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大众化的特征述论——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新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新探作者:龙鸿祥孙丰鸣张群来源:《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11期【摘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报刊的经营管理体制逐渐向体制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央苏区红色报刊大量涌现奠定了体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这一体制包括了报刊的行政组织机构关系、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经营体制、发行体制、编辑制度和报刊的专业化发展等。
临时中央政府所建构的新闻体制,一脉相承地发展为新中国新闻体制建设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中央苏区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向农村进行革命斗争。
之后党也开始领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报刊进行新闻体制建设。
这种报刊体制也为之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新闻体制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一、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形成的历史语境临时中央政府的报刊事业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背景之下开始的。
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事业在政府成立之前就已有了初步发展。
1927—1928年,红军初创时期,共产党在中央苏区主要采用演讲、标语、布告、传单、墙报等形式开展宣传。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新型政权。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后,便开始加大了报刊宣传力度。
在内忧外患之下,共产党非常重视党报,认识到党报是“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因此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新闻出版事业在内的方针政策,并指出党办报刊的目的在于革命宣传。
这些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央苏区报刊事业的发展。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环境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从问世起,作为宣传工具的报刊便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工具性。
论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论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对发展、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苏区文化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革命为苏区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苏区是中国领导的革命
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斗争中,改革了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民并加强了
农民群众的组织,为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机关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苏区机关领导把文化建设作为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组织推动各类文化活动,支持文
化人士的创作和研究,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
3.注重群众参与和思想教育。
苏区文化建设注重宣传教育的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活动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
主义建设中来,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和道德观念。
对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有:
1.坚持群众性、大众化原则。
苏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群众是文化
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
成为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注重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苏区文化建设注重思想教育,培养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给我们
的启示是,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提供娱乐和消遣,更要引导和塑造人们
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支撑。
苏区的经验表明,
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附属品,也不仅仅是政治建设的附属品,它应当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互相促进,为全
面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坚实基础。
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者:谢显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0期摘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取得的辉煌成果,它开始了我们党领导和管理国家的最初实践,提供了中共党人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学校;它成立后,组织和领导了苏区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号召和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并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历史地位作用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19YB380)。
作者简介:谢显纹,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馆员,研究方向:赣南地域文化研究、博物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D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7.237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根据地军民,在江西瑞金叶坪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取得的辉煌成果,它开始了我们党领导和管理国家的最初实践,提供了中共党人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学校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依据八七会议的精神,开始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但是,武装斗争的方向应该指向哪里?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成了中共党人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带领人民不怕困难,进行了异常艰苦的探索。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从而顺利地把全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到了乡村,并在全国建立了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
苏区精神PPT
结束语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 合、在艰辛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的 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并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 的直接源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苏区精神“既蕴涵 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 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和价值追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 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 重要尝试。苏维埃政权作为新生的国家政权,不仅是工 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而且代表了工农 劳苦大众的利益,践行了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共 产党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的重要性,而且从行动上非常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因 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前四次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均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到王 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致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 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 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 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 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 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 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使 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如何“抓落实”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如何“抓落实”
廖九平;苏春生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
【年(卷),期】2024()3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极端困难下,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广大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心实意为群众”“一切为了苏维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开创了“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决策部署是如何贯彻落实的?苏区干部是如何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快抓落实的?对当下以高质量落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有益启示?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廖九平;苏春生
【作者单位】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工会;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瑞金市史志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大众化的特征述论——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为考察对象
2.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
3.中央苏区时期汀州苏维埃政府
与私营商业关系研究——基于领导者与追随者角度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发展群众的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5.中央苏区时期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治理体系探究——以中央苏区为中心
、
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政 治 治 理 的 历
成 的标志 。 l 1 ] 族 长无 不 出 自于豪绅 地 主与 官僚 , 他 们往 往利 用族 权 和族 规 , 对 普 通 民众 进行 控 制 和 剥削 。这 种封 建 族 权 与地 方 政 权 的 紧密 结 合 , 导
致豪 绅地 主掌 控着 当地 的各 种权 力 和资 源 。如 宁
二、 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政 治 治 理 体 系 的建 构
中 国共产 党 在 革 命 实 践 过 程 中 , 已充 分认 识 到 了清 末 以来 封 建 制 度 、 军 阀政 治 和 国 民党 政 治
的运作机制 包括 权力运行机制 、 廉 洁 自律机制和权 力监督机制 。
关 键 词 :中华 苏 维埃 共 和 国 ; 政 治 治理 体 系 ; 中央 苏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D 2 3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2 4 8 ( 2 O 1 7 ) O 3 —0 0 6 1 一O 6
第2 7 卷 第 3期
Vo 1 . 2 7 No . 3
四川 文理 学院 学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7年 5月
Ma y . 2 01 7
在 中华 苏维 埃 共 和 国 时期 ,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 苏 区
赣 南 和闽西 地 区是 客家人 的 主要 聚居 地 。客 家人 聚集 区具 有 一 些 共 同 的特 点 : 居 住 地 理 环 境
以山地 、 丘 陵为 主 , 自然 生态 良好 , 讲客 家话 , 文 化
中央苏区精神
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论文姓名:***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本2班学号:*********提交日期:2013年11月5号论中央苏区精神【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河中,苏区历史是这长河中涡流险滩最多因而时显惊涛骇浪的那一段。
谱写这段历史的苏区精神也因之惊天地、泣鬼神。
苏区斗争已成为历史。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执政党。
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精神意义。
【关键词】历史形成,苏区建立与发展,苏区的精神意义,时代意义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电视剧里,书上,知道有关中央苏区的故事,那时候只觉得红军都是大英雄,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身不是红色土地出生的人,对这片土地的故事知之甚少,尤其是中央苏区,这个专有名词,包涵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到根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它所代表的意义,多到一说起它就停不下来。
我所理解是中央苏区是这样的...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小农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农民不但自己生产生活所需,地主和贵族也主要是自己想要剥削来的地租,而不是用来交换。
那是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十分缓慢。
与经济关系一致,地主阶级坏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就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最后的统治王朝----清王朝。
17世纪建立,中间极盛,19世纪前半页,其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
首先,政治上腐败,黑暗;其次,经济上贫富悬殊,民生凋零;再次,军事上军备废弛,军队瘫痪;最后,思想文化领域沉闷僵死。
正当我们国家日趋衰败是,欧美资本主义确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1851年之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
弘扬苏区文化_传承红色基因——简述江西苏区时期文化建设
弘扬苏区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简述江西苏区时期文化建设
文/杨可 周琦
当年的标语、漫画
共产党传播革命信仰、坚定必胜信念的宏大气势。
办报刊形成传播态势。
当时的瑞金,建立了十几个新闻出版单位,如中央出版局、中央局党报委员会、中革军委出版委员会、红军学校出版科、中央印刷局等,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创办出版的报纸杂志有130余种。
其中,《红色中华》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具有权威性的重要喉舌。
举办体育盛会别开生面。
1933年,中革军委在永丰
9
江西画报。
略论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
略论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中央苏区时期,受灌输理论的影响,在毛泽东等领导人重视、党政军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前提下,革命标语逐渐兴起并日益繁荣,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动员方式。
这一时期的革命标语内容极其丰富且具有针对性,不仅包含了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策略和政治理想,而且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央苏区的革命环境和斗争历程,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成为中共政治动员和价值构建的一种新方式,在日后长期得到运用。
苏区时期的革命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运动的进程中,为宣传其政治理想、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打击敌人而提出的,其客观反映了苏区军民的斗争历程和历史功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和时代精神的真实记录。
中央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一块苏区,对全国其他各块苏区有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对中央苏区革命标语进行研究,了解其起因、内容、特点及作用,有利于把握整个苏区时期革命标语文化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意义和影响。
一、革命标语兴起繁荣的原因在井冈山时期,中共就重视标语宣传工作。
三湾改编后,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毛泽东的命令下,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名义,“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写贴标语布告等”,而其“布告的内容是说明我们是什么军队,宗旨是什么,号召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
[1](P13)不过,当时中共对标语宣传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只是每到一处就简单张贴几张标语,所以标语宣传开展得并不是很好。
尽管如此,井冈山时期的标语宣传仍然为随后毛泽东率兵向赣南闽西进军并进一步做好标语宣传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对红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全面部署下一步的宣传工作,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随之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1931年11月“一苏大”后,中央苏区的文化宣传进入繁荣时期。
中央苏区图书馆建设及其历史意义
中央苏区图书馆从一开始就树立 了为 厂 、 印刷厂 、 造 币厂 、 造纸厂等 , 最终打破 了 书馆 中 , 图书管理员 即为读报 团主任 , 负责 苏 区革命 建设服务 , 以传播 马克思和列宁主 国民党反对派的经济封锁 , 为苏区和红军 的 “ 定期召集不能读报 的人到一定 的地点 , 最
0 %进 了列 宁 小 阅期限为两周 , 国的根本大法 , 它对制定和颁布其他各项法 在 江 西 兴 国 县 ,学 龄 儿 童 6 可 以续借 , 但是如遇特殊情
令具有基础性 和指导性的作用。有 了苏维埃 学 , 扫除 了少 、 青、 壮年 中一半 以上的文盲 。 况, “ 根据图书借阅迫切程度 , 设有临时收还 宪法的指导 , 在党 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 各 而 同一时期 国统区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 , 学 制度” 。 为方便路途遥远的读者阅读 , 中央 级 苏维埃政府通过颁 布各 种地 方性的决议 龄儿童入学率仅为 1 3 %。 随着广大群众文化 苏区图书馆还为外地读者开办邮寄借阅业 和训令 , 对 图书馆和各种俱乐部、 列宁室等形 素质的提高 ,农村 中原有的各种封建迷信 、 务 。这些新制度大大加快了图书流转速度 , 中央 使有 限的图书资源发挥到了最 大的社会功 式的基层图书阅览室的工作下达任务。 由此 , 抽鸦片和赌钱等陈规陋习也基本消除 , 革命根据地的图书馆 、 俱乐部和列宁室等迅 苏 区革命群众文化风貌大有改观 。 速地建立发展起来 了。据 1 9 3 4年的不完全 2 9 3 1 个 乡中, 办起俱乐部 1 6 5 6 个。 另外 , 苏区图书馆还 收集 了众多经济类 能, 为苏区文化建设事业发展贡献巨大。 最后 , 中央苏区的图书馆管理员不仅仅
创 办图书馆的高潮在中央苏 区普遍兴起 , 为 的。 苏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正是依靠这些科 团 , 设 于俱乐部 内 , 又一主任 , 逢 圩 日( 五天
试论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
试论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妇女解放、社会保障、卫生防疫等方面。
苏区的社会建设对巩固新生的工农政权,恢复和发展苏区经济,推动中央苏区民众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红色农村革命根据地,所组织开展的一场“废旧立新”的社会革新运动,它对巩固新生的工农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拟从社会史的角度,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作粗浅的探讨。
一、中央苏区社会建设的背景社会建设分为两大类,即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
广义的社会建设,将社会变动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俗习惯等都包括在内,是一个很宏大的体系。
而狭义的社会建设,则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排除在外,而把焦点聚集在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社会保障等方面,通过社会风俗的变革来影响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主要因素。
本文拟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社会建设。
在土地革命以前,中央苏区所在区域多是落后、偏僻的地区,地理环境闭塞。
由于封建剥削制度严重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田赋、厘金苛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的影响,社会资金短缺,文化教育落后,由此造成中央苏区革命前的社会风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
在卫生方面,长期流行于农村地区的是不讲卫生的观念和习惯,人们对住地肮脏、食物食器不洁等不良卫生习惯习以为常,徜若生病,不请医生看诊,而请巫婆到家,“张挂神像”,“焚香拜祷”。
“兴国县城原先街道狭小龌龊,街心就是渔场,日光一晒,这种腥臭气真要熏死人。
”[1]由于不良卫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每当疾病侵袭苏区,则波及广泛,对苏区军民生命健康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生产和工作同时倍受损失。
因此,迫切需要在苏区推行社会变革,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由于长期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革命前的苏区女子流行缠足,买卖婚姻、养童养媳盛行,妇女没有自由,更没有权利,成为生孩子的工具,处于社会最低层。
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启示
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启示作者:罗春花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9年第6期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苏区军民进行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武装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一系列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材,为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搞好各种建设和培养人才,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党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教育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中央苏区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央苏区是以瑞金为中心,主要由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
赣南、闽西地处偏僻,交通、信息闭塞。
土地革命战争以前,“国民党统治下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地主资产阶级手里的。
他们的教育政策,是一方面实行反动的武断宣传,以消灭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思想;一方面施行愚民政策,将工农群众排除于教育之外。
反动国民党把教育经费拿了作为进攻革命的经费,学校大部分停办,学生大部分失学。
因此在国民党统治之下,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全国文盲数目占全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1]p328。
加之因经济落后,使文化更加落后,受过教育、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更少,文盲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更多,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甚至只有10%左右。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党和苏维埃政府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1]p331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呢?毛泽东说:“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1]p331二、中央苏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央苏区教育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为创办的最初形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为实践基础,以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广大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支持为前提。
“苏区精神”的内涵与时代要求
“苏区精神”的内涵与时代要求作者:徐卫华来源:《党政论坛》 2019年第4期在我们党的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苏区精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继“井冈山精神”之后,我们党培育和造就的独立精神形态。
它承上启下,既是“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首次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这一概念,并以28个字——“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做了全面而精当的概括。
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如何开掘好党的革命精神宝库,并将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为一体,与无产阶级世界观汇于一炉,让党的革命精神链条中每一种精神形态焕发出独特价值,从而营造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当务之急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深化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认识,激活红色基因,让“苏区精神”在实践中彰显当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一盏明灯,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永恒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那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简单而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更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
实际上,自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起,每逢革命形势转折或红军遭遇挫折之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种疑问便不时冒头。
第一次发生在1927年冬,当时正值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红军中不少人对这一重大战略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斗争条件艰苦,频繁战斗减员,少数意志薄弱者人心浮动,以致发生师长余洒度离队,三团团长苏先骏开小差等事件;第二次发生在1928年“三月失败”后,井冈山除大小五井外被敌人占据一个多月,根据地人民饱受敌人烧杀掠夺之苦,红军和边界中再次弥漫悲观情绪;第三次发生在同年的“八月失败”后,边界各县概为敌据,白色恐怖遍布城乡,包括时任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在内的党内外部分同志又一次对革命前途陷入迷惘,一度抱怨“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第四次发生在1929年初,当“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①。
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中华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政治实践时期,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以工农兵代表为主体:中华苏维埃政权是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农村地区建立的工农兵代表机构。
其基本特点是以广大农村和工人阶级为主体,致力于维护工农利益,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2.实行土地革命和农村共产主义:中华苏维埃政权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土地革命,通过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推动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行了农村共产主义的原则。
3.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遵义会议后,采取了军事斗争与地方建设相结合的策略,逐渐在一些地区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为苏维埃政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使得该政权具备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4.开展群众运动和文化教育:中华苏维埃政权积极开展群众运动,如土地革命、劳动运动等,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
此外,苏维埃政权还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文化水平的提升。
在总结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特点时,我们必须强调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目标。
中华苏维埃政权是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它代表了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利益,并试图通过革命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虽然中华苏维埃政权最终没有成功建立起来,但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农村和地方政府领域的实践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前沿思路和创新实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农村和地方政府领域的实践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前沿思路和创新实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下简称“苏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实践,诞生于1927年,建立于江西瑞金。
苏区实践主要耕耘于农村及地方政府领域,其在农村合作社建设、土地制度改革及发展地方政府方面的实践,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前沿思路及创新实践。
一、农村合作社建设农村合作社是苏区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探索。
苏区内成立了大批农村合作社,吸收农民集资投入,搭建生产、销售、储蓄等多功能平台,收购农民余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等,为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区内建设的农村合作社,对于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条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化合作社的理论体系,最早由英国合作社运动创立,并被用于改变传统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方式。
苏区在建社顶端引进英国合作社法,建设了现代化的合作社,改善了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如瑞金红星合作社、黄土岭文化合作社等,在苏区内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土地制度改革苏区内的土地改革是掌握农村群众治理选择权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将土地定性为国有,实行“土地公有,土地革命,地主出路”的土地政策。
在全面推进土地革命中,苏区内对于家庭主义、散户经济的打击是症结所在。
因此通过缩小土地所有人的经营范围,强制实行合作社耕种,解决了生产有机化的问题。
通过改革,使土地流转更加便捷化,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土地面积小,用地不足的问题,为苏区内的农村合作社发展提供可靠源头的支撑。
三、发展地方政府在苏区政府内部,建立了完整、稳定的政权,包括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
在发展地方政府的过程中,苏区比较注重实际情况,走的是相对波动的路径。
在政府成立初期,苏区内一度推行地方自治和劳动群众代表大会选举制度。
土地革命后,进一步加强了贫苦农民的组织,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民主化建设。
苏区在发展地方政府方面的实践,主要在于建立正确的治理体系,使政府得以正常运作。
中央苏区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原则
年, 毛 泽东 在 “ 二 苏大 会 ” 上所作 的《 中华 苏维 埃共
和 国中央执 行委 员会 与人 民委 员 会对 第 二 次 全 国
苏 维埃代 表 大会 的报 告》 就 阐释 了“ 苏 维埃 文 化建 设 的 中心 任 务 , 即“ 是 厉 行 全 部 的义 务 教 育 , 是 发 展 广泛 的社 会教 育 , 是 努 力 扫 除 文盲 , 是 创 造 大批 领 导斗 争 的高级 干 部 。 ” l 1 J 啪三 是 加 强 了教 育 立法 和形 成 了教育 分级 管 理 的体 制 。中 央教 育 人 民委 员部 成 立 之 后 不 久 , 便 立 即着 手 进 行 这 一 工 作 。 在不 到三 年 的时 问里 , 先后 制 订 和颁 布 了《 教 育行 政纲 要》 等二 十二个 重 要 文件 。此 外 , 临 时 中央政 府人 民委 员会 还先 后发 布 了“ 省、 县、 区、 市 教 育部 及各 级教 育委 员 会 的暂 行 组织 纲要 ” 、 “ 小 学 校 制 度暂 行条 例 ” 等 条 例 规定 。这 样 就 使 得 当时 的教 育工 作有 规范 , 有 章法 , 有 效 率 。 当时 对 教 育工 作 的领 导和 管理 , 既 分 了管 理 的层 级 , 又 分 了教育 的 类型, 具 备 了现 代 化 教 育 的雏 形 。 四是 有 一 大 批 优秀 的人 才投 身于 教 育教 学 工 作 。如 党 内著 名 的 革命 家 、 文学 家 瞿 秋 白担 任 了教 育 人 民 委 员 部 的 部长 、 老 教育 家 徐 特 立 以及 沙 者简介] 宗帅( 1 9 8 1 一) , 男, 江苏铜 山人 , 中国井 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 干部 、 经济师, 研 究方 向为 中共党史和人 力资
苏区时期的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年第2期文党史博览党史博览● 苏春生 杨 敏 廖九平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领导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建了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探索以制度法理推进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让苏区民众真正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真实、管用”的人民民主,为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建设提供了“初始样本”和“初始经验”。
“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在这里确立党对苏维埃代表大会的领导,体现在对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把舵定向上。
1930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讨论准备提交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和法律草案,确立苏维埃政权的国体性质、政体制度及法制建设等。
9月,由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工农兵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明确规定根本法的七项基本原则。
1931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宪法原则要点给苏区中央局的电报中,确立17条宪法原则要点,同时强调:“望提此原则要点在苏大会通过。
”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苏大会”)胜利召开。
大会召开前,毛泽东强调,要严格按照党组织事先讨论通过的方案,确定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内容和议程。
一苏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完整准确地贯彻了中共中央的精神和要求。
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在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中的生动实践。
党对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有效领导,还体现在保证工农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上。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年第2期文党史博览党史博览1930年5月,中共中央主持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确定苏维埃代表必须由生产者直接选举的原则;具体规定了乡、区、县各级苏维埃代表中工农成分的比例,实行最简便最直接的选举方法;指出这样的苏维埃才真正是群众自己直接选举的政权,完全代表群众的利益,只有工农兵苏维埃才是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政权。
苏区文化政策
苏区文化政策苏区文化政策是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地区所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和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推进革命斗争,推动苏区的经济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革命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方针。
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因此,苏区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了苏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苏区文化政策注重农民文化的发展。
苏区党委和政府重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
他们建立了许多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如农民文化馆和农民图书馆,提供书籍、报纸和其他文化资料给农民阅读。
此外,苏区还组织各类文化演出,如京剧、戏曲和音乐会等,以满足农民对艺术的需求。
其次,苏区文化政策重视青年教育和培养。
在革命时期,青年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为了培养出一支充满革命热情和觉悟的青年队伍,苏区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场所,如学校和培训中心,为青年提供免费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他们注重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灌输,培养青年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再次,苏区文化政策鼓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苏区党委和政府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他们组织了各类的群众文艺演出、读书会等活动,让群众参与其中并得到文化知识的提升。
他们还组织了各类社区文化节日,如新年晚会和文化庙会等。
这些活动为苏区的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和享受文化的平台。
最后,苏区文化政策注重民族团结和族群文化传承。
苏区党委和政府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各类民族文艺演出和节日庆典,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们还保护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开设了各类的文化学校,为各民族提供学习自己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机会。
综上所述,苏区文化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和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注重农民文化发展、青年教育和培养、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以及保护民族团结和族群文化传承,苏区文化政策为苏区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