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合集下载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SO 125开课时间:第二学期总学时数:72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教材: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张灿珅.《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郭英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内容:以甲计、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齐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槪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1.主要内容以甲计、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岀土或传世医药文献。

2.教学要求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岀上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上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计、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竹、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貝姻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1.主要内容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轻方法与特点: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中医文献学概论 国家精品课程

中医文献学概论 国家精品课程

中医文献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相关文献,探索其中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学科。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概论旨在全面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历史、发展、分类与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其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更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文献的分类是中医文献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点,中医文献可分为经典医书、方剂、医案和医话等几大类。

经典医书是中医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方剂则是中药学的重要部分,是中医治疗常用的药物组合与应用方法的总结。

医案记录了医生在实际临床中的治疗案例,是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依据。

而医话则是医生们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重要载体。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和文本研究两个方面。

文献考证是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比对和分析,还原中医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考证需要对文献的篇章结构、文字用法、用词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文献的时代、作者、来源等重要信息。

而文本研究则是对中医文献原文的深入解读和探讨,从而揭示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文本研究需要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解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医学环境,以揭示中医学的内涵和特点。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中医文献,可以发现传统中医学的独特价值和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也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中医文献,学习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通过查阅、理解和分析文献,培养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

中医文献学教案模板范文

中医文献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医文献学二、授课对象中医专业研究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2. 掌握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了解历代中医文献的源流和特点。

4. 提高学生查阅、分析、利用中医文献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中医文献学概述2. 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3. 历代中医文献源流介绍4. 中医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中医文献整理的方法、历代中医文献源流。

2. 教学难点:中医文献的查阅与分析技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中医文献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历代中医文献的特点和学术成就,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2)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 讲解中医文献学概述(1)中医文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3. 讲解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1)文献收集、整理、校勘、注解、翻译等基本步骤。

(2)案例讲解:以《黄帝内经》为例,介绍文献整理的方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历代中医文献的特点和学术成就。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1)提问:回顾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2)提问:回顾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

2. 讲解历代中医文献源流(1)中医文献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2)重点介绍历代中医重要著作及其学术成就。

3. 讲解中医文献的查阅与分析(1)中医文献的查阅方法: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途径。

(2)中医文献的分析方法:文献综述、文献比较、文献评价等。

4. 案例分析(1)选取一篇中医文献,引导学生进行查阅和分析。

(2)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3.重点讲解: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第三章藏象学说[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文献学》教学大纲

《文献学》教学大纲

《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0195课程名称:文献学学时/学分:36/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2.课程任务:文献学包括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也是掌握现代编辑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知识,通过开设文献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籍的编纂体例、目录、分类、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1)“文献”的含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二、“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二、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古典文献载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文献的载体发展历史,理解各种载体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为了规范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中医学教学大纲被制定并广泛应用于中医学教育领域。

本文将对中医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正文内容:一、中医学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识:通过学习中医学教学大纲,学生能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与理论,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3.培养学生对中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掌握,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培养他们对中医学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中医学的学术水平。

5.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保证中医学的学术严肃性和信誉度。

二、中医学教学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的分类与应用等内容。

2.中医学诊断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

3.中医学治疗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疗能力。

4.中医学经典著作: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经典文献。

5.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诊疗技术,并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三、中医学教学方法1.理论课教学: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参加理论课教学,老师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学的整体框架。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2、熟悉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掌握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内容】
1、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叙述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讲述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重点】
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方剂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熟悉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了解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讲述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介绍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叙述问诊的基本内容: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情况。
讲述切诊的内容:脉诊、按诊。
【教学重点】
望舌、问诊、脉诊。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第六章辩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掌握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熟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掌握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
掌握切诊:脉诊、按诊。
【教学内容】
介绍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介绍诊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讲述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73.0.1课程名称:中医文献学Literature Of TCM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限选专业基础课学分: 4 学分学时:56 学时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经典选读、中药学、方剂学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授课对象:中医基础医学(七)、中西医结合(七)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及平时考查(包括作业、练习等),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平时考查成绩占20% 。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文献学是中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为基本内容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练习,使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包括七年制生)在具备阅读古医籍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文献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一些整理、研究、利用中医药文献的基本方法。

TCM Philology is a marginal course,the intersection of TCM study and the Chinese Classics Philology.It is a new subject,with TCM Philology as its basic content and the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s Philology as the basic framework.Though the learning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the student are required,on the base of reading ancient medical books preliminarily,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CM literature and master basic methods of collectio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CM literature and master basic methods of collectio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CM literature.This coul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Philology for the future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to TCM practice.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中医文献学是中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哲学思想、生理观、病理观、诊断技术、防治原则、中药与方剂等,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本教材的特点:明确对象,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内容生动形象,发挥视觉记忆作用,条理清晰恢复传统合理框架,重视知识内容衔接,循序渐进帮助知识理解掌握,并且通过对常见病证的辨证分析,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展示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让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历史成绩,熟悉中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

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

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又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并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学奠定基础。

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中医药学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不仅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它也是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科目。

中医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基本诊法和常用方药,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从中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通识教育课程理论课学时:51课程介绍:中医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一种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几千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我国民族健康,繁衍兴盛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中医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等章节,全方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含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互相渗入的成果。

开设中医学教程,目的是为了理解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认识它的丰富内涵,比较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理解其各自的优势、略势。

使广大学生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别,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二、教学基本规定通过学习《中医学》应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发展史与学术史、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认识观与办法论,与社会及其它有关学科的联系,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以及解决常见病证的临床思维及不同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规定(一)绪论【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来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防止医学思想及方法,中医方药学与针灸,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办法特点;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的认知办法。

【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医学的将来发展展望。

(二)阴阳五行学说【教学内容】: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中医文献学》概论学习指导

《中医文献学》概论学习指导

《中医文献学》概论学习指导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由于中医文献学具有医文渗透、学科交叉的性质,因此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既有中医药学专门知识,又有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历史、哲学、民俗等知识。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文献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故研究者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及数学知识。

在学习中医文献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习和掌握古代历史文化知识,阅读古代优秀典籍。

中医古代文献均创作于古代,对于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思想特点的认识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我们建议可以从《史记》、《中国古代思想史》、《四书》等著作的阅读入手,开始古代历史文化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扩大阅读范围。

2、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相关的研究著作并将其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3、掌握好目录、版本、校勘和注释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熟悉其应用。

4、尝试进行中医文献的研习,建议中明清时期的著作开始,逐
渐向前推进。

5、学好《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的使用,积极地向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同行前辈请教。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四)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辨别声息、脉象分阴阳,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五)用阴阳指导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性能、选用方药以及指导预防疾病等
[方法与时间]
课堂理论课2学时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1、了解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四、 掌握痰饮、瘀血的定义、形成及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 因
概论
阐明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病因具有相对的特点和中医病因学的内容,说明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 六淫:
1、 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和异同
[教学内容]
概 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方法与时间]
课堂理论课12学时,其中第三节经络2学时,由针灸教师讲授
第四章 病 因 病 机
[目的要求]
一、 了解邪正概念及发病机理
二、 掌握六淫的定义、共同致病特点及风、寒、暑、湿、燥、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三、 熟悉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七情致病特点,了解疫疠及饮食劳逸致病
(二)瘀血:
1、瘀血的形成: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所致的病证极为广泛,常因阻滞部位不同而异
还有共同特点:疼痛,肿块、出血、面黑、甲错、青紫、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细涩、沉弦、结代

中医文献学教案模板范文

中医文献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中医文献学授课对象:中医药类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医文献的分类、整理和检索方法。

3. 培养学生阅读和解读中医古籍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中医文献学概述1. 中医文献的定义及分类2. 中医文献的重要性3.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二、中医文献的检索与整理1. 中医文献的检索工具2. 中医文献的整理方法3. 古医籍的校勘与辨伪三、中医文献阅读方法1. 阅读中医文献的基本原则2. 阅读中医文献的方法3. 阅读中医文献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1. 简要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2. 强调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详细讲解中医文献的分类、整理和检索方法。

- 展示常见的中医文献检索工具,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

- 介绍古医籍的校勘与辨伪方法。

2. 讲解中医文献阅读方法。

- 强调阅读中医文献的基本原则,如“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中医文献的方法,包括文献的版本选择、内容解读等。

- 强调阅读中医文献的注意事项,如尊重文献原意、避免断章取义等。

三、课堂讨论1. 提出与中医文献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中医文献的经验和体会。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中医经典文献,并撰写读书笔记。

2. 查找并整理一篇关于中医文献检索的文章,进行分享。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分享文章的质量。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医文献学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模板旨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框架,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学大纲中医学》word版

《教学大纲中医学》word版

昆明医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课程名称:《中医学》英文名称: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课程类型:中医课总学时:45学时讲课学时:45学时适用对象:西医院校临床学本科基本要求中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学习内科非常广泛,而且难以掌握,针对西医院校学生课时短,只能选择大多数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课课度不宜太深,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发展史,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介绍中医目前的一些治疗优势。

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1 了解祖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了解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史,阐述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及临床医学的发展概况。

3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学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大课讲授。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阴阳五行学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解阴阳的基本概念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即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海关系。

5、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大课讲授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第一节脏腑、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沟通形体、官窍而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掌握六腑及精、气、血、津液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 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2 了解精、气、血、津液的概念,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熟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上篇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了解中医学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发展史: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中医学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的卫生保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临床知识与技能。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阐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恒动观念的概念。

4、介绍中医学发展的态势。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掌握五行学说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4、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重点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相互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

2、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概括阐明中医学在人体的应用。

3、阐明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

4、用五行学说概括脏腑的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5、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第一节脏腑一、目的要求(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的脏腑学说,有了简括的概念。

(二)重点了解脏腑的生理、病理和主要临床特点,以及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概说1为基本结构,构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各个部分的人体整体生理观和病理观。

介绍脏腑表里的含义。

2、阐明中西医同名器官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二)五脏六腑1、心与小肠:(1)心:重点阐明心主血脉、主神明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阐明心与面、舌的关系。

附:简述心包的概念与病理改变。

(2)小肠:阐明“分清别浊”的生理和病理。

(3)简述心与小肠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2、肝与胆(1)肝:重点阐明肝主疏泄、藏血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言(讲授1学时)
【教学目的】
认识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一.了解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人文背景,简要说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历代医学成就,介绍现代中医学的成就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熟悉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讲授3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基本内容,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了解阴阳学说具有的朴素唯物主义内容和辨证因素,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理解并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重点说明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体现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平衡五个方面。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介绍并明事物的五行归类,重点理解并掌握五行的生克关系。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说明其在疾病的转变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供六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通过中医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药知识防治常见病,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授课内容,教师根据大纲精神,对上篇(基础理论部分)宜重点突出,深入浅出;中药、方剂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对下篇(临床部分)介绍最常见的病症。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标本、图表、模型、录像、多媒体等,使抽象理论形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上篇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中医方药学及针灸、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重点说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恒动观念运用运动的观点认识健康和疾病;辨证论治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可喜的进展,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学时分配:六年制1学时、七年制2学时。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何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它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了解阴阳学说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掌握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介绍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重点说明:1、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

学时分配:六、七年制均为1.5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

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

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

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

古医籍版本的类型。

古医籍版本鉴别法。

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

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

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古医籍校勘的基本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兼校),掌握古医籍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熟悉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古医籍校勘依据与注意事项。

了解古书与古医籍校勘的源流。

第六章中医文献的符号与句读
1.主要内容
古医籍中的句读符号、段落符号、重文符号、重点符号、版面符号、校改符号。

古医籍句读标点的方法。

辨识、纠正古医籍误读错标的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辨识、纠正古医籍误读错标的方法;
熟悉古医籍中的句读符号、段落符号、重文符号。

了解古医籍中的各种版面符号与校改符号。

第七章中医文献的辑佚
1.主要内容
古代文献的播迁史,古代文献聚散亡佚及其原因。

古医籍亡佚的原因及辑佚概况。

古医籍辑佚的方法及评判优劣的标准。

2.教学要求
掌握古医籍辑佚的方法及评判优劣的标准。

熟悉古医籍亡佚的原因与古医籍辑佚的概况。

了解古代文献的播迁史,古书聚散亡佚概况及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