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教案)第二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第二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其次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归纳课文各局部大意,并能说明各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三、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育同学“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舞同学敢于在文中发觉问题并向老师质疑。

2、以同学争辩、老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语言的内涵,培育同学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化争辩而解决问题的力量。

3、可接受“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肯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同

学思考;也可接受“比拟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拟,从而到达深化领悟文章的目的。

4、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解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⑴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当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⑴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⑴课文共五局部,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局部大意。

⑴理清每局部大意后揣摩的写作思路。

⑴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

精品教案1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法国作家德尔福斯的作品,原名《尘埃落定》。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蓝本,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居民在德国占领下的生活,以及若干人物的命运。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命运的描述,反映了个人、家庭、国家命运的相互联系,探讨了爱、恨、信仰、人性等几个普遍议题。

本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材,不仅涵盖了历史、文化、人性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育者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与分析中,对于人性、社会、状态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德尔福斯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创作背景、主题及情节。

(2)掌握小说的文学语言,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结

构及主题。

(3)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个人鉴

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丰富,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

(2)在小说中感受人性的复杂面向,培养情感共鸣和同理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人

文情怀和思想启蒙。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掌握小说的情节构架、人物形象、思想主题。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剖析小说,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内容: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作业布置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

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革命精神的传承情况。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二、教学内容:

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

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文章主要内容,文学特色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步骤:

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1.1 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

1.2 介绍鲁迅的主要作品

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

2.1 文章的背景介绍

2.2 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

3.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3.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色

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

4.1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4.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学生能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对文章有深入的解读。

3. 学生能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2. 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梳理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

难点:

1. 对鲁迅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思考

七、教学准备:

1. 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投影仪和投影胶片

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了解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分析并比较两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和写作风格。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阅读。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

2.1 教学步骤

引入: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背景。

阅读:学生自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对比: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方法

引入:讲解和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引导注意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对比:提供相关文段供学生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差异。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3.1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对比分析中的参与情况。

3.2 教学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适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反思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入分析文章。考虑学生的反馈和参与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

4.1 教学资源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鲁迅和两篇文章背景的资料。

阅读材料:两篇文章的文本。

对比分析材料:提供相关的文段供学生对比分析。

4.2 教学材料准备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阅读材料,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准备对比分析材料,可以选择其他相关作品或文段进行对比。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分析两篇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时代背景。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2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3 分析两篇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3.3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时代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估

4.1 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和情感表达。

4.2 学生对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对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的认识,以及对作者表达意图和时代背景的理解。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两篇文章的文本材料。

5.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介绍、时代背景等。

5.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用于深入分析和讨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

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两篇文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6.2 课堂导入:介绍两篇文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兴趣。6.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4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6.5 总结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七章:教学反思

7.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这篇记叙文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二)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三)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全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一开头就写“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早想写,却未写,可见作者是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和艺术构思的。正是为了写此文去唤醒人们的记忆,“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用对敌斗争来记念战友。

接着写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时日和当时报纸的反应。可引导学生思考:①作者在第一、四部分两次提及五烈士遇害时日(1931年的2月7日夜或8日晨)与篇末写作时日相同的意图。(其一,突出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者的卑劣行径;其二,鲁迅往往通宵达旦地写作。)②当时报界的三种态度,表明了哪三种立场?(“不敢载”,指想载而怕载了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指明哲保身,怕惹事生非的糊涂虫;“不屑载”,指思想反动,为虎作伥的小爬虫。)《文艺新闻》于林莽写的《白莽印象记》一文中“隐约其辞”地刊载了这件事,可见其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难能可贵的战斗精神。文章就此引出白莽,过渡到对白莽的回忆——三次相见。

第二部分首先说明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然后转入对柔石的回忆,这样写有何作用?(既突出了两人亲密无间的深情厚谊,又表现了作者对柔石的怀念。)文章在写柔石与作者的交往时,着重写了柔石的哪些性格特点?(提示:“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前者指坚强刚毅,威武不能屈的性格,用方孝孺类比柔石,突出其革命坚定性:后者“迂”,贬词褒用,似贬实褒,一反拘泥固执之贬义,而给予单纯、忠厚、善良、纯朴、颇有见地之新解。)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学习目标】深切体会烈士牺牲的哀痛;

坚定继承革命志士斗争的精神;

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学习重难点】理解“记念”的内涵;

理解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

学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间接表达含蓄蕴藉的情感;

体会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感受他化悲痛为力量的斗争决心。

【具体过程】

导入:没有什么悼念,比回忆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挽歌,比文字更加永恒;没有什么战斗,比呐喊、反思、继承更加充满力量。面对“左联”五位作家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残酷事实,是责任与担当,是正义与仁爱,让鲁迅先生不顾白色恐怖的阴霾,一边将“五烈士”的功绩铭刻,一边将武器插入敌人的心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195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中,许广平曾特别提及《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并且说:“读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用血和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间至情的文字。”那今天就让从标题中找到核心词“记念”,从“记念”谈开去,再谈到“记念”上来。

学习任务探究(一)——何为“记念”?

1、参考相关资料,探究“记念”的内涵。

(1)课本注释: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2)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最后一段“纪念我们的战死者”。

(3)鲁迅先生自己的文章中本来就存在着“记念”与“纪念”词语并用的现象。

(4)鲁迅先生曾将“大彼得象”订正为“大彼得像”,但偏偏对“记念”一词仍保留旧版,没有改动。

(5)将两个“记”“纪”一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鲁迅先生所选用的“记”为言字旁,正所谓“言由心生”“心由情生”,足可见鲁迅先生的“记念”文,不同于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在公开场合当众发表的“纪念文”,这是属于鲁迅先生个人的内心情感的记录。因此,“记念”的文章一定会因为其中注入的深沉情感而真挚动人。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把握《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解读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解读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文。

b. 简介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

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的疑问。

3. 合作探讨

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

a.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b.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情感教育

a.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b.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 课堂小结

b.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5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5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5篇(一)

教案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材版本: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

教学内容: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a. 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b. 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c.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d.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e.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采用问题引领、讨论引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b.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资源;

c.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a.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2.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2. 课前准备好课文、课文注释、课文的背景知识资料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具有时间气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历史背景的好奇,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你们对二战和大屠杀有了解吗?

Step 2 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结合二战历史和大屠杀事件的背景,学生讨论这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变化,并从中得出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问题。

2.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有哪些记忆是忘却不了的?

3. 通过PPT展示课文作者梁实秋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素养⽬标】

1.了解鲁迅的⽣平及创作,了解⽂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章的语⾔,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分析并概括柔⽯、⽩莽的形象特征。

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舍⽣忘死、勇于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

“天若有情天亦⽼,⼈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争过程中,有这么⼀群青年⼈,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起跟随鲁迅先⽣,⾛近《为了忘却的记念》。

⼆、知⼈论世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25⽇-1936年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字豫⼭,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著名⽂学家、思想家、⾰命家、民主战⼠,新⽂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之⼀。

鲁迅⼀⽣在⽂学创作、⽂学批评、思想研究、⽂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化发展具有重⼤影响,蜚声世界⽂坛,尤其在韩国、⽇本思想⽂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世纪东亚⽂化地图上占最⼤领⼟的作家”。

2.了解“散⽂”

散⽂是⽂学的⼀⼤样式。有⼴义和狭义之分。⼴义的包括杂⽂、⼩品⽂、随笔、报告⽂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散⽂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由,结构灵活,⼿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有之。散⽂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解读】: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所有这些崇⾼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中找到印证。

本⽂是⼀篇叙事抒情散⽂,是鲁迅先⽣于1933年2⽉7⽇⾄8⽇为纪念柔师、⽩莽等五烈⼠遇难两周年⽽作的纪念⽂章。柔⽯等烈⼠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在烈⼠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点⽂字,来记念⼏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这篇⽂章⾥,鲁迅先⽣怀着深厚的⽆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殷夫两位青年⾰命者的⽃争事迹。热情赞扬了⾰命青年坚定的⾰命信念、顽强的战⽃精神及为⽆产阶级⾰命事业⽽献⾝的牺牲精神。⽂章还⽤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感动的作者和烈⼠们在⽆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情谊。这种贯穿于全⽂的感情要潜⼼体味。

⽂章以悲愤的⼼情追叙了烈⼠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腥罪⾏,⽆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命者的法西斯暴⾏,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章的字⾥⾏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

本⽂是合悼五烈⼠的记念⽂章,材料涉及的⼈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章的结构安排得⼗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五部分虽都是⼀些⽚段的回忆,但⽂章⽤悼念烈⼠、愤恨敌⼈、激励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解读】: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骨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斗士。所有这些崇高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找到印证。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为纪念柔师、白莽等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柔石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心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在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石、殷夫两位青年革命者的斗争事迹。热情赞扬了革命青年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文章还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人感动的作者和烈士们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斗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贯穿于全文的感情要潜心体味。

文章以悲愤的心情追叙了烈士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白”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革命者的法西斯暴行,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

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

人这根感情线索贯串起来了,而各部分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值得认真品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在写作方法上,文章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文章的每一部分追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十分洗练、朴实、深刻,含蓄,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悉心体会。由于当时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不便直抒胸臆,某些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只能让读者自己领悟。

【教学目标】:

1,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2,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和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3,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贯穿于全文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与复杂感情。

2,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分析、体会柔石、白莽的性格和品格。

【教学难点】:(对主旨和人物无大关联的难懂段落和语句不必深究。)

1,解题,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文中运用的三个典故的用意。

3,关于冯铿的插写及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附:课前预习: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一:新课导入。

所有的人与物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生活中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有的东西逝去就永远地逝去了,人们再也不会记起,不会思念,甚至在史书里都不会留下点滴记录的文字。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值得我们去回忆,去记念。

不久前,我们刚刚学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爽朗的鲁迅先生,对于革命青年他既像慈祥的长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又像威严的老师给他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事实确实如此,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鲁迅先生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革命青年前进的步伐,给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引,对于他们为革命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鲁迅先生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他一直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歌颂青年们的爱国行为,谴责反对派的残忍狡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纪念先烈的文章,让我们一起体会鲁迅先生凝于笔端的悲愤之情。

二:简介文章背景并补充相关知识。

A, 文章的时代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

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B, “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整体感知。

三:初步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集体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 诚挚恳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