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俞峰学号:713503328014
年级:2013秋季建筑工程管理学习中心:中山公用学习中心—————————————————————————————(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字数3000-5000字。
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
分。
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最近两个月,我学习了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提供的学习课程《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的视频课件和课本知识,获益匪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经济体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社会未来制服创新和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概念。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一书,主要阐述了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和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制度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和完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它必须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本职规定必须对市场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体现我国生产关系和国情的特点而具有特殊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我国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从书本上看,《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框架。
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其理论基础:通过这章的阅览,我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章的学习让我知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章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优势和劣势,有其局限性,政府的作用在这时发挥出来,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解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四章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懂得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五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证实其缺陷的存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中不能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也初步梳理了节约型社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章的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
与积极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经济思想理论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第一、毛泽东思想转向邓小平理论。
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变化,提出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理论。
第二,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
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
第三,国际战争理论转向国际和平理论,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年代。
对于世界形势的判断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20世纪前中期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国际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发生重要变化。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正确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断。
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第四,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
新中国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由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竞争,也缺乏市场灵活性,加上帝国主义封锁,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经济变得更有活力,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五、自力更生理论转向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
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也使中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总是有限的,转向开放无疑会增加发展的资源与空间,对外开放理论使中国走向世界。
以往,中国对跨国公司抱有敌意,把跨国公司看作帝国主义的工具。
随着改革开放,敌视跨国公司理论转向国际合作理论,跨国公司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第六、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
第七,农村化理论转向城市化理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中国曾一度出现农村化理论,大量城市人口随着上山下乡从城市流向农村。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理论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第八,均衡发展理论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
毛泽东时代,中国比较注意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和“以人为本”,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恶化、社会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第九,平衡人口理论转向非平衡人口理论。
以往中国的人口结构是自然增长,尽管一段时期内由于长期战争后的补偿性增长和经济结构引起的社会性增长叠加,造成人口增长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结构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续的(中国距离人口饱和上限还有相当距离,且会像其他国家那样进入自然下降过程,呈正态分布)。
相反,非平衡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国人口结构呈现“倒三角形”,贫困老龄化的中国逻辑上难以持续。
第10,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工业化发展理论和增长方式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增长来源的服务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主要问题,北京开辟了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路,这也是目前所有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
不过,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农问题”仍未解决。
以原生态农业、可循环工业和可持续的服务产业为特征的四川遂宁的绿色经济道路,不但解决了“三农问题”、中国西部发展问题,也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八章的内容,由课程知识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进行了简单的思考与归纳,将上述三章学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论述,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从第四章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与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掌握国有企业目标是为了在安排就业、贯彻政府的相关的调控政策、维持社会的繁荣稳定。
国有企业有很多行业占有国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垄断优势,但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各种新闻报端发现很多国有企业内部腐败,企业
高管贪污挪用企业资金成风,忽视企业管理和发展利润,同时国有企业的制度相对陈旧,国家统负盈亏,企业不负盈亏责任,没有破产制度,占着茅坑不拉屎现象也比较突出,使得国有企业的形象推向了一个极端;第八章的内容涉及到大多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现象尤为突出,社会主义的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而最近新闻上经常报道养老金缺口数目相当巨大,这大大冲击了我们社会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也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并存的格局。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在世界属于低收入国家。
一个更为严峻的形势是:到下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6亿,而届时工薪阶层的退休人数亦将达到高峰,退休人员将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0%以上。
可以预见,到下世纪我国社会保障金支付能力不足与保障对象众多的突出矛盾将成为最大难题。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集中体现在市场失灵与市场风险上,即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失业、环境污染、垄断行为的产生等。
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道德引导等进行。
市场经济具有优化配置资源,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压力,提高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也有其缺陷,就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表现就是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和区域经济不协调的问题。
出于对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市场自动配置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必须插手调控经济,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合上述三章理论和现状,本人提出自己的一部分想法,国有企业为国家的兴旺所在,占有社会资源,为国家的优势所在,而社会保障制度为国家的短肋,应该将这2者拉到一起来,进行优势补充劣势。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进行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相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把相应财政收入补入至养老金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项制度。
使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完美。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还是到后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总的方向无一不在朝着为建设一个更好,更强中国而努力着,中国共产党坚定不渝坚持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党和人民共同的努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更加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