯标的意义3.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的认证条件4.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的实施步骤5.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对于企业的优势正文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是指企业依据gb/t 23020《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在一万多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所提炼的方法和规律,在推广质量、环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基础和应用环境。

企业通过实施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可以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的认证条件是什么呢?首先,企业需要明确两化融合贯标的意义。

两化融合贯标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施两化融合贯标体系,企业需要遵循九项管理原则,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其次,企业需要了解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的认证条件。

根据 gb/t 23020 标准,企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申请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1.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基础,已经实施了相关的管理体系;3.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良好的产品质量;4.企业已经建立了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并按照体系要求进行了运行和改进;5.企业需要提交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申请,并接受认证机构的审核。

再次,企业需要按照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的实施步骤进行操作。

具体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建立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包括制定体系文件、培训人员、实施体系运行;2.按照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要求,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3.提交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申请,接受认证机构的审核;4.认证机构对企业进行现场审核,确认企业符合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要求;5.企业通过审核后,获得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证书。

2023两化融合标准

2023两化融合标准

2023两化融合标准一、基础术语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本标准规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和相关术语,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原则、框架、方法、实施过程、评估和改进等方面的定义和解释。

二、两化融合体系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实施指南、评定指南、参考模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规定了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包括领导与战略、组织与能力、过程管理、数据与信息、技术与应用、资源与保障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和实施指南。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包括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运行、评估和改进等环节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本标准规范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估方法和评定流程,包括评估计划的制定、评估活动的实施、评估报告的编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指南。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参考模型本标准提供了一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参考模型,包括组织与能力、过程管理、数据与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核心要素,为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框架。

三、技术支持类标准——策划与改进方法:咨询服务指南,多体系融合;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集团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产业园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策划与改进方法:咨询服务指南本标准提供了一个策划与改进方法的咨询服务指南,包括咨询服务的流程、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多体系融合本标准规范了企业在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融合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

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本标准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的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包括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运行、评估和改进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集团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本标准针对集团型企业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的集团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指南,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资源配置、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关键指标解读

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关键指标解读

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关键指标解读一、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内涵描述起步阶段: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具备一定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

单项覆盖: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

集成提升阶段: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

创新突破阶段: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趋于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

二、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平均分值:30.44 三、阶段分布:起步阶段 51.43% 单项覆盖 42.86% 集成提升 5% 创新突破 0.71% 四、专业术语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包括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功能,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

目前,在我国 ERP 所代表的含义已经被扩大,用于企业的各类软件,已经统统被纳入 ERP 的范畴。

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

它主要用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即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MES 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

两化融合贯标认定的标准

两化融合贯标认定的标准

两化融合贯标认定的标准
原则上任何企业都可以实施两化融合贯标,但是根据申报的经验判断,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更容易审核通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
2、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两化融合工作具备良好的基础;
3、企业所属行业:生产制造类型企业,不限制产品所属行业;
4、企业人数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人数在100人左右,如果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企业人数则无具体限制;
5、企业销售收入
体系对销售收入没有具体要求,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较好。

6、企业信息化建设
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管理管理)、EDS (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MDS (经营管理与决策系统)、(QAS(质量保证系统)、MAS (制造自动化系统)、MES (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OA (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一指标设定(一)融合硬度的指标设定作为“两化”融合中的需求方,融合硬度描述的是工业化发展状况,更多强调区域工业发展的高度及质量水平,并以此探讨工业化对“两化”融合在需求上的支撑作用。

融合硬度是“两化”融合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由规模、结构和质量三位一体构成。

基于此,我们认为融合硬度主要包括工业规模、工业结构和工业效益三个方面。

1.工业规模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增长遵循一定的规律。

工业规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在本评估体系中工业规模更多强调区域工业发展的层级水平,主要由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来表示;以及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由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体现。

2.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区域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本体系中,主要从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拉动结构几方面来衡量,包括高技术产业占比、小企业产值贡献率、私营企业产值贡献率和内需贡献率评估指标。

3.工业效益融合硬度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而工业发展质量就是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工业发展的效益。

产业经济学理论揭示,工业结构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到技术集约化呈现阶段性规律变化趋势。

环境和资源是工业发展的“终极约束”,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形成绿色工业生产体系,保证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产品附加值与科技含量不断增高、坚持绿色低耗发展是工业效益提升的重要标志。

(二)融合软度的指标设定作为“两化”融合中的主要供给方,融合软度描述的是信息化发展状况,并以此投射出信息化对工业化在信息基础设施、软件配备和技术服务上的支撑推动作用。

融合软度是区域“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三位一体构成。

1.基础设施信息化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即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

网络基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普及与应用不断推广和加深的必要前提,缺少完备的网络基础便无法保证信息技术的有效渗透与支撑,工业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区域通信水平、互联网接入能力等信息化规模奠定了“两化”融合的坚实基础。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宣贯执行意义深远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宣贯执行意义深远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宣贯执行意义深远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2014年第11期促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好国家标准,务实做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对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做大做强”,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为了科学引导、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司局牵头,联合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研究合作,最终由国内知名信息化研究专家刘九如等起草制定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下简称“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审定,于2013年9月18日发布,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

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科学性要求评估指标要能够体现两化融合内涵和核心特征,反映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和持续改进方向;评估方法要基于事实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分析价值,支持综合评估、分析、诊断和改进。

实效性要求评估体系应结合企业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立足工业实践和企业需求,用工业的语言,从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及各方面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及效能与效益。

两化融合下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两化融合下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缺乏合理的信息化评价体系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的一个关键原因。

本文面向两化融合的战略任务,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应用特点,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理论架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主项指标和分项指标构成,主项指标从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实施效益、保障措施等方面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水平,分项指标则针对不同行业具体系统的应用水平和实施效益进行重点评价。

该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业化评价指标0引言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已认识到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既顺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浪潮,符合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贯彻落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对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加速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缺少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是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打字或者内部办公方面。

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首先在于很多信息化项目预算不清,实际的支出、产生的效益与投入不平衡,就导致了企业领导层对项目投资没有信心,难以决策;其次问题是出在执行层面上,由于中小企业人才缺乏与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无法对信息化项目做科学的评价、实施中的跟踪与控制管理、以及项目结束后的全面结算,造成了项目经费失控和成本飙升。

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双重战略任务,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有助于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客观描述,可以对信息化成果的标准化给出客观准确的定量分析,充分体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两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

两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

经济和 信 息化委 员会 组织编 制 、印发 了 《 上海市 推进 信息 化与 工 业化 深度 融合 “ 十 三五 ”发展规 划 》 ( 以下简称 “《 规划 》” ) 。 《 规 划 》指 出 ,到 “ 十三 五”期 末 ,上海 市仞步 形成 以两 化深度 融合 为主要 特征 的产 业创 新体系 ,各 主要产 业 的互联 网融 合发展 能 力 、技术 创新 能力 、资源 集聚 与利 用能力 、两化融 合综合 支撑 能 力进一 步提 升 , 上海 两化 融合发 展综 合水 平指数 达到 l Q 5 以f : , 成 为国 家两化 深度 融合示 范 区和全 球先进 “ 智造 ”高地 。
于 深 化制 造 业 与 互 联 网 融 合发 展 的 指 导 意 见 》 ( 国发 [ 2 0 1 6] 2 8号 ),指 导 做 好 工 业 控 制 系 统 信 息 安 伞 事 件 应 急 管理 相 关 作 ,保 障 工 业控 制系 统 信 息 安 全 ,工业 和 信 息 化部 ( 以 下 简 称 “ 工信 部 ” ) 制 定并 印 发 了 《 工业 控 制 系 统 信 息安 全 事 件 应 急 管理 工作 指 南 》。工 信 部 指 导 和管 理 = 牟 = 国 工 业 控制 系统 信 息
安全 应急 T 作 ,并根 据 实 际 情 况 对指 南 进 行 修 订 。地 方工 业 和
信 息 化主 管 部 门根 据工 业 和 信 息 化部 统 筹 安 排 ,指导 和 管 理 本
行政 区域 内的 工业 控 制 系统 信 息 安 全应 急 工 作 。
l 懵管 聃 委 员会 四 门近 H联合 发 布 《 网络 关键 设 备 乖 『 】 网络 安 全 专用 产 品 目录 ( 第 一 批 )》,包 含 路 由 器 、数 据 备份 一 体 机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及应用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及应用
工艺设计:
• 计算机辅助的产品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水平与能力;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动 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与参数优化情况;专用工艺 装备的优化设计水平与能力,工艺设计的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情况
生产管理:
• 信息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应用覆盖范围、业务内容和管理精度;物料需求计划 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化水平;物料配送管理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 化水平;外协计划和外协过程管理水平与能力
评估跨企业的业务 协同和创新情况
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 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 成情况
评估信息技术在企 业部门级单一业务 环节中的应用情况
评估两化融合基础 设施和条件建设情 况
评估企业经济和 社会效益水平
评估与两化融合 紧密相关的企业 竞争能力
9
评估规范解读—框架
三条主线
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产品、 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展开
11
评估规范解读—框架
两化融合 水平与能力评估:
两化融合 效能与效益评估:
协同与创新 …
阶 段
综合集成


单项应用
… …
… 竞 争 力

经济 效 和益
社会 提 效益 高
基础建设
级别提升

能力增强
持续改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能 力增强,实现市场竞争力 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 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 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阶段 跃升而跃进,并与各阶段 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呈正相 关性。
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 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 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 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 念和体系框架

资料2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doc

资料2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doc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一、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衡量全国各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各地方政府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基于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原则,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见表1)。

该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三类23个指标。

第一类是基础环境,共8个指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工业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第二类是工业应用,共8个指标,涵盖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第三类是应用效益,共7个指标,涵盖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

表1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23①上表中所有调查数据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行业应为当地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重点工业行业,调查企业应为上述每个行业中产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和10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参考《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小企业的选取由各地自行确定)。

②装备数控化率是指数控装备占生产装备的比例。

4二、指标测算方法根据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和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计算方法如下:(一)指标无量纲化为了消除各指标单位不同的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无量纲化后的相对值。

各评估指标原始值记为ni X (n=年份,i=指标),无量纲化后值记为ni Z 。

为了避免某年数据变化过大造成无量纲化值突变,消除数值突变对评估效果的影响,这里采用取对数的方式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考虑到综合计算结果能满足各地自己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需求,需设定指标基期。

选择2010年作为基期,将2010年的全国各省数据的中间值记为(2010)n i Z ==50。

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指标

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指标

附件3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指标(试用稿)一、生产性企业信息化指数(100%)(一)企业研发信息化指标(30%)1、企业设立专业的研发机构(研究院或研发中心等),制定企业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年度计划及三年计划(或五年规划)(10%);2、企业年度研发投入不低于年度销售收入的2%,其中年度信息技术应用研发投入不低于年度研发投入的30%,请填报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研发投入、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在研项目数。

(10%);3、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中的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占研发人员的比例超过10%。

(10%);(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标(30%)1、企业全部业务的信息化系统实现集成应用(15%);(集成应用系指企业信息化系统中不再有独立于集成系统之外的信息化系统)企业全部业务实现信息化系统覆盖(7%);企业基本业务实现信息化系统覆盖(6%);(建立:CAD(2%);ERP(3%);MES(2%);CRM(1%);HR(1%);其他(1%))企业仅建设简单企业信息化系统(2%);(简单企业信息化系统为:企业财务系统(1%);企业产供销系统(1%))(三)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系统指数(20%)1、建立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10%);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内容为:系统提供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提供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产品设计协同及产品服务协同、提供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产品需求、商务服务等数据服务;请填报建立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内容。

2、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电子商务服务平台(5%);3、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产品需求、商务服务等数据服务平台(5%);(四)企业信息化投入指标(10%)按企业管理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10%计,企业信息化年度投入占企业管理投入的比例不低于30%。

请填报企业年度管理费用、企业信息化年度费。

(4%);企业信息化年度投入中预留30%以上用于信息化系统优化开发、设备运维及相关完善系统运行的消耗品及简单产品购置补充等方面,保障企业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6%)。

企业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企业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一、工作基础自2008年下半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地组织开展了两化融合相关理论、内涵和战略研究,在行业典型经验交流、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成果展、两化融合深度行系列活动、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等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大量企业调研,总结提炼了大批先进经验和成果。

发动了30余个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超过300名优秀专家,开展了面向35个行业、10个地方省市、4000余家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研究和测评实践工作,积累了大批企业两化融合一手数据和典型案例,摸清了我国两化融合总体发展现状以及各行业关键环节与重点,相关工作成果得到各参与单位的广泛认可,已经在企业实现大范围应用推广。

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初步形成了引导企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的核心理念、原则、要素和方法,进一步组织研制了首个两化融合领域的体系类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体系,整合了涵盖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等各领域的丰富专家资源。

二、构建思路(一)提出全面管理企业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有效控制成本、加强质量保证、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所应遵循的管理原则、要素和方法。

企业依据管理体系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主要用于引导企业统筹工业化要素和信息化要素,使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问题,有效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推动企业全面规范两化融合相关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加强两化融合工作的战略一致、过程可控和结果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高阻力低参与等问题,帮助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

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企业,不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规模,可通过形成分类实施指南和企业应用案例加强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包装行业(纸包装、塑料薄膜)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中国包装联合会2012年11月包装行业(纸包装、塑料薄膜)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子项数据采集项备注基础建设资金投入自动化投入企业自动化设备投入占比企业设备资产总值______万元;企业自动化设备资产总值______万元;信息化建设投入信息化建设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近三年均值)2009年销售收入______万元;2010年销售收入______万元;2011年销售收入______万元。

2009年信息化建设投入______万元;2010年信息化建设投入______万元;2011年信息化建设投入______万元;信息化建设投入:当年新建和升级信息化系统的投入(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

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近三年均值)①2009年信息化运维投入______万元;②2010年信息化运维投入______万元;③2011年信息化运维投入______万元。

信息化运维投入:包括升级、维护、更新研究开发(R&D)投入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①2009年R&D投入______万元;②2010年R&D投入______万元;③2011年R&D投入______万元。

参照国家统计局关于R&D投入的统计口径标准组织和规划人员队伍建设信息化专职人员占企业年末人员总数的比例①2011年末职工总数______人②2011年末信息化专职人员总数______人信息化专职人员:包括正式编制、外聘、劳务派遣等全时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人员。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生产人员占企业年末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①2011年末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生产人员数量____人②2011年末生产人员总数____人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管理人员占企业年末管理人员总数的比例①2011年末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管理人员数量___人②2011年末管理人员总数____人组织与领导设置部门设置□无信息化部门□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部门是专职一级部门建制□集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等职能为一体的一级部门建制及协调机制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一般管理者□中层管理□高层管理者组织与领导职责定位信息化专职(责任)部门的职能定位□提供信息技术开发及运维服务□部分或全面负责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变革、模式转型及业务流程优化,集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等职能首席信息官(CIO)的职责定位□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资源调配等□负责根据企业战略,提出企业的信息化战略□集企业信息化推进和管理创新职责为一体首席信息官:指主管信息化工作是公司最高决策层的管理者,相当于副总裁的重要领导信息化制度信息化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无信息化制度□信息化规划及项目管理制度□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化相关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订单级产品损耗管理方案□制定产品补数管理制度规划、战略制订和实施信息化规划制订情况□无规划□分散在业务规划中□有企业级专项规划□在企业发展战略框架下有明确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规划融入企业业务发展中,其需求在企业业务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年度信息化计划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是□否设备设施信息设备设施信息设备拥有情况百人服务器拥有量①2011年末企业服务器总数量_____台;按照运算能力折算为8路CPU的服务器,包括租用的运算能力等。

百人信息化终端拥有量①2011年末企业信息化终端总数量_____台;信息化终端包括计算机、信息化移动终端、手持设备等。

企业网络环境等信息设施的水平企业主干网覆盖情况□未覆盖□覆盖主要生产区域□覆盖主要办公区域若企业具有跨地区业务,则主要生产和办公区域均需将各地区考虑在内。

企业主干网络带宽①企业主干网带宽______;企业主干网与互联网接口带①企业主干网与互联网接口带宽______;宽工业设备设施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生产设备(台、套)数字化率______%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_____(台/套)生产设备总数量_____(台/套)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数量/设备总数;数字化生产设备: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带数据接口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等。

生产设备联网率生产设备(台、套)联网率______%联网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_____(台/套)联网率指:联网设备数量/设备总数;联网数字化生产设备:与过程控制系统或制造执行系统直接连接的数字化生产设备。

仓储物流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仓储物流设备数字化率_____(%)仓储物流设备联网率_____(%)信息资源信息资源采集和获取信息自动获取业务范围覆盖情况系统可从以下哪些业务自动获取信息□销售□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财务□物流□仓储□售后服务自动获取:直接从业务系统中自动获得数据,数据从产生的源头抓取,数据不落地、不可更改。

多选信息化标准的制订实现企业级统一的编码□产品□物料□资产□组织□人员□供应商□客户代码□财务科目代码信息交换标准的制订情况□无信息交换标准□制定或采用了企业内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应用集成标准□制定或采用了与企业外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应用集成标准信息资源积累和整合企业是否建设基础数据与资源库□是□否企业存档信息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性维护□是□否有效性维护是指存档信息资源能够读取、查询、调用等。

企业信息资源存档的历史保存期限______年;信息资源集中管理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数据分散管理□分区域集中管理□统一集中管理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情况□尚未开展信息安全等级评估工作□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评估,但尚未实施□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评估,按照评估结果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都采取了国家标准要求的相应各项措施□等级保护实施经过了第三方机构验收计算机和网络安全防护计算机安全保护□无任何保护措施□电脑装有个体的防病毒软件□建立了统一的防病毒体系网络安全保护□无网络安全保护措施□网络分区防火墙隔离□有服务器端入侵检测□有数据文件加密□有(设备)网络准入管控□有互联网出口安全审计信息资源安全和灾备建设信息资源安全保护程度□无备份□有备份且介质非异地存放□有备份且介质异地存放灾备建设水平□无灾备□同城异地灾备□异城灾备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安全保护情况□无系统安全保护□建立了较完备的网络结构安全保护体系□建立了较完备的操作系统安全保护体系□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建设情况□无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安全防范意识培养机制□关键设备设施、应用系统供应商承诺制度单项应用产品设计产品综合设计与优化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水平与能力□按样生产□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支持数字打样机□提供整体纸包装解决方案设计□提供塑料包装薄膜配方设计数字化产品模型(几建立了二维数字化模______%;仅纸包装企业填写何模型)的构建水平与能力型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建立了三维数字化模型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______%;产品智能化设计产品设计知识库建立情况□没有建立产品设计知识库□产品设计知识库包含部分产品设计信息□产品设计知识库包含全部产品设计信息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排产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比例______%;物料需求计划和配送管理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实现对制品库存物料信息动态跟踪□实现对物料配送信息动态跟踪□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信息跟踪□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信息化管控□以上均未实现;生产全过程跟踪能力自动生成配送计划的物料占全部配送物料的比例______%产品损耗及补数管理信息系统辅助产品损耗管理和产品补数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制定产品类型级的产品损耗管理方案□制定工序的产品级损耗管理方案□无损耗管理方案□产品补数流程纯手工操作□产品补数流程管理半自动化□产品补数流程管理全自动化□智能化补数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废料废品等情况调整补数)原辅材料与产成品标签管理原辅材料标签管理□无标签管理□采用手写标签管理□采用条码标签管理□采用RFID标签管理产成品标签管理□无标签管理□采用手写标签管理□采用条码标签管理□采用RFID标签管理生产制造底层设备及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的覆盖率______%PLC/DCS产线覆盖率______%PCS产线覆盖率______%关键工序中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覆盖率______%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利用系统自动编制的车间作业计划占全部车间作业计划的比例□无□50%以下□50%以上□全部车间调度自动下达到数字化设备的作业指令占全部作业指令的比例□无□50%以下□50%以上□全部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直接控制的层级□车间□班组□工序信息化生产监控可实现信息化生产监控水平□人工巡视□视频网络监控□中央控制室实时监控设备生产运行情况生产指令下达生产线换单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换单:指不同规格、材质的订单自动转换生产所需的时间半自动:以手工方式将生产命令输入到生产设备,然后由生产设备自动生产全自动:订单由ERP系统或订单系统直接发送到生产设备,生产设备根据订单情况自动生产采购管理采购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内容采购信息化管理覆盖的业务范围和内容□采购成本管理□采购计划生成与发放□采购合同管理□采购报表分析□以上均未实现入场物流和原料库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功能□出入库管理□配送管理原料库存信息化管理□批次管理□库位管理□先进先出管理□物料标签管理□入场质量检测□余料管理□以上均未实现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的供应商管理业务□供应商信息管理□供应商准入管理□供应商评价管理□以上均未实现采购电子商务企业网上采购率年度网上采购额______(万元)年度采购总额______(万元)销售管理销售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内容销售信息化管理覆盖的销售管理业务□市场信息管理□销售计划管理□销售合同管理□销售价格管理□销售订单处理和跟踪□销售分析□以上均未实现产成品库存、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产成品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情况□车辆辅助调度□车辆线路辅助规划□自动化辅助装车□运费自动化管理□在途车辆跟踪与监控产成品仓库信息化管理情况□分仓库管理□分仓库区域管理□分仓库库位管理□无产成品库信息化管理客户管理客户信息化管理业务覆盖范围□客户信息管理□客户分析□客户评估□以上均未实现销售电子商务企业网上销售率2011年度企业网上销售收入______(万元)2011年度企业销售收入______(万元)财务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度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层级□基本账务处理□资金信息化管理□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以上均未实现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财务报表功能□财务报表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报送□合并报表□以上均未实现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财务分析功能□销售单元实时分析□存货实时分析□经营管理分析□投融资管理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生成□以上均未实现往来资金信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往来资金管理功能□应收账款账期管理□应付款账期管理息化管理□信用管理□账款的实时监控□采购合同管理□以上均未实现成本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成本管理功能□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以上均未实现预算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预算管理功能□投资预算管理□生产经营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核□以上均未实现质量和计量管理计量管理上传到信息系统的计量数据占全部计量数据的比例______%实现在线采集的计量数据占全部计量数据的比例______%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覆盖范围□覆盖产品设计□覆盖原材料入场□覆盖生产制造过程(生产车间/生产线)□覆盖产成品□以上均未实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业务内容□支持实现产品规范管理、工艺规范管理、合同质量设计、检化验信息管理、质量判定管理□支撑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以上均未实现实现自动采集的质量检测数据占全部质量检测数据的比例______%能源与环保能源管理能源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功能□形成自动能源计划□实现能源平衡和能源调度□实现能源绩效与考核□能源设备运转状况实时监控□能源生产/消耗实绩采集□能源在线实时监控管理□以上均未实现能源信息化管理覆盖的介质范围□水□电□煤能源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的比例______%;环保管理环保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功能□环保数据在线实时监测□监测数据自动报警□环保监测考核□以上均未实现环保信息化管理覆盖的介质范围□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环保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的比例______%;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生产安全□检修安全□建设安全□消防安全□职业卫生□治安保卫□以上均未实现安全管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比例______%;安全生产集中监控情况安全生产重点部位、设备集中监控覆盖程度□无□50%以下□50%以上□全部其他经营业务管理设备管理设备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功能□实现设备合同、设备图档等基本资料的管理□实现设备点检、检修过程管理□实现资材备件、备件修复管理□实现设备故障诊断与及时处理□实现设备成本控制等固定资产管理□实现设备运行信息动态监控□实现设备在线管理与运维□设备自主改造管理□以上均未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功能□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以上均未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层级□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统一人力资源规划、组织人员招聘和进行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现全企业集中管理和执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薪酬与福利管理面向个体员工的全企业集中统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绩效管理事务的记录、跟踪和考核全过程管理□以上均未实现办公管理办公自动化功能覆盖情况□电子邮件、通讯录管理、信息发布等信息交流与发布信息化管理□收发文和公文流转管理等公文信息化管理□日程管理、会议管理、个人事务等日常活动信息化管理□实现移动办公□以上均未实现综合集成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基于标准的产品模型数据定义是否制定或采用了产品数据定义标准□是□否例如:箱型工艺标准、薄膜配方标准产品数据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覆盖的功能□电子文档管理□产品结构(配方)管理□技术状态管理□以上均未实现产品模型传递和关联维护产品模型传递和关联维护实现程度□实现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之间产品模型信息自动传递□实现工艺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产品信息自动传递□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管理之间产品信息关联维护□实现工艺设计与生产管理之间产品信息关联维护□实现产品信息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各业务环节的关联维护和一致性管理□以上均未实现管理与控制集成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向经营管理系统上传□无法上传信息□生产能力信息□排产计划信息□订单状态信息与经营管理系统集成信息范围□资源分配与消耗(人力、设备、物料、环境等)信息经营管理系统向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下达指令包含内容□无法下达指令□生产任务指令下达□产品BOM(或配方)下达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与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集成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向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上传信息覆盖范围□无法上传信息□工序进展信息□设备状态信息□物料使用状态经营管理系统和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下达指令包含的内容□无法下达指令□排产计划□生产指令□物料清单□生产优化运行参数产供销集成按订单自动排产和动态调度按照用户订单自动排产和动态调度能力□按照用户订单自动排产□根据用户订单制订排产计划的同时自动形成物料供应计划□在用户订单与产能不匹配时实现在有限产能约束下优化排产□在发生判废以及紧急情况下能够进行动态调度□以上均未实现供应链各业务环节集成运作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运作的环节□物料采购环节□原料库环节□现场物流环节□产成品库环节□产品配送环节□以上皆未实现集成运作供应链集成运作水平□能够实现供应商在指定时间直接供货到生产现场□能够按照客户要求,实现精准配送□以上均未实现订单和质量全过程跟踪管理用户订单全过程跟踪管理水平□无订单过程跟踪□跟踪到产品配送阶段□跟踪到生产制造阶段□跟踪到物料采购阶段□跟踪到研发设计阶段多选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水平□质量不可追溯□追溯到产品交付□追溯到生产制造□追溯到物料供应□追溯到研发设计多选财务与业务集成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集成实现与财务系统集成的业务系统范围□采购□销售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系统□以上均未集成与财务系统集成是指财务系统可直接从业务系统中自动获得数据,数据从产生的源头抓取,数据不落地、不可更改采购和销售流程监控情况财务系统对采购适时监控的情况□合同价格监控□到货监控□付款监控□发票监控□以上均未监控财务系统对销售实时监控的情况□合同价格监控□发货监控□收款监控□开票监控□以上均未监控成本计划和控制能力成本信息自动获取范围□产品设计□产成品□半成品收发存□主原料消耗□资材备件消耗□人工成本□维修费用□能源成本□运输成本□以上均未实现产品全成本核算精度□车间□批次□订单□机组可多选建议单项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在全面落实企业战略规划相关方面业务覆盖情况□投资预算□生产采购预算□技改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以上均未实现决策支持决策支持信息自动采集能按需自动采集信息并分析的业务内容□采购及供应商信息□销售及客户市场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财务信息□质量信息□物流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设备信息□项目信息□能源环境信息□成本信息□绩效信息□以上都未实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力□能及时追踪业务运营、竞争情报、市场趋势和环境等企业内外部关键信息□能够对内外部信息进行综合应用和深度挖掘□能够进行知识积累、知识学习和知识管理□以上均未实现例如:产品参数化设计知识库、产品制造工艺知识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