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选用

合集下载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工程要求,采取相应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本文针对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的危害,简述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方案确定等问题,可在实际工作上加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垫层法方案引言:地基处理与建(构)筑物的安全密切相关,而在我国北纬33º~47º间的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的不利工程地质条件。

当地基存在强度、稳定性和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必须进行地基处理以保证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传统方法:防止或减小建(构)筑物浸水湿陷的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个方面。

建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应采用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处理方法,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建筑,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而防水措施主要为场地布置、地面防水和排水沟设置等。

结构措施主要为减小和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1、垫层法垫层法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

换填材料一般为压缩性低强高的素土、灰土、石灰粉煤灰等或其他稳定性高、无侵蚀性的材料。

经分层夯实、碾压密实的施工处理,最为基础的持力层。

当建筑物地基需提高承载能力,或消除部分湿陷性,常采用此方法处理地基。

2、强夯法强夯法近年来由于施工机械的发展,夯实的深度越来越大,在工程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强夯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Sr≤60%的湿陷性黄土。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3~12m。

强夯法适用大吨位的起重器,将巨型锤提至高空,释放重锤使其自由下落,形成巨大的冲击能量,强制压实与振密地基,从而提高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消除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摘要:本文以某工程为例,介绍了该工程所在地的地层分布情况及黄土的湿陷性评定,最后结合场地的地质情况,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对同类工程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层分布黄土湿陷性地基处理方案1 工程概况1.1 地层分布如下:第①层:填土(Q4ml),浅黄色,稍密,稍湿,主要以黄土状粉土为主,局部含生活垃圾及混凝土块、砖块等建筑垃圾。

层厚为0.30~7.00m。

第②层:黄土状粉土(Q4al),浅黄色,稍密,稍湿~湿,中等~高压缩性,见孔隙,层厚为2.70~19.8m。

第③层:砾砂(Q4al),红褐色,稍密,稍湿~湿,局部含少量粗砂,粒径大于2~18mm的颗粒质量约占总质量的30%以上,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灰岩,局部见粉土透镜体。

层厚为0.6~8.3m。

第④层: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很湿,可塑,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层厚为0.5~5.3m,层顶埋深7.40~22.20m,层顶高程1871.62~1880.75m,层底高程1870.62~1879.55m。

第⑤层:角砾(Q4al),红褐色,稍密,稍湿,呈棱角形,颗粒级配不均匀,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50mm,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灰岩。

层厚为1.00~9.9m。

1.2地下水埋藏条件本工程所在地为潜水,稳定水位在地下,9.60~15.60m,地下水高程1770.72~1872.60m。

1.3 场地黄土湿陷性评价根据原状土样室内试验结果,拟建场地湿陷性黄土底深度厚度为约7.0~12.0m,计算自重湿陷量为Δδzs为10.05~97.95cm,总湿陷量Δδs为40.8~128.1cm,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该建筑场地湿陷类型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一般为中等~强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IV(很严重)。

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及地基基础方案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内,②黄土状粉土厚度较大,层位稳定,处理后可作为浅基础的持力层;③角砾层较稳定,厚度及埋深变化不大,可作为桩基持力层;⑥泥岩,层位稳定,厚度较大,埋藏较深,可作为桩基持力层。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摘要: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地基的应用实例,探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不同地基处理方式的适用性及经济性。

关键词: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挤密桩;灌注桩1、前言根据当前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情况来看,此类型地基面临的工程问题主要是在浸水作用或者上部荷载作用下,直接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现象。

这样一来,地基承载力直接受到影响,导致低级遭到破坏。

目前处理该地基的主要手段有两种。

首先,利用强夯法、换土垫层法、挤密桩法直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消除其湿陷性。

其次,采用静压柱、灌装柱等手段,促使建筑物基础能够直接穿过湿陷性黄土地基区域。

本文主要内容以某项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探讨了有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分析了不同处理手段的经济性及适用性。

2、工程应用2.1、工程实例本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总楼层为17层,由地上16层与地下一层构成,层高6.1m,主楼建筑物高度为80.5m。

根据该项目建设情况来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

对于项目裙房建设而言,其地下一层的层高与主楼保持一致,但是地上2层总高11m。

主要建设手段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下车库上方覆土 1.5m,层高 4.6m,整体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建设。

有关主楼、裙房、地下车库平面图如下所示。

图1主楼、裙房、地下车库平面图2.2、工程地质特征地勘工作作为项目施工活动前的必要环节,对于整个项目后期建设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该项目当中,地勘结果显示该区域地貌以黄土塬为主,拟建区域地层从上到下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更新统风积黄土、古土壤,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古土壤,不同构成成分的特征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勘探期间,地下水属平水期,地下水位埋深为15.20m~23.70m,相应标高为493.98m~499.31m,地下水属潜水类型.2.3、工程概况本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规定开展施工活动,拟建研发大楼属于甲类建筑物,其地下室属于丙类建筑物。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黄土地区中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发生地基沉降、裂缝和变形等地质灾害。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地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背景主要由黄土、粘性土、黏土等构成,其中黄土层较厚,含水量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下水位较浅。

在进行勘察时,需充分了解地质背景,掌握地下水位、土质特性和地层分布等信息。

2. 地质勘察方法为了准确了解地下情况,需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方法,如钻孔、岩土采样、地质雷达探测等,以获取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水位数据。

还需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掌握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环境勘察湿陷性地区容易发生地层下滑和侵蚀,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勘察,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河流情况、降雨情况等,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4. 地震性能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频繁,需进行地震性能评价,以评估工程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为地基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地基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关键是地基改良,通过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土石方填筑、灰土桩、搅拌桩等,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裂缝的产生。

2. 排水处理地下水位较浅是湿陷性地区的常见特点,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井点排水、管道排水、抽水排水等,可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软弱地层的塌陷。

3. 地基监测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监测,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常用的地基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遥感监测法、振动监测法等。

4. 技术应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如高效地基加固材料、新型土工材料等,以提高地基的抗裂抗渗能力,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关键词:地层分布黄土湿陷性地基处理方案1 工程概况1.1 地层分布如下:第①层:填土(q4ml),浅黄色,稍密,稍湿,主要以黄土状粉土为主,局部含生活垃圾及混凝土块、砖块等建筑垃圾。

层厚为0.30~7.00m。

第②层:黄土状粉土(q4al),浅黄色,稍密,稍湿~湿,中等~高压缩性,见孔隙,层厚为2.70~19.8m。

第③层:砾砂(q4al),红褐色,稍密,稍湿~湿,局部含少量粗砂,粒径大于2~18mm的颗粒质量约占总质量的30%以上,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灰岩,局部见粉土透镜体。

层厚为0.6~8.3m。

第④层: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很湿,可塑,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层厚为0.5~5.3m,层顶埋深7.40~22.20m,层顶高程1871.62~1880.75m,层底高程1870.62~1879.55m。

第⑤层:角砾(q4al),红褐色,稍密,稍湿,呈棱角形,颗粒级配不均匀,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50mm,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灰岩。

层厚为1.00~9.9m。

1.2地下水埋藏条件本工程所在地为潜水,稳定水位在地下,9.60~15.60m,地下水高程1770.72~1872.60m。

1.3 场地黄土湿陷性评价根据原状土样室内试验结果,拟建场地湿陷性黄土底深度厚度为约7.0~12.0m,计算自重湿陷量为δδzs为10.05~97.95cm,总湿陷量δδs为40.8~128.1cm,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该建筑场地湿陷类型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一般为中等~强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iv(很严重)。

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及地基基础方案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内,②黄土状粉土厚度较大,层位稳定,处理后可作为浅基础的持力层;③角砾层较稳定,厚度及埋深变化不大,可作为桩基持力层;⑥泥岩,层位稳定,厚度较大,埋藏较深,可作为桩基持力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解决重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涉及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忽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管地基承载力是否达成允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解决,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解决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限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也许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限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本地的施工经验。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解决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解决,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成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解决,在解决深度和解决范围上区分:1)浅解决,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解决,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所有湿陷量,这种方法涉及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所有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重要有地基解决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解决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涉及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法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法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法探讨摘要:目前,工程基础施工过程会遇到湿陷性黄土地质类型,此时,地基基础施工难度较大,需要的施工技术复杂多样,也更是容易产生具体的施工质量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处理,以及重视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这样才能提升基础施工质量,保障后续施工作业的稳定进行。

本文基于此,分析和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选择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1.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物性指标(1)矿物成分和颗粒组成。

湿陷性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为60%~70%,其次为长石和云母,约占10%~20%,碳酸盐含量为 10%~30%,对黄土湿陷性起主要作用的是细散粘粒的矿物成分和比例。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成分以粉粒(0.005~0.05mm)为主,约占 50%~70%,其次为砂粒(>0.05mm ),约占10%~30%,粘粒含量为8%~26%。

(2)天然容重和孔隙比。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容重一般为13.5~19.0 kN/m3,干密度为 11~16kN/m3,当干密度超过 15kN/m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

孔隙比是衡量湿陷性黄土密实度的主要指标,一般在0.9~1.1之间,当黄土的孔隙比小于 0.9 时,湿陷性明显减弱。

(3)含水量和饱和度。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为 10%~20%,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影响,在塬、梁、峁表层的黄土含水量较低,一般在8%~12%,河谷阶地较高,可达 18%~20%,当黄土含水量超过2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压缩性增加。

湿陷性黄土的饱和度大多为 40%~50%,当饱和度超过80%时称为饱和黄土,湿陷性消失,成为高压缩性的软土。

湿陷性黄土的液限一般为22%~32%,塑限在12%~20%之间,液性指数接近于0,甚至小于0。

1.2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湿陷性黄土的粘聚力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始粘聚力,由土粒间的电场力所产生,粘粒含量和密实度越高原始粘聚力就越大;另一部分是由于易溶盐的存在,形成较高的结构强度,使黄土的粘聚力增加。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探讨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探讨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探讨摘要: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的西部。

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本文结合特定的工程案例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方案的选择进行一定深度的探讨。

关键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的西部。

此外,新疆、山东、辽宁、宁夏、青海、河北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但不连续。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方案选择。

一.工程地质概况工程位于宁夏银川宁东能源工业基地,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4162m2,建筑面积6338.6m2,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建筑高度12.25m。

工程所处区域位于灵武市境内,地处鄂尔多斯地台西缘断皱中段黄河东岸,灵盐台地与银川地堑之间的结合部。

场地岩土层类型、分布情况主要为1层表土、2层黄土状粉土、3层碎石土、4层泥岩。

其中2层黄土状粉土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拟建场地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属边缘地区(Ⅶ2)。

从场区黄土的堆积环境、颜色、结构及包含物经现场分析鉴定及根据室内土工试验资料(附表5),利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附录C中C.0.2条,2层黄土状粉土在50~150kPa压力段变形较小,小压力下具中等压缩性(平均a50-150=0.36MPa-1),且平均R=-156.6<R0=-154.80,综合判定为湿陷性黄土(Q41黄土)。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及基础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及基础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及基础处理方案浅谈摘要:湿陷性黄土是宁夏地区比较典型的地质构造。

在进行采煤、筑路、建筑等施工中经常会遇到湿陷性黄土的土壤类型,对于这类黄土十分不利于各种施工操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本文结合了宁夏宁东地区的土质特点,阐述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中地基及基础处理方案,并阐明了地基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对应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特点地基处理基础处理建议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都在为加快本行业的发展而大力兴建,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公办、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其中。

所有这些建设都对地基要求严格,特别是宁夏宁东地区,特殊的黄土地区给宁东的基建带来了不少难题,为了更好的加快经济建设,必须对这些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和基础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才能建设质量合格、完成进度指标、最低造价的建筑实体。

一、宁夏宁东地区的土质特点宁夏宁东地区包括灵武市东部、盐池县北部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属于湿陷性黄土边缘地区[1],是重湿陷性黄土,土质由粉粒组成,含量可达50%~70%,一般定名为粉土或粉质黏土,粉细砂含量低,不足5%,粘粒含量变化大,从6%~30%不等。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碎屑为主(是构成骨架颗粒的基础物质),其次为碳酸盐微晶和黏土颗粒,洪积扇前缘局部含少量有机物。

本区湿陷性黄土外观呈浅黄色~灰黄色,稍湿、含水量较低,呈塑态~硬塑态,塑性指数10左右,结构疏松。

上部具有白色钙质网纹,下部常含细碎的钙质结核,干燥状态下,抗剪强度较高,压缩性中等,具有一定弹性,不易击实[2],受到浸水后,在外部载重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严重的下沉现象,如果不进行地基特殊处理,必然会造成建筑体的不规则沉降,导致建筑体出现缝隙、局部塌陷,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因此,对于这类湿陷性黄土,不可直接作为建筑物地基持力层,需要进行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建筑体的质量,避免湿性沉陷现象的发生。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湿润条件下,黄土地基会出现显著的变形和稳定性差的情况。

这种地基的处理方法可以从调查评估、加固改造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入手。

首先,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工作。

这包括地基勘测、岩土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

通过对地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确定地基的湿陷性程度和稳定性指标。

同时,还需要结合工程背景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可以采取加固改造措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一般可以采用土石方加高、灌浆注浆、加筋等方法。

土石方加高是指在原有地基表面上加铺一层厚度较大的不良黄土或者砂石填料,通过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灌浆注浆是利用压力将建筑混凝土或水泥浆料注入黄土中,形成固结块体,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筋是在地基中设置钢筋网或者钢筋梁,通过钢筋与土体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最后,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要根据地基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保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含水量和压实度,避免土体过湿或过干造成的变形和沉降。

同时,还要注意施工设备和施工荷载的合理选择,避免过大的施工荷载对地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要进行施工的全过程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特点、工程的需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采取合适的加固改造措施和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选用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选用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选用摘要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黄土的湿陷性问题,工程建设中地基处理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提高地基承载力,满足拟建筑物荷载要求,同时还必须解决地基的湿陷性问题,达到符合国家规范规定的要求,满足拟建筑物安全稳定要求,另外还应考虑经济效应,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

因此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合理选用概述黄土在全世界分布面积达130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在大陆内部,温带荒漠和荒漠地区的外缘,或第四纪冰川地区的外缘。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64万km2,其中具有湿陷性的约27万km2,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之间。

我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主要为:陇西地区、陇东——陕北——晋西地区、关中地区、山西——冀北地区、河南地区、冀鲁地区、北部边缘地区及新疆地区。

可见,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其主要特性是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而产生大量的急剧的附加下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黄土的湿陷性问题,工程建设中地基处理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提高地基承载力,满足拟建筑物荷载要求,同时还必须解决地基的湿陷性问题,达到符合国家规范规定的要求,满足拟建筑物安全稳定要求,另外还应考虑经济效应,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

因此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用至关重要。

1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的建筑根据不同的湿陷场地及不同的地基湿陷等级应符合相应的地基处理要求。

可见任一工程地基处理,首先应明确拟建场地的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进而采取相应地基处理措施满足规范规定及工程建设要求。

该规范对湿陷性黄土从工程角度作了明确划分,将湿陷系数大于0.015的黄土定义为湿陷性黄土,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或计算值小于或等于70mm时定义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或计算值大于70mm时定义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并根据湿陷量的计算值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划分为:非自重Ⅰ级(轻微)、Ⅱ级(中等),自重Ⅱ级(中等)、Ⅲ级(严重)、Ⅳ级(很严重)。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措施探讨发布时间:2023-04-28T05:13:46.128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年1期1月作者:张晶[导读]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实施有效的地基处理对于保障其设计满足施工质量要求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和作用,张晶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443000摘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实施有效的地基处理对于保障其设计满足施工质量要求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基于目前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现状来看,其主要处理的方法包含换填垫层、强夯加固、预浸水和化学加固方法。

本文以此为背景,结合其前期勘察的相关要点,分析这些地基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前言:目前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的部分地区都有着湿陷性黄土类型,其有着结构性强、孔隙明显和湿陷性强等特征,因此在这些地区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地基湿陷变形等问题,如在地铁车辆段施工作业中,需要对其地基基体进行详细分析,并明确这些工程建设的实际作用,以此来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质量要求,促进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质量的提升,为这些区域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地质条件。

1 湿陷性黄土地区基本概述一般目前我们所熟悉的黄土,在半干旱和干旱的条件下,在陆相沉积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土质[1]。

黄土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黄土两种类型,前者是在风力搬运下逐渐形成的黄土形式,后者则是在经过水流的搬运和冲刷之后,重新冲积形成的黄土形式。

结合黄土本身的湿陷性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自重湿陷性、非自重湿陷性和湿陷性黄土三种形式。

一般湿陷性黄土是指在受到一定的外界压力下,受到水侵湿后,结构会快速被破坏,产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出现水分侵湿的现象,引起其土层的结构发生变化。

而自重湿陷性黄土是由于黄土上层土层的自重压力而引起的黄土水分侵湿问题所形成的附加沉降的湿陷性黄土。

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则是覆土自重压力作用,该作用虽然会引起黄土水分侵湿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较为明显的附加沉降现象。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发布时间:2021-07-05T11:40:28.21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作者:王吉虎[导读] 摘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安 271200摘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桩基础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1.湿陷性黄土的定义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2.湿陷性黄土湿陷原理湿陷性黄土与一般黄土的组成成分相同,造成湿陷性黄土湿陷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方面,由于溶盐溶解引发的湿陷。

湿陷性黄土在组成成分含量上拥有更多的硫酸盐,在天气干燥并且没有被水流改变图层结构时,有坚硬的质地,并能承受~定的压力,然而在遇水的过程中,黄土中的盐分在水中溶解,使黄土中各颗粒的紧密度下降,形成更加疏松的土质,从而使土层结构被破坏或出现下沉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高空隙率的问题,湿陷性黄土比一般黄土的空隙较大并且没有出现一定的层理性,这都为水流进入到黄土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加剧了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率,影响了施工质量安全。

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灰土换填法、强夯法、桩基础法、灰土挤密桩法等。

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是土质松软,含水量高,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

长输管道的地基工程对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处理。

在设计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土壤力学性质,确定管道的合理深度和布设方式。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松软,比较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因此管道的埋深需要适当加大,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使用较大口径和较厚壁厚的钢材,以增加管道的抗弯强度和刚度,减小管道的变形和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的问题,如土层厚度较薄、含水量较高、强度较低等,可以采取填筑加固、排水降水和密实处理等措施。

填筑加固可以通过在地下加填硬质填料,如砂石、碎石等,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排水降水可以通过设置排水沟和排水井,及时将地下水排出,减小地基的含水量,从而减少地基沉降的风险。

密实处理可以通过碾压、振动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土层的变形和沉降。

在地基的监测和维护方面,也需要加强工程管理。

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如振动监测、沉降监测等,对地基的变形和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对于部分地基沉降较大的区域,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使用钢筋混凝土桩等,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定期进行巡视和维护,及时清理管道周围的杂草和积水,保证地基的通风和排水畅通。

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关键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经验。

在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管道的深度和布设方式,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加强地基的监测和维护。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和稳定性,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可靠的保障。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摘要: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的影响较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塌陷,进而会对路基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年限和使用安全。

下面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浅谈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要求。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要求1.什么是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在一定外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其分为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型湿陷性黄土两种。

自重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自重应力和由外部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其属于特殊性质的土。

2.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遇水且在一定力作用下迅速破坏,产生较大湿陷,强度迅速降低,具有湿陷性、易溶蚀和易冲刷性。

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

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颜色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塑性及抗水性弱,透水性较强。

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且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性盐成分,有时还含有石灰质结核等。

3.湿陷性黄土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影响较大,在水的影响下会使地基塌陷,给其上面建筑物、路基等造成很大的危害。

单对道路路基来说,可能会产生的病害有路基变形、凹陷、开裂、道路边坡崩塌、剥落、道路结构内部宜被水冲蚀成土洞和暗河等,因此在其上施工时应根据路基填筑高度,填筑方式及道路使用期间对沉降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对地基进行加固等处理方法为主,以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为辅,减轻或者消除地基湿陷对路基产生的危害。

4.路基施工对湿陷性黄土主要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程度,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灰土或素土垫层换填法、冲击碾压法、重锤夯实或强夯法、石灰土或二灰土挤密桩法、桩基础法、预浸水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并采取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减轻或者消除湿陷性对路基破坏的影响。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表现为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从而对结构物带来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概述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华北、西北、东北等少数地区也有分布。

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路基。

工艺原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常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拦截、引导地下水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地基湿陷下沉的目的。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因地制宜采取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干振挤密碎石桩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干振挤密碎石桩干振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

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其主要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效高、不受季节限制、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因而被广泛应用。

1.适用条件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为15~20kPa地基的处理,最大加固深度为15m,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2.成桩及加固机理通过机械振动挤压成孔,并将碎石压入软土中,使原状土受挤压产生径向位移,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土的孔隙减小,密实度提高,同时碎石桩还置换了一部分软土,形成碎石桩柱。

碎石桩是柔性的离散体,按等量变形原则,桩及桩周土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比桩间土大,所以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桩及桩间土的等量压缩,应力会集中到桩体上,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少,因此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一、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可塑性,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1.吸水性强: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明显膨胀,导致地基变形。

2.可塑性好:湿陷性黄土易塑性变形,稳定性差。

3.容易流失:湿陷性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发生流失现象。

三、处理施工方案1. 地基处理•挖土平整:在施工前,应挖土平整,清除表层有机物,确保地基均匀。

•加设排水系统:对于湿陷性黄土,可以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降低黄土的吸水性。

•加设加固层:在地基上设置加固层,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

2. 地基加固•灌浆加固:利用浆液灌注地基,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加设排水管道: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地基水分,降低湿陷性。

•加设植被:在地基周围种植植被,稳定土壤,防止流失。

3. 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水源: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水分渗入黄土中。

•及时排水:施工中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黄土流失。

•密切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注意事项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地基的均匀性,避免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带来危害。

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要合理,保证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

3.定期检查维护:工程完工后,要定期检查维护工程,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五、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需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永续发展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选用
摘要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黄土的湿陷性问题,工程建设中地基处理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提高地基承载力,满足拟建筑物荷载要求,同时还必须解决地基的湿陷性问题,达到符合国家规范规定的要求,满足拟建筑物安全稳定要求,另外还应考虑经济效应,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

因此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合理选用
概述
黄土在全世界分布面积达130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在大陆内部,温带荒漠和荒漠地区的外缘,或第四纪冰川地区的外缘。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64万km2,其中具有湿陷性的约27万km2,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之间。

我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主要为:陇西地区、陇东——陕北——晋西地区、关中地区、山西——冀北地区、河南地区、冀鲁地区、北部边缘地区及新疆地区。

可见,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其主要特性是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而产生大量的急剧的附加下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黄土的湿陷性问题,工程建设中地基处理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提高地基承载力,满足拟建筑物荷载要求,同时还必须解决地基的湿陷性问题,达到符合国家规范规定的要求,满足拟建筑物安全稳定要求,另外还应考虑经济效应,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

因此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用至关重要。

1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的建筑根据不同的湿陷场地及不同的地基湿陷等级应符合相应的地基处理要求。

可见任一工程地基处理,首先应明确拟建场地的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进而采取相应地基处理措施满足规范规定及工程建设要求。

该规范对湿陷性黄土从工程角度作了明确划分,将湿陷系数大于0.015的黄土定义为湿陷性黄土,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或计算值小于或等于70mm时定义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或计算值大于70mm时定义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并根据湿陷量的计算值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划分为:非自重Ⅰ级(轻微)、Ⅱ级(中等),自重Ⅱ级(中等)、Ⅲ级(严
重)、Ⅳ级(很严重)。

2 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并考虑施工设备、施工进度、材料来源和当地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除采用桩基础外,常用的处理方法为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水法等。

3 工程实例
某一拟建建筑,地上十八层,地下室一层,框剪结构,筏基,基底荷载350kPa,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如下:
根据勘探资料,拟建场地地表下55.0米勘探深度范围内为河流冲积堆积物,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4ml)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物(Q3al),主要岩性为耕土、湿陷性粉土、粉土及粉质粘土。

根据岩性特征及沉积规律可分为九层,分述如下:
①耕土(Q4ml):浅黄色,不均匀,包含植物根系、少量砖块、石灰等,主要由粉土组成。

层厚0.5—0.6米,平均厚度0.5米。

②湿陷性粉土(Q3al):浅黄—褐黄色,包含植物根系、钙质结核、白色菌丝、贝类碎片,见虫穴,稍湿,呈稍密状,具中等压缩性,具强烈湿陷性。

层底埋深6.5—6.7米,平均层底埋深6.6米,层厚5.9—6.2米,平均厚度6.0米。

③湿陷性粉土(Q3al):褐红色,包含钙质结核、白色菌丝、贝类碎片,稍湿,呈稍密状,具中等压缩性,具中等—强烈湿陷性。

夹粉质粘土。

层底埋深8.3—8.8米,平均层底埋深8.5米,层厚1.7—2.3米,平均厚度1.9米。

④湿陷性粉土(Q3al):褐黄色,包含钙质结核、白色菌丝,稍湿,呈中密状,具中等压缩性,具轻微—中等湿陷性。

夹粉质粘土。

层底埋深12.3—12.8米,平均层底埋深12.5米,层厚3.8—4.3米,平均厚度4.0米。

⑤粉土(Q3al):褐红色,包含钙质结核、白色菌丝,见黑色斑点,稍湿,呈中密状,具低压缩性,无湿陷性。

夹粉质粘土。

层底埋深17.8—19.0米,平均层底埋深18.4米,层厚5.5—6.5米,平均厚度5.9米。

⑥粉土(Q3al):褐黄色,包含钙质结核、白色菌丝、贝类碎片,见黑色斑点,湿,呈密实状,具中等压缩性,无湿陷性。

夹粉质粘土。

层底埋深25.0—26.0米,平均层底埋深25.6米,层厚6.6—8.0米,平均厚度7.2米。

⑦粉质粘土(Q3al):褐红色,包含钙质结核,呈可塑状,具中等压缩性,无湿陷性。

夹粉土。

层底埋深30.0—30.4米,平均层底埋深30.2米,层厚4.4—5.0
米,平均厚度4.6米。

⑧粉土(Q3al):褐黄色,包含钙质结核,湿,呈密实状,具中等压缩性,无湿陷性。

夹粉质粘土。

层底埋深39.4—40.0米,平均层底埋深39.7米,层厚9.3—9.9米,平均厚度9.5米。

⑨粉质粘土(Q3al):褐黄—浅红色,包含钙质结核,见黑色斑点,呈可塑状,具中等压缩性,无湿陷性。

夹粉土,本次勘探未揭穿该层,层厚大于15.6米。

拟建场地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在地表下30.6—31.4米,相对标高69.2—68.6米,稳定水位埋深在地表下30.1—30.9米,相对标高69.7—69.1米。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本区为季节性冻土区,标准冻土埋深0.6米。

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拟建场地地表下12.5米以土层具有湿陷性,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Ⅲ级(严重)。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见下表:
根据上述场地工程地质特征,结合工程特点,若采用常规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挤密法,可消除地基的湿陷性,但不能满足拟建筑物荷载要求;若采用桩基,由于该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会在桩侧表面产生负摩阻力,负摩阻力不但不会对桩的荷载起抵抗作用,反而成为附加于桩侧表面的下曳荷载,因此为了将上述两个问题合理解决,经比较分析,建议先采用素土挤密桩法消除地基土湿陷性,再施工长螺旋钻孔灌注桩。

经试桩,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4 结论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其主要特性是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而产生大量的急剧的附加下沉,工程建设中地基处理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提高地基承载力,满足拟建筑物荷载要求,同时还必须解决地基的湿陷性问题,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结合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已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地基处理方法就能满足工程需要,而需要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合理结合,形成经济安全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达到最优效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