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

[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肺]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能向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精力更加充沛。

第四课《一天的食物》1.[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按照食物的来源,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也称为[荤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况,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数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饭、面食、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

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带的振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你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3、吹笛子时是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2、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气体最差。

3、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声。

4、“土电话”的声音传播过程是:话筒(空气)→电话线(棉线)→听筒(空气)→人耳三、人耳的结构和功能1、人耳的结构(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

耳郭负责收集声音。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zhēn] 骨和镫[dèng]骨。

鼓腊是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

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3)内耳: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

耳蜗可以把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行器官。

2、人耳中见声音的过程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3、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振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振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由此放大了患者体内的声波振动。

四、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共4套)

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共4套)

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一、呼吸与健康。

1.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人气管,再进人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人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人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一般情况下,吸人人体和呼出体外的气体成分的比较。

5.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身体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6.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7.肺活量是人体吸人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8.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方法:展开测量袋。

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人测量袋。

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9.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是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的肺活量是900~2000毫升。

二、食物与营养。

1.食物的分类。

(1)按照食物的来源可分为动物类食物(荤食)和植物类食物(素食)。

(2)按照食物的用途可分为主食和副食。

(3)按照食物的生熟可分为生食、熟食、即可生食又可熟食三类。

2.食物中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


下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知识点一:天气
- 天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短时间内气温、气压、湿度、风力等
方面的变化情况。

- 天气可以分为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不同类型。

- 天气的变化与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知识点二:水循环
-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等过程。

- 水循环对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知识点三:气象仪器
- 气象仪器是用来测量和观测天气现象的工具。

- 常见的气象仪器包括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向仪等。

- 通过气象仪器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和预测天气情况。

知识点四:地球的运动
-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 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形成季节的变化。

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天气、水循环、气象仪器以及地球的运动。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提高对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以上为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教科版2020新教材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教科版2020新教材

教学资料范本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教科版2020新教材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1课时感受我们的呼吸1. 我们可以通过鼻子和胸腔运动感受到呼吸。

2.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等。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4.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咽喉→鼻腔→体外5.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6.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呼吸。

7.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课时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我们的呼吸平静时一般为每分钟20次左右,人在睡觉中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最少的。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做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5. 经常参加体有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6.运动前和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运动前呼吸次数比较少,运动后呼吸次数都变多。

第3课时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一般情况下,成年男子的肺活量较大:幼年和老年人都较小。

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更强。

2.肺活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深吸一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些。

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清单基础知识梳理1感受我们的呼吸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2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4.肺是身材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间接决意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5.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丈量肺活量1.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是肺活量。

2.深吸一口气,吹响同一个哨子。

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长一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

4.通常肺活量越大的人,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需要的时间越短。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3、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4、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像小蝌蚪一样出现紫色的尾巴,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充分搅拌后:不能看到它的颗粒,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5、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6、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7、(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酒精、醋、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9、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汇总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汇总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梳理第二单元知识清单基础知识梳理1感受我们的呼吸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2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5.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测量肺活量1.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是肺活量。

2.深吸一口气,吹响同一个哨子。

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长一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

4.通常肺活量越大的人,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需要的时间越短。

5.通常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基础知识梳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基础知识梳理

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清单基础知识梳理1感受我们的呼吸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一气管一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一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2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岀二氧化碳。

3.—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岀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5.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测量肺活量1.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是肺活量。

2.深吸一口气,吹响同一个哨子。

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长一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

4.通常肺活j越大的人,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需要的时间越短。

5.通常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内容一、呼吸与健康1. 呼吸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鼻子和胸腔运动感受到呼吸。

呼吸器官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吸气时,气体从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气体从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 呼吸的重要性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

呼吸过程中,人体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 呼吸与运动运动前后,呼吸次数会发生变化。

运动前呼吸次数比较少,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以便呼出和吸入更多的气体。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标准: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肺活量的测量通常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进行。

二、食物与营养1. 食物的分类按食物来源分:动物类食物 (荤食)和植物类食物 (素食)。

按食用方式分:生食、熟食。

按食物的重要性分:主食、副食。

2. 食物中的营养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而蛋白质则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3. 食物的营养搭配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因此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

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三、食物的消化1. 消化器官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口腔是消化起始的地方,牙齿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

食道传送食物至胃,胃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

2. 消化过程食物被吃下后,会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残渣则形成粪便排出。

2020上学期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2020上学期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2020上学期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小学科学四上复资料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肺、膈肌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氮气不变。

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每分钟心跳80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活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食物。

2-4植物类食物有:谷物、水果、蔬菜等。

动物类食物有:奶、奶制品、蛋、肉等。

2-5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5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5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

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2-5卵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身分,支持生长发育。

丰富糖类的食物有:大米、面条、果汁饮料、烹调淀粉、马铃薯等。

2-5维生素和矿物资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资。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6.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内耳:耳蜗和前庭等。

7.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波,听到的声音更大。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guan。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运动的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增加。

6.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经常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7.根据食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生熟程度分类:生食和熟食。

8.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土豆、馒头、面包等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10.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涂抹后会留下油迹。

11.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自然世界与科学1.1 观察自然: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1.2 科学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并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1.3 科学思维: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推理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动物世界2.1 动物分类: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环境等因素对动物进行分类。

2.2 动物习性:学生将学习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行为等。

2.3 动物生长:学生将学习动物生长的过程,包括从受精到出生、成长、成熟等阶段。

第三单元植物世界3.1 植物分类: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植物的形态、习性和环境等因素对植物进行分类。

3.2 植物生长:学生将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包括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等阶段。

3.3 植物与人:学生将了解植物对人类的影响,如食物来源、药材等。

第四单元物质世界4.1 物质特性:学生将学习物质的特性,如密度、导电性、沸点等。

4.2 物质变化:学生将学习物质变化的过程和原理,如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

4.3 物质应用:学生将了解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的用途、化学制品等。

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 天体系统:学生将了解天体系统的构成,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

5.2 天体运动:学生将学习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理,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5.3 天体观测: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并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六单元环境研究6.1 生态系统:学生将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包括生物群落、食物链等。

6.2 环境保护:学生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6.3 环境问题:学生将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总结: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涵盖了自然、动物、植物、物质、宇宙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是否发声,以及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可以观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动。

实验结论: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材料:音叉、口杯、气球皮或薄橡胶、橡皮筋、细沙或碎纸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教
科版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4、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6、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7、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8、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9、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2.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3、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4、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6、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
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8、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9、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0、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