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社会,变成如今繁荣昌盛、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不断推向深化。
一、探寻社会发展之途——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代以来,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人民得出了重要的历史结论即:惟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包含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
事实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但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经历了曲折而艰苦的奋斗征程,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1/ 8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对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
首先,摆脱苏联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缺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建设模式便成为我国建设的必然。
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我国建设中逐渐显露,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最近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教训,少走了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
其次,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并揭示了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讲述
(五)思想文化方面大批“封、资、修”,(封 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将传统文化冠以 封建主义,将西方文化冠以资本主义(马克思主 义除外),将苏联文化冠以修正主义,“一刀切” 式的予以拒绝,彻底斩断了传统优秀文化和国外 优秀文化的思想源泉。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大公 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道德观、 价值观,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处于狂热的,宗教式 的亢奋状态中。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如公有制,按劳分配等。 (二)苏联模式。 如计划经济,公有制两种形式,高度集中的行政权 力等。 (三)我国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 力。 如平均主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长时期 将此观念等同于社会主义公平观。
小结: 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和艰苦实践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不能越过特定历史条件予 以评价。 初期关于道路、方针、步骤、阶段等的探讨是有意义的, 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五十年代末以后,由于特定的国际 条件、国内条件,党内条件,毛泽东个人条件的影响,实 践中偏离了正确理论的引导,陷入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泥 沼不能自拔,留下深刻的教训。 经验和教训都来自于中国,植根于中国的国情,对七十年 代末开始的新一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启 示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五)发展阶段: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 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在20世纪 60年代初,很模糊,但应肯定的是他已经发现了问 题,只是没有来得及深入下去。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8 14(091—070 0 — 7720 )005—3 0
15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如何领导社 96
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难地探索 。15 年底 ,他在党内 95
会主义建 设的繁重任务摆在了全党 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毛泽东为 核心 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作了大量的思考和初步的总结 。
/
党的第一代 领导集体对 社会 主义 建设道路 的探索
■ 郑志 飚
【 提 要】党的第一代 中央领导集体努力探 索适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并在理论上对我 国社 探 索 实践
会 主 义建 设 规律 作 了大量 的思 考和 初 步 的 总结 。
【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图分类号】D 2
路探 索 的重 要 思 想和 实践成 果
从 15 年提出探索任务 ,到 17 年毛泽东去世 , 96 96 2 年 中,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 0
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经验 ,作 了 《 关于发展 国民经济 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建议 的报告》 ,更是描绘 了中国产党
领 导和组 织全 国人 民集 中力 量发展 生产力 的宏 伟蓝 图,成为 了推进党的工作重点 向经济建设转 移的重要
进入 2  ̄ o
5 年代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o
种种弊端 的暴露 ,毛泽东及时地提 出要以苏联经验为
鉴戒 ,走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揭开了党的第一
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帷幕。
毛泽东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正式开始 于 15 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 ,我国进入大 96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他还提倡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这一运动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他的实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思想、指导、农业、工业化、人民公社、阶级斗争、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重要意义1. 引言1.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程。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思想理论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他提倡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实行集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的集体化和社会化。
毛泽东还重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手段,还需要加强对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他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正文2.1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摘要]文章主要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提出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重要理论观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议。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回顾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继承和发展其重要理论观点,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作用。
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1.1 提出了“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原则当时,在工业、计划管理等方面,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经验。
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渐察觉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
1955年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2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理论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首次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1.2.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作者:暂无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2020年第3期曹良继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论十大关系》。
这篇讲话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
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中,而且也蕴含在活跃其中的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上。
运用调查研究“传家宝”得出科学认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重视并善于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把握主要矛盾,总结新的经验,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建设,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指引历史前进。
《论十大关系》正是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实事求是地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实际问题,探索出的一份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纲领性文献。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问题。
显然,毛泽东认为,这个问题既不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是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所能奏效的,它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首要工作就是全面深入地做好调查研究。
毛泽东曾回忆:“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
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
”毛泽东主持的这次调查活动,周恩来等许多中央领导也都时常参加,这实际上也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集体调研活动。
在听取汇报时,气氛民主,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毛泽东在听取汇报和共同研讨中,集中思考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的若干关系问题,最终形成了丰硕的思想成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进行了完整表述。
刘少奇对党的建设的探索历程及卓越贡献
02
党的建设思想的进一 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刘少奇对党的 建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进一步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 设思想。
03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 献
刘少奇不仅在党的建设方面做出了卓 越贡献,同时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3
刘少奇对党的建设的具体 贡献
建党思想
重新审视党的建设
刘少奇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 的重要性,重新审视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提出“两个务必”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思想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启示
要点一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要点二
注重实践创新
刘少奇认为,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 要保障。他主张建立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包括民主集 中制、党委制、请示报告制度等,使党的建设有章可循 、有规可循。当代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加强 制度建设,使党的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刘少奇认为,实践创新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 要途径。他主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推动党 的建设创新发展。当代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 注重实践创新,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有针 对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党建实践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刘少奇认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他提出了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党员的素质和战斗力, 使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四、考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及其意义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例题1:“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试分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从而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第二,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以及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
第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论断。
第四,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第五,提出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两个务必”。
第六,最重大的成果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及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成为中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在今天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
主要教训: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以后,必须正确处 理好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二是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才 能建立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四是对知识分子要有全面分析。
从国际上看,这几年也有许多重大变化。1953年 3月5日斯大林逝世。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 赫鲁晓夫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苏联国 内和国际上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趁机掀起反共反 社会主义浪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重大事件(波、匈 事件)。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苏共二十大在客观 上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 端,对各国共产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促使各国共 产党人的独立思考。1956年春,毛泽东多次说过,要 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一条适 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另外,1956年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 索也为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三)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根本原因 :是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在思想上理论上准备不足。 直接原因:是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迅 速发展起来的“左”的思想压倒了八大的正确思想。
自身原因:就八大本身来讲,由于当时历史条 件的限制,对许多问题认识还不是很明确,很深刻。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八大在认识上还有 一些局限性,但这无损于八大路线的光辉。
(二)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的重要 成果 第一,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党和国 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在经济上,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的经济建设方针,并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 第三,在政治上,创立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提 出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第四,在文化上,提出了以 “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作为繁荣文化科学事业的基本方针。 第五,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 导,重视执政党建设,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 民群众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 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 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 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 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导语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 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经 历了曲折过程,既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 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 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宝贵的财富,为后来探索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借鉴。
个体经营
工商业经营
生产领域 流通领域
计划生产 国家市场
自由生产 自由市场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毛泽东提出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 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 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 刘少奇提出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 陈云提出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 市场”的思想。 • 毛泽东主张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他和中央领导集体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外关系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一、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转移党和国家工作重点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问题,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今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1]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制定平稳前进经济方针,改革集中统一经济体制由于1955年下半年批判邓子恢时不切实际地强调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1956年初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对此,周恩来和陈云等负责实际工作的领导人,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纠正措施,几次压低了指标。
党的八大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强调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稳妥地发展。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期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过程的曲折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1956年上半年提出的。
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上半年提出这一任务,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完成,中国社会即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向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1、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2、制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开始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5、提出了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上述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对基本照搬过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另外,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也是这一时期的探索能够取得积极成果的重要条件二、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遗憾的是,八大前后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从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到1960年底“大跃进”运动结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957年春天发动的整风运动,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尝试。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一条伟大的道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尝试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要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主、对外开放正文: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以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一、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把走苏联的道路看成是探索新中国发展道路的目标,当时一个重要的口号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总体上采纳了具有如下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在所有制方面,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建立了单一的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分配中强调公平,而不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第三,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第四,在工业化道路方面,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期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过程的曲折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1956年上半年提出的。
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上半年提出这一任务,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完成,中国社会即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向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1、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2、制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开始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5、提出了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上述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对基本照搬过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另外,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也是这一时期的探索能够取得积极成果的重要条件二、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遗憾的是,八大前后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从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到1960年底“大跃进”运动结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957年春天发动的整风运动,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尝试。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讲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毛泽东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
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
”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
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
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
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毛泽东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陈云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央政治局支持。
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
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邓三完整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二下期末考试资料复习提纲: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在中国实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
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
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第一代领导集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社会的历史使命。
这个集体经历了许多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第一代领导集体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他们秉承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不断地试错,进行实践,从而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
其次,第一代领导集体注重集体领导,倡导重视群众的意见。
他们高度重视集体决策,倾听各方的意见,反复研判,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准确。
同时,他们也高度重视群众的意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了在群众中来、在群众中去。
再次,第一代领导集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他们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
最后,第一代领导集体注重发挥中央统一领导的作用。
他们认识到中央统一领导对于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保持了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
总的来说,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步中的重要领导力量,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作者:奚淑新
来源:《教育界》2013年第03期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有挫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可谓两次重大失误,“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误入歧途,即使在失误和歧途中也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这一历史事实。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代领导集体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从此中国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探索中既取得了成绩,也走了弯路,这些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大失误和一大歧途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次重大失误
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经济工作中“左”的倾向重新抬头。
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批评了反冒进的做法,对“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的提法特别赞赏。
1958年8月,为了把“大跃进”推向高潮,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以后,一场以“以钢为纲,全面跃进”“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着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所谓更高级形式过渡。
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谈了人民公社问题。
8月29日,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北戴河会议后,人民公社化运动进入高潮。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误入歧途
1966年,正当我国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步入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的时候,在中国大地上却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
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但事与愿违,不仅没有达到初衷,反而被林彪、江青一伙利用,把“文化大革命”推向极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教训是深刻的。
二、挫折时期第一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即使在失误和歧途中也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且还提出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一)毛泽东在挫折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1.重视经济工作。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工作。
1966年8月8日,毛泽东主持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
1967年3月,针对各地的混乱局面,他命令解放军开展“三支两军”工作,用以稳定局势,保证工农业生产和科研等工作正常进行。
2.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
1959年底,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1963年夏,他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从1966年起,先用15年时间,“基本上搞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说工业体系;然后再用15年左右,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3.要求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
我国是个农业国,“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不抓粮食很危险。
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所以,毛泽东要求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二)其他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三、正确看待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从历史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经过失败的经验教训才使党逐步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领导革命取得成功。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经过了一个反复的探索过程,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挫折,这些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
[2]胡宝成,孔祥云. 毛泽东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J]. 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6):6.
[3]刘美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85.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