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

合集下载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阶段;3. 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4.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和特征;2.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3.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教学难点:1. 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2. 探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挑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学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道路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道路的区别。

Step 2: 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通过PPT和教学素材,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例如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民主等。

Step 3: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20分钟)以时间线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初创时期、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

Step 4: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教学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例如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

Step 5: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挑战(20分钟)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探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变化、环境问题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Step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方向。

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态度。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分组讨论的成果和提出的观点;3. 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如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等;3.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名师教学设计北师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名师教学设计北师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

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掌握通过搜集、访问获得资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讲故事,增强认识历史现象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三方面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能进行初步的资料整理,能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但用多种方式表现历史的能力较弱。

农村地区由于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剪辑有关的电影片段,录制有关的音响资料,拟定访问题目。

学生准备访问本地区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解1950年本地区土地改革的进行情况,访问志愿军老战士入朝作战的有关情况,课前预习本课〖板书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点评〗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调查汇报、讲述历史故事、即兴辩论、自由讨论、感受音像资料、分析归纳等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

11、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 副本

11、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 副本

筹建新中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建立新中国
开国大典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之 路
经济方面:米棉之战、土地改革
军事方面: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巩固新中国 政治方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方针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颁布总路线
实施“一化三改”
课 后 反 思
温陈街道办事处中学 教案
年级 九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科目 历史 课题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课型 复习 时间 主备人 李秀清 备课教师 集备组长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以及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掌握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了解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 4、理解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新中国内政外交的成就以及三大改造等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新中国内政外交的成就以及三大改造等内容。
一、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 1、筹建新中国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新 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经 过 意 义 10 月 1 日正午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北京 30 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也标志差 点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 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西藏和平 解放 抗美 援朝 土地 改革 《中华人 民共和国 宪法》 1951 年 5 月, 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 年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950 年 10 月,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 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 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0——1952 年,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展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 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 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 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3 年 12 月,我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 6 月,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 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互相关系的 基本原则。 1955 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的矛 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了尖锐分歧。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 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2)指出材料二中的“会议”名称。说说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这次 会议的圆满成功?(2分)
(3)材料四中所说的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个时代结束 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3 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材料四的历史事件能够出现的最主要原因。(2 分)
主题一: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灌南县长茂中学 朱礼林
主题一: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学习目标】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讲述西藏和平解放的 基本史实。(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 地制度的意义;了解抗美援朝。(3)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讲述周恩来出席万 隆会议的史实。(4)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 立的标志。
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 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 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l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 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x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x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x 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一)、筹建新中国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谈一谈: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x藏和平解放由教师讲述:1、解放x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学案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学案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年级:八年级 科目:历史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海宽 时间:2012-2-14 审核:【学习目标】(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2)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了解抗美援朝(3)记住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4)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单元知识梳理】准备:新政协的召开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标志着 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 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中国、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军事:西藏和平解放: 年 月, 标志着 的基本解放 稳定物价之战,又称为经济: 时间: 年 月--- 年底土地改革 政策:《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 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背景 美国侵朝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性质: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英雄 用自己身驱堵住敌人机枪射口政治:抗美援朝 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吞噬结果:美国侵略军被迫签订《 》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 内政:第一届全国人大 :通过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 》 提出者:新中国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内政与外交 外交 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时间: ,周恩来提出 “ ”的方针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点:成就:主要工业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制度 完成时间:的确立 三 大 改 造 完成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进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啸仙中学教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执笔:黄文康审核:授课日期:班级:姓名:课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学习目标】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作用。

2、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部宪法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3、掌握三大改造的不同形式、实质和意义,以及教训。

【学习重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

【知识梳理】1、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即“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1)时间与目的:—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①工业:、、和,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②交通:“一桥”:;“二铁”:、;“三公路”:、、。

(看图寻找)(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第一部宪法:_______年秋,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简称“五四宪法”)4、三大改造:时间:从1953年到年底。

方式:(1)国家通过走道路改造了农业和手工业。

(2)以实现全行业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是实行政策。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探究】1、1954年6月,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这说明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制定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取得了什么成就?起到什么作用?2、请分别说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形式和重要意义,还有存在哪些不足。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之路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之路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单元名称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备课教师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新民主
主义想社会主义过渡,故又称“过渡时期”。本单元在全课程中起着承上启
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作了政治的、经济的、
法律和外交的准备。
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基本脉络,并
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作了政治的、经济的、
法律和外交的准备。
重点难点
1、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如何认识西藏和平解放。
2、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3、如何理解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4、如何理解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等概念。
5、如何理解民主区域自治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总要性。
课时安排
4
教学措施
1.继续使用“学为主线,课堂达标”六步教学法。
2.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下多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学习。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九年级教案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九年级教案

在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要求,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点也是我们九年级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本文将从九年级教案精选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探究。

一、开展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

在九年级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与中国国情的相互作用。

同时,结合当前新时代下的形势,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深刻认识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基本方略的内涵和实践价值,理解它们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深化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展理论学习是道路探究的基础,而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和不断推进,才能更好地探究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厂矿、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让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了解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领域,感受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总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理论。

三、展开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究文化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探究中也不可或缺。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刻融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影响。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表达、文化创新和文化影响方面的实践与应用。

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变革和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体验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并在未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建设者和发展者。

历史: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历史: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单元教材研究与教法建议
单元
内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计划
课时数
5课时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是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开端部分,教材根据主题,沿着中国共产党建国立业的历史线索,安排了4个课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为巩固新中国而斗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主要讲述了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的一段历史。主要的历史活动有:新中国的筹建、开国大典的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稳定物价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颁布新中国第一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四课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让学生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中的“一化”,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明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基础。引导学生看文本资料和图片资料,理解我国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由私有化改造为社会公有化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也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
重难
点及
解决
措施
本单元的重难点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之路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教师的多媒体情境创设、教师问题的层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宪法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三大改造的完成等具体史实,学生在理解知识点中绘制知识框架图,理解知识点与主题的关系,从而突破重难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2.2 进入社会主义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2.2 进入社会主义教案 人教版

进入社会主义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阐述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之后,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背景。

从1953年到1957年,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教材通过专题探究“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大量真实丰富的背景材料,图文并茂,再现当年轰轰烈烈的激情岁月,以及创下激荡人心的成就和在此程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人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收集反映历史特征的素材,提高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展示、回顾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优秀人物为祖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崇敬之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感悟“搞好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体会在和平的年代里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充分感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重大意义。

难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教学方法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历史资料的再现和感受去了解历史,并且可以在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拜访家长和长辈,有条件的可以收集一些反映关于本课时相关内容的资料,可以是语言录音、书籍、报纸及访问记录等等)。

结合课件制作的准备和及时调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采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或者发表个人观点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历史就在身边,生活就是历史”的观点,也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导学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通过拜访家长或者长辈、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有关反映在“一五”经济计划期间的资料(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者对于历史的感受)。

板书设计小结:对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的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的完成标志: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一:三改造二、一化工业化的开始-“一五”计划(1953-1957)教学程序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问题导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学生自由发言。

八下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八下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1956 1949
社会主 新民主主 义社会 义社会
对比两次会议的不同
会议名称 第一届政协会议 第一届人大会议 1954、9 召开时间 1949、9 北平 北京 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重要文件 《共同纲领》 文件内容 国家名称和性质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选举领导人 政府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为筹建新中国做准备 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 意义 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考 点 二
之西藏和平解放
方式: 祖国大陆基本实现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 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 西藏的和平解放 意义:
考 点 三
之土地改革
背景:
思考: 1、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 过程: 开始与结束
变化? 实质: 废除……实行…… 2、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障是什么? 意义: P11(制度)(农民) (农村经济)
外交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政治 经济 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三大改造 __________
归纳检测
• (1)1953—1957年,中国在经济和政治 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或变革,请概 述其主要内容。 •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 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制建设) • ② 1956 年,完成 三大改造 ,建立社会主义 _____ 制度; • ③ 1957 年,完成 第一个五年 计划。
影响: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初步形 成。
考 点 一
开国大典标志着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 社会性质发生 独立自主 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又怎样的意义? 改变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九年级(4) 2011年3月23日一、复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及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

2、掌握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了解新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

4、理解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复习重点:新中国的成立及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内政外交的成就以及三大改造等。

三、复习难点: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历史特征是过渡,即1949年到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四、教学方法:归纳法,对比法,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带领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联系中共成立90周年,为何说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中共领导人民斗争的史实)过渡: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打跑了蒋介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来复习新的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二)明确阶段特征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新授,构建知识结构准备:一届政协1、建立政权——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意义:推翻两个半,建立一个新,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 土地改革(1950、6——1952年底)(2)和平解放西藏(1950---1951、10)2、巩固政权—-----(3)抗美援朝(1950、10---1953)讨论:经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新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思考讨论:对比新旧外交的区别?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以来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旧中国是屈辱的外交,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3、完成过渡——(2)一五计划成就:一田一桥三厂六路意义:农业-----生产合作社(3)三大改造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思考:1、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学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学案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课标点击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搜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知道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归纳建国初期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4.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主梳理一、筹建新中国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及地点:_________________年9月在________________举行。

(2)参加人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

(3)主要内容: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选举________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________________为新中国的国旗;以《________________》为代国歌;北平改名________________,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__ ______________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_______。

(4)特点:是全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的空前盛会。

答案:(1)1949北平(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毛泽东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北京公元人民英雄纪念碑(4)大团结2.《共同纲领》](1)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_______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是国家的主人。

(2)作用:《________________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1课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1课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1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涵,形成基本的历史概念;运用图示法、归纳法等列举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并初步形成阅读、归纳历史事件的技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文献的能力,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提高对历史文献的鉴别能力。

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难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赎买政策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首先设问:我国国民经济是什么时候取得根本好转的?由此引入新课。

到1952年,人民政权基本得到巩固,国民经济也实现了根本的好转,这就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这一目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授课时,应将主要时间安排在这一目上,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和归纳圪的内容,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不宜过多。

重点讲清楚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关于每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解决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如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怎样?进一步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纲领中,中国共产党确定的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突出强调:从内部来看,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是制定“一五”计划的内部条件。

到1952年底,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依靠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和在土改完成后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x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x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x 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
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
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x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x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x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片,同学们相互交流,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