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篇1一、课前检查1、重点实词2、思考: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二、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

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

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

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

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四、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第21课 曹刿论战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第21课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曹刿的民本思想和军事才能。

〖教学重点〗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曹刿的民本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guìmóu jiàn 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第1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大意,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爱国的精神,明白“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向背”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与北方前秦苻坚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曾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勺之战,去了解一下鲁国能够取胜的真正原因吧!板书课题 21曹刿论战二、出示学习目标三、作家作品简介四、检查预习【出示】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肉食者鄙.(bǐ)登轼.而望之(shì)小信未孚.(fú)望其旗靡.(mǐ)吾视其辙.乱(zhé)五、听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一听,认准字音,明确停顿。

2、读一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译一译,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1)解释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品一品,赏读课文,体悟情感。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示范教案新部编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示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1.曹刿论战【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经过频频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曹刿的民本思想和军事才能。

【教课要点】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课难点】曹刿的民本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方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丘明所作,是依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册,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很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早期,齐桓公借口鲁国以前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发兵攻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守地位。

本文记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纳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有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要点字词,指引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要点字注音:guìmóu ji àn bózhéji 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要点词解说: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加;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眼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布、广泛;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全力做好安分的事;能够一战——能够依靠;公将鼓之——敲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留。

第二课时一、剖析课文第 1 段1、朗诵2、检查要点词3、学生串译4、发问检查: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 (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由?直接原由-“齐师伐我”根来源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行为表现了曹刿的什么质量?爱国⑥刿剖析战前准备“何以战” 是经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达成的?三次⑦刿否认了什么作法?一定了什么作法?如何一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能够一战”⑧从这一点能够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守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 ,“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括战前曹刿求见庄公,经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守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完成展示。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文学常识以及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

并且留了一个作业:分角色表演。

下面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再组织一下,一会咱们班级内展示。

提示: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要允许学生加入自己的神态、动作以及想象性的语言,不要只局限于分角色翻译。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作业,课下一定会花费了学生不少的心血,他们会在不断的重来中反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心理。

希望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效果。

二、评头论足师:小组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一会咱们还要评头论足一番,说说他们谁演的好,好在哪里?(第二段直接评价人物就可以)【设计意图】评头论足这一环节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除了“他演得像”之类的简单评价,还要求他们做出更深刻的评价,他演出了哪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这样引导他们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为第二段是略写,所以直接做了解说,省略了表演,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详略的安排。

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发言:1、生:我认为刘子轩表演的乡人比较好,因为他把乡人那种漠不关心的神态演的很到位。

2、生:我也认为刘子轩表演的乡人比较好,他除了演活了乡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神态,还带着对曹刿的讽刺,认为他多管闲事儿。

3、生:我认为高晓峥把庄公演得很好,演出了庄公的在政治上的无知,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4、生:我认为高晓峥的庄公演的好,他虽然不懂政治,但是它对于曹刿的提问很诚恳的回答,是一个很谦虚的君主。

5、生:我认为杜凯峰的曹刿演得好。

曹刿的不听从乡人劝告坚决态度,表明了他对国家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九下人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曹刿论战》 单元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2、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正确理解曹刿关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的思想. 教学导入主席号140“但最多年一下听用引出学内学生趣初读听法体会曹刿(guì)又何间(jiān)肉食者鄙(b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shì)视其辙乱(zhé)夫战(fú)旗靡(mǐ)小惠末徧(biàn)3曹刿为什么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文中原句回答)点拨:因为他觉得“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作者介绍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春秋末年鲁国中都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关于《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四书五经”中的《春秋》传说就是孔子依据《左传》编写的,后来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写作背景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

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

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

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

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

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

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

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疏通文意1.交待“论战”背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伐:攻打将:打算,准备。

请见:请求晋见,请求拜见。

乡人:本乡的人,邻居。

肉食者:高官厚禄的人。

何:何必间:参与其中。

鄙:目光短浅。

远谋:作长远打算。

2.写“论战”过程。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何以战:“以何战”的意思。

凭什么打这一战。

衣食所安: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

专:独自享用。

惠:恩惠。

徧:通“遍”,普及。

从:依从,跟随(冲锋陷阵)。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加:虚夸,夸大。

必以信:必定把实话告知。

以,把;信;实话。

小信末孚:这点小信用并不能使神信服。

狱:案件。

虽:即使。

必以情:必定根据实情(作出裁决)。

忠之属也:(这确实是)尽了本份的一类(君主)。

忠,尽职尽责;属,类。

可以:可以凭借。

请从:请求(让我)跟随(你)。

3.写“论战”的成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鼓:名作动,击鼓。

后面的“三鼓”即“击了三次鼓”。

败绩:大败。

与后文“逐”同义。

驰:这里指追赶。

轼:战车前面的横木,赶车人坐的地方。

4.再“论战”,分析“末可”与“可”的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获胜以后。

既,已经。

故:原因。

夫(fú)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再:第二次。

竭:尽。

盈:充盈,充足。

克:战胜。

伏:埋伏。

靡:倒下。

5、全文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文言知一词多义虽:虽不能察(虽:即使)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虽然)其:其乡人曰(其:他的,代物)识积累公问其故(其:他,代人)其真无马邪(其:难道,表疑问词气)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表猜测)以:何以战(以:凭借)必以分人(以:把,拿)必以信(以:用)而:登轼而望之(而:表承接的连词)再而衰(而:表修饰的连词)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鄙:古:目光短浅;今:卑鄙)(2)又何间焉(间:古:参与;今:中间)(3)牺牲玉帛(牺牲:古:祭祀用品;今:为了正义事业而死)(4)大小之狱(狱:古:案件;今:监狱)(5)弗敢加也(加:古:虚夸;今:增加)通假字小惠末徧(徧:同“遍”,普及)文言句式(1)判断句式:忠之属也(2)省略句式:可以一战(3)倒装句式:“何以战?”1.结合课文来看,你认为“肉食者”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点拨:“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课文精读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曹刿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才是主要因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第一段末“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5.曹刿不仅注重战略上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而且在战术上还要注重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曹刿不仅注重战略上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而且在战术上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曹刿指挥击鼓和追击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6.结合全文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点拨: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在于鲁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1)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是“天时”因素。

7、在这次胜利中体现了曹刚军事方面的哪些才能?点拨:在这场胜利中体现的是曹刿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战略上富有远见卓识,能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时机,以逸待劳,这表现趁在敌人立足末稳之际与敌人开战,以及在敌人力竭之时才发起进攻,攻敌于疏于防备之时;三是知己知彼,“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充分了解敌情后再行追击。

这些战略思想确保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艺术特色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详略安排上十分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

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巩固提高1、《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