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学习目标掌握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二、学习过程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0世纪50年代,担任领导人以后开始改革。
2、目的:改革时期的一些弊端。
3、内容:经济(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政治。
4、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5、结果;矛盾突出,下台。
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1)原因: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
2)内容:先以作为重点,后又进行3)影响:经济方面没有成效,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政治方面: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转变为,国家权力分散。
出现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
2、苏联解体1)原因:①改革是苏联解体直接原因;②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③西方国家的干预、压力和“和平演变”战略,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
2)过程a、1990、3 首先脱离苏联而独立,随后,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增强。
b.1991年的“”(时间: 、目的: 、发动者: 、结果: 、影响: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1991年底的成立,苏联名存实亡。
d、年月日,苏联正式解体。
3)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4)给我国的启示:A、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完善;苏联改革、苏联解体仅仅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B、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记教条主义。
C、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们生活。
D、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学习目标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以及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
二、学习过程一)阅读“匈牙利的改革”,回答一下知识点:1、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1)二战后,欧洲8个,亚洲4个,美洲1个共13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苏联解体
从苏联到独联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的新思维改革。 戈尔巴乔夫 的新思维改革。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年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 有重大意义, 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 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 影响。 影响。
“秘密报告”: 秘密报告” 秘密报告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 群众的监督。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 方向。 ④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 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不懈地与之开展有效的斗争。 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 实际紧密结合。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年代里, 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 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 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 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 史的进程。 史的进程。” ──尼克松 尼克松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 果?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无效,就转向政 治体制改革。虽然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旧 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的替代机制,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 与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结合起来 ,成为瓦解苏联的又一因素。
在政治改革的过程中,苏联境内 的民族分离运动兴起。1990年3 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爱沙尼 亚、拉脱维亚加以效仿。
2020/1/22
戈尔巴乔夫
谁权 是力 最高 后端 的的 赢搏 家弈 ?,
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 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
2020/1/22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 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发表《阿 202拉0/1/22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 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 时的凄凉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
2020/1/22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先经济后政治 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 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制订了“加速经济 发展战略” …… 经济改革失败,造成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 水平进一步下降
2020/1/22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 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 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 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 一九事变” 。
2020/1/22
“8•19”事件时的红场
2020/1/22
八一九事件是怎么回事?
1991年8月19日清晨,苏联中央电视台和广 播电台同时报告塔斯社头条新闻: 戈尔巴乔 夫因健康原因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根 据苏联宪法,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 ,苏联国家的全部权力交给苏联国家紧急状 态委员会。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情:列宁时期1917年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1918年—1920年苏俄经过了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时期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坚决的反法西斯战争。
如1941年6月的莫斯科保卫战,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目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内容:经济、政治方面改革特点:全盘否定斯大林,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致使到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中国在毛泽东逝世之后,邓小平也进行了改革,但邓小平没有全盘否定毛泽东,而是三七分,七分功劳,三分过错,功大于过,但对毛泽东的错误要及时调整,经济上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改革重点:重工业勃列日涅夫作用:使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C
3.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 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 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 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 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C
4.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 一任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 去总统职务。这位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目的: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先以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内容:后又进行政治改革。 结果:
经济方面没有成效。 政治方面: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出现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 月12日-1984年2月9日)
俄国十月革命
• 1917年3月“二月革命” •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革命”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2、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制定计划,严重 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 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 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 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 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赫鲁晓夫尼克松“大斗嘴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960年赫鲁晓夫在联合国的“皮鞋”发言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3、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1982年)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开始于: (B ) A.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改革只局限于经济领域 B.国际形势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重点是在: (B ) A.政治改革 B. 经济改革 C.国防改革 D.思想改革 4、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A ) A.苏联政治体制发生变化 B.苏联经济崩溃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5、“八一九”事件后,控制苏联全局的领导人来自:( B ) A. 立陶宛 B.俄罗斯 C.白俄罗斯 D.乌克兰 6、苏联解体是在:( C )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赫鲁晓夫
时间:19531964年, 措施:工业上 实行权力下放, 农业上扩大自 主权。
评说:
赫鲁晓夫改革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成效不大。 另外,赫鲁晓夫 对斯大林做了全 面的否定造成人 们思想上的混乱。 对苏联和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ຫໍສະໝຸດ 勃列日涅夫改革
和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工业,后者的重点在农 业; 结果相似: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 大林模式。
返回
戈尔巴乔夫
1. 经济改革 未见成效, 影响:经 济下降, 人们生活 水平下降
苏联食品短缺,人们排长队购买食品
返回
苏 、中 改 革 比 较
内容
背景
苏
联
中
国
备 注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能力发展要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2.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教学过程:1.出示学习目标。
2.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个单元内容。
由上个单元的标题出发,展开对上个单元内容的复习。
之后过渡到本单元标题的讲解,进而导入新课:现在的俄罗斯国家历史上经历过哪几个时期?其中的一个时期叫苏联,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明确指出苏联的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的“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逐渐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3.讲授新课: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简单介绍赫鲁晓夫上台。
根据课文内容简单介绍赫鲁晓夫上台。
2.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
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再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大措施(引导学生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了解)。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 一位在联合国大会上 坐在离赫鲁晓夫只有 一米半远处的著名特 工说,当那个人开始 进行反苏宣传时,赫 鲁晓夫发火了。他把 身子俯在桌子底下, 拖出了他的皮鞋。坐 在赫鲁晓夫左边的葛 罗米柯一下子闪开 了……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年代里, 没有一位世界领 袖人物的成败能 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 决定性地改变历 史的进程。” ──尼克松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锤子镰刀红旗从 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 旗升上了旗杆。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 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 月5日, 斯大林 突患脑 溢血逝 世,终 年七十 四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 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社会思想混乱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 加垦荒
1953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 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 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 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 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 结不了穗。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 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 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的玉米的种植挤 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D.没有“八· 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3.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4.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2、解体的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僵化。 3.过程
3.过程
(1)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
(2)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 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遭到失败。
(简称:“八一九事件”;目的是阻止苏联的解体)
(3)“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 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4)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 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随后有11个加盟共和国加入。 (简称:“独联体”;其性质是联合组织,而不是国家)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 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 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 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 史的进程。” ──尼克松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消极: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 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 主观主义,急躁冒进,也并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 失败。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会存在 下去?(p62动脑筋)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 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 苏联也会解体。
因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根本原因) 2、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的激化(社会原因) 3、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直接原因) 4、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政治 领域
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平凡冤假错案;允 许揭露斯大林时社会阴暗面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原创2: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复习提问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于何时?意义如何?
2.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各有哪些? 列宁的探索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改名苏联 斯大林的探索 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 实行新宪法(斯大林模式)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 苏共“二十大”及秘密报告 1956
一、选择题 1、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是( B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1991年苏联解体时,控制全局的是( C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二、组合列举 1、1922年苏联成立时的最高领导人—— 列宁 2、1928-1937年领导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
⒊中国的改革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 效发挥了国家职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⒋中国的改革坚持国家统一的最高原则。
加油呀!
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1)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 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思考: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⒈中国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 经 联 过 解 体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直接导致两极格局结束,为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赫鲁 背景: ,在 、 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 晓夫 内容:主要针对 结果(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 。 改革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 。 改 3) 年, 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 革 戈尔 背景: 年, 上台,针对 改革。 作为重点,影响: .80年代后期, . 巴乔 过程:1)首先把 2)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 夫改 苏 影响:①苏联的 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 革 ②各加盟共和国 。 联 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因: ) 1)1990年3月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是 。 解 2) 年 月 日的“八一九事件” 目的: 。 结果:失 败 体过 程 影响: 失去了 ,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 。 3)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戈 尔 巴 乔 夫
赫鲁晓夫
勃 列 日 涅 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终年74岁。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
2、内容: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外部原因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 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 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九年级历史预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重点与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2、难点:苏联解体三、教学过程(问题情景导入1):(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问题情景导入2):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
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讲授新课):(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
“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板书)1.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显示赫鲁晓夫图片)(师):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第10课_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 致不同的结果?
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 护和支持。 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 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解
过 体 程
2)
年
月
日的“八一九事件” 。
目的:
结果: 失败。 控制了全局。
影响:
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苏联的分裂
3) 年底,苏联解体。(解体的标志:12月21日,成立“独立国家联合 体”)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受挫)
回溯:
• 什么是“斯大 林模式”?这 一模式有何弊 端?
第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 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 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 影响。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 点放在哪个领域( B )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外交
3、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B
)
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 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 伯利亚西部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 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 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 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 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 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 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 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1、改 革 背 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 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 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 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 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种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 机四伏”。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 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 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 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 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 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 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由 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 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 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 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国际关 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 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 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当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 台后,采取强硬的态度,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原创1: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 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八一九事件
时间 目的 结果
1991年8月19日 试图挽救苏联 加速苏联的解体
从苏联到独联体
解体含义:苏联分成好多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畅所欲言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 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改革要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
一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开展两项重 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
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
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日趋偏执, 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 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 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赫鲁晓夫的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3.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体会我们汲取的教训。
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体制更加僵化
联
的
改 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直接导致解体
与
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堂小结
赫鲁晓夫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1953—1964)
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重工业)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 (1985—1991) 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苏联 的改 革与 解体
解体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剂:“八一九事件”
问:从这段材料中还可以看出赫鲁晓 夫的改革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 存在这些问题?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结合教材,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2)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什 么相似点?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中 央总书记,苏联总统。 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 个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 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 斯科大学法律系。做过多年 党务工作。1980年当选为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5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活动探究:学习了苏联改革与解体,谈谈我们 在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何启示? (1)改革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生产力; (2)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3)改革中应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 族关系; (4)对西方价值观和思维要采取正确的对策, 坚决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 , 农业则为1.5%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的重工业使人民为之 付出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 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 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一亿六千万双,全 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①改革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 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水平; 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 关系;
斯大林逝世后的几十年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 都看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造成的弊端, 也试图去扭转局面,两人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 有触及体制的根本,都只是在不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中进行一些小修小补,也就是从理论上说没 有对生产关系进行真正的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调整,那 么其结果只能有一个──失败。 1985年3月,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 记,新一代领导人开始掌权,苏联历史进入了大变革 的新阶段。
戈氏 改革
1988 新 思 维
经济改革:没能打开局面;经济大滑坡 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的社会 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1990
修宪、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后果:局面失控。
党内斗争尖锐公开; 戈:新思维主流派; 叶:民主激进派
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 产党;民主社会主义替 代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 史上的重大事件,它 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 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 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 实践,也结束了曾在 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 政治的两极格局,其 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 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 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 遗产。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 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改革的失败给我们 哪些启示?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1953年)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doc
A、社会制度的变化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D、社会生活的变化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D、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4、1991年12月25日晚,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取代了苏联国旗。以此为标志,苏联上存在了()
张庆中学“三步五环节”学讲案
教学
学习随笔
年级:九
学科:历史
课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时间:2012.3
民主导学
要点导学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
3、改革的效果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苏联的解体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教学
学习随笔
教学
学习随笔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练习导结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主备人徐娟:
审核:
班级:9
姓名: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2、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苏联的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2、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导入新课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
“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
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练习巩固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
4、完成《填图册》第15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