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合集下载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对弘一法师的不同看法

对弘一法师的不同看法

对弘一法师的不同看法作者:吴月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2期摘 ; 要:李叔同,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

他走上了民国一代高僧的行列。

他修的是律宗,不是禅宗的随性顿悟。

他的字,充满静气,肃穆。

一笔一画,端端正正,文静端庄,功力十足。

应该说是日本僧人良宽艺道开悟了弘一书法艺术。

我们在民族情绪高涨的同时,也需要冷静的发现,其实日本科学与艺术也会影响思想先进的中国人。

关键词:弘一法师书法;日本良宽中图分类号:J2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22-01李叔同,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

他走上了民国一代高僧的行列。

前苏联卢纳察尔斯基说:“人是带着超个人特性的某些本能走上历史舞台的,这些特性,如母爱的本能,群居的本能,爱国主义等等即是。

”弘一法师出家或许是为了拯救国家。

如果他不出家为僧,也许不会惊动人世,最多略微提及,民国有一介文人李叔同。

出家就不一样了。

传闻,当妻子前来见他,他已经毅然决然不见一面,哪怕庙门一开,瞥见一眼也都不愿。

此刻,妻子是修行的障碍心魔,其实,女人无辜,做了他信仰的牺牲品。

他解不开的,还是自己的心结。

他留学日本,见惯大排场,大世面。

过着富裕的生活,半生。

从一个新文坛美少年到一位苦苦修持的律宗僧人,几乎一夜之间改头换面。

许多人,都免不了要好奇,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做弘一法师呢?出家,时间漫长,修行,孤独寂寞。

何况,他修的是律宗,不是禅宗的随性顿悟,而是注重一言一行的修身。

他突然从灯红酒绿一下子进入清净空寂的佛门,一般人,身心都会难以适应的。

何况对他而言,生存环境,落差巨大。

他拒绝见妻子,狠心忘记,苦苦修行。

天旷日久,读书写字,抄写佛经,笔墨遗存,至今可见。

我熟悉弘一法师的笔笔书法。

那是有功力的书写。

我观摩把玩许久,想起他的生平。

他用笔拘泥,字不生动,字里行间的压抑还是可见。

感情在艺术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弘一法师108幅罗汉图,非常珍贵,赶快珍藏!

弘一法师108幅罗汉图,非常珍贵,赶快珍藏!

弘一法师108幅罗汉图,非常珍贵,赶快珍藏!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
(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
之家,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
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
于泉州开元寺。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比之“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的智永和怀素,弘一法师的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在绘画上多见的就是其绘制的罗汉图,这些罗汉图在笔墨上看起来较为松动自然,除了书法中的那份空灵安静的感觉之外,更多的显示出其生动多姿的一面。

不管是穿针引线,还是闲散无事,每一个阿罗汉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动的姿态和神情,从中也可看出弘一法师慈悲平等的菩萨觉地。

月雅艺术图书,交易担保,放心买,弘一大师罗汉长卷经折装——西泠印社出版社小程序
西泠印社出版社
弘一大师罗汉长卷宣纸经折装原价150,优惠价120
月雅艺术图书,交易担保,放心买,弘一大师罗汉长卷经折装——西泠印社出版社小程序
西泠印社出版社
弘一大师罗汉长卷宣纸经折装原价150,优惠价120
月雅艺术图书,交易担保,放心买,弘一大师罗汉长卷经折装——西泠印社出版社小程序
西泠印社出版社
弘一大师罗汉长卷宣纸经折装原价150,优惠价120
月雅艺术图书,交易担保,放心买,弘一大师罗汉长卷经折装——西泠印社出版社小程序
西泠印社出版社
弘一大师罗汉长卷宣纸经折装原价150,优惠价120。

弘一法师简介

弘一法师简介

弘一法师简介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弘一法师杰出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大师的懿行在当代清晰可寻,天津、上海、嘉兴平湖、泉州、厦门、成都、温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岛、台北等全国许多市区、寺庙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堂、设立大师塑像,成为城市名片、旅游景点,供人们祭奠瞻仰、参观学习。

1918年,弘一法师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依据有关他的大量史料和传记,吾认真地进行了有据可考的总结,弘一法师可成就中国近代历史第一的则有十三个之巨。

谨敬列如下: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弘一法师格言四屏,赏的不止是书法

弘一法师格言四屏,赏的不止是书法

弘一法师格言四屏,赏的不止是书法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

弘一法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

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能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

他也是第一个在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己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在我国画界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位教师。

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在经过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弘一法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

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人物典型。

今天与朋友分享的弘一法师格言四屏,并不仅仅是宁静平和的书写之美,还有其中蕴含的哲理。

(一)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坚固。

(二)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自实。

(三)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积德事。

成智。

(四)势可为恶而不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恶。

贤著。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弘一法师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弘一法师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中文名:李叔同(1880—1942)别名:出家后法名演音,弘一法师,晚号晚晴老人.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国籍:中国民族:汉族信仰:佛教主要成就: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

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架琴和400个名字1912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打算把音乐和美术课程创办出特色,于是邀请当时颇有声名的青年才俊李叔同来任教。

李叔同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除非你们同意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一架风琴,这样我才会去!”全校共400名学生,李叔同的条件让经亨颐十分为难,但李叔同执意不肯让步。

几经周折,经亨颐好不容易买回了200 架大小各异的风琴,摆放在教室及走廊里,然后忐忑地邀李叔同来参观。

李叔同逐一测试过琴,才勉强答应了。

5天后,李叔同正式登台上课,经亨颐坐在后排旁听。

初次执教的李叔同竟然不用借助花名册,就能脱口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

经亨颐不解地询李叔同如何知道学生的名字,李叔同笑了,解释说:“上次来时,我专门去学生处借了学籍登记簿。

事实上,我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而已。

”李叔同又指了指另外一半在一旁看书而不能练琴的学生,遗憾地说:“我请你买足够的琴,是为了方便他们学艺;而我记下孩子们的名字,则是为了教导他们做人呀!授艺育人,都是我应尽的职责,所以还请你体谅我当初的苛刻。

”在李叔同的影响下,那400名学生中先后涌现出了丰子恺、刘质平等名家,李叔同也因此被誉为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艺术家、新文化运动先驱。

架琴,与李叔同的身架和名望无关,它们饱含着李先生对学生浓浓的爱,承载着他身为人师的责任。

而牢记下400个名字,则是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教会学生们该怎样去尊重他人。

近人情,体物情“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大师说过一句话——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弘一大师节俭惜福感人事迹

弘一大师节俭惜福感人事迹
பைடு நூலகம்
• 弘一法师一生以律束身,以戒守心,不收利养,不集蓄徒众。他常年 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补钉二百多处。国学大师马一 浮赞叹他:“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
• 弘一法师的弟子、莆田广化寺中兴长者圆拙长老,一生简朴,践行弘 一法师倡导的“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 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的。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 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O年在杭州的时候,一位打念佛 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
• 弘一大师每晚用的棉被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 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 样使用。他一辈子不蓄常物,一个藤条箱拎了几十年,一件衣服穿了 又补,补了又穿。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 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 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 子,念熟了后,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 不敢随意糟蹋掉。
•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的小心,不可损坏 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 常这样叮嘱着他。
•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纸瞎写。他母亲看到, 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的时侯,莫说这样大 的整张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的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 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 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弘一大师法像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悲欣交集”。

当弘一法师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回望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能涵盖与包容了!而法师身后,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解释,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而法师正当盛年,由昔日的风流佳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行为,又使多少俗家弟子,勘破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的人生轨迹,做了永久的解脱。

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选择的,因为有生,就注定有死,而如何在这个“向死而在”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则每个人有太多的自由。

众生在现实与超脱之间常感无所适从,而能将崇高的超脱与平淡的现实和谐合一,确是将人间的痛事悟透之后才有的正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解放自我的世界的新人。

许多人将法师在俗与出家后的生活视为截然的对立而不能理解,实际上,终其一生,他的出家行为与其在俗世时一样,依然是他忠于生命,忠于自己的延续。

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叔同,幼年即聪慧无比。

父亲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在家居士,在叔同五岁时去世。

也许是父亲的言行濡染了年幼的他,以致成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的最始的缘起。

在此后三千多个寒暑中,叔同以他独有的秉性与感悟,对所历经的人间世事,无一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自由自在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对自己的国家、热爱的艺术以及钟爱的红粉知己,都倾入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

1898年当李叔同结婚后的第二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李叔同十分崇拜康有为,赞同变法,他曾以“南海康君是吾师”来明志。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

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

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

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

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

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

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

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

学名文涛,字叔同。

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文涛5岁失父。

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

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

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

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

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

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

弘一法师李叔同:半世文人半世僧

弘一法师李叔同:半世文人半世僧

弘一法师李叔同:半世文人半世僧他有着旷世之才,无论做什么,“做一样像一样”。

年少轻狂是才子,浪迹津沪,诚然一个翩翩公子;学成归国做教师,诲人不倦,自有天下名士风度;遁空门为法师,精研律法,终成一代律宗高僧。

他在多个领域,都是彻底认真而臻于化境,大开灿烂文化之先河。

音乐,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绘画,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戏剧,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书法,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教育,他培育了一大批名扬天下的艺术家。

半世文人半世僧。

他是西湖名人,他是风流才子李叔同,也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真名士倜傥风流诗词书画印无一不精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亦官亦商的富裕人家,父亲曾在吏部担任主事,后辞官继承家族的盐业、银钱业,为津门富豪。

李叔同出生时,其父已近七十,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丧,他少年时的生活仍非常优裕。

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浙籍名士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篆刻,聪颖的李叔同小小年纪便积累了深厚的国学艺术修养。

他七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天津艺界名人姚惜云曾撰文说,“他与当时金石、书法、绘画名流均有交往,终年盘桓,学与日增。

但是个人见解,另有独到之处,所以他的诗、词、书、画、印刻无一不精。

此外对古代金石、文玩、碑帖、字画之真赝,有鉴别能力,百无一失。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公认为天津一才子。

”随后,李叔同陪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1901年以第十二名的佳绩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在这里,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在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也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

在天津、上海,他与一些艺界女子来往不断,与名坤伶杨翠喜、谢秋云等过从甚密。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

李叔同(1880-1942)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

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

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自1918年7月出家后,李叔同即以法号“弘一”行世。

他发愿弘扬律学。

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

弘一身体力行,持戒甚严,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

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自补。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运用示例题目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惟愿此心无怨尤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

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

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

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

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

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

“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

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领悟人生的澄澈与圆满?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介绍弘一法师,名李叔同,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是冠绝当时,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奇才。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成为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师。

丰子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1927年弘一法师(李叔同)、丰子恺、李圆净(广东三水人,本名荣祥,别号圆晋,又署无相,圆净是他的法名),三人商编《护生画集》。

弘一法师的《护生画集》创作主张是“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旨”。

丰子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毕生致力于《护生画集》的创作。

后几经曲折,全套《护生画集》成书于1978年,全书共六册,总计收录了450幅画作。

为便于流通故,本《摘录》共收录了其中40余幅作品。

末学全无才慧,有目如盲,所摘录者,并不能尽全书之精妙大意。

只为流通便利故,勉力而为之。

众生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普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母之羽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母亡儿不知,犹复相环守。

念此爱亲情,能勿凄心否?唐·杜甫诗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诗)示众景象太凄惨,伤心不忍睹;夫复有何言,掩卷泪如雨。

修罗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愿云禅师《戒杀诗》)喜庆?!喜气溢门楣,如何惨杀戮?唯欲家人欢,哪管畜生哭。

垂钓水边垂钓,闲情逸致;是以物命,而为儿戏。

刺骨穿肠,於心何忍?愿发仁慈,常起悲愍。

垂纶称风雅,鱼向雅人哭,甘饵藏利钩,用心何恶毒?穿颚钻唇皮,用刑何残酷?风雅若如此,我愿为庸俗。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

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

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

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

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

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李叔同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在事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候却突然离家出走,遁入空门。

李叔同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

闻知李叔同出家,前往杭州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

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文化界至今仍存有争议。

这更体现他的一生变的如真如幻,扑朔迷离。

但,李叔同的出家并不同于一般和尚,因为他仍然是积极的。

他虽然痴迷于宗教但一心向真、向善。

他在出家后诸艺俱疏,唯有书法割舍不下。

他将佛法禅心融入笔下,形成了清净似水、恬淡自如的独特个性。

他所写的:“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但观诸法空无我等作品无不充满了智慧、忧思和悲悯。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

出世后的李叔同说法传经,普渡芸芸众生。

可谓用心至善。

我曾看见过一张李叔同晚年的照片,他那慈祥、宽容、无所不包的面容写满了对尘世生灵的悲悯、爱和呵护。

那完全是一张大师的面容。

李叔同的出家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恰恰是一辈子的追求。

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扬弃;不断认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

一句话,李叔同是大师。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键入文字]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

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 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 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这是1957 年3 月7 日,登载在《文汇报》上的文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之手,写的是他亲眼所见,朋友与妻子诀别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创作了歌曲《送别》,歌词意境之高,让人叹服。

但没想到,这些文1。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

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

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

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

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

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

近代四大高僧与福建佛教

近代四大高僧与福建佛教

作者: 何绵山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0-20页
主题词: 太虚;佛教事业;高僧;虚云;住持;佛学;法师;福建;振兴;会长
摘要:弘一、太虚、圆瑛、虚云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僧,他们都与福建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弘一法师在福建弘法先后达14年,并示寂于福建泉州,其振兴湮没700余年的“南山律宗”的实践,基本上是在福建实施的;太虚法师为当时佛教界著名领袖,在他担任闽南佛学院院长的6年中,一直将闽院作为他改革、创新中国僧教育的实验园地;圆瑛法师为福建古田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他一直关心着家乡佛教事业,先后担任过福建五个大丛林的住持;。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祖籍浙江平湖。

清光绪六年(1880)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与曾孝谷、欧阳予倩创办春柳剧社。

1910年回国。

1918年8月19日,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

1942年圆寂于泉州。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争以得大师一字为无上荣耀。

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其教。

他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五六年间,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今天共收录45首,一起与大家共享。

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全套6册弘一法师书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37 京东购买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

二《金缕曲》披发佯狂走。

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暗暗,浓干酒,漾情不断淞波溜。

悢来年絮漂荡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弘一大师法像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悲欣交集”。

当弘一法师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回望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能涵盖与包容了!而法师身后,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解释,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而法师正当盛年,由昔日的风流佳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行为,又使多少俗家弟子,勘破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的人生轨迹,做了永久的解脱。

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选择的,因为有生,就注定有死,而如何在这个“向死而在”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则每个人有太多的自由。

众生在现实与超脱之间常感无所适从,而能将崇高的超脱与平淡的现实和谐合一,确是将人间的痛事悟透之后才有的正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解放自我的世界的新人。

许多人将法师在俗与出家后的生活视为截然的对立而不能理解,实际上,终其一生,他的出家行为与其在俗世时一样,依然是他忠于生命,忠于自己的延续。

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叔同,幼年即聪慧无比。

父亲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在家居士,在叔同五岁时去世。

也许是父亲的言行濡染了年幼的他,以致成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的最始的缘起。

在此后三千多个寒暑中,叔同以他独有的秉性与感悟,对所历经的人间世事,无一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自由自在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对自己的国家、热爱的艺术以及钟爱的红粉知己,都倾入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

1898年当李叔同结婚后的第二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李叔同十分崇拜康有为,赞同变法,他曾以“南海康君是吾师”来明志。

这种对于变法志士的崇拜侵透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怀与热爱,这种情怀又可在风靡大江南北的《祖国歌》中窥见:“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允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这是何等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度而感到骄傲!而在1905年秋,他正值年少,东渡日本留下的告别祖国的《金缕曲》中,又一次酒意诗兴,豪放满怀。

脉“恨年来絮萍飘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堪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其中“度群生哪堪心肝剖”一句也许是他出家为僧前朦胧时心迹的剖露,是他在浪迹天涯、遍尝人间滋味种种之后,终感在尘欲所累的世间,随波逐浪、自救不了。

所以才终于从黑漆激绕的世间解放出来,热肠而冷眼地透视人间,为身忘世,勘破自我。

对于自己所钟爱的艺术,李叔同更是体现了这种忘我精神。

作为中国第一家话剧团“春柳剧社”的创办人,他所扮演的《茶花女》一剧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以及在日本登台演出的《黑奴吁天录》中的女主角爱美柳夫人,都给人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

尤其是他所饰演的茶花女,其优美婉丽,使台下的观众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跑到后台去与之握手。

作为美术家,他既擅长丹青,又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洋油画的人之一,他工于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及图案设计。

作为音乐家,他集作词、谱曲、演奏于一身。

他的一曲《送别》至今还传唱南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其中的情韵使多少不堪离别的性情中人感怀。

此外,他善书法、金石,各体的碑刻他都临摹过,写什么象什么,即使在出家摒弃了一切艺事之后,也亦独独没有放弃书法,常以手书的经文佛号赠与他人,继续以他的艺术与对佛的参悟来启迪世人。

对情爱,李叔同亦是倾其真情,无论是对生身之母,还是欢场女子,亦或是异国女郎,他都是以人的情感挚爱着。

他对母亲极尽孝道,因为念其母不是父亲的正室夫人,他格外体谅母亲的一颗孤苦与难以为外人道的情感,不惜携母南下上海,为的是给母亲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以慰其心。

甚至在他出家以后,每逢母亲的忌日,他都要设法纪念。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多情,潇洒豪放的翩翩佳公子,在从日本回国后,竟于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剃除须发,披上袈裟,正式出了家。

出家后的李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

从此将他半生“绝代才华绝代姿”的生涯划上一个句号,竹杖芒鞋,严持戒律,勤学苦修,广事弘扬,成为被佛教界推崇的中兴南山律宗的一代高僧。

以李叔同的盖世才华与绝顶的情智,在他刚值三十九岁的盛年就已达到了艺术的颠峰。

但他是绝不会囿于其中而满足的,他要向着生命的最根本深处去探究。

说到底,学术、文艺不过是生命存在所依托的形式,连身体都是生命的物化,而财产、子孙、情爱也只是生命存在的外延。

对生命的究竟与根本的探究是弘一法师这样悟性极高的人最终要追寻的。

本来众生的苦迫,皆因贪爱所系,爱为系缚的根本,也是现在、未来一切苦迫不自在的主因,爱的含义极深,如胶漆一样粘连而不易摆脱。

虽以对象种种不同,而有种种形态的爱染,而对于身体、财产、子孙、情爱以及艺术、事业都可归于爱染的种种形态,是世间无明的境界之爱,即“有我即有我所”。

由于爱本身的特点,于是就有无限的欲求与无限的烦恼。

“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这是李叔同在体验了生命爱染的种种形态之后注定要思索的问题。

他先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又读了一些理学和道学的文章,于是到虎跑大慈寺去断食。

第一周,半断食,渐减食量;第二周,全断食,只饮泉水;第三周逆着第一周的顺序而行之,一直断食十七天。

他将断食期间的感受详细记录下来。

这段时间他的感受非常清凉,感觉亦特别灵敏,能听人所不能听到的。

悟人所不能悟到的。

有此体验之后,他始觉此间的喜乐才是生命的真乐,是超越世间为贪爱所系缚的一切的人境之乐,找到自己,找到真我。

出家前,弘一法师把平生所用的印章赠给西泠印社,把书籍、字画、衣物,分赠给几个学生,毅然离俗弃世,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把俗人以之为苦的视为至乐。

唯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出于豪门世家,遍尝人间锦衣玉食,在温柔富贵之徜徉徘徊了半生的叔同终于参破世间的迷情,一入佛门,青灯古佛,勤研戒律,终此一生。

唯有此,才能解释昔日怜香惜玉的叔同,能在与已厮守了十年之久的爱妻前去探望之时,闭门不见,致使其痛不欲生,挥泪离去。

哪知此时的弘一法师已非昔日的叔同,他早已不为世间的爱染所系,一心向佛,遵守戒律。

弘一大师遗墨出家后的弘一法师生活极其严肃,一改昔日贵公子的面貌。

他起初修净土宗,后修律宗。

律宗是很严格的,一举一动都要严守戒律。

弘一每次坐藤椅时,都要把藤椅摇一下,怕一下子坐下去会压死藤椅缝中的小虫。

他曾亲侍当时名播中外的印光大师,亲眼目睹大师俭朴的生活,这对弘一影响很大。

他的生活也极尽俭朴,他常把别人对他的供养移作佛教事业经费,自奉很薄,他行游各地时,锡杖芒鞋,三衣一钵,有时自己还挑行李,完全是一个苦行头陀。

他严守“过午不食”的戒条,有时缺医少药,生活清苦,以致于体质都变得非常赢弱。

弘一法师到浙江、福建一带由寺院挂单或闭关,每到一处都要用大量的时间整理佛经,以振兴南山律宗。

他把修道参佛的功夫融于日常的意理机趣。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旧日的朋友学生常去看他,还有慕他在俗的声名的人,想一睹他的风采。

但法师清癯消瘦,淡泊笃定,全无当日的风流意气之态,且常微笑默然,并无高谈阔论,致使慕名前去的不少人非常失望。

这恐怕是悟道之人的心态,明白以后不愿也不能更多的表达。

很多向他求字求教的人,弘一法师也只是写一些最为常见普通的如“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持赠,言谈之处总是让人潜心修律,严守戒规。

而且他对人的教诲也是从日常的生活着手,全无故弄玄虚之处,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万事万物。

拜他为师的宽愿法师一直跟随在弘一法师的身边,弘一教他学文化,教育他怎样处世接物,认真做人,并教他许多格言。

如“放宽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立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所以,出家后的法师对人对事淡然处之,不掠不怒,从容应对,真正做到了他教诲于人的“人到无求品自高”。

他对宽愿法师说过:“人生在世,有三大难得。

一是中国难得,二是佛法难闻,三是良师难遇。

”弘一法师对此还逐条加以解释,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能做中国人是何等幸福。

佛法难闻,则是做一个和尚并非穿袈裟就算是皈依佛门了,必须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戒律,勤学苦修,才能得道,才能超度众生。

学佛得道,必先求得知识学问,深透理解佛经的精义。

要达到这一步,又需借助一定的方法,这就需要良师的诱导教诲,指引道路。

这是弘一法师究其平生所悟,言词虽平实朴素,然却是为身处世的中道,是法师的自觉觉人,自度度人,虽是对出家弟子而言,而对于声闻之人,亦有本限的义理。

他不仅这样教诲后生弟子,在出家修行的过程中那种认真严肃,首重器识的高尚品德,较之在俗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弘一法师既从繁华的世间遁入空门,早已把浮名看淡,因此在他修行期间对于世俗的应酬,尽量回避,尤其不结交官场中人。

1937年,弘一法师应青岛湛山寺之请,前往讲律。

行前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名。

而且为了防人接船,他特地临时改搭他船。

到了青岛之后,除讲律外,闭门谢客。

有一天,青岛市市长来访,法师拒绝会面。

市长设斋邀请,也请不到他。

弘一法师特写“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的偈句来婉谢市长的盛情。

1937年抗战爆发,法师不顾炮火连天,依旧按预定日程行事。

这年冬天,厦门时局紧张,大家劝弘一法师赴内地避难,他却坚决不愿离开厦门,自己给所住的房室题名为“殉教堂”,誓为诸寺院护法,与共存亡,如逢变乱,愿以身殉,并以诗“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来言志。

这种高标傲世的节操亦可在他1941年冬的红菊花题偈的诗中看出:“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他自称“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并对此解释“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他把身、家、国三者的认识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不从自我的立场看世间,从而真正地理解了世间,救护世间。

也从此语中亦可以看出,他早年对祖国的满腔热血,这时已融化到虔诚的弘法中去,并且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