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同步练习A卷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阅读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阅读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穷鬼》
找出尼古拉 众圣与文中的杜甫有何 相似之处?
并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赵 鸿 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之猛烈 起因 破屋的过程 经过 破屋的样子 结果 破屋后的感想
描写 记叙
抒情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
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 (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 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 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 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 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 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 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 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掌握其基本意蕴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对诗文的深入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感受唐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对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维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5.欣赏与拓展:学生欣赏其他唐诗作品,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精编)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唐诗

(精编)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唐诗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3分)1. (2分) (2017九上·莱芜期中)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喧腾(xuān)嫩芽(nèn)斫痕(zhuó)阒不见人(qù)B . 眸子(móu)箱箧(qiè)蔷薇(qiáng)迥乎不同(jǒng)C . 颠沛(pèi)面颊(jiá)酷肖(xiào)颔首低眉(hàn)D . 荣膺(yīng)敦厚(dūun)契机(qì)润如油膏(rùn)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A . 路转溪头忽见。

B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 . 无他,但手熟尔。

3. (2分)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 . 以为/且噬己也C .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 . 技止/此耳4.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注重田野调查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③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A . ③②⑤①④B . ③④②⑤①C . ④②③①⑤D . ④③②①⑤5. (2分) (2017八下·仁寿期中)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4课 《唐诗二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4课 《唐诗二首》

预习交流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情感异同点
• 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 注。
• 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 己期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 更多是对底层劳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写法上的异同
• 同: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 精彩的描写。
• 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 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卖炭翁》则只是 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 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 而作)
——白居易
乐府诗
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 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 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预习交流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人,是中国文学 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有 “诗魔” 之称。他一生作诗三千多首,以 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 恨歌》等极为有名。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 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 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 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 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之卖炭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之卖炭翁

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 忧国忧民
形象
导思2.你感受到诗 人怎样的形象?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卖炭翁》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答案】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
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 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案】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 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 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
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 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烧炭
卖炭翁
对比
运炭
失炭
悲苦
宫市掠夺 宫使翩翩——趾高气昂 社会黑暗

使
把、称、回、叱、牵——
蛮横无理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
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
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市”的罪恶。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答案】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
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 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 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 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源自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15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 运用
2024/1/30
16
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贫富对比
诗中通过卖炭翁的贫苦与宫使的奢华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劳逸对比
卖炭翁的辛勤劳作与宫使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揭示了 社会的不平等。
炭的贵贱对比
诗中提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通过炭的价值与宫 使的强取豪夺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 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代作家 应该在传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 现实主义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具有感染力。
23
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 实,更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 当代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弘扬人 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 精神追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 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不羞郎,回身就郎宿。”
21
白居易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4/1/30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优选】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 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1 (共32张PPT)

【优选】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 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1 (共32张PPT)

初读,整体感知
怒号(háo) 挂罥(juà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丧(sāng)乱 广厦(shà)大庇(bì ) 突兀(wù)见(xiàn)
听朗读录音,把握节奏和韵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每一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 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 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 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 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 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示例 2:我写的是“着急”。“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 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房屋被风卷破了,雨大风急屋漏,被子破旧似铁, 漫漫长夜一家人如何度过?此时诗人心中肯定很 着急。
示例 3:我写的是“忧愁”。茅草被风卷破了, 一家人在秋风秋雨中该怎么度日呢?此时诗人肯 定忧心忡忡。
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 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 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 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 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一尺雪”——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 —— 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 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 —— 路途遥远。困”、“饥”、“歇” ——运炭的 艰辛。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 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 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 炭难,运炭也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4.培养学生情感态度,通过感悟诗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培养关爱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卖炭翁》全诗的阅读理解,尤其是对诗句内涵的把握,如“伐薪烧炭南山中”描绘的劳作场景,“卖炭得钱何所营”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炭热冰消”的比喻,以及整个诗歌的结构对偶。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诗句理解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劳动者形象和诗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劳动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能迅速把握诗中的意境,体会到劳动者的辛勤;而有的同学则对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诗歌分析练习、角色扮演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二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歌背后的深意。
-主题思想:深入探讨诗歌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诗人背景: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人为何创作此诗。

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这两首诗的正确读法,在诵读中熟悉两首诗,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

(二)情感目标: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走进作者:1、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茅屋”——公元 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白居易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一说白居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诗人,大家应该早有了解,那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你们知道的白居易吧。

师生互动预设:(1)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白居易的一些诗歌小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力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是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这个眼中满是美景心中有情有义的白居易,遇到了卖炭翁这样的老人,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二读一读卖炭翁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卖炭翁》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诗歌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争取读的明白,能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一句话,希望同学能读的字正腔圆,读的明明白白。

2、学生个别朗读(是不是字正腔圆,是不是有板有眼)补充:同学们,我们读古代诗词,不单单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来。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预设:“裳”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 、驱将、辗冰辙3、诗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扣住读的明明白白)预设:卖炭得钱何所营;宫使驱将惜不得4、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一品诗中情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辛苦、贫穷、苍老、憔悴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遭遇?预设:“苦”:诗中之苦体现在哪些方面?预设:烧炭苦,运炭苦;炭被抢苦文本细节解读1、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烧炭之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 系向牛头充炭直B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D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 (2分)对诗歌《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3. (2分)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 . 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 .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4.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B . 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C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D .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指价钱)5. (2分)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 .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代指家乡、学生、月亮、音乐和老师。

C .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个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D .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

6. (2分)阅读下列古诗,按要求答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 . 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 . 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 .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二、填空题 (共4题;共39分)7. (11分)《谈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国________家、________家。

他有一句关于知识的名言是:________。

《谈读书》这篇文章主要谈了读书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不求甚解》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作者在文中批驳了“________”的错误观点,全面阐释了“________”的真正含义,提倡________。

8. (10分)根据所学的古诗文填空。

①________?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②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③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________ 。

”(《论语》)④绿树村边合,________ 。

(孟浩然《过故人庄》)⑤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⑥《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争春的诗句是________ 。

⑦《论语》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 。

9. (5分)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重茅挂罥塘坳大庇突兀10. (13分)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

三、综合题 (共1题;共11分)11. (11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1)【听音台】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

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

它用优美的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2)【说话吧】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①________。

②________。

(3)【读书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诗句出自________。

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

”选段中他是________。

(4)【写作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________;________。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

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四、诗歌鉴赏 (共2题;共68分)12. (47分)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面问题。

(1)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 . 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 . 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3. (21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14. (16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乙】禄山乱,甫避走三川。

至德二载,亡走凤翔。

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大历中,出瞿唐,登衡山,因客耒阳。

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

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 ,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注释】①挺节:坚守节操。

②语语王霸:句句震撼人心。

③骚雅:诗歌。

骚,代指屈原的《离骚》。

雅,大小雅,代指《诗经》。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俄顷________②何由彻________③亡走凤翔________④营草堂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②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3)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

(4)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 选段甲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暗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 . 选段甲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阮时伤生,情不忘君”。

C . 至奎翌芒粤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 . 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12分)1-1、2-1、3-1、4-1、5-1、6-1、二、填空题 (共4题;共39分)7-1、8-1、9-1、10-1、三、综合题 (共1题;共11分)11-1、11-2、11-3、11-4、四、诗歌鉴赏 (共2题;共68分)12-1、12-2、12-3、12-4、13-1、13-2、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14-1、14-2、14-3、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