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淮南市出台《淮南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和《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

淮南市出台《淮南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和《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
和 带 动 广 大 企 业 走 自主 创 新 之 路 , 进 企 业 真 正 成 为 促
中 同有 大 型骨 干 企业 1 , 5家 民营 科 技 企 业 7 7家 , 施 实 企 业 化转 制 的 应 用 开 发 类 科研 机构 1 家 。 徽 省 丰 原 l 安 集 团有 限 公 司 和 奇 瑞 汽 车 有 限 公 司 被 确 定 为 第 一 批 创 新 型 企 业 试 点 。 些 企 业 既 涉 及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 涉 这 也 及 传 统 产 业 ,具 有 较 强 的 代 表 性 和 典 型 意 义 。三 部 门
维普资讯
科 技部 、 国资委 和全 国总工会
联合启 动第一批 创新 型企 业试 点
本 刊 讯 为 贯 彻 落 实 党 的 十 六 屑 五 中 全 会 精 神 和全 国科 技 大 会 精 神 , 动 企 业 增 强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推 建 立 和 完 善 有 利 于 自主 创 新 的 内 在 机 制 , 索 不 同类 型 探 企业 创 新 发 展 的 有效 模 式 , 成一 批 创 新 型 企业 , 形 引导
首 批 科 技 富 民 强 县 专 项 行 ( 肥 国家 大 学科 技 园 胡 和 平 ) 合

项 动计 试点 后, 年. 划 县 今 又
行 新批肥东 , 一
动 光桐 5 () 26 淮南市出 《 市科技发 十一五” 、城 县市为 0 0 台 淮南 展“ 规划纲 要
本刊 近日淮 政 正 讯 , 南市 府 式出 了 淮南 科 发展 十 台 《 市 技 “一
府 召开 新 闻 发 布 会 . 式 宣 布 《 湖 正 芜

安徽 六 国化 工股 份 有 限公 司
市 都 市 型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规 划 》 编 制

历年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梳理

历年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梳理

中国历年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梳理中国历年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梳理,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开始加速,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以下为部分关键时间节点及其对应的主要政策:1. “十五”计划(2001-2005年):-开始提出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并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新能源、信息网络、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作为优先主题,加大科研投入和产业化支持力度。

3.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正式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确定了前述七个重点发展方向,并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扶持措施。

5.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

6. 《中国制造2025》(2015年):-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鼓励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导和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发展。

7.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8. 新时代促进集成电路、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2020年):-出台了针对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这些核心领域的自主可控和快速发展。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7.10•【文号】建科[2006]172号•【施行日期】2006.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建科[2006]172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建设事业整体科技水平,我部组织制定了《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加强协调,统筹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促进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七月十日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切实组织实施好《科技规划纲要》,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为在建设领域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科技规划纲要》精神,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制定这一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提升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信部科[2006]309号前言2l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五”期间,我国重视自主创新,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入,科研条件和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国家和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网络和通信技术及应用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国产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统相继问世,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音视频技术研发成果丰硕。

但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尖端型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走科学发展之路。

以此为出发点,党中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求,必须以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战略主体,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由资本和劳动力驱动转向科技引领的发展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根据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结合建设电子强国、电信强国的目标,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特编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目标、引领产业发展、市场技术互动、统筹规划协同的指导思想,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SelectedDocument s33文件选编中国科技产业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明确“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十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环境,在功能定位、动态趋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考核、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发展战略等问题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国际合作交流。

国家大学科技园事业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多来,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2005年底,根据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不完全统计,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有在孵企业57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400多家,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提供就业岗位7万余个,吸引留学人员2000余人,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脱颖而出。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的意见》的通知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的意见》的通知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的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布部门】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日期】2009.02.16【实施日期】2009.02.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的意见》的通知各市、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成《苏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和《苏州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扩大内需、扩大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形式”的要求,决定对市级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抢抓机遇和加大自主创新的需要。

现将《关于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的意见》苏州市科学技术局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六日附件:关于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的意见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成《苏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和《苏州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扩大内需、扩大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形式”的要求,决定对市级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抢抓机遇和加大自主创新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为重点,重视前瞻性研究,加快创新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科技计划衔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集成,构建以基本计划为基础、专项计划为重点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

二、调整的主要内容1、为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并与省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衔接,将原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科技攻关与科技示范计划,调整为科技支撑计划。

2、为培育我市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设立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和医疗机构,组织工业、农业、卫生领域的前瞻性高技术与医疗技术研究。

十一五—2020年规划简介(项目)

十一五—2020年规划简介(项目)
“十一· 五”—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
行业科技与生产发展规划简介
王大全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
一、中国精细化工的定义
1、精细化学品的定义 (1)中国和日本精细化学品的定义 (2)欧美精细化学品的定义
2、中国精细化工的定义、特点
(1)定义: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工业。
(2)组成:化学合成(或从天然物质中分离、提取)、
表1 中国化学工业1985~1994年精细化工率统计表
(以化学工业总产值为100) 单位:百分率
精细化工率 行业名称 大陆化学工业精 细化工率 化学农药 涂 料 油 墨 颜 料 染 料 化学试剂及各种 助剂 专用化学品 信息化学品 食品饲料添加剂 日用化学品 化学药品 1985 年 23.10 1.53 3.62 1.81 2.04 1986 年 26.31 1.30 2.99 1.57 1.91 七五规划期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26.31 1.85 2.36 1.19 1.70 0.07 1990 年 25.46 2.28 2.83 1.28 1.67 0.07 0.26 7.42 9.55 1991 年 26.84 2.39 2.83 1.21 1.67 0.07 0.22 7.34 11.11 八五规划期间 1992 年 1993 年 27.81 2.41 2.77 1.17 1.87 0.07 0.21 7.23 12.08 28.30 2.20 2.11 0.06 0.39 1.18 1.64 0.07 0.23 7.52 12.90 1994 年 29.78 2.29 1.89 0.05 0.39 1.03 1.63 0.09 0.27 0.09 7.96 14.09
精制加工和商品化三部分。
(3)特点:以多功能装置和间歇方式进行小批量生产、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在线阅读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下载(PDF)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1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4加快发展服务业;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8深化体制改革;9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0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14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面临矛盾社会环境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

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

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

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

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

附件: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 录前言一、“十五”发展情况 (1)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发展原则 (4)(三)发展目标 (5)三、发展重点 (6)(一)信息产业领域 (6)(二)生物产业领域 (7)(三)航空产业领域 (7)(四)航天产业领域 (8)(五)新材料领域 (8)(六)新能源领域 (8)(七)现代农业领域 (9)(八)先进制造领域 (9)(九)循环经济领域 (10)(十)海洋领域 (10)四、重大专项 (10)(一)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 (11)(二)下一代互联网专项 (11)(三)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 (11)(四)数字音视频专项 (12)(五)新型元器件专项 (12)(六)信息安全专项 (12)(七)生物医药专项 (13)(八)现代中药专项 (13)(九)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14)(十)生物质工程专项 (14)(十一)现代农业专项 (14)(十二)民用飞机专项 (15)(十三)卫星应用专项 (15)(十四)新材料专项 (16)(十五)新能源专项 (16)(十六)节能减排专项 (17)五、保障措施 (17)(一)加强宏观引导 (17)(二)促进技术转移 (18)(三)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18)(四)完善投融资体系 (19)前 言高技术产业化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是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重点部署了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循环经济、海洋等十大领域高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和若干重大专项,是发展改革委系统“十一五”期间开展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五”发展情况“十五”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全面推进的五年。

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总体部署,制定政策措施,实施重大专项,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产业化工作新局面。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按照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一、发展现状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六个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普通高等院校37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9所,进入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6所,军事院校13所.各类院校共有各级重点学科430多个,博士授权学科点3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两院”院士43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位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专利、标准化战略相结合,不断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一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四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相继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重要品牌.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市级奖励358项、省级奖励603项、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累计授权专利达5531件,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265件,同比增长5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的六年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创新创业.“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加速科技产业化为抓手,形成了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力量为依托,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项,支持重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50多个,培育、组建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200余家.三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上市企业已达31家,其中13家高科技企业已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作为全国5个重点建设高新区之一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奋进.四科技进步成效显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县域科技工作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推动了城市科技优势向郊县辐射、转移.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莲湖、碑林、新城、雁塔、未央、灞桥、长安、阎良、户县9个区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碑林、雁塔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二、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西安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提高西安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集成创新.以打造西安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强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的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应用原始创新,加强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吸纳集成创新成果培育名牌产品的能力.推进重点跨越.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主线,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重点领域,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创新资源,瞄准高端技术,突破地域局限,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力量,分类推进,通过有力的市场开拓和政策引导,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支撑主导产业.以加快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瞄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技术,探索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制度和政策体系,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扩散应用.引领科学发展.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提升为根本,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技术问题,创造科教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发达、人文精神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未来.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功能强大的西安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和拓展事业的基地、创新理念和创新体制机制聚集扩散的基地.初步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组织构架、创新机能、投入机制和产业体系,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占5%以上.——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扶持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3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0家以上.争取20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基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40%以上.——产业发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45︰52.——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显着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中水利用率达到30%左右.三主要任务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研发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创新服务体系,以重点军工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军民技术和产业创新融合体系.集中财力建设市级软件、通信产品检测开发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基础,加强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支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以高新区创业研发园为龙头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建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2.围绕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集成电路、软件两个产业板块,形成通信设备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三个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两个产业生长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优势专用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和集团化发展态势.加强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聚集资源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3.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扩散.一是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产业,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实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精品农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运行机制好的重大项目.突出示范园示范效应,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加快主要优势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的科技应用.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4.围绕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是针对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二是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检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三是提高城市公共管理的科技水平,发展智能交通,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公共安全管理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5.围绕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设,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建立健全我市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执法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实施一个战略和知识产权七项工程: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工程、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及水平,努力构筑西安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一重点领域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立足西安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5大领域为重点,选择24个关键技术群,组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加快十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高新技术1集成电路:加强光传输芯片组、GPS芯片组、3G相关芯片、智能卡芯片模块、数字家电芯片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等芯片设计;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制造和封测业;电控和光控IGBT生产线、照明器件封测线,各类强/弱电源管理模块、半导体设备等新型分立器件和支撑业.大力推进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重大国际引进生产项目建设.2软件产业:加强以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办公软件为核心的基础软件,以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为重点的应用软件开发.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智能交通、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汽车电子、数控机床、数字医疗等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工作流、信息安全、网络计算应用等产品以及面向旅游、能源、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大力加强西安软件园、西安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软件出口规模.3通信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微蜂窝基站、智能天线、下一代网络设备、宽带接入网设备、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以及计算机设备等.大力加强西安通信设备产业基地建设.4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强表面贴装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电子标签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汽车半导体器件及专用电子设备.大力加强西安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基地建设.5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测井系统等;空调压缩机、模糊变频控制系统等;快速成型及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喷气织机控制系统等;数字化变电仪器、电站自动化系统、柔性输变电系统新型装置等.6生物医药:加强新型抗生素、抗肿瘤制剂、靶向制剂、抗艾滋病药、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试剂盒、生物芯片等研发.支持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芯片、疫苗、中草药品质改良.重点发展新型中药和中药新剂型、中药有效单体成份提取、道地药材中间体开发;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大力加强西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安医药出口基地建设.7新材料:加强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高纯金属材料、超细金属材料、新型金属箔材及异型材、非晶、单晶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特种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无机电子材料、光学纤维、特种合成纤维、特种橡胶及阻尼材料、液晶材料、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医学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绝缘、隔热材料等研发.重点发展超导材料、铌钛合金、镁合金、钼制品等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电瓷等非金属材料产业;精细化工、液晶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产业.大力加强西安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安纳米产业基地建设.8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加强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热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热电转化、高效低成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和材料产业,以及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和清洁工艺.2.装备制造9航空航天装备:加强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导弹发动机技术、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核心技术、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增雨防雹火箭系统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大力加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0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加强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车桥技术、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重型载货汽车、大型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专用电子设备等产品.11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集成微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软件技术,加强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设计制造、低压电器现场总线技术、输变电设备小型化、智能化等重大项目研发.重点发展高中低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研制生产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12专用和通用设备:加强精密成型加工技术、采用三元流技术的高效节能型设备制造技术、高效节能型绿色空调压缩机生产技术、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高效换热设备、能量回收透平装置、无油及新特种工业缝纫机技术等项目研发.重点发展大型鼓风机、低速风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成套装备、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无油特种工业缝纫、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3.农业与农村经济13种植业: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加强良种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果品蔬菜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全季节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农产品质量监控、重大病虫害防控、生产过程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等研发.推动周至20万亩猕猴桃、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灞桥、高陵等区县5万亩设施蔬菜、秦岭北麓5万亩有机蔬菜、雁塔、周至、长安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14养殖业:加强优质高效饲料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禽高效清洁养殖技术、养殖区污染监测、环境标准与防控治理技术等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禽畜、水产和特种养殖业,促进临潼10万头奶牛、周至、蓝田20万头黄牛等产业发展.1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粮油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高质量果蔬浓缩汁、功能饮料、冻干食品、脱水蔬菜、优质乳品、肉品及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果汁、果酱、果粉、果酒和膨化果品,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16农业资源与环境: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和农产品病虫害的普查,加强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技术、农田生态系统过程控制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家园”、“生态家园”工程,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应用技术、秦岭北麓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大绿工程林下复合经营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城郊区县推广天然林病虫害和危险性生物防。

“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五”计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

这两个规划都代表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但在内容和重点方面有一定
的差异。

“十·五”计划指的是2006年至2010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在“十·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加
强教育和就业保障,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十一·五”发展规划指的是2011年至201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继续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个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大环
境保护力度,推动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服务和公共安全等。

总体来说,“十·五”计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调整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发展需求进行的,目的是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情况,提出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的发展任务和
政策措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国家规划之一,十一五计划被制定出来,旨在确保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十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成就。

一、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指中国政府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制定的一份国家规划,这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公民福利和保护环境。

该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1. 经济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和协调。

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求要超过7%以上,同时也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收入等。

此外,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股改等措施。

2. 社会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目标是建设和谐的社会,提高公民福利,同时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规划内容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全民,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劳动者工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旅游业。

3. 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用可持续的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 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四个目标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积极扶持文化产业,鼓励全民读书,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体验,提高文化反响和传播能力。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

为了大力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

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

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

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

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

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

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
花卉等地方优势产业做好自主开发。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广泛大力引进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

7、高低结合原则。

重视发展地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注重科技研究,侧重成果推广。

二、发展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的要求,结合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现状,力争到XX 年实现全市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和科技综合实力在赣州市名列前茅,到2020年居全省县(市)级排位3名内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
(一)、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新材料、稀土、有色金属加工,环保产品、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新技术产业。

到XX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2020年超过60%。

(二)、民营科技企业。

加大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力度,扩张数量,提高质量。

到XX年,全市新增工业支柱产业2个以上,每个支柱产业领域培育2-3家中型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5户以上。

到2020年全市支柱产业领域形成3-5家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30家以上。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大力引进推广先进
的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综合效益。

到XX年,全市建立1-2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果业、园艺与花卉、商品蔬菜、特色养殖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产业建1-3个中等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

良种良法推广面达98%以上。

(四)、信息化进程。

到XX年,全市城镇区域信息化水平达到赣南中上水平。

2020年达先进水平。

XX年,全市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2020年达90%以上。

(五)、专利、技术标准。

大力引导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到XX年,全市建立1家专利试点企业,到2020年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专利工作机制、90%以上的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六)、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两翼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到XX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5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内部技术开发机构。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扶持和发展重点
(一)、工业科技:
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1)、新材料:充分利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及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壮大矿产品加工业,重点研究、开发和支持低品位矿的冶炼,大力推广中矿(含钨细泥)直接生产钨化合物产品工艺技术。

有效提高钨资源利用率。

不断提高玻璃纤维、环保涂料、精铋纯银、钨酸钠等产品的品位,支持开发后续产品如超细(纳米)钨粉、硬质合金工具,特种钨丝等建设项目。

稀土材料方面,稀土灯用三基色荧光粉质量赶超国内先进水平。

(2)、食品工业:大力发展以卷烟、果业(甜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使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久盛不衰。

扶持一批能形成产业链,带动一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农业化龙头企业。

(3)、电子信息: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托“数字赣州”,扶持可视电话、智能化广播等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

(4)、机电一体化:应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机电一体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益。

在机电(各类机床设备)行业中大力推广数字控制、
自动频率控制和自动频幅控制技术,扶持老旧设备的脱胎换骨,促进家具制造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5)、服装加工:不断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引导服装业向品牌、档次、集团、规模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服装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2、民营科技企业
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人才激活力度,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家素质,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各项措施,加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和稀土产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和以齿轮、水力发电设备为主的机电一体化产业。

应用现代化技术改造木材加工、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的民营科技企
[1][2][3]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