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一)

合集下载

从痰、瘀、毒论恶性肿瘤的病机与辨治重点

从痰、瘀、毒论恶性肿瘤的病机与辨治重点

·1028·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1月第38卷第11期Int J Trad Chin Med, Nevember 2016, V ol. 38, No.11·思路与方法·从痰、瘀、毒论恶性肿瘤的病机与辨治许鸣 陆嘉惠恶性肿瘤的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较大危害。

中医文献中凡提及“积聚”,基本归因正虚伴随痰、瘀、毒,认为恶性肿瘤始于机体虚损,正虚邪干,因邪致虚,渐致正虚邪实,其基本病机为“正虚”与“邪毒”两方面不断抗争的过程[1]。

中药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中,随着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痰散结类中药的疗效观察和机制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攻邪法从痰、瘀、毒论治成为共识。

在具体治疗方面,应发挥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优势,根据不同痰、瘀、毒的致病特点,以“病”概括肿瘤的病理因素夹杂与脏腑亏虚的基本特点,用“证”分类肿瘤发病机制及肿瘤微环境的个体差异,灵活使用化痰、祛瘀、解毒法,增加中药治疗肿瘤的效果,并减少毒副反应。

1正邪互变是痰、瘀、毒的成因1.1 痰源于津,瘀成于血:痰、瘀是人体的病理产物,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下可不发病。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压力累积等因素打破了“阴平阳秘”的内环境,使气血运行失调,长久不能回归平衡,则积聚内生。

病理状态下,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异常、停聚而成痰,体内血液循环异常、留置经络内外则成“瘀”,这2种病理产物与癌毒相互搏结,形成肿块[2]。

可见恶性肿瘤的形成有2次病变过程,患者原本外感或内伤引起的“良痰”可在津液代谢紊乱的情况下逐步变成“恶痰”。

“恶痰”是与“良痰”相对而言的病理状态,其特点是生长快、发展快、质坚硬,且痰邪可随气转移至其他部位,所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3],遂形成各病位肿瘤。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6.11.0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92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JDZX2015260) 作者单位:314500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许鸣);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陆嘉惠) 通信作者:陆嘉惠, Email: lujiahui73@ 1.2 脾肾不足,痰瘀易生:先天精气异常,或肾气亏虚,易携带“胎毒”,使无形之毒凝练成有形之块。

恶性淋巴瘤辨证论治方法

恶性淋巴瘤辨证论治方法

恶性淋巴瘤辨证论治方法淋巴瘤的辨证,首先应辨清寒热虚实。

本病起于痰郁邪毒,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其临床特点是痰核广泛分布,结块大小不等,颈部为甚,坚硬如石,隐隐作痛或不痛,痰核结块大时可破溃,可伴有发热或瘙痒。

因痰结凝聚,毒发五脏,而逐渐形成恶性淋巴瘤。

常见的临床证型如下:1.寒痰凝结 颈项或腋下鼠蹊多个肿核,皮色不变,不痛不痒,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形寒肢冷,难溃难消,面色少华,乏力纳差,或大便溏薄,小便清利。

舌质淡,苔白腻,脉滑缓。

阴寒内盛、寒痰凝结为本证之发病机制。

素体阴寒内盛,形体失于温煦,气血凝涩,故出现形寒肢冷,面色少华,乏力纳差,大便溏薄或小便清长等阴盛阳虚之寒象;寒盛痰凝,壅于面部,则见肿核坚硬如石,推之不移,难溃难消之局部痰核之症。

舌淡、苔白腻,脉滑缓为寒痰凝结之征象。

治宜温化寒痰,软坚散结,方用阳和汤合消瘰丸加减:熟地、生牡蛎(先煎)、白花蛇舌草各30g,玄参、夏枯草、猫爪草各15g,浙贝母、鹿角胶(烊化)、连翘各10g,白芥子、皂角刺、生甘草各6g,肉桂、麻黄、姜炭各3g。

如痰多加陈胆星6g;发热加荆芥、防风各5g。

另外,本证如正气未虚,可用陈酒吞服山金丹,每次3粒,每日2次,以加强化痰、祛瘀、通络之功。

2.气郁痰结 胸闷不舒,两胁胀痛,脘腹结瘤,颈、腋及腹股沟等多处作痰核累累,攻窜作痛,常因情志因素而起伏,皮下硬结,消瘦乏力,或咽喉不利,心烦善怒,头晕,纳呆,畏寒发热等。

舌质红,舌有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弦数。

此证乃因肝气抑郁,气滞痰结所致。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心情不舒或恼怒伤肝,气机失于条达,胁络受阻故胁肋胀痛,且每因情志变化而起伏;肝气抑郁,气机失畅,气滞痰结,故颈、项及腹股沟痰核累累,脘腹结块及咽喉不利;肝气横逆则肝脾失调,故腹胀纳呆;痰郁日久则心烦发热;舌红,苔微黄,脉弦滑或弦数均乃气郁痰结有化热之征。

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散结,选用舒肝溃坚汤加减:夏枯草、僵蚕各12g,石决明、香附各9g,当归、青皮、白芍、川芎、柴胡、穿山甲各6g,姜黄、甘草、红花各3g。

治疗恶性肿瘤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重要作用研究

治疗恶性肿瘤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重要作用研究

治疗恶性肿瘤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重要作用研究在恶性肿瘤整个治疗过程中采用活血化瘀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能起到良好效果。

现从恶性肿瘤患者特有病因、病理机制和活血化瘀药物作用及相关效果,报道如下叙述:1 中医理论1.1 中医病因、病机传统中医理论将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归结为3类:气滞血瘀、痰结湿聚和气血亏虚,而气滞血瘀又贯穿于肿瘤整个发病过程中。

在临床绝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均有:肿块、癥积、疼痛、出血、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癍,脉细涩临床表现。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将直接针对其病因病机。

1.2 活血化瘀最早见于《内经》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血实者宜决之”。

后历代医家有不同发展。

将活血化瘀适用于瘀积肿痛、瘀血内停之胸腹诸痛及血液离经妄行而出现的各种出血症。

2 现代医学理论2.1 恶性肿瘤患者特有的病理机制2.1.1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免疫抑制物质,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处于抑制状态,产生免疫应答性减弱或免疫无应答性[1]。

2.1.2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极其复杂过程,目前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粘连侵袭基底膜并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生长,与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密切接触并穿透其管壁,在血管内继续存活并被转运至靶组织;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粘连,穿透毛细血管壁周围间质,浸润在间质中不断增生,形成转移灶[2]。

肿瘤患者转移与否直接影响患者带瘤生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此时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抑制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2.1.3 肿瘤本身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均可引起高凝状态[3]:原因如下:①肿瘤组织压迫附近血管,使其中血流速度减慢、血流状态发生改变;②肿瘤细胞诱导新生血管出现,这种血管错综复杂,其中血流严重紊乱;③肿瘤细胞或化疗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有利于血小板黏附[3] 。

④肿瘤表面黏附因子聚集或肿瘤细胞分泌凝血因子异常增多;⑤化疗引起抗凝蛋白C和S水平下降[4]。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恶性肿瘤的病机及治疗-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恶性肿瘤的病机及治疗-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恶性肿瘤的病机及治疗-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深入探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成为中西医学共同面对的重大难题。

在现代医学手术、放疗、化疗治疗基础上,发挥中医药学宏观整体优势,提高该类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成为未来医学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恶性肿瘤属于中医癥瘕、积聚、癌瘤的范畴,发病因素包括外邪侵袭、七情内伤和饮食起居异常等。

1 改善证候肿瘤治疗新策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重要的诊疗特色,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证候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

相对于现代医学重视症状即对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证候更能体现全身性功能状态异常引起局部病理改变的病程阶段和发展趋势,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实质的概括。

目前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常用的三大治疗措施为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两者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成为临床棘手问题。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均强调饮食及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对于机体的重要性。

若脾失健运,必然影响胃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出现脘腹胀满、食减退。

恶性肿瘤治疗中食不振为最常见的主诉症状,现代医学也提出癌症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CS) 的概念,是指发生在肿瘤患者中的以体重下降、组织消耗及体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约80% 的上消化道肿瘤(胃癌、肝癌、胰腺癌) 患者和60% 的肺癌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出现体重下降,CACS 可降低治疗的耐受性,增加术后并发症,约20%恶病质患者因躯体机能极度衰弱,无法耐受积极治疗而。

随着对于肿瘤干预策略由完全消灭到荷瘤生存的转变,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把握脘腹胀满、纳减食少、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这四个突出症状,通过健脾补肾治疗可改善食,增加体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新的干预策略。

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

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

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发表时间:2016-04-26T13:41:45.680Z 来源:《健康文摘》2015年12期作者:李世杰1  冯艺兰1 蓝兰2 赵晶3 [导读]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 1成都中医药大学    2成都中医药大学 3成都中医药大学对于肿瘤患者,引发血液高凝的机制可能跟患者年龄、遗传易栓因素、既往出血病史等有关.(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 610000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3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临床发现,多数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状态,随着疾病发展,可继发纤溶系统亢进、血小板减少等而引发癌症病人多系统、多部位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将综述活血化瘀法治疗初治肿瘤患者的优势特征,并提出相关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展望。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 高凝状态; 出血[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恶性肿瘤与淤血的关系对于肿瘤患者,引发血液高凝的机制可能跟患者年龄、遗传易栓因素、既往出血病史等有关,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毒性代谢产物释放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粘附,以及肿瘤细胞大量增殖导致高粘滞综合征的发生,使得血液粘稠度增高,流动速度减慢,并发各脏器血栓栓塞性等严重疾病,据2002-2008中国协和医院不完全统计,非小细胞肺癌肺栓塞发生率为37.5%,卵巢癌9.2%,乳腺癌8.3%,胰腺癌6.7%[1]。

胡金甫[2]分别测定50例恶性鳞状细胞癌(观察组)和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两组外周静脉血凝血四项(TT,PT,APTT,FIB)和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四项与血小板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肿瘤中医知识点总结

肿瘤中医知识点总结

肿瘤中医知识点总结一、肿瘤的病因病机1.气血不畅气血不畅是导致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当气血不畅时,容易导致瘀血凝聚,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时,需要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气血通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阴阳失调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导致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阴阳失调时,容易导致体内湿热郁结,从而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时,需要通过调理阴阳,清除体内湿热,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湿热蕴结湿热蕴结是导致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蕴结可以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时,需要通过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二、肿瘤的诊断1.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肿瘤时,需要通过四诊法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通过闻诊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通过问诊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通过切诊患者的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2.现代医学诊断现代医学诊断肿瘤时,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来综合判断病情。

三、肿瘤的治疗1.药物治疗在中医治疗肿瘤时,常用的药物包括乌头、石斛、砒霜、连翘、山楂、何首乌等。

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经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肿瘤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天枢、合谷、足三里、颊车、曲池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经活络、舒筋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艾灸治疗艾灸治疗肿瘤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大椎、足三里等。

通过熏灸这些穴位,可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4.推拿治疗推拿治疗肿瘤时,常用的手法包括揉、捏、推、拉等。

通过推拿这些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5.拔罐治疗拔罐治疗肿瘤时,常在患者的背部、腰部、腹部等部位进行拔罐。

通过拔罐,可以排瘀化滞、通经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四、肿瘤的预防1.饮食调理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正常的饮食结构,有助于预防肿瘤的发生。

肿瘤常见证候及其辨治

肿瘤常见证候及其辨治

肿瘤常见证候及其辨治(一)气滞血瘀证治[临床表现]胸胁胀闷,性情急躁,胁下出现痞块,刺痛拒按,痛有定处,入夜更剧,可扪及肿物包块,爪甲黑紫,舌质暗或见紫斑、瘀点,脉涩等。

[辨证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痛有定处,或肝脏经脉部位出现疼痛痞块,并可扪及肿物包块为审证要点。

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必致血淤,血淤亦多伴气滞,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淤,终因淤阻而反碍气机,故疼痛部位不移而拒按,血凝滞不散,积淤而成肿块。

本证多见于原发性肝癌、中晚期肺癌、中晚期食道癌等。

[治疗法则] 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常用方药]1.基本方药:三棱、莪术、槟榔各12g,木香、青皮、当归、五灵脂、延胡索各15g,昆布、海藻各20g,党参、白术各18g,肿节风、藤梨根、半枝莲、虎杖、白花蛇舌草各30g。

2.随证加减:疼痛较剧者,加蒲黄、金铃子、川栋子各15;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g,竹茹15g;脘腹胀满者,加青皮、陈皮各15g,厚朴、大腹皮、枳实各12g;胸腹水者,加泽泻、猪苓各15g,龙葵30g;腹泻便溏者,加苍术、炒扁豆、儿茶、革豆蔻各15g,炮姜12g。

(二)痰湿凝聚证治[临床表现] 痰湿积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肿物包块,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于头,则致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口吐泡沫粘液痰涎。

本证多见于食道癌、肺癌伴胸腹水。

[辨证分析] 本证为中晚期肿瘤患者之常见证候。

痰、湿两者均为人体患病之病因之一,又作为病理产物。

许多肿瘤都是由痰湿凝聚所致。

[治疗法则] 化痰祛湿,软坚散结。

[常用方药]1.基本方药:半夏、山慈姑、瓜蒌、前胡、白芥子、天南星、皂角刺、泽泻、瞿麦、白术、茯苓各15g,夏枯草30g,杏仁、陈皮、枳实、党参、贝母各12g。

瘀热病机研究述评

瘀热病机研究述评

瘀热病机研究述评瘀热病机(YinandHeatSyndrome)是中医学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机制,它指的是通过阴阳平衡的原则来治疗不同疾病的综合治疗理论。

目前,瘀热病机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已经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了几个世纪。

本文就瘀热病机的理论基础、病机调控原则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性评价,以期为今后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资料。

一、瘀热病机理论基础瘀热病机指的是来源于中医的一种疾病论断和治疗模式,其基础是“阴阳平衡”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疾病是由体内功能失调和元气失衡引起的,而功能失调则可以归纳为阴虚、阳虚、瘀血等几种病机。

在此之下,瘀热病模型就是将病机作为一种实体存在,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调节体内功能以恢复体内健康。

二、瘀热病机调控原则瘀热病机调控原则旨在通过调节内在机制来维持或恢复体内健康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来说,瘀热病机调控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指体内阴阳两个功能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治疗,调节病机,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2)病机调控:指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调节病机,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3)脏腑平衡:指将脏腑功能调节到一种平衡状态,其特点是把脏腑看作一个整体,力求恢复其自调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4)养生护理: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生方式,调节体内功能,促进患者的健康。

三、瘀热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瘀热病机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被用来解释各种病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设计。

根据这一理论,许多中医的治疗方案是以调节病机为基础,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护理措施改善或缓解病情,以达到治愈或改善病情的目的。

例如,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体内阴阳,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内服药物可以通过改变体内生理活动来改善病情;以及其他措施,如穴位按摩、改变生活习惯等,也可以通过调节病机来改善病情。

恶性肿瘤治疗中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分析

恶性肿瘤治疗中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分析

【 摘要 】 中医药在 恶性肿 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 它能依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进行辨证施治, 在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发挥抗癌功效的同时,
对正气损伤极少或无损伤, 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疾病的发 生几率,降低放 、 化疗后引起的毒 副作用, 从而全面提 高放、 化疗的成 功率, 改善患者 的 生存 质 量 。
【 关键词 】 中医药; 辨证 施治 ; 副作 用 ; 毒 生存质量
【 中图分类号 】 2 3 R 7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6 2 2 2 ( 0 2 0 一 4 6 0 17 — 5 3 2 1 ) I 0 3 — 2
用, 如中药中的扶正药物大部分具有提高淋巴 , 并可增强B、 K T、 细胞的吞噬
法 。
品( 年纪大的患者治愈最好选用脱脂鲜奶或奶粉) 、 蛋类、 大豆粉、 动物的肝 肾、 瘦肉、 鸡 肉、 鱼、 酸奶等。 日 餐。 每 6 术前一天晚 上 如果没有糖尿病 、 ( 食道
癌) 可多吃些无脂的糖果。 食谱的安排可在原来饮食的基础上增加全脂或脱 脂奶1 酸奶1 2 鸡蛋1 大豆粉适量或豆腐1 , 份、 - 份、 个、 份 动物肝或肾适量。
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主要有热疗、 免疫( 包括基因治疗在内)化 , 疗、 放疗、 手术、 内分泌及中医药等 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中, 西医和中医 系统、 骨髓
能力 , 抗 肿瘤 。 有效
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 西医能准确诊断肿瘤 , 并清除癌灶, 根治 陛 以 手段治 疗肿瘤 , 但手术及放、 会引起一定的毒副作用, 导致预后不 良, 化疗 往往 患
者的生存质量较差。 中 采取 医药治疗能有效弥补西医治 疗的缺陷, 降低其 毒副作用 , 提高手术及放 、 化疗效果。 本文对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中医药药理 机制及I 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 现综述如下: 1 中医 药的药理机制及临 床应用分析

肿瘤的中医辨证论治

肿瘤的中医辨证论治

肿瘤的中医辨证论治导读结合临床,针对肿瘤的特色,将临床上常见的辩证类型归纳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炽,气血两亏等证型。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是中医内治法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结合临床,针对肿瘤的特色,将临床上常见的辩证类型归纳如下。

(1)肝郁气滞证胸闷不舒,脘腹胀满,嗳气呃逆,或伴呕吐、食欲不振,或吞咽梗阻不畅,或两乳作胀,常感心情忧郁善怒,舌苔薄白或薄腻,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宜疏肝解郁,降逆。

方以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香附、当归、青皮、陈皮、橘叶、八月札、川楝子等。

降逆药有半夏、沉香、降香、刀豆子等。

临床上初期乳腺癌、早期肝癌、贲门癌、甲状腺癌常见此症。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痛处固定,入夜尤剧,可扪及肿物包块,爪甲黑紫,舌质暗或见瘀点,脉涩等。

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丹参、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水红花子、五灵脂、刘寄奴、凌霄花、莪术、王不留行、三棱、乳香、没药、苏木、鬼箭羽、铁树叶等。

本型多见于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中晚期食管癌。

(3)痰凝湿聚证痰阻在肺,可见咳嗽咯痰;痰阻在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痰鸣,痰火扰心,则发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可见瘰疬痰核,肿物包块,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迷;痰气凝结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吐泡沫黏液痰涎,湿邪内聚,可见头重如裹,关节肿痛,四肢困倦。

水饮停聚于内,可出现浮肿,胸腹水,胸脘痞闷,口淡而黏,食欲不振,口虽渴却不思饮水。

本型多见食管癌、肺癌伴胸腹水者。

治宜化痰除湿,软坚散结。

常用药物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半夏、天南星、瓜蒌、厚朴、旋复花、葶苈子、苍术、猪苓、茯苓、僵蚕、藿香、佩兰、生薏苡仁、木通、滑石、防己、车前子、芫花、商陆、牵牛子、千金子等。

(4)热毒内炽证发热,面红耳赤,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心烦失眠,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大便干,小便赤,吐血衄血,舌红,脉数。

中医关于“癌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癌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癌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癌病的发生多由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佛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郁、血瘀、痰凝、湿浊、毒聚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

一、病因1.素体内虚素体虚弱,或宿有旧疾,久病正虚,或年高体衰,正气内虚,阴阳失衡,脏腑失调,客邪留滞不去,终致痰瘀互结而成肿块。

《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2.六淫邪毒外感六淫之邪,或烟毒、工业废气、放射性物质等邪毒之气,由外入里,深伏久滞,酿生癌毒,正不胜邪,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郁、痰浊、血瘀等与癌毒互结,形成肿块。

3.饮食失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如嗜食醇甘、辛辣、腌炸、烧烤,或海腥发物,或食物过热过冷等,久伤脾胃,痰湿内生,浊毒郁热,日久耗气伤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邪盛生毒而致癌病。

《医宗必读·痰饮》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4.内伤七情情志不遂,七情怫郁,气机郁结,或气不布津,痰湿内生,或气滞血瘀,或郁热伤阴,虚实夹杂,终致痰湿与血瘀互结,渐成肿块。

《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

”二、病机1.癌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痰瘀久羁,酿生癌毒,相互搏结,成为有形之肿块。

病理因素有郁、痰、湿、热(火)、瘀、毒等,其中癌毒是导致癌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因素。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虚实夹杂,常见全身属虚而局部属实。

发病初期,癌毒偏盛而正虚不显;中晚期由于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多出现气虚、阴伤、气血亏虚或阴阳两虚等。

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变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2.不同癌病的病机各有特点。

如脑癌标实为风火痰瘀毒,本虚以肝肾亏虚、气血两亏多见;肺癌标实为痰瘀热毒,本虚以气阴两伤多见;大肠癌标实为湿热浊瘀毒,本虚以脾肾两虚多见;肾癌及膀胱癌标实为湿热瘀毒,本虚以肝肾亏虚多见等不同的癌病病变部位不同,如脑瘤病位在脑,肺癌病位在肺,大肠癌病位在肠,肾癌病位在肾等。

中医关于恶性肿瘤的阐述

中医关于恶性肿瘤的阐述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研究成果
01
中药抗肿瘤研究
中医认为某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作用,可以用
于治疗恶性肿瘤。例如,人参、黄芪、枸杞等中药被发现具有免疫调节
、抗肿瘤等作用。
02
针灸治疗肿瘤研究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等,调节人体内的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
疗肿瘤的目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生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对恶性肿瘤进行诊断,包括观 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 。
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因此采用综合治 疗的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恶性肿瘤的中医预防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预防恶性肿 瘤的发生。
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
01
02
03
清热解毒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 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 ,以减轻肿瘤引起的局部 炎症和疼痛。
活血化瘀
运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 当归、川芎等,以改善肿 瘤部位血液循环,为抗肿 瘤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软板等, 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 散。
疗效难以评估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难以评估。由于恶性肿瘤的复杂 性和个体差异,中医治疗的效果往往难以用西医的标准进 行衡量。
患者依从性差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可能需要长期坚持,而患者依从 性差,难以坚持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 效果,便放弃中医治疗。
中医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前景展望
•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中医在恶 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得到认可。未来,中医治疗恶性肿 瘤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其疗效。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作用机制探讨

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作用机制探讨

关键词 : 活血 化 瘀 ; 性 肿 瘤 ; 述 恶 综
中图分类号 : 70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0— 16 2 1 ) 5— 0 1 0 R 3. A 10 7 5 (0 0 0 0 6 — 2 活血化瘀法是 中医药治 疗肿瘤 的基本法 则 , 文探讨 本 活血化瘀 法在肿瘤治疗 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的抗凝治疗 。
会等 研究发现 , 活血化 瘀 药桃仁 、 芎 、 龙 、 川 地 莪术 等可 抑制致炎 因子和致纤维化 因子 的表达 , 减轻早 期放射 性肺
炎 的炎症反 应 , 延缓放 射性 肺纤 维化 的进展 , 放射线 肺 对
化瘀 药配合无 水 乙醇 的介入 对肝 硬化 肝癌 有较 高 的临床 应用价值 。袁 淑兰等 发现 , 丹参酮 的水 溶性成 分及其
检测血清血管 内皮细胞生长 因子 ( E F 的表达和肿瘤 组 V G) 织血管密度 , 显示丹参 、 赤芍等可增强实验大 鼠 V G E F的表 达及 血管形成 , 促进肿瘤侵袭 和转移 的发生。
2 结 语
目前 , 活血化瘀法在恶 性肿瘤 的治疗 中仍是 研究 的热
点 、 点 。究 竟 能 抗 肿 瘤 还 是 能 促 进 转 移 两 方 面 一 直 争 论 重
11 直 接 或 间 接 的抑 杀肿 瘤 细胞 、 制 肿 瘤 癌 基 因和 . 抑
D A的合成 : N 近代 临床研 究发 现 , 有 活血化瘀 功 效 的 中 具
药或复方是通过 损伤 或抑制 D A、 N 蛋 白质合 成而 发 N R A、
状态 , 增强机体防御功能 , 抗肿瘤转移等作用¨ 。其他活血
联合治疗 多种 化疗 药物耐药 的 白血病 , 能较好地逆 转复 发
难治性 白血病 多药 耐药的情况。

恶性肿瘤从瘀论治探讨

恶性肿瘤从瘀论治探讨

因 此 , 证 与恶 性 肿 瘤 的形 成 是 互 为 因果 关 系 。 瘀
现代大量一 床及基础 研究 均证 实血瘀证与血藏粘度增 缶 高及镦循环功 能 障碍关 系密切 。在肿 瘤 的研 究方 面, i— Dn
tna 认 为 肿 瘤 是 某些 血 管 疾 患 的成 因 , 中一 种 情 况 就 ef 姆 其
参 考 文 献
2癌证 与恶性肿瘤转移的关 系
肿 瘤 的 转 移 是 恶 性 肿 瘤 的 特 征 , 常 是 患 者 死 亡 的 主 常
要原因 。中医学认为肿瘤转 移 当具备两 个要求 : 癌毒的 毒 力和癖血阻滞 。一般情况下 , 癌毒 的毒力越强 , 发生转移 的
可 能 性 越 大 , 移 的 时间 也越 早 。 而痴 血 阻滞 , 转 剜癌 毒易 于 停 留 于 机体 某 处 而 成 积 , 即 痴 血 留 滞 作 瘙 ( ‘ 岳 全 见 景
详细 的描述 . 提出许多行 之有效的治疗措 施。其中, 并 活血
化 瘀 是 其 常用 方 法 之 一 。本 文 试 从 癀 证 和 肿 瘤 的 形 成 及 转 移 的 关系 作 一 分 析 。
1瘵 证 与 恶 性 肿 瘤 形 成 的 关 系
中医 学 认 为 癣 血 内 阻 是 发 生 恶 性 肿 瘤 的 一 个 重 要 病 机 。 所 谓 瘀 证 , 凡 血 液 循 行 迟 缓 、 畅 , 及 各 种 原 因致 即 失 以
恶 性 肿瘤 从瘀 论 治 探 讨
杨俊生 衣 蕾 蒋宏伟 胰 西 省人 民 医 院 中 西 医 结合 研 究 所 ( 10 8 70 6 )


从 中医癖证 角度 对临床 恶性肿瘤的 彤成 、 转移噩浩疗进行 了分析 。认 为恶性肿瘤 多归属 于 中医癖证 范畴 , 从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标签:活血化瘀;恶性肿瘤;治疗进展1肿瘤的形成与瘀血肿瘤多有形,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肿块、有形可征、坚硬不移,属于中医的血瘀证范畴。

历代医家多认为积、石瘕、痞瘕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血有关。

《医林改错》中日:“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说明腹内有形的包块多由瘀血所致。

近年来,有关肿瘤血瘀证的研究是从多方面开展的,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与血液循环有关的许多因素的检测指标均发生异常,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证实肿瘤血瘀证与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抗凝血机制的减弱等密切相关。

1.1微循环障碍有学者对40例肿瘤病人进行了观察,发现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甲皱部毛细血管襻形态的异常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表现为视野模糊,清晰度下降;管襻畸形,排列不整,粗细不均;襻内血流减慢,血细胞失去正常流态,来回摆动,甚至停止流动,聚集成团。

还有人对恶性肿瘤青紫舌和非青紫舌患者的舌尖以及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作了对照观察,发现两组病人均有甲皱、舌尖微循环的异常但以青紫舌更加突出,舌尖微循环比较,除管襻周围渗出差别不明显外,异型微血和丛、瘀血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丛及红细胞聚休、管襻出血管皆以青紫舌为甚。

由于青紫舌是血瘀证的典型表现,肿瘤患者如出现青紫舌或青紫舌持续不退,则表示瘀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较重,肿瘤易发生转移,预后不佳。

另有学者对50例晚期肿瘤患者研究发现,88%的病人血循环中有白色微血栓,其数量与肿瘤进展程度呈正相关。

且有严重微血栓形成者,都有明显的转移灶。

1.2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血液黏度高,血液处于黏、聚状态,且高粘滞血症的存在对肿瘤转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卢尔夫等对消化道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78例及75例正常人做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多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病理改变,血液呈高凝状态,且肿瘤转移时血液粘度明显增高。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病机【优质推荐】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病机【优质推荐】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病机【优质推荐】(1)中医中医学认为恶性淋巴瘤与外邪侵袭、七情内伤、正气内虚有关。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以正气内虚、腑腑功能夫调为本,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六淫之邪为诱因。

《阴疽治法篇》指出:“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

”说明此病之发生与脏俯亏损、气血虚弱、阳气衰耗、痰毒凝结、气滞血瘀有密切关系。

其演变规律为肺脾气化失调或先天禀赋不足,以致风寒邪毒乘虚侵入,由表入里;或饮食不节,日久损伤脾胃,以致寒凝气滞,水液失于输布,聚湿为痰,寒痰之气凝结,外阻肌肤脉络,内伤脏腑;或因忧思恼怒,日久不解,肝郁血结,化火津生痰,痰化热毒痹阻于少阳、阳明之脉络。

本病初期多见颈侧、腋下等处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无痛,质硬,乃为风寒痰毒痹阻脉络之证候,或逐渐见淋巴结融合、粘连等痰毒化火之证候;若邪毒深入脏腑则见咳喘气逆境、腹痛、腹块等普瘀热毒入里,损及肺脾肝胃之证候,或兼见骨痛、肢肿、肌肤结块等邪毒侵犯肌肤、骨骼之证候。

晚期多为痰火邪毒浸淫脏腑,或湿热蕴毒伤伐脾肾,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气阴两亏,并常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关于病因病机,总体上有四个论述:一是痰毒发病学说风寒普毒是最基本的病因。

古代中医将发生在头面部及体表部的肿块均认为是痰凝所致。

本病多因风寒邪毒首先犯肺,肺失治节或脾胃素虚,寒凝阳遏或肾阳虚衰,气化失司,以致水液失于输布。

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停聚为痰,这些痰可以流注全身,无处不到,痰凝成核成块,结于一体,则形成皮肤或皮下肿块。

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长时难消,逐渐增大增多,中医认为均由寒凝邪毒结滞为痰核。

临床常用化痰散结之方法治疗。

但化痰散结法常与其他方法并用。

如温化痰结,清化痰毒,理气化痰散结之方法等,用于本病早期驱逐痰毒为主有一定疗效。

本病中、晚期多见本虚标实,故常结合补虚扶正,或配合温补之剂治疗,使难以耐受化疗或放疗的病例可获得缓解,甚至生存期明显延长。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发表者:许京华 (访问人次:2683)中医对肿瘤认识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早在周朝就认识到恶性肿瘤的一些特点。

而“癌”字的记载首见于宋代的《卫济宝书》。

病因及病机:癌毒内生是癌症的始动之因。

恶性肿瘤的证候在祖国医学早期文献中就曾有过描述,如《内经》的“肠覃”、“石瘕”、“膈中”,《难经》的“积聚”,《诸病源候论》的“症瘕”、“石疽”、“石痈”及后世所说的“失荣”、“石疔”、“肾岩”,有的属于胃肠、子宫、肝、胰等脏器和体表的肿瘤。

在病理因素上,历代医家大多归因瘀滞痰湿,《丹溪心法》曰:“凡人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临床实践表明,恶性肿瘤是一类有特殊本质的疾患,和一般的内科病症并不完全一样。

瘀滞痰湿在肿瘤的发病中确实存在,但还不能概括癌肿发病的全过程。

如恶性肿瘤所致的腹腔肿块和疼痛,传统将其归入瘕积和痛证范畴,但实际上它和内科杂病中其他疾患所致的腹腔肿块疼痛不同,动用化瘀消瘫,理气止痛等法治疗,其效果常不满意,甚至无效,并且在病程转归上也迥然有别。

临床实践还表明,结合辨病应用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白花蛇舌草、蜀羊泉;解毒消肿的蟾酥、蜂;解毒止痛的蜈蚣、全蝎;解毒化湿的土茯苓、金钱白花蛇等治疗癌肿,往往收到一定效果。

由此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瘀滞痰湿有关,而且有着更为重要的特异性致病因素,这个致病因素就是“癌毒”。

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古今医家有类似的认识。

《中藏经》说:“疽痈疮毒之所,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

非营卫壅塞而发也。

”近人郁仁存认为:“热毒内蕴”是癌肿的一大病因。

封菊秋曰:癌症常由“邪热蕴郁,郁结不化,灼烁脏腑,日久生毒而成肿块所致。

”临床则往往表现为发热,肿瘤急骤增大。

已故名老中医张泽生教授则明确提出了“癌毒”的概念,他在论述“宫颈癌、阴道癌”的病机时说:“病理上由于癌毒内留,湿热内伏,瘀血凝滞,这是实的一面……”。

这些说明古今医家已经认识到毒热与癌肿之间的关系。

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

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

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关键词】肿瘤;瘀;热;病机;证治瘀热是由瘀血和火热相互搏结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致病因素。

由于瘀血和火热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因素,故瘀热相搏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状态,亦是导致恶性肿瘤发展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现就瘀热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及其证治作一探讨。

1 瘀热的形成1.1 瘀血与恶性肿瘤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致气滞、痰阻、寒凝、热结等均可使血液运行失其常度,形成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多种病变,恶性肿瘤即是其一。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云:“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则结为�Y瘕。

”王清任认为:“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均指出�Y瘕、结块的形成与瘀血有关。

徐灵胎在《医学十二种》中明确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也”;王肯堂亦认为:“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涩作微痛,多是瘀血”,并指出“以代抵挡丸行之”。

以上记载均说明本病与瘀血密切相关。

征之临床,胃癌患者常见疼痛,痛处固定,夜间较剧,肿块固定不移,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唇舌青紫等症,符合中医血瘀证的征象。

周氏[1]对107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患者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而且紫舌阳性率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Ⅳ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Ⅱ、Ⅲ期也超过50%;胃癌患者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黯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Ⅷ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44例非舌质紫黯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舌质紫黯者与非舌质紫黯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从客观上验证了血瘀是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之一。

1.2 火热与恶性肿瘤火热是常见的致病之邪,除了指自然界中温热之气过极外,还可由机体自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一)
【关键词】肿瘤;瘀;热;病机;证治
瘀热是由瘀血和火热相互搏结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致病因素。

由于瘀血和火热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因素,故瘀热相搏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状态,亦是导致恶性肿瘤发展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现就瘀热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及其证治作一探讨。

1瘀热的形成
1.1瘀血与恶性肿瘤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致气滞、痰阻、寒凝、热结等均可使血液运行失其常度,形成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多种病变,恶性肿瘤即是其一。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云:“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则结为症瘕。

”王清任认为:“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均指出症瘕、结块的形成与瘀血有关。

徐灵胎在《医学十二种》中明确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也”;王肯堂亦认为:“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涩作微痛,多是瘀血”,并指出“以代抵挡丸行之”。

以上记载均说明本病与瘀血密切相关。

征之临床,胃癌患者常见疼痛,痛处固定,夜间较剧,肿块固定不移,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唇舌青紫等症,符合中医血瘀证的征象。

周氏1]对107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患者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而且紫舌阳性率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Ⅳ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Ⅱ、Ⅲ期也超过50%;胃癌患者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黯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Ⅷ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44例非舌质紫黯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舌质紫黯者与非舌质紫黯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从客观上验证了血瘀是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之一。

1.2火热与恶性肿瘤
火热是常见的致病之邪,除了指自然界中温热之气过极外,还可由机体自生。

如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化热化火,此即刘完素所云“六气皆从火化”。

七情内伤,五志过极,亦可化火;痰浊、瘀血、食积、虫积久郁体内亦皆可化热生火。

阴津不足,可生虚火。

火热之邪蕴于体内,客于血肉,壅聚不散,可发为肿瘤,或灼津成痰,炼血为瘀,痰浊瘀血与其他病理因素日久搏结成块,形成肿瘤。

宋代《咽喉脉证通论》论喉菌云:“此证因食膏粱炙煿厚味过多,热毒积郁心脾二经,上蒸于喉,结成如菌。

”赵献可《医贯》云:“论噎膈丹溪谓得七情六淫,遂有火热炎上之化。

”指出噎膈的产生与火热有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耳痔、耳蕈、耳挺三症“俱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凝结而成”;“舌疳”由“心脾毒火”所致;“失荣”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

上述记载均指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火热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肿瘤的机械压迫,致使脏器的管腔、血脉受压或梗阻,造成脏器功能失调及气血循环障碍,则易发生感染。

同时,晚期肿瘤组织坏死、液化、溃烂而伴发炎症。

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被机体吸收等均可致患者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中医火热征象。

1.3瘀血与火热相互搏结形成瘀热
瘀血与火热作为恶性肿瘤中的两大病理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火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导致血瘀:①热壅气滞,气不行血而致瘀血;②热伤阴津,无水行舟而致血瘀;③热灼血络,脉络损伤或热迫血行致血溢脉外,而成瘀血。

同时,瘀血亦可化热,如《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

”瘀血不断化热,可进一步加重火热的程度,如张石顽所说:“瘀积发热转增上炎之势。

”瘀血与火热相互搏结,相互杂糅,即形成一种新的致病因素——瘀热。

2瘀热促进了恶性肿瘤的发展
2.1瘀热使恶性肿瘤更加胶固难解
瘀热相互搏结以后,作为新的致病因素,既具有瘀血与火热的特点,又具备新的特征。

瘀血为有形之物,火热为无形之邪,无形之火热以有形之瘀血作为依附,并相互搏结,则邪热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较之单纯的火热与瘀血治疗更为困难,即柳宝诒《温热逢源》中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

”此外,瘀与热又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瘀不断地化火生热,助长火势;热亦不断地煎灼血块,使之更加牢固,并不断有新的瘀血生成,新瘀旧血层层包裹,不断累积;如此则形成恶性循环,使肿瘤更加胶固难解,并不断生长恶化。

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在恶性肿瘤进展期往往出现瘀热相结的证候。

2.2瘀热促进了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全身多脏器衰竭
如前所述,瘀热兼具了瘀血和火热各自的特性。

火热为阳邪,其性动越不居;瘀血为阴邪,其性凝着胶固。

瘀热得火热动越之性,故能攻窜散漫,变动不居,随血流行,无处不到;又得瘀血凝着之性,故能停着在脏腑经络,因“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故瘀热在随血流行的过程中,易于停滞在机体的虚损之处,并在此处灼津成痰,滞血为瘀,腐化蕴毒,痰浊瘀血毒邪层层相因,相互搏结,不断生长壮大,形成新的肿瘤灶。

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这与中医认识相一致。

此外,由于瘀热的攻窜散漫之性,可随血流行,到达全身各脏腑经络,故又可造成全身多脏腑、多经脉的损害。

临床上亦可见到恶性肿瘤患者除了肿瘤灶所在部位的病变外,还可伴有全身多脏器的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