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技巧?
衬托手法的使用技巧
衬托手法的使用技巧衬托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通过对比或对照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优点。
在使用衬托手法时,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个手法,使其效果更加突出。
首先,选择合适的对比对象。
对比对象应该能够和主题或要突出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优点。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突出一个人的善良,可以选择与之形成对比的人的自私或冷漠之处。
其次,要注意对比对象的数量和程度。
通常情况下,对比对象的数量越少越好,这样可以避免对比效果的削弱。
同时,对比对象之间的差距也应该适度,过于悬殊的对比可能会使整个对比失去说服力。
要在对比的程度上做到适度,既能够明显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又不至于过于夸张。
第三,注意使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可以通过对比词的使用、句子结构的安排等手法来体现。
例如,可以使用排比句来列举对比对象的特点,使用反问句来强调对比的重要性,使用设问句或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形象地描绘对比对象的形象。
此外,要注意对比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对比的语言表达应该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特点或优点,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的词语。
同时,在对比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过分夸大或贬低对比对象的特点,以免影响读者对对比结果的信任度。
最后,要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衬托手法并非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可以结合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设问等,来加强对比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变换对比对象的角度或选择不同的对比对象来实现更多样化的衬托效果。
总之,衬托手法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优点。
在使用衬托手法时,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对比对象,注意对比的数量和程度,灵活运用不同的对比手法,准确客观地表达对比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使衬托手法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衬托手法例文100字加赏析
衬托手法例文100字加赏析衬托是一种文学技巧,也可以称作比拟或比照,旨在强调某种情况、场景或人物的特征。
它可以使人们仔细体会某种情绪、风景、境遇或思想。
例文1:当夜空中出现繁星如雨,而灯光普照使河水泛起金光时,她宛若一位白衣仙子,踏着星光舞步,舞到天涯海角。
赏析:这里使用衬托技巧,将河水泛起金光和繁星如雨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比作,突出形容一位“白衣仙子”,把女子轻盈地舞步表达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
例文2:他的脚步似乎轻轻地踩着太阳,横穿山脉,彷佛是那淡淡的月光,使一抹暗影洒落在大地之上。
赏析:本句也采用了衬托手法,把他脚步轻轻地踩着太阳和横穿山脉比作,以淡淡的月光形容他的步伐,可谓巧妙之极。
例文3:随着轻柔的旋律的拉萨,舞蹈似乎仿佛飞翔的蝴蝶,轻盈而美丽,将醉人的气息弥漫四周。
赏析:本句也采用衬托技巧,将轻柔的旋律的拉萨和舞蹈比作,将蝴蝶的轻盈、美丽表现出来,把醉人的气息弥漫四周,可谓声色俱全。
以上例句中,通过衬托技巧,可以明显地看出把不同的事物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表现力,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意思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通过衬托手法,可以把某种观点表达出来,也可以证实、加强某种观点,从而使读者能更好理解写作者的观点。
衬托所表达的想法不仅可以用于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中也有所应用,因为只有用衬托手法,才能使言之有物,使语言更加贴切,更具发挥力。
比如,表达褒义,可以衬托美好的自然环境;表达贬义,可以衬托邪恶的自然环境,使对话可以突出重点,使受众对言论的意图更加清晰。
总之,衬托是一种文学技巧,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它可以使人们仔细体会某种情绪、风景、境遇或思想,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使受众更加明白作者的观点。
运用衬托技巧,不仅可以增强表达力度,同时也能引导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文字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转)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古诗词中的烘托】一、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表现手法—衬托
【解答】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1 分)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 衬比,(1分)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 愁;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 别”之情。(1分)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 南与北的衬比,(1分)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 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采用的也 是反衬法。(1分)诗人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 国的悲思愁绪。(1分)
五、巩固练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问: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 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解答】
·“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象,“诗 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象。(2分)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 “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 赏形成强烈对比,(2分)表明二者的 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喧闹” 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衬托
一、考点介绍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 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 主要有衬托、对比、象 征、比兴、渲染、烘托 等。
二、知识索引
*衬托:
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 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 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 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 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解答】
*(1)“皱”字写出了春风吹拂水面,荡起波纹的 样子。(1分)用“皱”字把景物写活了,化静景 为动 景。(1分)同时也揭示出春风乍起,迷人 春色勾起女主人公愁绪的内心活动。(2分)
*(2)词中无论写景还是对人物外表的描写,都衬 托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2分)开头 由景入情,引出思春少妇,接着用“闲”字 描摹出她那无所事事的生活,(2分)她无精打采 地逗着鸳鸯,漫不经心地揉着杏花,孤独地 看着鸭子相斗等描写展示了她的内心惆怅空 虚和懒散愁闷。(1分)最后一句喜鹊的叫声,带 给她希望,使她高兴起来,“喜”字写出了 少妇微妙的情绪变化。(1分)
衬托的修辞手法
衬托的修辞手法衬托是修辞学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它能够通过对比和对照来突出表现某个事物的特点、优点或缺点。
它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还能够使文章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衬托的修辞手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衬托的修辞手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对比手法对比是衬托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比如:- 天使和魔鬼,代表了善与恶之间的对比。
- 大海和小溪,代表了广阔与狭小之间的对比。
- 高山和平原,代表了峻岭与平坦之间的对比。
2.排比手法排比是将一系列事物进行并列排列,形成一种节奏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分别比喻为“上界盖世神兵、天庭神器、罗汉金箍棒”,这种排比手法不仅重复了“金箍棒”的词语,还形成了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
3.夸张手法夸张是把某个事物描述得过分夸张,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例如:- “我一口气吃了十碗饭”、“他比老鼠还小”、“他笑得眼泪都掉下来了”等。
4.比喻手法比喻是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
例如:- “人生短暂,如同一场梦”、“江水连天,过尽千帆皆不是”。
5.矛盾手法矛盾是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使它们的特点更加凸显。
例如:- “大海宽阔,却又无垠”、“空气清新,但又令人窒息”。
通过对比、排比、夸张、比喻、矛盾等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例如:- “村庄和城市,代表了宁静和喧嚣的对比。
在村庄里,空气清新、天空湛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在城市里,空气污染、噪音巨大,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总之,衬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要想将衬托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就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加强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 配衬乙事物(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分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再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人"托"人"。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作者在写了"茶室后院的金鱼缸旁"聚着许多爱鱼的老人、孩子、青年以后,引出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用众多的人托出的某一个人物,会给读者留下"鹤立鸡群"的感觉。
3、衬"物"托"物"。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本是中国画地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地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地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地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古诗词中地烘托】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地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地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地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地《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地北方荒原天寒地冻地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地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地低沉气氛.白居易地《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地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地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地神妙动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以人烘托人.如著名地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地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地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地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地美貌,把读者地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地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地美貌,而罗敷地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地艺术描写.再如苏轼地《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地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地“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地主要地位——他地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以物烘托物.如王维地《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地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地色调、夜地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地空谷带来皎洁银辉地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地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地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地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地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地《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地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地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地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示例】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②秋天地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地天;除了夜游地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地灯盏,茶馆地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地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鲁迅《药》)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地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地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地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④临近正午地时候,雾散开了.葫芦坝依然是青山绿水地老样儿.那些即使是冬天也不枯落地一簇簇翠竹和大片大片地柏树林盘,使这块坝子永远保持着一种青年气盛地样子;而那些落叶地桑树和梨儿园子,远远看去,灰蒙蒙地,像一片轻烟,又给人一种悠然迷离地感觉,加上这环绕着大半个坝子地柳溪河碧绿地流水,葫芦坝确实是个值得留恋地好地方!(周克芹《许茂和他地女儿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⑤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地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⑥你看,那位扎两只羊角辫地姑娘喜得满脸绯红,把两只装满金色玉茭地筐从田里提到田埂上,把扁担穿进绳套,汗也没顾上擦一把,便朝后边地姑娘们一招手:"同志们,走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语音刚落,只见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肩地毛巾飘起来了.……(赵占山《接过前辈地扁担》)例①要说地明是相思地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例②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地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秋天后半夜地空旷、沉寂;例③写故乡地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地深刻地乡愁;例④用葫芦坝正午雾散地景象,暗示当时中央地整顿方针给坝子带来生气地形势,也衬托人物"绣"自留地之"花"地心情;又用远处"灰蒙蒙"之景,透露囿于历史条件,还会有陡变地风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⑤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地爱慕;例⑥写"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巾飘起来了",是以此来烘托三十二位姑娘英姿飒爽、健步如飞地欢快劳动地形象.也有衬托地意思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地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地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地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地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地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地事物地对照,用去年今日地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地感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地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地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地特色更加突出,用别地东西来陪衬和对照地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地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地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地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地春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地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地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地钻研精神.这是“正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地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地密林中却闪着烟头地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地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地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地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地景物地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地感情或人物地性格.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地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地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地景象,衬托了“我”地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地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地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地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地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地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地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地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地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地声音或行动地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地自然环境或恬静地内心世界.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地水地声音,更增添了密林地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地水声,来衬托天山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地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地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地侧面地描写来实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地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地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地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地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地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地《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地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地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地就是这个意思.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比”和“衬托”地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地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地,两者主次分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地对象鲜明突出地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地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年高考题选韦应物地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地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地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地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地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地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地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地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地回味空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地事物把想要表达地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116 诗词修辞手法之“对比衬托双关互文”
◇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
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 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落花人独立”为正衬,即以哀景写哀情,凋花之景衬 诗人落寞哀伤之情。“微雨燕双飞”——反衬,用燕子 的成双成对反衬诗人独住的孤独凄苦之情。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பைடு நூலகம்者为了表达出
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 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
(一) 正衬:即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正面来陪 衬,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 喜衬喜,以悲衬悲。
(二)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正面的人物或事 物,常以其反面的人物或事物作陪衬,借助二者的不协 调性以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诗词表达技巧之 “对比、衬托、双关、互文”
◇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
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朱门酒肉臭(XIU),路有冻死骨。”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 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 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
基本概念之“衬托"叶玉兰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叫衬托。
被衬托的主要事物叫本体,用作陪衬的次要事物叫衬体。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正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有类似点的事物从正面陪衬主体。
例如: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现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这里是用美好的景物,来正面衬托英俊的少年闰土。
反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陪衬主体。
如《羚羊木雕》中用奶奶的明白事理反衬爸爸妈妈的不近人情。
王维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虫鸟的叫声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在运用中常表现为以景衬景、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动衬静等多种情形,如上文所举《故乡》的例句是以景衬人,王维诗句是以动衬静。
反衬和对比中的双方都是相反、相对立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反衬的双方一主一次,通过衬体的陪衬,来使主体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双方是并列关系,通过对比,使双方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而《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是反衬,“黑”是“春夜”的主要特征,而江船上的一点灯火更反衬出夜之黑。
我们在解答有关衬托的题目时,也应该具体地答出“用甲的什么特征从正面(反面)衬托出乙的什么特征”,而不能简单地答“用甲衬托乙”。
江南落雪古清生江南的冬天。
总也是会落雪的。
今年的冬天和往常的冬天一样,我从北京回到江南山凹上的小镇,就逢上了一场小雪。
山野是一片的白,久长的时间里没有听到的八哥的叫声,也悉数地听到了,它们栖落在满是白雪的冬青树上,把叶子上的雪粉儿抖得纷纷扬扬,还原出冬青树的新鲜的绿色。
衬托手法 学生版
衬托手法一、衬托概念: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二、衬托分类正衬:按照事物之间的相近关系,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以宾衬主,以彼衬此。
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喜衬喜,以悲衬悲。
(常见: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以景物衬景物、以景物衬人物、以人物衬人物)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正面的人物或事物,常以其反面的人物或事物作陪衬,借助二者的不协调性以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即按照事物之间的相反关系,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
(常见: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虚衬实、今昔反衬、数量反衬、景人反衬(以景反衬人))三、出题模式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四、答题步骤:步骤一(点手法):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步骤二(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说效果):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
衬托的艺术效果:①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②使......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③使诗歌景物或者情感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更能表达作者......之情。
五、例题赏析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①本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点手法)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来进行反衬。
(阐运用)③在梦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梦境写得繁华热闹,更能反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和凄凉。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
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
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
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
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许浑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衬托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技巧?
衬托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技巧?本文是关于衬托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技巧?,感谢您的阅读!衬托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
衬托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衬托手法分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写作中,经常可以见得到。
下面是关于衬托的一些具体运用。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1)乐景写乐情。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2)以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反衬,即陪衬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
有以下几种情况:(1)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
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2)以哀景写豪情。
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天山,映人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
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3)以衰衬兴。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
表现作者钟情幽竹,赞美坚贞节操的情感。
(4)以声衬静。
如王籍《人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衬托的例子
衬托的例子
衬托,一种使用比照来来强调某物的文学技巧,是古代文学中极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古文中的衬托精妙之处在于,无须多言,仅仅通过对比就可以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其形象优美、意境引人入胜,因而深受数代诗人青睐,古文衬托也是其独特风格,也是文人们所珍视的技法。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苏轼以衬托的手法,将再现明朝大文豪李清照调侃着自己“昨夜雨疏风骤”的情境,苏轼以“忆江南
-----------春来秋去雨纷纷”重新描绘了李清照的情景,通过文字的衬托,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乡,感受到江南的秋雨,淅淅沥沥,夹杂着乡间的水鸟发出的声音,在此秋雨时节,对春光的思念之情浓烈而又如水,正如苏轼的诗句“归鸿声断江南”,也是对忆往事的衬托,使人体会了“归”的归来是多么的温柔又在胸间有多么的感动。
此外,可以从古希腊文学作家尤利乌斯荷马汉论坛《奥德赛》中看到另一种衬托的使用,荷马将奥德修饰得如此圣洁,有如天神降临,让人对他的伟大和圣洁无不佩服。
他的胸口,比熊熊火焰还要灿烂;他的头发,比金色的日出还要辉煌;他的眼睛,比最耀目的星星还要明亮。
此类比照,言简意赅,又能将荷马想要表达的奥德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又生动。
以上,便是几个从古代到现代文学作品中所提及的衬托。
衬托这一技巧古今中外都有,因此才使出色的文学作品能够打动人心。
比如夸父追日,孔子以夸父的勇气、勇敢和坚持衬托着老子的谦虚、洒脱;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以“忆江南------------春来秋去雨纷纷”,衬托着李清照之前的“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情景等等,都让人们深深被打动。
可见衬托注入文章中,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更能够精辟地表达出文学作者的想法。
修辞手法解析衬托
修辞手法解析衬托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性。
其中,衬托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对照来突出某一事物或情感,在作品中起到烘托、补充、凸显主题的作用。
本文将就衬托的定义、类型以及应用举例进行解析。
一、衬托的定义衬托,指在作品中通过对比、对照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情感表达,以达到烘托、补充、凸显主题的目的。
通过突出对立面,衬托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衬托的类型1. 对比衬托对比衬托是指通过对事物、人物的对比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情感。
常见的对比衬托包括:黑白对比、高低对照、善恶对立等。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宝玉纨绔懒散,而林黛玉聪明独立,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了林黛玉的聪明才智与不可随波逐流的个性。
2. 时间衬托时间衬托是指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事物或人物,突出特定时期的变化与特色。
通过时间衬托可以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的变迁,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的生活与宴会、婚礼等庆典形成了时间衬托,展现了封建社会特有的排场与虚荣。
3. 空间衬托空间衬托是指通过对比不同空间环境中的事物或人物,突出特定空间的特点与意义。
通过空间衬托可以凸显地域特色、社会差异、人物身份等。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与普通人的对比,以及与疯人院的对比,形成了空间衬托,突出了主人公的疯狂与社会的病态。
三、衬托的应用举例1. 在古诗中的应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白日与黄河的对比,诗中表达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对知识探索的追求。
2. 在小说中的应用现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使用了时间衬托的手法:人活一辈子,不过是干那么几件事,吃饭、睡觉、拉屎、放屁、受穷、受骗、享乐、出名,这也就是它的全部了。
衬托是一种方法吗
衬托是一种方法吗是,衬托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方法。
在文学创作、修辞学和艺术美学等领域中,衬托被广泛应用。
衬托通过对比、对照、补充等手段,突出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性质或价值。
衬托旨在通过对比与补充来加强表达的效果,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凸显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和情感。
下面将详细阐述衬托的作用和特点。
首先,衬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性质、行为等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更加鲜明地展示事物的特征。
例如,伟大的悲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作品《哈姆雷特》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对比哈姆雷特与拉波和和其他角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哈姆雷特的深沉与智慧。
其次,衬托可以彰显事物的性质。
通过衬托,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内在价值。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其他三位取经的伙伴形成了鲜明的衬托。
孙悟空的机智和勇敢与其他角色的呆笨和胆小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他的英雄气概和权谋智慧。
此外,衬托可以加深对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比和补充,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和瑞德这两个角色的衬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希望的力量。
安迪对于逆境的乐观和坚持与瑞德的迷茫和消极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追求自由的意义。
衬托的特点在于差异性和对比性。
通过对比和补充,衬托能使事物更加鲜明、全面地展现出来。
衬托要有一定的对比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对比度过低,衬托效果可能不明显,无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如果对比度过高,可能会过于夸张和刻板,影响作品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在文学创作中,衬托是丰富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
通过衬托,作家可以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丰富的人性,呈现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现实问题。
在修辞学中,衬托同样被广泛运用。
修辞学中的比喻、对偶、排比等手法,都是通过对比和补充来达到修辞效果。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衬托与对比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易混表达技巧
易混表达技巧【知识积累】1、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2、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相似性。
3、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4、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5、衬托: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6、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比。
7、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正面着意描写8、烘托: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
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表达技巧辨析】(一)借代与借喻1.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
衬托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衬托手法分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写作中,经常可以见得到。
下面是关于衬托的一些具体运用。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乐景写乐情。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2)以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反衬,即陪衬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
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
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2)以哀景写豪情。
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天山,映人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
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3)以衰衬兴。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
表现作者钟情幽竹,赞美坚贞节操的情感。
(4)以声衬静。
如王籍《人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5)以有衬无。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着到了兰个人影,这就是以有村无。
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6)以明衬暗。
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人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
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衬托的相关运用你记住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