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三点认识
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产业链延伸
03
县域内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了产
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技术创新
县域内的企业越来越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高科技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 力。
创新平台建设
县域内的高新区、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日益完善,吸引了众多创新人才和企业入驻。
创新驱动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 合作,提高县域经济的创新水平。
政策支持
制定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县 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THANKS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县域经济的发
03
展提供便利。
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引进
优化县域商业环境,完善商业规则和制度,提 高商业服务质量。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县域经济的发 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推动本土人才 参与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3
最后,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县域经 济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02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产业升级和转型
传统产业升级
01
县域经济中的传统制造业、农业等产业部门正在逐步向高端化
、智能化方向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县域内的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
推进产业协同和创新发展
加强县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各类产业之间的 合作与联动,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的创 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正文:----------------------------------------------------------------------------------------------------------------------------------------------------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2003年12月23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今年省委工作会议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目标任务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采取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实施强县带动战略、支持欠发达县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省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全省县域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75.5%,完成财政收入占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7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68.9%,有1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县域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对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先进省相比,与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强县不强、弱县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县域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科技创新加快等多重挑战,如何有效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产业转型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一、产业转型的背景及影响因素1.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且,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产业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不足、技术更新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环保压力加大等方面。
2.影响因素(1)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一些产品可能会受到新兴产业的冲击,需求减少;而一些新兴产品可能会对传统产业的市场份额产生冲击,市场竞争加剧。
(2)科技创新不足传统产业往往存在技术更新滞后、生产方法落后的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较弱。
缺乏科技创新,使得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往往存在能源消耗大、排放高的问题,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必须要面对环保压力加大的问题。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形势,县域传统产业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
可以通过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加强研发投入等途径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县域传统产业要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采取更高效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受限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往往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县域营商环境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服务机制,减少企业办事成本。
此外,应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技术创新、科技支撑、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提升县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改善县域交通状况,加速农村公路硬化和城市道路建设,提升县域的物流效率和商品流通能力。
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县域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县域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
通过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扶持小微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
通过建立人才引进政策,为县域提供吸引力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县域工作和生活。
同时,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县域经济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才能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
传统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研究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县域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传统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同时还应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二、发展新兴产业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对策是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可以有效地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县域政府应该优化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新兴产业领域转移,提供资金和土地支持,并且加强新兴产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三、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县域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来。
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管理和营销能力。
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还离不开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县域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产业品牌的培育和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还应加强市场开拓,积极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县域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还应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
要加强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六、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县域政府应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和服务。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优化产业结构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还应提供便利的办事环境和咨询服务,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和帮助。
县域经济工作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工作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全县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二、产业发展。
1.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
2. 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三、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2. 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县域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的县域发展环境。
四、人才引进和培育。
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支持创新创业。
2. 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五、政策支持。
1. 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兴业。
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展。
3. 加强政府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和便利。
六、对外合作。
1. 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吸引更多外资和外商投资。
2.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县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七、风险防范。
1.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经济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工作。
2.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抗风险能力。
3. 加强监管和规范,防范各类经济违法行为。
八、实施保障。
1. 健全实施方案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2. 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加强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
总之,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希望全县各级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6.19•【字号】内党发[2013]13号•【施行日期】2013.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13〕13号2013年6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
以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基本原则。
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大跨越,要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一切从旗县(市)实际出发,尊重发展规律,找准发展路径,明确发展重点,创造性开展工作。
--坚持“四化”同步推进。
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县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县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充分发挥县改革工作的成效,助力县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县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相关情况向领导进行汇报。
一、县改革工作基本情况自县委、县政府提出县改革工作总体要求以来,全县各级都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国家、省、上级相关政策和部署,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改革举措,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如下成绩:1. 经济转型升级县委、县政府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升级政策,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县域经济逐渐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2. 政府职能转变县委、县政府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服务意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全县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服务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便民利企服务意识,政务公开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 社会治理创新县委、县政府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设和谐社会。
我们深入开展社会治理体系改革,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大社会管理力度,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4. 乡村振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三变”改革和振兴乡村经济工作方针。
全县各级积极响应,大力推动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创新宣传方式,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5. 生态环境保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绿色发展理念。
我们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以上为县域改革工作的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领导批评指正。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1. 政策宣传不到位当前,县级各部门对于相关政策宣传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部分政策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扩权强县试点的现状与建议
扩权强县试点的现状与建议一、起源为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避免地级市对县域经济的不合理干预,四川省自2007年实行了“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更好地促进扩权强县改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07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跨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决定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
省政府赋予扩权试点县与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资质直接认证、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统计直接监测发布等八个领域。
二、现状(一)利好1.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12年,泸县按照“攻坚突围、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强县,文化旅游兴城,产业新村富民”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55亿元,增长15.0%,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7.2、2.4、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115.75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41.16亿元,增长11.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76.3%、17.4%。
一是突出工业上项目。
精心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型、高新技术型工业项目。
三年来,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75个,完成投资54.37亿元。
二是围绕基础建项目。
对接泸州市大交通战略,主动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全力完善县内骨干公路网络,构建经济加快发展的快速通道,三年累计投资2亿元,建设水泥路618.03公里,成功实现水泥路“村村通。
全力抓好能源保障,开工建设2条110KV输变电工程和Φ219mm天然气管线及配气站工程。
三是全力招商引项目。
充分利用扩权强县政策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大力实施亲情感召,发展“归雁经济”,实现引资数量和质量的两大突破。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法规类别】区域经济开发【发文字号】闽委发[2003]11号【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发布日期】2003.10.22【实施日期】2003.10.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03]11号2003年10月22日)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现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目标,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1、深刻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的迫切要求。
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2、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推进,实施项目带动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省县域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一、背景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发展,它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地域、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此,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进行全面改善和提升。
特别是要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强县域内部和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提高交通效率,便利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县域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四、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才能提高县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要加强产业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提高产业链水平,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促进人才流动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只有吸引优秀的人才流动和留下人才,才能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为此,要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政策支持: 国家加大 对县域经 济的扶持 力度,出 台了一系 列优惠政 策
市场需求: 随着城镇 化进程的 加快,县 域市场潜 力巨大
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 不断涌现, 为县域经 济发展提 供新的动 力
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 为县域经 济发展提 供技术支 撑,推动 产业升级 和结构优 化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经济高质量 发展
培育创新驱动发 展:激发县域创 新活力,推动科 技创新和成果转 化
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县域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将更加突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县域经济将更加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求
加强宣传推广: 利用互联网、 社交媒体等平 台,加大县域 旅游宣传力度, 提高知名度和
影响力
政策支持:制 定相关政策, 鼓励和支持乡 村旅游等特色 产业发展,提 供资金、技术、
人才等支持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能力
引进高端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培育创新主体,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实现产业链协同发 展
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 平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可持续发 展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背景:某县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 发展思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升级 对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成效: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带动全县经济腾飞 启示: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我国县域经济的未来趋势
我国县域经济的未来趋势我国县域经济的未来趋势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发展、产业升级、农村振兴、数字化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县域经济将继续走向城市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
这将促使县域经济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规划管理。
同时,城市化将催生出更多的城市消费需求,带动县域内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将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传统的农业、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减少,而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例如,县域内的企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也将加速,推动县域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
第三,县域经济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振兴是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
通过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四,县域经济将加快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县域经济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的智能化水平。
数字化转型可有效提升县域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拓宽市场渠道,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之上。
县域经济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
综上所述,我国县域经济的未来趋势是城市化发展、产业升级、农村振兴、数字化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这些趋势的推动,县域经济将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三大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共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状况,“三大差距”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一体的重庆市表现较为突出。
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和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作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
作为两翼区域、三峡库区的忠县如何加快发展,尽快缩小两翼与一圈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合理的分配好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三大差距”统计监测体系及结果测算缩小“三大差距”统计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和缩小区域差距3个方面,31项细化指标(见附表)。
其中: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一圈两翼人均GDP之比为衡量差距的核心指标。
(一)缩小贫富差距指标及测算1.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核心指标)。
目前,由于我国准确计算和使用基尼系数考察贫富差距尚停留在学术研究、专家考究等层面,故本监测体系中采用统计调查部门依据客观实际和现有调查资料计算的不具备完整理论含义的基尼系数,并将其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2010年,我县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1,比全市低0.01,高出我县目标值0.08。
2.城镇常住人口比重(相关指标)。
城镇常住人口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
2010年我县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32.4%,与全市相差14.6个百分点,离我县目标值差12.6个百分点。
3.乡村常住人口比重(相关指标,逆向指标)。
乡村常住人口指居住在乡村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
2010年我县乡村常住人口比重为67.6%,高于全市14.6个百分点,高于我县目标值12.6个百分点,达到目标值的72.0%。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指标)。
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福州市破解发展制约因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福州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建设适应福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石,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重点推进“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建设,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增强福州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经济基础看,福州经济总量已从2013年的46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392亿元,但受到瓶颈制约,经济增速从2013年的11.5%逐年回落,2019年增速为7.9%,虽然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但经济增速逐年回落的趋势仍不可忽视。
与杭州、成都、武汉、宁波、苏州等发达城市相比,福州不论从经济发展数量,还是经济发展质量,都仍有一定差距,“做大做强”仍然是福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面对瓶颈,必须紧紧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三个福州”赋能,发力新兴产业培育与建设,做大做特都市现代农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一)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行动,优化技改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提升。
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优势的重点企业,逐步实现百亿规模。
纺织化纤产业,重点依托金纶高纤、恒生合纤等龙头企业,发展服装、家纺、产业用面料和功能性纺织品。
机械制造产业以万润新能源、雪人股份等为龙头,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奔驰汽车、东南汽车为龙头丰富整车体系。
轻工食品产业依托康宏股份、元成豆业等重点企业,加快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建设。
冶金建材产业着力培育宝钢德盛、大东海实业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不锈钢产业、铝合金和铝产业链下游产业。
2023年县委两提两优实施方案
2023年县委两提两优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县委决定在2023年提出“两提两优”实施方案,即提高发展动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县域竞争力。
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提高发展动力1. 强化创新驱动(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支持措施,激发创业潜力。
(3)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支持和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2)组织产业链整合,推动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
三、优化发展环境(1)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提升办理效率。
(2)加强企业服务,建立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增强企业信用意识。
2. 建设优质生活环境(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能力。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居民安全感。
四、实施计划1. 提高发展动力(1)2023年前,投入研发资金5000万元,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2)2023年前,引进5家高新技术企业,组织5次产学研对接活动。
2.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1)2023年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支持和优势产业。
(2)2023年前,组织产业链整合,推动上下游企业合作。
(1)2023年前,压缩审批时间,提升办理效率。
(2)2023年前,建立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4. 建设优质生活环境(1)2023年前,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2)2023年前,提升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能力。
县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县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县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成熟、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方面。
因此,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制定县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点任务。
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2.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
3. 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和完善,打造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
4. 建设产业基础设施。
加大对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业发展的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完善政策支持。
制定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确保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强化资金投入。
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系。
3.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4.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执行和产业发展的顺利推进。
五、预期效果。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落实,预期能够实现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坚持农业优先富县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苹果产业凸显首位性,大力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工程;畜牧产业健全完善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科学防疫、分割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六大体系;马铃薯产业扩大脱毒种薯“雾培法”规模,建设马铃薯种薯科研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中蜂和“五小”产业等特色产业。
突出龙头带动、品牌引领、科技支撑、政策保障,全力打造关山林缘带、葫芦河—水洛河流域产业带。
培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持续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牛、果、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领军型、骨干型链主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上下游配套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
依托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面向全国市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打造特色农业优势品牌,加大平凉红牛品种选育、“庄薯”系列种薯培育力度,加快建成庄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省级马铃薯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
打造特色农业优质品牌。
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健全农产品质量保障和溯源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做好“庄浪苹果”“平凉红牛”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发挥“庄浪马铃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
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参与在全省有影响力的节会扩大品牌影响力。
突出工业主导强县域做大做强工业实体。
加强规划引领、政策保障,集中资源、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主攻1—2个主导产业,对符合条件的“强工业”项目优先布局。
突出发展产业链部分或某一环节,近年来,甘肃省庄浪县坚持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加快传统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工业实体经济,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庄浪夯实基础、积蓄动力。
走出了一条具有庄浪特色的农业优先富县域、工业主导强县域、城市服务兴县域、文旅赋能活县域、生态文明美县域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柳宁中共庄浪县委党校DOI:10.16625/ki.51-1752/f.2024.05.01035当代县域经济2024.05 DANG DAI XIAN YU JING JI专家智库THINK TANK聚焦特色,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推动特色产业由小变大、培育优势产业由大变强打好基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大中城市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偏重农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因此,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借助产业转型升级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对于传统农业产业,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有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的企业,推进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或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第二,要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除了农业产业外,还可以发展其他产业,如工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在工业方面,可以对县域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等,提升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服务业方面,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等,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此外,还可以鼓励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如土特产、手工艺品等,通过品牌建设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渠道。
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软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和服务环境,要加强政府导向,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企业投资和创业;产业环境要完善,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服务环境要优化,提供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法律保护和金融服务。
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气等,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县域的物流能力和生产效率。
第四,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作为我县传统产业的鞭炮烟花在整个县域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减少了就业压力。
因此,在我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提高产业本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更是保持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做强做优做安传统产业,给发展中的上栗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以安全为前提,全面提升抗御力
近年来,我县鞭炮烟花企业退出了城区与人口密集区,迁入山林间进行规模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并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与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形式大有好转。
虽然如此,然而对于鞭炮烟花这一高危产业而言,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性、应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且必须将安全稳定贯穿产业的生产、仓储以及外销运输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花炮产业安全风险抗御力。
1、开展专业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要把高危行业的全员安全培训作为相关执法督查的重要内容,引导从业人员关心自身与他人安全,并通过从业人员向社会宣传产品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增强广大民众的安全意识。
2、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生产安全。
要想尽办法责令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程规范布局、规范生产、规范操作,同时要逐步研制推广安全性能高的新型生产设备。
3、实行专业运输,确保外销安全。
根据花炮产品的特性,组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危爆物品运输机构,专门承接花炮产品的运输业务。
确保花炮产品的外销、运输安全。
二、以质量为保障,全面提升竞争力
质量是产品的灵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生存的保证。
上栗的花炮产业,就要提升产品质量,全力形成企业竞争力。
1、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品牌优势。
品牌化是传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使产业具备竞争力。
在周边浏阳、醴陵、万载等县、市加紧实施品牌提升,技术改造的大环境下,应巩固原有品牌优势,加紧新品牌的设计研发,以新品牌打开新市场。
同时,紧密结合李畋文化的挖掘和推介,营造花炮文化氛围,从思想内涵上积极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品牌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的提升,并逐步向国际化进军。
2、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针对目前花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
通过组建或引进花炮产业科研中心,积极引进烟花爆竹专业技术人才,系统地进行烟花爆
竹的工艺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推广。
确保产品工艺设计和生产线建设的先进性。
提供花炮企业在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并通过组织生产企业外出考察新产品、新项目,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强创新意识。
同时,适当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生产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和新型生产设备,在全县花炮产业中掀起科技创新热潮。
3、完善融资体系,破解资金瓶颈。
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全县花炮产业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由于缺少资金,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无法投入;由于缺少资金,无力引进较尖端的技术人才;由于周转资金不足,影响市场定点定货。
鉴此,可积极争取国家在高危行业融资政策的开放,降低县内工行、农行、建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可引入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贷款担保机构到上栗落户,通过政府倡导,加强政、银、企三方协作,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帮助生产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
三、以政策为支撑,全面提升整合力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影响下,花炮产业发展面临艰难的挑战。
要冲出重围,实现上栗花炮产业发展,就要用尽用够用足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更加良好和宽松的环境。
1、利用比较优势,形成洼地效应。
以制度环境为核心,提供低门槛的产业准入环境和自由竞争环境,提供诚信便利
的融资环境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充分利用我县鞭炮烟花产业在成本、地域和市场等方面的后发优势,营造优良的招商引资的氛围,积极吸引外来投资者,形成花炮产业发展洼地。
2、建立营销网络、拓展销售市场。
积极引导、帮助花炮生产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直接营销网络。
采取与经销公司合作购买、租赁等方式建立直销网络,提升全县花炮产业的利润空间和出口价格,充分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以摆脱我县花炮产业高危、低利的现状,实现花炮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定期组织生产企业进行市场考察,组建以商会为纽带共同开拓市场的专业营销队伍,千方百计推销上栗花炮。
同时,加强与中介组织合体,形成生产企业、中介流通、仓储集团三位一体的产销大军,提高市场销率和覆盖率。
3、引入质检机构,搭建出口平台。
完善检验检疫、海关工作站建设,推进“无水港”进程,争取经贸、海关、港务、质检、消防、公安、工商等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设立海关工作站,为花炮产业的出口销售建立顺畅通道。
同时,加强沟通,紧密联系各地海关,切实保证上栗花炮在沿海地区港口运输的畅通和绝对安全,构建出口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