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与特点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础知识归纳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中国相对应的时期是南北朝到明朝。
一、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及历史影响1.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1)多元的社会结构,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2)政治体制:封君封臣制①背景: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性质);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②权利与义务:封君:授予土地者,当封臣受到攻击时,封君必须保护。
封臣:领取土地者。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
【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3)经济形态:庄园与农奴制度:①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②在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4)封建王权逐渐形成: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②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民族意识增强。
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
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15世纪末,在抗击阿拉伯人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王权加强,完成统一。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拥有共同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语言、习俗、艺术、宗教或新体制等)。
(4)中古西欧城市兴起(10-11世纪):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成为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城市自治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近代民族国家概念
近代民族国家概念一、概述1.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特点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特点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现代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组成的国家实体,其中民族是指具有相同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和血缘等共同特征的人群。
民族国家的出现源于欧洲的民族运动与殖民主义的衰退,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国家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权利。
在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是构成国家认同的核心,同时民族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包括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权利。
其次,民族国家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和主权。
民族国家概念中的民族强调一个共同的政治实体,该实体具有独立的政治体系和行使主权的能力。
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
此外,民族国家还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民族国家中,国家统一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团结则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动力。
最后,民族国家具有民主和多元的政治体制。
近代民族国家往往强调民主和法治的价值观,鼓励多元的政治参与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意表达。
这种政治体制旨在保障各民族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稳定。
总之,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特点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权利、独立的政治体系和主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民主和多元的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特点,民族国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近代以前的部落联盟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其次,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制度的变迁,都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意大利统一运动等,这些事件和人物塑造了各个民族国家的独特历史面貌。
最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民族主义观念的复兴,在当代社会中,民族国家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西欧15-16世纪的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3 3 卷第 4 期
西欧 1 5 —1 6世 纪 的战争 与 民族 国家 的建 立
孙相 卓
(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 学院。 天津 3 0 0 3 8 7 )
[ 摘 要 ] 原 生态的 民族 国家起 源于 欧洲 , 从 中世 纪晚期 开始 就 已有 民族 国家的建 立。“ 战 争催 生 了( 民族 国 家) , 国家又发动 了战 争。 ” [ 战争促进 了近代 国家权 力机 构、 民族 意识和 民族语 言的形 成 , 而这些 又是 民族 国家建 立的基本。所 以说 , 1 5—1 6 世 纪的战争对民族 国家的建立有一定的催化 作用 , 促进 了欧洲 民族 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 [ 关键词 ] 民族 国家 ; 战争 ; 中世 纪 [ 中图分 类号] l < 5 l 6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C r 7 — 9 8 8 2 ( 2 0 1 5 ) 0 4 — 0 1 2 7— 0 4
民族 国家作 为现 当代 世界上 绝大 多数 国家存在 的
一
种常态 , 许 多 国家都在 致力 于建立 民族 国家的体 系。 因为它更适合 于 时代 的需要 , 它 有着完 备 的国家机 制 、
致的民族信仰 和追 求 。民族 国家起 源 于西欧 1 5 一l 6 世纪 , 而这时西欧正处于社会转型 的重 大时期。西 欧社 会转型时期的一些 战争 的 出现 , 诸 如百年 战争、 红 白玫 瑰 战争等等催 生 了近现代意 义变 , 民族要 么因战争变得 强大, 要么 因战 争而亡 国。因此 , 战争对 民族 国家 的产 生有积极 的作用 。
江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江阴市普通高中2022年秋学期高三阶段测试卷历史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与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3.请将所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只需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何尊(图1)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新都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写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yi治理、安定)民”,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这里的“中国”是指当时图1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A.汉文化影响范围B.诸侯的封地C.统治的地域中心D.行政的中枢2.史学家张荫麟指出:“古人名与姓氏不并举,因为在比较原始的社会里,互相接触的人,以同姓氏为常,自无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
”战国以后,这一习惯发生变化,在文献中姓与名并举的现象越来越频繁。
援引张荫麟的历史解释可推知,战国后A.各族杂处的情况日益增多B.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出现C.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D.分封宗法制度日趋瓦解3.北魏迁都后,洛阳的御道两边有接待外族使节的四夷馆,路的东边有四馆,名为金陵、燕然、扶桑、崦嵫,路的西边有四里,名为归正、归德、慕化、慕义。
北魏史官撰史时凡涉西晋,皆书庙号,凡书东晋,皆称“僭晋”。
这可用于说明,北魏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延续了华夏正统思想观念C.重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D.经济文化发展领先于南方4.时移世易,花卉买卖在唐宋间发生了鲜明转变。
与唐代相比较,宋代的变化有白居易《买花》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唐)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刘言史《买花谣》豪少居连鳷鹊东,千金使买一株红。
(唐)院多花少栽未得,零落绿娥纤指中。
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部分解析)
肥东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 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
韩愈此举()A. 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B. 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C. 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D. 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2. 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
考生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
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
可见,唐代铨选制度()A. 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B. 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C. 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D. 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3. 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
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
魏征此举()A. 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 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 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的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C. 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D. 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5. 明中叶后,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浙西之利,蚕丝为大”“尺寸之堤,必树之以桑”的情形;闽南地区出现了“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
由此可知上述地区()A. 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B. 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C. 经济作物生产地区差异不大D. 新经济因素正在不断发展6.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授课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特征 ①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 忠诚,崇拜爱国人士;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②主权独立、疆域固定、语言通用、文化认同、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 经济。 ③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主题二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史料实证 近代国际法的特征 材料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时间相近①。 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独立等原则,确立 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②。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包括的 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③。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 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且平等的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沦为殖民 地或者半殖民地④。
[微点归纳]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对战争法作出修改:禁止侵略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成为国际 法的基本原则。 ②签订《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 ③国际法的领域扩大,新的国际法部门产生,国际组织涌现。 ④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的新变化。
核心要语 记一记 ①1928年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②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侵略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 致”原则。
1.国际法的形成 (1)背景 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 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 突。
(2)表现
①《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
主体是 主权国家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
提示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经济领域的国际法也迅速发展。
图解历史 议一议
西欧与东欧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特点
西欧与东欧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特点在欧洲洲际上,西欧和东欧是两个区别鲜明的文化板块。
两者在历史进程、文化传承、社会结构、文艺赏析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区别。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西欧与东欧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者的独特魅力。
西欧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特点西欧是欧洲最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包括了英国、法国、德国、荷比卢三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
西欧在文化上源远流长,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
人们所熟知的大型博物馆和国际艺术展示,大多数均设在西欧,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耶拿美术馆等。
在文学、哲学、绘画、建筑等方面,历史上的西欧文化发展可谓是独步全球。
在历史进程上,西欧的发展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代。
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的传播和贵族阶层的大量兴建修道院和堡垒,使得西欧的发展速度较之其他地区更为迅速。
此后,工业革命使西欧国家经济进一步腾飞,大量商业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使得西欧的文化范围快速扩散至东欧及全球。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西欧人因为其天赋和渴求以及不竭的创造力,以至于创造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精神领域。
在此期间,我们见证了从大灾大难到国家统一等各种历史事实。
由于艺术是文化的反映和凝聚体,所以西欧的艺术与其文化特质遥相辉映,成为了西欧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的一个突出体现。
东欧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特点东欧地区包括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和巴尔干地区等国家。
在文化上,东欧有形、音、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特点,使得东欧文化的精神世界显得独具一格。
在历史进程上,东欧与西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欧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争、革命以及国家独立和解体的过程,因此其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东欧文化强调国家身份的真实性和清晰性,更注重民族的历史和地域属性。
东欧在艺术上的特点体现在传统的绘画、音乐、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
以音乐为例,东欧的音乐受到了民间歌曲的启发,其悲壮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案
姓名背诵情况测试分数日期。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背读案】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产生历程:(一)中央集权的加强1、中央集权加强的时间:15世纪前后2、原因: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二)专制王权国家出现1、专制王权国家出现的背景: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②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专制王权国家出现的表现: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3、特点: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三)民族语言地位上升1、民族语言地位上升的发展概况:①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国规定法律需用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
2、作用: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四)民族国家的产生1、专制王权国家渐变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①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个人对国家的忠诚逐渐超越国王和宗教;崇拜爱国人士;出现国旗、国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③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2、民族国家的特点:①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②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一)国际法的形成1、国际法形成的背景:①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国际法形成的过程:①1625年,荷兰人出版《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走向早期国家形态的前夜,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文明因素各有千秋,特色鲜明。
如图主要展现了(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B.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C.华夏文明演进的不同路径D.南北文化系统的孤立发展2.春秋时,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
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有公子索等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巫豹、公孙枝、孟明视等济济一堂。
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A.秦统一过程中善用人才B.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C.秦国已建立了官僚政治D.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3.兴起于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
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
西魏、北周、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推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独孤氏联姻。
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B.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4.北宋仁宗中期,士大夫政治走向成熟,皇帝负责最后裁决,具体行政事务由代表"天下"的士大夫为主体的各个机构分工完成,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权力体系。
据此可知,这一体系出现的思想渊源是( )A.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B.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C.君臣平等的制衡观念D.科举提高了官员素质5.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定儒学为“国学”,15世纪,朱子学说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
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学令》,规定在大学或国学推行经书教育,以《论语》《孝经》等为必修课。
西方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西方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摘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从封建时代到改革开放前夜,我国市场的发展一直受到压制,未能充分发展,它的发展和完善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本文梳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其现代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为完善我国市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西方市场;发展历程;特征市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市场的发展则是人们通过对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完成的。
当一万年前的偶然交换发展为有固定场所的、经常的、大量的交换时,市场就产生,而它的发展持续至今。
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较我国要成熟与完善,且西方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市场存在区别。
因此,研究西方市场发展历程对完善我国市场建设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早期西方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最初的市场仅指交换比较集中的场所。
随着交换的规模、内容、方式等不断丰富,市场的内涵也不断扩大。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是广义与体系的集合。
在广义上它不再局限于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是因买卖行为而形成的所有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体系上它是以商品市场为主体,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有机体系。
从广度看,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文化市场,其中要素市场由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构成;从空间看,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时间看,市场由现货和期货市场构成。
西方市场的最初发展要从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说起,它是当时欧洲文明的代表。
此时,古希腊的氏族制已经瓦解,财产私有化观念随之滋生。
人们可以占有土地和拥有奴隶,但土地财产受制度限制,不准自由买卖,奴隶可以通过市场买卖。
奴隶的市场价格因家庭出身、本人技能和美丑而不同。
氏族政治集会的场所已经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场所。
国内贸易仍以物物交换为主,交换过程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其中家畜是交换的主要价格标准。
例如,金制甲胄的价格高达一百头牛,而铜制甲胄则仅值四头牛。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7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拓展]
一、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发展历程
表现
原因
奠基人 ——格劳
秀斯
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 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各国强调国家 利益至上,各 国纷争加剧
奠基之作—— 《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 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 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 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 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维也纳体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双重标准
[拓展]近代国际法形成于欧洲的原因 (1)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2)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众多民族与主权国家的建立。 (3)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各国的联系与交往加强。 (4)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 (5)格劳秀斯提出国家主权学说,奠定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2)概况: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及“__全__体__一__致____”原则,国 际法难以实施;《非战公约》也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 背 景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中 国 际 法 再 次 遭 到 极 大 破 坏 ; 1945 年 6 月,签署《___联__合__国__宪__章____》;国际法院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 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2)概况: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涉及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 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 (3)评价: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仍有很多局限性,如 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__联__合__国___授权就进行 制裁或发动战争,威胁世界和平。
[解析] 根据本题时间“1808年”“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 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的发生时间 是1803年5月13日—1815年11月20日,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中,拿 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尽管欧洲其他国家大多都被网住,但 是“约翰牛”这只大苍蝇(英国)仍旧飞得自由自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兰西与欧洲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 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欧洲同盟,共同 对付拿破仑,B项正确;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 系列条约,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排 除A项;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枫 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排除C项;英国推行 “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和性质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战后发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经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 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 一体化利益均摊原则, 精英驱动的一体化进程, 主权的集合与共享。
这些特点和性质实际上表明了战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走出高度发达和疆域相对狭小的困境以及抗衡外部政治经济竞争压力而寻求区域一体化的创新。
可以预见, 欧洲一体化的这种特点和性质仍会体现在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 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发展的新特点。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回顾欧洲一体化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 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一体化主导了整个一体化的发展脉络。
尽管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有多种, 即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 但最能将西欧国家或者说欧洲国家整合起来的是经济领域的一体化。
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
有关政治合作或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及需求外溢的结果。
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 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
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
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距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之词,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政治一体化并非有悖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藩篱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 会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二、三、四、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国家利益通常会导致对一体化政策发展的不同需求, 强求一致则有导致政策发展停滞之虞。
世界古代史2-第二章
二、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
阅读书目: 亨利· 皮朗:中世纪的城市 汤普森: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的生活和劳动 (一)城市的概念及其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有关争论 概念: 区别于乡村的非农业性区域,表现为人口和 财富的相对集中。 争论:城市的建立者;城市的性质。
(二)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欧洲民族大迁徙与日耳曼蛮族国家的建立
一、日耳曼人及其社会制度
1、 日耳曼人的历史
1)《高卢战记》与《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 畜牧业(不热心农业,牛奶和肉类构成主要的食物来源) →农业(定期轮换耕地和耕种作物)。 游牧(逐年迁徙的记载) →定居(相对稳定的居住情况和耕作情况)。 公有(“任何人不能单独保有土地”) →经济的分化(耕地分配的不平等)。 平等(民众大会、长老议事会、 军事首领之选举产生及有限权力) →地位的差异(氏族贵族的 特权化 和军事首领权力的扩大化)。
2)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初步交往 战争
前102年马赛利亚战役,日尔曼人 入侵高卢遭到马略的反击。 公元9年条托堡战役,日尔曼人在莱茵河流域重创罗马 军队。 2世纪中叶,日尔曼人马可曼部落和克瓦德部落与罗马军 队交战十余年,直至迫使罗马帝国允许其进入罗马边境居住。 贸易 罗马帝国与北欧波罗的海之间的商业通道即琥珀之路, 沟通罗马人与日尔曼人的商品交流。 移民
2、封建割据的法兰西
分裂→统一 西法兰克王国→法国。 分裂的格局 法兰西岛:巴黎、奥尔良。 公国: 布列塔尼、诺曼底、 勃艮第、阿奎丹。 伯国: 安茹、香槟、土鲁斯。
3、 神圣罗马帝国
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8世纪末—12世纪初。 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 马尔克的传统 与小农经济 的保护。 自然条件的分散性。 劳役制庄园与农奴制 的不发达状态。 (2)政治格局与政治进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解剖多元社会结构,探源中古西欧文明 课件-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无意识,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日耳曼马尔 克的民主传统逐渐融入西欧社会,其体现在法律上就是同级共同体成员集体参与审判制 和后来的陪审团制。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不仅是西欧中古法律体系的主体,也是现代法治 文明的基础。基督教思想家对自然法的诠释,开启了西方法律史上的新篇章,使法律至 上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个人权利本位观念等得以实施。因此,正是这种多元 的社会结构,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催生了保障市场经济形成的法律体系,从而 使西欧较早步入现代社会。
2.孕育了新时代商业发展的力量 西欧商业和商业“力量”的复兴并不能脱离庄园的发展,它们之间有一个逻辑发展 的过程。庄园缓慢的进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的压力造成了庄园内部的变 动。开拓荒地和新庄园的建立,增加了西欧的产品数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流动, 使得原来封闭的庄园出现了松动,为商业复兴提供了物质和人力基础。另外,流浪 商人逐渐成为职业性商人,为成熟的城市商人的出现蓄积了基础。一般称庄园制时 代是“黑暗的时代”,但是正是在这一黑暗时代,孕育了商业发展的力量。 3.奠定了西欧近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世纪文化史人文主义的源泉和前奏,人文主义是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和升华
——侯建新:《欧洲文明不是古典文明的简单延伸》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古西欧个人拥有哪些“自由”。
材料三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 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 材料四 在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 法律,也需要一种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商品货币经济越繁荣,个 体权益越需要做出明确的界定。系统而又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不仅具有详细的人法、物权法、 继承法、债权法和诉讼法,而且对社会各种组织的地位亦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界定。……进入中世纪 后,经改造后的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才被引申到公法领域,形成新的权力、权利观,给西欧 的法律政治体系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而演绎出一种以个体权利为基础的全新的法治文明。 材料五 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 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9第九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9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 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末日审判书》 红白玫瑰战争 沃姆斯宗教协定 索尔兹伯里誓约 黄金诏书 自由大宪章 克吕尼运动
“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年,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 教士选举,但德意志的选举须在皇帝面前进行,主教授 职时先由皇帝授予象征教区封土权的权节;在意大利则 先由教皇授主教圣职权,后再由皇帝授封地权,它是结 束德皇与教皇主教授职权之争的宗教协定。 1125年,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 霍亨斯陶芬王朝于1138年确立其统治。 哈布斯堡王朝和卢森堡王朝也徒有虚名。
2、法国王权的加强和争取 政治统一的斗争 12世纪路易六世(胖子) 决 定永远定居巴黎,把它建为 法国首都。 腓力二世(1180—1223年) 展开统一国家的斗争。被称 作“奥古斯都”。 路易九世(1226—1270年) 主要成是实行司法、军事、 行政和经济方面的改革。 司法改革是扩大王室法庭的 司法权限;军事上实行募兵 制;行政方面,改革行政机 构;在经济上统一币制。
2、诺曼底征服和封建制度 的确立 诺曼人(Norman意即北方人) 也称维京人(the Vikings), 是日耳曼人的北支部落。 1066年9月,威廉率军从英 吉利南岸登陆,10月14日, 哈丁斯决战,国王哈罗德 阵亡。 威廉入伦敦做了英国国王, 即威廉一世。 《盎格鲁·撒克逊法典》 诺曼底的征服,加速了英 国封建化的步伐。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尔伯 特将各王国置于一个政权下, 统一的英格兰国家遂告建立。 5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入侵至9世 纪统一国家形成,英国历史上 称作“七国时代”。 同丹麦人进行长期的斗争。 “丹麦统治区” 阿尔弗烈德统治时期(871— 899) 信教者爱德华(1042—1066)登 上了英吉利的王位。
2024年高中历史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教学设计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学术文章、历史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6. 历史视野:通过学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将得到拓宽,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提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名词解释题:
(1)民族国家:
答案:民族国家是指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领土。民族国家的形成基于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3. 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历史文献等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发展的理解。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
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
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是指一个国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重视和保护本国的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特征。
以下是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些特点:
1.民族认同和凝聚力:民族国家注重强调公民对自己所属民
族的认同和凝聚力。
通过强调民族特色和文化,促进国家
内部的团结和共同认同,塑造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国家致力于保护本国的民族文化和历
史传统。
这包括保护语言、宗教、习俗、传统艺术、建筑
和历史遗迹等,以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民族自治和权利保障:民族国家通常为本国的少数民族提
供自治权力和权利保障。
这可能包括地方自主权、民族语
言和文化权益的保护,以及其他形式的政治和经济自治。
4.多元和包容性:民族国家鼓励多样性和包容性,对多种民
族和文化群体开放,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促进各民
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交流。
5.民族教育和历史教育:民族国家重视在教育体系中传授民
族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加强对本国民族身份的
认同,培养新一代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意识。
6.民族发展政策和经济机会:民族国家通过特定的民族发展
政策和经济机会,致力于改善本国民族群体的经济地位和
生活条件。
这可能包括优惠政策、经济支持、就业机会等,
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民族国家发展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取决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
同时,民族国家发展也需要平衡民族认同与多元性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案2: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2.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自主预习】一、西欧封建社会1、建立:5 世纪,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2、基本特征:制度、和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⑴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⑵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
⑶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各种权力。
⑷一方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⑴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⑵耕地由和组成,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
[问题思考]“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
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欧庄园怎样的特点?5、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问题思考]“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
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
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思考:农奴制有什么特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王权⑴封君封臣制度造成西欧王权的,但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⑵中世纪后期王权的加强。
①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 世纪,基本完成了的统一。
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2008 年 5 月 16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 2008 年 5 月 16 日导师签名:日期: 2008 年 5 月 16 日引言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产生的一种政治思潮,迄今不过二三百年左右。
它使许多国家实现了独立、统一,并迈入了现代化的社会。
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中,民族主义成为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不仅推动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和民族国家的成熟,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它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两个世纪以来,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大动荡中,民族主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民族矛盾、种族纠纷、宗教冲突,此起彼伏,其中,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性的主旋律之一。
以赛亚·伯林曾说:“当今时代的任何政治运动,如果不跟民族主义激情携手,就不大可能取得成功。
”①事实上,民族主义的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政治领域,在各种各样的集体场合,如庆典、祭祀、体育竞赛、教育、文化中,我们都可以体验到民族主义的情绪。
因此,民族主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冷战之后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最引人注目的因素。
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消逝以前,以民族为基本因素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与特点
作者:陶伟伟刘少博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的民族国家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
【关键词】西欧民族国家;国家构建;过程;特点
自15 世纪下半叶始,西欧国家的世俗权力逐渐战胜了教会的黑暗统治,纷纷建立了以君主为权力中心的绝对主义国家,开启了世界的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
此后,通过1648 年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合约》,西欧国家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并依此相互确认了国家的主权,形成民族国家的国际体系。
一、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
国家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国家”至少相当于英语中的三个词:作为地理概念的Country;作为政治共同体概念的State;以及作为民族和文化认同概念的Nation。
而且,从“国家”一词的英语名称State 的含义变化来看,从最初的“Status”(等级、状态)开始,到特定的含义——对一定地域的持久和单独占有,并且指挥命令着地域中的居民,大约经历了300 年左右的时间。
从词源上看,民族(Nation)一词是从拉丁文“Nation”派生出来的,原来的意思是“生存之物”。
此外,“Nation”还来自于在古希腊语“Nasci”的过去分词“Natus”意为“生育”。
此后,“Nation”的生物学意义逐渐淡化,文化和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据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民族”一词现代意义的考证,1884 年以前,“民族”带有血统含义,指的是“聚居于一省、一国或一帝同境内的人群”,有时也指“外国人”。
但是在1884年后,民族则指“辖设中央政府且享有最高政权的国家或政体”,或“该国所辖的领土及子民,两者结合成一整体”。
显然,近代以来,民族与国家在语义对象上带有很大的重叠性。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民族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构建的,是以政治权力为推力和后盾建立起来的。
同时,国家也需要民族这样一种概念来确定疆界、人口和主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国家也就没有民族。
不过,从民族与国家的异质性上来看,二者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民族的本质内容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的人类共同体,强调一种文化上的主动自觉的认同。
国家的本质内容是政权,是一种政治权力机构,也就是吉登斯所言的具有反思性监控能力的“权力容器”。
二、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
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13世纪世俗王权纷纷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到15世纪后期,随着远洋贸易的恢复、短途贸易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加快了教会与世俗世界的分离,政治权力开始集中到国王手中,出现了中央集权的绝对主义君主统治。
绝对主义国家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为后者提供了理性化的基本制度框架。
这是因为,绝对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集中于国王并辐射到边缘地区,形成了相对明确的领土边界;全国通行的民族语言,取代了过去的部落语言、地区语言和外国语言,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和信息的传播渠道,促成了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对国家的认同;教皇时期的宫廷贵族的特权身份逐渐消失,王权通过与新兴社会力量的联合,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官僚构成多元化,官僚部门的内部分工也更为精细化。
但是,绝对王权的统治基础是相对脆弱的。
在绝对主义王权盛行的17世纪,西欧大陆只有3年没有战事。
国王利用手中的绝对权力不断发动战争,战争成为了国家的一门产业,使得新兴民族国家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力量未能得到巩固。
当权力的正当性遭到民族主义的质疑时,绝对主义国家也就走到了尽头。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欧民族国家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新兴资产阶级联合全民族的力量向王权统治吹响了抗争的号角。
这一阶段的核心内容是:资产阶级成为民族国家的统治阶级,国家主权由君主手中转移到国民议会手中,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了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的国家政治体制。
这一阶段的民族国家构建较之于第一阶段更为深化和系统化,国家的理性化、民主化和正当性程度大大提高。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序幕,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议会成为全国最高的立法机构,主权从绝对君主转移到议会手中。
随之而来的更激烈、更彻底的法国大革命,将这一模式推到极致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使之逐渐成为西欧大陆最具普遍性意义的历史趋势。
到19世纪末,绝大多数西欧绝对主义君主政权已经被资产阶级立宪国家所取代。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权力容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韦伯式的法理型统治秩序。
国家政治权力得到了公民的认同,体现了民族意志,民族主义与国家权力得以统一。
三、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特点
(一)国家构建是内生型的。
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动力产生于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所遇到的阻力与后发国家存在很大差别。
启蒙运动时代的理性主义、自由平等原则和民族意识,成为国家构建的强大精神武器。
(二)国家构建中产生的问题多是次序性出现。
虽然西欧国家进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间上存在先后之别,但从总体进程上来看相互间差距不大,避免了后发国家的问题丛生和因盲目模仿而产生的共时性的时序错位和政治动荡。
(三)在国家自主性相对提高的同时公共领域开始增长,成功实现了吉登斯所谓的“国家内部绥靖”。
这充分地体现在自由统一的市场的建立、政权与政府的有效分离、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等方面。
总之,西欧民族国家构建将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同时也实现了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
[2]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