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 专三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训练: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含解析
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鲜卑族经过改革,最终完成封建化的进程。
其根本表现是()A.服饰汉化B.语言汉化C.同汉族通婚D.由游牧经济变为农耕经济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3.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促进了游牧民族农业化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5.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①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妥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
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共19张PPT)
建都洛阳的王朝:东周、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唐等
思考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 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
措施:耗费大量物资和民力重修洛阳城
2、繁盛的表现;
1)城市规模
什么样的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地位呢?
2)城市经济
市场众多;商品繁多;地位突出;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民族 大迁徙、大融合。
2.原因:
(1)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 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 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 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 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 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
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C)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2.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
A.均田制的推行
B.吏治的改善
C.负担的调整
D.迁都洛阳
3、陈寅格《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 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 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 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A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2018-2019学年历史人民版选修1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5.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精品课件 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人民版)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成功原因及历史 影响
1.特点:是少数民族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
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 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 发展趋势,适应了鲜卑等族封建化的要求。
(2)内容全面,措施有力。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政 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 变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生活习俗,
针对训练3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产生了
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
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解析:选B。社会进程主要指社会制度形态由低级
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很多, 但最关键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程标准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材研读学案
要点轻巧突破 二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发展原因 吏治 的改善和农民负担的 均田制 的推行、 _____ (1) _______
调整,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水利 工程,派遣工匠指 (2)孝文帝重视修建_________
局面。 2.表现 (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 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
(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 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游牧部落 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 (3)北方__________ 合后,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影响:民族融合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 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点拨:民族融合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生活习 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它是民族之间自然的融合, 是历史上的进步,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的前提条件。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三 第二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命题
立意
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例]
(2010· 福建高考)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
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 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 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 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 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的重要保证。
(1)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趋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 势 农业化的过程 (3)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多
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特别提醒] 北魏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北方少
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质是封建化,也是少数民族
扣准材料。“内诸夏而外夷狄”说明夏夷观,由“绝远中 国„„所害不广”可知作者主张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 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由材料中“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扭转了
帝国颓势”“通向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等信息概括作用。
谈认识要紧扣民族关系。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
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 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 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
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
在生活习俗方面的汉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 人民版选修1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页,共14页。
栏 目 链 接
第十一页,共14页。
例1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dàibiǎo)广大人民的利益
栏 目
链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接
解析: 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
栏 目
链
各民(族1)共汉同语接作受为的“_文__化__。_正__音___”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 接
(2)南迁的北方__________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
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游牧部落
3.影响(yǐngxiǎng):为__________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
定了基础。
隋唐大一统
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
习俗(xísú),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
目 链
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 接
化习俗(xí sú)、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
把他们的优秀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
第七页,共14页。
(3)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
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还重视文化
习俗的改革,使改革全面推行。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
作则、信心坚定。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⑤从整顿吏治入手,使 栏
改革有一个(yī ɡè)良好的前提环境。⑥关键的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 出发,切实可行。最明显的就是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使土地与劳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作业: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Word版含解析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①________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②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推广。
(2)表现: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________和宫殿。
(2)表现①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________中心。
②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③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
④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专设________方便外商。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1.表现(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____________。
(2)汉语作为“________”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民族融合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1.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A.均田制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革除旧俗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4.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知识点二北方民族大融合5.迁都洛阳后,一位入仕于孝文帝的42岁鲜卑族贺氏的男子,下列史实可信的是()①他上朝时仍使用鲜卑话②此人娶了位汉族女子为妻③他原来的姓氏是贺赖氏④他死后安葬在了平城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6.下图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的现象属于哪一方面的改革结果()A.均田制B.整顿吏治C.社会习俗改革D.发展洛阳经济7.读下图,从中能获知的信息有()汉人胡食画像砖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共16张PPT)
改又如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旧貌: 土地荒芜、粮食匮乏、暴动不断 措施:均兴田修制水、利吏、治推改广善牛、耕负担减轻、 新颜:农业恢复发展、财政收入增多
发展水平提高、社会相对安定
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学著 作,积累保存了大量 宝贵的农业知识。
——董廷科寄语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表现: 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汉语定为正音 共同接受中原文化 少数民族优秀成果传播
世人纷纷说
孝文卓尔不群……衣冠号令,华 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 此?——虞世南
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 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 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 —欧阳修
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 专著之一,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农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 百科全书"。
(二)、繁盛的洛阳
历史:
洛阳是黄河文明的中心,众多朝代在此 建都,东周、东汉等朝代的都城
沧桑: 经历近两百年战乱,洛阳已是 一片废墟……
发展: 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政治中 心、商业中心、国际大都市
他的改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 华民族做出突出贡献,他是我国伟大 的政治家、改革家。
但是他在改革中,全面接受中原文化和 儒家文化而不是进化继承,这值得我 们去深思并引以为戒。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
课堂小结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改又如何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民族融合
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古代部分学者认为:夫宏之伪, 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
现代部分学者认为:孝文帝所 学的汉文化是不加选择的,是 “迂腐的儒化”,动摇了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 3.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其壁 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 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 的有( )
•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 跃 ②货币交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 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 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 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 答案:B
•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 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 B.封建制经济形式
•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 D.半畜牧半农业
• 解析: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一直是奴隶社会, 北魏统一后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其中,在黄 河流域推行均田制,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转化的标志,故选B项。
• 1.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1)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 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 (2)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 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 (3)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 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 2.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 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 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 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 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 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 入了新鲜血液。
•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 1.特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境内大各迁徙民族 大融合 、________的时代。
• 2.表现
• (1) 、鲜卑 、匈奴 、羯 、羌氐 等五个少数民族内迁 中原,胡汉差别逐渐消失。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自我小测: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含解析
自我小测基础达标1。
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
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2.下列属于鲜卑族封建化表现的是()①游牧民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②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③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
①②③B。
①②C。
①③D。
②③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
阅读下列表格,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汉姓拓跋兀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拔拔长孙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5.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6.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A。
恢复和发展经济B。
汉人胡食C.士族制度形成D。
汉人胡装7。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A.平城B。
长安C。
洛阳D.建康8.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综合运用9。
阅读下列图片,请完成:汉人胡食画像砖(1)该图反映了一种什么趋势?(2)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拓展探究10.阅读下列材料: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
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件
——《魏书· 高祖记》
史料2: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
探究问题: (1) 从史料 1 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 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2)结合史料2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提示:(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
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例如: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进程。
一、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畜牧业得到发展。手 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 .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 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 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 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影响 鲜卑 族为中心的北方内 (1) 孝文帝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 _______ 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 (2)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 _________ 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料1: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 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 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 不改一字”。
政治 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 (1)洛阳不仅成为全国的______ 商业 中心。 超过平城和南朝的建康,成为当时最大的______ (2)洛阳城规模很大,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大市 是主要的商业区。 ①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______
高中历史 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
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
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
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精品
10
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①同意。孝文帝在统治期间,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 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 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 了北魏的衰亡。②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下,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 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 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 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 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精品
14
1.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畜
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
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么?
精品
3
预习导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因 (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3)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 2.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精品
4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共28张PPT)
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第二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兼食粟和麦。
1.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选修一
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耕耙耱)、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
——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2、整顿吏治(俸禄制)
4、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洛阳伽蓝记》
二、洛阳的繁盛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 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 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这是南朝大臣到洛阳以后发出的感叹,你认为是 北魏洛阳什么样的景象让他发出如此的感叹?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结合所学说一说,是什么因素 在推动洛阳的繁荣呢?
孝文帝迁都洛阳, 并重建了洛阳城
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商业繁荣(小市、大市) 国际性商业城市(四通市)
少数民族的胡床成为汉族所 喜爱的家具
汉人胡食画像砖
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 息?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 社会习俗变化?
商品经济、衣着、出行等 社会习俗的变更
北魏人出行图
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兼食粟和麦。 常见的有稻米饭、麦饭和粟饭等。北方 盛行面食,以种类繁多的饼为主。磨的 改进,促使面食品种更加丰富。三国时 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 胡饼早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A.伯里克利改革B.商鞅变法C.梭伦改革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握关键词“森林民族”“中原文化”。
据此可知本题中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改革。
A、C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可排除。
B项商鞅变法时的秦国不是森林民族,也可排除,故选D。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解析:选D。
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统治之下,其他三个城市均在南方。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据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2)结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对孝文帝改革进行简要的评价。
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地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第(2)问,注意问题中限制答题的角度:民族融合。
答案:(1)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历史结论的不同。
前者站在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后者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封建化;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潮流;为中国新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高中历史 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件 人民版选修1
第十页,共16页。
注意(zhù yì):民族 融合
•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 2)从文化风俗(fēnɡ sú)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第十一页,共16页。
中国民族融合(mín zú rónɡ hé)的几个高潮
1、三国(SānGuó)至 南北朝 2、五代十国 3、元朝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tā men) 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第十二页,共16页。
3、北方(běifāng)民族 大魏融晋合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 大迁徙(qiānxǐ)、大融合时代。
第八页,共16页。
2、政治上:推动了北魏政权(zhèngquán) 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 。
第九页,共16页。
3、民族关系上:促进(cùjìn)北方民族大 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 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⑴2)政府原的因重;视
⑵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
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第六页,共16页。
第七页,共16页。
(2)洛阳(luò yánɡ)的 繁盛
1、洛阳(luò yánɡ)的历史概况及 城思市考变1:迁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 ?试回顾他曾经(céngjīng)作过哪 几个王朝的都城?
思考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 文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 •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 答案: D
二、繁盛的洛阳
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 思考:洛阳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曾在此建都的王朝有哪些?
•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 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佛像的变化 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 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 答案: C
• 3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 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地位:华夏文明摇篮的中心。
建都洛阳的王朝:东周、东汉、 曹魏等
• 1.原因: 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 和宫殿。 • 2.表现 • (1) 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 商业中心。 • (2)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 (3)市场繁荣,城东的 小市 和城西的大市是 主要的商业区。 • (4) 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 市。
云 冈 石 窟
龙门石窟
学习 目标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思 想、文化、政治和社会风俗等方 面的影响
•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 (二)繁盛的洛阳
•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 孝文 帝的 历史 作用
战乱 • 1.背景:北方 、土地荒芜、社会动 荡不安。 • 2.恢复与发展 • (1)原因: 均田制 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 民负担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新的耕作技 术的推广。 • (2)作用:促进了 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北魏 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 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 税收的官吏。 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 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 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 商人。
• 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 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 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 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 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
鲜卑学习汉族
①学汉制,②穿汉服; ③说汉语;④用汉姓; ⑤通汉婚;⑥重汉臣;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 提示: (1) 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 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 (2)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 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 • (3) 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 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 发展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北魏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说明了什么? • 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 进了北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 1.原因 • (1)鲜卑等少数民族 迁居中原 ,通婚杂居。 •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 2.表现 • (1)汉语作为“ 正音 ”被确定下来,中原 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 (2)南迁的北方 也把他们的优秀 游牧部落 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 3.影响:为 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 展奠定了基础。
•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 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回 答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 答案: (1)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 (2) 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影响:促 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 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遂能别创空 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 盛世局面。 • 答案: A
• 4. (2011·聊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 乃上书 „„ 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 矣。„„于是海内安之。 • ——《魏书·食货志》
•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 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 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 可新。” • ——《魏书·咸阳王禧传》
• 材料三 胡人与汉人 •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 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 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 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 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 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 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 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 改取胡名,改说胡语。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
• • • •
(2011·山东青岛模拟 ) 成书于 5世纪的 《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 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 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 解能力。第 (1) 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 “ 后均 田之制起于此矣”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其原因依所学知识回答。第 (2) 问分别从材料 二、三中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影响 依所学知识回答。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能力。 B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 C 项不符合史实, 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故A项正确。 • 答案: A
• 1.下图为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这反映了 北魏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出现该突 出特点的原因。
• 答案: (1) 突出特点:商品经济发展,商业 活动活跃。 • (2) 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的 重视和支持。
•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 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表明( )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 地 •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 地的积极性 •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 解析: 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 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 意即种的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 强。 • 答案: C
• 答案: (1) 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 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 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 收入锐减。 • (2)措施: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 • 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 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 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 2.(2011·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及示为 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 ——《魏书·李冲传》
•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 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