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一讲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子和原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它们的研究。
所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我们理解这些领域的原理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本次讲解,我将首先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接着会分别从化学和物理层面,为大家详细阐述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性质以及相关应用。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 原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大小、电性质字,符号为“X”,如氢原子为H,氧原子为O等。
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之一。
化学式中,分子的符号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不同原子的符号组成。
例如,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2。
三、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1. 原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原子是微观数量级的粒子,它由中心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核外绕着电子云。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的-15次方米,而电子云的大小约为10的-10次方米,即原子直径的千分之一。
电子在电场力和核的引力作用下,保持在原子核的周围环绕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子壳层,外电子层未充满的元素具有化合价。
2. 分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分子的形成始终遵从着化学键结合原则。
常见的分子结构有:双原子分子,多原子线性分子和多原子非线性分子。
其中,双原子分子如氢分子(H2)、氧分子(O2);多原子线性分子如二氧化碳(CO2);多原子非线性分子如水(H2O)。
四、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其原子序数(即质子的数量)。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在周期表中属于第一组;氧原子有8个质子,属于第16组。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作为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展开。
(1)作用与地位:分子和原子是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揭示化学规律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a. 分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b. 原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c.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d.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2)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分子和原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 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概念;b.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c.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2)教学难点:a. 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和特点;b. 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c. 举例说明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四、说教法在教学“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如“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水可以变成蒸汽?”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 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来直观展示分子之间的运动和间隔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2. 问答法:- 在课堂上,我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3.1分子和原子 说课稿-广东省河源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广东省河源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一、教材分析
《广东省河源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是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的一本化学教材。
本课是该教材的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
•分子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到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
–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质量、电荷和位置
–掌握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会从实验中提取规律和总结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
–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质量、电荷和位置
–掌握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从粒子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方法,如化学式和原子序数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分子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导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提出问题:。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秦国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主题是分子和原子。
对于化学,很多人都会感到畏惧,甚至觉得很难懂,但是只要懂得其中的奥妙,就能让我们对这个科学更加感兴趣。
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探讨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吧。
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成的粒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分离和结合的能力。
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决定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性质的起源。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所有非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的物质。
原子是由核和电子组成的,电子绕核运动,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且核质量远大于电子。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3.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直接看到这里,这些概念可能让人混淆,并且感到混乱,那么让我们看看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中的记号。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的基本成分。
分子具有大小、形状和化学性质,但这些性质不同于原子,只有所有原子的集合形成的物质才能影响分子的实际性质。
3.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虽然分子和原子有着诸多的区别,但是它们在化学中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相互连接而形成分子。
化学反应中,通常是由原子的化学键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而不是分子的相互作用。
四、分子和原子的应用4.1 分子化学的应用分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和控制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子化学在工业、农业、医药及其它领域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合成新材料、开发新药物、制造新型电子元件等。
4.2 原子物理学的应用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中运动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学科。
原子物理学在材料制造、工程技术、核工业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中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激光切割、在核医学中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等。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1课题内容。
①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蒸腾等宏观现象。
2、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有关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学法等方法2、学法指导:注重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实验、类比、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通过动手、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
2024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分子和原子。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宏观上,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物质的存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摸到的桌子、水等。
但在微观层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它们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并且保持着物质的基本性质。
例如,水分子(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它具有水的所有特性。
原子则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环绕在核周围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核外的特定轨道上运动。
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独特的质子数目,这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分子是可以进一步分解的,例如水分子可以被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然而,原子在普通的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只能通过核反应进行转化,这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
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的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电子的排布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活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按照原子核内质子数目的多少对所有已知的元素进行了分类。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它们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燃料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四、实验观察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实验来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
例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与原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与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课题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的蒸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如氨分子的扩散实验、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的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已经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还缺乏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增强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教学难点(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范文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
但是,蒸汽机的内部运作却令人困惑。
当时,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蒸汽机是依靠蒸汽的压力来驱动机器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压力是在哪里产生的。
直到18世纪,一位名叫Daniel Bernoulli的瑞士物理学家研究了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他发现,气体分子在容器内不断地与容器壁以及其他气体分子碰撞,这种碰撞会使气体分子的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统计计算,Daniel Bernoulli得出了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压力、分子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便是著名的“Be rnoulli方程”。
Bernoulli的发现为后来科学家研究气体的基本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基于气体分子动理论的物理学重大进展。
其中以格林斯比和马克斯韦尔为代表的研究者,深入研究了气体分子的统计性质,发现气体分子速度服从马克斯韦尔分布,通过分析统计规律得出了热力学规律,从而建立了分子动力学理论。
几十年后,学者们通过对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逐渐深入了解了更小的物质单位——原子。
研究表明:原子彼此之间通过分子力来相互作用,这种力既包括物理力(如Coulomb相互作用),也包括化学力(如化学键)。
这些力的不断变化和协同作用,推动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创造,构成了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
分子和原子是研究物质和能量本质的重要领域。
通过深入学习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更稳固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研究分子和原子是研究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分子和原子的深入理解将推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更坚固的基础。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学生在已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的知识后和形成比较系统地认识具体宏观物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开始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本课题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型课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掌握分子、原子的性质;(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身边日常现象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探究从宏观现象来分析微观本质,来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养成细致地观察习惯,养成研究问题方法;(2)通过观察科学照片体验物质客观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 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的观念、初步形成概念。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已经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的知识,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宏观物质及变化规律,在此之前未接触过微观物质。
2、心理特征:学生对充满神奇色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
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综合应用来解决这一难题。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境,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同时又体现一种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型的学习思想。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课后说课汉川市脉旺初级中学王艳刚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继前面学习物质及其变化后,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的开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力至关重要。
对于继续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从认知基础看:分子、原子等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曾经接触过。
这为“分子和原子”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从心理特点看: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情境激学法、联想推理法、实验探究法与多媒体演示法。
2.学法指导:思→议→练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2.联系生活实例3.【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探究(1)二、分子的性质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探究(2)3.分子之间有间隔探究(3)三、分子由原子构成(模型展示)四、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探究(4)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探究(5)(三)知识梳理,归纳小结(四)尝试练习,巩固新知一、必做题1.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眉底中学:高宏军
一、课题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对于微观粒子并不能系统掌握。
从本课题开始,让学生的宏观理念过渡到微观世界。
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进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使学生系统认识微观世界。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客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变化的微观实质。
通过对客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
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教
学:
第一、情景激发。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七、巩固新知识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5.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的缘故。
(2)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3)空气中氧气分子与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的性质相同。
(4)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是发生改变。
6.(1)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
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2)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014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