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周,兴起于先秦时期,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般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顺“道”“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和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而在管理角度上讲,“道”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
早在《荀子·哀公》中就有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人和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要从自我管理入手,才能实现人和。
4、守信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办一切事情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提高利用工具水平的过程,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发明了前所未有的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6、求实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行动的方法和行为准则。
即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做事情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7、对策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进行统筹谋划,制定正确的对策,然后再去实施,才能取得成功。
制定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即我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8、节俭我国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和市场法制等。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国外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思想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作者: ————————————————————————————————日期:ﻩ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ﻫ1.顺“道”ﻫﻫ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ﻫ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三、中国管理思想的主要派别
1. 无为学派 代表人物:李耳 庄周 人性论:无私 无欲 管理主张:清净无为 无权威 管理目标:小国寡民 返朴归真 管理形式:无知型,无识无知,无欲无为,达到无不为 2. 仁政学派 代表人物:孔丘 孟柯 旬况 人性论:人性善 人性恶 管理主张:1)任人在高位;2)尊贤、举能、仁政、礼治 管理目标:和谐 富民 德教 管理形式:修身型,个人修身养性,达到全社会高道德水 平
4)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独具 特色的思想观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呼!”可见,儒家把中庸之道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5) 重视名节 孟子有一段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珍视荣誉、讲 求廉耻、高度自尊。在危难的关头,就表现为崇高 的气节。 6) 家庭观念 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个人主义传统相反, 我国意识形态的传统是家庭观念。在企业里,职工 的主人翁意识,往往籍助于家庭的观念的中介,以 “爱厂如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我国企业文化 中,又一个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
第五阶段是管理模式形成时期。20世纪末中
国进入管理模式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具有 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管理学说、管理体系 开始出现,并将于21世纪初拉开管理模式蓬 勃发展的历史帷幕。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 入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作为 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家精神,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 汉以后的儒学思想,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 治国。其主要信条,如“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等。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第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孔子对以往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阐发和传播,提 出了儒家思想主体的思想构架,再经较晚的孟子和荀子 进一步的补充,正式形成了一门儒学。 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对儒家进行彻底的否定。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时期,儒家的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人本主义的管理目标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讲“为政以德” 、 “正己正人”,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儒家认为 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方式是“人 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重 人”作为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提示要奇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大 事、人是第一位。
返回
儒家关于人性改造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儒 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奋斗目标是做圣人, 并提出了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 孟子的“天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可兼济天下, 贫可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三个层次: 1、形体上的合一: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 肢五脏; 2、情感上的合一: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 怒哀乐; 3、规律上的合一:天有四季物候,人有春 种、夏锄、秋收、冬藏。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三)基于实用理性精神的管理手段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 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 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 性”。 实用理性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 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4、重道、明德、知止、行法、重术
所谓“道”,主要是指管理事务的最高指 导原则,因而可以说“重道”是中国古代 管理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论天道》)。 所谓“德”,主要是指伦理道德。“明德” 即有培养人们高尚道德情操德含义,同时 还有使人们明白自己合理合法收入的含义。
4、重道、明德、知止、行法、重术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论语· 学而》 孔子曰:“富与贵使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所谓“知止”,即指要明确管理所要达到得至善 得目标。 孔子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以上便是儒家关 于达到至上至美得目标而阐述的过程理论。
3、西周的管理思想
为了不重蹈商代的覆辙,西周采取了一系列的行 政管理措施,并辅之于相应的治理思想和方针, 以此巩固其统治地位。
周王朝打着天命和鬼神的旗号,以“天命”为护身符, 采取攻心战术,对百姓进行精神奴役。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以“敬德” 来弥补“天命”德虚幻和不足。 西周统治者意识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进而 提出“用康保民”思想来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西周统治者在刑法德具体执行过程中,比较注意量刑 适中,慎用刑法,提倡“明德慎罚”。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赞叹不已的伟大工程;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人本管理思想。 教育管理思想。 “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重道、 明德、知止、行法、重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我国有着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理国家、发展农桑、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等文化典籍,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的思想。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一.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
在儒家的代表作《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
“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
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
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
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
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
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
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
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九大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九大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宏观上是治国平天下,微观上是兼顾治家、治学、治企。
南京大学蔡一教授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研究,提炼出管理思想九大要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一、顺“道”中国古代,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发展,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不能搞“大跃进”。
在商业的世界里,要顺应客观经济与商业规律。
二、重人重视人才与人心的工作,重视人才才能发展,重视人心才能让团队跟有凝聚力与战斗力。
三、求和治国是和能兴邦,治生是和气生财,成事还特别强调天时、地利、人和。
在企业发展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在中国尤甚。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信誉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企业要有自己的技术,核心竞争力。
六、求实实事求是,办事要从实际出发。
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注重“量力”原则,凡是量力而行;也要注重“时空原则”,就是办事要注意时间(时机)和地点等客观条件。
七、对策古人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商业活动中也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注意两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要有预见性,并且要多系统统筹。
八、节俭要学会开源节流,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经营企业同样如此。
要学会勤俭治企,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九、法治韩非子提出法治,并形成一套法治体系。
企业中往往也会进行规章制度的建设,让员工在“有法可依”的制度环境下开展工作。
以上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九大要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选、填★★★)(1)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性善论,倡导:“内圣外王”,追求中庸之道,主张仁政德治,强调以德治国,以仁治国。
(2)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人性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不作为,先有为而后无为)、顺其自然,柔性管理。
(3)法家思想:性恶论,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变法,主意法制刑治,强调以法(王法)治国(不同于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法经营。
2.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选、填★★★)(1)亚当·斯密(英国)被称为“自由经济之祖”,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劳动分工学说,著有《国富论》《道德情操论》;(2)马萨诸塞车祸(美国)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管理开始成为一种职业-职业经理人,横向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产生;(3)欧文(英国)的人事管理,被后人眷为“人事管理之父”,人是“活的机器”是“环境的产物”,开始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但仍是经济人。
(4)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被后人眷为“计算机之父”。
(5)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代替了(公司)利润分享制度,实质是按某一部门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报酬。
(6)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给予工人“保证工资”+超额奖金。
(7)丹尼尔·表卡勒姆,建立严密而明确的规章制度。
3.古典管理论(以经济人为假设、组织类型为机械式/无机式组织)内容(选、填★★★★★)古典管理论包括科学管理论和组织管理论。
其中,泰罗(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学形成,科学理论的诞生,有三大著名实验,金属削切实验、搬运生铁块(工作定额原理)和铁锹实验(工作标准化原理),其著作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均为1895)《科学管理原理》(1911)《在美国国会上的证词》(1912)。
而组织管理理论又包括法约尔(法国)的一般管理理论(或管理过程理论)(五大职能+六大基本活动十四条原则)、韦伯(德国)的行政组织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以及巴纳德(美国)的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理论)。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传统管理思想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 顺道——顺应客观的规律(二) 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五)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 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八) 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 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
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
亚当。
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重要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2、查理。
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
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试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做好管理工作的启示?】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07J制度是什么?』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亨利*甘特——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杰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第一篇: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其核心就的是如下几个基本概念:道、德、仁、义、礼、智、信、法。
这里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看这几个基本概念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道“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而且是最本质的规律,所以就是“本性”。
老祖宗认为本性包括自然的本性(天之道)和人的本性(人之道),“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本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物极必反,事物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衰老,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收敛。
但是“人之道”就不是这样的,人的本性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用西方话语来说就是马太效应,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赢家通吃。
老祖宗早已经意识到任由人的本性无限制地发展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灾难,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一直在考虑通过什么办法来限制人性的膨胀。
德、法、仁、义、礼、智、信都是在上述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理论体系。
“德”治“德”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性提出的对人性的要求,“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也就是以“不贪”为最高的德性标准。
老子的《道德经》通篇都是教导“为上者”(管理者)要以自律、无为来约束自己,让被管理者成为自己生活和生产的主体的思想。
如“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功成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等观点,都是提醒管理者不要去干涉和控制被管理者,只有让民众成为自己的主体,才能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
由于“德治”对管理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那些专制统治者自然不愿接受,于是一些以“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为最高追求的知识分子设计了各种各样不约束“为上者”,而只约束“为下者”的管理制度,结果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就导致了“世风日下”。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是与各个民族的文明史和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
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的五百多年)。
在这一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社会经历了大分化、大动荡,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各家学说的传播。
诸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等等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百家中根据先后顺序:一、管子与《管子》:管子是管仲的尊称: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助齐桓公称霸诸侯,辅佐其40年管子治国的主要思想:以天地为心,治国以法,治人以德管仲学派的管理思想体系:心术论即君国之术它综合了道家、儒家和法家的礼治、无为而治和法治等管理思想。
二、老子: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主要思想:追求真理的自由精神和崇尚自然的无为思想。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从妙之门。
道是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本身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他将其称之为道。
道是世间最高的境界。
道是宇宙本源,万物均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遵守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不妄为,所谓无为;符合客观规律,改造现实世界,所谓无不为。
三、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学的核心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上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
追求“和”理念。
“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正适度。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韩非子:法家学说代表-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法术势”相结合是治理国家的管理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总论共5页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先哲先贤群星闪烁,名著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只能取其部分精华,以收一斑窥豹之效。
一.天时,地利,人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家医院,都希望并力争有的一个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利于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将组织的环境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
《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即只有顺应时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恰当地使用人力才能成就事业,巩固政权。
天和地,反映了外部环境。
《孙子兵法·地形篇》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万穷,”可见正确地判断外部环境之重要。
“天”主要指时势,世势,即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其势则昌,逆其势则亡。
所以应“因时立政”(苏辙《乞裁损浮费札子》),“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管子·霸言〉)领导者善于谋划,不如顺应时势,容易成功。
在中国古代,长期依赖农业生产,因此,“地”的内容以土地为主。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成为经济繁荣的首要前提,〈管子·乘马〉中指出:“地者,政之本也,故地可以正政也。
地不平均调和,则政不可正也。
”管仲把土地制度提高到“政之本”的高度,一个良好的经济制度,才能保证政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一论断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处在关键地位。
自古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
《荀子·强国》中指出:“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他将人和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爱民”,爱你的下属;另一个是“好士”,即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爱惜人才。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管理理念,也是“人和”的理论基础。
《贞观政要!行幸,魏征》中指出:“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它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领导者群众之间关系,历代政治家所遵从。
“将相和”、“君臣和”是在管理层面的“人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作者:————————————————————————————————日期: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人利己
•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 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察人择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诚信(2)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言而有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 者也。”(《孟子·离娄上》) •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诚信(2)
谦逊处下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 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 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 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 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以柔克刚
•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
上善若水(1)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 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上善若水(2)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 居,是以不去。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修身(1)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修身(2)
• 躬自厚而薄责与人,则远怨矣。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 •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举贤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老子》的管理思想
• 谦逊处下 • 以柔克刚 • 无为而治 • 上善若水 • 利人利己 • 辩证统一
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无为而治
• 无有,入于无间。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 亦信之,得信矣。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仁者爱人。 • 刚、毅、木、讷近仁。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义利(1)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放于利而行,多怨。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践,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见利思义。
辩证统一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君子。
德治(1)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政者,正也。 •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
正人何?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德治(2)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
而改之。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
庸)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行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义利(2)
• 君子义以为质。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 •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
子·荣辱》 •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
王上》
诚信(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 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பைடு நூலகம்
修身(3)
•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温、良、恭、俭、让。 •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 思义。
修身(4)
•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中庸(1)
• “中”即适当、适度、恰到好处。“庸”意为 “常”,即“常道”,就是普遍存在的道理。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以乎!民鲜久矣。 • 过犹不及。
中庸(2)
• 温而厉,威而不猛,泰而安。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
不骄,威而不猛。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 《论语》的管理思想 • 《老子》的管理思想 • 《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论语》的管理思想
• 和为贵 • 中庸 • 德治 • 修身 • 行仁 • 义利 • 诚信 • 举贤
和为贵
• 和为贵。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子·公孙丑下》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