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测)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 (1)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潍坊模拟考试)《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永州模拟考试)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湖北八校联考)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
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
”据此准确反映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解析:“吴越多仰给焉",反映出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故C项正确。
答案:C4.(2016·江西模拟考试)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专题攻略二古代中国经济习题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 每3分,共45 分)1.(2017江三市三模)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的仰韶文化存中, 有“大批的陶石、、刀杼 ( 骨匕 ) 、骨梭等工具。
别的, 各地都有好多的骨, 骨直径和眼都很小”。
据此可知当()A. 技日臻完美B. 生工具根源多C. 陶器制造十分达D. 手工行分工致2.(2017江无一模) 《·大田》 : “有萋萋, 雨祈祈。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彼有不稚,此有不。
彼有秉 , 此有滞穗⋯⋯”段描绘直接表了当()A. 礼宗法制崩B. 井田制尚存C. 土地私有制确定D. 分封制崩溃3.(2018江南京三模) 下是中国古代耕技表示, 技的使用()A. 推灌技的展B. 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C. 促成小的形成D. 反应播种技的步4.(2017江州期中研) 以下所描绘的中国古代展的状况, 按出的先后序摆列, 正确的选项是()①“ 入巨万 , 力雄厚 , 此中尤以徽商力最大⋯⋯徽商中许多家万 , 富比贵爵。
”②“ 有越 , 加箭可弛焉。
⋯⋯之箭下 , 入土也深 ; 退之箭上 , 入土也浅。
”③“世所者, 用柔屈之, 乃以生陷其, 泥封之 , 令相入 , 之‘ ’。
”④“初 , 蜀民以重, 私券 , 之‘交子’ , 以便易, 富民十六主之。
”A. ③④①②B. 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5.(2018江常州期末) 唐后期 , 孟开孟, 引江水田四千。
《新唐》:“天下大, 仰于南”。
表示当()A.修水利是江南展的独一要素B.我国重心已移到江南地区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居全国首位D.江南粮食高推地区商帮出6.(2017江四市一模)1956 年 , 考古工作者在沙市官一制釉下彩瓷的唐朝窑址。
研究表明 , 有日本、印度尼西、伊朗和肯尼等13 个国家和地区出土沙官窑瓷器。
沙官窑者占市 , 在器物上出“天下第一”等广告, 有的把价制作在器物上。
明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技 B. 着重市策略C. 代表官手工的水平D.品主要往国外7.(2017江城期中研) 中国古代手工展成就煌。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讲)【考点定位】(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的成因及影响。
【名师点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网络】(一)农业: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二)手工业:1、发展历程2、工业部门3、经营方式4、特点(三)商业:1、发展历程2、特点3、表现4、阻碍因素(四)资本主义萌芽:1、发展历程2、特点3、阻碍因素【考点详解】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一万年前——刀耕火种(1)组织方式:集体劳动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1)技术:除草、施肥、灭虫(2)组织方式:集体劳动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1)技术:水利灌溉(2)组织方式:小农经济(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原始的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017-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_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讲)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
考向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进和主要的水利灌溉工程,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考查的内容有: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主要的水利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等;主要同手工业和商业混合考查,继续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少出现材料题。
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讲基础核心词: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工程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天津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第二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部分
5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时期 从秦汉 至宋元
明清 时期
发展
①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②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③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等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耕地面积扩大, 人口增长 ②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解析: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跨区域贸易的繁 荣推动了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 符合题意。
第二部分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第二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17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 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 茶叶等。官府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3.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 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的两幅图片判断不出精耕细作的
开始和亩产量的变化,故C、D两项均错误。第二专题 来自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部分16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2.(2019天津一中月考)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 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 建立“会馆”,从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 景是( B )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17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7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为出土于陕北地区的汉砖石画《牛耕图》《拾粪图》的拓片。
据此可知,汉代时期的陕北()《牛耕图》《拾粪图》A.田庄经济促进农业进步B.人们比较注重生态环保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较为繁荣2.据《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107年),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
时隔七年后,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或赈济饥民。
由此可知,当时()A.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B.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C.江南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3.表2是中外学者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统计,据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时期统计春秋时期齐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汉代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唐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宋代城市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清代非农业人口约占17%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
这说明宋朝()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5.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
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
这说明当时()A.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较为完善D.私有财产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6.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检测试题1(word版含解析)
仿真试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综合试题(一)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
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刺史制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期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秦始皇设职授官使“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中止的是()A.分封制B.皇帝制C.内阁制D.郡县制5.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A.石锄B.骨耜C.耦犁法D.曲辕犁6.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A.三省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内阁制7.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8.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A.中朝B.枢密院C.军机处D.宣政院9.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精做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人教版(原卷版)
1.(2017年江苏卷)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专题07古代中国的经济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
专题07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母题再现】高考选题:(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①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
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
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③即可。
解题技巧: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1)从西周至唐: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宋朝时期
➢ 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
足”;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
农业
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
手工业
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广 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
④“开元盛世”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唐玄宗统治,年号“开元”: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 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点突破
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专题概览
考点2: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①“文景之治”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西汉王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税负和徭役;
✓ 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积 累了大量的钱粮。
➢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 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2017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经济)1
2017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山东滨州联考)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都不全面。
综合表格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答案:D2.(2017·湖南益阳模拟)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题干材料“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7·湖北孝感调研)《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 A4.(2017·四川自贡一模)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解析】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7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
【母题来源一】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24题【母题原题】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试题解析】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商业发展。
【命题意图】古代商业的发展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以区域位置来考查学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试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考试方向】本题以古代的商业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尤其是把地图与题干中信息的准确结合,即“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能明确巨富与所在地方的关系,然后准确选取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
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
本题最大的干扰项就是B项,因为学生会联系题干中时间“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从争霸战争的角度思考分析。
该题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对主要知识点,能从多角度去分析归纳,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母题来源二】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26题【母题原题】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题型2 专题训练(含解析)
1。
(2016·浙江丽水一模)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下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周公辅佐成王图A。
周公伐纣,灭商建周B。
四方臣服,中央集权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解析周公伐纣中的周公是周武王,而《周公辅佐成王图》中周公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故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独立性大,故B项错误;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故C项正确;周公受封于鲁,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河南洛阳考试)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
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市镇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年均商税额1 945贯6 285贯1 544贯1 743贯3 090贯2 673贯1 139贯A。
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南宋绍兴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故A项错误;城市市镇年均商税额的差异,反映出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故B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市场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增长,以偏概全,故D 项错误。
答案B3。
(2015·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想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B.②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C.③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D。
④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解析现代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态度是批判继承,科学对待,故A 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利益,不是平民百姓的利益,故B 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运用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以道德治国的思想对封建统治及宗教统治进行抨击,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被统治者所推崇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测)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一、选择题(14*4=56分)
1.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2.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有如以下表述,如商周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的崛起、宋元坊市界限和营业时间限制的打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等。
说明古代中国商业
A.发展具多样性
B.具有阶段特征
C.发展不具有持续性
D.具有自由发展特征
4.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
分析得知
A.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体经济的繁荣
C.政治形势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土地兼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
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
A.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B.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
C.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
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B.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8.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9.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对此不合理的推论是
A.鼓励垦荒、减税,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B.大量垦荒,可能加速人口的增长
C.禁止官吏勒索,保证了清朝政治的清廉
D.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
10.司马光认为汉武帝“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与“内侈官室”关系最密切的史实是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盐铁酒专卖,与民争利
C.巫蛊迷信风气盛行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12.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13.《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
A.长途贩运的发展B.商人地位的提高
C.“商帮”的出现D.商业城镇的繁荣
14.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二、非选择题(2题=44分)
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
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
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
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
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
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
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
(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尤其强调“1689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