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9.2溶解度(第2课时)
3.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溶解度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影响因素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度的定义,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溶解度的规律。
2.以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为例,如盐水煮鸡蛋、冰块溶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冬天加盐能让道路结冰?”、“为什么茶叶要泡在热水中?”等,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规律,如:“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是什么?”等。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
3.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配制合适的药物浓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溶解度的?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进行深入研究。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度的概念、规律及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溶解度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玻璃棒、硫酸铜、饱和溶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概念。
2.提问:你认为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
3.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一小团硫酸铜放入100ml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当溶液变绿色时停火。
请问:加热后溶解度会发生什么变化?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加热后溶解度增大。
3.解释现象:加热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使其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温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准备100ml饱和溶液,依次向其中加入1g、2g、3g的溶质,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质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3.解释现象:增加溶质质量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数量,增大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溶质质量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讲解溶解度与溶剂数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相同质量的溶质依次溶解在50ml、100ml、200ml的水中,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剂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3.解释现象:增加溶剂数量可以稀释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减小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根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 可以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2. 实验法: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展溶解度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实验: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引发学生对溶解度计算的考虑。
4. 计算: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一些例题进展讲解和解答。
5.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溶解度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 例如图或实验装置:用于讲解和展示溶解现象;2. 计算器:用于溶解度的计算;3. 教材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复习。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问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才能和表达才能。
教学拓展:1. 涉及溶解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活科学等;2.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才能;3. 进一步讨论溶解度的实际应用,如提纯技术、药品制剂等。
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前置学习
同步学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20g某物质加入到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B.20℃时,20g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C.20 g某物质在100克水里恰好饱和,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D.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某物质20g,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下列图示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在该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1
4.下列因素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有关的是()
①溶质的多少②溶质的性质③溶剂的多少④溶剂的性质⑤溶液是否饱和⑥是否搅拌⑦温度.
A.全部 B.②④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⑥
1.固体溶解度的4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学习。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第九章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9.2溶解度第2课时 教案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
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教案: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溶解度(第二课时)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课题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情感态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难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三、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四、问题导入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五、互动合作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 溶解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饱和溶液课时2 溶解度课时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问题与讨论】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室温下,10g氯化钠或硝酸钾放入20mL水中,都有固体剩余,那两者剩余的固体量一样吗?【图片展示】“溶解之王”争霸赛【实验探究】氯化钠与硝酸钾相比谁的溶解能力更强呢?【问题】该如何设计?【讲解】判断两种固体物质溶解的多少时,需要限定的条件: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很大关系,所以必须限定相同质量的水。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盐、糖、咖啡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冬天撒盐融化结冰的道路、热水中糖的溶解速度等,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九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撰写小论文: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自制汽水、腌制食品等,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学生:教材、作业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概念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并与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做简单区分。
2.教师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温度有关,并且关系密切。
Step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溶质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溶剂和温度条件,计算溶解度。
2.教师示范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Step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固定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在相同溶质质量下,溶剂质量和溶解度之间有何关系?–在相同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Step 4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教师核对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并对常见的计算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溶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得溶解度发生变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结合课程内容,本节课将运用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的影响。
本节课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食盐结晶、糖结晶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关注。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胡天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
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课内探究】小组交流预习结果【反馈小结】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分组讨论】(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提示性问题:(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投影展示】展示完整方案并进行实验方案:实验1:在50ml水(水温均为20℃)加入各10g氯化钠和硝酸钾并搅拌,观察现象;实验2:再分别秤取10g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继续往实验1所得溶液中加入,都加到不再溶解为止,看最后分别剩余多少,计算:二者在20℃时,一定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多少{结论}1、20 ℃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A
④溶解度曲线
80
B
·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C
(2)P点的的含义为该温度下A和C的溶解度相等
·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仪器: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1,【引入】
复习溶液的形成及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新授课】
【活动与探究图9-8及9-9】
在一定温度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溶解某种溶质。
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
九年级化学科教案
备课序号:第节
主备教师
曹永淑
备课组长
吴学福
执行教学
曹永淑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课题2溶解度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了解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②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开展拓展活动,如查阅资料、制作溶解度曲线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在水中溶解、盐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好奇心。
2.提问:“为什么糖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溶解度”为主题,围绕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学生展示分析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5.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解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如何制作一杯口感最佳的糖浆?如何解释烧开水时壶底出现的白色沉淀?
6.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溶解度(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其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
4、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动手制图能力,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溶解度曲线的灵活应用与应用过程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2、难点:运用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来揭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过程[引入]:由硝酸钾的溶解度表引入。
[讲解]: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P61表3-2。
[提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10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学过的坐标法,以温度作横坐标,溶解度作纵坐标画曲线。
[讲解]:根据画出的溶解度曲线图3-11,找出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内插法、约32克/100克水)推测10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外推法、约为245克/100克水)[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
[过渡]:把许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华在同一张坐标图上,就得到了图3-12。
[学生讨论]: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明显升高。
2、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如食盐)。
3、极少数的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下降(如氢氧化钙、硫酸铈)。
[提问]: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图,还可以获得些什么信息?[学生讨论]:交流……[练习]:通过溶解度曲线图3-12完成以下练习:(1)在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解度曲线交点P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三节溶解度
开课教师:邹生建
开课班级:初三(1)
开课时间:2009.12.27(周三)上午第四节
一﹑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根据溶解度计算的几种常见类型。
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物质间的固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学会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关键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在大纲中属于掌握层次,是本章的重点知识,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及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2、难点的确立及突破
掌握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学生解题过程中,对于溶解度定义中所暗含的溶剂量为100克这个已知条件容易忽略,有的学生易将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三种质量的对应关系列错,这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及掌握使本节课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3、本课时计算的关键是搞清关系式中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质量的相对应关系,通过正比例方法计算。
三、教案方法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四、教具投影仪。
五、教案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其要素是什么?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弄清以下关系: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6g 100g 136g
(讲解)由此,若在20℃时,将36gNaCl溶于100g水中恰好饱和,则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由此所组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6g。
3、20℃时,若要将200g水配制成NaCl饱和溶液,应加入NaCl多少克?可得
到多少克饱和溶液?
关系式: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6g 100g 136g
72g 200g 272g
4、20℃时,若要将18克NaCl 配成饱和食盐水,应加入多少克水?可得到多少克饱和溶液?
关系式: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6g 100g 136g
18g 50g 68g
(引入新课)
(讲解)由此可见,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及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是成正比的。
在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中,其实质就是溶解度概念的具体应用。
计算的关键是搞清关系式中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液质量的相对应关系,通过正比例的方法计算。
(讲授新课)
例题1、把50g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g硝酸钾,求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
(讲解)求物质的溶解度,实际上就是求在一定温度时,100g水最多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因此,在这种题型的解题中,要懂得利用溶解度概念中暗含的一个已知量,即溶剂量为100克。
解:设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S。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12g (50-12)g 50g
S 100g
100g
(50-12)g
=
12g S
S=31.6g
答:略。
若本题告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如何求得50g饱和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出解题思路,由此引入第二种题型。
例题2、已知氯化铵在20℃时的溶解度是37.2g,实验室在20℃配制1000g 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和水各多少克?
(讲解)已知氯化铵在20℃时的溶解度是37.2g,即表示在20℃时,每100g 水最多可溶解37.2g氯化铵或者说每(100+37.2)g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37.2g,据此可解题如下:
解:设1000g饱和NH4Cl溶液中含NH4Cl质量为x。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7.2g 100g 137.2g
X (1000-x)g 1000g
137.2 = 1000g
37.2 x
x=271g
水的质量为:1000g-271g=729g
答:略。
(学生练习)
1、20℃时,将38gKCl溶解在水中制成150g饱和溶液,求20℃时KCl溶液的溶解度。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求20℃时80g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干,可得NaCl多少克?
例题3、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克,在20℃时,要把40gNaCl 配成饱和食盐水,需加水多少克?
(讲解):根据20℃时NaCl溶解度为36g,即每100g水最多可溶解NaCl 36g 或者说在20℃时,每36gNaCl溶于100g水中,即可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而且,等温下,溶剂和溶质质量是成正比的。
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36g
=
40g
100g X
X=111g
答:略。
(练习)
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若把20gKNO3溶解在80g水中,问能否形成饱和溶液?若不饱和,怎样才能使之变为饱和?通过计算回答。
(本节小结)
以上三例,即代表了有关溶解度计算的三种常见类型,根据三例的解题思路,要求大家总结、归纳出此三类基本题型的解题线索,加以理解和记忆。
若设溶解度为S,饱和溶液质量为M
液,溶质质量为M
质
,溶剂质量为M
剂
,则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有以下关系式:
①M
质= S ②M质
=
S ③M剂
=
100
M剂100 M液100+S M液100+S
可见,根据溶解度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剂、饱和溶液的质量是成正比的。
(布置作业)
P139 2、3、4、5。
板书设计
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复习提问:用幻灯)
关系式: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6g 100g 136g
72g 200g 272g
18g 50g 68g
例题1:(用幻灯)
解:设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S。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20℃ 12g (50-12)g 50g
S 100g
100g
(50-12)g
=
12g S
S=31.6g
答:略。
例题2(用幻灯)
解:设所含溶质质量为X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7.2g 100g 137.2g
X (100-X)g 1000g
1000g
137.2g
=
X=271g
水的质量为1000g-271g=729g
答:略。
例题3(用幻灯)
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36g
40g
=
100g X
X=111g
答:略。
本节小结:饱和溶液中存在的关系式:
①M
质= S
M剂100
②M
质= S
M液100+S
③M
剂= 100
液1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