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雾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姓名:李鹏远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气象学指导教师:傅刚;陆春谷2011-06摘要??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摘要海雾是悬浮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中的大量水滴使得海上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一种天气现象。

黄海海域是我国沿海海雾频发的海域之一。

与海雾相伴随的大气低能见度对陆路,航空以及海上运输造成的经济损失正随着人类在沿岸地区和海上的活动的日益增多而增大。

本文首先对发生在2003-2008年的六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观测分析,并利用WRFV3模式对其中的2005年3月9日和2008年7月7日两次海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个个例的异同。

对六个黄海海雾个例发生时的大气能见度,海平面气压,温度,相对湿度等相关因子进行了分析,发现根据地面观测站的海平面气压随时间变化将六个个例可以分为两类:气压减弱型和气压增强型。

前者发生在春季,后者则发生在夏季。

在黄海海域与西北太平洋高压相伴随的西南气流为海雾生成输送水汽。

海雾的消散主要与风向转变(即西北太平洋高压南撤或东退,黄海海域盛行风由偏南风转向偏北风)和大气层结稳定度的降低(即逆温层的消失)有关。

有利于黄海海雾形成的条件有:(1)2-10 m/s的弱的偏南风,(2)西北太平洋高压位于(25-35 °N, 120-140 °E),(3)大气逆温层的存在(7-20 ??/km,2-6 ?? /300m),(4)南北海温梯度(4-16 ??)。

这些是黄海平流冷却型海雾生成的重要因素。

对2005年3月9日春季海雾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发现本次海雾个例的发生发展以及消散都与低空急流有密切的联系,在海雾的发生发展以及成熟阶段,925 hPa 以下,黄海位于低压前部和高压后部的等压线密集区,西南风急流形成于此区域并不断增强。

海雾消散阶段,850 hPa以下,黄海处于低压后部和高压前部的等压线密集区,该区域偏北风急流的出现加速了海雾的消散。

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的开题报告

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的开题报告

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的
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
研究背景:海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对于海事、航运、渔业等相关行业有重要的影响。

黄海是中国沿海重要的海域之一,春季和夏季是该海域形成海雾的高发季节,但对于海雾形成机理及其演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尚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利用黄海沿岸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相关的环流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现有的大气数值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海面温度等的参数,模拟黄海海雾起源及其演化过程,以验证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研究意义: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黄海海雾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为相关行业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对于全球范围内海雾的研究,提高我们对于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得出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环流场特征,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海雾是指在海洋上形成的一种低层云,主要由水汽在海风的作用下凝结而成。

黄、东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交通运输区域,同时也是春季海雾频发的地区之一。

在春季,黄、东海地区经常出现一种独特的“楔”形海雾分布特征,即从海上一直延伸至沿海地区,并围绕着一定的地理区块。

本文将分析这种“楔”形雾区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楔”形雾区在黄、东海的分布特征。

根据历史数据,黄、东海的“楔”形雾区通常出现在春季,尤其是3月至5月。

这个时期正是春天刚刚到来,海水的温度相对较低,而陆地上空的温度却较高,形成了一定的温度差。

这种温度差是“楔”形雾区形成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分析“楔”形雾区的成因。

首先,海水的蒸发是形成海雾的主要源头。

黄、东海地区面积广阔,海水的蒸发量大,形成了丰富的水汽。

当海风吹向陆地时,水汽会随着空气流动被带上岸,而空气中的水汽在接触到较冷的陆地表面时会迅速凝结形成雾。

其次,地形也对“楔”形雾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黄、东海地区的陆地与海洋之间存在大量的岛屿、半岛等地形起伏,地形对海风的流动造成了阻挡和变化,使得海风在某些区域停滞,导致水汽在这些区域聚集并凝结成雾。

另外,海域的洋流和海水温度的差异也对雾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洋流的流动会改变海水的温度分布,而温度差异又会影响雾区的形成和范围。

在分析完“楔”形雾区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后,我们可以看到,“楔”形雾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海水的蒸发、陆地的温差、地形的起伏、洋流和海水温度的差异等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时,才能形成这种独特的“楔”形雾区。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到,“楔”形雾区的形成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

例如,当大气中的湿度较大、风速较小且风向稳定时,有利于“楔”形雾区的形成和发展。

而一旦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产生较大波动,这种“楔”形雾区可能会逐渐消散或转化为其他形态的海雾。

基于20年卫星遥感资料的黄海_渤海海雾分布季节特征分析

基于20年卫星遥感资料的黄海_渤海海雾分布季节特征分析

第37卷 第1期海 洋 学 报Vol.37,No.12015年1月Haiyang Xuebao January 2015吴晓京,李三妹,廖蜜,等.基于20年卫星遥感资料的黄海、渤海海雾分布季节特征分析[J].海洋学报,2015,37(1):63—72,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5.01.007Wu Xiaojing,Li Sanmei,Liao Mi,et al.Analyses of seasonal feature of sea fog over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based on the recent 20years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J].Haiyang Xuebao,2015,37(1):63—72,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5.01.007基于20年卫星遥感资料的黄海、渤海海雾分布季节特征分析吴晓京1,2,3,李三妹4,廖蜜3,曹治强3,王璐5,朱江1(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4.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George Mason University,Fairfax VA 22030,USA;5.Interna-tional Pacific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Honolulu HI 96822,USA)收稿日期:2013-09-06;修订日期:2013-10-31。

基金项目:气象行业专项(GYHY20090600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9Z149);中国气象局小型基建项目。

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

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

黄彬,王 ,陆雪,等.2014.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气象,40(11):1324-1337.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 黄 彬1 王 1 陆 雪2 李 靓3 张礼春3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青岛2660003中国气象局华风传媒集团,北京100081提 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客观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测资料以及采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通道气象卫星监测数据和定性分析海雾的方法来处理卫星监测的海雾信息,探讨了2010年2月22—25日黄渤海大雾过程的边界层海气要素的特征、大雾成因及生消机理,结果表明:(1)这次大雾是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平直环流、大气层结稳定的气象条件下。

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及沿海高压脊后部的偏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跨越中低纬的偏南气流为海雾形成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2)大雾的生消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空气稳定度和风场等气象、水文要素有密切关系;大雾期间,黄渤海气海温差在0~2℃;大气边界层至对流层下部均有逆温层和等温层,逆温层内的温差为6~8℃,垂直温度的变化是上层温度随时间增大高于低层,使逆温层加强并不断抬升,抑制空气垂直对流发展。

近地层空气湿度较大,在200m附近出现一个液态水含量达0.6g·kg-1大值区;850hPa以下层均由2~4m·s-1的东北风随高度顺转成6~8m·s-1的西南风,为大雾形成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大雾的湍流最大发展高度达到240m,湍流混合作用可将中上层湿区水汽和雾滴带到近海面层,同时也有利于空气的降温,易达到饱和凝结而形成大雾。

中低层持续弱暖平流把暖湿气流输送至冷海面上有利于近海面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海面辐射冷却作用激发平流形成大雾。

关键词:海雾,边界层特征,湍流混合,辐射热力强迫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志码:A doi :10.7519/j.issn.1000-0526.2014.11.005MechanismofaSeaFogEventoverYellowSeaandBohaiSeaHUANGBin1 WANGQian1 LUXue2 LILiang3 ZHANGLichun31NationalMeteorologicalCentre,Beijing1000812DepartmentofMarineMeteorology,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0003HuafengMediaGroup,CMA,Beijing100081Abstract :Usingconventional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s,NCEPreanalysisdata(FNL),L-bandradarda-ta,andapplyingthemulti-channelsatellitemonitoringdatafromNationalSatelliteMeteorologicalCentreandqualitativelyanalyzingtheseafog,thispaperdiscussestheheavyseafogeventduringFebruary22-25,2010,includingtheboundarylayer(BL)characteristics,formationanddisappearancemechanism.Theresultsshowthat:(1)ThefoghappensunderstraightcirculationintheEurasianhighlatitudes,withsta-bleatmosphericstratificationweatherconditions.Thesouthwestflowofsouthernbranchtroughconvergeswiththesoutherlyflowinthenorthwestofsubtropicalhighandbehindhighpressureridge,andthecorre-spondinglow-latitudesoutherlyflowprovidesafavorablemoistureconditionfortheformationofthise-vent.(2)Theprocessoffogiscloselyrelatedtoseasurfacetemperature,air-seatemperaturedifference,第40卷第11期2014年11月 气 象METEOROLOGICALMONTHLY Vol.40 No.11November 2014*公益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01)资助2013年9月18日收稿; 2014年7月14日收修定稿第一作者:黄彬,主要从事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工作.Email:hbzbj199928@163.comstabilityofatmosphere,windandothermeteorologicalorhydrologicalfactors.Duringthefogprocess,air-seatemperaturedifferenceis0-2℃,inversionandisothermallayersappearfromBLtothelowertropo-sphere.Thereisa6-8℃ininversionlayer,andverticaltemperatureincreasingbytimeisgreaterintheupperlevelthaninthebottom,whichcausestheinversionlayertostrengthenandcontinuetoupliftorre-construct,andrestrainstheverticalconvection.Airhumidityiscomparativelylargeinthenear-surfacelayerwithacenterof0.6g·kg-1inliquidwatercontentaround200m.Andthereis2-4m·s-1north-easterlyclockwiseturningto6-8m·s-1southwesterlybelow850hPa,whichprovidesfavorablecondi-tionsforthefog.(3)Thedevelopedheightofturbulencereaches240m.Theturbulentmixingbringsmoistureanddropletsfromupperlayertothesurfacelayer,andcontributestothecooling,whichresultsinthesaturationandcondensationforthefogevent.Thewarmairinthelowerlayeristransportedtothecoldseasurfacebythesustainedweakandwarmadvection,whichisconducivetotheestablishmentoftheinversion.Theradiationcoolingtriggersthisfogevent.Ke y words:seafog,boundarylayercharacteristics,turbulentmixing,radiativethermalforcing引 言海雾是指悬浮在海面、滨海和岛屿上空大气边界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可见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是我国沿海海区灾害性天气之一,常会给海上航运、农渔业生产及沿海人们生活等带来极大危害。

黄海北部海域春季一次平流雾特征分析

黄海北部海域春季一次平流雾特征分析
黄海北部春季 平 流 雾 不 同 于 内 陆,黄 海 北 部 春季平流雾成雾期 间 风 速 较 大,当 最 大 风 速 超 过 17m·s-1时雾仍可持续维持,并由高湿区向低湿区 输送[2,8]。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此类雾发生期间能见 度变化趋势与实况接近,但对最低能见度预报明显 偏大,而此类雾生成、维持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较少, 由于海上测站缺乏,很难真实反映海上能见度的变 化,因此其监测和预报仍然是业务工作中的难点。
第 3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梁 军等:黄海北部海域春季一次平流雾特征分析
449
FY2E卫星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 L波段加 密探空资料,对 2012年 4月 22—24日黄海北部春 季一次偏南大风期间的平流雾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其环流背景、形成原因、维持和传播机制,以期为该 区域此类雾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 雾过程天气概况
2012年 4月 22—24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东 部沿海地区及黄海海域出现大范围强浓雾(50m≤ 能见度 <200m)天气。22日 23:00(北京时,下同) 沿岸地面 气 象 站,朝 鲜 半 岛 西 部 海 岸 已 出 现 轻 雾 (山东半岛的浓雾是自江苏东北部海面向北传播扩 展 的 另 一 海 雾 区 ,持 续 至23日11:00,本 文 不 做 重
本文利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
收稿日期:2020-07-27;改回日期:2021-01-28 基金项目: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QYXM201801、QYXM201805和 QYXM201807)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梁军(1967— ),女,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和研究工作.Email:qinldj@163.com。
2 环流形势和水汽来源

中国沿海海雾、气旋、台风、冬防和通航环境的分析、特点、对策

中国沿海海雾、气旋、台风、冬防和通航环境的分析、特点、对策

中国沿海海雾、气旋、台风、冬防和通航环境的分析、特点、对策一、中国沿海海雾的分析、特点、对策因中国沿海海雾带来的能见度不良造成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的海损和海难事故时有发生,作为航海人员能了解海雾的形成和影响,熟练掌握并遵守能见度不良时的避碰规则,特别重视雾航的注意事项并落实相应雾航措施,对确保雾中沿海航行安全关系重大。

(一)概要介绍我国沿海雾的分布情况。

我国的黄海中部和南部,长江口及舟山群岛,北部湾是三个相对多雾的海域,海南岛以南,台湾以东海面受暖流影响,常年水温较高,很少有雾;而海雾出现最频繁的是成山头和石岛一带海面;渤海海峡附近也是多雾地带,而渤海的雾情相对少一些,冬季常有蒸气雾出现。

从范围看,舟山群岛一带的雾区宽约二百海里,而六月的黄海几乎全部被海雾占领。

从时间看,沿海的雾情出现最早的,一月份开始在南海北部沿岸,东海和黄海的雾情都出现在三月,其中浙江沿海和长江口的雾情最盛期是四到六月份,而黄海的雾情最盛期为六到七月份,八月份以后,沿海的雾情就逐渐减少。

可以看出:沿海的雾情在时间上从春至夏,冬季也有,在地理上由南向北,这与沿海的近海海流系统的分布和暖湿气流的活动有关。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偏东到偏南风最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因而只要偏东或偏南气流的天气能在沿海维持一定的时间,海雾就会形成。

(二)特别应注意的我国沿海几个雾航复杂水域的通航情况。

老铁山水道是进出渤海的重要通道,供商船航行的航道宽度仅有六海里,进出渤海各港口的船舶从各个方向到这里集结并辐散,通航密度相当大,由于船多航向变换多,航向交叉机会就多,尽管大连交管中心管理这个海区,但在航道及其附近除航船外渔船也不少,使通航环境更趋复杂,是雾航事故多发区域。

成山头海域是北方沿海的南北海上交通枢纽,由于这里渔业资源丰富,捕鱼船舶云集于此,而一些地方航运公司的船舶不主动和交管中心配合,对分道通航制的有关规定遵守不严,据统计,在该水域发生的多起雾航碰撞事故均为违章航行造成。

基于静止水色卫星的黄海日间海雾遥感分析

基于静止水色卫星的黄海日间海雾遥感分析
均匀。
(4)中高云:中高云的 Rrc 要高于海雾/低云,Rrc 的
值一般都大于 0.6,但其波动范围较大;同时数值大小
与海雾/低云有部分重合。
本文选择 3 种类型区域(海雾/低云、无云海表、
中/高云)的 412 nm 光谱数值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3),
结果表明:这 3 种区域 412 nm 处的瑞利校正反射率
大,卫星影像中的云雾亮度也就越大。基于 Mie 氏散
射理论[8],由于云体和海雾具有明显的散射作用,云
雾的可见光反射率要显著大于海表、陆地等地物信息
(冰面情况除外)。当出现冰雪情况的海表,其反射率
较大,给近岸的海雾遥感监测造成一定难度,本文暂
不考虑黄海北部冬季海冰的情况。同时由于海雾和
低云的物理性质极其相似,下文初步将低云和海雾放
相对缓慢。
基于上述海雾在遥感影像上的特征,通过遥感目
视判别的原则,初步选取 2014 年 5 月 1 日 00 时 16 分
(世界时)发生在黄海中部的云团为一次海雾事件(见
图 2)。
2.1.2 海雾的气象要素场
通过分析东北亚的地面图、500 hPa 高空场资料
以及济州岛同时刻的探空资料站数据,可以发现:朝
(1)陆地:Rrc 随波段中心波长增大而增大,且大小
一般在 0.1~0.3 之间变化。
(2)无云晴空海表:晴空无云海表的 Rrc 一般稳定
在 0.1 左右,基本无变化。
(3)海雾/低云:海雾/低云的 Rrc 明显大于无云海
表和陆地,Rrc 随波段中心波长增大而增大,且变化范
围在 0.3~0.6,海雾/低云像元数值变化不明显,相对
探空资料站在不同高度的气象参数,获取海雾发生时
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湿度或温度变化特征,对海雾进

黄海8月异常海雾发生原因分析

黄海8月异常海雾发生原因分析

黄海8月异常海雾发生原因分析作者:冯亚萍孙即霖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7期[摘要]利用1979-2013年欧洲中心ECMWF的0.125°*0.125°格点资料,对8月份黄海多海雾年份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进行了分析。

针对2013年8月5个有雾时段,分析了黄海海雾生成、维持、消散阶段的环境条件。

研究发现:2011年黄海海温持续偏低,低空大气稳定度增加,东海上空向黄海海域水汽输送增多,是2011年8月黄海海雾日数偏多的主要原因;2013年黄海海域虽海表面温度偏高、10m风场风速偏大且东北部偏西风分量增强,但大气边界层气温高于海表面温度,低层大气稳定度大于多年平均,南部10m风场偏南风分量增大,950hPa 上游水汽输送条件好,且高温导致局地水汽蒸发量大,使得2013年8月黄海海域海雾日数增多。

[关键词]黄海海雾稳定度气海温差边界层水汽通量中图分类号:P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337-021. 引言黄海海域夏季多雾,对海上航运、海洋渔业等有着严重的影响。

该海域海雾多为平流冷却雾[1,2],有明显的海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按照平均雾日大于5日作为雾月的标准,每年4月到7月为黄海冷水区的雾季[3],8月由于雾日很少,水温明显上升。

对近9年8月黄海雾日数的统计表明,黄海海雾日数平均为8.4,其中2011和2013年雾日数分别多达16和14。

为分析8月异常多雾年份发生的原因,针对2011、2013年8月黄海海雾发生阶段的低空气象和水文条件进行了分析。

2. 资料和方法2.1 资料韩国气象厅3h/次地面天气图(2005-2013年8月)、欧洲中心ECMWF多年月平均0.125°*0.125°格点资料(1979-2013年8月)、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6小时一次(世界时00、06、12、18时)再分析数据。

2.2 方法本文中统计黄海海雾日数的方法:根据韩国气象厅地面天气图,取黄海沿岸西、北、东三个方向15个站点,不少于8个站点同时存在雾为黄海大范围雾,一日中大于(等于)一个时次黄海大范围雾即为1个雾日。

爱学习?我国近海的雾的特点及分布有哪些呢?

爱学习?我国近海的雾的特点及分布有哪些呢?

爱学习我国近海的雾的特点及分布有哪些呢?爱看航海人努力用心做上一期我们了解了海洋上雾的分类(点此了解),这一期我们来了解了解我国沿海的雾的一些特点及分布。

一.地理分布我国海域是太平洋的多雾区之一。

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大致呈带状分布。

二、雾区特点1、南窄北宽南部宽约100~200km舟山群岛一带约400km北部更宽一些,如黄海6~7月几乎全部都是雾区。

三个相对多雾中心:黄海中南部、长江口至舟山群岛和北部湾。

2、南少北多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西北部冬春季多雾,年雾日20~30天;台湾海峡西部和福建沿海年雾日20~35天(台湾海峡东部、澎湖列岛一带却很少雾,只有4~5天);闽浙沿岸到长江口一带,年雾日增加到50~60天;黄海中部水域年雾日达50~60天以上。

山东半岛南部成山头和石岛一带海面雾最频,年雾日超过80天,最长连续雾日超过25天,有“雾窟”之称;从鸭绿江口到济州岛的朝鲜西部沿海海雾也比较多,年雾日达50多天,有时与山东南部沿海的雾区连成一片。

三、季节变化我国近海的雾在时间上从春至夏,由南向北推延,表现出南早北晚的特点:以南海北部沿海出现最早,始于头年12月,12~4月为雾季,2~3月雾最多。

东海的雾始于3月,3~7月为雾季,其中浙江沿海至长江口4~6月最盛。

黄海的雾始于4月,4~8月为雾季,6~7月最盛。

8月,除黄海北部外,我国整个沿海的雾骤然减少。

四、成因我国海域的海流分布状况,在适宜的风场配合下,为平流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下垫面条件。

春、夏季正是东亚夏季风控制的季节,东南气流源源不断地将黑潮上空的暖湿气流输送到我国近海。

当这种气流抵达变性北缩的沿海冷流水面时,便在该冷水域形成雾区。

我国近海出现平流雾的几种典型地面天气形势:除上述外,其它成因主要有:我国春季,从陆上吹往海上的空气,气温可能略微高于温,这时也能形成平流雾。

冬季,北方沿海有时会出现蒸汽雾。

在秋、冬季,河口、港湾或低洼平原的沿海,夜间常产生辐射雾,可能移往附近海面。

2023年3月7日大连机场一次大雾过程的观测与分析

2023年3月7日大连机场一次大雾过程的观测与分析

2023年3月7日大连机场一次大雾过程的观测与分析摘要:大连机场位处辽东半岛南部,东北方为半岛陆地,其他各方临近黄海和渤海,这种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形对大连机场的气候具有较大的影响,常出现低云大雾低能见度天气。

本文根据大连机场3月7日的观测数据对这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相关气象要素做了详细的分析,对日后的大雾过程天气要素的观测提供参考。

引言雾是指近地面大气中悬浮大量细小水滴或冰晶的现象,其厚度超过2m,有效水平能见度<1000m。

雾的出现会导致能见度显著下降,在威胁飞机安全的同时,也易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和取消,严重影响空中交通的正常和效率。

大连甘井子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而雾天气对机场运行的不利影响日益增大。

因此加强大雾期间气象要素观测经验的总结,对大雾预报的准确行和保障飞行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利用人工观测记录以及跑道自动观测系统记录的数据对2023年3月7-8日大连机场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1大雾实况回顾3月7日16:00(UTC,下文涉及时间均为UTC)出现轻雾,能见度维持在1600米左右,最低云高150m,19:00开始逐渐下降,19:56分下降到1100m,19:58分迅速恶化到800m形成大雾,垂直能见度60m。

22:56分出现能见度继续下降至600m并伴随大量低云出现,其后一直保持大雾至8日早间01:56逐渐提升至轻雾,白天能见度维持在1000-1600之间。

8日夜间08:56能见度下降至1200m,0920下降至800m,并伴随大量60m低云。

其后一直维持大雾天气直到14:26观测到能见度抬升,低云逐渐消散,大雾转为轻雾,其后未再出现大雾过程。

2天气背景分析2.1地形分析大连机场地理位置为38°57′N,121°32′E,机场净空条件差,除东南方向外,其他方向被起伏不平的山丘围绕,山体高度在200-500m之间,而机场东5000m处就是大连湾,通常就是海雾所在区域,这样的地形配合低层东南风的流场,对大雾的长时间维持非常有利。

GOES9云图在黄海海雾区域识别中的应用

GOES9云图在黄海海雾区域识别中的应用

GOES9云图在黄海海雾区域识别中的应用于海鹏;田付友【摘要】海洋雾霾天气由于其特殊的发生环境,很难用常规站网方法来监测和预报.本文尝试在MM5模式下,用GOES9卫星的可见光云图和地面探空站资料,对2005年3月9日黄海区域的一次海雾进行研究.首先判定海雾类型,通过对云图的处理和多幅多次不同时刻可见光云图和地面能见度观测值的比较,确定雾区对应的可见光反照率为0.13,然后将此值应用到黄海2005年5月31日的海雾过程中去.结果证明:可见光云图上确定的雾区与沿海地面站实际能见度观测能很好的吻合起来.【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0(027)003【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海雾区域;GOES9卫星云图;反照率;天气形势【作者】于海鹏;田付友【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也是一种灾害天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雾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海洋大雾使海洋渔牧业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引起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监测和研究海雾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规的监测方法受到观测站点的分布以及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在广袤的海洋上,只有极少数甚至没有地面观测站。

鉴于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广、客观真实性高、信息源可靠且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点,因此使用卫星联合常规观测站监测海洋雾区,更有其他常规监测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卫星遥感监测雾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1]。

Eyre等[2]应用NOAA/AVHRR资料对夜间雾的识别进行了尝试。

Bendix[3]利用NOAA/AVHRR资料提出了几种雾监测和定位的方法。

我国开展海雾形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早,王彬华[4]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临海域海雾的分布特征和变化、海雾形成的海洋和大气环境。

此后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分析研究[5~6]。

山东半岛海雾的统计与特征分析

山东半岛海雾的统计与特征分析

山东半岛海雾的统计与特征分析李建华,崔宜少(威海市气象局,山东威海,264200)摘要:通过对1971 年-2000 年30 年气象整编资料对山东半岛威海、青岛、烟台地区所有观测站进行大雾天气的统计,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出现海雾的次数最多,南部沿海次之,北部沿海较少,海雾常见的季节是春夏两季,出现最频繁的月份为7 月,冬季最少;夜间出现大雾的日数较白天明显偏多。

重点对经常出现海雾的成山头、石岛、青岛三个沿海站进行了重点分析,发现一日中早晨6-7 时是出现海雾最多的时次,11-17 时海雾出现最少,夜间又开始增多。

南到偏东南风有利于暖平流和水汽的输送,弱的流场有利于大气层结的稳定,适宜的海温都容易产生沿海大雾。

关键词:山东半岛;黄海;海雾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空中而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米的天气现象称为雾,水平能见度超过1k m 的称为轻雾。

雾的厚度薄的不到1m,厚的可达几百米。

雾对人类生活、生产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很大,所以很早就成为研究对象。

海雾是由于受海洋的影响,发生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

海雾中水平和垂直能见度低,严重影响航海和渔业生产,常常引起灾难性的事故。

黄海是中国近海海雾发生的最频繁的海区,每年的4-7月是黄海海雾多发季节。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雾也是当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1 大雾的时空分布图 1 山东半岛东部各区县地理位置山东半岛地区北临渤海,东入黄海,受海气相互作用,沿海观测站经常出现大雾天气,第一作者简介:李建华(1980 年-),女,山东烟台人,从事短期预报,工程师。

尤其是成山头、石岛和青岛站在春夏季节出现大雾的概率很高,成山头在每年的7 月份几乎天天有几个时次出现大雾。

从图1 山东半岛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成山头三面环海,北部沿海有长岛、烟台、威海等观测站,东部沿海有石岛、荣成观测站,青岛站深入黄海中部,沿海观测站以出现平流雾为主。

同时文登、乳山、即墨等观测站距离海洋相对较远,故既有沿海平流雾的特性,又有内陆辐射雾的特性。

一次黄海春季海雾的数值模拟分析

一次黄海春季海雾的数值模拟分析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用WRF 中尺度模式对2014年4月8—11日发生的一次黄海春季海雾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海雾生成前期,低层空气温度高于海洋表面温度;在海雾发展过程中,雾顶的辐射冷却作用通过湍流活动可以影响更低层的海雾,低层空气温度降低,海雾覆盖区域气温低于海温,并且雾顶越低,低层大气降温越明显。

同时,适当的湍流活动有助于海雾形成。

关键词黄海;春季海雾;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P4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2-0246-03Modeling Analysis of a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During SpringTONG Ming-wei LI Peng-yuan(College of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Abstract The WRF model was employed to conduc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analyze a spring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which occurred on 8th~11th April ,2014.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sea fog formation ,the lower air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SST ,and then because the radiation cooling effect on the top of the sea fog could influence the lower fog through the turbulence ,the lower air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which resulted in SST higher than the lower air temperature.The top height of sea fog was lower ,the lower air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more obviously.In addition ,the appropriate turbulence contributed to sea fog formation.Key words Yellow Sea ;spring sea fog ;numerical modeling一次黄海春季海雾的数值模拟分析同明伟李鹏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山东青岛266100)雾是低层大气中聚集大量水滴或水晶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km 的一种天气现象。

黄海晚冬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动力热力特征

黄海晚冬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动力热力特征

黄海晚冬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动力热力特征闫智超;李冉;易笑园;解以扬【摘要】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data ofNCEP 1° × 1° reanalysis data and high-resolution visible satellite cloud images,the area of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of persistent sea fog during February 22-24 2011 over the Yellow Sea were described.The atmospheric background and physical field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sea fog were studied.Based on the data of sounding an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at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rim,temperature,wind and temperature inversion at the lower atmosphere were also analyzed when the sea fog occu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 fog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ur weather stations surrounding the northern Yellow Sea.Some are dominated by advection fog,and some by radiation fog,while others are determined by the mixture of the two.The warm advectio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helps to keep 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The water vapor formed by the airstreams conveyor bel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and the mid-level moisture conveyor belt together provide sufficient water vapor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fog.At night,the dynamical pattern of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upper-level divergence help to maintain the weak updraft within 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An inverted daytime pattern helps the subsidence of airflow,which help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temperature inversion.The southward advance of cold temperature advection is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factor for fog dissipation.%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可见光卫星云图资料,描述了2011年2月22-24日持续性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分析了海雾发生前、发生时大气背景和物理量场;并利用环黄海北部的探空站、气象自动站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温度、风、逆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黄海北部4个气象站中,各站出现海雾的特征不尽相同,既有以平流雾为主的、也有辐射雾为主的、还有平流雾和辐射雾共存的.对流层低层暖平流有助于保持逆温层、维持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低层偏南气流形成的水汽输送带和中层偏西气流水汽输送带的共同作用为大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水汽条件;夜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分布有助于逆温层内弱的上升气流维持,对水汽凝结有利;白天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动力分布有助于气流下沉,对稳定度和逆温的维持有利;负(冷)温度平流南下是大雾消散的动力热力因子.【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3(030)004【总页数】8页(P57-64)【关键词】黄海;晚冬;持续性海雾;动力热力特征【作者】闫智超;李冉;易笑园;解以扬【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北秦皇岛066002;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1 引言海雾是指发生在海上、岸滨和岛屿上空低层大气中,由于水汽凝结而产生的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海面的大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一种天气现象,也可理解为大气中含有微小的悬浮水滴或冰晶使得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着地的云[1]。

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

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

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引言:黄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之一,而雾与能见度的变化对海上交通和航运安全有重要影响。

冬季和夏季是黄海地区雾出现的两个主要季节,对比研究黄海冬季雾和夏季雾的特点和成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造成雾的原因,为海上航行提供科学依据。

一、黄海冬季雾的特点冬季雾是黄海地区的典型天气现象之一,表现出以下特点:1. 频率较高:黄海冬季雾的发生频率较高,覆盖范围广,常常持续数日甚至更长。

2. 能见度低:黄海冬季雾的能见度通常不高,一般都在1000米以下,严重时更低。

3. 结构稳定:黄海冬季雾的结构较为稳定,常以层状或块状展现,对航行造成较大困扰。

二、黄海夏季雾的特点相比之下,黄海夏季雾的特点有所不同:1. 频率较低:黄海夏季雾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夏季雾较少出现,占整个夏季天气的比例较小。

2. 能见度相对较高:黄海夏季雾的能见度较冬季雾要好,通常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甚至达到几千米。

3. 结构不稳定:黄海夏季雾往往不具有明显的结构,呈现出漫雾或薄雾的状况,对航行影响较小。

三、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的成因对比1. 温度差异:黄海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相对较高。

冬季,寒冷的陆地和暖湿的海洋交汇,形成了冬季雾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相对稳定,湿度较高,但局地热储较少,在没有冷空气影响的情况下,形成夏季雾的条件较差。

2. 水汽含量:冬季黄海地区水汽较充沛,加上低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冬季雾的形成;夏季黄海地区水汽较夏季要少,因而夏季雾的形成受到一定限制。

3. 雾滴粒径:冬季黄海地区的雾滴粒径一般较大,沉降速度较快,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夏季黄海地区的雾滴粒径较小,因此夏季雾的生存时间较短。

4. 外部环流:冬季黄海地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大,环流较为活跃,有利于冬季雾的形成;夏季黄海地区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环流较为平稳,对夏季雾的形成起到不利因素。

2009年春季一次黄海海雾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

2009年春季一次黄海海雾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

2009年春季一次黄海海雾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王帅;傅聃;陈德林;李鹏远;傅刚【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2(035)003【摘要】利用5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对2009年5月2_5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1)所取个例的整个生命过程受同一高压系统影响,该高压在海雾过程后期的形变促使海雾消散,这在以往的黄海海雾中较为罕见。

2)黄海北部形似“7”的雾区形态的出现和演化与1~3℃气海温差的变化吻合,气海温差对海雾形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得到再次验证。

3)RAMS模式具有一定的海雾数值模拟能力,得到的雾顶高度分布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形态吻合良好。

%In this paper, 5 kinds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 RAMS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modeling result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a dense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from 2 to 5 May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 a high-pressure system, to some extent,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and impelled the dissipation of the sea fog, which was rare in past researches ;2) the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the sea fog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1-3 ℃ between the air and sea surface over the north part of the Yellow Sea, which prov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ir and sea surface in sea fogs;3 ) the simulated pattern of fog top height calculated from the model agrees well with the sea fog region identified from the visiblesatellite imagery, which was an evidence to show the ability of the RAMS to simulate sea fog events.【总页数】13页(P282-294)【作者】王帅;傅聃;陈德林;李鹏远;傅刚【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山东青岛266100;广西钦州市气象局,广西钦州5350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7【相关文献】1.一次黄海春季海雾的数值模拟分析 [J], 同明伟;李鹏远2.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 [J], 傅刚;王菁茜;张美根;郭敬天;郭明克;郭可彩3.一次黄海海雾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试验 [J], 程相坤;程航;徐杰;马雁军4.珠江口附近春季一次海雾的观测分析及三维数值模拟 [J], 袁金南;黄健5.下垫面热力作用对黄海春季海雾的影响——观测与数值试验 [J], 张苏平;任兆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第45卷 第2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45, No.2 2014年3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Mar., 2014*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175006号。

张苏平, 教授, E-mail:zsping@ 收稿日期: 2012-11-14, 收修改稿日期: 2013-05-20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张苏平1, 2 刘 飞1, 2, 3 孔 扬1, 2(1. 中国海洋大学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100; 2.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100; 3. 91199部队气象台 舟山 316000)提要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

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 加强了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层结的稳定性, MABL 顶自南向北高度降低, 有利于水汽在向北输送过程中不断向海面聚集; 下沉导致的干层以及逆温层对海雾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天气尺度下沉运动与MABL 内的下沉在29°—30°N 附近同位相叠加, 使得该海区上空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 边界层高度迅速下降。

下沉可能会导致气块温度升高, 云滴蒸发, 来自层云区的水汽随流场向北向下输送逐渐接近冷海面凝结成雾, 近海面水汽的平流输送使海雾进一步向北发展。

本研究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层云; 海雾; 下沉; 逆温层; 海洋大气边界层 中图分类号 P426.4 doi: 10.11693/hyhz20121114001 雾可以认为是底部接地的云, 它导致能见度小于等于1km, 严重影响交通(Leigh et al ,19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