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阈下《金色眼睛的映像》与《爱》的比较
扭曲、纠结和压抑:《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的哥特手法解
b o h t a d o p t g o hi t c s yl t e w i h t t e r r o r nd a f e a r o f d fe i r e n t l e v e l s r e s p e c i t v e l y . , I 1 l i s e s s a y t r i e s t o na a l y z e a n d c o mp a r e
Twi s t , Di l e m m aa n d De p r e s s i o n:a Co n t r a s t i v e S t u d y o f Go t h i c F e a t u r e s i n Ca r s o n Mc Cu l l e r s ’ S
s a me w r i i t n g s t y l e s . I n Re l f e c t i o n s i n a G o l d e n E y e a n d‘ ‘ , I 1 l e ol G d e n C ng a u e ”, C a r s o n Mc C u l l e r s nd a Z h ng a Ai l i n g
p r e c i o u s l i t e r a r y t r e a s u r e s . I n t h e i r wo r k s ,t he y c r e a t e c l a s s i c l a f e ma le i f g u r e s i n d i f e r e n t n o v e l s wi h t s e n s i i t v e a n d d e t a i l e d d e s c r i p i t o n . E v e n t h e y a r e i n d i f e r e n t c o u n t i r e s ,o n e i n he t w e s t nd a he t o he t r i n he t e a s t ,t he y b o h t a n —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_金色笔记_中安娜的人物形象解读
关键词:存在主义; 《金色笔记》; 安娜·沃尔 夫 ;存 在;荒谬
一、 多丽丝·莱辛与她的《金色笔记》 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因 其 《金 色 笔 记 》(1962 年 )荣 获 2007 年 度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在这部小说中,莱辛采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描绘了 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历史画面, 生动地暗示出莱 辛对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沉哲学思考。 二、海德格尔及其存在主义理论
关键词:红色手推车;诗歌;文体学;特征
引言 《红 色 手 推 车 》 (The Red Wheelbarrow ) 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最著名的一首小诗 , 被 选 入 许 多 选 本 。 本诗体现了诗人的一贯风格, 即把诗歌创作深深的扎 根于现实生活中。 威廉斯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 事物,挖掘其所蕴含的意义,以抗衡艾略特代表的学院 派诗歌。 红色手推车正是写平平淡淡的一组景象所带
128
/ 2011.6 上半月
英国社会。 人们消沉的情绪弥漫在整个空气中,尤其是 文人墨客,都陷入了苦闷和彷徨,他们往往在从存在主 义理论中寻找寄托和归宿。”(杨柳,2008) 黑色笔记中描 述了安娜在非洲的经历和她的 《战争边缘》 的一些琐 事。 在笔记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每次我坐下来写作, 让大脑处于松弛的状态,这些文字,他太黑了,或者说 它们是与黑暗有关的。 恐惧。 对这座城市的恐惧。 害怕 孤独。 真想跳起来,尖叫一声,或跑到电话机旁给什么 人打个电话。 ”正是在社会到处充斥的一片焦虑和异化 中,人们也是相互敌视和怀疑。 安娜渐渐在这样的一种 环境中失去了写作的能力, 她害怕去陈述那样一种黑 暗的事实,她也无法接受把她的小说《战争边缘》改编 成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那不仅离作者的初衷更远,而 且完全颠倒了事实, 所有的残忍和混乱却要被现实的 虚假所改变和淹没,这是安娜不能接受的。 也由此她患 上了写作障碍症,在社会和人的异化状态下,她不知道 为什么要写作,不知道写作的意义何在。
人物·自然·异化——基于《金色眼睛的映像》的分析
第3卷 第 3 l 期 21 0 2年 6月
西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安 学 报( 会 学 社 科 版)
c . S c l i c dt n aS e i J Xia i.o c . & Te h ( o i c n eE i 0 ) . n Un v fAr h
The Ale to f Ch r c e s i t r i na i n o a a t r n Na u e
An l ea u ea ay i o flcin naGod nEy i rt r n lss fRe eto si l e e t
ZH AN G Ch g— an hui
以 , 的作 品多描 写 孤 独 的人 们 , 独 、 她 孤 孤立 和疏
一
、
引 言
离 的主 体 始 终 贯 穿 于她 的所 有 作 品之 中 。她 的 主要 作 品有《 是 孤 独 的 猎 手 》 《 心 咖 啡 馆 之 心 、伤
卡森 ・ 卡勒 斯 ( as n C l r ,1 1 — 麦 C ro nMe ul s 9 7 e
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
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作者:曹晓彤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爱》讲述了黑人群体内部的爱恨情仇。
作者通过对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视角的运用,实现了叙述视角的多样化以及视角间的转换和视角内部的变异,使得《爱》的叙事更具张力。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爱;叙述视角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划分。
法国学者热奈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从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在托妮莫里森这部2003年的作品《爱》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以及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甚至变异。
这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丰满,作品的层次感、深度以及吸引力大大增强。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在《爱》中,内聚焦相对而言略多于外聚焦和零聚焦且以第三人称为主,不同视角也呈现出不同形态。
零聚焦和内聚焦视角中,以人称划分,第三人称视角要多于第一人称视角,而外聚焦视角夹杂在以上视角之中。
三者共同承担了丰富作品视角的任务,且相互“扶持”、取长补短,使得《爱》的叙事更加全面客观。
(一)零聚焦视角零聚焦是一种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通常以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
在《爱》中,该视角呈现出两种形态:第三人称零聚焦和第一人称零聚焦。
第三人称零聚焦多于第一人称零聚焦,因为第三人称作为旁观者更具权威性,叙事更加客观,说服力更强。
但这种视角也存在缺陷:全知全能的叙述缩小了接受者的想象空间。
1.第三人称零聚焦第三人称是零聚焦视角常用的人称,第三人称的零聚焦在《爱》中出现也较多。
在第一章《画像》中,开头便用第三人称零聚焦描写了朱妮尔的出场:“太阳也没有办法让室外的温度计往冰点之上升高一点”,房子熙熙攘攘的莫纳克街,寒风中艰难行走的朱妮尔,不带情感,没有态度,像是一个与故事无关的陌生人的旁观,观察点可以随意移动。
除观察点可随意移动以外,观察者可随意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或揭示人物自己意识不到的隐秘也是零聚焦的一大特点。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消解过程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消解过程作者:周丹陆宏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4期周丹1 陆宏2(1.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 110034;2.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12)【摘要】本文以莱辛三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野草歌唱》、《金色笔记》和《简萨默斯的日记》为例,探讨作家对于男女二元关系的不断探索,以及最终如何消解了男女二元对立的过程。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男女二元对立;消解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生于1919年10月22日,一生著作颇丰,是位多产的作家。
她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论是早期的殖民地写实小说还是后期的科幻空间小说都体现了她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深深思考和精神状态的不断探索。
她对于男女二元关系模式的探索也几乎贯穿其全部作品,早期的评论家常常喜欢把莱辛称为女权主义者,认为她是为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而战的斗士,然而随着她创作后期诸多作品的发表批评家们发现她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沿着女权主义者的道路一路狂奔下去。
相反,我们在像《简萨默斯的日记》之类的作品中反倒看到了女性回归家庭,男女对立逐渐消解的倾向。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说过“人类最重要的关系始终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总是次要的[1],男女二元的关系也是西方文学作品一直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
《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原本可以算得上是经济独立、生活充实的职业女性。
然而匆忙嫁给迪克之后,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
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做起了贫苦农场主的太太。
当时的父权制思想认为男性就是应该养家糊口、女人就是应该在家相夫教子。
然而因为迪克的软弱无能,日子变得越来越贫困,她想逃离,但是碍于传统观念对自己的约束,始终无法挣脱这个自己编织的牢笼。
最终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整天精神恍惚,和家里的男仆发展出不为当时社会所容忍的男女关系。
与其说她要逃开的是这个绝望无力的婚姻,不如说是要挣脱当时父权制社会对男女两性关系的界定。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伊莎贝尔·阿连德是拉美杰出的女作家,其作品以其细腻深刻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作为一位女权活动家,阿连德不仅在作品里将女性人物放在主要位置,还通过这些角色反映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父权体制与男权主义的反抗。
对阿连德作品的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历史性等。
这些研究大多以女性人物为文本分析的主体,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阐释。
而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不仅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还通过男性人物与她们的交流互动来对其进行间接表达。
因此,本文以作品中具代表性的男性人物为研究主体,试图从新的角度探究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以阿连德《幽灵之家》、《爱情与阴影》及《月亮部落的夏娃》三部代表作为分析的文本,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中的男性人物。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第一小节简要介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传统与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推动拉美女性文学的该地区女性运动;第二小节则对作者和研究文本进行介绍,并根据研究角度将研究主体分为四类,以期能更系统、更细致地对其进行解读。
第二章分析位于父权体制金字塔顶层的男性,即父权社会中的家长形象;第三章对深受父权体制影响的男权主义者进行分析;第四章则解读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男性,即不同于男权主义者、能够与女性建立起平等关系的男性;第五章对徘徊于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进行解读。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们试图重建作者身处的父权主义世界,探究其作为女性主义者对男性的观点与态度,以期总结出其理想中的两性关系。
最后,我们结合上述各章论述总结本文观点:阿连德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男性的理性批判。
在倡导平等两性关系、批判父权体制与男权思想的同时,她并没有忽视男性身上人性的、积极的一而。
在这些男性人物身上我们发现,克服传统力量去建立和谐两性关系应是男女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男性主义者所倚仗的暴力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爱则是超越偏见、使人改变并化解危机的真正力量。
扭曲、纠结和压抑:《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的哥特手法解析及对比
扭曲、纠结和压抑:《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的哥特手法解析及对比张瑞【摘要】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都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在她们的作品里,她们用女性作家敏感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纵使两位女作家一中一西,但是她们在主题探讨中都涉及了女性生存悖论以及人类普世的孤独和哀凉.与此同时,她们在写作手法也有一致的地方.在各自的主要作品《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中,两位作者都使用了哥特式的小说手法,文本在不同程度上都阴森恐怖,让读者不寒而栗,却又引人深思.本文旨在对《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中的哥特艺术手法进行解析和对比,以期能更好的理解两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6)004【总页数】4页(P116-118,130)【关键词】《金色眼睛的映像》;《金锁记》;哥特艺术;手法对比【作者】张瑞【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哥特式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最早运用于建筑。
而到了18世纪,这种出现于中世纪的建筑已经肮脏不堪,成为众小说家摆脱新古典主义教条禁锢,力求心灵解脱的有力场所。
因而,出现了哥特式小说。
1764年,英国作家荷拉斯·沃尔波尔出版了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奥托朗托城堡》。
之后,哥特式小说盛极一时。
最初的哥特式小说大都是神秘、恐怖故事,“含有强烈的超自然成分,具有全部或大部分现在为人熟知的地形、遗址、道具、鬼怪、荒凉的景色、黑暗的森林、废弃的寺院、有主楼、暗道、盘旋楼梯、地牢和刑室的中世纪城堡、恶魔的幻影和咒语、令人发指的死亡和黑暗。
”[1](P91)到了20世纪中叶,当哥特小说再次盛行时,其故事的发生场景不再局限于破旧的教堂、寺庙。
也不再有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作家们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他们深入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深处去探索在那里的、歇斯底里的、变态的、绝望的恐怖,表现畸零世界的畸零人,其中渗透着作家们对现实的深刻感受和认识。
[视阈,存在主义,夜色]浅谈存在主义视阈下的《夜色温柔》
浅谈存在主义视阈下的《夜色温柔》美国小说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经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我不是个伟大的人,但是我的天才有一种无私的客观性质,我一小块一小块地牺牲它,为了保存它的基本价值。
这有一种史诗式的庄严。
(汪介之,2003:135)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他借由一种既能纵乐其中,又能抽离之外进行观察的能力,栩栩如生地再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社会面貌、价值观念等现实特征,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刻画了当时的年轻一代对现实的不满与失落。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它就像是作者生活的自画像,某种程度上也是其本人无奈、悲哀心境的真实流露。
这部小说在出版之初并不被接受,甚至受到了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非难和苛责,但它所蕴含的珍贵的社会、历史、文学价值使其在若干年后重新获得肯定。
著名美国作家约翰奥哈拉的话能表达《夜色温柔》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在我看过的那些书中,还没有哪一本能与《夜色温柔》相媲美。
(吴建国, 2002: 113)同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颇有文学造诣的海明威也表示:这部小说的绝大部分写得相当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吴建国,2002: 75)小说细腻传神地描述了爵士乐时代的腐朽堕落、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社会现实。
自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夜色温柔》被重新正名之后,西方的文学评论界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现状,以及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空虚等角度对其进行过解读。
不置可否的是国内的研究方向深受西方文学研究的引导,《夜色温柔》在近年来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内评论家所关注,他们从很多新颖的视域例如象征手法、女性主义、解构、空间形式等对其进行分析,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究其蕴含的文学价值,但是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鲜少有之。
存在主义这一概念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存在主义主要是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广义的存在主义则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中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金色笔记》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金色笔记》解读《金色笔记》通过描写“自由女性”的生活状况与生存困境,从政治、社会、婚姻、爱情、自由等多个角度,刻画了自由女性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独立女性追求自由途中的困境,进而指出其真正出路,女性要获得自由,关键在于对自己的人生处境有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进行探索。
标签: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女性主义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因深刻性、丰富性与哲理性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其作品中对独立女性的精神世界及其各种困境而更受到女性主义者的关注。
她的《金色笔记》〔1〕更是荣获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为“以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女性经验,以怀疑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感,透视心性的想象力,审视分崩离析的现代文明。
”〔2〕《金色笔记》包括一个独立故事与五本笔记,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由女性”,而“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的笔记分别象征了安娜生活的四个角度:作家生活、政治生活、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
这四种不同的颜色使安娜的生活始终无法统一,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状态之中。
最后《金色笔记》总结了安娜的生活,意味着她分裂的生活整合之后得到了统一。
〔3〕莱辛的《金色笔记》被视为女性解放与成长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解读《金色笔记》,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莱辛的《金色笔记》进行一番探讨,以求可以为读者解读莱辛的作品提供一些新角度或新思路。
一、莱辛创作中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这一思想反映在文学批评中就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女性主义批评逐渐融入了现象学、社会学、阐释学、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等理论之中。
英国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源头,这类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英国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19世纪,英国文坛涌现了很多优秀女性作家,像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与勃朗特姐妹等,这些均为英国女性文学的奠基者。
《2024年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比较《金色的耶路撒冷》与《强盗新娘》》范文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比较《金色的耶路撒冷》与《强盗新娘》》篇一一、引言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深入剖析作品内部伦理关系的批评方法,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对《金色的耶路撒冷》与《强盗新娘》两部作品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通过探讨两部作品中人物的行为、道德选择及其所反映的伦理关系,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概述文学伦理学批评关注作品中的伦理关系、道德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人物和故事的影响。
该方法强调从伦理角度解读文本,探讨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思想以及情感,从而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
三、《金色的耶路撒冷》的伦理分析《金色的耶路撒冷》是一部描绘人性挣扎与救赎的作品。
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展现了不同的伦理倾向。
例如,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后,仍坚持信仰与善良,体现了人性中的光明面。
同时,作品也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影响,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强盗新娘》的伦理分析《强盗新娘》则通过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探讨了道德、正义与权力的关系。
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展现了不同的道德选择。
这些选择不仅影响了人物的命运,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道德困境。
作品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道德选择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五、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1. 人物塑造:两部作品都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金色的耶路撒冷》注重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选择,而《强盗新娘》则通过奇幻的情节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道德困境。
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关注点。
2. 道德主题:两部作品都探讨了道德、正义等伦理主题。
《金色的耶路撒冷》关注个体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道德选择,而《强盗新娘》则通过奇幻的情节展现权力、利益与道德的关系。
两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道德问题。
3. 伦理倾向:两部作品在伦理倾向上有所不同。
《金色的耶路撒冷》倾向于弘扬善良、信仰等正面价值观,而《强盗新娘》则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道德选择的复杂性。
青鸟计划论文题目推荐
1.杰克伦敦作品中狗和狼的形象分析
2.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象征意义
3.论《双城记》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4.《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5.浅析《老人与海》中海的象征意义
6.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中仙境的运用效果
7.《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分析
8.《自我之歌》惠特曼的写作特点
9. 论艾米丽·迪金森的自然观对其诗作的影响
10.论《喧哗与骚动》中女性性格的对比
11.多角度分析《大白鲸》
12.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3.解析斯坦贝壳《菊花》的象征意义
14.浅析《土生子》中的象征意义
15.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奴隶形象的分析
16.《热爱生命》中的象征意义
17.浅析存在主义对《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影响
18.浅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其象征意义
19.从《儿子与情人》中分析童年环境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20.英国不同时期对荒岛的看法——比较《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
21.《呼啸山庄》中人物心理分析
22.《老人与海》中的压力中的优雅
23.论牛虻的精神
24.从《最蓝的眼睛》中看皮克拉的悲剧
25.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冲突
26.《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认知
27.霍桑《红字》中人性弱点
28.通过《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看作者海明威的软弱性
29.《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人物象征意义
30.《在地铁站里》与《天净沙·秋思》意象主义特点比较。
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
72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文/曹晓彤摘要:托尼·莫里森的《爱》讲述了黑人群体内部的爱恨情仇。
作者通过对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视角的运用,实现了叙述视角的多样化以及视角间的转换和视角内部的变异,使得《爱》的叙事更具张力。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爱;叙述视角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划分。
法国学者热奈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从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在托妮莫里森这部2003年的作品《爱》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以及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甚至变异。
这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丰满,作品的层次感、深度以及吸引力大大增强。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在《爱》中,内聚焦相对而言略多于外聚焦和零聚焦且以第三人称为主,不同视角也呈现出不同形态。
零聚焦和内聚焦视角中,以人称划分,第三人称视角要多于第一人称视角,而外聚焦视角夹杂在以上视角之中。
三者共同承担了丰富作品视角的任务,且相互“扶持”、取长补短,使得《爱》的叙事更加全面客观。
(一)零聚焦视角零聚焦是一种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通常以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
在《爱》中,该视角呈现出两种形态:第三人称零聚焦和第一人称零聚焦。
第三人称零聚焦多于第一人称零聚焦,因为第三人称作为旁观者更具权威性,叙事更加客观,说服力更强。
但这种视角也存在缺陷:全知全能的叙述缩小了接受者的想象空间。
1.第三人称零聚焦第三人称是零聚焦视角常用的人称,第三人称的零聚焦在《爱》中出现也较多。
在第一章《画像》中,开头便用第三人称零聚焦描写了朱妮尔的出场:“太阳也没有办法让室外的温度计往冰点之上升高一点”,房子熙熙攘攘的莫纳克街,寒风中艰难行走的朱妮尔,不带情感,没有态度,像是一个与故事无关的陌生人的旁观,观察点可以随意移动。
除观察点可随意移动以外,观察者可随意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或揭示人物自己意识不到的隐秘也是零聚焦的一大特点。
论《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自我缺失——以“疯女人”形象分析为例
自由女 性形 象之 间 的对 航 ,表 明了 自我 受到 了社会 的束 缚 和 压抑 。艾莉 森 喜欢 同男 仆安纳克 莱 托呆在 一起 ,因为 只 有 和 男仆在 一起 的时候 ,她 才能开 怀地 大笑 ,才 能憧憬 她
的未来 ,或者 说她 才能 变成理 想 中的 自己 。在 某种程 度上 安 纳克 莱 托 象征 了 自由,如 “ 在他 小 小 的水 彩和 素 描 中, 他 表 现 出来 了真 正 的 自 己。 ”[ 3 安纳 克 莱托 从 来 都是 一个 不 拘于 形 式 ,敢于 表达 和 跟 随 自己 内心 真实 想法 的 角色 , 他没 有被 这个 社会 的框架 所规 定、所 束缚 。艾莉 森对 安纳 克莱 托 的爱 和 依赖 表达 了艾莉 森对 理 想化 的 自由的渴 望 。 然而 因为 应该 自我 与理想 自我 的 巨大 差异 ,导致 了艾 莉森 最后 的彻底绝 望 , 以至于 陷入疯 狂 。如, “ 她正 在 思考 未 来 的计 划 。她要 和 莫里 斯 离婚 ,这 是 肯定 的 。可 是她 怎么 做昵 ?最要 紧的是 她和 安纳 克莱托 怎 么 生活 ?她 一 向瞧不起 未生 育 的离异 女人接 受前 夫的赡 养 费,她 所 剩下 最 后 的一 点点 自尊就 是 :离婚 后 ,她 不会 , 也绝 对不 能再靠 他的钱 生活 。 , , I 由此 可见 ,艾 莉森 的理 想 生 活是 能够 摆 脱 与 丈 夫 莫 里斯 ・ 兰顿 的婚 姻 ,并且 不再 依 附与他 ,靠 自己的能 力生 活 。而艾 莉森 的理 想 自我则 是 能 够彻 底 地 摆 脱 依 附与 束 缚 ,逃 出主 流社 会 的牢笼 ,能够 独立 而 自由地生 活 ,能够 真实地 表达 自我 的所 思所 想,彻 底地 自由地 做她 自己。然 而 理 想 的 自我 却遭 到 了她应 该 自我 的怀 疑 。 她对 那 种 完 全 自由的 女性生 活产 生 了怀疑 。 而从 “ 这 是怎 么 的一群 人 啊 !她 甚 至 连 自己都是 嫌 憎 的 。 ”【 3 】 这 个例 句 可 以看 出艾 莉森 对 自己的嫌憎 也是 由于她 认为 自己也在无 意识 中被 这 个社 会所 同化 了,她 无法 彻底 地摆脱 这个 社会在 她 身上 留 下 的烙 印,她无 法平 衡应 该 自我与理 想 自我 。两者无 法相 互依 存 ,她在 无意识 中,让应 该 自我 占了主导 ,使之 被 困 在社 会深 而坚 固 的牢 笼 中。“ 自我 ”之间产 生 巨大 的异化 , 使之 自我受 到严重束 缚和 压抑 ,导致 了 自我 的缺失 。 二 、疯 女人 意 象— — 自我 失衡 “ 疯女人 ”在 本文 中不仅 是 两位 女主人 公 的生存状 态 , 其 中隐含 的意 象也 是不 容 小觑 的 。在 作 品中 ,可 以发 现 , “ 疯 女人 ”具 有 双 重 意 象 ,一 方 面 ,“ 疯 女人 ”意 味 着 挣 脱, 即 “自我 ”的释 放 。另 一方 面 ,“ 疯 女人 ”又 意味 着 “ 自我 ”的压 抑 。“ 疯女 人 ”双 重而 相对 的意 象揭示 了 自我 失衡 的 问题 。 “ 疯 女人 ”意味 着对 传统 女性形 象 的挣脱 。《 金 色眼 睛 的映像 》中常 常提 到 “ 相同” 、“ 一样 ”等字 眼 ,在 陈述故 事 的发 生背 景 时着 重 强调 。如 ,“ 和 平 时期 的 哨所 是一 个 乏味 的地 方 。不 是没 有事 情发生 ,但 是它们 一 而再再 而三
凝视与反凝视:莫里森小说《爱》的意识形态批判
凝视与反凝视:莫里森小说《爱》的意识形态批判
荆兴梅;邵明俊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14(0)6
【摘要】本论文运用拉康和萨特的相关理论,从"凝视"和"反凝视"的角度探讨托妮·莫里森小说《爱》中的三类女性代表。
小说中的父权制凝视无处不在,梅心甘情愿遭受客体化;希德试图跨越阶级限定却以失败告终;克里斯汀同样拒绝沦为他者,运用反凝视策略,对父权制美国梦、女性失语模式、传统政治角色等性别想象进行解构,最终获得主体身份。
莫里森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其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作品政治性的有力佐证。
【总页数】5页(P89-93)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凝视;反凝视;意识形态批判
【作者】荆兴梅;邵明俊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爱与政治--评莫里森的小说《爱》 [J], 肖腊梅
2.叛逆背后的爱——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姐妹情谊解读 [J], 徐闽
3.“他者”身份建构与“主体性”回归——凝视之下莫里森小说黑人母亲群体形象
塑造 [J], 王潇潇
4.看与被看:莫里森小说中的凝视机制研究 [J], 刘晓露
5.爱的挫折: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以《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为例[J], 刘晓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冷峻的童话——浅析麦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
即情结( c o m p l e x ) , 集体 无 意 识 的 内 涵则 是 原 型 ( a r c h e t y p e ) 。他 提 出 了一 些 重 要 的 原 型 , 如母 亲 原 型 、 孩子原型 、 精 灵原 型和 重 生 原 型 等 。诺 斯 诺 普 ・ 弗莱在《 批 评 的解 剖 》 中又 进 一 步 发展 了 原型理论。 认 为 文学 作 品 在 整体 上 构 成 了 “ 一 个 自给 自足 ” 的体 系, 它 产 生 于人 类 想 象 力 的历 史 积 累 . 把 异 化 的陌 生 的 自然 界 同原 型模 式 结 合 起 来 。 以 满 足人 类 持 久 的 欲望 和 需 求 。 《 映像》 正 是 这 样一 部 富 有 原 型意 味 的杰 出 “ 童话” , 但 它 有 别 于传 统 的儿 童故事 , 是反 映 成人 社会 的一 部 冷峻 的黑 色童 话 。
一
4 3 0 0 5 6 )
、
引 言
卡森 ・ 麦卡勒斯 ( C a r s o n Mc C u l l e r s , 1 9 l 7 —1 9 6 7 ) 是 二 十 世 纪 美 国重 要 作 家 . 与福 克 纳 、 奥 康 纳 等 同为 “ 南方哥特文学 ” 的
代 表 人 物 。她 出生 在 佐 治 亚 州 的 偏 僻 小 镇 哥伦 布 的 一 个 小 康 之家 , 自幼 热 爱 阅 读 、 音乐 。 她命 运 多 舛 , 成 年 以后 饱 受 疾 病 折 磨, 二 十 九 岁 后瘫 痪 。 她 经 历 了离 婚 、 丈 夫 自杀 、 多 次 中风 、 患
人性复归的救赎之路——以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看《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异化主题
人性复归的救赎之路——以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看《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异化主题刘运苓【摘要】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在同一性思维的阴影之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在《金色眼睛的映像》中,无论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个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还是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异化都是由一个相同的因素而导致的,那就是普遍存在的"同一性思维"。
阿多诺在继承卢卡奇的总体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否定的辩证法。
他站在了否定的立场上,以否定的强大震撼力来唤醒人们对社会现实以及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从而唤起我们内心的真实反映"。
在人性复归的道路上,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无疑成为了人类的又一盏指路明灯。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否定的辩证法;人性复归;阿多诺;异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映像;眼睛;同一性思维【作者】刘运苓【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9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在同一性思维的阴影之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在《金色眼睛的映像》中,无论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个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还是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异化都是由一个相同的因素而导致的,那就是普遍存在的“同一性思维”。
阿多诺在继承卢卡奇的总体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否定的辩证法。
他站在了否定的立场上,以否定的强大震撼力来唤醒人们对社会现实以及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从而唤起我们内心的真实反映”。
在人性复归的道路上,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无疑成为了人类的又一盏指路明灯。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女作家之一。
《金色眼睛的映像》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部小说充分表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三个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存在主义视阈下《金色眼睛的映像》与《爱》的比较
存在主义视阈下《金色眼睛的映像》与《爱》的比较
唐伟;李凤东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当代英语文坛著名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与安吉拉·卡特在人生经历与写作风格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二人的小说作品都对爱情主题情有独钟,在思想内涵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存在主义倾向.同为表现主题类似的女性文本,麦卡勒斯的《金色眼中的映像》和安吉拉·卡特的《爱》都表现了处于荒谬世界中的人如何试图通过自由选择寻求真爱,并企望借助爱情摆脱现实世界处境限制,以及在注定的失败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与坚韧.
【总页数】3页(P97-98,106)
【作者】唐伟;李凤东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外语系,黑龙江鸡西158100;黑龙江工业学院外语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游走的灵魂——释梦学说视域下《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梦境解析 [J], 张瑞
2.麦卡勒斯哥特式的怪诞与暴力——《金色眼睛的映像》解析 [J], 于芳
3.论麦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畸人”形象 [J], 王晓雄;
4.论麦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畸人"形象 [J], 王晓雄
5.麦卡勒斯哥特式的怪诞与暴力——《金色眼睛的映像》解析 [J], 于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黑龙 江工业 学院 外语 系, 黑龙 江 鸡 西 1 5 8 1 0 0 )
摘 要: 当代英语文坛著名女性作 家卡森 ・ 麦卡勒斯与安 吉拉 ・ 卡特 在人 生经历与 写作风格 方 面具 有诸 多相
似之 处。二人 的小说作 品都对 爱情 主题 情有 独钟 , 在思 想 内涵方 面都 表现 出强烈 的存 在主 义倾 向。同为表现 主题 类似 的女性 文本 , 麦卡勒斯的《 金 色眼中的映像》 和安吉拉 ・ 卡特的《 爱》 都表 现 了处于荒谬世界 中的人如
Ab s t r a c t : A s t wo f a mo u s wo me n w r i t e s r o f mo d e m E n g l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C a r s o n Mc C u l l e r s a n d An g e l a C a r t e r ’ S s h a r e S O ma n y s i mi - l a r i t i e s i n t h e a s p e c t o f t h e i r l i f e e x p e i r e n c e s a n d wr i t i n g s t y l e s .T h e y b o t h s h o w s p e c i a l l i k i n g t o t h e l o v e t h e me i n t h e i r n o v e l s a n d s t r o n g t e n d e n c y o f e x i s t e n t i li a s m i n t h e a s p e c t 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e n t .S a me a s l i t e r a t u r e w o r k s w r i t t e n b y wo me n wr i t e s ,C r a r s o n Mc - C u l l e s ’Re r l f e c t i o n s i n A G o l d e n E y e a n d A n g e l a C a r t e r ’ S L o v e b o t h d e s c ib r e h o w p e o p l e t r y t o i f n d t r u e l o v e t h r o u g h f r e e d o m o f c h o i c e i n t h e a b s u r d w o r l d nd a h i t u a t i o n l i mi t a t i o n o f t h e r e a l wo r l d wi t h t h e h e l p o f l o v e ,a s w e l l a s t h e i r c o u r a g e a n d t e n a c i — t y s h o w n i n t h e p r e s e n c e o f c e r t a i n f a i l u r e .
TANG i . L I F e n g—d o n g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D e p a r t m e n t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J i x i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5 8 1 0 0 , C h i n a )
K e y w o r d s :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f r e e c h o i c e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r e s t r i c t i o n ; l o v e s u b j e c t
Co mp a r a t i v e An a l y s i s o f Ca r s o n Mc Cul l e r s ’ Re le f c t i o ns i n A Go l de n Ey e a n d Ang e l a Ca r t e r’ S Lov e i n t he Ph i l o s o ph i c a l Vi e w o f E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何试 图通过 自由选择 寻求真爱 , 并企望借助爱情摆脱现 实世界 处境 限制 , 以及在注定的失败 面前 所表 现 出的 勇
敢 与 坚韧 。
关键词 : 存在主义 ; 自由选择 ; 处境限制 ; 爱情 主题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2 6 3 8 ( 2 0 1 5 ) 0 7— 0 0 9 7— 0 2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S o c S c i )
2 0 1 5年 7 月
J u l y , 2 0 1 5
存 在主义视 阈下《 金色 眼睛的映像》 与《 爱》 的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