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掌握了它,受益终生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鉴赏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鉴赏二十四史中的经典鉴赏读《二十四史》,可阅尽世间兴衰、人情世故。
但读过《二十四史》的人,都知文言文枯燥隐晦,读起来很累。
现将经典名句撷取66句分享品读,以史为鉴,阅尽人间兴衰事。
《史记》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感悟: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有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
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感悟:沿袭古意,指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生,危险出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避免危险的方法,喻指要着眼长远,居安思危。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感悟:人在危难关头,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的时刻,最容易流露真情。
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归到善的境界。
善是人心的本来面目,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要求人听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恢复人心的“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
感悟: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想要改变别人的思想和行为,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口一致的人,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只是口头提倡和标榜某些文明理念,当然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感悟:名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名利无止境的贪念;真正摧毁一个人生活的并不是名利,而是随名利而来的虚荣、黑洞一样越来越大的欲望。
二十四史经典句子收藏
【0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0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0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04】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坐别人的车,就要承担他的祸患;穿别人的衣,就要考虑人家的忧愁;吃人家的饭,就要为他的效命。
俗话说,拿别人手短,吃别人嘴软,人活着,还是要学会自食其力。
【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06】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史记·李斯列传》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07】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做聪明;能自我反省,叫做明智;能谦虚克己,叫做强者。
善于倾听、自省、自胜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0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鸟儿将要死去,它的鸣叫声是很哀伤的;人即将死去之时,他遗留的话语多是诚恳善意的。
【09】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0】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扬雄传》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去除束缚心灵的功利欲望,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名句精选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名句精选《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下面总结超过百句的《二十四史》经典名句供大家欣赏: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受益终生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受益终生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
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语文教学:《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语文教学:《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文章类别:高考研究《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
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二十四史》经典佳句
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释义: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
做人要懂得知行合一。
2、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释义:古人言苦口良药,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释义: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释义: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
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
相应的,后发制于人,就是说后行动的就被人控制,后下手就被动。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释义: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7、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释义: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气候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气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难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释义: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10、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释义:指从言谈上识别人才。
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貌似有才,实则饭桶一个,这样的人不可大用,用之必受其害。
因为这种人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相反意见,遇事不调查研究,主观武断。
11、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释义:长久积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指恶名比善名传得快,千万要谨慎。
12、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魏书》释义:之前一直误入歧途现在醒悟过来往正道上走离你得到的日子就不远了。
得道就是到达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思想认识、品行之类。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
【国学】《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掌握了它,受益终生!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
)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史记》2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史记》2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出处:《屈原贾生列传》大意: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本源。
人困顿时就希望回到本源,所以劳苦疲倦致极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疾病忧伤悲惨的时候,没有不呼爹喊娘的。
点评:中华民族有崇天敬祖的天命观,认为天能左右人间祸福,《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国人对不可饶恕的罪行称为“天谴”。
中华民族对“孝”的强调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也由此有强烈的“家”的意识,所谓“家国天下”。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出处:《商君列传》大意:恃(shì)是依靠的意思。
依靠德政的昌盛,依靠暴力的败亡。
点评: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德政,不崇尚暴力。
强暴者不能持久,终会灭亡。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出处:《孝文本纪》大意: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点评: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农业文明,历来都是重农抑商。
农耕生活培养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和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民以食为天。
出处:《郦生陆贾列传》大意: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点评:生存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古代的老百姓只要能吃上饭,就能忍受很多盘剥。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出处:《秦本纪》大意: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主要来自于皇亲国戚的阻挠。
法律得不到执行,阻力来自于达官显贵,皇亲国戚。
点评:权贵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这也使得古人有“清官”情结,那么多小说戏曲里都有拦轿鸣冤的情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处:《陈涉世家》大意: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就是天生的贵种吗?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点评:这句口号从两面看,一方面有追求平等自由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而取而代之也是后来治乱循环的一部分。
累累若丧家之狗。
出处:《孔子世家》大意:神情憔悴颓丧,像无家可归的狗。
“累累”是瘦瘠疲惫的样子。
点评:这是孔子的同时代人对孔子的评价:丧家犬,孔子欣然接受。
《二十四史》10则经典佳句,字字珠玑,读懂受益一生
《二十四史》10则经典佳句,字字珠玑,读懂受益一生《二十四史》是我国历朝历代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被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其中的内容是丰富,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与品鉴。
1、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谭传》。
废兴,兴亡。
由乎,在于。
辅佐,指辅佐国政的人。
国家的兴亡,在于政事处理得好坏;政事处理得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辅佐国政的人是否得力。
这句话是说治国安邦的关键在于人才。
2、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
出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太宗本纪》。
春秋:即《春秋》,相传为孔子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中经常责备有才德的人,这句话是写出《春秋》对人评价的严格。
3、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做事情要想成功是很难的,但要失败却十分容易;抓住机遇是一件难事,但要是失去机会却十分容易。
这句话说明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把握机会。
4、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出自后晋·刘籧等《旧唐书·李密传》。
罄,尽。
书,写。
伐尽南山之竹,也写不尽其罪恶(古代刻字于竹简之上);决开东海之水,也流不尽其罪恶。
此以夸张修辞手法,极言某人罪恶之深重。
成语“罄竹难书”,即源于此。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干大事。
辞:拒绝。
让:责备。
做大事情的人不要考虑那些微小的末节,行大礼的人不要避开小的责备。
6、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吕布,汉末名将。
赤兔,吕布所骑的骏马。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吕布虽反复无常,先依丁原而杀之,后投董卓而诛之,品德实在不堪。
但是,就其英勇善战这一点,当时确实是天下无敌,堪称人中之龙。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名句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名句《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名句《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名句《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
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二十四史》中的100句千古名言原文及译文。
《二十四史》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全书共4000万字,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
它记叙的时间,从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读《二十四史》,可阅尽世间兴衰、人情世故。
今天小编现将其中经典名句撷取1 00句分享品读。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6.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8.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汉书》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译文: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二十四史经典名句(言文对照版,共30则)(通用)
二十四史经典名句(言文对照版,共30则)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这都表明,要以历史的前车之鉴,作为当今的后事之师。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
《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
将其中经典名句撷取30句分享品读。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6、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7、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书中的哲理名句更是后世学习的人生道理,今天从中分享24句一起鉴赏...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每一句都值得背下来!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每一句都值得背下来!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以沧桑的笔墨,道尽人世的真相。
0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感悟】世态人情,难遂心意。
天下人以利而聚,以利而散,这再正常不过。
不必责难,不必愤慨。
0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张衡列传》【感悟】人生难得的是清净,是安宁,是闲淡。
但所有的悠闲,皆是用经年累月的繁忙换取。
事物皆有其来之不易的过程,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03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感悟】真正的智慧,是洞察未来的能力。
一个人能见微知著,在一点小的细节里,把握到未来的大势。
这样的人,才能顺遂无忧,规避祸患。
04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汉书·王嘉传》【感悟】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会置人于死地。
05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帝纪》【感悟】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石。
如果失去诚信,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会被别人信任。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人生来被父母哺育,这是父母之恩。
如果对父母都不懂得回馈,不懂得感恩,何谈他人呢?06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感悟】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你度过难关,这样的朋友值得信赖,不能忘记。
和你携手共患难,经过风风雨雨的妻子是最为珍贵的,不能抛弃。
和你携手患难,经历风风雨雨的人,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
《二十四史》精华语句
《二十四史》精华语句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二十四史》中经典名句30句,满分作文学生的必备宝典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二十四史》中经典名句30句,句句是人生做人做事“金玉良言”!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27.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28.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掌握了它,受益终生经典一词古时候是指“经”和“典”。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
)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书籍这东西,就怕人们不去喜爱它,喜欢读书并无坏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预测的,这样下去,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
《元史〃郝经传》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