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单元定量论文流动单元研究论文
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作者:王靖华, 李彩云, 陆翔, 李文宏, 张永强, 程鑫, WANG Jing-hua, LI Cai-yun, LU Xiang,LI Wen-hong, ZHANG Yong-qiang, CHENG Xin
作者单位:王靖华,李彩云,李文宏,张永强,WANG Jing-hua,LI Cai-yun,LI Wen-hong,ZHANG Yong-qiang(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 陆翔,LU
Xiang(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 程鑫,CHENG Xin(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5,45(4)
引用本文格式:王靖华.李彩云.陆翔.李文宏.张永强.程鑫.WANG Jing-hua.LI Cai-yun.LU Xiang.LI Wen-hong.ZHANG Yong-qiang. CHENG Xin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4)。
基于FZI与PNN方法的流动单元划分研究——以NNW油田松700区长6储层为例
流动单元的概念是有Hean等于 1984年提出的,他们 将 流动 单元 定 义为 “影 响流体 流动 的岩 性 和岩石 物 理性 质在内部相似的 、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口 ]。目 前流动单元 的划分方法总体上可分定性和定量两类方 法 。定性 方 法 主 要是 露 头 沉 积接 口分 析法 和 沉 积微 相 划 分 法 ,定 量 方法 是 在 定性 方 法 的基 础 上 进行 的 ,目前 比较常用 的针对 取芯井 的流动单元定量划分 方法有 :修改 的地层 Lorenz图(SMLP)法 、流动带指标 (FZI)法 、非 均质 综合指数 (IRH)法 、孑L喉 几何 形状 法 。
NNW 油 田松 700区域构 造位置位 于鄂尔多斯盆 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 的中部 。油藏类 型为受岩性 控 制 的岩性 油藏 ,井 区主要 含油 层 系为 三叠 系延 长 组 。该 油 藏 位 于 延 安 三 角 洲 上 ,其 主力 油层 段 延 长组 长 6以 三 角 洲 前 缘 沉 积 为 主 ,长 4+5为 三 角 洲 平 原 沉 积 。长 6储层厚度为 115~145m,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 孔一溶孔 与溶孑L一粒 间孑L,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 长 石 砂 岩 ,其 次 为 中粒 及 中一 细 粒 ,细一 中粒 长 石 砂 岩 ,长 6砂 岩 的结 构 特 点 为 碎 屑颗 粒 较 均 一 ,主要 粒 级 (0.1~0.3ram)占 80%以上 ,分 选 好 ,磨 圆度 为 次 圆一 次 棱角 状 ,具有 低成 分 成熟 度 、高结 构成 熟 度特 征 。
王集油田流动单元识别与分布规律研究
[ 图 分 类 号 ] T 2 . 中 El2 2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章编号]10 文 00—9 5 (0 1 4—0 4 0 7 2 2 1 )0 0 7— 3
1 区 域 地 质 特 征
分 布 区间 为 0 ~4 ,存在 2 高 峰 ,分 别 为 7 5 ~ 1 和 1 . ~ 2 。渗 透 率 分 布 区 间 为 ( 0 个 . O 75 0 0
~
1 6 1 ×1 f ,其 中小 于 l 1 。. 8) 7 0 。 m × 0 p m 的样 品数 占 2 . ,小 于 5 0 m 的低 渗样 品 占 71 0 1 x
王 集 油 田流 动 单 元 识 别 与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王 晗 (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第二采油厂, 河南 唐河 430) 740
[ 要 ] 对 王 集 油 田沉 积 体 系进 行 了综 合 分 析 ,深 入 研 究 了储 层 物 性 特 征 ,利 用 利 用 流 动 带 指 标 、渗 透 率 摘
王集 油 田是一 个 被断 层复 杂 化 的 向南 东 方 向倾伏 的鼻状 构 造 , 由一系 列 的断块 组 成 ,含 油 区块 包 括 王集 油 田东 区 、柴 庄 区 、泌 2 2 以及 王集 油 田西 区 。主要 含油层 位 为古 近 系核 三段口 。王集 油 田物 源 4 块 ] 主要来 自北东 方 向的 侯庄 近源 三 角洲 砂 体 。储 层 以 近源 三角 洲 前缘 亚 相 的水 下 分 流河 道 、河 口坝 和前缘
5 左 右 , 小 于 l 0 0 f 0 O ×1 m 的 样 品 占 6 , 小 于 3 0 1 。 m 的 样 品 占 8 , ( 0 ~ 1 0 ) × 8 0× 0 肚 O 30 00
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_以双河油田为例
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以双河油田为例李祖兵1,彦其彬2,罗明高2(1.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500;2.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确定了流动单元分类与划分的参数。
对双河油田Ⅴ下油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定量研究。
对于取心井,利用岩心的物理分析资料,参照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聚类分析和流动分层指标方法,将其划分为4种流动单元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流动分层指标的分布范围。
对于非取心井,利用取心井聚类分析的结果,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函数,从而达到了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类型及其井间分布的目的。
生产实践证实,运用这种研究思路划分流动单元的结果与生产实际吻合程度高,说明了这种研究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流动单元;聚类分析;流动分层指标;双河油田中图分类号:TE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6)02-0027-03 双河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属于碎屑岩油藏。
该油田的储集体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产物,砂体横向变化大,注水开发效果差。
该油田自1977年投入开采,至2004年6月综合含水率达94.0%,水驱效率为42.9%,部分开发单元水驱采收率达59.9%。
驱油效率已接近水驱的经济极限值,注水波及体积系数约为0.9。
主力采油油层已大面积遭强水淹,主体部位油井大部分因含水率过高已转为非主力层开采或停采。
为了提高采收率,就必须更深入地认识储层,研究其内部的非均质性,掌握储层流动单元性质与水淹程度以及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因此,有必要对该油田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研究。
1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储层流动单元应是从微观到宏观、在横向和垂向上具有相似的影响流体渗流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流体本身渗流特征的三维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可以通过作图的方式展示。
在同一流动单元内,砂体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相近,水淹特征相似,流体运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流动单元之间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隔挡界面或渗流屏障。
基于多重回归树的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及应用
段 敏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流动单元的划分是油藏数值模拟分层的主要依据,并有助于明确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本文针对常用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对流动单元非均质性描述不全面、划分结果可能出现不同层叠加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重回归树的流动单元化方法。
该方法通过模拟测井深度和各非均质参数的关系,以孤东油田NG63+4区块为例,对NG63+4以及NG63和NG64层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并对划分结果的可靠性提出了定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流动单元;有序样本聚类;自动分层;非均质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406-02目前,国内对储集层的分层大都还停留在细分单砂体(时间单元)上,而狭义的流动单元已经被引入到单砂体的细分中,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性质。
特别是对于类似河道砂厚层情况,通过流动单元的研究与划分,可以更加合理的划分和评价储层,提高油藏的模拟精度。
本文结合科研实际,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提出了更为合理实用的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对孤东油田某些较厚的单砂体做了进一步划分。
一、识别方法概述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都依赖于反映非均质的参数,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非均质参数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以及确定参数临界值的方法不同。
不同的划分方法所确定流动单元对非均质参数的敏感度也存在差异。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孔喉几何形状法孔喉几何形状法是由Alden等[1]提出的一种利用孔喉半径R35来划分和评价岩石物理流动单元的方法。
该方法是从岩石组构的角度对储层类型进行划分,根据R35的分布可以把储层分成五种流动单元,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流体流动特征。
Aguilera[2]等利用前人的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在常规储层、致密气储层和页岩气储层中均适用,但不能考虑裂缝存在的情况。
2.流动分层指标法(FZI)该方法表征了储层质量指数RQI、标准化孔隙度和流动层段指数FZI三者之间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长63流动单元研究-1-黄希燕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长63油层组流动单元划分研究黄希燕1,张晨2,陈冲3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652.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银川,7500063.西部钻探吐哈录井公司,新疆吐鲁番,838202摘要: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三叠系延长组长63是其重要的含油层系和勘探目的层,属于低孔、低渗—特低渗油层组。
为了更高效的勘探和开发,笔者根据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据8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F ZI和R QI,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将华庆地区长63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
研究表明,Ⅰ类流动单元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最好,但分布最少,Ⅱ、Ⅲ类流动单元较多,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依次变差,Ⅱ类流动单元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Ⅲ类流动单元可作接替区域。
摘要: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油层组是一套以三角洲前缘相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组分复杂,发育泥质砂岩和中—细砂岩,形成一套低孔、低渗—特低渗油层组。
本文在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方法指导下,分析研究区地质背景,将长8分为长81、长82两个层,并以长81油层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为811、长812、长813三个小层。
通过对岩心资料、测井资料的分析,运用铸体薄片、电镜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储层特征进行描述,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数据,结合动态资料,定量划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
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孔隙差异大,微观非均质性也很强,这主要是沉积和成岩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此基础上,利用F ZI法,根据取心井的物性数据,确定了该区长81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长81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I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
研究区81储层以Ⅱ类、Ⅲ类流动单元为主。
根据流动单元分布,I类流动单元储集性能最好,但在研究区分布范围很小,Ⅱ类流动单元分布范围较大,孔隙度、渗透率高,砂体较厚,是下一步挖潜的重点区域,为下一步开发提供可参考的地质理论依据。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为例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由于研究区域的限制,未能对整个岔 河集油田的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全面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对该区域的石油开采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其次,数值模拟过程中简化了一些地 质条件和开采因素,可能对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可以通过精细化模 拟和多因素耦合分析,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岔河集油田 岔39断块油藏为例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石油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之一,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对储层的理解和利用是关键。河流相储层作为一类 典型的沉积储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广阔的勘探前景。然而,由于其复杂 的沉积特征和变化的地质条件,河流相储层的流动单元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次演示以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为例,对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深入研 究,旨在为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和储层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综述
岔河集油田位于我国东部某省份,具有悠久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岔 39断块油藏作为岔河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河流相储层特征。前 人对岔39断块油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背景、油气分布特征等方面。在地质 背景方面,该区域晚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大规模海陆交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沉 积环境。在油气分布特征方面,岔39断块油藏主要集中在古河道和河间砂体中, 具有较高的石油储量和较好的开采价值。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结构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 了储层结构和剩余油分布的内在关系。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 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以胜坨油田坨30断块为例, 探讨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模型构建以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
流动单元研究的参数选择方法——以绥靖油田G14区延91^1油藏为例
态生 产 数 据 的 方 式 对 流 动 单 元 划 分 结 果 进 行 验 证 。验 证 结 果 表 明 ,此 方 法 划 分 的 流 动 单 元 类 型 及 其 分 布 比较 合
理 ,有 利 于 指 导 油 田开 发 。
关 键 词 :流 动 单 元 ;参数 选择 ;动 态 生产 数 据 ;聚 类 分 析
2016年 3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ETR0LEUM GEOL0GY AND ENGINEERING
文 章 编 号 :1673—8217(2016)02—0064—04
第 30卷 第 2期
流 动 单元 研 究 的参 数 选 择 方 法
—
—
以绥 靖 油 田 G14区延 9 油 藏 为例
1 参 数 的选 取
通 常 情 况下 ,流 动单 元 划 分 过程 中所 选 参数 主 要 包括 渗透 率 、孔 隙度 、含 油饱 和 度 、泥质含 量 、孔喉 半 径 、粒度 中值 、存 储 系 数 、地 层 系 数 以及 传 导 系数 等 [1 。流动 单 元 参 数 的 选 取 应 当做 到 科 学 、准 确 、合 理等 三个 方 面l2 ,在此 基 础上 ,还 要 结 合 研究 区 的资料 搜集 程度 、研究 重 点 、地 质 特征 等 因素来 判 断参 数 的取舍 。但 是 ,在 流动 单 元 划 分 参 数 的选 取 上最 重要 的是 要体 现 出岩 层 的储 渗 物性 。
中 图分 类 号 :TE12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流 动单 元是 指在 储层 中的某一 部位 影 响流体 流 动 的 各 要 素 均相 同 的连 续 的储 集 体口 ],这 一 定 义 反 映 了流动 单元 形 成 于 相 似 的沉 积 环 境 、经历 了相 似 的成 岩作 用 和构造 运 动等 。 自从这个 概 念 引入 国 内后 ,国内的诸 多学 者进 行 了大量 的探 索 ,总结 出了 许 多划 分 流动 单 元 的 方法 。这 些 方法 主要 分 三 类 : 第 一 类 为 地 质 方 法[4 ],主要 是 研 究 砂 体 的 沉 积环 境 和 沉积 结构 ,以单砂 体 或 沉 积 结 构 为 一 类 流 动单 元 ;第 二类 为参 数 综 合 法 _7 引,主 要 是 利 用 一 些 数 学原 理 和数学 方 法来 分 析 每 口井 的 特 征 数 据 ,从 而 使一 些具 有相 似 特 征 的井 聚 集 成 一 类 ,并 以此 作 为 一 类 流 动 单 元 ;第 三 类 为 综 合 法 或 层 次 分 析 法l_1 ,主要是先分析地层中影 响流体流动 的渗 流屏 障的分布和砂体 ,然后再用 数学方法来 划分流动 单元 。 根据绥靖油 田 G14区的开发现 状 ,结合 实际地 质情 况 和各类方法 的优缺点 ,决定采用参数综合法_1。 。
流动单元文献综述
1.1流动单元研究的意义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进入高含水期,对于地层渗流特征和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必须从对单层的研究了,转换到对流动单元和具体的流动单元的研究上来。
这个是由于开发果然认识不断加深而不断加深的,也是实际开发过程需要所决定的:通过对对油藏的认识的加深认识,采用相应合理的开发方案来进行生产,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可采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动单元是油藏描述和表征建模的最小单元,因此对它的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方向,为揭示油气田的复杂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此外,深化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揭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深化和发展相关开发地质学理论和方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2流动单元的定义和研究现状流动单元的概念最早是由Heam提出:在垂向及侧向上连续分布、具有相似渗透率、孔隙度和层面特征的储集带, 其目的是为了在储层描述中把砂岩储层进一步细分,以区分砂岩储层的差异性。
也可以用来划分具有相似流动特征的相沉积,并且每一个流动单元具有一定的流体流动特征和特定的沉积环境。
层系划分所侧重的在于单层的确定,对于单层内部流动特征的分析不够细致,流动单元是从一个三维的储集体的角度来分析油藏渗流特征和沉积环境,对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C.L.Hacm和M.L.Fowelr等(1986年)提出流动单元就是成因单元内流体流动横向上和纵向上连续的空间:是反映储层静态特征一个空间概念。
W.JEbnaks(1987)对流动单元的概念的进行了扩展,认为流动单元是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和物性参数进一步细分出来的岩体;不仅考虑了储层的静态特征,而且包含了储层内流体流动的动态性能。
1997年J.M.Alden等提出:流动单元是R35孔喉半径均匀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性质和使流体连续流动的储集层段。
R35是指水饱和度为65%时或孔隙体积为35%时的孔隙喉道半径。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6流动单元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6流动单元研究摘要:流动单元是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储层单元,是未来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和最基本单位。
它也为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是今后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攻关目标。
因此开展流动单元研究、搞清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6流动单元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物性综合特征,首先对16口取芯井的测井数字化数据(SP、GR、AC、RILD等)与孔、渗、饱、泥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别、分类,根据判别公式对未取芯井方法作参考,在对长6油层组进行沉积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物理特征参数进行流动单元进一步细分,最后划分出A、B、C、D四类流动单元。
关键词:油藏描述流动单元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流动单元又称水力单元,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的一种储层研究方法。
国内外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对流动单元的理解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Hearn[1]认为流动单元是一个横向和垂向连续的储集层,在该单元的各部位岩性特点相似,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也相似;Ebanks[2]认为流动单元是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和物性的变化进一步细分出来的岩体。
从上述的不同定义中不难看出,流动单元主要强调的是储层单元,是对储集层的进一步细分。
在这个储层单元中,影响流体渗流的岩石物理性质相同,也就是具有相同的渗流特征,因此,可以把流动单元定义为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储层单元。
流动单元的定义不仅反映了油藏内部流体渗流的基本特征,而且反映了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
一、流动单元的分类评价方法1.研究区地质特征安塞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北的陕北斜坡带上。
区域构造极为平坦,平均坡降只有7~8m/ Km。
其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而发育多排轴线近东西或北东向的鼻状隆起,这些隆起与上倾方向的砂岩致密带或砂岩尖灭带配合,形成良好的圈闭,对油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刘吉余;郝景波;伊万泉;张卫东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
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
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性,将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分为2种,一种是岩心定性分析方法,另一种是修改的Kozeny-Carman方程方法,给出了流动单元研究的步骤。
介绍了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剩余油分布与预测,油藏数值模拟、渗透率解释等
【总页数】1页(P5)
【作者】刘吉余;郝景波;伊万泉;张卫东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大庆职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J], 黎发文
2.塔中志留系潮坪相储层流动单元分层次研究方法 [J], 袁新涛;彭仕宓
3.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及发展方向 [J], 路研;徐守余;王亚;栗亮;李月
4.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概念和研究方法探讨 [J], 郭春华;杨宇;莫振敏;康
志宏
5.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以双河油田为例 [J], 李祖兵;彦其彬;罗明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豹油田B306井区长81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摘要 : 白豹油田 1 0 将 3 6井 区 长 8 3 储 层 划 分 为 三 个 小层 , 其 流 动 单 元 进 行 定 量 研 究 。利 用 所 有 取 心 井 和 开 发 井 对
的砂 厚 、 隙度 、 透 率 、 厚 与 渗 透 率 的 乘 积 、 质含 量 、 油饱 和 度 以及 流 动 带 指 数 七 个 参 数 数 值 进 行 聚 类 分 孔 渗 砂 泥 合
较好 ( 1 , 图 ) 属于低 孔 、 低渗储 层 。 特
・
5 ・ 0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21 0 2年
第 3期
度 ( 、L H) 孑 隙度 ( 、 透 率 ( ) 泥质 含 量 ( ) 流 ) 渗 愚、 、 体饱 和度 ( ) 沉 积构 造 及 岩 石 颜 色 等 对 储 层 进 行 S、 分段 , 聚类 或交 汇 图的方法 确定 流动单 元 的类 型 。 用 ( ) 动带 指 数 ( lw Z n n e ) : 方 法 2流 Fo o eI d x 法 该
岩性 一物 性 划 分 法 和 流 动带 指 数 划 分 法 数 据
石砂 岩 为主 ( 1 , 表 ) 为深灰 色 、 灰色 和 浅灰 色 。粒 度 以 中 一细砂岩 为 主 , 其次 为粉砂 岩 、 泥质粉 砂岩 。
表 1 ]0 3 6井 区长 8 3 储 层碎 屑 成 分
多、 资料 齐全 、 易获得 、 容 代表性 强 , 是流 动单元 划分
法 进行 流动 单元 的划分 。
() 1 岩性 一物性 划 分法 : 性一 物性 划分法 是采 岩 用多项 参 数 及 地 质 特 征 描 述 来 划 分 流 动 单 元 的 方 受 早期 沉积 环境 和 后 期 成岩 作 用 改 造影 响 , 研 究 区长 8 期 砂 体厚 度 较 大 , 河 流方 向延 伸 较 远 , 顺 连通性 较好 , 但垂 直河 流方 向厚度 变化较 大 , 层整 储 体 非均 质较 强 , 隙度 4 5 ~1 . 7 , 均值 为 孔 .2 4 9 平 9 6 , . 7 渗透 率 0 0 ×1 m ~9 7 ×1 I m。 .5 0 . 8 0。 , 平均值 l 1 ×1 m 但 孔 隙度 和 渗 透率 相 关性 _6 0 ,
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评述
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评述储层流动单元即储层中流体流动的最小单元。
储层中的流体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孔隙结构、连通性、岩石性质等。
储层流动单元可以是不规则形状的孔隙,也可以是一系列相连的孔隙,其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储层的岩性和成因。
研究储层流动单元可以揭示储层中流体流动的规律和特征,为油气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采集的岩心进行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孔隙表面性质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获得储层中孔隙的形状、大小和分布规律等信息,从而推断储层流动单元的特征。
2.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模拟实验,模拟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过程,可以研究储层流动单元的形状、大小与流体流动的关系。
3.水质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分析储层中流体的不同化学组分,如离子浓度、溶解气体等,可以揭示储层中流体流动的路径和速度,进而推断出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和特征。
4.应力监测方法:通过监测储层中不同位置的应力变化,可以推测储层中的流动通道和流动单元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5.人工注入实验方法:通过在储层中注入一定量的人工标记物质,如稳定同位素、示踪剂等,在储层流畅情况下,通过观察和分析注入物质在储层中的运移与分布,可以推断储层流动单元的形态与规模。
综上所述,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是油气开发和管理的基础,通过上述几种方法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储层中流动单元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储层流动单
元的研究将更加精细化和深入化,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史成恩;解伟;孙卫;梁晓伟;闫林【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6(027)002【摘要】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总页数】5页(P239-243)【作者】史成恩;解伟;孙卫;梁晓伟;闫林【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3.5【相关文献】1.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J], 马二平;孙卫;任大忠;李向东;杨贤军;鲁永辉2.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流动单元划分及合理性验证 [J], 张富美;方朝刚;彭功名;姚文礼;李昆;孙怀遐;李宗毅;闫国峰;郭华粘3.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夹层的识别及定量分析--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为例[J], 阎海龙;孙卫4.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J], 赵惊蜇;闰林;孙卫;梁晓伟;解伟5.靖安油田盘古梁区长6油藏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 [J], 金绍臣;张斌;马志鑫;孙丽慧;孟伟;常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动单元概念
E、 冯晓宏等通过对河南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油藏的研究,
利用取芯井资料和流动层段指标FZI,将Ⅱ5层划分出5个 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可以复现的流动单元,每个流动单元都是 岩性、物性、含油性和水洗状况的综合反映。 F、 姚光庆等在研究新民油田低渗细粒储集砂岩时指出,岩石
物理相是流体流动单元的最基本岩石单位,并称从渗流特征角
C、Rodriguez和Maravens(1988):
认为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区域上稳定发育的泥岩层进 行划分,另一种是用相带或相带组合来划分,并提出了用相带及组合划分 流动单元的7个步骤,这实际上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
D、Sllseth等(1993)等定义:
将每个成因相作为一个流动单元。 Jhon W. Kramer等、H. Scott Hamlin(1996)研究流动单元时也是以 沉积相研究为起点,把每个相或岩相看作一个流动单元,在井间对比上运 用了建筑结构知识,将单井级别的流动单元相连而形成储层流动单元。
A、裘怿楠提出的流动单元的概念
是油田常用的“连通体”,即不同成因单元砂体通过各种 方式连接最终形成油田开发过程中可供流体流动的单元。也即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挡和窜流旁通条件,注入水沿着地质 结构引起的一定途径驱油、自然形成的流体流动通道。流动单 元的连续性是开发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储层特性。
B、1996年穆龙新等定义:
一、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1.流动单元概念
(1)产生背景
流体流动单元概念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地质背景,在1930年左右,当一个油气田发现 以后,普遍靠天然能量采油,主要依靠钻井,认为油井越多,采出的油便越多。结果导 致钻井过密,油井产量迅速下降,并因边水很快推进,油井往往早见水。1940~1960年左 右,石油开发进入注水或注气的二次采油阶段,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只有从油藏整体上研 究和考虑问题才能获得最大的采油量,从而形成了早期的流动单元概念,即油藏是一个 地质上和能量上的统一体,这一时期是人们认识油藏油水动力系统及流体流动单元的起 点。 但是,二次采油技术遇到了两个严峻的问题:储层连通性和非均质性,这促使人们对 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进入60年代后,我国大庆油田提出注水开发过程中控制油水运动 的基本单元是油砂体,形成了一套以油砂体研究为核心的石油开发地质研究方法。 70年代以来,三次采油技术在石油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主力油层单层突进为标志的 层间矛盾及注水平面上呈条带状水淹,造成渗透性差的油层和平面上渗透性差的部分在 开采期间动用差,从而留下较多的剩余油,造成采收率不高。大庆油田在这一时期提出 了进一步开展油层沉积微相研究,并总结出了不同沉积微相所具有的不同水驱特点。这 些研究成果随后在全国各大油田全面展开。进入80年代以来,国内外勘探程度很高的老 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石油开发地质工作者把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剩余油挖潜和 提高石油采收率上来,要求更精确地描述地下剩余油分布及流体流动特征,迫使油藏描 述向更深层次、更小尺度发展,促进了流动单元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汇报提纲
1
流动单元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2
划分流动单元的目的和意义
3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4
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5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三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自1984年流动单元概念提出以来,不同学者根据自己对这 一概念的理解并结合各自研究工区的地质特点,提出不同的
流动单元研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大类:
(1)露头沉积界面研究方法
(2)以地质研究为主的流动单元划分
1.沉积相法 2.储层层次分析法 3.非均质综合指数法
三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2 孔喉几何形状法(R35)
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准备
岩心资料
作用:判断岩石种类,按种类进行驱替实验。用Winland法得孔隙度和渗透率的 关系
log R 0.732 0.588log K 0.864log()
测井资料
作用:后期校正时使用
图片资料
劳仑兹曲线:实际上是将各种岩石种类的孔隙度对应的渗透率做累计曲线。 作用:在它的基础上划分流动单元,夹层和隔层。
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 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汇报日期:2019年12月10日
汇报提纲
1
流动单元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2
划分流动单元的目的和意义
3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4
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5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汇报提纲
1
流动单元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流动单元指数
摘要理解在不同岩相内,孔隙结构的复杂变化是提高储层描述和开采的一把钥匙。
取心数据为变化的的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提供了信息。
孔隙几何属性的变化反过来,明确了具有相似流体流动特征的不同区域(水力单元)是存在的。
传统的岩石类型区分以以主观地质观测和在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经验关系为基础的。
但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岩石类型内任何孔隙度,渗透率可能有有几个数量级的变化,那就表明存在多个流动单元。
在这篇论文里,一个实际和理论正确的方法,被提出用来区分和描述水力单元在绘制的地质单元内(相)。
这个方法以一个修改的KC方程和平均水力半径的概念为基础。
这个方程表明对任何水力单元,一个双对数图“储层质量指数”等于0.0314,和标准孔隙度指数,等于将产生一条单位斜率的直线。
当=1是截距指定为流动单元指标。
(FZI)是一个唯一的参数对每一个水力单元来说。
RQI,FZI以加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有岩心样本测量得到。
FZI和某些测井仪器响应的组合是有相互关系的,建立回归模型来预测有取心和无取心层或者井的渗透率。
这个提出的方法,在碎屑岩中已经成功被实验,同样碳酸盐岩层序列。
这篇论文记载了这个理论研究,确定并描述了水力单元的特征。
通过展示预测和实际的渗透率数据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前言对地学家和工程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存在和出现的挑战是提高储层描述方法。
更好的提高对储层描述的认识将会减少烃遗留管道的数量。
在提高储层描述方面,精确确定孔喉贡献和流体分布是主要的因素。
一些储层描述的工具,虽然详细,但是没有包含孔喉规模的描述。
孔喉属性,控制原始/残余烃分布和流体流动。
因为他们比较容易运用,连续的数据资源,测井响应经常用来推断岩性,沉积和成岩序列和流体内容。
这些推断以经验模型为基础,利用测井响应岩石和流体性质的相关性来得到的。
不幸的是在很多实例相关模型不能全局的应用,因为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影响因素。
因素包含a)钾长石,锆石等,通过gr计算泥质含量会引起高的不正确计算;b)高岭石,燧石等的微孔,导致高的表面水饱和度计算;c)菱铁矿,黄铁矿、重晶石、蒙脱石,影响电阻率密度中子测井计算。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Ad a c si h t d f s r o rF o Un t v n e t eS u yo n Re e v i l w i
CHEN Hua — i n q ng, U H Yon l YA N n, g—e, Li TO N G i M n
R s ac s tt o erlu x lrt na dDe e p e tP t C i , e ig1 0 8 e e rhI tue f t e m E po ai n v l m n, er hn B qn 0 0 3 ni P o o o o a
展 趋势 。
关键词:流 动单元 ;储层 ;参 数;聚类分 析;地 质建 模;动态 ;剩余 油 中图分类 号: El22 ; 2 ; 6 81 T 2 .3 0 9 P 2 . 文献标志 码: A 文 章编号 : 0 63 2 (0 00 —7 —0 10 —0 12 1 )68 5 1
储 层 流 动 单 元 研 究 进 展
陈 欢 庆 ,胡 永 乐,闰 林 ,童 敏
中国石油 勘探 开Leabharlann 研 究院,北 京 1 0 8 00 3
摘 要 :从 流 动单元 的概 念人 手 ,结合 自身实 践,详细 介绍 了 目前流 动单 元研 究 中所使 用 的沉积 学 和层序 地 层 、聚类分析 、地质 建模 、物理实 验 、测井或 地震等 地球物 理方法 以及其 它多种研 究方法 ,并 简要评述 了 这 些方法 的优缺点 。 同时 分析 了 目前 流动 单元研 究 中存 在 的各 种 问题 ,在此 基础上指 出 了流 动单元 研究 的发
流动单元 是 H a 等 (9 4提 出的概念 ,定义 为 er n 18 )
一
等 认识 方 面都 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魏斌 等 , 0 3, 20 ) 对 预 测 油藏 开 发 生产 性 能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义 ( 吴 元 燕 等,2 0 ) 0 5,因此 从该 概 念 的提 出之 始 至今 ,一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技术研究
本 文 采 用
优点
定量研究 误差小
判别精度高
马氏广义距离法
4
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油
一、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取芯 井 非取 芯井 井间
岩石物性资料
流动带指标 (FZI)、储 层质量指数 (RQI)、标 准化孔隙度、 渗透率、成岩 系数、泥质含 量、孔吼半径
资 料 来 源 及 处 理
分析
测井二次解释资料
D类
粉砂岩、泥岩 20~30 <8 <0.1 <0.5 <8 <0.4 <8
9
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油
二、流动单元划分实例——池46
姚04-21井B类流动单元特征图
2、各类流动单元特征
GR
63 API 131
C AC
215 μ s/m 257 107 0 40 0
POR
20
DEPTH SH
10 94 0
综合评价因子
15
10
19 17 15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5
5.14
4.67
4.07
0 A类 B类 C类
单 位 油 压 吸 水 强 度 ( m 3 /m . d. M Pa )
综合评价因子与单位油压吸水强度关系图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A类 B类 C类
中国石油
二、流动单元划分实例——塞392
划分步骤: (1)确定表征流动单元的参数
本次流动单元研究选用的参数包括:反映沉积、成岩相的泥质含量(Vsh)和成岩系数 (C);反映储集层物性的孔隙度(POR)和渗透率(K);反映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 流特征的流动层指标(FZI)、储层质量指数(RQI)以及标准化孔隙度。
流动单元指数
摘要理解在不同岩相内,孔隙结构的复杂变化是提高储层描述和开采的一把钥匙。
取心数据为变化的的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提供了信息。
孔隙几何属性的变化反过来,明确了具有相似流体流动特征的不同区域(水力单元)是存在的。
传统的岩石类型区分以以主观地质观测和在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经验关系为基础的。
但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岩石类型内任何孔隙度,渗透率可能有有几个数量级的变化,那就表明存在多个流动单元。
在这篇论文里,一个实际和理论正确的方法,被提出用来区分和描述水力单元在绘制的地质单元内(相)。
这个方法以一个修改的KC方程和平均水力半径的概念为基础。
这个方程表明对任何水力单元,一个双对数图“储层质量指数”等于0.0314,和标准孔隙度指数,等于将产生一条单位斜率的直线。
当=1是截距指定为流动单元指标。
(FZI)是一个唯一的参数对每一个水力单元来说。
RQI,FZI以加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有岩心样本测量得到。
FZI和某些测井仪器响应的组合是有相互关系的,建立回归模型来预测有取心和无取心层或者井的渗透率。
这个提出的方法,在碎屑岩中已经成功被实验,同样碳酸盐岩层序列。
这篇论文记载了这个理论研究,确定并描述了水力单元的特征。
通过展示预测和实际的渗透率数据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前言对地学家和工程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存在和出现的挑战是提高储层描述方法。
更好的提高对储层描述的认识将会减少烃遗留管道的数量。
在提高储层描述方面,精确确定孔喉贡献和流体分布是主要的因素。
一些储层描述的工具,虽然详细,但是没有包含孔喉规模的描述。
孔喉属性,控制原始/残余烃分布和流体流动。
因为他们比较容易运用,连续的数据资源,测井响应经常用来推断岩性,沉积和成岩序列和流体内容。
这些推断以经验模型为基础,利用测井响应岩石和流体性质的相关性来得到的。
不幸的是在很多实例相关模型不能全局的应用,因为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影响因素。
因素包含a)钾长石,锆石等,通过gr计算泥质含量会引起高的不正确计算;b)高岭石,燧石等的微孔,导致高的表面水饱和度计算;c)菱铁矿,黄铁矿、重晶石、蒙脱石,影响电阻率密度中子测井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单元定量论文流动单元研究论文储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与注意问题摘要:自C.L.Hearn等人于1984年提出流动单元(Flow Unit)的概念[1],目前人们一致性的认识是:“横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渗透率、孔隙度及流动特征的储集带”。
流动单元作为一种油气田地质研究理论和表征方法,已经得到快速推广与发展。
流动单元的研究应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油层物理以及渗流力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油田动、静态生产资料,以储集体的非均质性特征和渗流特征为主线,对地下油气藏进行分单元的综合研究和评价。
关键词:流动单元;沉积相带;高分辨率层序1流动单元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1.1流动单元定量化研究进展流动单元研究实质上是对油气藏进行深入细致的综合研究和表征。
特别是对于复杂和长期注水开发的油气藏,要正确揭示地下油气藏内流动单元的分布规律,必须采用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多种手段,多种信息,才能做好流动单元的识别、划分和评价。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把国内外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大体分为两种类型:1.1.1 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法广泛应用储层中的各种地质参数,通过单井中密集取样的聚类分析寻找划分流动单元的有效参数和定量界限,然后直接在整套储层中定量划分流动单元。
在这类方法中,仅仅需要做少量的地层对比和沉积学研究,隔、夹层的分布可作为流动单元划分的分界依据,最终建立以流动单元为基础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
上述方法存在以下不足:强调了成因单元(或沉积相带)内影响流体渗流地质参数的差异,虽应用多种参数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但对成因单元本身的分布、单元间渗流屏障(沉积屏障、成岩胶结带和断层遮挡)及各种地质界面的研究很难用统一的定量标准进行刻画。
而陆相储层砂体时、空分布的复杂性、渗流屏障及微地质界面的分布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对地下流体运动的影响更为重要。
此外,某些研究者过分强调流动单元在垂向上的分层性,甚至将流动单元看作是更细微的“地层单元”,忽视了平面上渗流差异的研究,而平面上严重的非均质性正是陆相储层的又一特色。
1.1.2 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对流动单元的认识也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流动单元其研究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于兴河,2008)。
单层以上级次的结构要素的界面均为不渗透界面,单砂体的界面大部分部位不渗透,只有部分部位为渗透的界面,因而在储层结构分析中,如果将这些级次的结构搞清了,在垂向上将其分开,便可解决这些级次的流动单元划分问题。
1.2 流动单元综合划分方法目前流动单元在理论上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交叉,方法上从定性发展到半定量或定量,概念则由原始的纯地质概念发展成地质和油藏工程通用的概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文把流动单元的概念界定为:空间上具有相似渗透率、孔隙度等物性的储集体,其边界为区域上稳定发育的泥岩、不连续薄隔挡层等各种沉积界面或渗透差异层,其连通性还受构造断层控制。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层次界面分析法和流动单元定量划分三者融为一体,采用层次分析思想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是目前研究热点。
首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建立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并研究其间泥质岩隔、夹层的分布。
然后在等时地层单元内,按照其中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结构单元的特征,把储层详细解剖到成因砂体或成因单元。
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流动单元的各种岩石物理参数,并进一步分析界面间沉积、断层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储层结构模型,并在平面进行流动单元分区的研究。
1.3 流动单元划分的关键技术本次流动单元划分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1.3.1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与沉积微相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等时地层格架,通过井震结合划分各个小层的沉积微相,按照不同的沉积边界和结构单元,划分出各个成因砂体。
1.3.2 流动带指标分析法各个成因砂体内部由于物性差异,具有不同的水力流动单元。
而相似FZI(流动带指标)的岩石被认为具有相似平均水力半径,因而属于同一水力流动单元(Amaefule,1993)[2]。
Amaefule和Abbaszaden等基于孔隙几何学对流体渗流具有很大影响的认识,提出了应用流动带指标FZI(Flow Zone Index)划分水力流动单元的方法。
1.3.3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C1uster analysis)是最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一,它是按照客体在性质上或成因上的亲疏关系,对客体进行定量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综合考虑了所有的因素,而且不受己有分类结构的影响,只是以某种分类统计量为依据,对客体进行分类。
对系统聚类分析来说,一批给定样品的类型和数目事先都不知道,正好是需要通过聚类分析以后结合地质解释来确定划分的类型和数目。
根据分类对象不同,聚类分析又分为Q型聚类分析(对样品聚类)和R型聚类分析(对指标或变量分类)两种类型。
由于流动单元的分类是根据被观测对象的各种特征,即反映被观察对象的特征的各变量值进行分类。
聚合聚类分析法的原理是在开始时每个客体自成一类,然后以某种表示客体亲疏关系的分类统计量为分类依据,把一些彼此之间关系最亲密的聚集合并为一类,把另一些彼此之间亲近的客体集合为另一类。
在客体聚合为类的基础上,在根据类之间的亲疏程度继续合并,直到全部客体聚为一类为止。
衡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的亲疏程度的指标有两种,即距离和相似系数。
距离是将每个样品看成是m个变量对应的m维空间中的一个点,然后在该空间中依据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进行定义其亲疏程度,距离越近,则亲密程度越高。
其中衡量指标为距离算法,共有:Euclid(欧氏距离)、Seuclid(标准化欧氏距离)、CityBlock(布洛克距离)、Minkowski(明可夫斯基距离)。
而采用的聚类算法一般有:single(最短距离法)、complete(最长距离法)、average(未加权平均距离法)、weighted(加权平均距离法)、centroid(质心距离法)、median(加权质心距离法)。
利用衡量聚类树各个节点的相关系数,可以比较优选以上各种算法,相关系数越接近1的算法为最佳算法。
1.3.4 多参数综合流动单元分析法流动单元的研究是一种多参数分析法,参数的选取尤为重要,一般可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参数组合,通过灰色理论确定各个参数的权值,以各参数自身评分与各参数的权系数相乘可得各参数单项得分,把各参数单项得分累积后以百分制可得最终的流动单元综合得分,以反映地下地质的真实情况。
2流动单元划分中应注意的问题识别一个流动单元就是识别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的三维地质体。
而岩石物理相是受沉积特征控制,所以,划分流动单元的依据是沉积特征和岩石物理参数,尤其是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
2.1 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与成因砂体的划分沉积因素是控制流体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等时对比,划分出各级基准面旋回,可以保证小层对比的相对等时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小层之间泥质隔、夹层的分布。
这种研究方法划分的流动单元,对储层的宏观特征具有较好的体现,并可能其成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但各个小层内部仍然存在较大的非均质性,因此,应对各个小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应用量化的方法进一步深入分析。
2.2 流动单元定量化参数的确定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划分流动单元的参数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存储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
在选取参数时,要全面、准确和适当,要紧密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研究目的和要求以及收集资料的丰富程度,为油田开发服务。
因此,表征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的选取要体现宏观与微观、构造与沉积、岩石骨架与流体性质各个方面。
2.3 数据分析和异常处理本次研究区处于长期开发过程中,油田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阶段,而期间由于注水、加密井网等因素引起多次测量的储层岩石物性发生相应变化或误差,对此必须对各个井的物性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常值进行处理。
3流动单元划分实例分析应用以上所提到的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得出各个小层的流动单元统计规律,并在平面上分析流动单元分布规律。
通过RQI和PHEe的双对数坐标图,可以大概分析样品点的孔隙及储层质量特征,一般来说在同一趋势的样品点具有相似的孔喉特征,而X油田X小层有三组斜率近似平行的直线。
本次研究还对各个样品加入了FZI属性参数分析,样品颜色值越红,FZI值越高,从实际数据投点可以发现X油田X小层FZI高值样品点多,而低值较少,说明其总体孔、渗性能好与流动性能好,这与该层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密切相关。
由于FZI指标是从储层孔隙结构与孔、渗数据推导得出的流动单元指标,因而具有相似的岩石被认为具有相似的平均水力半径,通过FZI的累计函数图可以大概分出不同水力流动单元;去除累计函数两端的异常值,P13c3大概可以分出三段,分别对应三类流动单元。
其划分方法主要是依据曲线的斜率变化所造成的拐点。
根据X油田X小层流动单元综合评分,建立流动单元综合系数场,通过流动聚类分析结果统计出各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标准:通过流动单元综合评分统计,E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平均为65左右,G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平均为38左右,P类流动单元的综合评分平均为10左右,由此以其平均值做为其cut off值(截取值)来进行平面分区。
4结论1.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法和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外对流动单元进行识别、划分和评价两种主要方法。
2.应用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与沉积微相划分,采用流动带指标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参数综合流动单元分析法,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层次界面分析法和流动单元定量划分三者融为一体,可以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3.把握好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与成因砂体的划分、流动单元定量化参数的确定及数据分析与异常处理,能较好的提高流动单元划分的准确性。
4.应用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系数RQI、流动带指标FZI、沉积微相等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得出各个小层的流动单元统计规律,并在平面上分析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的方法是可行的,由于其可操作性较强,适合在油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 Hearn C L,Ebanks W J,Tye,R S,et al.1984.Ge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reservoir performance of the Hartzog Draw filed. Wyoming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2] Amaefule J O,et al.1993.Enhanced Reservoir Description:Using Core and Log Data to Identify Hydraulic(Flow)Uints and Predict Permeability in Uncored Interval\Wells,SPE 26436:2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