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课前练习 新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23 马 说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23 马 说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23 *马说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2.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A.其真无马邪B.安求其能千里也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D.复前行,欲穷其林5.下面加点词语古今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无论..魏晋B.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盗窃乱贼.而不作D.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根据原文填空。

(1)文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7~11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下列句子中,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答案:【示例】人才问题之我见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23课《马说》同步练(含答案)基础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C.衹.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 同“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乃记之而.去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 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阅读理解(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①,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②,连③之以羁,编之以皁栈④,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节选自《庄子•马蹄》)【注释】①义(é):通“峨”,“义台”即高台。

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相马(xiàng)骈死(pián)尽粟一石(dàn)食不饱(shí)B.兹土(zī)郁郁(yù)屠狗者(tú)董邵南(shào)C.呜呼(wū)马厩(jiù)无马邪(xié)荆轲(kē)D.祗(zhǐ)槽枥(lì)不外见(xiàn)韩愈(yù)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B.《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D.《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3.下列对《马说》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识别人才的人。

B.贯串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

《马说》达标练习题马说一、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答案:杂文唐朝韩愈托物寓意(二)文言现象梳理;1.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2.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2)食: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食不饱饱()(3)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虽有千里之能()(4)之:①骈死于槽枥之间()②马之千里者()③虽有千里之能()④策之不以其道()(5)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策之不以其道()③其真无马邪()④其真不知马也()2.古今异义:3.(1)是.马也古义:今义:判断词(2)安.求能千里也古义: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今义:等候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 特殊句式:(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5)全文的主旨句是:7.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材”通“才”,才能。

(4)邪,通“耶”,表疑问,译为“吗”。

2.(1)①用马鞭子打②马鞭子(2)①食通饲,喂②吃(3)①能够②能力(4)①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②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③结构助词,的④代词,代千里马(5)①代词,代千里马②代词,代驱使千里马的方法③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④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3.(1)这(2)怎么(3)同样,相等4.(1)用马鞭子打,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4)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5. (1)倒装句,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状语后置句(2)倒装句,定语后置句6.(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2.下列句子中对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zhĭ)槽枥( cáo lì)粟(sù)B.骈(pián)尽粟一石(dàn)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D.其真无马邪(yé)4.下列各项对语法、修辞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粉丝”“草根”“纠结”“动词”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传递火炬”“愚公移山”与“唱响中国”的结构相同。

C.“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这两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雨”温柔可亲的形象。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反省是人生中的理性的思考和非凡的智慧。

②正像雨果所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③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觉、主动反省。

④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读懂自己。

⑤在痛苦中反省,就不会再孤独;在闲适中反省,;在失败中反省,;在成功后反省,。

⑥总之,反省是伴随着人生脚步前进的一个长期过程。

(1)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的主干是“反省是智慧。

”B.第②句中的“失败”和“胜利”是名词。

C.第③句中“学会自觉、主动反省”都是动宾短语。

D.第⑤句是条件复句。

(2)第④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马说》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祗()骈死()槽枥()食马者()外见()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_________ 或:__________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祗辱于奴隶之手“____”同“____”,__________(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____”同“____”,__________(3)才美不外见“____”同“____”,__________5.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古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___________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___________今义:安全;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___________今义:等候;表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___________今义:或者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测试题

《马说》同步练习题一、填空(1)韩愈,字_退之_,唐代_文学家______,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

诗作有《_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被列为“___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_。

(2)本文采用“_____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_人才____;“伯乐”指 __赏识人才的人____;“食马者” _埋没人才的统治者___。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难道三、按原文填空。

(1)全文的主旨句,也就是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

(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

(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四、内容探究1.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 马说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 马说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 马说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3 马说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相.马(xiànɡ) 骈.死(pián)B.粟.(lì)槽枥..(cáolì)C.食.马者(shí)执策.(cè)D.才美不外见.(jiàn)邪.(yé)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填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_______含义:_____③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1.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才美不外见(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4)食马者未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5)祗辱于奴隶人之千(________)3. 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是马也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4)故虽有名马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4.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2)其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②其真无马邪________③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3)之 ①奴隶人之手________②马之千里者________(4)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5)而 ①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5. 填空。

(1)韩愈,字_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____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也是这种文体。

《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word版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word版本

23*马说韩愈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袛.(zhǐ)骈.死(pián)槽枥.(lì)粟.(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3)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A.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B项,“食”,动词,吃/同“饲”,喂。

C项,“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D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恐怕,表推测。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解析】A项,两个“食”同“饲”。

B项,“见”同“现”。

C项,“邪”同“耶”。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其真/不知马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食之/不能尽其材【解析】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真不知马也”。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B)A.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B.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D.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解析】B项,“才美不外见”应翻译为“才能和美好品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_________槽枥.._________ _________粟._________外见._________ 食.马_________祗._________答案: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解析:“骈"字的声母是p不是b;“枥”的声母是l不是n;注意“槽"“粟”“祗”等字声母的卷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食”通“饲”,要读“饲"音,点评:古文中的字音,要注意与现代汉语中字音的区别,不可读错,本题中的“食",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学习时要注意记忆课文注释中的生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②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 _________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答案:只是|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可是解析:“祗”是通假字,通“只”,“骈”从字形上可看出本义是“两马拉车”,在文中意思是“在一起"(千里马与常马),“而"是连词,在此句中是转连,所以是“可是"。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第1课时)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第1课时)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习题精选(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4分)①才美不外见通______ 含义: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 _含义:;__ _通_ __含义:③其真无马邪 __ _ __通___ __ 含义: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1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四)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4分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2.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8、《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9、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答:10、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11、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 同步练习题测试题及答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 同步练习题测试题及答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

前言:该同步练习题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针对当前最新的热点、考点、重点、难点、知识点,精心编辑而成。

以高质量的同步练习题助力考生查漏补缺,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最新精品同步练习题)23.*马说A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才美不外见..( )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策之不以其道.( ) (8)食之不能尽其材.( )(9)其.真无马邪( )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执策.而临之( )(2)其①其.真不知马也( ) ②其.真无马邪( )(3)之①奴隶人之.手( ) ②马之.千里者( )(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 ) ②执策而.临之( )3.按原文填空。

(1)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虚词“其”有下列几种用法: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

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 (2)其.真不知马也(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5.请把翻译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课前练习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骈.死()②槽枥.()③祗.辱()④尽粟.一石()⑤策.之()⑥呜.呼( )2、读音打假,指出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A、祇辱.(rǔ)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cáo)枥之间C、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D、执策而临.(lín)之3、请将多音字的读音对号入座。

①bóbǎi bà伯()乐伯()父仟伯()伯()气②乐lèyuè伯乐()其乐()无穷姓乐()声乐()③称chēng chèn chèng 自称()称()赞称()心对称()④邪xiéyáyé其真无马邪()邪()恶寒邪()干将莫邪()⑤食shísì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4、你识别下列汉字吗,请你分别组词。

①骈()胼()饼()拼()②槽()漕()嘈()③粟()栗()5、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世有伯乐()②食.()马者③或.()尽..粟一石()不④不以.()千里称.()也⑤才美..()外见..⑥骈.()死于槽枥()之间⑦()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临.()之⑨欲与常.()马等.()⑧执策..不可得7、下列加点的常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食之不能尽.(竭尽)A、然后千里马...其材.(通“才”,才能)B、策.(用鞭子打)之不以其道.(道理)其真不知.(识别,了解)马也(吃一顿)或尽.(吃没)粟一石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C、一食..D、祗.(只是)辱.(辱没)有奴隶人之手故.(因此)虽有名马8、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翻译不当的一句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9、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按原文默写填空。

①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呜呼!其真无马邪?。

12、《马说》选自《》,作者是唐朝家、哲学家,字退之,代表作有《》《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他是运动的倡导者,该运动的实质是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美誉。

被列为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13、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含“马”的诗句,并表明出处和作者。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作者:14、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

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

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象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

但常用含“马”俗语中有些含有贬义:如马大哈指粗心大意的人,办事不认真,或经常丢三拉四。

请你根据意思写出含“马”的俗语。

①没有先见之明,事情发生后才想出主意。

()②办事拖拉,没完没了的作风。

()③比喻那些替别出心人效力的人。

()④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讨好别人者。

()15、请写出5个含“马”的成语。

()()()()()参考答案:1、①pián②lì③zhī④sù⑤cè⑥wū2、C(dàn)3、①bóbóbǎi bà②lèlèyuèyuè③chēng chēng chèn chèn ④xiéxiéyéyé⑤shísì sì4、①骈文胼胝饼干拼搏②槽里漕运嘈杂③米粟板栗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①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②通“饲”,喂③有时④凭,凭借著称⑤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⑥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⑦马鸣叫通晓⑧拿着马鞭子面对⑨普通的等同,一样7、B(道:方法)8、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9、C10、①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②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11、①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④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12. 韩愈文选文学韩愈《昌黎先生集》古文散文革新“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韩柳13、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王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李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南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4、①马后炮②马拉松③马前卒④马屁精15、示例:当牛做马一马平川一马当先人欢马叫万马奔腾心猿意马车水马龙牛头马面单枪匹马秣马厉兵老马识途快马加鞭兵荒马乱兵强马壮招兵买马◎知识广角1、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3、千里马遇伯乐【原文】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⑧负辕而不能上。

伯乐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幕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忻见伯乐之知己也。

【译文】您也听说过千里马的事吗?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

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

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