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之鉴赏诗歌标题+教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分析作品结构-散文5教学案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分析作品结构-散文5教学案

分析作品结构-散文5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课题分析作品结构(五)——训练反馈1课时计划上课日期第周教学目标1、巩固和强化“分析作品结构”题的综合题做题方法;2、重点掌握“句段作用”综合题的做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句段作用”综合题的做法。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加工润色成都滋味陈建功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

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难,也不难。

难,在于有的人深谙风俗,却永远找不到爱这座城市的感觉;不难,在于有时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突然就使你感动起来,激动起来,乃至可以顿悟这座城市的神韵,品出这座城市的滋味,立马有了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

比如北京之于我,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是丽日下盘旋于蓝天发出嗡嗡哨音的鸽群,是关学增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北京琴书,是居高临下直议朝政、挥斥方遒、言语机锋的“的哥”……有一回,和一位“的哥”侃得开心,结账时说:“哥们儿,今天给您28块算是我赚啦,坐了您的车,还听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单口相声专场!”那“的哥”忙说:“两赚!两赚!我赚了您28块,还当了一路的蒙代尔、戴相龙呢!”北京滋味不仅在景观、风情里,还渗透在北京性格里——夸张、夸饰,不管是豪门巨子还是升斗小民,都那么优越、自信,自得其乐中洋溢着君临天下的自豪。

我爱北京并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我为成都所倾倒,却似乎是须臾之间的事情。

我曾经沿着成都一条大街一路走去,在这个茶楼望一眼,到那个茶楼待片刻。

只记得处处人声鼎沸,横七竖八地摆放的矮矮的竹椅上,横七竖八地坐着茶客们。

掺茶的手提尖嘴铜壶,跳芭蕾一般在茶客间转悠。

那时只是感叹,成都人的“龙门阵”可真火爆啊,猛一看还以为整条街的老百姓都来开会议事呢。

我默然了,我发现这简直就是成都滋味的最好注脚。

“安逸”,就是成都的哲学。

在某些人眼里,这哲学或许就是慵懒与无为的代名词,而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因了这哲学,成都人无心纠缠于无谓的争斗,也绝不沉湎于高堂讲章。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获奖教案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获奖教案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获奖教案江苏省【独家特供】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获奖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表达技巧的基本术语及关涉的内容;2.储备相关知识;明确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能准确判断各种表现手法,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各种表现手法,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课前热身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考点、难点、疑点1、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小结,进一步稳固古代诗歌的有关科学知识,提升品酒诗歌的基本能力及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结,进一步明晰诗歌品酒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培育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拒绝接受古代诗歌的熏陶,培育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融合【教学课时】本专题共6课时。

其中CX480课4节,练课1节,小结课1节。

教学过程第1课时考纲考点解析【考纲阐释】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1. 品酒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抒发技巧。

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 品酒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品酒诗歌的抒发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含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抒发技巧所指的就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权衡、修辞学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输血】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所指的就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予以艺术归纳构成的具备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内容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此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内容生活环境都就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就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就是人,也可以就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切痴情、纯朴豪爽,女青年可爱开朗、聪慧甜美;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之鉴赏表达特色(二)-散文8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之鉴赏表达特色(二)-散文8

教学案
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 题 鉴赏表达特色(二) ——审题与答题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第 周
教学目标 掌握表达特色答题技巧,重点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一)审题
这一考点的考题审题关键在于审清鉴赏角度和要求。

1.审清是“多角度”还是“单角度” 所谓“多角度”,就是题干没有给出明确的鉴赏角度,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鉴赏.题干用语多是“写作特色”“艺术手法”“表达特色”等。

例如:
(1)(2009·江苏卷,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参考答案】B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

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易错警示】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

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

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2017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诗歌鉴赏 教案(江苏)

2017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诗歌鉴赏  教案(江苏)

木③诗人用拟人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高卧南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诗词鉴赏炼字、诗眼(语言)学案题型一炼字:木兰花(北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此句云:”着一“闹”字面境界全出。

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范例:①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②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③诗人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题型二诗眼: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注】 [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案:“空”徒劳的意思,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江苏省沭阳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江苏省沭阳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江苏省沭阳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赵长卿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2)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

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故答案为:⑴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之鉴赏表达特色(三)-散文9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之鉴赏表达特色(三)-散文9

教学案
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 题 鉴赏表达特色(三)
-—对点训练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第 周
教学目标 巩固和强化表达特色答题技巧,全面掌握表达特色题。

教学重难点
全面掌握表达特色题.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


一、对点训练
1、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

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

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案(参考文本)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案(参考文本)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高中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案(参考文本)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案(参考文本)论坛精华帖:铁皮鼓我正在讲诗歌鉴赏,那位有高招?如果发现有高三备考方面的资料,不麻烦的话,不妨贴在这儿。

这是我的教案,因为正在讲,所以没有写完,写完的这些也正在修改之中。

里面有从网上搞到的大量资料。

诗歌鉴赏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复习内容: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

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

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

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鉴赏诗歌语言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最新整理)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

(最新整理)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的全部内容。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分析作品结构-散文3教学案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分析作品结构-散文3教学案

分析作品结构-散文3 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课题分析作品结构(三)————中间句段子课时计划上课日期第周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作品中间段落”题的题型和做题方法;2、重点掌握“中间句段作用”题的做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中间句段作用”题的做法。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加工润色一、考点探讨1、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①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如2007年江苏卷)。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如2009年江苏卷)③题型主要是“作用分析”题,即分析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或者变式提问,如文章为什么从×××写起(或以×××收尾)。

2、中间段的作用a.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b.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c.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二、例题分析(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麦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

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农家的节日就开始了。

诗歌鉴赏(一)(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歌鉴赏(一)(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歌鉴赏(一)(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歌鉴赏(一)(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诗歌鉴赏(一)(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本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文学维度,即诗歌的鉴赏和欣赏。

本教材是苏教版高三必修的一部分,它选取了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和西洋诗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诗歌美感的机会。

1.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诗歌鉴赏(一)是苏教版高三必修的一个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诗歌欣赏与鉴赏能力,包括以下内容:1)古代诗歌的鉴赏与欣赏2)近现代诗歌的鉴赏与欣赏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和近现代诗歌,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掌握诗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特点。

2)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让学生通过深入的解析诗歌,领悟到诗歌的美感和心灵启示。

2.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2.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的鉴赏与欣赏教学内容:李白《将进酒》、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春夜喜雨》1)导入:播放《将进酒》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氛围,让学生尝试通过音乐和演唱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李白《将进酒》:首先,让学生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作品风格,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整篇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注重句式和词语的用法、音韵和意境的表达。

3)学习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也是先介绍他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然后引导学生掌握整篇诗歌的字词、句式、韵脚的运用,明确表达立意和感情的方式。

4)学习杜甫《春夜喜雨》:在学完李白和王之涣的作品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整篇诗歌中的意象、感情,以及修辞手法是如何贡献于整个诗歌的意境与美感。

5)总结:让学生通过对多个古代诗人的诗歌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认为古代诗歌作品的特点和精神。

2.2 第二课时:近现代诗歌的鉴赏与欣赏教学内容:鲁迅《呐喊》、艾青《雨巷》、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导入:调动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画画表达他们对近现代社会的感受。

2)学习鲁迅《呐喊》:首先介绍鲁迅的文学背景,并引导学生关注句式、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学案(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学案(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学案(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程海涛语文“练习、归纳、拓展”诗歌复习教学法山东省潍坊一中程海涛一、教学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约翰华生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二、本节课教学设计① 设计理念:考题引路,牛刀小试;总结归纳,点拨升华;精讲精练,练习反馈;深化训练,拓展迁移。

② 教学依据:以诗引诗,以诗导诗,以诗练诗;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多进行课堂练习;课前须准备大量古诗词练习题,题目要典型,难度适中。

③ 教学目标:掌握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技巧。

④ 教学重点及难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入手,多角度把握诗歌内容。

⑤ 教学过程:典型例题导引(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结:以上两个高考题,第一首诗主要是考查了诗歌题材的把握,第二首宋词则是主要考查意象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先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看有哪些规律可以把握。

)概括归纳方法2、感悟总结:把握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1)题材入手请说出下列题材的诗词常表达何种思想感情。

思乡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诗歌题材所寄寓表达的感情往往是比较固定的,像思乡送别诗一般表达一种愁绪,山水田园诗一般表达田园生活的闲适幽雅,边塞诗或表达征战沙场的高昂斗志,或表达戍守边疆的艰苦生活以及对亲朋好友的思念等等。

其实古诗词中意象的代表意义也是比较固定的,请看下面意象的指代意义。

)(2)意象入手说说下列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含有何种感情。

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 含解析

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 含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课题●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真题演练(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注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

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

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

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

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酬孝峙鹧鸪天钱继章清][②。

折闲倚杖,戏临罾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钱继章,③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2)教案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2)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2)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三、因例说法: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读】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咏物)的小诗,寓意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 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3
另外我们学过的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由怀古可推知,这首词的表达技巧为怀 古伤今。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 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四、课后作业
(一)【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诗歌的题目,指出从题目中读出的内容。 1.[2014•江苏卷]《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点明了时间(休暇日);②点明了事件(访王侍御);③点明了事件的结果(不遇)。 2. [2014•安徽卷]《阮郎归•西湖春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点明了地点(西湖);②点明了时令(暮春)。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韩湘);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 (贬谪诗)。 4.《咏素蝶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 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 志 )。 5.《征人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 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 诗 )。 6.《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代了时间(中夜);②地点(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5)闻雁(韦应物)
“雁”在古代诗中是代表乡愁的意象,由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的思乡之 情。
2、 标题表露情感 有些题目想来也很有意味,即使不读诗,也可以约略看到诗人的神情。如《寻 隐者不遇》(惆怅)、李绅的《悯农(其一)》(同情)、王昌龄的《长信怨》(怨 恨)、杜甫的《春夜喜雨》(喜悦)、崔涂的《孤雁》(孤凄)。 3、 标题暗示题材 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诗歌的题材。 王维 汉江临眺
5
6
1
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以“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 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夫婿、舅姑比张籍、主考官,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 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教学案
科目:
语 文
主备人:
汤春光
备课日期: 2016/9/23


读懂诗歌始鉴赏
1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分析标题作用:揭示内容、表露情感、暗示题材、揣摩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审标题 2、反复品、抓关键语 3、明暗示信息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一、教学导入 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选用的基本上都是考生不熟悉的作品,要读懂这些古 诗,还得讲究方法。临场读懂一首诗的四种方法:一、审标题;二、晓作者;三、 品内容;四、明注释。 今天这节课先给大家介绍第一种方法:审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关注题目,有助于 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有些标题就是题眼、诗眼、词眼,通过标题就能了解诗歌的内涵。如王勃《江 亭月夜送别》、柳中庸的《征人怨》题目中有“送别”、“怨”等词,它们与诗歌 内容紧密相连,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暗示性。若能带着这样的思考来读诗,一定会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具体分析标题作用 1、标题揭示内容 揣摩下面的诗题,看看它蕴含了诗歌思想内容哪些信息。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考】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 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 之感,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
(二)【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人
4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 手法? 解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般,而情感蕴含其中。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解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 途风波险恶得多。
即时训练【看诗题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想内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 疾苦的关切。
(3)晚春江晴寄友人(韩琮)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
(4)劳劳亭(李白)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借劳劳 亭主要抒发人间的离情别恨。
诗歌鉴赏专题是较早进入一轮复习的,在高二的时候,其实已经花了大半个学期的时间, 分别从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以及答题规范等方面系统的讲过。可能由 学情 于当时是以新授课的形式,而非针对高考复习考试的讲解,所以学生的积累不够深厚,那 分析 么也就导致进入高三一轮复习时,有一种无力的感觉,抓不住诗歌鉴赏的关键,还是存在 很多的问题。 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 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体,它是祖国文学宝库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唐诗、宋词 是中国古代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 教材 分析 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因此, 近几年江苏高考卷以考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的重点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答题模式,而且是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特 别是在考试环境下让学生如何快速准确读懂诗歌。因为读懂诗歌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诗 歌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看看标题, 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遇诗歌鉴赏,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复习方式就显得浪费时间了。因此,在诗歌鉴赏的一轮 复习中,要让学生做到学即能会,会即能用,希望能将学生在诗歌鉴赏中遇到的疑难点各 个击破。 教情 首先,要求学生课下依据考纲梳理本专题的知识点,并向老师反馈梳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分析 点;其次,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争取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有效 利用课堂学案,在课上及时跟进,当堂训练;最后,在课后认真检查,找出难点,帮助似 懂非懂的学生,强化知识点。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题目表明这是登临游赏诗。 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目表明这是田园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题目表明这是怀古词。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题目表明这是边塞诗。 4、 标题揣摩表达技巧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解读】即兴,对眼前景物有感,临时产生兴致而创作。由标题可预知用借景抒情 法。诗中透露伤春、凄凉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