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两个转变 促进农业升级

合集下载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建设现代农业是党在十六大就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七大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重点强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而国务院在2012年专门作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由此说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对广大农技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培训,使广大农技干部掌握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用现代农业基础知识武装头脑,转变观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引进优良品种,掌握先进技术,通过土地整合,扩大种植面积;打开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产品销路;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展望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面临多方面挑战:既要面对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结构转换带来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

此外,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的新要求,也给农业发展提出新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发布的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提到: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在我国基本解决温饱,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与新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与新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与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和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要求。

一、新发展1.创新驱动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

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开发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支持和服务。

2.生态农业的推广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满足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

3.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支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新要求1.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需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注重培育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农业产业,还需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的农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民素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和素质提升。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需要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3.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农村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4.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流转和承包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同步练习新(含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同步练习新(含答案)

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

1.(2018•江苏单科)某地将激活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相结合,融合推进“确权+流转+增收”,将集体和个人闲置农房用于发展民宿、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经济新业态,带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从城市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材料表明( )①发展乡村经济必须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权②生产关系变革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③经济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改革、创新驱动等。

农村产权交易改革改变的是土地使用权,不是土地所有权,①表述错误;改革是变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乡村经济新业态改革属于业态创新,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不涉及“城乡一体化”,因此④与题干无关。

2.(2017·江苏高考) 某村开展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在立足供需对接的基础上,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赢得了农民高度认可。

材料表明,发展农村经济应( )①不断完善农村生产关系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③不断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农业资金投入,排除③。

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属于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无关,排除④。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材料中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属于完善生产关系的内容。

在立足供需对接的基础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说明了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①②正确,故选A。

3.(2016·浙江高考)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某村将闲置多年的20亩村办企业用地的使用权入市交易,并从交易收益拿出615万入股某商旅综合公司,使村民每年获得了分红。

2022年形势与政策自测题答案

2022年形势与政策自测题答案

2022年形势与政策自测题答案2022年形势与政策自测题答案 1第一章单元测试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A、共同富裕B、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C、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D、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答案:共同富裕2、()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要遵循市场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A、金融B、发展C、资金D、共同富裕正确答案:金融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A、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C、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D、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答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A、创新B、改革C、发展D、共同富裕正确答案:发展5、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的致富带头人。

A、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B、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敢于吃苦C、积极劳动、合法经营、吃苦耐劳、全面发展D、积极劳动、合法经营、积极纳税、综合发展正确答案: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第二章单元测试1、截至2021年1月20日,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大多数国家预计到()年实现碳中和。

A、2025B、2035C、2050D、2060正确答案:20502、美国前总统()2017年6月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称该协定给美国带来“苛刻财政和经济负担”。

A、奥巴马B、小布什C、卡特D、特朗普正确答案:特朗普3、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2020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表示要在()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构建“零碳社会”。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积极实现“两个转变”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积极实现“两个转变”
展 农 业 设 施 、 造 塑 料 大 棚 、 用 地 膜 建 采 覆 盖 等 先 进 的 农 业 生产 技术 。 产 反 季 生
聘请 入 股 农 民到 龙 头 企 业 就 业 , 化订 强 单 生产 的法 律 约 束 等 形 式 。 农 民 建立 与 紧 密 的利 益 联 结 机 制 。 农 户与 龙 头 企 使
展 ,农村经济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绩。
但 由 于 人 多 地 少 是 我 国农 业 的 基 本 特 点 , 均 耕 地 少 、 模 过 小 、 块 零 碎 是 户 规 地 农 业 生 产 社 会 化 的根 本 制约 因素 。 家 一

品 牌 、 一 加 工 , 过 农 民 专 业 合 作 统 通
通过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 带动 一 大 批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户 。提 高 规 模 效 益 。 提 高 集 约 化 水 平 。 西 平 县 焦 庄 的 草 莓种 像
社 的 统 一 运 作 。 完 成 一 家 一 户 不 能 干 去
或干不了的事情。
户经营组织 化程 度低 , 既不利于标准
二 是 增 强 集 体经 济 的服 务 功 能 。 大
化 生 产 、 械 化 作 业 , 增 加 了 生 产 成 机 又 本 和 进 入 市场 的难 度 ,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与 的要 求极 不 相 适应 。 同 时 , 着 农 村 大 随 量 青 壮年 劳动 力外 出务 工 , 民 老 龄 化 农 的 现 象 越 来越 突 出 , 业 持 续 稳 定 发 展 农 面 临 巨 大 挑 战 。 经 过 3 多 年 的 不 断 探 0 索 。 村 改 革 已 进 入 依 靠 制 度 创 新 的 新 农
品种 , 也 是 的 好 形 式 。 这 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12.31•【文号】•【施行日期】2015.12.3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5年12月31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飞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亿万农民是衷心拥护的。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

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学有得学习笔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认识(一)三轮改革1、第一轮:破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处理好农民和集体关系。

2、第二轮:减免、取消农业税费,实行农业补贴。

处理好农民与国家关系。

3、第三轮: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关系。

(二)改革需把握的方向1、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底线不动摇。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农村工作的基本准则——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动摇。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农村“三块地”。

(一)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稳定放活;核心是实现两个保护,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耕地红线。

1、两个坚持:集体所有、稳定承包关系。

2、改革三件事: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确权办证;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试点。

(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入股、租赁,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三、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政府事先确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当该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按照两者之间的差价补贴农产品生产者,保证其基本收益分配若该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需启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历程、基本经验与政策走向

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历程、基本经验与政策走向

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历程、基本经验与政策走向董志勇李成明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先后经历了“农民所有,自主经营”的个体经营体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阶段。

在70年的改革历程中,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主线,有效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功能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全面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未来我国应全面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土地有序流转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形式由单一流转方式向多元化综合流转方式转变;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定位,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由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市场服务转变;坚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监管并举,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式由土地规模化向服务规模化转变。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10-0005-11作者简介:董志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明(通信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对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作了重要部署。

梳理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历程,把握其演变规律,既有利于加深对新中国70年农业发展历程的认识,又有利于明确未来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对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根据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模式变化,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先后经历了“农民所有,自主经营”的个体经营体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四个主要阶段。

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具体措施

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具体措施

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具体措施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政策上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和创新,提高农民收入。

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要改革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和设施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和新农业经营模式。

需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冷链物流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

要关注农民的收益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业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六大突破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六大突破

确权登记颁证是农村改革的一项 基 础 性 工 作, 目 前 全 国 已 完 成 确 权面积 10.8 亿亩,占二轮家庭承 包耕地面积的 80%。
第六,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我们把农民 增收作为中心工作,千方百计拓展 农 民 增 收 渠 道 ;聚 焦 深 度 贫 困 地 区, 深 入 总 结 推 广 产 业 扶 贫 范 例, 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 养业,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农 民收入增长快,年均增幅达到 8%。 2016 年首次突破 1.2 万元,较 2012 年名义增长 47.4%,平均每年增加 近千元。2017 年全年有望突破 1.3 万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 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增速连 年 跑 赢 城 镇 居 民,2016 年 城 乡 居 民收入之比为 2.72:1,比 2012 年下 降 0.16,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更快,年均增长 超过 10%。2016 年贫困地区农民人 均收入 8452 元,连续保持两位数 增长,年均实际增长 10.7%,持续 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第一,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 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 台阶。我们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 保证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位,调 动地方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 积极性。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 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 作,支持四川都江堰灌区、黑龙江 三江平原等主产区率先划定。统筹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耕 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整建制推 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推动粮食生 产在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自 2013 年 首 次 突 破 1.2 万 亿 斤 大 关 之 后,
第四,聚焦强化物质技术装备 条 件, 现 代 农 业 建 设 迈 出 新 步 伐。
我们着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打造了水稻绿色增产增效等国家农 业科技创新联盟,规划建设了一批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现代种业, 加强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 种繁育基地建设 ;深入推进“互联 网 +”现代农业行动,不断推动农 业机械化、科技化、良种化、规模 化和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超过 65%。科技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56%。良 种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良 种覆盖率稳定在 96% 以上。规模化 水平明显提高,家庭农场、农民合 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超过 290 万家。设施化水平明显提 高,建成 5 亿亩以上旱涝保收高标 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 过 52%,设施农业超过 5500 万亩。 农业靠天吃饭、手工劳作的时代正 在成为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题-网络版1

十一届三中全会题-网络版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知识考试一、填空题1、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3、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村这个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民稳定这个大局。

4、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5、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关键环节上取得体制改革成果。

6、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7、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5亿亩耕地红线。

8、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的民主选举实践,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9、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0、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现代化。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2、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

13、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4、实施扶贫政策,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

1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16、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农业现代化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农业现代化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农业现代化为进一步关心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我特殊推举申论热点解读:农业现代化。

盼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肯定的关心。

【背景链接】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经受了几十年的历史性探究和长期不懈的实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进展生产力为主要目的,一步一步转变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下大力进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过去单提“农业现代化”不同,这是党和国家文献中首次明确增加了“农村现代化”这一内容,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

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新的进展时期。

【综合分析】农业的现代化,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富强富强,没有农夫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坚固的。

早在1953年,我国就酝酿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四化”: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并且1964年12月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到今日为止,我们依旧在提倡进展农业现代化,但却始终没有真正走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

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这不是一条畅通的道路。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而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必需符合农业进展实际,保持社会主义农业本色,要有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1)要符合我国农业农村进展的形势和条件。

中国农业人口多,缺乏丰富的农业资源,不行能照搬欧美规模化、大农场化的模式。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不是“欧美化”,而是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以保障农产品供应、增加农夫收入、促进可持续进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建成农工商贸紧密连接、产和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深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资要率先起好步

深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资要率先起好步
关键词九 智慧农业
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 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 (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 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 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发展智 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 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 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 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 营主体。随着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有 序发展,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代表 的新型农业经营主派已成为农资企业寻
求价值增量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农业社会 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在服务大户的同时也 要兼顾小农散户,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一定
时资源整合实力和健全的基层网络。因 此,以省级农资公司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化 服务力量将更有优势,并在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 科技支撑
文件指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 装备支撑。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 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 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 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 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 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 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 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 机作业补贴。
关键词一 乡村振兴
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 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 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 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 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 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 「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解读: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 成,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三农”工作重心也将发生历史性转移,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在丈件中提出的 5年衔接过渡期内,一方面要守住不发生 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全面推 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要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财政、金融、科技 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一定会空前 加大。对于农资企业来说,未来五年的发 展规划应紧紧国绕乡村振兴这一主线,从 政策中找方向、抓机遇、谋发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科普惠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惠农政策H U I N O N GZ H E N GC E科普惠农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2月5日由新华社授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

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11. All Rights Reserved.科普惠农“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说,“只有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先锋、提供支撑,才能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者:***来源:《中国食品》2024年第15期2024年7月15-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这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该文件中,关于农业农村改革的表述占的篇幅很大,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新征程上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依据。

历数往届“三中全会”摸清“三農”改革发展脉络历届“三中全会”都是研究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会议,其中一些“三农”重大举措,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当下和未来。

下面,我们历数往届“三中全会”中关于“三农”的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

1978年年底,安徽小岗村18个农民分田到户、包产到户,被后人称为“大包干”。

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这次会议提出的“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成为贯穿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红线,成为农村改革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历史转折”、是“划时代”的,一点也不为过。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召开。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带着很强的时代烙印,而这种时代烙印又隐含着历史的意味深长。

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在此之前,正是农村改革的鲜活实践,积累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因此,文件中也提到,“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021年4月第18卷第4期Apr.2021Vol.18No.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张红星(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亳州236800)摘要社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提出,有其深刻十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十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十总抓手,依据新农村建设十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就必须要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紧紧抓住当前乡村发展变革转型十历史机遇,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十现代化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十基础,促进乡村全面繁荣昌盛。

关键词:乡村振兴曰“三农”;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及现实意义(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乡村振兴就是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达到城乡一体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党建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实现乡村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让农民高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民在安居乐业的前提下实现收入稳增长”通过对农村现状的改变逐步让农业变得有奔头、农民变得有前途、农村变得更美丽[1《首先,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除旧的机制就要求政府各级部门:在乡村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其次,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全域生态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花架子,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二)实施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农业文化大国,历史形成的差异根深蒂固,实施乡村振兴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过大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解决好农民吃穿住用行的问题,实现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一经营体系,形成产业一体化建设,注重以科技进步为源头,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加快农业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变《以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资源支撑”促进城乡之间互通交流,确保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良性互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实现全民富裕”实现全民富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由“一收入、两不 愁、三保障”到全面富裕,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供给质量,融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和农民就业质量,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缓解了相对贫困,向全民富裕和小康社会迈进了一大步”[2](三)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随着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乡村振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从挑战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一系列难题”如: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袁作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在稳总量、优结构方面的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速,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和新功能新价值的发掘提出更高要求;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现实不会短时间内改变,更多农民选择回乡创业发展,塑造更加协调的新型城乡关系更为迫切;乡村独特价值文化和多元化功能亟待发掘和拓展,解决"空心村”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任务也更加艰巨[3《总体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一有 政策、二有现实条件基础”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乘势而为,不断推动农业种养加各方面全方位的发展,才能撬开农村发作者简介:张红星(1966-),男,安徽蒙城人,研究生,中共亳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一——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一——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一——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作者:祝卫东,刘洋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4期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这是中央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这次,中央从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作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大决策。

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切实把工作重心尽快转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上来,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和内涵要义,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扎实稳妥推进。

一、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近些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是一步一个新台阶,已站在新的历史高点。

从2004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0亿斤,2011年突破11000亿斤,2013年又突破了12000亿斤大关,并连续4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

从2000年到2016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七年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9年的最高点3.33:1不断下降,2014年这一指标已降至“3”倍以下,2016年又降到2.72:1,是新世纪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最小的一年。

农村公共建设和社会保障加快改善,乡村发展建设进入快车道,农村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观。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也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不仅是量的变化,还具有质变的意味。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改革与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改革与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改革与创新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农业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

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等。

三、土地制度改革带来的变革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环节。

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深化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推进,农民土地流转更加灵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六、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的改革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的改革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举措。

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七、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意义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八、农村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农村教育体系改革是农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公平,为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九、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意义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是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水平,改善农民医疗条件,保障农民健康,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十、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景展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毛概期末常考简答题

大学毛概期末常考简答题

大学毛概期末常考简答题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丰富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 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工 等 果 油 家 3
恕 é 一 ō ù
氰 农 阳 连 0 加 地 产 亿 多 发
/

,
足 进 农 业 手 级
.
多万 户 促 进 了 农 村 经 济 飞 速 发 展 对 比 我 省 产业 化 的 进 程 是 大 大的 落后 了 因 此 我 省农 业 农 村 应 逐 步 走 上 以 经 济 效 益 为 中心 以 国 内 市场 为 导 向 围 绕 我 省 农 村 的 支 柱 产 业 培 植 农 副 产品 加 工 和 深 度 加 工 的 龙头 企 业 逐 步 优 化 组 合各种生 产要 素 实 行区域 化布 局 专业 化生产 系 列化 加 工 一 体 化服务 企 业 化管理 实 现 产加 销 农 科教 贸 工 农 三 个 三 结 合 使 农业 农 村 逐 步 走 上 自我 发 展 自 我积 累 自 我 约 束 自 我 发 展 的 良 性 循环轨 道 这 样 一 可 以提 高农 民 千 家万 户 的 组 织 化 程 度 有 效 解 决 小 生 产 与 大 市 场的 矛 盾 ; 二 可 以 促进农 副产 品的 加工 和深度 加工
, 、 、 、 , , 。 , ,

,
展 水 平 和 工 业 化 发 展 阶 段 问 题 其 中 包括 生 产 要 素 如 何 配置 企 业 如 何 组 织 以 及 如 何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等 问 题 集 约型 强 调 的 是使 用 最 先进 的 生 产手 段 合 理 组 织 和 配 置 生 产 要 素 实行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实现 生 产的 工 业 化 和 现 代化 内含 型 是 与 外 延 型相 对 应 的 经 济 范畴 反 映 的 是 社 会 再 生 产 过 程 中 的 问 题 其 中 包 括 生 产场所 生产规 模 的 大 小 以 及 生 产 要素 生 产 产品 的 数 童 增 加 和 效 能 提 高等 问题 内含 型 强 调 的 是 在 不 追加 积 累 的 条件 下 通过 提 高原有 生 产 要 素的 使 用 效率 扩 大再 生 产 规 模 因 此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效益 型与速 度 型 是 社 会 生 产特 别 是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建 设 两 种 不 同发 展 路 子 的反 映 本来 速度 与效益不应该 是 对 立 的 但 是 速 度 与 效 益 毕竟 不 是 一 回 事 在 现 实经 济 生 活 中 二 者处 理 不 当 就 会 发 生 背 离 效 益 型 强 调的 是 以 最 小 的 劳 动 和 资源 消 耗 取 得 最 大 的 社会 经 济效 果 集 约 型 内含 型 效 益 型 的 共 同特 点 是 建 立 在 科 技 进 步 的 塞 础 上 通 过 节约 物 化 劳 动 和 活 劳 动 提 高 劳动生 产率 实现 国 民经 济 的 稳 定 增 长 但是 相比 之 下 集 约经 营 不 受 有 无 积 累 生 产 场 所 的 大 小 等 的 限 制 与 内含 型 相 比 具 有 更 广 泛 的 危 害 性 集 约经 营是 更 有 效 和便 于 操 作 的 现 代 经济 增长 方 式 是 现 代 经济 发 展 的 一 条 规 律 也 是 实 现 我 国 现 代 化 的 必 由 之 路 从我 国 的 实践 看 只 有 实 行 集 约 经 营 才能促 进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 良性 循 环 ( 作 者 系 福 建 师 范大 学经 济 法律 学 院院 长 )

, ,

,
,
,
陈飞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纪之 交 我 省 农 业 和 全 国 一样 面i ) 着两大任务:一 f l 是从 粗 放 的 低 效 的 传 统 农业 向 集 约 的 可 持 续 的 现 代农 业 转 化 ; 二 是 从 自 给 半 自 给的计划农 业向高 商 品率 高 效益 的市场农 业 转 化 这 是 我 国农 业 发展的必 然趋势 也 是整 个 国民 经 济 发展 对 基 础 农 业 的 必 然 要 求 随 着 两 个 转 化 的逐 步 深 入 我 省 农 业 和农 村 中 一 些 深 层 次 的 矛 盾 也 越 来 越明显的表露 出来 严 重阻 碍 着 农业 农村 经 济 更 上一 个 新 台 阶 突 出 表现 为 : 分 散 经 营 的 千 家 万 户 和 瞬 息 万变 的 大 南 场 的 矛 盾 ;农 业 社 会 效 益 高 与 自 身 效 益低 的 矛 盾 ; 城乡 工衣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 ; 耕地日 趋 减 少 和人 口 刚 性 增 长 的 矛盾 针对 以 上 矛 盾 我 认 为 要 培 植 福建 农 业 新的 增 长 点 促 进 农 业 上一 个 新 的 台 阶 必 须 实 行 农 业 的 两个根 本转 变 而农 业 农 村 的 产 业化就 是 实施 农业 两 个 转 变 的 最 根本 最 有效 的 途 径 农 业 产 业 化 是 发 展市 场农 业的 必 由 之 路 在 全 国率 先 推 进 产 业 化 的 山 东 省 已 有 30 % 的 县 的 主 导 产 业 和 产 品 实 现 了户 业 化 经 营 全 省 肉 类 粮 食
Z HU
N
AI
J CH A
ZA UO
集约型
与 内含 型
效 益 型
的关 系
. 民 郭 铁
济 从增 粗 长 放方 型式 向
集约 型 转变 那么 集 约型 与 内含 型 效 益 型 的 关 来如 何 ? 集 约 型 内含 型 效 益 型 是 属 于 不 同层次 的 经 济 范 畴 但 是 三 者 又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从 不 同 的 角度 说 明 了 经 济 发 展 的规 律 性 集 约型是 与粗放 型相 对 应 的 经 济 范畴 是 与 社会 生 产 的 发 展 阶 段 相 联 亲的 解 决 的 是 不 同 生 产 力 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